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反思-北京大学

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反思-北京大学
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反思-北京大学

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反思

2013年11月08日15:53 来源:《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会议论文集》作者:陈志刚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已成为化学需氧量排放、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全球第一的国家’环境资源状况恶化的态势仍在继续。如何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反思和重视。

—、生态环境问题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我们时代最重大的变革。随着现代性扩张导致的全球化,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球问题。

西方的现代性,是以主客二分作为哲学基础的,它通过现代技术这种促逼机制把自然视为人类征服、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现代性从一开始就与大规模环境破坏相联系的,环境问题是西方现代性的一个主要的负面后果。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全球环境破坏的历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仅破坏本国的环境,而且大肆地消耗、掠夺殖民地的资源。而且,发达国家在扩张中输出的发展主义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结构调整方案”不仅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失业的急剧上升、医疗保健体系的恶化,也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恶化。

当前的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他所拥有的集中领导、调节价格和盈利的能力及其经营活动的计划性,改变了市场的竞争性质”。?—些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机会,把在本国备受谴责的钢铁、化工、纺织等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掠夺其资源和能源,并对其环境造成了重大污染。不仅如此,由于发展中国家处理垃圾的成本相对较低,发达国家往往把发展中国家当成了倾倒垃圾的场所。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有学者预测:如果人类仅仅依靠2011年6月作出的国家自愿承诺,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到2052年时,“洪涝灾害、极端天气和虫害会更多。海平面会上升0.3迷,夏季北冰洋将成为一片汪洋,而新的天气状况对农民和度假者都有影响。各类生态系统会向南北两极移动数百公里,或向山顶移动数百米。酸性海水会影响贝壳类生物。许多物种将会灭绝。”?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大气和洋流的全球流动,使得全球环境和气候息息相关,

任何国家都很难隔岸观火,在全球环境问题面前独善其身。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迫切需要全球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担责任。

不过,责任共担并不意味着发展责任均担。就气候问题来说,全球气候的变迁是长时态的。“引发气候变化的大部分排放是由工业化国家造成的,尽管其影响在世界最贫困的地区感受最深。”

所以,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应当为其历史上的污染承担责任。而且,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今已经比较富裕,人均排放不但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发展中国家则还在温饱线上抗争,其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如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为全球很多国家提供廉价的日常消费品的同时,也为西方购买者承担了大量碳排放过。

所以,发达国家在环保问题上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无视国际转移排放的问题’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相同的责任,这无疑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这实际上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发展权。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全球化的,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需要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全球协作。不过,当前,国际机构作用有限,民族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国际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打造一个更加多极的世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联合,改变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坚持平等互利协作,将更加有利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二、非物质经济并不能使环境问题迎刃而解

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经济或者说后工业经济时代,非物质经济在经济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非物质经济是以知识、信息、感情和交际活动作为生产内容的,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经济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迎刃而解。信息技术和非物质劳动'是“对生态灾难威胁的真正的资本主义的回应,一个瞄向未来的反应”。? “在信息技术的支配下,制造业能在大体上变得既有效率又干净。新的废物处理方式的前景也十分看好。按照新的生态思想,‘废物’一词以后将是多余的概念。生产中使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回收,废物处理可以增加利润,而不是减低利润。”[2]

然而,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认为非物质经济将使全球环境

问题迎刃而解未免过于乐观。这种观点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非物质化的假设认为,资本主义正朝着‘失重的社会’方向发展。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新经济的增长,会与通过利用能源向环境倾倒废料形成的经济增长‘脱钩’,减小每单位货币GDP增长的环境影响。”[3]

然而,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始终伴随着

经济规模的膨胀’所以也始终促使着环境在不断恶化。实际上,非物质经济并非没有污染,非物质经济也没有打破杰文斯悖论。非物质经济并非不需要物质资源,非物质经济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渗透只是一种知识、技术“包装”,只是对生产活动的某些环节的智能化而已,它仍然需要消耗资源、能源,排放废物,存在着环境污染的可能。“全球化技术似乎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污染。飞机污染了天空,全球贸易仰赖的机动船只污染了海洋。支撑全球通讯的电力大多由核能和矿物燃料燃烧产生,这些能源发电后的副产品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海洋。与某些预测相反’计算机在实践上倾向于增血而非减少纸的使用,因此增加了对森林的压力。不论有意进行的回收利用工作做得多么好,全球消费品的快速消费周期都造成了大量的、无法降解的固体垃圾。与此同时’废弃的火箭和卫星正把外太空变成垃圾场。”[4]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的报告,电子垃圾巳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而这些电子垃圾绝大部分出口到亚洲,中国也是其中的重灾区。虽然第三次技术革命到现在巳经几十年了,可是,“我们还没有见到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的迹象。人类仍然牢牢地处于‘过冲’状态下(世界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海洋和森林吸收量的两倍),我们也逐渐

可以辨认出即将来临的生态系统遭到全面破坏的早期迹象。”[5]技术的提高导致资源消耗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杰文斯悖论。

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的开发、使用是受资本控制的,遵循着资本的逻辑,环保技术往往因为利润甚微而不受重视。生产技术革新的速度总是超出环保技术革新的速度。而且,技术革新推动了生产的不断扩张,

加剧了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所以,“将可持续发展仅局限于我们是否能在现有生产框架内开发出更高效率的技术是毫无意义的,这就好像把我们整个生产体制连同其非理性、浪费和剥削进行了‘升级’而已。”所以,能解决问题的不是技术,而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身。要打破现

在仍然适用的杰文斯悖论,与环境建立可持续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就必须超越资本的逻辑。“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警惕生物技术使用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

环境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由于现实活动中的人的理性知识的有限性,以及自然世界永远存在的未知性,人类实践活动难免会产生意料之外的结果。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

而且,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干预越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往往越严重。技术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在极大地提高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可能使得这种意料之外的后果更加严重。所以,吉登斯甚至认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人类行为不可预料的后果,而且是技术活动的外部影响的产物,是对人类理性能力过于自信造成的,并因为人类对技术的崇拜而加剧。为了避免不可逆转的破坏影响,人类必须摒弃无限制的科技发展逻辑和科技万能的观念,而关注“技术的人道化”使用,从价值理性的角度而不仅仅是工具理性的角度研发、使用技术。当今时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影响着我们作为人类的物质构造,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7]

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因为改变了生物最核心的内在,所以,它与一般的技术活动改变生物的外在形态相比,对自然改变得更深,风险也更大。世界上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转基因产生持审慎态度。我国环保方面的官员也曾指出:“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健康带来更多潜在风险。”[8]美国学者威廉?恩道尔在其著作中揭露了很多转基因技术产生重大危害、威胁的事例。他指出;“转基因产品用作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很危险,全世界已经有足够多的独立研究证明。最有说服力的是2010年俄罗斯科学家做的实验表明,转基因大豆伤害哺乳动物、令哺乳动物断子绝嗣。”研究植物病理50年、研究草甘膦20年的美国退役资深植物病理学家唐?胡伯还发现,美国化学公司孟山都生产的除草剂农达,其中的草甘膦成分,不仅能够导致土地不缺肥料却贫瘠化了,还能显著削弱植物对病原体和病害的免疫能力、增加植物病害,喷洒除草剂越多,植物的病原体越多。法国卡昂大学的研究

人员还发现,农药中的一种辅助成分POEA (乙氧基化-聚氧乙烯),虽然在通常条件下是一种惰性物质,却能伤害人类胚胎、胎盘和脐带组织,因此导致生殖异常、胚胎发育异常’出生体重降低’甚至造成流产。

鉴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奢望能够解开自然万物的所有密码,并随心所欲地进行干预。人类在大胆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必须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野蛮地干涉自然。也许正因为我们的一点点无知,产生了蝴蝶效应,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甚至人类文明推向毁灭。“我们的文明是可以自我毁灭的——没有人会怀疑”。在人类历史上,一些文明古国因为环境恶化而消亡。今天,我们的文明也可能因为环境问题而自我毁灭。“如果得不到遏制,单独气候变化就可以造成无数的人间凄苦。我们无时无刻不仰赖的能源资源的耗尽也能结出如此的苦果。”

谁也不能绝对保证在环境危机的灭顶之灾降临之前,我们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解决。在当今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须臾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不能返回到新石器时代。强调技术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简单地拒斥技术,倡导反科学主义观念,相反,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知识和人类生命的尊重,关注技术的人道化问题。

四、必须摈弃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

马克思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超越资本的逻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需要的无限性,仅仅超越资本的逻辑,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过度的生产消费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所以他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比较乐观,并对人类理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认为只要超越了资本主义,环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并且设想共产主义社会中达到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当前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的极度膨胀对我们的发展模式的制约显然远远超出了马克思的想象’也需要我们对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图景保持冷静。在全球资源有限、瀕临耗竭和人口过多的情况下,无休止地扩张经济,倡导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浪费资源,等待人类的只能是灭顶之灾。正因此,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有必要对发展观主义政策和消费主义观念进行批判。

发展主义关注经济增长(特别是以GDP和人均收人为主要指标的增长)和财富积累(尤其是以财政、税收和总产量为主要标志的积累)。这

种发展模式由于其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社会和环境成本,它既没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也没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反而加剧了贫

富分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主义满足的是极少数利益集团的发展需要,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冷战结束以后,发展主义最为风行的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是世界公认的生态环境最为恶化的地区;在发展主义最受尊奉的20世纪90年代,也是全球臭氧层破坏、酸雨增多、海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时代。

所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摒弃发展主义观念,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速放缓会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感受经济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并预备补救措施。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将学习到的经验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法,以避免对自然的伤害——并挽回过去犯下的错误。”[9]生产的不断扩张是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因此,济增长的限制,势必倒逼一部分地区的资本主义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或者崩溃。同样,由于消费主义的鼓吹,不合理的欲望被体制和体制下的机构(大量的广告公司)不断制造和再生出来,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更加恶化。在消费主义和利润动机的强烈刺激下,“通过大量研发生产各种毫无价值的商品’鼓励各种废物的产生’只1年之内,工业国家年资源投入的一半到四分之三就作为废物排人环境。因此,作为‘后工业’或资本主义自然半成品的非物质化的承诺不过是危险的神话而已。"[10]所以,保护环境,也必须摒弃消费主义,倡导节制消费的观念。

就中国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来说’其原因有很多’如讲技术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环保法律与体制不得力,但“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10]。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是硬道片面地理理解为追求GDP的增长,倡导发展主义政策,对于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经济

增长方式长期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我国的污染已经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污染公害巳在我国普遍出现。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推进,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也在我国盛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野蛮消费、资源浪费现象。就拿餐饮消费来说,数据显示,“我国餐饮消费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88年全国餐饮消费大约360亿

元,2008年增至1.6万亿元(规模以上餐馆消费统计),2010年达2.3万亿~ 2.5万亿元。”“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可养活约2.5亿人,折合粮食约800亿公斤’相当于我们粮食总产量的1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摒弃消费主义观念。

总之,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问题,涉及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利用和分配问题,而这种占有、利用和分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下发生和展开的。所以,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还必须站在全球化的战略高度加强协作,必须消灭资本的逻辑,摒弃发

展主义政策、消费主义观念。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2][4][5][6][7][9][10][11][12][13][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86、86、86、87、89、89、89-90、122、120、119、121、 119.

[1]赫尔曼?桑切斯:《新自由主义的进攻》,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拉斯主编:《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2]近代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

[3][挪威]乔根?兰德斯,秦雪征等译:《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4][英]安东尼?吉登斯,曹荣湘译:《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5]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 Empi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272.

[6][英]威尔.赫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1页。

[7][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耿建新等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8][英]简·阿特·斯图尔特,王艳莉译:《解析全球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9][挪威]乔根?兰德斯,秦雪征等译:《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10][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耿建新等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5、9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IP5~

[12][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13][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丨48页。

[14]参见解振华2005年1月25日在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环境报》2005年1月26曰。

[15][美]威廉?恩道尔,戴健等译:《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

[16][美]威廉?恩道尔,戴健等译:《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60-61页。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

[17][英]安东尼.吉登斯,曹柴湘译:《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II77

[18][挪威]乔根·兰德斯,秦雪征等译:《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

[19][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耿建新等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20]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2005年5月18日在财富论坛上的讲话),环境保护,2005年6期。」^lf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我看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近几百年来我们人类各方面得到高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环境保护已然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所创造的经济财富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我之所以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着门选修课,是为了增加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能使自己在未来将它很好的与自己的专业课知识相结合,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写这篇论文,即是对这大半个学期以来自己在这门课上收获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整合。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对于可持续发展不同侧重的定义 1. 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反思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反思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中图版必修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三个板块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浅显易懂,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重点是了解人类所面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但没有提及治理措施。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了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针对课件中的资料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后,及时填写表,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应用1.5课时,但这样只用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后做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深化理解。在辅导时发现同学们对“成因”掌握的还很不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所以在本章学习结束后,扭过头来复习时又用了0.5课时,向纵深拓展。 图一 为了进一步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特补充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关模式图”(图一),分析得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

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球境中,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图二 针对同学们对“CO2的含量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理解不清,又重申了“玻璃温室效应示意图”(图二),并据图分析:地球大气(CO2是主要成分)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的含量的增加,这一方面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CO2气体,另一方面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的CO2迅速减少。从而使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日趋明显。 图三 针对同学们对“南极上空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习题上又有“只在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1~2题。 1.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森林破坏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第3~4题。 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19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以下图,完成第5题。 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以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7.以下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淮河地区的洪涝 8.读以下图及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2019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9.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1 600毫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见图甲。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见图乙。 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生态环境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与人类生活主讲老师:牛红玉 学号:2014211859 姓名:李雨晗成绩: 论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摘要:如今,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原因,出现全球变暖的现象。这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影响已达到了不容我们忽视的地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阐述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危害以及我们对此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危害治理方法 全球变暖已经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危害。这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探讨全球变暖问题对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1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海洋、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自然变率、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等 ,还有人说地球逐渐变暖是地球大气自身调节的结果。 1.2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么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1.2.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不可否认,正是因为环境污染而产生了温室效应。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

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入射的太阳热量,但是又阻止地球热量的全部散失,从而能使地球的气温上升。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便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1.2.3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森林面积正在大幅锐减。森林的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吸收的量大大减少,从而加剧了全球变暖。2.全球变暖的危害 2.1.极地的冰川融化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增高,并且其严重性加大。 2.2海平面上升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并且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饮用水也会受到污染。另外,还会出现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畅等情况, 进而影响航运、水产养殖业等[1]。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增多,直接威胁沿海地区以及广大岛屿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2]。 2.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更频繁和强烈 这是由于海水温度变化,使得洋流出现变化,从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是当今人类最具挑战性问题,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它对于海洋生物种群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后果,由其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2.4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 2.5生物迁移,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气温升高,气候改变,生物迁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反思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反思 贾璐2016M8009073061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底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时的发生,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讲到,把人与自然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过程,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赖于自然而存在,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首先是自然界对人具有客观性、优先性,这不仅表现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本身是自然的存物,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联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植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物。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伟人就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地位。 第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恩格斯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统治自然界,征服自然界,迫使它为人们服务。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的施加手段也增加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改造自然并不是主观的、任意的,而要受自然环境和自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人只有不断的认识自然,才能有效的改造自然,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产生自然界对人的反主体效应,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和报复。对此,恩格斯早在1876年分析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胜利时就已指出。 第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对象画的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全面占有自然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自然界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自然界以人为对象,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身从自在自然到自为自然的转化,获得新的形态,表现为人化自然,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有机整体。人和自然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实现的,是对立中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人在发挥自己的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WTT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环境的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导学人:孙洪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解决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以“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专题,从文献(杂志、报l纸)和附收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然后,借助整理好的资料认真预习本框内容。 2、师准备若干与“环保”有关的小礼品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的无穷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 活动探究

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篇一:《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环境保护教育》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对身边环境的注意,让孩子们明白自己有责任有能力让我们的环境更加和谐。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从四个方面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能做到的和发现一些影响环境的信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更大限度的了解自己怎样做可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通过学生的汇报,做到全班交流,使学生个人所获取的信息扩大化。这个环节完全是随机性的,教学的内容就是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仅作为一个引导者。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也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重状况,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后果与危害产生恐惧感,从而产生了对环境保护的迫切感。 第三个环节就是指导学生的行为,我通过让学生汇报人们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从反面上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可为的。希望他们能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是随时随地都可为的。 这节课,在设计时,我想到我们学校总在说的节约,如做课间操时,要关教室的灯,洗手时,水开小一点,爱护我们的操坪等等,让同学们注意身边的环保小事,并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做对环境不好的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提高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篇二:《净化空气 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5《净化空气 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广州市真光小学 吴伟婵 审稿:何文静 环境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教学重点应放在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使学生认识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节教材应使学生懂得大气环境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全球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共)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共) 给你一篇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阻碍了 ___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秦岭山区尤其是秦岭南麓陕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 ___。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秦岭南麓林业生态环境状况 秦岭南麓的陕南地区约有96%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4%属于黄河流域,境内森林覆盖率55.55%,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区域面积的45.1%,森林覆盖率居陕西省之首。但是,秦岭南麓森林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严重 陕南地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要,部分区域滑坡塌方等侵蚀严重。地质状况复杂,山势陡峭,岩石褶皱强烈。暴雨频繁、盲目开荒、徒坡耕种和露天开矿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1.2森林面积减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连续采伐和毁林开荒,秦岭山地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大约还有2.47104hm2,较解放初期减少12.3104hm2,森林覆盖率由64%下降到45.6%。 1.3地质灾害频发 由于陕南地区气候环境、地形状况复杂,加上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滑坡、洪灾、崩塌及岩溶等地质灾害频发。 1.4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陕南地区大量人口长期依山而居、靠山吃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陕南地区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功能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护山水、治理生态的任务。1.5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不高森林环境污染治理的理念和水平相对滞后,加之陕南地区经济社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突破发展中势必会对森林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大班主题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教案反思

大班主题保护环境不受我的教学计划 的影响 大班主题保护环境。我的教学计划反映主要包括设计背景,活动目标,关键难点,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让孩子们认识到乱扔垃圾和破坏环境造成的这些不良行为的严重性。故事,例子等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破坏环境是一种不良行为,从我做起,从周围的小事做起,适合幼儿园老师参加大班主题活动课,来看看环保计划吧。设计背景最近几天,我班上的孩子们乱扔垃圾,摧毁了公共设施,如:乱扔教室的墙壁,折叠树木,乱扔垃圾等等。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认识到乱扔垃圾和破坏环境造成的这些不良行为的严重性。 2,通过视频,图片,故事,实例等来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破坏环境是一种不良行为,从我做起,从周围的小事做起。 3.如何做到这一点是为了保护环境等。 4.探索和发现生活的多样性和特征。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你的感受。 主要困难

引导儿童了解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关心环境的重要性,并明确保护环境免受我的伤害。 活动程序 首先,链接的开头, 听儿歌《我是小画家》赞美小画家的辛勤工作,让环境美丽,引导孩子思考:我们的小朋友怎样才能改变环境,展示环境优美的画面(让孩子们去看看)对美丽的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下来,向孩子们展示另一组图片,地板上的垃圾,墙上的脚印,树枝和褶皱。 并提出问题:哪组图片让您满意?满意度在哪里? 为什么你对另一个不满意,你在哪里可以看到它? 二,基本环节, 听故事,结合图片,影视剪辑,初步了解优美的环境,通过进一步解释教师的图片和电影片段,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美感。与您的孩子互动,交流您对上述美好环境的理解和感受。从心里感受环境之美。 走向教学重点:但最近几天,我发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展示了一系列不良行为的图像,让孩子们谈论他们不在哪里,他们如何影响环境卫生,破坏我们周围的环境。从观察,发现到自我报告,我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些现象。我将进一步解释并解释不良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想一想:我们如何面对这些现象?说出本课的主题(保护环境不受我影响),让孩子们接受关心环境和如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浅谈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明晰 (1) (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足,执法不到位 (2) (三)环境保护设施不足,技术落后 (3) (四)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4) 二、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 (5) (二)执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不作为,执法队伍薄弱 (6) (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7) (四)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 (8) 三、提高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对策 (8) (一)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8) (二)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9) (三)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和利用 (10) (四)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11) 四、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4)

浅谈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今必须解决的一项任务,为了使我国可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环境的保护。本文主要针对清城区的概况,以及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望清城区的环境问题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执法力度;资金投入;环保意识 一、清城区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清城区隶属于广东省清远市,地处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2215毫米,气候宜人。对于每一个地区来说,环境保护工作都是重中之重,其中在党的第十八届三种全会上发表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有一个章节就是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前提就是环境保护问题。西方世界在历经工业革命后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后步入了发达阶段,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但是当前在都很多的地、市、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清远区也不例外,因此对清远区环保工作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明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家出台了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