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的心血管危害

低血糖的心血管危害
低血糖的心血管危害

低血糖的心血管危害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10

一、低血糖的诊断与分型

在进行高血糖危害教育的同时,对于如何认识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或接受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不仅限制降血糖治疗达到理想的标准,也会直接危害患者的机体健康,甚至导致严重的合并症、心脑血管意外。Cryer等指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所带来的益处。

以往教科书常采用2.8mmol/L作为诊断低血糖的标准;也有采用3.0 mmol/L为标准;对于是否为空腹血糖状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200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低血糖工作组对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状态重新认定,认为不管是否是空腹状态,只要血糖值≤3.9 mmol/L就应按低血糖处理。提示血糖低于3.9 mmol/L时对机体的损失就可能已经发生。ADA的低血糖标准与传统的2.8mmol/L低血糖标准相差很多。

低血糖早期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面色苍白、振颤、恶心呕吐,较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精神失常、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

2005年,ADA按低血糖的症状及严重程度将其分为5型:

①严重低血糖:需要别人帮助或急诊住院,可能没有测定血糖,但有引起低血糖的诱因及神经系统的显著变化,补充葡萄糖后神经系统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②症状性低血糖:临床典型的低血糖发作,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且血糖<3.9 mmol/L;

③无症状性低血糖:也就是未察觉的低血糖,无明显的低血糖症状,但血糖<3.9 mmol/L;

④可疑症状性低血糖: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所以不能鉴别是症状性低血糖还是相对低血糖;

⑤相对低血糖: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但血糖>3.9 mmol/L,多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血糖下降过快所导致。

DCCT研究显示:大多数低血糖都不能被察觉,属无症状性低血糖。

二、低血糖与心血管风险

低血糖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人们认识较早。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接受强化血糖控制的人群心血管风险增加。因而提出:是否强化血糖控制引起的低血糖也是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提出低血糖可能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低血糖有关。低血糖成为合并或未合并潜在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升高的一个原因。

Cyrus等对2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72小时血糖、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发现:与正常血糖和高血糖相比,低血糖与心脏缺血的相关性更大,尤其是血糖显著波动的患者,更易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异常。

Ming Wei等在40069例研究对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低空腹血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血糖正常者增加2.7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倍。

所以,与高血糖增加心血管风险一样,低血糖的危害同样严重。在使用药物控制高血糖以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同时,还应重视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低血糖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喔加快慢性并发症进程。这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液呈高粘滞状态,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而在低血糖应激状态下,肌体反应性增加,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诱发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而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三、低血糖的预防

是患者血糖达标的同时,如何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是一项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临床上,容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主要是降糖药,用药剂量不当或饮食、运动不规律,都可能导致低血糖。磺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属长效降糖药,降糖作用快,半衰期长,在体内降解速度慢、经肾小球排泄率低,所以是引起低血糖最多的降糖药物。格列本脲所导致的低血糖早期往往不易察觉,而且低血糖持续时间长,有时甚至导致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对老年人尤其要谨慎使用。

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临床较常见,特别是在接受强化降糖治疗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剂量过大、预混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的比例不当,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餐,活动量增加。肝、肾功能不全,饮酒,等,极易出现低血糖。这些患者有以下特点:胰岛素低血糖治疗时可因基础血糖高、波动大,短期内降糖过快,可发生低血糖反应(部分患者此时血糖可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多数是迅速发生。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大量基础人胰岛素晚间注射者,低血糖反应很不典型,可无心悸、多汗、饥饿感,而迅速发展为低血糖昏迷。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时间多在胰岛素作用较强时,如下次餐前、夜间或活动增加后,特别是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或活动后。

预防低血糖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重视血糖的监测,尤其是低血糖患者的自我监测,可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表

表1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男)第一步:评分 年齡(:岁)得分 35-39 0 40-44 1 45-49 2 50-54 3 55-59 4 收:缩压(mmHg)得分 <1 20 -2 120- 0 130 - 1 140- 2 160- 5 >180 8 总胆固fi?(iinnol/L) 得分 <5.20 0 N5.20 1 体重盾数(kg/m2) 得分 <240 24?1 >2S 2 第二步鲁求和 吸烟得分否0 是2糖尿病得分 否0 是 1 年龄平均危险杀低危晞 35?39 L.0 0.3 40-14 1.4 0.4 45-49 1.9 0.5 50-54 2.60.7 55?59 3.6 1.0 10年ICVD绝対危险参考标准 总分 10 年ICVD 危险(%) W J 03 0 0.5 1 0.6 2 0.8 3 1.1 4 1.5 5 f) 2.1 2.9 7 3.9 8 5.4 9 7.3 10 9.7 11 12.8 12 16.8 13 21.7 14 27.7 15 35.3 16 443 >17 N52.6 第三步:绝疋危险

无糖尿満 BM>28 BMK24 (TCM5. 20mol/L) 不吸烟 吸烟 SBP mmHg (TC<5. 20mol/L) 不吸烟 吸烟 180 ? 160?179 140?159 130?139 120?129 <120 180? 160?丄79 140?159 130?139 120?129 <120 180? 160?179 140?159 130?139 120?129 <120 69 ? gg S ? 69 ? S S ? 9 6 守?g 寸 寸 T § 6 m ? 69 ? s S ?09 寸年於(岁) 中危僦极低危 很局施高危 绝对危险底 >40 20?10- 5?<5 (%)

低血糖的反应及处理

低血糖的反应及处理 主讲人:林华英 2012-06-28 一、低血糖的定义: 非糖尿病患者血糖<L,糖尿病患者血糖≤L者为低血糖。 二、低血糖的症状: 1、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 2、可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或神智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 3、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三、低血糖的危害: 1、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 2、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损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 【 3、低血糖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绞痛、心律紊乱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注:一次性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所带来的益处。 四、哪些原因可能引发低血糖(与药物无关): 1、过量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 2、情绪不稳或骤变 3、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 4、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和哺乳期 五、哪些原因可能引发低血糖与药物有关: 1、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或过量 2、食物摄入不足,但没有及时减少降糖药量 3、合用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 六、胰岛素与低血糖: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引起低血糖的因素: 1、注意胰岛素的作用高峰和持续时间 2、胰岛素剂量过大 3、进食减少而未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 4、不适当运动导致胰岛素吸收加速,使肌肉组织葡萄糖的消耗增加 5、合用具有降糖作用的药物 七、运动与低血糖: 1、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后进行运动,不要在空腹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2、可在运动前、或用血糖仪测血糖,以了解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对血糖的影响 3、外出运动时,应随身携带“低血糖急救卡” . 八、低血糖贵在预防: 1、与医生沟通自己的低血糖现象,以便医生谨慎的调整剂量,选择低血糖发生效率较低的药物或胰岛素 2、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 3、注意预防运动和夜间低血糖: 就寝之前,血糖维持在5.5~7.8mm01/L水平,可以预防夜间发生低血糖。 4、限制酒精摄入,杜绝空腹饮酒 九、如何处理低血糖:

低血糖应急预案

低血糖的应急预案 (一)评估原因: 1.过量降糖药物: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胰岛素促泌剂以及GLP-1 激动剂。其他降糖药物和上述药物合用也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2.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 3.剧烈活动。 4.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 5.糖尿病严重肾病致肾功能减退时或其它合并的可引起血糖降低的系统疾病如严重肝病、恶性肿瘤等。 (二)风险预案 1.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状,怀疑低血糖时立即通知医生,测定血糖水平,以明确诊断。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2.8mmol/L或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3.9mmol/L时2.一旦确认患者发生低血糖,应遵医嘱尽快协助患者补充糖分。神志清醒者,遵医嘱口服糖类食物(葡萄糖为佳),或用糖水、饮料、方糖、果汁糖、蜂蜜、饼干、牛奶等代替。意识障碍者,遵医嘱给予葡萄糖液静推或胰升糖素肌注。 3.遵医嘱及时复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遵医嘱继续给予葡萄糖口服、摄入含淀粉或蛋白质食物、葡萄糖静脉注射等处理。 4.血糖未纠正遵医嘱继续给予葡萄糖注射或加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需要长时间葡萄糖输注。 4.意识障碍者加强基础护理,保证安全。 5.了解发生低血糖的原因,遵医嘱调整用药,必要时行动态血糖监测。 (三)预防措施: 1.观察患者有无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交感神经兴奋和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中枢神经症状。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2.护士应充分了解患者使用的降糖药物,做好用药指导,保证服药到口,并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随意更改和增加降糖药物及其剂量。 3.告知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预防

低血糖 一、概述:糖尿病低血糖是指糖尿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血糖过低现象。低血糖可导致患者不适,甚至生命危险,尤其是老年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是致命的,也是血糖控制达标的主要障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和重视。对非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水平小于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严重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以及GLP-1激动剂,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其他降糖药物和上述药物合用也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二、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 1、交感神经兴奋(如视物模糊、、心慌、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 2、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是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夜间低血糖常常难以发现和及时处理。有些病人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三、低血糖分类 (一)严重低血糖: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二)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 (三)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称可疑症状性低血糖),也应该及时处理。 四、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防治对策 1、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调整剂量。 2、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3、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低血糖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低血糖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低血糖对人体的主要危害(1)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2)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危险性。 (3)低血糖反应如果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脑功能障碍。 (4)反复发生低血糖会使病情变得难以控制。因为低血糖时,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增加,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波动。 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有时更甚于高血糖。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往往不敏感,发生低血糖时常常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且老年人多有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低血糖而又没及时发现,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低血糖的危害虽然较大,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加强日常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日常饮食、运动等,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外出时做好防范措施,如随身携带病情卡及糖果、点心等,以备应急之需。 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容易饥饿感 早期低血糖症状表现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给患者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

人体内部血糖过低,容易导致个人会强烈感受到饥饿感。体内含有过量胰岛素,会导致血糖过低,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葡萄糖,大脑就会对此作出饥饿感的讯号。并且还会出现一系列的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低血糖的症状:脸色苍白 人体的血糖值低于2.8mmol/l时候,人就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像: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长期的人体低血糖,患者就会出现精神和意识的障碍,会找不到地方,记忆力差,甚至胡言乱语,看起来人跟发神经病一般。如果血糖更低或持续低血糖的时间更长,就会出现精神和意识障碍,在神经中枢功能明显异常。出现头痛头晕、不安躁动、语言障碍、定向力和识别力突然丧失或精神失常,会进一步的出现抽搐、偏瘫、昏睡、呼吸、血压被抑制,甚至死亡。 低血糖的症状:大脑受损 血糖过低主要的症状为脑部功能受损(神经性低血糖症)。血糖过低时,大脑无法获得足够的葡萄糖,因此无法发挥某些正常功能,可能导致晕眩、困倦、慌乱、言语不清,以及其他症状。病情如果是加重,患者会出现一组损害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的症状,表现为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神经失常、视力模糊、手足抽搐、嗜睡及昏迷等严重后果。神经性低血糖常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生。

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 1、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交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2、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3、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 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的损害,由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能,脑组织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仅够维持5-10分钟脑细胞功能,因此,当发生低血糖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当然进入脑组织的葡萄糖也就减少了,这种情况下脑组织非常容易受伤害,而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的话,脑细胞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即使在治疗后脑组织也不能恢复到正常了。 低血糖通过何种机制导致猝死是一个关键问题。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如年龄、性别、交感神经激活和血钾浓度)相互作用可能决定心律失常发作,致死性心律失常可能因夜间发生严重低血糖和心脏传导系统亚临床病变共同导致。或者,低血糖期间心律失常可能由睡眠期间自主神经功能性失衡引起。 大量临床和实验证据显示,低血糖可引起心脏电活动异常,并进一步验证低血糖可导致猝死。通过精确测量心电图QT间期,以及采用低血糖钳夹控制低血糖程度证明低血糖会导致心肌复极延迟、心电图ST 段改变与QT 间期延长,多表现为T 波改变(图1),进而可能会增加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风险。交感- 肾上腺系统激活很可能是诱发上述变化的原因。输注肾上腺素会延长QT 间期,β受体阻滞剂会减缓QT 间期延长。但是,低血糖通过交感- 肾上腺系统激活和胰岛素直接作用引起血清钾水平降低,而低血糖本身也可直接抑制心脏复极期间钾离子外流。 QT 间期延长是猝死的主要预测因子,某些治疗药物包括抗组胺剂或抗生素易导致易感人群发生QT 间期延长,从而引起心源性猝死。低血糖所导致猝死并不能单纯由心肌复极异常解释,还涉及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以及其他可能相关的病理机制(如自主神经病变异常)可能参与其中。 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接受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存在合并症(如肾脏病)等。虽然改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风险,而且最近的几项临床试验均未能证明强化降糖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甚至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应遵循个性化原则,以达到有效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预防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同时也避免低血糖及相关并发症。对于无心血管病的年轻患者,可以积极控制血糖以免发生微血管并发症,但是对于那些老年患者以及存在合并症(如冠状动脉病、老年痴呆症、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应尽可能保持最佳的血糖水平,同时防止低血糖发生。(Diabetes technology &Therapeutic.2012.14, Supp1:51) 专家观点

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措施【低血糖的危害及治疗】

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措施【低血糖的危害及治疗】 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易怒易暴躁?这些都是低血糖的症状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低血糖的危害及治疗,希望能帮到你。 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得损害,由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全部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能,脑组织储存的葡萄糖非常有限,仅够维持五到十分钟脑细胞功能,因此,当发生低血糖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当然进入脑组织的葡萄糖也就减少了,这种情况下脑组织非常容易受伤害,而如果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的话,脑细胞将受到严重的伤害,可导致痴呆,甚至..,即使在治疗后脑组织也不能恢复到正常了。 低血糖还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 低血糖的治疗 第一点,大家都知道的,低血糖要多吃甜的 大家都知道,低血糖,要多吃糖,最好随身带糖,尤其是巧克力。 但是也不要吃太甜的,楼楼又一次低血糖发作,赶快含了一块巧克力,结果差点没恶心吐出来。 第二点,按时吃饭 这点是很重要的,至少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发作。 我们要荤素搭配,不要吃清淡的食物。 所以一定一定要好好吃饭,荤素是都要吃的。

第三点,夏天一定要注意 夏天容易犯低血糖,一是因为夏天热,食欲不好,吃得少。 二是因为夏天闷,汗流的一多就犯晕。有时候走着走着眼前就一片白什么都看不见了。 所以夏天带着糖果,一感觉不对,别撑着,摔伤就不好了。 第四点,坐着别蹲着 一旦感觉头晕了,先别管什么形象了,先原地蹲一下,感觉好一点,赶快随便找个台阶坐着。 一直蹲着反而不好,正常人蹲久了,猛地站起来也是要有点不好的。 第五点,尽量别去闷热、潮湿的地方 如果头晕,视线模糊,有些喘不过气来,这时候可以寻求他人帮助,但是别死撑。 第六点,别一直站着 可以多走动走动,总之别一直站在那里,站着不动也是很容易感觉头晕的。 尤其是在地下,或比较压抑,闷的空间内,如果等人,而且时间比较长的话,尽量先找个地方坐下来。 没有的话也找个靠墙的地方,这样如果察觉不舒服可以立马蹲下,也可以避免被后来人不注意踩伤。

低血糖患者的饮食原则

低血糖患者的饮食原则 一、低血糖吃麦片好吗 可以吃燕麦。人为什么低血糖?分析原因一:摄入营养不足,或者说营养不全面、不合理,没有足够的糖原补充;原因二:人体自身糖原转换能力差,胰岛素对糖原的分配利用能力差。燕麦是全营养的优质粮食,是世界公认的功能性食品。“功能”这个词什么概念,就是把高的降下来,低的调上去。燕麦就有平稳血糖的功效。所以低血糖的朋友可以吃燕麦的! 低血糖患者饮食要注意什么 第一,少吃多餐 低血糖患者最好少量多餐,一天大约吃六到八餐。睡前吃少量的零食及点心也会有帮助。除此,要交替食物种类,不要经常吃某种食物,因为过敏症常与低血糖症有关。食物过敏将恶化病情,使症状更复杂。 第二,应加以限制的食物要严格控制 严格限制单糖类摄取量,要尽量少吃精制及加工产品,如速食米及马铃薯、白面粉、汽水、酒、盐。避免糖分高的水果及果汁,如葡萄汁混合50%的水饮用。也要少吃通心粉、面条、肉汁、白米、玉米片、番薯。豆类及马铃薯一周可以吃两次。 第三,增加高纤维饮食 高纤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浓度。当血糖下降时,可将纤维与蛋白质食品合用,如麦麸饼子加生乳酪或杏仁果酱。吃新鲜苹果取代苹果酱,苹果中的纤维能抑制血糖的波动。纤维本身也可延缓血糖下降,餐前半小时,先服用纤维素,以稳定血糖。两餐之间服用螺旋藻片,可进一步地稳定血糖浓度。 第四,均衡饮食 饮食应该力求均衡,最少包含50—60%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患者同样的饮食原则),包括蔬菜、糙米、酪梨、魔芋、种子、核果、谷类、瘦肉、鱼、酸乳、生乳酪。 第五,主要是含糖高的水果。 水果中糖的含量如下,供参考:桃、西瓜、梨、橙子等口感甜的水果,其实际含糖量并不算高,属于低糖、中糖的水果。而口感酸甜的红果、大枣,却属于高糖水果,并不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 高糖水果:香蕉、葡萄、荔枝、龙眼、枣、红果中糖水果:西瓜、苹果、梨、橘子、草莓、橙、猕猴桃、菠萝低糖水果:柚子、黄瓜、番茄、杨桃、青梅、樱桃。

低血糖对肾脏的影响

低血糖对肾脏的影响 文章目录*一、低血糖对肾脏的影响*二、低血糖的危害的什么*三、低血糖患者饮食要注意什么 低血糖对肾脏的影响1、低血糖对肾脏的影响 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糖友,低血糖的危害 更甚于高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高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 2、低血糖怎么治疗? 低血糖如果较轻只是有头晕和心跳加速的症状时,应马上食用方糖或果糖,让身体迅速补充营养。一般能够缓解,再正常进食就没有问题。如果中规中矩出现大汗淋漓、抽搐和昏迷的症状时,应该让患者马上卧床,并要速度补充葡萄糖。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如果家中没有条件,可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在患者的牙床涂抹蜂蜜,以起急救的效果。 3、低血糖头晕怎么办? 低血糖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当出现低血糖时,人会出现头晕、心跳加速,出虚汗等,这时要及时进行营养补充,急救方法是马上

吃两颗果糖,或是食用几片面包或饼干。如果经常出现低血糖的 人应该平时准备一些糖水,这样能够避免低血糖症。但是如果以 上没有得到缓解,应该及时入院抢救,如果病人已经昏迷,可在病 人的口腔粘膜涂上蜂蜜等。 低血糖的危害的什么1、对大脑的损伤 葡萄糖是大脑主要的能量来源,急性低血糖引起脑血管痉挛、缺血,影响患者脑细胞的正常代谢。若低血糖反复发作,程度较重并持续时间较久,脑细胞便可发生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脑功能 下降,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若进一步降至2.2毫摩/升以下, 可以出现精神恍惚、嗜睡、抽搐、昏迷,严重影响患者智力,甚至导致痴呆。 2、对心脏的损伤 与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一样,低血糖的危害同样严重。 长期的高血糖已使部分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血管、心肌受损,再遇到低血糖,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 肌耗氧量增加,缺血程度加重,缺血细胞自律性升高,更易出现心 律失常、室颤,危及生命。如低血糖反复发作,甚至可以诱发心肌梗死。 3、对其他器官的损伤 玻璃体中葡萄糖水平显著减少会加重视网膜缺血损害,出现 眼压突然下降,引起动脉破裂出血。血糖急性下降可明显降低肾

心内科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分析

心内科住院患者低血糖发生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患有合并糖尿病疾病的心血管住院患者在医院住院 的过程中产生低血糖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对其造成影响的有关因素。方法:通过 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了由于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在心内科进行住院过的糖尿病 疾病患者共358例,并对其在实际住院时间段内低血糖问题产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了研究与分析,最终通过逐例研究的方式分析并且对其产生低血糖问题的根本原 因以及发病特征进行了总结。结果:在研究选取的358例疾病患者之中,在住院 时间段内出现低血糖问题的患者共计84例,占所有在心内科进行住院并且患有 糖尿病疾病患者的3.56%,经分析后得出,使得糖尿病疾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问题 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治疗过程中对于血糖的控制存在过度的问题、疾病 患者没有根据应有的食量进行进食或者没有在需要进食时第一时间进食、患者的 体能方面过度消耗、心功能的衰竭问题以及住院阶段内合并应用使β受体阻滞剂(β-B)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糖尿病疾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问题的风险。结论:在对存在合并糖尿病症状的心血管病疾病住院患者来说,必须要进 一步提升对于血糖方面的监督测量力度,特别是对于存在慢性心功能不全症状并 且在治疗过程中运用胰岛素类药物以及合并使用β-B的疾病患者来说,对其血糖 方面的监督测量力度更是要进一步加强,并且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不能够过分 地依赖药物,应引导患者将饮食以及药物两者两者之间进行配合后进行治疗,通 过这种方式来预防低血糖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低血糖 从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医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心血管相关疾病以及糖尿病这两种 疾病的患者在发病时绝大多数都会有着相同的基础,并且这两种疾病还会经常出现共同存在 的情况,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直接使得其在临床治疗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难度,很 有可能会造成疾病患者预后恶化的问题。正义如此,在实际进行临床治疗工作的过程中,如 果疾病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疾病的同时还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那么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血糖 治疗的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上减少出现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实际概率。但是从根本上 来讲,因为心血管相关疾病本身的特征再加上对其进行治疗的相应药物和降低血糖药物两者 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影响,正因如此在实际对其进行降糖治疗工作的过程中就有很大概率 发生低血糖的问题。本文就针对上述问题对在本院心内科住院阶段内产生低血糖问题的糖尿 病疾病患者展开了研究与分析,希望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来对低血糖问题出现的具体因素以及 整体特征做出详细探讨,最终为预先防止低血糖问题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一、研究对象以及具体方法 (1)病例的选择 本次研究主要选择自2010年一月起至2016年十二月止由于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在本院 心内科进行住院的糖尿病疾病患者总计358例,在住院的时间段内有84例疾病患者显现出 低血糖的相关症状,占整体的3.56%,在这之中男性患者共46例,女性患者共38例,年龄 区间在49岁至72岁之间。在心血管相关疾病之中,患有冠心病的疾病患者46例,存在高 血压问题的患者共14例,心肌病患者共10例,存在心律失常问题的患者8例,患有退行性 心瓣膜病患者4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例,在这之中有22例疾病患者存在慢性心功 能不全的问题。上述糖尿病疾病患者所患并均为2型,在住院前的检测之中已经诊断出患有 糖尿病的患者共74例,其余患者为入院后进一步确诊为患有糖尿病。 (2)治疗情况 患者入院后按所患心血管疾病给予相应的治疗,主要有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β-B)、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 道阻滞剂(CCB)、硝酸酯类药物、胺碘酮等,心衰患者给予洋地黄、利尿剂,介入治疗2

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防治

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防治 随着社会发展,饮食结构改变,营养过剩,加之体力活动减少,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长,糖尿病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今胰岛素注射已是糖尿病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这就需要充分掌握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而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低血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但有时其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应引起重视。 一、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胰岛素的安全保存 1.未使用的胰岛素应冷藏,储存于2~8℃的冰箱内,但是千万要注意胰岛素决不可以冷冻 2.使用中的胰岛素,只要放在室内阴凉处就可以了。开瓶使用中的瓶装胰岛素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约3个月。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要和胰岛素笔一起放回冷藏室中,注射后反复从冰箱中放入取出,如果针头未取下,胰岛素药液热胀冷缩就会吸入空气形成气泡,造成注射量不准。所以胰岛素笔每次注射后,只需将针头取下(防止气温的变化导致药液从针头外溢)室温保存即可。 3.如果外出旅行,可以将胰岛素装在专用的盒子里,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入冷藏箱中,若没有冰箱则应放在阴凉之处。 (二)胰岛素的注射 1.注射部位 绝大多数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会因注射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腹部对胰岛素的吸收最快,其次是上臂,然后是大腿和臀部。由于身体不同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当改变注射部位时就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2.注射部位的轮换 (1)注射部位的左右轮换: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进行,或者一次左边,一次右边,部位对称轮换。 (2)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3.注射方法 (1)注射时胰岛素的温度接近室温,以避免过低的温度造成注射时的不适。(2)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应等到表皮上的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行注射,否则会引起注射部位的刺痛。 (3)将针头以90°或45°角、捏起皮肤的方式,快速地插入皮下层进行注射。4.胰岛素笔的使用 (1)每次注射前将笔排气并检查笔和针都完好。 (2)让完整剂量的胰岛素流出针头,注射完后等待5秒后再拔针。 (3)防止空气进入笔芯,不要将针套在笔上保存。 (4)正确地保养笔。 5.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 (1)疼痛:胰岛素注射引起的疼痛是很轻微的。注射产生的疼痛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疼痛与注射部位相关,其中腹部注射疼痛最轻,注射方便。②如果在某次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表

表1缺血性心血管病(ICVE>)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男)

旳?09 60 ?9” 卄?" 6£?9£ 69 ?gq 旳?0£ 幵?0P 6£?9£ ve V LO O A 呼 旳? OS , 6f?? 卯 69?$£ 旳?0£ 6B ?济 幵?OV 6£?並 a (、一\loidoz -g 入 0片)畏 径 聂淡 G CVIOSOe -g v u l ) 2 V 6FH ?02G Z ?鱼 6g-?0£ 6 卜I ?091 S T O N l v 旨?0269-?m 6ZT ?09T ?020Z V 6 2?目 62 ?691?0龙 6卜一? 09 一 MHUIUI

Ris MO DIABETES Non-smoker Smoker 5 6 7 8 140/95 140/85 iao/io5 TO DIABETES Non-smoker Smoker 45678 4567S 180/105 6huje 3 」 nssa 」 dps 8 120/75 160/95 "0/85 120/75 1AOZ105 13/9S 140/ftS 120/75 AOE 60 180/105 16^/95 140/85 120/7S 6HWE a 」 nssa 」 d poo_8 160/105 160/95 ■40/45 120/75 180/105 13/9S 140/85 120/75 Total Cholesterol:HDL ratio Total Cholesterol :HDL ratio

Risk level men ZO DIABETES Non-smoker a 5 6 a Smoker A 5 6 Z 8 DIABETES Zon-smoker 4 5 6 7 S Smoker 4 5 6 Z 8 lao/ios 1W>/9S Mo/as 120/75 AOE 70 ltO/105 140/95 149/" 120/75 SHIUE a 」 ns 笆d poo U0/10S IW)/95 60 140/A5 120/75 IW>/95 AGE 50 140/65 120/75 UO/105 1frO/? 140/M 1?OZ10S 140/95 140/85 110/75 130/105 IS0Z105 140/95 140/85 120/75 E E ajns 笆 d poo 120/75 1*0/105 140/8$ 110/75 4 5 6 7 8 Total Cholesterol:HDL ratio

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风险_徐平

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风险 Hypoglycemia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徐平1,徐勇2 XU Ping,XU Yong (1.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2.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尽管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通过对低血糖的定义、生理作用及与其相关临床事件的阐述,分析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及临床死亡率的关系,提示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盲目强化降糖,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个性化的降糖策略。 【关键词】低血糖;猝死;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6170(2012)02-0174-04 低血糖是糖尿病降糖治疗的最常见并发症。据报道,1型糖尿病患者每人每年发生轻度低血糖约30次,发生重度低血糖约3.2次;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明显较低,每人每年发生轻度低血糖约2 10次,发生重度低血糖约0.1 0.7次[1 3]。长期以来,低血糖对于心血管系统的潜在生命威胁常常被忽视,很多人错误认为糖尿病患者不太可能出现需要长期依赖康复治疗的重度低血糖。但是最近多项研究证实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及严格血糖控制存在潜在危险,低血糖与一些临床试验中过高的死亡率有关[4 6]。低血糖反应可能促使严重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且与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近年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综述低血糖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1低血糖的相关定义及病理生理改变 1.1低血糖的定义美国糖尿病协会(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对低血糖症定义为:所有对个体有潜在危害的异常低血糖发作,包括严重低血糖(需要依赖救助提高血糖水平及促进神经学康复)、确定性症状低血糖(症状+血糖过低)、无症状低血糖、可能性症状低血糖(低血糖症状但未进行血糖检测)及相对性低血糖(糖尿病症状+血糖水平接近但未达到低血糖标准)[7]。及其他报道推荐的低血糖值为≤70mg/ dL(3.9mmol/L)[1,7,8],而国内第七版内科学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50mg/dL(2.8mmol/L)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 1.2低血糖的病理生理改变急性低血糖发作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有关,这种强烈的自主神经刺激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内脏及大脑血流量增加,维持大脑血糖供应以及促进肝糖原的合成[1,9]。低血糖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心率增快,外周动脉血压升高,中心血压下降,外周动脉阻力下降(导致脉压差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以及心输出量增加[9,10]。这种短暂的心脏负荷增加对于心血管系统正常的健康青年未必有严重的功能影响,但却对那些年长的糖尿病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产生危险性后果。 低血糖可以引起心电图变化,包括S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及心脏复极延迟,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据报道低血糖可出现多种异位心律包括室速及房颤[11]。低血糖可引起T波振幅降低以及T波低平、延长,这些T波改变能通过测量QT间期长短量化(QT间期受心率影响,故常用计算校正后的QT间期即QTc)。低血糖相关电生理改变与低钾血症有关,这也是儿茶酚胺大量分泌的结果。 交感活性增加以及低血糖过程中其他激素及肽类(如强效血管收缩剂、内啡肽)同时分泌对血管内的血液流变学、血液粘滞度及凝血功能有明显作用[9]。血浆粘滞度增加由于红细胞浓缩所致,而凝血活性增强是血小板活化以及VIII因子等增殖的结果。由于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动员及活化、血小板激活等原因低血糖可能出现内皮功能障碍。这些病理生理变化可能促进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以及加重组织缺血,心肌细胞亦有潜在缺血可能。 2低血糖相关临床事件 低血糖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及体内激素分泌,对人体特别是心血管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合并冠脉系统疾病或心脏传导功能异常或其他重症患者可能产生严重甚至致命性后果,无对照的病例报道亦表明严重低血糖、急性心血管事件以及猝死之间存在时间关联性[12]。 2.1低血糖与糖尿病猝死19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糖尿病与猝死的关联性,但直到1991年经过对一系列的1型糖尿病青年发生猝死的调查研究后才第一次对这种关联进行具体的描述[9]。多项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患者群并拥

2013AHA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指南

Stone and Peter W.F. Wilson Jennifer Robinson, J. Sanford Schwartz, Susan T. Shero, Sidney C. Smith, Jr, Paul Sorlie, Neil J.Raymond Gibbons, Philip Greenland, Daniel T. Lackland, Daniel Levy, Christopher J. O'Donnell, David C. Goff, Jr, Donald M. Lloyd-Jones, Glen Bennett, Sean Coady, Ralph B. D'Agostino, Sr,Guidelines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2013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 Report of the Print ISSN: 0009-7322. Online ISSN: 1524-4539 Copyright ? 201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is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7272 Greenville Avenue, Dallas, TX 75231Circulation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2, 2013;Circul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6134730.html,/content/early/2013/11/11/01.cir.0000437741.48606.98.citation World Wide Web at: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long with updated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is located on the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6134730.html,/content/suppl/2013/11/07/01.cir.0000437741.48606.98.DC1.html Data Supplement (unedited) at: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6134730.html,//subscriptions/is online at: Circulation Information about subscribing to Subscriptio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6134730.html,/reprints Information about reprints can be found online at: Reprints: document. Permissions and Rights Question and Answer available in the Permissions in the middle column of the Web page under Services.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is process is Once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 for which permission is being requested is located, click Request can be obtained via RightsLink, a service of the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not the Editorial Office.Circulation Requests for permissions to reproduce figures, tables, or portions of article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ermissions:

低血糖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低血糖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李福连 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麻木和无力,同时有头晕、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错乱等神经症状。继续发展,则出现剧烈头痛、言语模糊不清、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眼前发黑、视物不清、心里明白嘴里说不出话来,有时全身肌肉抽动、甚至抽风,最后完全失去知觉发生昏迷和各种反射消失。如仍得不到及时抢救,最终将导致死亡。 低血糖的预防和急救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一定水平而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严重者可昏迷。早期及时补充葡萄糖可使之声速缓解。时期将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 患者先有饥饿感,乏力、四肢麻木,情绪不安,面色苍白,头晕,呕吐,心慌,胸闷等。严重时,大淋漓,皮肤湿冷,吐之不清,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抽搐,惊厥,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昏迷等。 急救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声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及时补糖将使症状完全缓解;而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因此,应强调在低血糖发作的当时,立即给予任何含糖较高的物质,如饼干、果汁等。重症者应注意误使食物吸入肺中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 2、能自己进食的低血糖患者,饮食应低糖,高蛋白,高脂肪,少食多餐,必要时午夜加饮糖料一次。 3、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是低血糖抢救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若病情不严重,尚水造成严重脑功能损害,则症状可迅速缓解,神志可立即清醒。 预防措施: 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防重于治”,并且预防低血糖发作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最佳治疗措施。在低血糖预防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低血压与血糖的关系

低血压与血糖的关系 文章目录*一、低血压与血糖的关系1. 低血压与血糖的关系2. 低血压和低血糖有什么区别3. 低血压是什么原因*二、低血压怎么办*三、低血压要注意什么 低血压与血糖的关系 1、低血压与血糖的关系低血糖和低血压是两种疾病,两者没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理性低血压症状不是很明显的,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定期监测血压。而对于低血糖,它是比高血糖危害还大的,所以需及时治疗。 低血压与低血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低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过低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患者的心慌头晕症状,低血糖是指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过低导致患者出现的心慌头晕的症状。两者虽然症状上比较相似,但是实质却截然不同。 2、低血压和低血糖有什么区别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低血压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低血压一般是指创伤、出血、感染、过敏等因素导致的血压突然性的降低。慢性低血压分为原发性的和继发性低血压,原发性的是指由于遗传导致的,继发性的是指由于疾病造成的。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77mmol/l(50mg/dl),是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治疗的常见并发症。 低血压患者平时需要注意从卧位、坐位和蹲位转变成为立位时动作一定要缓慢,避免造成脑突然供血不足;尽量穿比较紧的裤子与袜子,帮助血液回流;饮食需要保持偏咸一些,多喝水,增加血容量;同时需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而低血糖患者在平时为了保持血糖的较高水平应该多喝一些糖水进食一些甜食等,严重的情况下需要静脉滴注葡萄糖。 低血压患者与低血糖患者在症状上比较相似,但是两者的具体原因和症状细节缺失有区别的,造成的危害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3、低血压是什么原因 3.1、由其他疾病引起血压低,这是最应该谨慎的。 心脏疾病:罹患心不全、心肌梗塞、大动脉瓣狭窄症时,都会影响心脏搏出血液的功能,使心脏输送血量减少,以致循环障碍而引起低血压。 末稍血管扩张:因细菌或毒素侵犯末稍血管,使血管失去收缩功能,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产生循环障碍性低血压。 暂时性大失血:因手术、外伤的大量出血,使体内循环的血液量骤减,而引起暂时性低血压。

低血糖与血压低

导读:生活中有不少的中老年人会出现低血糖的现象,而有低血糖的同时,检测时可能有的还伴有低血压症状,当出现低血糖低血压并存时,很多患者可能就会有一点疑惑,这两者有没有关系呢?又要怎么治疗呢? 低血糖和低血压是两种疾病,两者没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理性低血压症状不是很明显的,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定期监测血压。而对于低血糖,它是比高血糖危害还大的,所以需及时治疗。 当出现低血糖低血压时患者是一定要注意的,尤其是低血糖,对患者危害很大,如出现症状不及时处理的话,很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那么到底要怎么治疗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低血糖:指血糖浓度低于2.77mmol/l(50mg/dl),是糖尿病患者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 低血糖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主要症状为: ①轻度的症状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 ②较严重的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 低血糖时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因有 (1)胰岛素用量过多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胰岛素。 (2)由于开会、外出参观、长期不吃早餐、收工较晚等原因使进食或加餐较平常时间推迟。 (3)活动量明显增加未相应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4)进食量减少,没及时相应减少胰岛素。 (5)注射混合胰岛素的比例不当(PZI比RI多1~2倍)且用量较大,常常白天尿糖多而夜间低血糖。

(6)在胰岛素作用达到高峰之前没有按时进食或加餐。 (7)情绪从一直比较紧张转为轻松愉快时。 (8)出现酮症后,胰岛素量增加,而进食量减少。 治疗:对于早期低血糖患者只有出汗、心慌等轻的症状时,可及时饮用糖水或是吃些含糖多的饼干或点心,可得到缓解,或是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可用10%萄萄糖持续静脉滴注。有条件可用胰高血糖素1mg肌内注射.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具体是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12千帕(90毫米汞柱),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8千帕(60毫米汞柱)。成人正常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老年人低于100/70毫米汞柱,也称为低血压。 低血压属于心血管疾病。 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多为慢性低血压,即血压长期偏低,并伴有头晕、头昏、乏力、易疲劳等症状。据统计,低血压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达10%。 低血压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大致上可分为: 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的低血压病 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低血压病可分为: (1)原发性低血压病 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低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