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保护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

当代国际贸易保护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
当代国际贸易保护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

当代国际贸易保护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

来源:代写毕业论文时间:2010-03-04 字体:[大中小] 收藏我要投稿浏览:1516

一、各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依据

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时起,关于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的不同观点就相伴而生并相互争论了,虽然连最坚定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家也承认自由贸易可以使世界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不同的各国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先后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贸易保护措施,自由化贸易从来就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施过,出现了一种“既承认自由贸易的利益又纷纷推行贸易保护的奇怪现象”。1对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代写毕业论文种理论试图去解释这一矛盾,论证实行保护贸易的原因和必要性,为贸易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一)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提出的贸易保护主义观点

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力理论。他承认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赞成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对外贸易政策看作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但是他认为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究竟哪一种政策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视该国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应该根据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阶段来决定采取何种对外贸易政策。李斯特认为生产力问题是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问题,为了使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国家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通过提高关税等手段,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促进国内同类产品的消费,以支持本国产业的发展。他指出,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可能会失去某些比较利益,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国内产品的价格可能会高一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保护之后,本国产业生产力水平,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大幅下跌,其价格也会随之落到国外进口商品的价格以下。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战争,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李斯特贸易保护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国家干预,促进国家综合生产力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工业的作用比农业代写毕业论文的作用要大的多,在一个工业生产力发达的国家里,各种生产资源都会得到积极有效的利用,使社会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增强国家的总体实力。因此,发展和完善国内的工业体系是提高一国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国家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扶植本国的工业生产力迅速崛起。但是,李斯特并不主张对所有的工业品都采取高度保护措施,而是应该区别对待,对不同的工业部门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所选择的保护对象应该: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受到外部竞争强大压力的同时又具有发展前途的—即受保护对象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和发展之后能够成长起来的工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即建立与经营时需要大量资本、大规模机器设备、高度技术知识,生产最主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工业部门,应该给予高度保护;那些次要的部门,保护程度要相对低一些。“一般情况下,任何技术工业如果不能在40%-60%的保护税率下建立起来、不能在20%-30%的保护税率下长期存在下去,这种产业就缺乏保护的基本条件,也就不应该给予保护,而一项保护的期限最高不应超过30年。”

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就是“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这些工业是新兴的尚未发展起来的产业,具有潜在的优势,其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李斯特主张保护贸易应该只作

为过度阶段,而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目的,进行有限度的保护。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提出,是贸易保护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它确立了贸易保护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牢固地位,对当前际贸易决策和理论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论提出通过国家干预进行保护贸易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常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其中有效需求包括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的需求,它们分别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代写毕业论文和由边际资本效率与灵活偏好所决定的利息率。而限制进口、扩大出口,保持外贸顺差,可以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同时增加本国的货币流入量,从而使国内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消除失业。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消费者灵活性偏好规律等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市场机制无法自发地使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因此国家必须放弃传统的对经济放任自由的做法,采取积极措施干预经济生活。政府通过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如提高关税、增设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等,以此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同时采取出口信贷、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和优惠利息率等措施鼓励出口,争取并保持一个适当的外贸顺差,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增加投资和增加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国际贸易顺差,国外投资会增加,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刺激国内投资增加,从而增加投资需求和有效需求,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繁荣。凯恩斯为进一步说明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影响,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提出了著名的乘数原理,即“投资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倍增”。3他的追随者马克卢普(F.Machlup)和哈罗德(R.

F.Harrod)等人把这一原理引入到对外贸易,建立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相当于国内投资,而一国的进口则相当于国内储蓄,进口和出口波动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倍数效应,即贸易顺差时,由于外贸乘数作用,会促使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获得外贸顺差若干倍的增加;反之贸易逆差时则成倍减少。“对外贸易乘数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边际进口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这两者的比率越大,对外贸易乘数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干预对外贸易,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大变革。以前李斯特主张的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并不是主流派,而且其国家干预的程度也是有限度的,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则要求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和对外贸易,放弃了传统的经济自由放任思想和自由贸易理论,并且成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流派。包括超保护贸易论在内的凯恩斯经济学说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在西方世界流行达半个世纪,对西方各国制定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起到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三)普莱维什的保护贸易新论对外围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建议

普莱维什的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主张是围绕其著名的“中心—外围论”展开的。普莱维什认为,整个国际经济体系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处于国际经济体系中心的少数工业化国家;另一部分是处于国际经济体系外围地带的非工业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心国家依靠自身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国际经济体系分工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享受着国际分工产生的绝大部分好处;外围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效率低下,又缺乏资本,只能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与中心国家进行贸易,几乎享受不到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在这种国际经济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如果仍然根据传统的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

国家贸易,将永远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1)中心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凭借技术和管理代写毕业论文优势获取垄断利润,获得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收益的绝大部分。(2)传统的国际分工体系扭曲了外围国家正常的经济发展道路,造成了外围国家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和出口生产的被动专业化,实际上成为专门为发达国家提供食品和原料的机器,这种情况下的发展并不是真正的民族经济的发展。(3)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进口国和制成品出口国更有利,同量制成品可以交换更多的初级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出口国和制成品进口国的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基于以上理由,普莱维什认为,传统的国际贸和国际分工虽然从逻辑上说是正确的,但其前提条件与实际相去甚远,只能适应于中心国家之间,而不能适应于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

普莱维什指出,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可以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因为保护贸易政策可以:口限制进口以减少外汇支出,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口削弱国外商品的进口竞争力,相对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口有效扶植本国幼稚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口引导国内消费产品国别结构的调整,扩大本国工业产品的国内需求,刺激本国工业的发展。因此普莱维什主张,在运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同时,还要通过外汇管制,实行对本国工业和市场的保护;在出口替代阶段,应该实行有选择的出口补贴等鼓励出口政策,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他还主张紧缩财政,发挥私人企业作用,优先扩大工业品生产和出口合理选择进口替代工业,扩大生产性投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这样,“外围发展中国家就可以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改善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提高本国工业化程度,最终摆脱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只出口农矿产品的被动地位,维护民族经济的利益。”

普莱维什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在性质上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源于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护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唯一选择,并不会妨碍世界贸易的增长;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对制成品的保护,旨在扩大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差距,并不是必需的,反而会降低世界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如果发达国家减少或者取消贸易保护政策措施,发展中国家出口将增加,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工业品进口需求弹性,双方会形成“互惠”局面,世界贸易也将扩大。因此,要保持世界贸易的稳定增长和贸易利益的互利分配,“发达国家应该放弃其贸易保护主义”。6普莱维什的保护贸易新论探讨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提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打破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政策主张,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外贸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掀起的工业化进程。

(四)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的战略贸易论提出的新贸易保护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业品的国际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工业品生产存在规模经济,所以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保护和补贴、信贷优惠、国内税收优惠等政策,保护和扶持那些承担巨大风险、需大规模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能够产生外部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对本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行业等战略性产业,创造本国在这些产业上的比较优势,获取大量的外部经济利益,为本国未来的发展增强后劲。战略贸易论同意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常数规模的前提下,自由贸易优于保护贸易理论的结论;同时指出,现实的情况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成为经济中的常态,这种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假设前提的背离,使市场本身运行结果处于“次优”境地,适当的政策干预有可能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使自由贸易政策失去最优的地位。适当的政策干预指的是战略性的政策干预,由于国际市场上不完全竞争性质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市场份额对于各国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国际竞争成为各国的少数代表性企业参与的博弈,根据贸易对手的行为调整自己的战略,占领市场以获得超额利润,才会达到本国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战略贸易论的政策主张包括不完全竞争市场方面的战略性政

策干预和外部经济效应方面的战略性政策干预,即以内部规模代写毕业论文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和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前者可以通过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外国竞争对手的决策行为而转移一部分超额利润,并产生一定的反托拉斯效果,从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后者会使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不断获取动态递增的规模效益,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其所获得的利润会远超过政府所提供的补贴。“利润转移”理论主要有三个论点:一是通过提供出口补贴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帮助本国企业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加本国福利;二是用关税等手段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降低其在本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同时增加财政收入;三是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通过保护国内市场使本国企业能够增加在国内市场和未受保护的国外市场的份额,从而把利润从国外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外部经济”理论的观点认为,某些产业或企业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扩张,但是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够完全被有关企业所占有,使得产业或企业无法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如果政府能够对这些企业提供适当的支持和保护,就能够促进这一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战略贸易理论否定了传统的贸易基础理论,提出了非比较优势论:各国从事专业化和贸易不仅是比较成本的差别,还在于收益递增所带来的实际上的专业化优势: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收益递增而不是由比较优势驱动的。因此,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选择政府帮助形式或者“选择优胜者”,对国内企业进行扶持和帮助,强于实行自由贸易。战略贸易理论与政策是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新格局的主要理论依据,为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它表明了在垄断竞争为基本特征的当代世界市场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贸易政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美国经济复苏并增长迅速的克林顿政府时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就是战略贸易政策。但是,这一理论背离传统的自由贸易观点,采取最富于想象力和进攻性的保护措施,劫掠别国市场份额与经济利益,往往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滥用的理论遁词和政治口实。许多严肃的贸易理论家认为,不完全竞争实际上并未削弱而是强化了自由贸易的功效,自由贸易仍然是有效的组织竞争的方式,无论在不完全竞争还是完全竞争市场上,自由贸易都能使各国经济福利改善,故而要比国家干预更可取。

保护贸易的理论依据除了上述的几种主流理论观点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经济和非经济的依据分析,如改善国际收支论、改善贸易条件论、增加政府收入论、夕阳产业保护论、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贸易论和非经济目标论等,“这些理论一般都是从某个方面和层面去论证进行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必要性,能够为现实某一贸易国或某一项保护贸易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或者作出一定的解释,但这些贸易理论大都是片面的理解贸易保护的发生根源,并且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而作出了一些不现实或者片面的假设,因此都无法对当前出现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做出一个合理的系统的解释。”

综合上述理论观点可以看到,虽然自由贸易能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要全面实现自由贸易还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和障碍,只能向自由贸易的方向努力,在短期内还无法真正实现。贸易参加各方博弈的结果是各方都放弃自由贸易,转而实行保护贸易,以实现自身在当前贸易条件下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保护贸易虽然造成了贸易利益的净损失,但在当前世界贸易条件下还有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被各国所重视和采用,并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时出现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此,我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承认保护贸易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深入了解和分析各贸易伙伴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把握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一方面要制定我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建立自己的贸易藩篱,为国内企业提供良好的贸易条件;另一方面,要研究应对贸易伙伴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规避或突破其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积极应对和解决由于双方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而导致的贸易纠纷。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格局、新方式和新问题 学校: 院系: 专业:财务管理 姓名: 学号:

正文: 国际贸易作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的交换活动,早期的从某一集中地域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到地理大发现之后洲际之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从开始萌芽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从国际贸易起步发展到今天在全球经济中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的的内容和形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越来越多的实务操作经验也充实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向前发展。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明显加速,并且已经进入到了新一轮的增长期,根据2012年WTO官方发布的数据,2011年世界货物贸易额为1821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19%,中国、美国、德国为前三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比重分别为10.4%、8.1%和8.1%。美国、中国、德国为前三大进口国,占全球进口比重分别为12.3%、9.5%和6.8%。若不考虑欧盟内部贸易,欧盟为世界最大出口方和进口方,占全球出口、进口比重分别为14.9%和16.2% ,虽然数据全部反映全球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货物贸易总额看出来,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已经呈现出强势的发展势头,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已经呈现一定的新格局。 首先,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成为国际贸易格局中的新生崛起力量。 从一贯的经济发展上看,美国、日本、欧盟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这三者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80%以上,反映到国际贸易上,自然体现出三者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即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自然在很多方面制订了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而在国际间的贸易中,发展中国

最新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析

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析 编辑。 内容提要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as 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

环境保护支出分析

环境保护支出分析 我国环境财政支出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环境财政支出纳入预算管理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着环境污染治理支出不足,环保部门经费不足,环境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对此,应理顺环境保护支出中的事权,并加强环境财政支出的预算管理。 一、环境财政支出概述 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中政府投入的部分,用于实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和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17 类“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首次单独设立了“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主要反映政府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所发生的支出。“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具体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其他环境保护支出等。 二、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现状 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已有了环境保护的支出项目,但由于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前的旧科目与新科目并未实现数据转换,无法进行比较。另外,统计部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数据也没有按照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的分类进行统计,所以很难直接从国家的统计数据中精确

了解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具体情况。但有研究表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中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投入已经占到了70%以上(邹首民等,2005)。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以环保投资为对象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污染控制基本没有投入,与环境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有限。80年代以后,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但整体投入偏少,“六五”至“八五”期间,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只占同期GNP的0.7%左右。 从“九五”时期开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整个“九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3600亿元,是“八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的0.93%。其中,1999年的环保投入820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十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猛增至8398.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3倍,占同期GDP 的比重进一步达到1.18%。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国环保投资约需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 再从增长率指标看,“十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8%,已经高于同期GDP的9.5%的增长速度,但是却大大低于同期固定资产22%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环保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在2001-2007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环保投资并没有同步跟上,在一轮又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热潮中,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却偏冷。而环保投资欠账将会越积越多,环境形势将会越发严峻。据曲格平(1997)估计,工业污治欠账约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 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 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 有比较优 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 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 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 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 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 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 55%,进口总额的39% 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人 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 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 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 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 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自由化程 度的提高,服务贸易将越来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 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 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 货物贸易正在萎缩,高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 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在 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 ,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 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 的可贸易性,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刺激了整个 世界服务 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 型的方向发展,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 离不开科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 科技产业化浪潮中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 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 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 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 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 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 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 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 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 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 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 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一、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壁垒,即进口货物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向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调节、管理和控制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影响贸易格局和利益分配而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行政性、法规性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二、贸易保护产生的原因 虽然国际贸易有各种好处,然而很多国家还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贸易,制造贸易壁垒。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毫无疑问,自由贸易会让各国的福利总额变得更高。 三、贸易进出口国的得失 1、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出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出口使生产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出口使消费者总剩余减少了。因为国内商品价格偏低,导致国内商品数量减少,最终 使得国内价格赶上世界价格。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消费者状况变坏。 2、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进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进口使消费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生产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进口使生产者剩余减小了。因为国内价格过高,使得消费者乐于接受进口商品,最终 拉下国内生产者的销售价格来。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生产者状况变坏。 四、国际贸易的好处

探讨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实际效果的对策建

探讨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实际 效果的对策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加强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污染形势,环境保护涉及城建规划、财政税收、产业升级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和污染所呈现出的新特征,都要求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一是增强环境保护规划的系统性。改变孤立看待环境保护的思维,主动将其融入到国家的整体规划,城建、财税、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具体规划要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规划源头上增强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二是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主体功能区是国土开发的基础,要尽快完善相关规划,发挥其引导各地功能定位的作用。在生态脆弱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要处理好贫困与环境的关系,严禁对资源、生态进行掠夺性开发,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和科学规划建设,实现环境和脱贫的双赢。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尤其要体现时效性和科学性,增强对绿色发展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能源改革,逐步建立高效、低碳、环保的能源体系,降低化石能源比重,

提高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四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水、土壤、大气等污染的综合防治和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建立地方之间的合作机制,调动地方在跨行政区域污染治理上的积极性,促进横向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明确中央、地方环境保护事权。环境保护的职责在中央,更在地方,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中央、地方事权。第一,建立科学的事权划分机制。对各类环境进行详细的责任主体划分,跨行政区域的由中央负责统筹、地方参与共同治理,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的环保机构,属地方事务的强化地方的主体责任。实行环保监测监督执法垂直管理,建立统一的监测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大数据支持。第二,加大环境保护考核。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综合考评体系,提升环境保护考核在中央对地方考评体系中的地位,作为评价干部科学施政能力的重要依据,与干部选拔使用直接挂钩。第三,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针对权责倒挂的现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在中央统筹的条件下做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要根据当地实际,体现差异性和激励作用,环境治理好的,加大奖励性转移支付;环境治理不力的,从中央对该地区的其他转移支付中按照一定比例转移到环境保护支出中;加大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贸易保护主义

简谈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保护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合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中相互依存,摩擦等不可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其中,贸易保护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 rotectionism):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1

15-16世纪期间,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大发现的来临,各国对外贸易逐渐扩大,国际交换日益繁荣,分工也开始逐渐跨越国界。但是国际交换关系尚未形成确定的体系,世界经济正待萌芽。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国际分工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它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等。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有: 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 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2

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的现状和思考

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的现状和思考 年份类型国家财政支出中央地方年份类型国家财政支出中央地方2007总计49781.351142.0638339.292013总计140212.120471.76119740.3环境保护995.8234.59961.23环境保护3435.15100.263334.89比重 2.00%0.30% 2.51%比重 2.45%0.49% 2.79% 2008总计62592.6613344.1749248.492014总计151785.622570.07129215.5环境保护1451.3666.211385.15环境保护3815.6344.743470.9比重 2.32%0.50% 2.81%比重 2.51% 1.53% 2.68% 2009总计76299.9315255.7961044.142015总计175877.825542.15150335.6环境保护1934.0437.911896.13环境保护4802.89400.414402.48比重 2.53%0.25% 3.11%比重 2.73% 1.57% 2.93% 2010总计89874.1615989.7373884.43 环境保护2441.9869.482372.5 比重 2.72%0.43% 3.21% 2011总计109247.716514.1192733.68 环境保护2640.9874.192566.79 比重0.02420.00450.0277 2012总计12595318764.63107188.3 环境保护2963.4663.652899.81 在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下,我国一跃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飞 速的经济发展除了带来财富的积累,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指导思路下,我么无 疑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特别是PM2.5等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注意。与此同时, 自2007年以来,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大幅增长,支出规模从2007年的995.82 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802.89亿元,2015年的支出规模达到了2007年的五倍 多,然而2015的财政总支出仅为2007年财政总支出的四倍,环境保护的支出比 重从2007年的2%增长到了2015年的 2.73%,特别是在2010年达到了2.72%。 在公共支出项目增多的情况下,那么由上图可知,,环境保护的支出的规模和比

怎样看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怎样看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冲击之下,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贸易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随之在国际市场抬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 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在经济低迷和失业率高企的状态下,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更 加多样的方式、更加隐蔽的状态在更为深入的层面出现,给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新 兴贸易大国带来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特征 考察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和主要特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一)贸易保护主义演进的基本规律 自国际市场形成以来,世界各国的贸易政策就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类:自由贸易政策 和保护贸易政策。沿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轨迹一路寻来,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贸易政策 和保护贸易政策始终是形影相随的。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当世界经济处于上行轨道 的时候,自由贸易盛行,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轨道的时候,特别是进入危机状态的阶段,保护贸易当道。从国家的角度看,当一国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时,它往往是自由 贸易的捍卫者,当一国国际竞争力每况愈下时,它会转变成保护贸易的急先锋。在一 国内部,对于强势产业,政府往往倾向于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与此同时,对于弱势 产业,政府通常都会倾向于保护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哪个阶段、哪个国家、哪个产业,贸易保护的上述表征概莫能外。因而,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由贸易和保 护贸易,只有一成不变的国家利益。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征 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显示贸易保护主义有两方面突出特征: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随 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变换着它的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在区域性和全 球性的自由贸易框架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