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

《乡土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
《乡土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

《乡土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篇一】

年初以来,xx市xx县着力选拔、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使乡土人才成为带领群众脱贫的“领头羊”,持续为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深挖优选聚人才。建立发现培养“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放宽眼光辨才识才,通过实地走访、广泛推荐、精准识别等措施,对有技术特长的种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进行“拉网式”摸底登记,按照“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储备一个”的原则,通过自愿申报和调查填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乡土人才的数量、技能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和综合评定,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等五大类,将符合条件的乡土能人及时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按“标签”分类归档、动态管理。目前乡土人才库已入库1138名“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

精培细育强能力。充分利用党校、农广校、远程教育站点及各行业协会等资源,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乡土人才个性特长,依托13个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先后举办党建理论培训班26期,设施蔬菜、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电子商务带头人、休闲农业管理等培训班50期,重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专业知识指导,组织市县农林牧技术专家进乡村,通过现场专题讲座、解答疑难问题等形式,与乡土人才零距离互动、手把手传授,使专家“真经”与乡村“土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知识和

水平。有针对性地分批组织各镇乡村乡土人才开展学习交流,不断拓展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领头雁。

指导帮扶解难题。由农牧、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农业技术人员42批次196人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指导行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产业基地、合作社、务农人员在“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生产一线中碰到的技术难题。积极鼓励“乡土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着“就近帮扶、自愿结对、因需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1+1”“1+n”帮带模式,组织致富能力较强的乡土人才作为“中心户”,与周边贫困群众结对帮扶,通过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扶,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富民产业链,全县共有1200余户贫困户得到帮扶指导。

储备选拔建平台。落实“鸿雁引才计划”,以乡愁为纽带打好乡情牌,通过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信息,大力吸引优秀民营企业家、技术骨干、复转军人、退休还乡人员、毕业大学生等200余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并建立乡贤人才库,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培养,对能力强、素质好、品质优的乡土人才优先推选进入村级“两委”班子,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乡土人才有动力、有舞台、有奔头。

【篇二】

xx坚持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扣紧“五个维度”,强化政治引领、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引用培育、聚合人才力量,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

把握“高度”,强化人才政治引领。xx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把“人才强xx”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职能职责,今年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4次,xx委组织部召开5次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工作。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制度,将人才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签订责任书,不断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以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为抓手,创新推行“1345”人才工作机制,实施独具阿左xx特色的“驼乡英才”制度,进一步规范急需紧缺人才工作流程,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拓展“宽度”,搭建人才引进桥梁。创新“人才+项目+平台”模式,转变人才引进思路和方式,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医疗联合体、“三区人才”等服务模式,邀请区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柔性引进34名专家人才,有效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xx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突出用人单位在识才、引才、用才中的主体作用,跟进“智汇驼乡鸿雁归巢”、选调等计划落地实施,畅通“绿色通道”,引进高学历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158人,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根据人才特点建立“驼乡智库”储备各类人才,进一步做大人才增量,为各单位融入新鲜血液。

增加“深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沙产业、文化旅游、就业服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四类平台,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8家,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企业研发中心等11家,盟级示范园区、基地等13家。分类抓好人才教育培训,依托“干部大讲堂”“双休日大讲堂”等,加强党政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对全xx领导干部1700余人开展了专项培训,下派专家、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科普大讲堂等专题讲座140余期,开办岗位练兵、职业竞赛和各类技能培训班25期,提升人才素质,多渠道培养人才。盘活本土人才,分门别类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台账”,筹备本土人才资源1.2万人,培育“田专家”“土秀才”xx余人,不断激发激活本土人才主战场、主阵地的内生动力。

把准“精度”,聚合人才发展力量。聚焦沙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奇石产业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切实能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力推行“xx英才”“xx英才”工程,选育“xx英才”个人5名、团队2个、人才引领项目3个,共获得奖补资金355.5万元。推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组织实施23个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深化“蓝领精英计划”“百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三区”专家20人,科技特派员67人,服务对象达9000余户,科技扶贫实现了全覆盖。细致制定农牧区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推动富民党建“三链”工程,发挥人才队伍辐射带领作用,新增产业链12条,创建党组织领办合作经济组织12个,多途径、多渠道增加xx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产值7481万元。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提升“温度”,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继续深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进一步做好高学历人才的关心关爱工作,对“智汇驼乡、鸿雁归巢”

计划引进的40名高学历人才进行跟踪回访,组建“鸿雁归巢”学子宣讲团,通过组织交流、宣传活动,给予人才归属感,加大体制外优秀人才关爱力度,选派党建指导员87名,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人才引进工作给予帮助指导。加大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专家人才典型宣传和服务联系力度,着力营造全社会惜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篇三】

近年来,xx市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强化牵头抓总职能,抓牢“产才融合”这条主线,依托“院地共建”项目平台,以人才驱动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提升融合辐射、助农服务、引才聚智、党建引领能力,走出一条“人才助农、产才融合”的新路子。

聚焦融合辐射,提升引领带动力。突出抓融合、促辐射,通过“科技小院”模式,搭建起农民与农技专家人才交流、学农联合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平台,在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建成“科技小院”16个,其中,xx建成核心区、果蔬、小麦、西甜瓜、向日葵、玉米6个科技小院,xx县、xx 区、xx建成灯笼红科技小院、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二狼山白绒山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等10个科技小院,“产才”融合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日趋显现。

聚焦助农增收,提升一线服务力。突出抓服务、促增收,通过“科

技小院”让专家人才和科技人员扎根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科技服务,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面提供贴心服务,充分发挥科技转化、人才培养、服务产业最大效能。比如,xx三道桥镇西甜瓜科技小院“南瓜苗嫁接+生物抗重茬剂”技术比连茬种植增产20%以上;xx县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先后引进20多所科研院校、100余名专家学者、30多家企业,引导农民科学管理和精细生产,实现增产增收;xx区积极打造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健全“专家+科技骨干+科技指导+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体系,在“三农”一线开展农技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育。

聚焦引才聚智,提升人才吸纳力。突出抓引进、促提升,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柔性引才理念,依托“科技小院”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让更多的“候鸟型”“季节型”高层次人才辐射xx,汇聚起助力地方发展的“隐形力量”。通过“科技小院”模式,累计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张福锁、康绍忠、吴孔明院士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等国内高层次人才112人,引进9名博士并创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建立自治区级研发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培养8名科技小院人才挂职副xx长、副镇长、第一书记等岗位,通过广聚英才为发展“添智聚能”,达到“双赢”效果。

聚焦同向发力,提升党建引领力。突出抓党建、促引领,把党建引领放在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首位,作为集聚人才合力、激发人才活力重要抓手,把人才牢牢吸附在党组织周围,让科技小院成为各类

人才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四联四进十带头”“守初心、担使命、联创助农”“助力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系列活动,筑牢人才“政治之魂”;通过产学研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推进人才引进与基层党建“同频共振”;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实现凝聚人心和推动发展“同向发力”,让“科技小院”更具生命力和引领力。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