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材料的超分子表面修饰及应用_图文(精)

碳纳米材料的超分子表面修饰及应用_图文(精)
碳纳米材料的超分子表面修饰及应用_图文(精)

N.o9承倩怡等:纳米材料的超分子表面修饰及应用碳26

07应用进行简要介绍.31光电材料.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电子迁移率,通过碳纳米材料与光电材料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半导体纳米粒子光生空穴一电子对的结合,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Gn从eg等将石墨烯和吡啶修饰的量子点混合,将量子点修饰在石墨烯的表面,使用这种材料制备的透明电极,其光导率可达10Sm,比0/硒化镉量子点高1数量级.0个Bbaa等制备了两种带不同电荷的卟啉分子,过卟啉分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7一相互作用,通r『7分别得到了这两种卟啉分子修饰的碳纳米管溶液.通过层层组装方法,在基底上交替沉积上述两种带不同电荷的卟啉修饰的碳纳米管,备得到含有碳制纳米管和卟啉的多层膜.由于碳纳米管的共轭体系Reucinndtoiducdbye———————:————————————————一——aleeTccurn

llc【iret将卟啉分子的光生电子对有效分离,使得其光电流强度有所提高,而提高了薄膜的光电转换效率.从Yo等使用

电化学还原方法将石英基底上a的石墨烯氧化物薄膜还原制得石墨烯薄膜,并将具有光响应特性的十六氟酞菁和铜的配合物修饰到切割后的石墨烯表面上,得到了基于石墨烯的有机光控器件,其结构示意图及所表现出的光开关性能如图10所示.Fg1Cato

oharctnorpeefm-i.0ronfrtefbiaifgahnloibaeaeetodendheralcinsisdgplcrsatippiatonogacphoowicngdeie[]rnitsthivcso/fnof魏90.32药物及基因载体.由于碳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常适合作为药物及基因载体,在药非物控释及基因传输方面受到广泛关注.通过超分子化学方法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化,提高其溶解性,可利于靶向基团的引入及靶向药物传输等.Dia等通过PG功能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其具有较好E使的水溶性,然后利用7仃相互作用将药物分子负载在碳纳米材料的表面,但负载量大,且无重金r一不而叠糨属离子毒性.Lu等卵运用超分子化学方法,对碳纳米管进行功能化修饰,备得到多种具有正电i制荷的超分子复合物体系,实现了DA的凝聚,有效转染到细胞中.细胞实验证明,纳米材料细胞N并碳毒性较小.Ynag等利用77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在石墨烯氧化物表面负载抗癌药物分子,负『『一载量高达23/.该研究组还发现,利用石墨烯和磁性纳米粒子的结合可以实现靶向药物传输..5ggBia等制备的GO和PA形成的超分子水凝胶体系在药物传输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V33化学及生物传感.由于碳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宽的电位窗口,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研究中.基于碳纳米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学性能,ekr。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碳纳米管电极上,Dke等。将加入微量葡萄糖分子后电导开始增加,明可以将这种复合材料作为酶活性的传感器.同时,许多研究表小组还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在各种生物分子

中的电学性能的变化.Sdba等通过77相互作用对碳纳米管进行糖功能化,uiyrr一利用糖基的生物活性对生物分子进行传感.研究表明,利用碳纳米管膜较好的导电性,可以将活细胞粘附在碳纳米管膜表面并促进其生长,从而对活细胞中释放出的生物分子进行检测.Zag等。用疏水相互作用力将十八烷基硫醇分子修hn。利饰在石墨烯表面,成一层基于石墨烯的电子器件的单分子膜,对汞离子进行检测.研究表明,经十形八烷基硫醇修饰后的石墨烯可以对汞离子进行吸附,石墨烯器件的狄拉克点会产生6V左右的变化,并带来高度上的改变,检测限可达1gL其0m/.4结论与展望综上所

述,纳米材料一直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的热点,已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由于其碳并具有独特的结构及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其在锂离子电池材料、光电材料、化剂载体、催化学及生

2608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3o.2物传感器、氢材料及超级电容器材料等方面都备受关注.碳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关键之一储是实现材料的大规模、质量制备.对于石墨烯而言,械剥离法因受产量的限制而很难实现大量制高机备,而通过氧化方法制备分散性较好的碳纳米材料会使得其电子结构及晶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使其物理化学性质受到影响,并限制了其在电化学及器件方面的应用.因此通过超分子修饰的方法制备结构相对完善的碳纳米材料成为一个应用研究的关键课题.E前,纳米材料的超分子功能化已取得了

l碳一些研究进展,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续深入探索现有超分子碳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和性继能及构筑性能新颖的碳纳米材料体系仍将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同时,今后还需探索更为优异的修饰方法,使碳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并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而如何实现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的大量制备及其超分子功能组装是实现碳纳米材料从研究走向应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KooH.W.etJrt,Hah.R.OBinS.Ntr[]95386一l3,r.CeaueJ,18,1:126lia

S.Nar[]9134:65im.jteJ,19,55

8uliaS,liahT.Ntr[]9333:O—65i

m.ehsi.aeJ,19,663OjhuNvsl.S,emAK,rzvSooeoK.Gi.MoooV.Jn.ZagY.uooV.Girv.V.Frvv,igD,hn,DbnsSa,roia1ge,ios

A.A.Sic『:cneJ,e204.36:66—1600669[5】ZagY.ahn.B,FnY.W.SomeH.I.i.ar[]20,321O,trrKmP.NteJ,0548:0—24J.u[6JGme—amoC,ir,Bte.M.clrM.ozNvT.WetR..inrAzt,Soi,MesA,Brhr,Kr.aoLt[j20,7()aw.ugaM.eK.Nne.J,07dnt1:139303495789RtruteG.M.riJ,Can.N.GineNP,LT,itN.SrsiJ.cec[]20372922,usgr.i.FrisP,te.A.SieJ,07,1:1—2oonOsuaJ.erhotg.B,HeseH.B,LuX.oloA.F,adryeic.iL,Mdu.VnespnI.M.K.Nt.a.Mae[]20,(:1lJ7tr.J,0872)5—5BlniA.hs.BoW.Z,az.Twlera.adn.A,GohS,aa.CloI,eebhnD,Mi.LuCidaF,a.N.aoLt[]20,():097o.NnetJ,088392O.DiiknD.A.Sakve,ZmnyJ,tnoihS.ie

E,,PnrR.D.Doie,mmetG.H.B.,EvnnoG.,NgynST.,Ru)R.Stmeekue.(|fl0Ntr『],07,4:5—16aueJ20484

74O[][r,e.S,BzkuG,aW.Nue.T,ufR.CaoJ,0823:7—581)kSLeK.ool.Ci,gynS.Ro.S.ASNn[]20,()5271aiknD.A.,DommetG.H.B.,KolasK.M.,Zmn)E.-thhaie,J.,SahE.A.,PietenrR.D.,NueT.,IulgynS/ful2Sak ̄c,DiituohS.jJR.arlj20,4228.S.Nte,0642:8—26uJ1

3】415l617Zo,nBhuDHa.H.d.Fnttr[]2l,01)21—22.Avuc.Ma.J,002(6:7772eCe,h.W.bnSZuJ,WuX.D.Ha,nQ.F,n.ACaoJ,00,()22-23.WagX.SNn[]2145:8280YnJ,FnZ.WeT,Qaa.a.J,i.iW.z,ZagM.L,WeF.Cro[]2O,81)32-33n.hn.i.abnJ,0l4(3:8583WuQ.XuY.x.Yo

z,,a.Y.LuAR,h,i.SiG.Q.CaoJ,2144)9317.ASNn[]00,(:1690ShurnM.uJ_tue.Bnwn,Mthut..AceemanG,Rmi-Serr,anahW.IPiapR.Jm.Celhm.Sc[]20,3(3:2287o.J,09112)86-20l8Matl.ilZ,ak.Dkn.retrP.Crol]20,61)6113siA,Kry.PtoA,eayT,LAgnie.abnJ,084(3:13—67arazeMatl.KrlZ,BnoM.eayI.Ct.Lt[]201412:43siA,iy.ek,Dkn.aae.J,08,2(/)3—8ara1tZagT,CegZhn.hn.G.WagY.L.J,

n.X.L.B,agY,n.B,iz.WagC,iY.Fn.Nne.J,O0,01)43-441aoLt[]2l1(1:7817tReksT,KmK,oevhE.s

n.Y,Cen.L,Lee.M.cec[]20,89—9uee.iJsli,TegG.hugceeibrC.SieJ,0029:47nZo.W.KogJ,Ynle.aH.J.SineJ,00,9huC,n.eizE,Dim.cc[]2020:1515e5255l9202l2223Blvi,Shh.RcadC,lu.be

e.W.Misosi.neCeaonaecuzP,ihr.MalhV,EbsnTo,okwkC.Agwhm.1td1_99,81/n.E.,193(J314):1192—159124Cmpdl.MeehtM.rtM.ma[]2031:6266aiei,nget,Pa.SlJ,07,(0)17一l7lSiolPn.B,Kmt.ir.sk..Am.CecgX.oasN,KmuaT,OuaA.Juhm.Se[]20,195)54-193o.J,072(:197551Ns,agJ.ogJ,coa.araoeho.J,072(0:4—66iAHwnhY,Di.NilsR.J.NteNntn1[]20,1)60-4hucLeJ.p1hset]20,77:711e.U.Ap.Py.Lt.,058()030JCe.aohnJ,HmnM.A,,Ce.S,RoAHuH.hnY.a.M.Eln.C,do,kudP.HadnR.C.Sic[]9822:58.eneJ,19,89eInY.FyoS,,1.P.ennoK.S,.A.alr.Ii4.Frad.A.QuI.w.WagW.G.R.Zo.SnY.P.Jae.Ce1,,n,uL,huB,u..Mtrhm.j

J2(Oj44:254.1()574J2526272829tAcvdzeH..ZobsV.,Smp(.M.,DatnA.B.,Bagmaraas)WnlouhnR.H.,DrprR.K.,Musha.t.,1i(—aesenn1t)e:k3Ori—eeoA..XiO]mⅢ(.R..m.CeSc『]20,2(6:5257a1.1.Ahmo.J,05172)91~91ar.… or..hmar[]20,31)32—32eIf1BhJITuJM.Ce.Mt.J,011(1:83_843Bci..tn.S,ie.Hue..SaeR.Wemn..Sic[l20,9:32ahoMSaolSrM.Kt1C,agRH,mly.E,iaBt1rlsRcneJ,022826-30e『23]

N.o93334353637承倩怡等:纳米材料的超分子表面修饰及应用碳如2609卯铝JagQ.ZagH.Y.LuY.hne.Bl[]215:8523i.hnn,i.Ci.Siu1J,00,523-89.xiH.J.oen.WolyA.T.Jm.Cel..Ahm.Sc[]2

0,152)81一8lo.J,032(9:7O71cehnR.J,hn.G,n.W.Di.ZagY.WagD,aH.J.Jm.Ce..Ahm.Se[]20,131)33-33o.J,012(6:8889PrakH.S,hi.CoB.G,Yn.H.hnW.H.Kn.K.Jn,n.H.ma[]20,(5:15—16.agS,Si,agJ,ugD.HogW.SlJ,0951)7470lHsgwaT,FjaaT.uaaM.Ud,tmo.KmuaT,kmr.Skri,hnaS.Ceaea.uiw.Nmts,meaM.MautT,ir.OuuaS,auabKSiki.hm.C

m—soonn『]20u.J,04,(9:10111)25—25.ahaK,SelkS,GownA.Ce.Y,agQo,esrhD.W.DiJ.Agwhm.,aH..ne.Ce[8LuZ.FnA.C,Rkr.hre.odi,hnX.Yn.w.Fle3]i,aItd『,09,84)76-77n.E.J】204(1:6862,Xa—a许,WAn—e王红科)HAGHi张辉)NGHogK(,ZN

u(,WAN—i王武林)GWuLn(,[9ZAOHn—i(3]H0gBn赵鸿斌)ULnLn(兰兰)CNi常慧),Iha—hn(HAGHu(LUCunSeg刘传生)hm.JhnsUiesi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1,14:9—72.Ce.Cieenvrie(t[],003()660.Ces.J,09,(016—52a[0]z.Z.u.X,LuY.a4

us.SnX.i.Q,HnB.H.hm.AinJ[]2041):5217[1YuM.z.Z,Ce,i

Y.a.H.i.Ce4].us.hnY.Lu.P,HnB,LuY.hm.Er.J,0064:16—17u.J[]21,1()1814tdat.F.,SeematurnD.,DihelM.,BokiuaA.,WogE.W.,YagX.nn,ChnugS.W.,CohiH.,Het.R.ahJ.An-[2Sa4]trA.,SodrJgw.Cen.E.J,014()7112ehm.Itd[]20,09:12—75n.HllM.Wac..War.C..mCe.Sc[]20,2(1:04dk[3ceJ,iH,ir4]hn.Lu.WeeW.A,as.D,lekDH,leG.JA.hmo.J,02143)93—9305Lt[4]Ce,n.Ce.i.J.Nne_J,0771)03314hnR.WagB,hnY,L.aoL

t}]20,(0:31—07hac[5]Ni.HagJ.ogJ,ihlsR.a.Nntho.J,07,:6O_44sA.wn.Y,Di.Nco.J.Ntaoen1[]2024_66iatK.da.,Sodr.FtdatJ.,SeematurnD.W.,DihelM.R.,Bokiua

A.,Het.R.MarmoeueahJ.colcls[6Sa4]trA.,LuY.,Grn,RivnLf120,63:5—5O,033()536JSi.Ce.h,hnY,WagQ.LuY.d.Mae-J,00,227-27Jn,i.AvtI]212:5558rSa,turatr

A.SeemnD.W.etJ.SodrJ.,Ha.R,tdat.F.Ane.Cehgwhm.Itd[]20,11)20-21n.E.J,024(4:5852KimO.K,eJ,adi.W.KoS,ersnP.J.BlwnJ,oi.Phso.E.uke...A,BclyLJJm.Cehm.Sc[]20151:4647o.J,03,2(5)42—42Bnypdyy.NavRt.ee.euhmio

e.aoet[]2021:58adoahaaR,t—ohE,RgvO,Yrsa—znR.Nn.LtJ,02,()2—2ilR.LuY,LagP,hni.i.ZagH.Y.Go

D.ma[]20,7:7—88n,u.S.SlJ,062()847lLagP,hnin.ZagH.Y.Y.L,i.Jr.Ce[]207()26-26,uZ.LuY..Oghm.J,08,36:1318Ce.e.S,el,etzC.nehnX,LeG.ZttA.Brzi.R.Agw.Cen.E.J,204(5:11_16ohm.Itd[]04,34)61_61ZraobsV.,Ot—eeoA.,DatnA.B.,YohdriAcvdzlosiaM.M.,Di

cmanG.R.,DrprR.K.,BagmaeknaeuhnR.H.,Js—cmaoeYaanM,usmnI..mCe.o.J,04162)72-72.Mslae.H.JA.hmSc[]20,2(3:2227[55]ZegM..Jgt,SmkhnaoaA.eeE.D.,Die

nrB.A.,McenR.S.,LsiLautgS.R.,RihrsnR.E.,TasN.G.cadosi.NaueMae.trtr[]20,()3832J,0325:3—4[65]ZegM.,JgthnaoaA.taoM.S,Srn.,SnoatsA.P.,BaoePrn.,Co.G.,DiehuSnrB.A.,DrsehueslasM.S.,McenR.Sla.,OnaoG.B,ea.cec[]20325514.t1.SieJ,03,0:l4—58nntlei,Bcut.ufi[]20631/2:14—82.S[7WitrnJoqeM.L.Src.J,09,0(11)81155].aW.W.A.i.a.Yn.X,PnrR,Vlmkni.Jn.uu.ea.cec[],nJ,KmS,NhJ,agD.ie.eaanA,ugI,TtcE,t1.SieJ,an[8 ¨x.S,Ci5]2009,34:11—1423231reogZ.M.,LiX.B.,WuX.S.,BrwnN.,NadC.,MaoouyuD.,LiT.B.,HasJs.,MacekvA.N.,e1.Sirhnot.c—a[9BegrC.,Sn5]ec『]20,1:19-19

neJ,06321116wuJ.ilW..S,Psau,Mtl.CeieK.hm.Rv[]20,173:1—77lne.J,070()784HmmrW.S,Oea.E..Aues.fmnR.Jm.Cehm.Sc[]98,06:13一o.J,158()39Hrt,Gt.Hoici.uiaa

M.haM.abnJ,04,21:9923iaM.ouT,rh,Fjr,Ob.Co[]204(4)22-97aouSwrEaG,acii,hoaaM.a.Nntcn1[]203():7—24d,FnhnG.Chwl.Ntaoh

o.J,08,4207le“ D.,MullrM.B,ieS,KnrR.WaleG.a.Nntcn1[]203()0—15e.Gl.ae.B,lc.G.Ntaoho.J,08,2:11OjaeXuY.X.Bi,L.W.L,h

G..Am.Ce,aH.uG,iC.Si.Q.Jhm.Sc[]20,3(8:8655o.J,08101)55-87Sakve.ie.D,hnX.WuN.Nue.T,RoR..Marhm.J,061():5—18tnoiS,PnrR.Ce.Q,.Q,gynS.uf.S.Jht.Ce[]20,62155eDn..F.L,agogC,uD.FJ,hY.Ce.LLJ.mlJ,0951)12—12XnW..Si.M,hnP,i..Sa[]20,(2:4246

lZagM.aalR.R.atgvni,aB.oP,Cen,rk.huP.Zo.LuZ.ea.hn,Prjiu,MsoianroD.Di.Y,L.hugW.BuhR,C

i.L,huT,i.Ft1.SalJ,0061)1017ml]21,(0:l0—10[697O717

2GohA.a.V,Gog.J,a.N.R.hm.E

r.J,00,69)20-20hs,RoK.ereS.RoC.Ceu.J[]21(:70741lZagX.FnYY,ag.D,eg.ao[]21,81:—hn.Q,eg..Tn.FnW.CrnJ,004()21Sb261KmT,e,KmJ,ShK.S.ASNn[]214():6211i.LeH.i.u.CaoJ,00,311-68Qi

x.Y.P,uK.Y.Zo,huX.Z,LH.LuB,Be.un.hn.Sa[]21,()636.i,

i.oyF,HagW.ZagH.mlJ,0065:6—69

2700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13o.2引L

1,"n.R,ZagL,ISiXJWagX.蚰h

n..W.at.J.SineJ,08,12913_,Dit.cc[]2039:12-22ePtA.J.VceyJ… So.B,n.d.Mae.J,092(1:1936ail.ikr.1ctT.ManS.Avtt[]20,13)35—14rBit.LCWagX.L,ha

I.i.n.SiG.Q.hm.Cmmnl]2l4(4:3627.Ceon-J,0O,61)27-38Mau,iaT,uiY.abnJ,193()87_OtoY.Nw.Sge.Cro[]99,76:9_91sMt(Y.HasK,Sg.hm.Cmmn[]991:34as).te.uiY.Ceuaeou.J,19,()4—4LagY.i,WuD.Fn,MtlnK.Avn,egX.ie.d.Mar[]20,11)6918lt.J,092(7:17-63eX.x.h0IBif,HogW.J,LC,SiuY.Za… at.n.i.hG.Q..A.Jm.Cehm.Sc[],09,3(7:14—15o.J20113)3937ZZ,HnBH..Py.CeC[]20133)161167uS.a.JhshmJ,09,1(1:35-35lX.X.hnY,Bi,i,ZagG.aX.D.SnX.M.,u,WagX.R,WagEn.n.G,DiaH.J.Ntaoeho.J,083(:.a.Nnten1[]20,9)58—5234hnv.u.W.aaa.n

J,ieR,NgraA,A.Pnr.D.aW.W.ryrDj,Ci,Dee.R.erV,Ro.S?Av,B

r.ufR?d.yf[2】PrS.MoatN,SkJ8akMae.]7】2()7614trf,(O,25:I3—70Jll3]8GeX.M.,Ni… IuIXigZ.Y.,SnnogR.S.,LuG.ri.,SnM.T.u,ChngG.Se.,ZhnogH.J,luZ.H.,ZagZJ,ihn?,ea.d.Mtr[]21,25:3—62t1.Avae.J,002()684s1wrhS[00J,[4Bh.tzw.Siihi.Odi,hnoK,aoK,hncpat.Knk..Py.Cc8]aaA.Mau|aT,rcaS,haaYSi

b.Kt.Paihn,aeoF.Jhshm.cJ21,14(5):1711346一l7421YaP0P.ChnPL.,in,aeJagLZhoH.P.,ZhuH.F.,ZhuD.,HuW.Po.,talnB.H.,LiuM.H.Avd.MaeJ20,trj,O1[58242(4):5O—_O108528687ce.uL,FnhnY.Y.egX.Z,HuS,LuY.Ce.n.i.hm.Cmn[]20omu.J,09,(7:16l82)40—4O1uiY.L,hnuz.ZagY.M.uSLuY.P.Jm.Ce,G0D.,i..Ahm.Sc[],08,3(1:14ll49o.j20103)O3038889909lYn.Y,hn.Y.LuZ.agX.ZagX,i.F.MaY.F,agY,hnY.S.Jhshm.C,08124:75—158.Hun.Ce..Py.Ce… 20,1(5)15475Yl.Y,ZagXY,M.F,Hun,WagY.S,Ce.S.Jagx.h“.aY.1ag

Y.n.hIY.Mae.Ce.J,0991)21一211trhm[320,1(8:7(74)Bsma..O.Wir.G.M.HergH.A.ekr.aoLt[]20,()773etnK.1eJe,etFz,ein,Dke.Nn

etJ,0336:20C.ChnR.Je.,BagatpS.,DruaainsmniovlksK.A.,SihK.N.W.hmM.,L,SiiY.,KiW.,Ut.JmzP.,Da.Po.NalAaiHret?eds-j20,0(:94-99(J,03109)48-48if-c

J,h)i.agautS,YnlzE,Tn,WagQ,CagY.aH..m.Cepmn.hn.L,DiJ.Ahm.Stl,o?。J[2Cl『f.C(H.C,Bnsrni.eie.agX.9II{2004.165:16一l62()5358939495sa.GbiC.rde.rnrG.Nnet[]20,()4943trAar1.P,BalvK.Gue.aoLt】,0334:5—6eJ.Busa,aJ,Z.gR,Hpo.aaaaL.hm.Cmmn[]20,(3:10—10osadST0N.h ¨.osnT,Nghr.A.Cedou.J,031)5253sdhaH.u_.G,MaJv.M.ogX.C.N.I.J,LuX.W.hnPAne.CeItd[j20,111:,Dn,gS,AL.i,Ce.gwhmn.E.J,092(5)261267—74SpalclrSraeMoictnorourmoeuaufcdfaifCabnioNamaeilndTherAppiaonotrasailcinsBa—nCEGQa—iZOUDig,HANoHagHNiY,Hnngeig109jhn)(aiaCnroaocmeadTcnly,Bin010,CiaNtnletrns

i:nehoooefNeAbsrcThecronnotraspsesuquyianhmiapoetedeohipcatatabnamaeilossniephscladceclrprisutterseilsreue.adeonoi?ogitrssneetyasThurmoeuaufcmoictntutrnbcmeoetptfhihneetircner.espalclrsraedfaiiocudirvherstaepomle

niprinaiiy,whcvatatdwisratninfo0lmD0etiurcrpisaddseso

bltihhaetrcedepedattormetesinii0hcetfcmmuiiscnte.Thuretsaubuttemoictofcroaotras,epcala—ecrnttsaohdfainoabnnnmaeiliseilycrInnntbnrpee,trugaiunemoeuaneatos,shar7neat0hdo1一)a0ueadgahnohohvrositrlclritrcinucs7一ritrcn,yrp}

‘ b(neat0iitrcin,hd0eodnyrgnbnig,adeetotteitrcin,alahiplctos,scsⅢo)1nlcrsaineatoswelsterapiainuha}l一(eetmi1cn(maei1,dunee(leyssmsnhmrbosnoswrutrasrgadgn1iryteve,adeeoi—esreesmmaenewdrdadrVee

zihiae.ntspprKewodsCabnnn)tra;Spalclrsraemoictn;Cabnnnte;Gr

peyrr0a(maeilurmoeuaucdfaifioroa0ubahe(d:H,JE.,Y,A)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

A highly sensitive hydrogen peroxide amperometric sensor based onMnO2-modi?ed vertically align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0 MnO2-多臂碳纳米管 Cu电极 Gold nanoparticles mediate the assembly of manganese dioxide nanoparticles for H2O2 amperometric sensing,Electrochimica Acta,2010 MnO2–AuNP/ GCE H2O2电流传感 器 A novel nonenzymatic hydrogen peroxide sensor based on MnO2/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Talanta,2010 GO/MnO2/ GCE(氧化 石墨烯) H2O2电流传感 器 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MnO2 electrode material for supercapacitors,ScienceDirect,2011 MnO2泡沫镍电极MnO2电活性物 质作为超级电容 材料 Facile synthesis of novel MnO2 hierarchical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nitrite sensing,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09 MnO2/QPVP-Os/GCE (联吡啶锇取代的聚乙 烯吡啶) 亚硝酸盐传感器 Preparation of MnO2/graphene composite as electrode material for supercapacitors,J Mater Sci ,2011 MnO2/grapheme(石墨 烯) 超级电容器 Hydrogen peroxide sensor based on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β-manganese dioxide nanorods,Microchim Acta (2011) β-MnO nanorods/GCE 。 H2O2电化学传 感器 Mn3O4 Graphene Hybrid as a High-Capacity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American Chemical Societ,2010 Mn3O4/RGO(还原石墨 电极) 锂离子电池阳极 材料 Non-enzymatic electrochemical CuO nano?owers sensor for hydrogen peroxide detection,Talanta,2010 CuO/Cu箔H2O2电流传感 器(无酶) Synthesis of CuO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ing,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10 CuO以碳为基底做成电 极 葡萄糖传感器 (无酶) A highly sensitive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or based on CuO nanoparticles-modi?ed carbon nanotube electrode,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0 CuO/MWCNTs/Cu电极葡萄糖传感器 (无酶) An improved sensitivity nonenzymatic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a CuxO modi?ed electrode,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0 CuxO/Cu箔葡萄糖传感器 (无酶) Synthesis of CuO nanoflower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H2O2 sensor,Bull. Mater. Sci,2010 CuO NFS/Nafion-Au电 极 H2O2电流传感 器(无酶)

碳纳米材料综述

碳纳米材料综述 课程: 纳米材料 日期:2015 年12月

碳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是一种处于纳米量级的新一代材料,具有多种奇异的特性,展现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物理化学性能,这使得纳米技术迅速地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科学研究热点。物理学家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电磁性质,化学家是因为它的化学活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材料学家所感兴趣的是它的硬度、强度和弹性。毫无疑问,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科技必将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碳纳米材料是最热的科学研究材料之一。 我们知道,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sp、sp2、sp3等多种轨道杂化特性。因此,以碳为基础的纳米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常见的石墨和金刚石,还包括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线、富勒烯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 1.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Gleiter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己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 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1]。 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是纳米科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从1985年富勒烯(Fullerene)的出现到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s)的发现,碳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的成果。2004 年Geim研究组的报道使得石墨烯(Graphene)成为碳纳米材料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其出现充实了碳纳米材料家族,石墨烯具有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蜂巢状二维结构,由于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可以将其视为形成其它各种维度的石墨相关结构碳材料的基本建筑块,石墨烯既可翘曲形成零维的富勒烯及卷曲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亦可面对面堆积形成石墨,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导热和机械性能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在储氢材料、超级电容器、高效催化剂及纳米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 2.常见的碳纳米材料

碳纳米管纳米材料的应用要点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高化学稳定性、大表面积以及独特的一维结构,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使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得到增强, 因而在很多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特点,总结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储能电池应用 Abstract carbon nanotubes(CNTs) are nanometer-sized carbon 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que one-dimensional geometric structure,large surface area,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levated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strong chemical inertness. Selecting appropriate methods to prepare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can enhan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 and these composites have a great future in many areas,especially in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s of the CNTs catalysts are introduced. Afterward,the lithium ion storage propertie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 for these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application 1 引言 碳纳米管(CNTs)在2004 年被人们发现,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 它的径向尺寸可达到纳米级, 轴向尺寸为微米级, 管的两端一般都封口, 因此它有很大的强度, 同时巨大的长径比有望使其制作成韧性极好的碳纤维。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一维纳米形貌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广泛研究,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剪切,官能化及掺杂等方法进行改性处理,能有效的减少碳纳米管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增加可逆的储锂比容量。此外,碳纳米管的中空结构也成为抑制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体积膨胀理想复合基体。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性能,考察了碳纳米管作为锡类复合材料基体,其内部限域空间对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储锂性能促进的具体原因。该研究结果为碳纳米管以及其他具有限域空间的结构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 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和应用 相比广泛应用的石墨类材料,碳纳米管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首先,碳纳米管的尺寸在纳米级,管内及间隙空间也都处于纳米尺寸级,因而具有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能有效的增加锂离子在化学电源中的反应活性空间;其次,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较大,能增加锂离子的反应活性位,并且随着

纳米材料的特性及相关应用

纳米材料的研究属于一种微观上的研究,纳米是一个十分小的尺度,而一些物质在纳米级别这个尺度,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对此类特性进行研究、控制。那么,关于纳米材料的特性及相关应用有哪些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例举介绍一下。 一、纳米材料的特性 当粒子的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将导致声、光、电、磁、热性能呈现新的特性。比方说:被广泛研究的II-VI族半导体硫化镉,其吸收带边界和发光光谱的峰的位置会随着晶粒尺寸减小而显著蓝移。按照这一原理,可以通过控制晶粒尺寸来获得不同能隙的硫化镉,这将大大丰富材料的研究内容和可望获得新的用途。我们知道物质的种类是有限的,微米和纳米的硫化镉都是由硫和镉元素组成的,但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可以获得带隙和发光性质不同的材料。也就是说,通过纳米技术获得了全新的材料。纳米颗粒往往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每克这种固体的比表面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这使得它们可作为高活性的吸附剂和催化剂,在氢气贮存、有机合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对纳米体材料,我们可以用“更轻、更高、更强”这六个字来概括。“更轻”是指借助于纳米材料和技术,我们可以制备体积更小性能不变甚至更好的器件,减小器件的体

积,使其更轻盈。如现在小型化了的计算机。“更高”是指纳米材料可望有着更高的光、电、磁、热性能。“更强”是指纳米材料有着更强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韧性等),对纳米陶瓷来说,纳米化可望解决陶瓷的脆性问题,并可能表现出与金属等材料类似的塑性。 二、纳米材料的相关应用 1、纳米磁性材料 在实际中应用的纳米材料大多数都是人工制造的。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特别的磁学性质,纳米粒子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和矫顽力很高的特性,用它制成的磁记录材料不仅音质、图像和信噪比好,而且记录密度比γ-Fe2O3高几十倍。超顺磁的强磁性纳米颗粒还可制成磁性液体,用于电声器件、阻尼器件、旋转密封及润滑和选矿等领域。 2、纳米陶瓷材料 传统的陶瓷材料中晶粒不易滑动,材料质脆,烧结温度高。纳米陶瓷的晶粒尺寸小,晶粒容易在其他晶粒上运动,因此,纳米陶瓷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高韧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这些特性使纳米陶瓷材料可在常温或次高温下进行冷加工。如果在次高温下将纳米陶瓷颗粒加工成形,然后做表面退火处理,就可以使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0372006;20273007) 崔黎黎:女,1981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表面修饰的研究 T el:010 ******** E mail:vicki ycsse@126.co m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 * 崔黎黎,范慧俐,肖军平,杨 敏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化学系,北京100083) 摘要 通过材料的表面修饰与包覆以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质乃至改变材料的相结构和性质,已经成为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的关键技术。综述了近年来纳米微粒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并对纳米微粒表面改性的各种方法原理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表面修饰 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CUI Lili,FAN Huili,XIAO Junping,YANG M 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Schoo l of A pplied Science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lo g y Beijing,Beijing 100083) Abstract Surface coating and mo dification o f mater icals for the impro vement of the disper sion pro per ty and sur face pro per ties,o r fo 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 e of mater icals have being beco me the crit ical technique in the pr epar atio n and applications o f nanoparticles.T he r ecent research pro gr ess of sur face mo dification of nanopart icles is re v iew ed in this paper.T he metho ds of sur face mo dification as w ell as their features and pr inciples are intro duced and an alyzed. Key words nanoparticles,surface modificatio n,prog ress 0 引言 由于纳米粒子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1],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先后合成出多种功能先进、性能突出的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因为纳米粒子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要获得稳定而不团聚的纳米粒子,必须在制备或分散纳米粒子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表面修饰。表面修饰对于纳米粒子的制备、改性和保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材料会议提出了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工程新概念,即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改变纳米粒子表面的结构和状态,赋予粒子新的机能,并使其物性(如粒度、流动性、电气特性等)得到改善,实现人们对纳米粒子表面的控制[2]。近年来,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研究非常活跃。 1 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1.1 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研究的内容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1)研究纳米粒子的表面特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改性;(2)利用上述结果 对粒子的表面特性进行分析评估;(3)确定表面修饰剂的类型及处理工艺。 1.2 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的目的 修饰纳米粒子的表面,可以保护纳米粒子,改善粒子的分散性[3];提高纳米粒子的表面活性;改变纳米粒子表面状态;改善纳米粒子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相容性;为纳米材料的自组装奠定 基础。纳米粒子经表面改性后,其吸附、润湿、分散等一系列表面性质都随之变化,有利于颗粒保存、运输及使用。纳米粒子经修饰以后,表面形成一层有机包覆层。包覆层的极性端吸附在颗粒的表面,非极性长链则指向溶剂,在一定条件下,有机链的非极性端结合在一起,形成规则排布的二维结构。如经有机分子修饰的CdT e 颗粒可自组装[4]来制备发光CdT e 纳米线。采用这种方式还成功获得了银、硫化银等的二维 自组装结构的纳米材料[4] 。 2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方法 2.1 表面物理修饰法 即通过吸附、涂敷、包覆等物理手段对微粒表面进行改性,如表面吸附和表面沉积法。 (1)表面吸附 通过范德华力将异质材料吸附在纳米粒 子的表面,以防止纳米粒子的团聚。如用表面活性剂修饰纳米粒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就能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阻碍了颗粒之间的相互接触,增大了颗粒之间的距离,避免了架桥羟基和真正化学键的形成。表面活性剂还可降低表面张力,减少毛细管的吸附力。加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空间位阻作用。周迟骏等[5]采用这种表面吸附的方法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FeO(OH )胶粒表面修饰,将动态膜的成膜时间从6~8h 减少至1~2h 。 (2)表面沉积 将1种物质沉积到纳米粒子表面,形成 与颗粒表面无化学结合的异质包覆层。利用溶胶可实现对无机 5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崔黎黎等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特殊性质,由于碳纳米管独特性质而产生的广泛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碳纳米管场发射复合材料优良性能 【前言】 自日本NEC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以来,碳纳米管研究一直是国际新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碳纳米管具有特殊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质及物理化学性质等,故其在许多领域具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自问世以来即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科学家对碳纳米管进行研究,科研成果颇丰,尤其是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储氢及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正文】 一、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中碳原子以sp2杂化为主,同时六角型网格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弯曲,形成空间拓扑结构,其中可形成一定的sp3杂化键,即形成的化学键同时具有sp2和sp3混合杂化状态,而这些p 轨道彼此交叠在碳纳米管石墨烯片层外形成高度离域化的大π 键,碳纳米管外表面的大π 键是碳纳米管与一些具有共轭性能的大分子以非共价键复合的化学基础[1]。 对多壁碳纳米管的光电子能谱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单壁碳纳米管还是多壁碳纳米管,其表面都结合有一定的官能基团,而且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碳纳米管由于制备方法各异,后处理过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面结构。一般来讲,单壁碳纳米管具有较高的化学惰性,其表面要纯净一些,而多壁碳纳米管表面要活泼得多,结合有大量的表面基团,如羧基等。以变角X 光电子能谱对碳纳米管的表面检测结果表明,单壁碳纳米管表面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结构比较简单,而且随着碳纳米管管壁层数的增加,缺陷和化学反应性增强,表面化学结构趋向复杂化。内层碳原子的化学结构比较单一,外层碳原子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而且外层碳原子上往往沉积有大量的无定形碳。由于具有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的不均匀性,碳

碳纳米材料综述

碳纳米材料综述 课程:纳米材料 日期:2015年12月

碳纳米材料综述 摘要:纳米材料是一种处于纳米量级的新一代材料,具有多种奇异的特性,展现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物理化学性能,这使得纳米技术迅速地渗透到各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科学研究热点。物理学家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电磁性质,化学家是因为它的化学活性以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材料学家所感兴趣的是它的硬度、强度和弹性。毫无疑问,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科技必将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碳纳米材料是最热的科学研究材料之一。 我们知道,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sp、sp2、sp3等多种轨道杂化特性。因此,以碳为基础的纳米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常见的石墨和金刚石,还包括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线、富勒烯和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 1.前言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精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模糊时代(工业革命之前)、毫米时代(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微米和纳米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自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Gleiter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随后采用人工制备首次获得纳米晶体,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来,纳米材料己引起世界各国科技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通常指1—100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从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通常分为零维材料(纳米微粒),一维材料(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纤维),二维材料(厚度为纳米量级的薄膜与多层膜),以及基于上述低维材料所构成的固体。从狭义上讲,则主要包括纳米微粒及由它构成的纳米固体(体材料与微粒膜)。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1]。 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是纳米科学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从1985年富勒烯(Fullerene) 的出现到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s) 的发现,碳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的成果。2004 年Geim 研究组的报道使得石墨烯( Graphene)成为碳纳米材料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其出现充实了碳纳米材料家族,石墨烯具有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蜂巢状二维结构,由于它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可以将其视为形成其它各种维度的石墨相关结构碳材料的基本建筑块,石墨烯既可翘曲形成零维的富勒烯及卷曲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亦可面对面堆积形成石墨,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导热和机械性能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在储氢材料、超级电容器、高效催化剂及纳米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 2.常见的碳纳米材料

纳米碳材料及其应用

纳米碳材料及其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单质碳的存在形式1. 金刚石(Diamond) 2. 石墨(Graphite) 3. 富勒烯(Fullarene) 4. 无定形碳(Amorphous) 5.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6. 六方金刚石(Lonsdaleite) 8. 纤维碳(Filamentous carbon) 9. 碳气凝胶(Carbon aerogels) 10. 碳纳米泡沫(Carbon nanofoam)…… 最为坚固的一种碳结构,其中的碳原子以晶体结构的形式排列,每一个碳原子与另外四个碳原子紧密键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硬度大,活性差的固体。 金刚石的熔点超过350℃,相当于某些恒星的表面温度。 石墨中碳原子以平面层状结构键合在 一起,层与层之间键和比较脆弱,因 此层与层之间容易被滑动而分开。 7. 赵石墨(Chaoite)石墨与陨石碰撞时产生,具有 六边形图案的原子排列。

富勒烯的结构?哈罗德·克罗托(Harold W Kroto)受建筑学家理查德·巴克明斯特(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1895年7月12日~1983年7月1日)设计的美国万 国博览馆球形圆顶薄壳建筑的启发,认为C60可 能具有类似球体的结构,因此将其命名为 buckminster fullerene(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简 称富勒烯) ?富勒烯是一系列纯碳组成的原子簇的总称。它们是由非平面的五元环、六元环等构成的封闭 式空心球形或椭球形结构的共轭烯。现已分离 得到其中的几种,如C60和C70等。在若干可能 的富勒烯结构中C60,C240,C540的直径比为 1:2:3。 ?C60的分子结构的确为球形32面体,它是由60个碳原子以20个六元环和12个五元环连接而成的 足球状空心对称分子,所以,富勒烯也被称为 足球烯

(完整版)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中的还原剂与修饰剂の总结,推荐文档

《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中的还原剂与修饰剂》总结 一: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多,表面原子可与其他原子结合稳定下来,使材料化学活性提高。)和量子尺寸效应,因而有不同于体相材料的光学、电磁学、化学特性。 目前制备方法为液相合成(操作简便、成本低、产量高、颗粒单分散性好)。——以金属盐或金属化合物为原料将其还原得到金属原子后聚集成金属纳米粒子。而金属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物化活性高、易氧化、易团聚,所以需要引入修饰剂来控制形貌、稳定或分散纳米颗粒。 液相还原法按照溶剂不同可分为有机溶剂合成法(结晶性好、单分散性好、形貌易控、不能直接用于生物体系、环境不友好)和水溶液合成法(水溶性、制备方法简单环保、成本低、颗粒大小不均一)。按照还原手段不同可分为化学试剂还原法、辐射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 二:化学试剂还原法中常用的还原剂及其还原机理 还原能力不同:1)强还原剂(硼氢化物、水合肼、氢气、四丁基硼氢化物),还原能力强、反应速率快、纳米颗粒多为球形或类球形、尺寸小。2)弱还原剂(柠檬酸钠、酒石酸钾、胺类化合物、葡萄糖、抗坏血酸、次亚磷酸钠、亚磷酸钠、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双氧水、DMF),反应体系一般需要加热。例如多元羟基类化合物可做溶剂和还原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制备多种形貌的材料。柠檬酸钠、抗坏血酸做还原剂的同时可做保护剂。(一)无机类还原剂 1,硼氢化物(硼氢化钠钾、硼氢化四丁基铵TBAB),硼氢化钠化学性质活波与水反应放出 氢气,与金属盐反应时所需浓度低。 2,氢化铝锂,还原性极强,应用不及硼氢化钠。 3,水合肼N2H4·H2O,应用广泛。在碱性介质中为强还原剂。 4,双氧水。 5,有机金属化合物,二茂铁还原制备银纳米线。 6,氢气,(可以合成相当稳定无保护的可进一步修饰的银纳米颗粒。),控制反应时间可以得到相当大尺寸跨度的纳米颗粒,进一步处理如过滤离心可以得到尺寸分布窄的颗粒。 7,次亚磷酸盐,弱还原剂,因为容易与氧气反应所以一般用3-4倍。酸性条件下反应速度加快,认为酸性条件下利于次亚磷酸像活泼型转变。

纳米材料综述要点

纳米材料综述 一、基本定义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 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1×10-9米,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单位符 号为 nm。 2、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在单个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结构形态进行 精确的观测、识别和控制的技术,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物质的特性和 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 术。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 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纳米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即在召开“Nano 1”以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各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手段,合成纳米块体(包括薄膜,研究评估表征的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研究对象一般局限于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 第二阶段 (1990年~1994年人们关注的热点是设计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微粒与纳米微粒复合(0-0复合, ?纳米微粒与常规块体复合(0-3复合, ?纳米复合薄膜(0-2复合。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纳米组装体系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以纳米颗粒 以及纳米丝、管等为基本单元在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组装排列成具有纳米结构的体系的研究。 3、纳米材料 材料基本构成单元的尺寸在纳米范围即1~100纳米或者由他们形成的材料就称为纳米 材料。纳米材料和宏观材料迥然不同,它具有奇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力学等方面的性质。

图1 纳米颗粒材料SEM图 二、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以说纳米材料特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 1、力学性质 高韧、高硬、高强是结构材料开发应用的经典主题。具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强度与粒径成反比。纳米材料的位错密度很低,位错滑移和增殖符合Frank-Reed模型,其临界位错圈的直径比纳米晶粒粒径还要大,增殖后位错塞积的平均间距一般比晶粒大,所以纳米材料中位错滑移和增殖不会发生,这就是纳米晶强化效应。金属陶瓷作为刀具材料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金属陶瓷的混合烧结和晶粒粗大的原因其力学强度一直难以有大的提高。应用纳米技术制成超细或纳米晶粒材料时,其韧性、强度、硬度大幅提高,使其在难以加工材料刀具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纳米技术制成的陶瓷、纤维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石油钻探等恶劣环境下使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Cr-Cr2O3颗粒膜对太阳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2001年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晶体管,表现出很好的晶体三极管放大特性。并根据低温下碳纳米管的三极管放大特性,成

碳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作业.

碳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Z09016114 蔡排枝 摘要: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重要材料,而作为新型纳米材料的碳纳米材料因其本身所拥有的潜在优越性,在化学、物理学及材料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依据目前碳纳米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阐述了碳纳米材料碳60、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的结构性能,并对其应用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引言 碳纳米材料是指材料微观结构在0-3维内其长度不超过100nm;由碳原子组成,材料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0-100nm;具有纳米结构。它有四种基本类型:a.纳米粒子原子团如C 60 (零维 b. 碳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管(1维 c. 碳纳米层或膜材料石墨烯(2维 d.块体纳米材料如金刚石(3维。 由于碳纳米材料的独特结构,使其具有不同于常规材料和单个分子的性质如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导致了碳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电磁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等的改变,并使之在电子学、光学、化工陶瓷、生物、医药、日化诸多方面有重要价值,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石墨,金刚石并不是常用的碳纳米材料。 碳纳米材料中,目前应用最成熟的就是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由石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管直径一般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管厚度仅为几纳米,长度可达数微米。由于拥有潜在的优越能,碳纳米管无论在物理、化学还是在材料科学领域都将有大发展前景。比如在材料科学领域,碳纳米管的长度是直的几千倍,被称为“超级纤维”,其性质随直径和螺旋角的同有明显变化。近年来,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等国家相成立了纳米材料研究机构,使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随之加快并在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碳纳米材料的性能

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及其在溶剂中的分散性

第37卷第6期2009年6月化 工 新 型 材 料N EW CH EMICAL MA TERIAL S Vol 137No 16 ?61? 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4064001)和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重点项目(20072126)资助作者简介:周小平(1983-),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联系人:侯豪情。 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及其在溶剂中的分散性 周小平 余腊妹 郭乔辉 周政平 侯豪情3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昌330022) 摘 要 利用高温催化裂解生长多壁碳纳米管,用硝酸氧化使其表面羧酸化,并经酰氯化后与十二烷基胺反应形成表面酰胺化,通过红外、核磁、微量热天平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硝酸氧化后的碳纳米管在水等强极性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酰胺化后,十二烷基脂肪链使碳纳米管表面极性大为降低,因此在氯仿等弱极性溶剂中有良好的分散性。 关键词 碳纳米管,表面修饰,分散性,十二烷基酰胺 Surface modif ication of multiw 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dispersion in solvents Zhou Xiaoping Yu Lamei Guo Qiaohui Zhou Zhengping Hou Haoqing (Instit ute of Chemist 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Abstract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ormed by catalysis pyrolysis ,were dealt with concentrated nitric acid to produce the surface 2carboxylated carbon nanotubes.The later was treated with thionyl chloride and dodecyl amine to form the surface 2amidated carbon nanotubes.Characterized using IR 、NMR 、T GA.The carbon nanotubes ,treated with nitric acid had a good dispersion in strong 2polar solvent i.e.water due to the strong polarity on their surface ;The surface 2amid 2ated ,had a low polarity ,which made them a good dispersion in low 2polar solvent i.e.chloroform. K ey w ords carbon nanotube ,surface modification ,dispersion ,dodecyl amide 碳纳米管(CN Ts )自发现以来因其优良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受到广泛关注[1]。随着碳纳米管的合成技术和纯化研究的不断完善[2],人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但碳纳米管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而悬浮液又易团聚的物质,这种难于分散的性质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化学修饰,改善其表面性能是解决碳纳米管分散性和溶解性的有效途径[3]。化学修饰法是使碳纳米管与改性剂[4]之间进行化学反应,改变碳纳米管的表面结构和状态,达到改性目的。常用的是强酸或混酸使碳纳米管表面的缺陷氧化成羧基,然后利用醇类或胺类化合物与之作用形成酯或酰胺[5],而改善碳纳米管的溶解性和分散性。 Liu Jie 等[6]用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物氧化碳纳米管, 将之裁剪成端头上带羧基的150~180nm 的“短管”。在此基础上,Chen Jian 等[7]通过羧基和氨基的反应,在碳纳米管的端头连接上了十八胺和42十四烷基苯胺。这些经修饰的碳纳米管可溶于氯仿、二氯甲烷及芳香族溶剂等。此法在引入羧基的同时,碳纳米管的尺寸被截断得较短,降低了其长径比,也破坏了碳纳米管的部分管壁结构。Shi Zujin 等[8]成功制备出了碳纳米管的水溶胶并测定了它的三阶光学非线性,证明碳纳米管在光信息过程中有潜在应用价值。这些工作为研究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和化学改性开辟了新途径。 本实验以甲苯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制备碳纳米管,用浓HNO 3将其羧酸化,并将羧基酰氯化后与十二胺反应,形成脂肪族烷基酰胺修饰的碳纳米管。这样修饰的碳纳米管在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为制备高性能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如电纺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纳米纤维,奠定了基础。 1 实验部分 111 仪器及试剂 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 ):WQ F 2410型(Bruker );热失重 分析仪(T GA ):XM T 21型(上海祖发实业有限公司);旋转蒸发仪:RE 252AA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核磁共振仪:AV400,400M Hz (Bruker 公司);高温反应炉(上海电炉厂),配有110cm 长,45cm 内径的钢质管式反应器。 碳纳米管(CN Ts ):自制;二茂铁(AR ),广东省汕头市西陇化工厂;甲苯(AR ),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十二胺(98%,AR ),阿法埃莎化学有限公司;氯化亚砜(SOCl 2,AR ),北京化学试剂厂;浓硝酸,南昌市鑫光化学试剂厂;N ,N 2二甲基甲酰胺(DMF ,AR ),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H 2(99199%),华东特种气体有限公司;氩气(99199%),华东特种气体有限公司。 112 碳纳米管的合成及表面修饰 11211 碳纳米管的合成

碳纳米材料概述

碳纳米材料概述 名字:唐海学号:1020560120 前言 纳米碳材料是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的碳材料。分散相既可以由碳原子组成,也可以由异种原子(非碳原子)组成,甚至可以是纳米孔。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纳米碳球。 近年来,碳纳米技术的研究相当活跃,多种多样的纳米碳结晶、针状、棒状、桶状等层出不穷。2000年德国和美国科学家还制备出由20个碳原子组成的空心笼状分子。根据理论推算,包含20个碳原子仅是由正五边形构成的,C60分子是富勒烯式结构分子中最小的一种,考虑到原于间结合的角度、力度等问题,人们一直认为这类分子很不稳定,难以存在。德、美科学家制出了C60笼状分子为材料学领域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碳纳米材料中纳米碳纤维、纳米碳管等新型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 分类 (1)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烯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的管体,一般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和双壁碳纳米管。 (2)碳纤维分为丙烯腈碳纤维和沥青碳纤维两种。碳纤维质轻于铝而强力高于钢,它的比重是铁的1/4,强力是铁的10倍,除了有高超的强力外,其化学性能非常稳定,耐腐蚀性高,同时耐高温和低温、耐辐射、消臭。碳纤维可以使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由于制造成本高,大量用于航空器材、运动器械、建筑工程的结构材料。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发明了一种廉价碳纤维,有高强力的韧性,同时有很强劲的吸附能力、能过滤有毒的气体和有害的生物,可用于制造防毒衣、面罩、手套和防护性服装等。 (3)碳球根据尺寸大小将碳球分为:(1)富勒烯族系Cn和洋葱碳(具有封闭的石墨层结构,直径在2—20nm之间),如C60,C70等;(2)未完全石墨化的纳米碳球,直径在50nm 一1μm之间;(3)碳微珠,直径在11μm以上。另外,根据碳球的结构形貌可分为空心碳球、实心硬碳球、多孔碳球、核壳结构碳球和胶状碳球等。 碳纳米材料的性质及相关应用 1.力学 (1)超强纤维碳纳米管具有弹性高、密度低、绝热性好、强度高、隐身性优越、红外吸收性好、疏水性强等优点,它可以与普通纤维混纺来制成防弹保暖隐身的军用装备。 (2)材料增强体用于增强金属、陶瓷和有机材料等。并且结合碳纳米管的导热导电特性,能够制备自愈合材料。

纳米材料新进展及应用

纳米材料应用的新进展 来源:全球电源网 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四种贮氢合金材料:即稀土镧镍系、铁一钛系、镁系以及钒、铌、锆等多元素系合金材料。但它们全都是非纳米材料。最近几年世界各国在大力开发纳米贮氢电极材料,一系列纳米贮氢材料不断问世。它们的进展为更好利用氢能带来了福音。目前开发的主要材料系列有镁镍合金、碳纳米管和纳米铁钛合金。三种纳米材料的开发已经形成热潮。美洲和欧洲国家开发工作最集中的是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用的镁镍合金和碳纳米管,其次是燃料电池用的铁钛合金及碳纳米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开发纳米镁镍合金主要是针对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的应用,开发纳米铁钛合金及碳纳米管主要是针对燃料电池的应用。在开发金属氢化物储氢方面,过去的主要问题是贮氢量低,成本高及释氢温度高。现在在开发纳米储氢材料过程中这些问题仍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介绍目前科研人员针对上述问题开发纳米储氢材料方面的进展。1 镁镍合金开发继续升温镁系贮氢合金是最具开发前途的贮氢材料之一,所以目前开发最热的是镁镍合金。镁镍合金成本低,其贮氢质量高,若以CD ( H )代表合金贮氢的质量分数, 理论上纯镁的质量分数为7.6% ,而稀土LaNi5 的只有1.4% ,钛系TiFe 只为1.9%。这就是形成镁系合金开发热潮的原因。以前主要使用熔铸法和快速凝固法生产镁合金。能够体现出高技术的发展水平是现在的机械研磨技术。也就是先在600 C以上使镁与镍形成合金,经过检测确定是Mg2Ni合金以后,然后进行机械研磨。目前普遍用机械研磨法生产多元纳米贮氢合金、纳米复合贮氢合金。新型纳米镁镍合金同稀土系、钛系和锆系贮氢材料相比具有许多优点。镁系合金中最典型的是Mg2Ni 合金。其氢化物Mg2NiH4 合金贮氢量为3.6%。1.1 代换镁的金属呈增加趋势国内外制备传统镁系合金采取的措施是添加铝、铁、钴、铬、钒、锰、铜、钛及镧等元素来替换镁,使其形成多元镁镍合金。第二种是将 纯镁粉与低稳定性的贮氢合金复合。第三种是把镁系合金与别的合金混合制成复 合贮氢材料。最后就是将负极浸入铜、镍-硼或镍-磷等镀液里,使镀上一层金属膜,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