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基本要求] 1.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3.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一、控制人口规模

1.含义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

2.原因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

3.目的

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思考启迪]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但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

清洁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

(1)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在我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

(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水资源

(1)问题: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 (2)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

(1)存在的问题????

?

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

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

(2)保护措施: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政策和措施,例如,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治理污染等。

[温馨提示]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与供应之间不相适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资源利用和重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人地关系的内容

(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从观念走向行动

(1)各国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

(2)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 (3)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

[教材P102~103活动]

(1)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改善妇女的受教育条件,转变旧的生育观念,自觉控制人口

数量的增长。

(2)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变政府的强制措施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没有健康的人口就不会有健康的发展。

[教材P103活动]

1.糖厂的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若直接排放流入河中,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污染河流,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河流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质明显恶化。

2.制糖废水经处理,产生了两种新物质:(1)甲烷,这是清洁能源;(2)动物饲料。提取这些新物质,即提高了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又变废为宝,减少了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产生了环境效益。

3.略。

[教材P104~105活动]

1.为缓解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刚性制约的矛盾,实行覆土造田,增加耕地面积,达到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覆土造田通过对荒滩的改造,不仅改良了生态环境,增加的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2.略。

[教材P106~107活动]

(1)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2)加强宣传工作,增强人们对海洋环保意识;(3)健全海洋法律体系等。

知识点(一)| 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循环经济及具体形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是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其具体内容如下:

二、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对比

三、图示法分析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拓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16·衢州月考)汇源果汁是由中国汇源果汁集团生产的一系列果汁产品,“汇源果汁”是中国果汁行业知名品牌。结合汇源果汁的水果加工流程图,回答下题。

1.汇源果汁的水果加工流程()

A.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无污染物排放

B.促进当地水果种植的市场化进程

C.摆脱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限制

D.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解析:选B由图可知,在汇源果汁水果加工过程中有果渣废弃物的排放;由于汇源果汁在水果加工过程中可增加对当地水果的需求,因此可促进当地水果种植的市场化进程;水果生产仍然有季节性与地域性限制;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对水果果汁的利用。

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下题。

2.该循环经济()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D.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解析:选C图中各类型的工农业生产都会产生污染,不可能是零排放;该地企业彼此间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该区域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推广使用

的价值,所以C 正确。

读传统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图,完成3~4题。

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

甲乙

3.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B.图乙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图甲模式有利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图乙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4.下列哪组生产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

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解析:3.D 4.C第3题,图甲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图乙表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第4题,不可降解包装材料的使用将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知识点(二)|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情景导入先思考———————

(1)大量使用塑料袋会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塑料袋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消耗大量资源。

(2)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减轻这种危害?

提示:作为公众个人应该自备菜篮子或布袋购物,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

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16·嘉兴期末考试)北京市于2012 年开始启用卫星监测雾霾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污染状况。据此完成下题。

1.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缓雾霾的有()

①机动车限行②加强个人防护③污染企业整改④提倡秸秆燃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治理雾霾,首先要搞清楚雾霾的成因,其成因关键是空气中含直径小于等于2.5 μm颗粒物较多,这些颗粒物来源于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以及秸秆燃烧产生的烟尘等。

读漫画“逼牛太甚”,完成下题。

2.下列有利于缓解该问题的措施有()

①禁樵禁采②严格执法③土地集约利用

④退耕还林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B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违法占地应该属于建设占地,耕地减少的环境问题。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是严格执法、土地集约利用等。

媒体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许多内地城市的自来水水质合格率较低,一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据此回答3~5题。

3.导致某些城市自来水水质不达标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较为严重

B.自来水的加工处理工艺落后

C.如今的人们对自来水的检测标准高

D.人们的环保要求提高

4.下列不利于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的现象是()

A.封山育林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C.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D.实施清洁生产

5.面对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下列哪些行为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①家庭中利用洗菜水冲厕所②城市建设集雨设施③园林绿化中多建大型草坪④开发利用中水⑤利用自来水冲洗车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④

解析:3.A 4.C 5.D第3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这成为许多地区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第4题,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往往位于山区,封山育林、发展生态农业及清洁生产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净化水质;但大量发展水产养殖,会产生一定的水质污染现象。第5题,草坪的维护需要大量的水,利用自来水冲洗车辆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一、选择题

1.(2016·温州月考)为减少“任性的天气”出现的频次,下列措施中

合理的有()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禁止砍伐森林③提高重工业比重④推

行低碳生活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选C“任性的天气”出现的频次增加,是全球温室效应的结果,所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关键,①④措施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读漫画“不堪重负”,完成下题。

2.漫画反映了()

①人口问题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②人口问题给地球

资源造成了沉重压力③人口越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

④世界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是相协调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选A漫画反映了人口众多,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人口过多给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用普通水龙头,捧水方式洗脸,半分多钟,洗脸用水量为6 kg左右,而用节水水龙头,同样方式、时间,平均用水量仅为1 kg。据此完成3~4 题。

3.材料中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

A.开源B.节流

C.净化D.淡化

4.下列生活方式中同上面类似的是()

A.用淘米的水来洗菜

B.用淡化后的海水来做饭

C.采用大的淋浴喷头

D.利用未经净化的工业废水来洗衣服

解析:3.B 4.A本组题利用生活中的新型生活用具,考查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方式,节水水龙头将洗脸的用水量减少,起到了节水的目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如用淘米的水来洗菜、用节水马桶等。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此完成5~6题。

5.下图中表示节能标志的是()

6.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家庭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多用电子邮件,少用传真、打印机

C.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睡眠模式

D.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解析:5.B 6.D第5题,A为质量安全标志,B为节能标志,C为绿色食品标志,D 为节水标志。第6题,用小汽车代步,相对而言排放的废气较多,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要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方式。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7~8题。

7.A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

①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大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8.B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B.人类不合理灌溉

C.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D.夏季风强劲

解析:7.D8.B第7题,A地位于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第8题,B地位于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不合理灌溉导致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

下图示意某地区农场的经营模式。读图回答9~10题。

9.该农场最有可能位于()

A.美国的五大湖附近B.湄南河三角洲平原地区

C.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D.中国的新疆地区

10.关于该农场沼气池的生态效益叙述正确的有()

①净化农场环境,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解决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矛盾③提高牛奶的品质和质量④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多元化经营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解析:9.A10.D第9题,由图可知,该农场的玉米全部用作牛饲料,说明该地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即该地农业地域类型以乳畜业为主,因此该地应位于美国五大湖附近,故A选项正确;湄南河三角洲平原地区位于泰国,该地以水稻种植业为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其主要以出产牛肉为主;中国的新疆地区以牧羊为主。第10题,利用沼气可以净化农场环境,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会解决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矛盾,故D选项正确;该农场建沼气池与提高牛奶的品质和产量无关;沼液和沼渣最终回到田中,虽然土地肥力没有损失,但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多元化经营关系不大。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1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

解析:11.D12.C第11题,当地用冰雪融水灌溉作物,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①为水窖集雨。种苗培育属于农业技术研发。作物秸秆经过②用于畜禽养殖,应为饲料加工。沼气是能源,③应是供暖。沼渣用于作物种植,④应是肥料。⑤进入沼气池,是作物种植的废弃物。第12题,该园区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小农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图1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2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园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等高线数值,说出旱地和林地的空间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反映

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时,必须遵循________原则。

(2)该地区林地面积广,其环境效益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图2,说明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该作如何调整?理由是什么?

(4)简述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结合华北某丘陵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和当地生态农业发展,考查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意义,结合图示不难分析得出答案。

答案:(1)海拔50~100 m之间为旱地,海拔100 m以上为林地因地制宜(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规模),增加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规模)。灌溉水源不足;生态农业园区主要原料为小麦、玉米,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4)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14.下图是某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的观念和模式建立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产模式最适宜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推广。

(3)简述该生产模式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试说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解析:第(1)题,该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第(2)题,图中生产模式的核心是甘蔗的种植,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因而该生产模式应布局在我国南方的部分省区。第(3)题,该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压力。第(4)题,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危机以及巨大的人口压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答案:(1)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2)广东、广西、台湾、云南、福建、海南(任选两省)

(3)使园内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和利用;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4)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利用率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境问题严重;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力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崇拜实际上就是乞求。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超人应运而生,他们在神话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事物。 2.2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世纪初)人类逐渐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社

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在自然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境的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发展在起步阶段仍相对缓慢,人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暂时的平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2.3近代工业文明(1)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正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农田上奔跑,办公室里有了打字机,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电影、地下铁路和DC-3型飞机……。这一切都表现出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终于,人类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之中。 2.3近代工业文明(2)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人类。不幸终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

高一地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课时练习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典型例题] 1、下列属于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的是 A、控制人口规模 B、控制城市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资源开采规模 解析: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有: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等几个方面。 答案:A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当前,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哪项措施着手 A、控制城市规模 B、控制人口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污染排放量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环境问题,1991年,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回答2~3题。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是在 A、中国北京 B、美国纽约 C、英国伦敦 D、巴西里约热内卢 3、该公约制定了控制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具体措施包括 A、人口措施、能源措施、生态措施 B、生态措施、粮食措施、淡水措施 C、能源措施、资源措施、人口措施 D、资源措施、绿化措施、经济措施 4、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 A、70亿 B、78亿 C、82亿 D、88亿 5、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A、资源利用较少 B、水源利用较少 C、注重产品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 D、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 6、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经历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 B、对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否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C、改变消费方式,积极发展私人小汽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D、提倡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A、严禁近海捕捞 B、进行人工养殖和繁殖 C、进一步提高捕捞技术 D、加强远洋捕捞 二、综合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 学号:20141013017 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 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 1.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

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主编人:廉霞丽审核人:王素珍班姓名11 月日 一. 知识梳理 1、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是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3、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是以为目的,以 为特征。 4、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措施有:、 、。 5、会引发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做法有:、、、 。 6、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措施有:、、。 7、协调人地关系,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 、、、。 二、知识落实 1.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①华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集中在7~8月,而冬春季持续干旱,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目前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3.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会造成( ) A.水源污染 B.地面下沉 C.降水减少 D.荒漠化 4.盲目的围海造田,可能会导致( ) A.海啸发生 B.海洋生态破坏 C.海平面下降 D.海平面上升 5.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其根源而言是( ) A.粮食问题 B.资源问题 C.环境问题 D.人口问题 6.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干旱半干旱区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7.目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A.气候变暖问题 B.资源和环境问题 C.太阳风暴问题 D.教育问题 8.将下列污染原因与结果用线连接起来。 氟利昂等排放物酸雨 砍伐森林土壤和水污染 核污染放射病和癌症发病率增加 燃煤等排放SO2等臭氧层破坏 大量使用农药土地沙漠化 三. 能力提升 1、读下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P105,自主探究,思考: 1).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有哪些?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 3、阅读教材P107“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讨论回答: 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清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

[易误辨析] 1.原始文明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 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原始文明时期,人口数量少,人们的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影响强度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2.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 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的。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知识清单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转变观念 (1)需要转变的观念 消费观、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 (2)意义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深刻的,会带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 2.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2)市场行为: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应调整传统的商品模式,尽可能地满足绿色发展需要。 (3)公众行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应注重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3.发展绿色科技: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

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历程。拓展释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 “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 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 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四)生态论 首先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来的。他认为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因此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理学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再次引申出人类生态的概念,注重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的生态效应研究,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理念。 (五)文化景观论 拉采尔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在1906年提出的,美国学者索尔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区域地理特征,主张人地关系研究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核心。

现代人地关系研究

现代人地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地关系的内涵及主要理论的论述,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强烈,现代人地关系正处于激烈对抗状态,协调人地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人地关系发展的需求。基于对现代人地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人地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且“人地共生”是人地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 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1,人地关系的内涵 人地关系是一对既矛盾又和谐的辩证关系。【1】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进而言之,所谓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球表层(包括土壤、大气、生物、水、岩石、矿物的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组成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2】 人地关系是一个简称,其全称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人地关系这个命题中“,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地”是指地理环境,首先界定为由自然地理环境开始,又不受其局限而进入人文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地关系是长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人地关系讨论中,就人一地这对矛盾双方主、次问题的争论进行得异常激烈,在理论上分别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适应论、人类生态理论、文化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人地协调论等。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忽视或贬低人类社会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第二,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如唯意志论等。唯意志论主要表现为唯神论、人定胜天论、文化决定论和生产关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控制人口规模。 二、转变发展模式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如上图)。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在保护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等方面,世界各国作出了很大努力,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是指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工厂实行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第一村”。 留民营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大兴县境内,距北京市区21千米。1982年以前,由于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占78%),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安排,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业成本过高、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经济发展。近十几年来,该村按照持续发展的观点,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 材料二:“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留民营村把农作物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后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为生活燃料。沼渣和沼液,一部分送至鱼塘养鱼,一部分送至农田和蔬菜大棚作为肥料,一部分沼渣经加工后又成为饲料。鱼塘的底泥又可作为农田、果园的肥料。现在,留民营村每公顷耕地化肥平均使用量已由原来的1875千克下降到450千克以下,蔬菜生产已基本做到不使用化肥。 讨论: 1.该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什么? 2.从留民营村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友情提示:1.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2.发展“生态农业”,把保护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可以避免“石油农业”所带来的一些弊病,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平衡)

(完整版)人地关系思想

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理论的学习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本文再次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对人地思想展开学习和讨论。了解古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现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当今社会人口暴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类生活在人地矛盾尖锐的时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提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揭示了当下比较突出人地矛盾,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应该怎样和谐相处。学生在学习中,对人地思想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理解上还很吃力。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外面的世界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人地思想的理论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经验。课本中列举了古代和现代的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分析。 古代人地思想的产生,课本介绍了三种人地思想理论。分别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 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和社会性质。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博丹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高中地理课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介绍,“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居住山洞,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居住河溪水旁,学会耕作,驯化饲养动物。依山傍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田园生活。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源于当时的人类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高度依赖。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的活动方式。 人定胜天论。古代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现代则多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定胜天”是指“指人为的力量,能够克服自然阻碍,改造环境”,因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也可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苍天(大自然)。《周易》才有“天、地、人”之“三才”之学说。胜天——即高于“天”,重于“天”,可以理解为“重于一切”或“高于一切”。人定——其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因此,“人定胜天”另一种解释为:“人心安定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设计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设计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参与有关活动,深化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 .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协调人地关系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等 课时安排

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参与有关活动,深化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结合课文理论与实例,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地理背景,今天我们具体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板书: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推进新课 师 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控制人口规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来探讨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控制人口规模。 板书: 一、控制人口规模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2,自主学习,并思考:为什么控制人口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生(回答)世界人口基数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人口增长快,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届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师通过阅读课本“活动”及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在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措施。 展示: “中国人口战略”资料 中国人口战略XX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其中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以激化人地关系矛盾的三个主要原因——人口过快增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为主线,设计了七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即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本堂课通过四个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活动一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通过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说明当今人口、资源及环境状况?并提出解决困境的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活动二合作探究,通过提供甜菜制糖厂的的两种生产模式及图文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确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活动三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分四个小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讨论我国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有哪些?活动四百家争鸣,作为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环境方面,做些什么……?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哪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后通过课堂总结、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本堂课的实施有以下几个优点: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学以致用等方面的能力; 2、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3、教与学关系和谐,时间分配科学,先学后教,边学边教,以学为主; 4、教学设计、问题提出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5、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齐读等方式,学生学习激情高; 6、讲练结合,学以致用,教学效果好。 不足之处: 1、录播教室的音响效果还可以进一步调节; 2、黑板的板书不够清晰。

[人地,途径,建议]“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活动教学建议(湘教版)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活动教学建议(湘教版) 本文以湘教版必修Ⅱ第四章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为例,从活动分析、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活动后续四个方面介绍笔者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上的一些实践经验。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两条,一是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进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能站在协调人地关系的高度,说出人类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二是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这条标准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并且能够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要实现以上两条标准,教师需要选取恰当、合理的案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机会。 本节教材一共设置8组教学活动、16个问题,同时提供3份阅读材料作为参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笔者参考教材设置活动的思路和方法,根据课标和学情,结合唐山乡土地理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和资源整合,设计活动如下。 课标一: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活动分析】教材从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我做起四个方面阐述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举例说明”这个行为动词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认识和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选择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案例是最佳途径。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唐山乡土地理,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从转变发展模式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角度,分别以唐山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唐山南湖采煤塌陷区土地整治作为案例来设计和组织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感的渗透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活动设计】 活动一:唐山钢铁集团公司钢铁清洁生产案例 观看唐钢清洁生产的微课视频,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视频绘制唐钢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 (2)议一议:唐钢清洁生产过程中产生哪些新产品和经济效益。 【设计意图】请在唐钢工作的学生家长拍摄钢铁清洁生产视频,教师按照教学活动要求制作成微课。学生首先根据视频自主绘制清洁生产流程图,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汇集集体智慧,形成较为完整的流程图后呈现在课堂供大家评析。通过“微课导入+绘图式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 【活动后续】唐钢集团每年都组织中小学生进厂参观“花园式厂区”和“清洁生产”,与集团协调时间,适时组织学生到厂区参观学习。 活动二:唐山南湖采煤塌陷区的土地整治案例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重点和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材料、联系框图和生产流程图的过程提高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提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有理论走向实践。 2、环境问题的实质:。 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4、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 。 其中是基础,是条件,是目的。 5、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原则: (1)、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2)。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3)。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衡量标准,对下列观点作出评价。 (1)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2)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当被闲置。() (3)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人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 (4)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地理小知识:清洁植物(一)月季:是我国各地普遍栽培的花卉,它能吸收硫化氢、氟化物苯、乙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 名称 代表人物理论观点简要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亚里士多德 孟德斯鸠 拉采尔 自然环境决定了 人类的生理和心 理特征,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因素 夸大了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能论白兰士人和地理环境之间 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两者为 互为因果关系 以心理因素来说明人地关系,忽视生产 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定人地关 系中人的主导作用 适应论罗士培人类需要主动地、不 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 的限制,与生物遗传 的适应不同,是通过 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 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指出自然对人类活动 的限制,也说明人类 对社会环境的作用的 可能性 人类中心论托勒密人是宇宙的中心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生态论巴罗斯人是中心命题,应该 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 的反应 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 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文化景观论索尔 哈特向 一个特定的人群,有 其特有的文化,在其 长期活动的地域内, 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 地表特征 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地 面景观来研究区域地 理特征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苏联学者 都否定了人类社会和 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 互关系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 动性,认为“人定胜天”,会导致滥用 自然资源,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环境感知论孟德斯鸠人对自然环境关系中 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 择时受环境感知影响 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 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 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 地关系 文化决定论哈奇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 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 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 自然 人失去对自身实践的 主导和控制作用 “天人和一”观庄子 荀子 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 体中,天人关系是由 自然规律联系的,人 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 而是统一的 人类应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映 真正的“人地关系” 协调论现代科学家及早协调人地关系是 全人类最紧迫的务,人地关系 和谐日益受重视 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 和科学,它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 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人地关系论解读

人文地理学 第3讲人地关系论 基本概念 人地关系: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而是有着更广阔的内涵,它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金其铭,1993)。 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人”,指社会性的人,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加深改造和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李振泉,1984)。 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学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 ?他1868年毕业于海德尔堡大学,学习动物学、地质学和比较解剖学,作为动物学家的拉氏在研究地理学时,往往从人类分布的共变因子出发;他对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的直接影响感兴趣(进取性与扩张性的人类集团和退缩性人类集团之间的接触所形成的地理类型),甚至认为“自然环境会盲目而野蛮地支配着人类的命运”。 ?拉氏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人生地理学》一书中,《政治地理学》一书对前书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人生地理学》探讨了3个方面的问题: ●地球表面的分布和群组; ●作为人类迁移结果的这些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自然环境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认为只有注意自然环境这一人生活动的基础,才能真正了解经济生活。 ?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归结为4个方面:直接的生理影响;心理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支配人类的迁移及其最后分布的影响。 ?《政治地理学》:把国家比作有机体,是地球上特殊空间的组合,是附着在地球上的一种有机物。一个国家必然和一些简单的有机体一样地生长、衰老、死亡,不可能停止不前。当一个国家向别国侵占领土时,就是它内部生长力的反映。强大的国家为了生存必须要有生长的空间。 辛普森的地理环境影响论 ?拉氏的美国学生,在传播拉氏观点上起到很大作用。 ?《美国的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 ?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条件是地理条件,即地理位置、边界、大洋的出口、内陆海的出口、河流、地形、气候等。影响社会发展的不仅仅是某一单一的地理条件(如气候),而是地理条件的总体。 ?在阐述拉氏观点时采取谨慎态度,指出环境并不能控制而是影响人类活动。采用文学化的写作风格。不赞成拉氏国家有机体的说法。。 ●人是地球的孩子,十分渺小……在高山上,它给人铁打的腿肌去攀登陡坡;在海 边,它给人留下了弱软的腿,却给人以发达有力的胸膛和手臂去掌握舵桨。在河谷中,它让人接触肥沃的土壤,但单调、平静而按时作息的生活限制了他的思想与雄心,农社狭小的天地封闭了他的胸襟。在风尘飞扬的高原上,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干燥的荒漠中,人们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生活虽然艰苦,却避免了起居单调的折磨;与牛羊为伴时,可以闲情逸致地思索,而天地广阔、生活多样,他的思想博大而单纯……游牧生活所形成的广大空间思想,使他远离乡土,在广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案

环节一 新课导入:地球不止属于人类,更是属于地球上所有生物,人类不能以征服自然,毁坏自然的思想去与地球相处,因为地球是我们唯一可赖以生存的家园 环节二 新授课一 控制人口规模与转变发展模式 1.控制人口规模 (1)含义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原因 教师 授课时间 5.28 课时 1 课题 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重点)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重点) 3.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分析人类的发展行为和思想。 多媒体 Ppt 课件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 (3)目的 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特点 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结果 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 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 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二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 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 资源????? 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最基 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保护措施:(在我国)防治土地荒漠化, 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 ①作用: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②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 (3)水资源 ①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淡水不足,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②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人地关系理论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之人地关系理论 摘要:人地关系系统内涵演变到今天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其核心内容,这些问题正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人地关系调控的主要途径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新提出的生态建设概念等。 关键词: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 1.人地系统的演化 人地系统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系统。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是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是人类物质和能量的供应地。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同自然环境进行索取与返还过程中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见,人地系统是由“人”和“地”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开放性、层次性、自组织性、整体性等特点。 人地系统的演化表明,人类不能把自己局限于直接消费者,也不能局限于改造索取或改造征服者,因为这样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自然的报复。人类与环境做为人地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和母系统一样都在向前发展着,两者对立又统一,处在相互制约当中,因而要求相互协调并持续发展。人类做为地球的主人,来自于环境,作用于环境,两者只有协调进化才能变相互制约为相辅相成。 2.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调控 人类的发展已使人类自身明确感受到了地球的有限性和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威胁,近年来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人类社会危机,包括人均空间、资源的急剧减少,地球环境的日趋恶化及生态系统的更加失衡等,制约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给出了一个解决人地关系矛盾发展的思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根本上缓解乃至消除人类面临的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全球性问题。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目的就是调控人地关系。人类必须认识人地关系系统,进而探索出调控人地关系的途径,最终解决矛盾。 3.人地关系的调控途径 人地关系调控的最终目的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新提出的生态建设概念等。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环保战略,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更是21世纪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模式。清洁生产的大潮正逐渐在全球掀起。总体说来清洁生产就是为了缓解人地的矛盾关系,起到调和作用;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及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理念自提出以来,既突破了传统的环保理念,又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循环经济实现了产业内部或产业间的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以及产业间的废物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或者是变废为宝,其目的是减轻人类工业活动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建设是人类理性行为参与下积极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指在自然力无法实现修复或者需要加速修复过程的情形下,以积极的人为参与和调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 生态建设的直接目标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结构、功能和过程并使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