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儒家篇

01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儒家篇
01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儒家篇

儒家

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一家思想。但它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不过也是一家之言而已。

要正确理解儒家,就要客观的去看待他的创始人孔子。还有儒学的发扬者,孟子与荀子。

一说到儒家,就必然联系到孔孟2人,所以我就来详细分析他们2人。

读诸子思想,千万不要把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所传承的思想所等同。大家都知道,自然界没有一模一样的东西,所以创始人的思想与继承者之间,他们关系,只是类同。也就是说继承者认同部分思想而已。而且不同的继承者由于时代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完全照搬复制。

先来看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圣人吗?这个世界有圣人吗?

如果是儒家的圣人观,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那么我们先来看儒家心里的圣人是什么样的?

圣人:

道德高尚到极点,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

有点智慧的人都知道,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人,这已经不是“人”,而是人们幻想中的“神”。

作为人都是有瑕疵的,有私欲的。

那么为什么历来都要宣扬孔子是“圣人”呢?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儒家必须要打造出一个“神”,然后儒家作为追随者,自然成了“神”的代言人。一切与他们意志不相符的事物或者言论。都可以用“道德”来定你的罪。这跟西方的黑

暗时期是完全一致的。反对教会的人,就是反对神的人,是魔鬼,要消灭掉。而很多的人都依附于教会下为所欲为。

孔子只是一位“好心办坏事”的有志之士,孔子的确是看见天下百姓因诸侯争霸,贵族欺压而苦难,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药方。

先来看两点,孔子的个人品德与他的救世药方!

孔子的个人品德:

孔子因其出身并不富贵,他从小也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因为他自身的刻苦和好学,所以他懂得很多的生活技能,也有着对当时社会不公一面的愤慨。怀着“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心态,他创办了儒家,开始教学,希望发扬自己的儒家思想去救世。

孔子强调做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从自身坐起,教别人礼仪,那么自己就要先以身作则,所以孔子身体力行的做榜样,是令人钦佩的。

孔子的品格在某些方面是很值得继承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比如对救世怀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比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敬佩的品格。

不过人无完人,孔子自身虽然表现出了“君子”的高尚一面,也有一些他自己认为有理,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蛮不讲理的事情。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孔子的救世药方是什么?

答案是“仁爱”,孔子的“仁爱”是什么意思?

仁爱,就是叫大家互敬互爱,互相尊重,做天子的要学会尊重臣子,不要拿别人肆意妄

为。做臣子的也不要抵触天子,天子说什么你就做什么。

他其实是为了缓解社会的压力提出的。在孔子看来,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国君不听命于天子,大夫不听命于国君,大夫的家臣又不听命于自家主

公,在家庭子女与父母意志相违背的局面在于礼坏乐崩,破坏了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要想天下纷争平息,必须寻回周礼。

孔子的药方是,以仁德礼仪治国,这里的“礼”是一种制度,是“周礼”。“周礼”是周公为了周王朝能顺利统治,所制定的一种强制执行的“制度”。比如臣子跪拜天子的方式,天子座的马车规格等等,有很多的这种礼仪上的区别,来表示上下的等级关系,形成一种“合理”的秩序。所以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不能横征暴敛,不能用残酷的手段对待臣民,要多关爱百姓。而相对应的,作为臣子,作为百姓不能没有规矩,不能以下犯上。

儒家的“百事孝为先”就是从孔子的这种思想中演变而来。儒家的治国思想时,一个有为的人要治理国家,那么他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如果连自己的家庭关系都搞得不好,这种人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所以在家里,作为子女是要绝对顺从于父母的,父母说什么就得做,父母教你干啥,你就要干啥,如果你不听从,就是个“逆子”“不孝”。这种人是属于“道德败坏”的一类。以家庭关系延伸到治国,作为臣子,对于君王的话要顺从,要听。

别总是跟君王对着干。

孔子主观的认同和认为这个社会之所以混乱是因为“君不君,臣不臣”,所以他极力倡导恢复礼乐制度,强调君臣关系,等级尊卑等等。他认为如果大家都按照他设定的这种秩序发展,就一定是和谐社会。

但事实上,从“百事孝为先”的观点,就可以看出,孔子及儒家看问题,都是单一面的,那种想法,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经不起实践考验。比如说父母之言,难道就一定是对的吗?父母生活的时代,与子女的时代有着很深的代沟,而且子女有着自己梦想的时候,难道一定要按照你父母规划的道路去走吗?那子女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不过是活着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已。难道不听从父母的指示,就一定是道德败坏了吗?

孔子的亲亲相爱,亲亲相隐

前面已经说了,孔子的仁爱是尊卑有序的,有差别的,在孔子的仁爱理论是:

爱本民族大于爱其他民族,爱本国人大于爱他国人,爱自己家族大于爱国人,爱自己家大于爱家族的人,而唯一的悖论是,爱父母要大于爱自己。对于前面来说,这是人的自然特点,肯定是优先爱自己亲近和利益相符合的人。但是这个爱父母,也就是“孝”被孔子给扩大化了。

“百事孝为先”这句话其实是完全不正确的,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这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对立问题。

孔子及儒家的错误,就在于把任何事太理想化,从局部利益出发去看问题。儒家的理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顺推没什么不对的。但是逆推呢?如果是要让人选择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时,怎么办呢?

楚国有一人举报自己的父亲偷东西,反而被官员杀了,原因是不孝,孔子对此事大加赞扬,鲁国一士兵打仗总当逃兵,问他原因,他说家里有老父亲,国君与孔子尽然赞扬他,孔子还推荐做官!

所以孔子及儒家的用人标准是,一定要有道德,有道德的人就是好官。反之,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爱其他人呢?这就是儒家的逻辑。但事实恰恰相反,所谓大公

无私者,必寡然无情。包青天不是被赞颂成六亲不认吗?所以儒家的理论是华而不实。

所以儒家向来不辩证的思考问题,对另一种假设总是避而不谈。一味强调和扩大一方,不去照顾另一方。所以孔子构建的“君君臣臣”是不现实的,君王有错误的时候,臣子不反对能行吗?既然有反对,那么必然就有争斗,有争斗就必然不和谐。

春秋战国为什么周天子形同虚设,一方面原因,就是因为天子的无能,他无法满足臣子应该得到的利益。在西周时期,天子是可以无条件杀诸侯的,大诸侯也可以无理由的杀小诸侯。所以对于实力强大的小诸侯来说,他凭什么要任人宰割?所以必定要反抗,一反抗,就必然发生战争。

这里我们并不是批评孔子这个人,而是在解答儒家的这个治国思想是空中楼阁,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其实一步也实行不下去。

孔子既然是凡人,所以他也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在里面,我们来看道德高尚的孔子的所作所为。他执政的时期,送上来的饭菜,一定要按照西周的那种烦琐礼仪去走形势,因为这样才能表示不同人之间的“尊贵”。但是他作为大司寇,就要按照大司寇的规格给他用膳。后来孔子落魄的时候,饿得发慌的时候,他可没那些讲究了,手抓起来就吃,活像一乞丐。子贡当时就问他,为什么不讲礼仪了。孔子反而骂他猪脑袋,说明了孔子及儒家都是搞形式主义,背地里也还是利益当先。

孔子反对郑国子产“铸刑书”以昭示天下的举动,认为法律公布给民众,民众就更容易依靠这些条文来与原贵族,统治者相抗衡。民众不知道法律才便于统治。

孔子当政时期参与了鲁国与齐国的会盟,鲁国的乐舞在孔子的调教下,是那种典型的西周古乐舞。而齐国的乐舞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流行乐舞。孔子当时就大怒,当着齐国国君的面杀掉了齐国的整个歌舞团。孔子的理由是“粗俗不堪”。仅仅因为他自己不喜欢,他就可以任意处置那些无辜的舞者。

据《管子·法禁》和《荀子·非十二子》里有提及,孔子杀少正卯一事。

少正卯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孔子都不得不间接地承认少正卯有着“心达”、“行坚”、“记博”、“言辩”的长处;少正卯对社会下层民众有着比孔子大得多的亲和力;少正卯有着率领民众造反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并没有造反的实际行动;少正卯的讲学吸引了很多孔子的学生去听课。

所以孔子为了自己的执政目的,在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子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孔子的理由是:

少正卯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

从这一段,就可以看出,儒家要消灭自己的对手,往往都是把对手形容的道德败坏,而且孔子杀人的第一点是“心达而险”,也就是“诛心”,没有确实正确,就随随便便说别人要反。没有严格的法庭求证程序。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指,连自己都不喜欢干的事,就不要叫别人干。

听起来很高伟的一句话,但实际上孔子及儒家做了另外一件事“己所有欲必施于人”,意思是我认为对的,我宣扬的,你就必须照做。你不照做就是没有“道德”,所以这就是另一种压迫。做为早期的一些开创私学的先驱者中,孔子只是其中之一,他在其中有一分功劳,不过后世的儒生为了神化孔子,把孔子塑造成第一人,把所有功劳全部归于孔子。以成就后世孔子万世师表的名字。抹杀了几乎所有先驱者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名字。为什么用几乎,另一个早于孔子的先驱者。柳下惠是孔子所称赞的人,所以他们没有完全抹杀掉他的存在。

可想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可以这样做事,儒家统治的上千年,冤案不知有多少。

我们再来看后世儒家误读的孔子思想:

被误读的思想之一“读死书”

当今中国的教育就是在读死书,这也是因为后世儒生的盲目崇拜孔子,而没去体会孔子的真正含义。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在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听什么就是什么。而会思考的人不能因为自己聪明就不学习,长此以往也会变成笨蛋。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孔子的教育都是作答的方式,都是学生提问,孔子解答,其中就引入了一个人自身的思考过程。孔子希望弟子们是自己领悟到的,而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孔子众多的弟子里,也只有颜回明白了“举一反三”的道理,所以孔子对颜回是最喜爱的,可惜颜回虽然聪明,不过也只是个马屁精而已,他的回答,无一不是摸准了孔子的喜好在回答。而相比之下最务实的商人子贡,和重义气、性格刚直的子路,则经常被孔子大骂。说白了,颜回都说好听的,那两个太实事求是。

读死书是怎么继承下来的呢?就是孔子的直接传人曾子,曾子天资愚笨,是个老实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爱反抗,所以这种人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必然是“读死书,认死理”的结果。.

这样子的一代传下去,孔子提倡的思考精神没有了,有的只是对先人的崇拜,对老师长辈的崇拜。我们今天的国人也还被这样的思想捆绑着,总会用“吃的米比吃的盐多”的话,去教训晚辈,但实际上,年龄不是智慧的标尺。年幼者不一定就比不过年幼者。真正有创造能力的人,往往是年轻人,而不是老者。因为年轻人有热血与朝气,敢于去与现实拼搏。而老者经历了太多沧桑与精力的衰竭,更愿意过着接受现实的生活。如今我们的教育就是父母长辈,老师的教育肯定是对的,小孩的任何奇思妙想必须在父母长辈、老师的理解范围之类,如果大人们觉得是不正确的,那么就必须纠正。

被误读的思想之二“官本位”

“学而优则仕”现在很多人说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是孔子的思想,这里必须解释清楚。孔子的确说了这句话,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这个思想,孔子说这句话的原意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是一位有伟大抱负的人,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知识去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达官显贵之路。而如何才能做贡献呢?当时来说,他认为只有做官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才提出,有了学问就要去做官,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这个社会。

所以他批评自己的弟子樊于,去学农。有了学问,不去做官,而去做那些普通人干的事,就是没志向。先秦士子都是非常有尊严的,奉行的都是,我的财富要与我的才能相匹配的理念,对于他们来说,拿着国君给的官位与赏赐,而毫无贡献,他们自身都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当时的士子决大多数都有傲骨,绝不是后世那种儒生,买官求官之辈。虽然“学而优则仕”不是孔子的原意,但是基于儒家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可怕后果。

出于孔子自己他会这样去理解,不代表后人,所有人都这样去理解,而且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很容易给人形成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好比革命者都还有叛变的,在利益面前,很多有志向的人,屈服于物质利益之下。所以是后世很多利欲熏心的人,很多想当官发财的人借用孔子的这句话谋私利,也有部分读死书,认死理的以自己狭隘的偏见去学习儒家。这就造成了,后世的读书人大多是不劳动的,而且先天的鄙视那些劳动人,认为这些都是没文化的“下等人”做的,他们做的,就应该是当官,治理天下,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其实已经是污蔑了孔子的真实意图。如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视废纸一张的“文凭”

高过一切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大学毕业后,不是积极投入到各行各业,而是去先考“公务员”。人人都痛骂“公务员”,但人人都想去做。这就是人趋利避害的心理。也印证出“公务员”这个皇粮职位是多么的优越。官本位思想的泛滥,必然是跟其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的。试想,如果“公务员”的职位没什么油水的情况下,人们凭什么要去挤破头颅?

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而儒家大肆鄙视墨家言“利”,认为帮助别人是“义”,是不需要回报的,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我会去帮他,那是义的体现,是君子的道德。那么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比如一个人的母亲和一个陌生人掉水里。这位君子救谁?不救自己的母亲是不孝,不救陌生人就是不义。儒家是没办法自圆其说的,所以儒家提出了“百事孝为先”,也就是先顾自己人。儒家明明是提出了一个符合人自然心理的“自私的爱”,却非要说他的爱是“无私”的。所以儒家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后,反而使人变成了没有道德的人。儒家讲了上千年的“仁爱”,而现在的人,还在说“世风日下”。难道古代就更好?这证明了儒家的“仁爱”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喜欢搞祭祀,认为这样是尊重先人,只有懂得尊重先人的人,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导致今天很多人都是大搞形式主义,做表面工程。比如葬礼,墨家认为人死了,简单料理就行了,生前该尽到做子女的义务做到了,就行了。而儒家就是要大搞特搞,唯恐天下不知道他是孝子。当今很多人也是如此,父母在世,根本就不关心父母的生活,父母死后,请什么丧葬公司大办丧事。这又有什么意义?说直白点就是装

13。"现在这个病态社会尽然发展到死人来跟活人抢地的地步,说白了。这都是一切利欲熏心的人,利用儒家的这一套理论来谋取私利。而儒家的思想成了他们合理的保护伞。

孔子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道德,都是用道德去约束人,不过道德这东西是说不清楚的,怎么做才能算是有道德?如果某一件事,没做到是不是就没有道德?比如地震捐款的事,捐与不捐,捐多捐少,本来是出于每个人自身的实际情况,奉献自己的爱心。而且不一定就要捐钱,捐物也可以。但现在是什么状况呢?每个人在“道德”的压制下,不得不捐,而且在相同条件下,

捐的数目还不能看起来与别人差距太大,捐少了,被说成小气,捐多了,别人认为你是在装

13。"所以在儒家的这种“道德”管制下,人人都活得很虚伪。人人都很厌烦,但又不得不去做。

刚才我们谈到了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我们再来说孟子。

孟子是一位与孔子很不一样的人,可以说孟子就是当时的愤青,他看不惯的事就要吐遭。而

孔子相对比较厚黑一点,孟子则是直来直去。

孟子是孔子的疯狂粉丝,极力倡导孔子的“仁爱”,而且还把“仁爱”的一面强化,孟子言“春秋无义战”意思就是到处都是为了利益发动战争。所以孟子是强烈反战的,孔子其实是不反对战争的,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只字未提战争的对与错,他本人及弟子也带兵打过仗。

而孟子在儒家思想里,提出了“义”,也就是说,战争必须是“正义”的,侵略战争是不对的。所以孟子是反对学武的,认为学武的人就好斗,从孟子开始儒家的“仁”极端化了。所以他说擅战的服上刑,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天下就太平。这样的结果。只是要让我们学宋襄公。宋朝的名字。。也许就预示了它的命运吧。所以后来的儒家把六艺里的“骑”“射”,这2个淡话了。

孟子虽敬仰孔子,但他一样的反对孔子的部分学说。

孔子曰:

‘我战则克。孟子则曰:

‘善战者服上刑。孟子反对战争,而孔子则不反对。按孟子的说法孔子不是要服上刑!!

孟子认为君暴可诛,而孔子是君暴也不能诛。

孔子赞赏管仲,孟子轻视管仲。孔子尊周为主,称周王曰‘天王’。孟子游说诸侯说: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又说:

‘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将置周王室于何地?岂非儒家叛徒??

孟子大骂纵横之术。孔子却让子贡用纵横之术游走列国,引发了四国的大战,却救了宋国灭亡的危难。

这里就看出了孟子把儒家思想有所发扬,也有所更加空想话。比起来,孔子的务实程度高于孟子,孟子对于爱的延伸则大于孔子。

儒家是讲“礼”的,“礼”就是谦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汉以后,渐渐的变成了羔羊。民族血性里没有尚武精神,而且总是喜欢忍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弹,所以中华民族当内部柔弱时,长期遭到外族侵扰。特别是儒家最鼎盛的宋朝,简直就是个丧权辱国的时代,对内是重文士,轻武将;对内盘剥百姓,对外朝贡求和。文士当统帅,仗打输了,责任往武将身上推,仗打嬴了,功劳是他的。这就是宋朝柔弱的原因。有的无良学者还在提什么宋朝的GDP,放眼今日的GDP,就知道跟宋朝是如初一侧了。

孟子的对儒家升华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对等的爱”,在孟子眼里,君王无道,那么人民就要另选明主了。来强迫君王对人民行“仁爱”。

作为儒家继承者来说,孟子是很好领会了孔子思想,并且有很大提高的人

孟子言: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思就是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孟子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不如没有书。

孔子的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爱,强调尊卑有序。孔子只强调君王要自觉爱子民,而没有如果君王不爱子民会怎么办的思想理论。

在孟子的思想里得到了升华,孟子强调对等,也就是说如果国君不爱子民,父母不爱子女。那么子民,子女是可以反抗的。所谓:

“你不仁,我不义”就是如此。而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愚忠愚孝”。所以孟子是明确提出反对愚孝和愚忠的

儒家的“百事孝为先”相当可怕,也是统治者的最爱,愚忠愚孝,也是从那里面出来的,什么“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在秦国的法家思想里,是根本不会出现的。后期讲法家时会谈到。我们来看统治者为什么极力推崇儒家和“孝”,原因就是当你对统治者很不满,要爆发的时候,儒家来吹风,灌输你,你造反,你的家人怎么办?你不是连累他们吗?你一个人造反有什么用?不如得过且过吧,这些事不缺你一人。所以当很多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家人,他就只有放弃了。很多革命人士最后的背叛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而是统治者用人最亲近的人要挟你,除非你做到“无情”。所以真正能成功的,都是被儒家骂做“无情”的。刘邦就被儒家骂了,因为刘邦最恨儒生,所以儒生造谣,说刘邦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妻子儿子都不要了,又是在用道德批评人。刘邦当时在革命,他就知道他一定能成功?他还是在逃难中,哪里能想到会有自己做皇帝的一天。他当时的造反,完全是出于对秦二世的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保住性命,必须舍弃自己最亲的人。刘邦当皇帝后一直善待吕后说明了他并不是无情的,对别人有情,首先得自己活下去。如果自己没什么人生价值,那么为亲人死很正常,刘邦有自己的梦想,他还不能死,那么他必须“无情”。统治者看中的就是儒家的“亲情”。只要一提到“亲人”,十有八九的反叛者都要动摇了。用亲人在这些反叛者面前吹风。

孔孟及儒家都有一个核心命题,就是“仁”,因为儒家认为人的“善心”是占主要的,人为什么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良知”。儒家的一系列理论,为什么看上去都觉得很有道理,就是因为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无视“人性本利,因利生恶”的心态。

儒家里只有唯一的一个大师提出了“人性恶大于人性善”,那就是荀子,荀子充分肯定儒家所提出的那些“大道理”。荀子认为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该学习儒家的那些道德。

但那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法治作为基础,强调依法治国,同时也要抓教育,提倡教育人民良好的道德习惯。我个人认为荀子是最务实的儒家,不仅发扬了儒家提倡道德的优点,也提出了法治观念的重要性。空谈道德,而轻视法治是儒家向来的毛病,只有荀子这个儒家是把法治摆在前面的。

荀子有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就是要有胜过老师的信念,要相信自己,要敢于去质疑先贤,圣人的话语。学习对方,也要合理纠正对方的不足处。而除了孟子与荀子外,其他儒家都不敢对孔子有所批评。后来的儒家更是把孔孟的话奉为神明,不可侵犯。谁质疑,谁就是异端。把孔孟塑造得高不可攀,极为神圣。

孔孟是我先秦文化杰出人物之一,我们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去看待他的思想,才能得出真正的儒家思想,与升华儒家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都因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有着自身的缺陷,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理解狭隘的

一面,及时是孔子本人也从来没承认过自己是圣人,而是在不断学习,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完人,没有完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我们在学习这些思想的同时,也要怀着辩证的态度去读他们。盲目崇拜任何一家都是不明智的。特别是儒家被后世曲解与改造了很多,很多不好的思想,我们是一定要批判的,比如“官本位”“读死书”“愚忠愚孝”“亲亲相隐”等守旧思想予以清除。

怎样去体现“仁”?仁其实是一种道德体现,而道德是每个人基于社会性而必然存在的,每个人的道德底线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圣人”一样的品德,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管好自己,自己想去帮助就去,而不要去干涉别人,给别人扣没道德的帽子。

我们应该怎样去弘扬“义”?“义”就是一种帮助别人的实际行动,但作为现实中,要懂得拿捏轻重,量力而为,对于别人也不能强制要求别人去行“义”,每个人有自己的难处,他能帮则帮,他不帮,也没理由用道德去给别人扣帽子。后世儒家制定了“十恶”,其中就有“不义”,在后世儒家眼里,你不帮助人,就是“恶”,这就是在侵害人的自身权益。

春秋时期的“礼”,其实也是一种制度,不过由于不断演化形成了今天的人与人打交道的方式,“礼貌”“礼仪”“礼物”这些都成为了人与人交流的必备。我们现代人用“礼”,应该是要表现对别人的人格尊重,而不是对人的奉承,当今的“礼文化,钱规则”是在是泛滥成灾。

“信”就是对别人的承诺。而如何才是“信”?我认为应该是做到承诺,而不是口头敷衍。用实际行动去做出自己的诺言,才能称得上“信”。而现在呢,都是大谈信用,私底下才不管你呢。

“孝”刚才我也说过了,生前多做点实际意义的事大过父母死后的排场。对长辈父母的“孝”也是要讲原则的,而不是盲目遵从,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

“你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这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盲从。孝也是相对的,如果父母不顾子女的感受,那么子女也没必要一定要孝敬父母。比如父母强迫子女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这首先就是不尊重子女的人格,那么子女完全有权利不孝敬父母。

所以对于儒家,我们要批判的去继承,儒家的言词都是相当高伟的,但任何事情都要落到实处,脚踏实地的去做的人,真正像孔孟那样,身体力行的去实现自己的道德目标,才值得我们敬佩。

我们来看几类挺儒的人:

1、狂信者——盲目崇拜儒家或孔孟,把儒家的思想,认为是救世良药,这种人在医学界来说,就是属于美好幻想症的精神病人。他们活在自己的YY世界里。认为人类丑恶,人类应该向善,大家都做圣人,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和谐了。但是他们只幻想,没有切实的解决方法,只会埋怨现在的人道德不好。

2、附和者——这部分人只是跟风,“大多数人”“砖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动自己的脑子,不去思考为什么。只要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准没错。他们为的,只是保护自己而已。不想变成少数派,在中国来说,少数派是要遭到敌视的。

3、利用者——他们表面是极其尊儒,为的就只有一个目的,愚民!便于他们的统治。我与一位商人朋友对话过,他明确表示他就是挺儒,他用儒家的思想麻痹和控制自己的员工。

4、"认同者——这类人深刻理解儒家的优点与缺点,他们因为喜欢儒家宣扬道德的一面,所以他们先天的会回避儒家不利的一面的话题。

偶象崇拜意识是一种人的自然心理,但这种心理会带给人不客观的看待问题。比如粉丝对一偶像的膜拜,在心里就会不自觉的去高化他,其实都是凡人,都有缺点,但是在这种偶像崇拜之下,这些名人,只有“惺惺作态”,因为他不这样做,他就没办法混。

现在的儒家也在用偶像崇拜方式树立孔孟圣人的地位。孔孟在他们心中是神。

如果你指出了孔孟的缺点,他们会说,你是在用现代的人眼光去评价上千年的古代人。那么我也很想反问他们一句,他们批评法家的酷法不也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吗?

为什么说到他们的偶像时,就拒不承认了呢?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刑罚远远比秦法残酷,而且极不公正。秦国的法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公开公正。任何事情讲证据,而不是权利者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问题会在法家篇具体谈。

儒家思想就一个核心“自发的去爱别人”,通过一个“仁”开始伸展开。不过这个思想是没有落脚点的。落实不到实处,如何实施,如何监管。没有!只有自觉!所以儒家的思想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就是一颗六味地黄丸而已,随时吃一点补补身体,治病治不了的。我的结论是,不仅治不了病,还使病情加重。乱吃药,病情怎么会不重呢?华夏民族活活一个生龙活虎的彪形大汉,被吃成了一个“东亚病夫”。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章儒墨之争(全六集)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章儒墨之争(全六集) 雨中笠翁欢迎您!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 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 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 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 哲学、职场创业、饮食文化、体育武术、医疗救护、养生保健。百科常识、悬疑揭密、政治军事历史、奇闻异事、空间 美化、朗诵经典、音乐音画、戏剧舞蹈、曲艺小品、美图雷 照、怀旧、文化、读书、博览、影视、等内容谢谢光临百家讲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章儒墨之争(全六集)

主讲人简介】 易中天,生于1948 年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 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 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 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 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 年起开始在CCTV-10 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 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 国》。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 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 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很多媒体说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百家讲坛,是这个节目让他出的名。其实百家讲坛应该感谢易中天。电视毕竟不如纸读物更容易贴近百姓。书则完全不同,时间绝对由自己支配,可以重复看无数次。还有一点:有许多人评价易中天,不过世人只会记住易中天而不会记住那些人!易老师已经成为了种文化。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

《论语》名句默写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来者犹可追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3、丈人曰:“,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忽焉在后。 6、子曰:“当仁,。” 7、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犹可逾也;仲尼,,无得而逾焉。 10、君子一言以为知,,。夫子之不可及也,。 11、君子学道则爱人,。 12、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13、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弘道,。 14、无欲速,。欲速则不达,。 15、人而无信,。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6、子曰:“岁寒,。”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18、出门如见大宾,。己所不欲,。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22、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23、,小人喻于利。 2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 25、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人不厌其笑;,人不厌其取。 26、君子义以为上,,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君能致其身,。 30、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31、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32、,患不知人也。 3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六十而耳顺,,不逾矩。 34、父母在,不远游,。 35、朽木不可雕也,。 3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7、知者乐水,。知者动,。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 出身、为人、治学及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百家讲坛2008年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百家讲坛2008-10-..君子固穷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百家讲坛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 谁是好学生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介绍了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越礼的雷池一步。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从.. 二.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共6集)儒与侠类型: 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精粹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及名句默写检测 一、文学常识: 1、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孔子思想核心是“”,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孔子张扬之德,即。反对“过”与“不及”。其代表作是语录体著作,此书与、、并称为“四书”。 2、《民为贵》选自,作者,被后世称为亚圣,和他均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在人性论方面的主张却刚好相反。其学说包含三个内容:其一,在人性上他张扬;其二,在君、国、民方面,他宣扬;能反映此思想的语句是,,。其三,在治民方面,他提倡。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课中,能体现此思想,并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意相近的语句是:,。,。,,,。 3、在先秦诸子中,最奇特的一部著作是,又称,此书充满了意出尘外的想象,善用异彩纷呈的 来说理。作者庄子,是的另一位巨擘,他继承了的思想学说,他主张人要,。其基本底蕴是对。此书共33篇,分为,,。相传《内篇》是其本人所作,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超脱。在《无端崖之辞》一课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比如成语,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如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在此则寓言故事中,他举匠石和郢人的故事,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请再举几个相似的例子,, 。 4、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核心思想是,他鼓吹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并且灵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5、韩非子,是先秦学说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荀子的,常常用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来论证、以及势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6、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有极强的,他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7、提出“有无相生”观点的人是,姓,名,字,著有一书。此书又称,分上、下篇。上篇三十七章,又称,下篇四十四章,又称。《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它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同时它还是一种的东西。9、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其次一个原因是。 二、名句默写: 1、子曰:“,则远怨矣!” 2、子曰:“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4、子曰:“,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 6、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8、,非道弘人。 9、子曰:“,是谓过也。”10、岁寒,。 11、子在川上曰:“,。”12、君子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天时不如地利,。 1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7、,。敬人者,人恒敬之。18、,,天下可运于掌。 19、,,:此之谓大丈夫。20、,。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1、故有之以为利,。22、,跨者不行,,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 23、知人者智,。,自胜者强。24、大小多少,,,为大于其细。25、,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千里之行,。26、是以兵强则灭,。,柔弱处上。27、,。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8、民之从事,。,则无败事。29、其安易持,,,其微易散。 30、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1、《论语》中体现小人和君子学习礼乐后有差异的语句是,。 2、在《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对儒家的看法

如果说中国历史人物中有几个完人的话,那么孔夫子绝对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曾经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由此可见孔子和其所创立的儒家在我国的地位。 儒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门派,其门人有着一整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行事准则。儒家的学术成就体现在思想、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 孔子创制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这些思想在论语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对于”仁”,儒家给出的理解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仁并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东西。对于“义”,儒家有着这样的诠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见儒家学派把义看作是衡量君子的首要条件。 关于“礼”,儒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视。鲁国大夫的歌舞队和周天子的规模相当,孔子于是愤而说出了这样的话:“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鲁国大夫作出这样违反礼法是,是一件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事。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能也就是孔子那时候的思想。 儒家除了贡献了无数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以外,还是一个重视教育的门派,儒家把教育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面对宰予昼寝,孔子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面对什么是君子的提问,孔子借机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君子的标准:君子不器。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也是这时候可以体现出来。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除了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以外,还是一位哲学家,现代中国的很多哲学思想都是来自于儒家。中国古代就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说法,可见以孔子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仁”字。除了“仁”以外,儒家哲学思想的另一个点在于“礼”。同时孔子又把这两者进行了很好地贯通:“克己复礼为仁”。 无论在什么朝代,即使是外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孔子的后人都被封为“衍圣公”。这就充分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对儒家的尊重和重视。孔子的思想精华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精粹,我们要把这些精华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法家 导读: 1、序言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3、法家是如何形成的? 4、法家就是严刑酷法? 5、法太细密人人触法? 6、法家主战禁商愚民? 7、法派思想的重要意义! 8、法家三派有何不同? 9、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10、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 1、序言 首先我们要明白,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为了服务于统治者的,有部分人用法家是服务于统治者的论调来批评法家,就是站在当代人的历史环境,去抨击古代人,这是毫无道理的,脱离了人类的客观局限性在看问题。 在当代普遍人的理解里,法家人是酷吏,而法家思想就是服务于统治者专制的思想。 这种理解其实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造成的,甚至有主流说法,认为汉朝及以后的历代统治是“儒皮法骨”“外儒内法”“外法内儒”等等。 这里先解释下“外儒内法”,也就是“儒皮法骨”,有的人认为,中国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表面上宣扬仁爱,高唱道德,而私底下确是用法家的残酷手段来管理。 这部分人是先天的把酷法、苛刻与法家相结合,他们认为法家就是如此,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法家。“外圣内王”“儒皮法骨”“外儒内法”都是这个意思!

而“外法内儒”,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部分人他们对法家有一定认识,法家主流思想是法治派,“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核心命题,所以他们认为,历代统治者带着“法治”的旗号,而背地里却是用的儒家“人治”。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可以往历代统治者身上套,比如今日的天朝,表面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标语宣传满天飞,而实际作为呢?却是背道而驰,所以有的人就说天朝是“外儒内法”。然而天朝又打着“依法治国”的口号,提倡“法治”却在执行力上又与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背道而驰,反倒是用儒家的人治在执行法律,所以也就有人说天朝是“外法内儒”! 为什么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都是历代统治者的体现呢?因为两种说法,都是说到了一部分。 “外儒内法”里的“儒”代表的是以仁爱之心治国,“法”以严刑酷法管制百姓。(这里说的是儒家好的一面,与法家不好的一面。) “外法内儒”里的“儒”代表的是儒家的人治思想,“法”是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这里说的是儒家错误的一面,与法家思想可取的一面)以上两种解释至今也是争论不休,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指出了当下的诟病。就是口号喊得响亮,私底下确是为利益集团牟利。 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法家?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这个问题,大多数分辨力的人,其实都清楚,法不是法家的产物。“法”从蚩尤创立刑法以来,到轩辕黄帝时继续发展的《理法》,自夏商周开始,“法”有了一定的系统化! 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是一个野蛮时代,那个时代是完全的弱肉强食,即使是内部的同一个部落,也是强力说了算。人类慢慢步入文明,要想减少这种内部争斗就必须要建立“法”,“法”其实就是一个游戏规则。大家不能完全只顾自己的利益,‘法’成了内部人的共同契约。这样一来,内部的争斗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当时的“法”,只是强力者管理大多数弱者的手段。虽然利益分配不平衡并没有得到改变,但是‘法’对调节内部争斗已经起到了作用。夏商周的“法”,

《先秦诸子》名句默写答案

《论语》选读名句 1、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子曰: “当xx,不让xx。”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xx道,非道xx人。 1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6、子曰: “岁寒,然后知xx之后凋也。” 17、子在xx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xx曰: “士不可以不xx,任重而道远。”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君子xx,小人xx。 26、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0、子曰: “xx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1、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你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谈谈对“君子”、“大丈夫”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是一个崇拜理想人格的国度。无论是反观以哲学、历史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理论型文化,还是考察以为礼仪伦常、风俗习惯为要素的中国传统大众性文化,都能发现理想人格无所不在。本文认为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两类,即“圣人”和“君子”,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孟子继承了将理想人格层次化的做法,其主要理想人格为“圣人”和“大丈夫”。他降低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的规格,消除了将理想人格抽象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了“大丈夫”人格理论,给人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孔子的“君子”较多的表现出的是谨慎、谦让、厚道、温顺等人格特点。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则是对孔子“君子”人格一个侧面的扩而充之和发扬光大,呈现出更多的是阳刚之气。“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培养需要通过居仁由义、存心养性、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等修养方法得以实现,“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则表现为人格独立并自任以天下之重。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有其现实的价值和认识的意义。 孔子从自身的时代和阶级立场出发,提出培育“君子”人格的理想目标.这种“君子”人格主要的标准必须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其次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还要有基本的道德情感“忠孝”意识,具备完美的“信义智勇”的道德情操.君子人格是时代需求的产物,也是儒家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孔子构建的这种君子人格,具备了仁、礼、忠、孝、信、义、智、勇等优秀的道德品行,在某种程度也是我们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所要求人民具备的,可以说造就君子人格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如诚信危机、拜金主义、树立荣辱观念等问题,孔子培养君子人格的途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那么孟子则是儒学的完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道”学说,主张施行“仁政”,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上升为政治哲学.孟子从天(自然)与人(人文),民与君,个体与群体,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德力与天命,境遇与人格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将儒学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孟子思想最是精化之处,即是他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而孟子的理想人格则称为“大丈夫”;正是孟子自身人格的写照.孟子认为,儒者做官,“得志”的时候,应该同老百姓站在一起,同他们共进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即不在其位时,也应该坚守道义,不能为了保住禄位而丧失自我,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他又从如何应对外在的“富贵”,“贫贱”,“威武”的三种境遇,勾画出大丈夫凛然伟岸的形象:不因富贵而乱了方寸,不因贫溅而改变志向,不可在威武之前屈服变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认为,培养大丈夫人格不是向壁虚造,而是有人性心理结构的内在依据,这就是人性向“善”.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属于仁,义,礼,智.这是孟子人性心理结构的四根支柱,而这四根支柱就是培养大丈夫人格的根基. “大丈夫人格”是孟子的首创,可是如何培养大丈夫人格呢? 首先,要坚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不因官位,钱财而屈志,即使与权贵交往,也应持平视的态度.孟子到齐国,齐宣王说好了到馆舍拜访他,后来伪称有病,要孟子去朝见他.孟子断然拒绝,说自己也有病,不能上朝.他认为,儒者为国君筹划治国方略,乃王者之师.他说天下可尊者有三:地位,年龄,道德.齐王凭借地位,居然轻视长者和有德行的人,这不是国君应有的态度.孟子的这种自尊和独立人格,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品格.其次,要培养大丈夫人格应善养“浩然之气”。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内心充盈自信,外在就会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他在回答学生公孙丑的提问时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必须用正义去培养;浩然之气,必须配以仁义和道德;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累积而成,不能靠突击而偶然产生.而且,只要做一件有愧于心的事,这种浩然之气就会疲软和消失.”原孟子之意,浩然之气来自于人道之心所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文系10级政教班韩东生10010106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二、“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362124.html,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作者:高华平 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8期 摘要: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实只有“百家”之名,而无“诸子”之称。故《荀子·非十二子》中所“非”的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亦只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六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行为,而并非他们所属的学派或“家”。《荀子》一书中指名道姓加以批判的,除《非十二子》篇所“非”的十二子及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外,还有《儒效》《富国》《王霸》《臣道》《修身》《荣辱》《礼论》《解蔽》《正名》《正论》《性恶》等篇对“百家”诸子的学术批评。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批评的特点,一是他着眼的只是诸子的学说,而非其“家”或“派”;二是荀子对所有诸子学派的批判基本都能秉持“中庸”的原则,以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予以评析,力求避免学术立场的片面和偏蔽。而荀子上述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批评特点的形成,又是与当时诸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荀子;诸子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8-0102-08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人物,历来都被视为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总结者。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由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诸子”概念的含义,既非后来指称众多学者先生的“诸子”,也非如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指称与“六艺”(“六经”)相对的“诸子”著作的概念;而是或如《周礼·地官·司徒》中“对诸公、诸侯、诸伯、诸男言也”——指那些具有“子”爵爵位的贵族,或如《周礼·夏官·司马》“诸子掌国子之倅”中的“诸子”——指“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的概念①。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如今人那样,将“诸子”理解为“众位学者先生”,由于当时的“学者先生”们是因其学术观念的不同而常被人分为不同的学术群体和门派(如儒、墨、名、法、阴阳等等)的,故当时他们也只有“百家”之名而不见“诸子”之称。可以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学者先生”虽众,但他们并未被称为“诸子”;因为他们是被分为若干学术群体或学派而出现的,故名曰“百家”。当时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的激烈争鸣,不只是发生于那些单个的学者之间,而更主要是发生于一个个学术群体和派别之间,这就形成了中国先秦学术史上的所谓“百家争鸣”。而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所要总结的,就既是那些单个“诸子”们的学术思想,也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学派或某“家”的学术思想。荀子思想的特点也因此可概括为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判与总结。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 完成下列填充题 1.我国的三教是指:教、教、教;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2.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其学说包含三个内容:其一,在人性上他主张;其二,在君、国、民方面,他主张;其三,在治民方面,他提倡。 3.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主张人要,。其基本底蕴是对 。 4.墨子,属墨家学派的创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他鼓吹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并且灵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5.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是 的手段。 《论语》默写 ......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1、--------------------,来者犹可追。 2、-----------,------------,孰为夫子?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子曰:“当仁,---------------。” 4、他人之贤者,-------------,犹可逾也;仲尼,-----------,无得而逾焉。 君子一言以为知,-----------------,---------------。夫子之不可及也,-------------------。 5、君子学道则爱人,--------------------。 6、子路曰:“自孔氏。”曰:“------------?” 7、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8、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9、君子之仕也,----------。-----------,已知之矣! 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九、农家十、小说家十一、兵家十二、医家 《〈论语〉八则》(《孔子语录》)(七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孔子说:“刚正不阿、果敢坚决、朴实无华、谨言慎语,这样就快接近仁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

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

先秦诸子选读常考名句默写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训练(二)姓名:班级: 2.,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3.仰之弥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4.子曰:“当仁,。”(《论语·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 ,。”(《论语·子张》) 7.子曰:“工欲善其事,。”(《论语·卫灵公》) 8.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0.岁寒,。(《论语·子罕》) 11.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论语·子罕》)12.人谁无过,,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5.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颜渊》)16.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18.,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9.,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0.不愤不启,,,则不复也。21.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 22.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论语·颜渊》) 23.子曰:“,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24.子曰:“人无远虑,。”(《论语·卫灵公》) 1.,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上》)

3.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4.,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5.知之为知之,,是知也。(《论语·为政》) 6.仁者爱人,。爱人者,。 ,。(《孟子·离娄下》)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8.,失道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孟子·公孙丑下》) 9.富贵不能淫,,,此之谓丈夫。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论语·子罕》)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12.,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音声相和,,恒也。(《老子》第二章)13.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老子》第六十三章) 15.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老子》第六十四章) 16.强大处下,。(《老子》第七十六章) 1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庄子·逍遥游》) 19.不登高山,;不临深溪,。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

第一部实话孔子 第一集(总第01集)夫子何人 孔子是个学人的原因: 1.好学; 2.博学; 3.活学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好呢? 1.悟性; 2.贯通; 3.实践 第二集(总第02集)学而优则仕 孔子急于从政的原因: 1.实施政治蓝图; 2.实践学术主张; 3.实现人生价值 读书为什么首选做官: 1.做官是读书的目的; 2.做官是士人的正当职业; 3.俸禄是士人的正当收入 孔子做官的原则: 1.天下有道; 2.取之有道 第三集(总第03集)君子固穷 孔子的“三有一懂得”: 1.有准备; 2.有想法; 3.有策略; 4.懂政治 第四集(总第04集)头号教书匠 第五集(总第05集)谁是好学生 冉有:理财专家 子贡:赚钱专家 颜回:读书专家 子路:打仗专家 从孔子和学生的故事可以看出: 1.孔子的收入不错; 2.孔子的学生可以做他的管家; 3.孔门师生关系像个家庭 第六集(总第06集)伤心事与玩笑话 孔子是什么人: 1.文化巨匠; 2.失意官员; 3.模范教师; 4.性情中人; 5.孤独长者;( 6.众矢之的)

第二部儒墨之争 第一集(总第07集)儒与侠 孔子和墨子的不同之处: 1.时代不同; 2.立场不同; 3.代表不同: 一、代表不同的士(孔子代表士的上层,有贵族气;墨子代表士的下层,有平民味); 二、代表士的不同群体(孔子代表文士;墨子代表武士); 三、代表是的不同出路(孔子代表士的未来;墨子代表士的过去) 《墨子》中以非字开头的有四篇: 1.《非攻》; 2.《非乐》; 3.《非命》; 4.《非儒》 秦汉以前的社会阶层: 1.贵族(一、天子;二、诸侯;三、大夫;四、士); 2.平民; 3.奴隶 秦汉以后的社会阶层: 1.贵族; 2.平民(一、士;二、农;三、工;四、商); 3.奴隶 孔子和墨子的相同之处: 1.有理想; 2.有追求; 3.有原则; 4.有底线 第二集(总第08集)孔子的药方 孔子的药方:仁爱(有差别有等级的爱) 第三集(总第09集)墨子的药方 墨子的药方:兼爱(无差别无等级的唉) 第四集(总第10集)两位侠士 孔孟之别: 1.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2.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 3.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为人张扬。 孔子是“润物细无声”;孟子是“一洗凡马空”。 孟墨相似之处: 1.墨行侠,孟仗义; 2.墨反战,孟爱民。 第五集(总第11集)三大分歧 墨子的三个方案以及引出的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 1.利害的算计→功利还是仁义; 2.鬼神的吓唬→鬼神还是天命; 3.君主的专政→君权还是民权。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 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 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 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 现实意义 以德治国 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 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 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 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 《大学》 、 《中庸》 的理论升华, 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 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 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 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 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 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 得不到民众的拥护, 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 "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 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 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 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 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 并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 要使人民真 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 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 主宰人民。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则须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 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将使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其执政的实质,积极组 织和领导人民行使权力, 使人民群众逐渐掌握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国家 事务的能力,实现权力体制的民主化。 同时,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要真 正获得人心即赢得民众由衷地支持和拥护, 就必须时刻把民众的冷暖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