《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公开课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公开课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公开课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沧海桑田的故事导入!

教师反问: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自学指导1】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板书】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

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出示投影片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启发提问】

(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

(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板书】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板书】二、外力作用

【自学指导2】阅读教材P76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演示岩石标本】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

【启发提问】肯定不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1)风化作用

【出示投影片提问】(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就是在野外的花岗岩景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的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

【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

【板书】(2)侵蚀作用

【分析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

【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指投影片讲解】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板书】(3)搬运作用

【启发提问】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

象发生。

【教师小结】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

【转折过渡】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板书】(4)沉积作用

【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分析讲解】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的方法。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出示投影片】

【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板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二、外力作用

1.概念、的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⑵侵蚀作用

⑶搬运作用

⑷沉积作用

评议结果如下:

马老师:这节课上的非常好,总体上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主要问题就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讲等高线的判读时用的时间过多,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压缩课堂时间好,而在讲等高线的计算时,时间明显不够用,而这

正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宋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有两个:一是采用学案导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

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二是课件做的非常形象直观,从学生的表现来看,

效果不错。

高老师:作为传帮带指导老师,我提点建议: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应

该加强训练,掌握方法。

杨老师:

1.总体较好,PPT和学案运用的较好。

2.没有归纳规律,学生感觉只是零散,没有系统性。

3.难点没有突破,尤其是在讲陡崖高度的计算上,直接给出了公式,没有说

明公式的来源和解题的思路。

4.学案上的题不精炼,所以在备课和编制练习的时候可以博采众长,有选择

地“引进”,应该少而精。

5.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前半部分讲的太多,导致后面时间紧张。

《2.1空气的成分》教案12

第二章第一课时空气的成分(一) 课题空气的成分(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我们生活 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 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 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 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 由什么组成的吗?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 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 气、二氧化碳等 设疑,激发兴趣 【内容新授】 一、空气的成分 【演示】实验2-1 1.如图2-3连接好装置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 水,并作上记号,为什 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 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 瓶中,并塞紧。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 象,冷却后,打开弹簧 夹,观察水面情况。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 验现象,讨论口答 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 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 温。 2.燃烧匙中放较多红 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 充分消耗掉 3.红磷燃烧,发出黄白 光,放出大量的热,产 生大量白烟 4.熄灭后,集气瓶内水 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 剩余体积的1/5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 边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观察时边记 录边回答问题,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实验中为什么 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 【归纳】 1.装置不严密猜想、讨论 培养分析能力 备注

教学过程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 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讲解】空气的成分记录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增强记忆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自然水泥浆 氮气氧气二氧 化碳 加强理解 【小结】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 【练习】课本P30检查 站 口答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练习P35 1.2.3 A组:1. (08海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氮气 D.氧气 2.(08湖北黄石)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 (08广东肇庆)下列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雨水 D.浮有冰的水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水蒸气 B.空气 C. 鸡汤 D.汽车尾气 B组:5.按右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 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 橡皮塞,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 簧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为 。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皇帝的新装公开课教案

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2.探究这篇课文敢于说真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皇帝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课文敢于说真话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回顾,复习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有一个皇帝非常奇怪,他十分喜欢新衣服但是却赤身裸体上街游行,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皇帝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堂。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这篇童话故事的结构。 课文是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酷爱新装为引,以骗子做新装为开端,做了新装那么皇帝和大臣就去看新装,看完新装就到了这篇童话故事的高潮,皇帝穿着新装去游行,最后的结局是这个骗局被一个小孩子揭开。 我们回顾了一下课文结构就是相当于再读了一次课文,那么现在你们能说说课文的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写的,都写了哪些人吗?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两个骗子设下的(骗)局),对那么我们说全文就是围绕(骗)这个字来写的,

故事里都有哪些人呢?(皇帝,骗子,官员,百姓,孩子)在这个故事里骗子是设骗骗人,那么皇帝呢?(受骗)官员是(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 1.分析皇帝性格 骗子设下的局最先是为了让谁相信,如果是你你会相信吗?那么我们现在回到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皇帝。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找出皇帝三次心理活动。 指名学生回答。(感到有些不大自然-无需害怕-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得出皇帝(昏庸、愚蠢)性格特点。(心理、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从这里看出皇帝期不期待他的新衣服?期待,是啊,他十分期待,所以前前后后派人去看了几次?三次,哪一次他自己也去了,(第三次)现在请同学们看到第21,22段,皇帝看到衣服后心理描写以及语言描写。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是聪明伶俐的孩子,但是今天老师想让你们来挑战一下自己,演一演昏庸愚蠢的皇帝,读一读皇帝看到新装后的心理活动以及说的话,也就是第21、22自然段。先自由朗读一遍,老师再请几位同学为我们表演。开始。指导朗读第21、22自然段。指名三个学生朗读。(预设评价语:恩,不错,但是我觉得愚蠢的程度还不够,真不错,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表里不一的皇帝,哎呀,真是棒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 3.齐读 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老师今天还想给一个十二分的满意,不知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二、教材内容选择 1、教材内容:鲁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2、地位与作用:重要地位,重要作用。 三、主要知识点 1、现代大气的成分; 2、远古大气的成分;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空气成分的发现。 四、教学目标 1、追寻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足迹,能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认真细心的习惯,精益求精的精神,开拓创新的视野。 五、仪器用品 1、仪器: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两支),橡胶塞(相同规格4个)量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气球、注射器,集气瓶,燃烧匙,导管,胶皮管,弹簧夹,烧杯。 2、药品:铜粉、红磷、水。 六、教学过程 ⒈开心辞典:引入。(一个谜语,两个小实验); ⒉百家讲坛:①现代大气的成分, 问1:课本第74页图示表示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其总和小于100%,怎么回事?

心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老师的严谨认真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问2:若标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那么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心语: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不一样,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②远古大气的成分, ⒊科学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1:用铜和氧气反应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用红磷和氧气反应也能。用木炭和氧气反应能吗?为什么? 问2:若测定的结果是大于21%或小于21%,其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心语:科学探究能力是老师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⒋百家讲坛:空气成分的发现;(1)、拉瓦锡(2)、瑞利 心语:空气成分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人做了许多的努力,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拉瓦锡和瑞利的故事特别感人,尤其是瑞利发现氩气的过程。对这些故事的了解与运用能体现教师较好的化学学科素养,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⒌答记者问:疑难解析; ⒍在线测试:(附测试题)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课堂练习: 1、(1)原始大气组成与现在大气组成不同,原始大气是以、、、

空气的成分教案

21.空气的成分 大果子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 3.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重点 1.实验:燃烧需要空气; 2.实验二:空气的成分实验; 3.对空气成分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空气中所包含的不同成分; 2.了解氧气的不同用途。 四.教学准备 玻璃皿、火柴、蜡烛、大小饮料瓶各一个、红色墨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一:哪支蜡烛会先灭? 展示教具,介绍实验方法。 2.问题探究: 师:猜一猜,哪支蜡烛会先灭,为什么? 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给出各种回答。 师:大家的猜测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空气的成分 3. 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二)探究新知: 1.实验结果: 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饮料瓶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 师:这样的实验结果符合你预期的猜想吗? 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会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 问题一:水进入了饮料瓶,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问题二:为什么饮料瓶内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走了吗?这与什么有关系? 生: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减少有关系。 问题三:饮料瓶内还有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生: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据杯内的全部空间。 通过以上问题得出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一部分空气。 2. 实验二:瓶内剩下的空气还支持燃烧吗? A.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B.实验结果:当把火柴放进实验用过的塑料瓶后,燃烧的火柴熄灭了。 师:火柴为什么会熄灭,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PPT展示根据实验解说推导实验结论的过程。 结论: 根据实验,可初步断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 C. 实验总结: ①观看PPT,了解空气的成分。 ②讲解空气成分比例图 (三)自由活动 1.让学生体验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A.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憋气,体验到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知道人的呼吸需要氧气。 B.找学生到讲台上做原地踏步跑,结束后请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同学的表现。发现运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氧气的应用。 让学生观看PPT上的图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卡,介绍人类的活动与空气密不可分,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四)拓展活动 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 (五)总结回顾 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空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晋源区金胜中学 杜建忠 2012.5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成分的化学史实。思考: 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 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互动交流】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 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 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 (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 (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空气。 2、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 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 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因为红 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 减小。 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 小。 (4)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一是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2) 使瓶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 测定结果偏大。 (4)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 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 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时 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操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及反思

《快乐的午餐》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与不等关系。 2、结合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积累一一对应的活动经验。 3、继续学习并养成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师:请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松鼠,盘子,勺子,桌子…(6只松鼠…)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要开始吃午饭了,可是餐具还没有摆好,谁可以帮小松鼠摆放餐具?从图中我们知道有几只松鼠,几个盘子? 生:有6只松鼠,6个盘子。 学生上台摆餐具。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这位小朋友摆的真棒,每个人都有一个盘子,现在也请全班一起来摆一摆,用圆片代表松鼠,用三角形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 生: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 生: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空气的成分教案

2.1 空气的成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成分的认识,了解和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以便更好 的服务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难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工具】:用于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器材;相关各种气体用途的图片;多媒体视频;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生物课中,学生对空气和呼吸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2-1],由学生推理出结论:空气中含有约1/5体积的O2,这些O2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要向学生讲解烧杯中的水倒流人集气瓶内的物理学原因。 空气各种成分的含量多少是以体积分数表示的。部分学生对体积分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必要时可向学生解释:对照课本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表中数据,若把21mLO2、78mLN2与0.94mL稀有气体、0.03mLCO2以及0.03mL的水蒸气或其他杂质混合到一个100mL的容器内,各种气体是极易扩散均匀的,这样就人工造成100mL空气了。每种气体的体积与总体积相比,就是这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既是相对稳定的,又不是绝对不变的,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里,空气的某些成分的含量会发生变化。例如,人口密集或工厂密集的地区,CO2的含量会偏高。人们常把CO2、H2O和其他杂质称为空气的可变成分,它们占空气的分数虽然很少,但其效果不容忽视。 在学习N2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时,要充分利用图2-5,培养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维方法。

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要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3、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易文去矣,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 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复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达力。 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师生合作下,生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体现了孩子的天真胆大和率直,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难点:想象与夸张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首小诗《献给安徒生童话的诗》(顾城) 第一节写什么?(美人鱼)第二节写什么?(丑小鸭) 《美人鱼》《丑小鸭》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童话作品,今天让我们走进安徒生另一部名篇《皇帝的新装》。 二、梳理情节 1、《皇帝的新装》中涉及到的人物很多。大家先给他们分分类。 明确:骗子、皇帝、大臣、百姓、小孩。 2、这是一个关于“骗”的故事,整个情节都围绕“骗”展开。如果说骗子设骗,那么其他人呢?请说说,用四个字。 明确: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三、学生说阅读感悟 我们昨天已经在预习单上写下了自己对这篇童话的阅读感想,现在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最后推选一位小组代表说说本组的阅读感想,感想仅限于一个词语,并说说理由。 《皇帝的新装》本见西班牙曼努尔著的《卢堪诺尔伯爵》第七章,安徒生取其事,改作此篇。读来弥觉轻妙可喜亦可叹。 ——周作人师:你能否像周作人文中的“可喜、可叹”,用几个词来写出你的阅读感悟? 生:昏庸、荒唐、可笑…… 1、“昏庸”国王有什么“癖好”?(第一节)“既不……也不……”写出了什么?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皇帝会强盛吗? 2、评析“荒唐”这个谎言既然能一眼看穿,为什么大家都要撒谎? “任何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如果看得见布,会怎样?如果看不见,又会怎样? 3、评析“可笑”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空气的成分》是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单元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二)教材主要内容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采用实验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从定性向定量的分析和推理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 1.运用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通过对拉瓦锡实验的深入思考,为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组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装置和步骤,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 3.引导学生超越具体知识的学习,通过概括提炼,上升为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初步体验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史实,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方法、探究原理 六、教学过程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1.易错字 滑稽.(jī)赏赐.(cì)钦.差(qīn)妥.当(tuǒ)呈.报(chéng)陛.下(bì)愚蠢. (chǔn)勋.章(xūn)款.待(kuǎn)御聘 ..(yùpìn) 2.多音字 漂 稽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5.词语释义 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安徒生(1805—1875),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文题解说】 课文以“皇帝的新装”为题,描述了看不见的、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文题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围绕着“新装”,各色人物尽情表演,丑态百出。 【创作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战争时期,丹麦由中立国倒向拿破仑一方,成为战争国,后来,拿破仑兵败,丹麦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受到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 本文通过叙写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该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空气中的成分教学设计公开课

《空气的成分》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掌握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加深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等,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3、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空气的发现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观察铜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测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阅读了解法 难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具和媒体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铜丝)、火柴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二、导入新课: 用谜语引入本节主题: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时刻离不开它。请问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三、自学指导:5分钟 同学们屏住呼吸30秒,谈谈你的感受。 【提出问题】:空气总是在我们身边 ①你了解空气吗?②你了解空气的成分吗?③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知识? 请阅读课本内容,明确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①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演变过程 ②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来 ③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④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方法等。

快乐的午餐教案设计完整版

快乐的午餐教案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快乐的午餐》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2.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多少。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二、教学重点 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三、教学难点 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对应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小松鼠丁丁的生日,他邀请了几名好朋友到动物餐厅一起吃午餐,看,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都看到什么了(盘子、杯子、勺子。) 对了,小松鼠们用餐的时候每人都需要准备一套自己的餐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主动探究 1.感受同样多 粗心的服务员给小松鼠们准备了这些餐具,这些餐具够不够用吗到底谁多谁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多少”。(板书。) 餐具的种类比较多,咱们一样一样的来比一比吧。 首先,咱们看看盘子够不够,好吗? 老师也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和图中一样的小图片,如果你是服务员,你会怎么给这些松鼠发盘子?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盘子图片,动手摆一摆。 (生上台摆,边摆边说。) 师引导:1只松鼠摆1个盘子,没有多余的松鼠也没有多余的盘子,也就是松树和盘子的数量同样多。(板书。)

谁还能把这个发现和大家说一说? (找学生说一说。)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个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同桌交流。) 2.初步感受多和少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了不起,你们都是非常出色的餐厅服务员,请同学们把盘子收起来放在一边,接下来同学们看看勺子够用吗?请你从学具袋中拿出勺子图片,利用松鼠和勺子的图片动手摆一摆。 (找一个学生上台,边摆边像刚才那样说一说。) 预设:少一个勺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勺子少1个的呢? 师引导:1只松鼠对着1个勺子,最后1只松鼠没有勺子,也就是说,勺子比松鼠少1个。(板书。) 刚才我们比过了盘子和勺子,还剩下什么了(杯子。) 接下来同学们把勺子收起来,和盘子放在一起,从学具袋中拿出杯子图片,再动手摆一摆。边摆边说你发现了什么。 (杯子比松鼠多1个。) 3.体会多少的相对性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把餐具和松鼠来比的,现在我们把餐具之间互相比一比,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指板书。) 杯子比……多,比……多,比其他两个都多,那就说明杯子是最多的。那什么最少啊? 【设计意图:引出“最多”“最少”。】 盘子怎么一会多,一会少呢?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联系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五、教学用品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空气中有什么?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可自己搜集或从实验室借取)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审视,较为理性地、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教师: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发言,随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并时时点头或用贴切的话语对学生们的表现表示赞许。 学生: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2单元课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一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学习。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一 1/ 7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新课导入】二 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种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7

②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降温) ③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④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2)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3)化学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4)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态P 2O 5 ,使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水进入集气 瓶中,进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5)成败关键 ①气密性要好; ②红磷要充足; ③红磷点燃后插入集气瓶要迅速; ④要冷却至室温后方能打开弹簧夹。 (6)结论: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 7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

《快乐的午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 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空气的成分 教案 徐姣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主备人:徐姣(阴平中学) 课题:认识空气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会 进行有关的误差分析。 2、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从混合物中除去某 种成分的方法。 3、通过空气的成分发现史的了解,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当堂检测、铜粉、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2支)、注射器、橡皮塞、量筒、酒精灯、药匙、铁架台、气球、火柴、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空气,一刻也离不开它。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展示课题,板书) 二、自学对学 学生活动,打开教材,自学74—76页的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教材预览”,师巡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教材预览】 1、空气的成分按照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_______%,氧气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934%,二氧化碳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002%。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3、使用加热铜粉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将氧气转化成为态的,发生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

皇帝的新装 教学设计(公开课)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陆曼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听说过皇帝的新装这么一则童话故事,所以,对本文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学生是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学生初次接触童话,有很必要了解童话的有关知识,同时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规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 能力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联系生活,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人物性格特征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3.体会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家小时候都爱听故事吧,你们都听什么故事呢?你们知道这些故事属于什么文学体裁吗?(童话)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童话。(板书课题)同学们都经常看电视,电视里的皇帝如果上街游行会穿什么衣服?肯定是黄袍,怎么漂亮怎么穿,怎么威风怎么穿,大家见过光着屁股游行的皇帝吗?今天

的故事里就有这样一位皇帝,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回事吧! 二.基础知识 了解童话的文学常识。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主要面向儿童,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出生于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他的160余篇童话被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等。 复习字词赐乖聘炫耀就愚蠢滑稽陛下头衔爵士勋章袍子不可就要交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三.整体感知 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故事内容尽可能详细,语言流畅、生动。) 2.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你会选择哪个字?(骗)(板书) 3.以“骗”为关键词,理清故事脉络: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四.课文精读 分析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了塑造人物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到依据。 骗子:狡猾,贪婪(语言、动作描写) (注:“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堵住了皇帝、大臣和百姓的嘴。) 大臣:虚伪(语言、心理、动作描写) (注:几次大臣出现分别有什么表现?说明所有大臣都是愚蠢不诚实不称职的。) 皇帝:虚伪、昏庸(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 (注:为何结尾皇帝仍继续游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用“更骄傲的神奇”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这恰恰暴露了他的虚伪和外强中干。明知错误还坚持不改,这是最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重点)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做法 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 积分数 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 净物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氧化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缺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探究点二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 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装置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乳胶管、弹簧夹、烧杯、 酒精灯及火柴(点燃红磷时使用)。 ②药品:红磷、水 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分析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其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白烟”;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不占有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而红磷燃烧过程中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使得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瓶内的水约是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 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