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与大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比较

港版与大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比较
港版与大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比较

港版与大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比较

——从教材的结构组成说开去

历史组叶春华

导言

自2002年国家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12年广西作为最后一个省份进入新课改,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教材观的转变是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言下之意就是说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教师自身要有作为,要学会开发和扩展教学资源。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材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其实不然,在中学阶段,在学生的各类学习资源中,教材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其实高中的历史课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是历史课程目标,中观层次是历史教材,微观层次是教学方法。如果把历史课程目标比作系统的“大脑”,对系统内其他环节起制约作用的话,历史教科书就是系统的心脏,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历史教学方法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换言之,课程目标贯穿于教科书中,教科书既是课程目标的体现,又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同时制约着教学方法的运用。由此,教科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目标,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否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性因素。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教材一纲一本的局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以历史学科为例,在高中阶段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北师大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四个版本的教材都按专题进行编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叙述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脉络。四个版本虽有排序和具体课文内容叙述的差异,但大体是一致的。在今年暑假回母校进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在老师的介绍之下接触到了由李振醉主编的《新视野中国历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9年出版,以下简称港教育09版)高中历史教材,仔细研究之下发现该港版教材和我们内地实行的教材有很多的差异,并且我认为该港版教材的编写有许多方面可供我们进行借鉴、学习。故本文以内陆使用最广泛的新人教版为例,从教材结构的组成角度,比较港教育09版和内陆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差异,从中攫取可贵的经验以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两个版本教材编写概况

(一)港教育09版历史教材结构组成

1、单元结构组成

港教育09版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200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和香港教育及评核局联合编订的《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到中六)》编写而成。该教材分为甲、乙两部,其中中国古代史为甲部,中国近现代史为乙部,共四册书。甲、乙两部又分为若干单元,甲部课程分为五个单元,乙部课程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跨越的时空较大,如甲部课程的一个单元,至少囊括两个朝代,而第三册书仅仅包括了乙部的一个单元。港教育09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个单元都会由以下项目构成:

(1)概要

概要这部分主要叙述该单元所描述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

史实。该部分的描述力求以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表现出该时期的历史概况和特色,使得学生对该时期的历史外貌有着一个全面和整体的认知。

(2)时序线

时序线就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该单元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时间为纵坐标,所形成的历史知识的经纬网络。时序线中纵坐标所示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简洁,并配以相应的重要图片,使得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课题

在每一单元下由若干个课题组成,这些课题就是教材的主体核心内容。每个课题由若干节组成,而每一个课题下都包含多达11个项目。

首先是学习重点,在每一个课题之首以点列方式列出该课题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在该课题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达到的能力。

其次是导言,以提纲挈领的形式说明本课题的学习重点和要点,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多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三项是课前准备,以灵活多样的预习问题,切入该课题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始该课题的学习。

第四项是课文,分为补充文和基础文。

第五项是导入问题,在课文行文的关键之处设置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课文。

第六是文献剪辑。在课文之外引用形式多样且数量可观的史料,并选择性的在一些史料后设置探究问题,形成资料探究项目。

第八是跨时空探索,就是把一些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

第九项是过去与今日,就是举出与史事性质相类的当代事件或现实社会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身边生活的联系。

第十项就是技能训练,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认知、理解、分析、应用、综合等能力。

第十一项是课文樶要,以概念框架图的形式,整理归纳整个课题的内容要点。

(4)评估

由于香港地区对高中生历史学科的考核与内陆不同,因此教材中的评估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评估分为几个类型,分别是校本评估(每课题一评)、阶段性评估(每单元一评)、自我评估(每单元一评)、总结性评估(每部一评或者甲乙部合评)。评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专题报告、论文写作、考察报告、问卷式检测、史料运用理解分析等。

2、附录

以《新视野中国历史》必修三为例,附录包括5个。附录一为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从夏朝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更替过程。附录二为中华民国的大事纪年,并有同时期世界大事的对照。附录三为中国地势图,附录四为民国时期中国疆域图,附录五为按照每一课题介绍参考书目和网址。

(二)内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结构组成

1、单元结构组成

内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结构组成相对于港教育09版来说比较简单,项目也较少。高中新人教版必修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科技文明史的专题板块编写成三本必修教材。每本必修教材都是由八个单元组成,而每个单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专题。(1)单元概述

该部分编者采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述本单元所叙述的内容及其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大概400—800字左右。

(2)学习建议

在这部分,编者对学生学习该单元做宏观性的指导,并提出学习该主题应该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若干个主题课文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都是由若干课(即相对于单元主题来说更小的主题)组成的。而这写主题课文,就是教材的主体核心部分。主题课文由以下项目构成:第一是课文导言。导言部分或是引用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或是对某一史事的叙述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引入对主题课文的学习。

第二是课文的正文。课文正文用较为简洁的文字叙述该主题的内容。

第三是学思之窗。即提供一些该主题的相关史料,并依据史料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

第四是历史纵横。历史纵横栏目通常就是引用一些史实来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补充课文正文叙述的不足。

第五是资料回放。历史结论的形成是依据史料分析的结果,即论从史出。资料回放就是要提供相关的史料作为教材观点的依据。

第六是图片史料。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史料,并且这些图片史料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第七是本课要旨。在课文正文叙述结束后,本课要旨点出了该主题课文的重点核心内容,并在旁边提醒学生该主题课文与另外两本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联系。

最后是探究学习主题。探究学习主题就是该主题课文的练习部分,包括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两题。本课测评属于巩固性练习,即检查学生识记的知识;而学习延伸则较为开放,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是有助于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认知类题型。

(4)活动课

探究活动课并不是每一个单元都有的,通常情况下,每一册必修教材只有1—2个探究活动课。

2、附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一般都有三个附录表。附录一为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主要是记载本专题所提到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附录二为主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主要是为本主题出现的外国人物、史事配上英文。附录三为历史学习网站推荐,即为本专题学习的相关内容提供专题网站。

二、两个版本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港教育09版和内陆新人教版教材的共同特点

港教育09版教材和内陆新人教版教材都是21世纪在新的历史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对比以前的旧教材,它们体现了多个方面的优越性,以下着重说两点:

1、都注重对史料的引用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引用了丰富的史料,从体裁上看十分的广泛,除了史书中的材料外,还扩大到历史类的诗词、歌谣、谚语、对联、标语口号、漫画等;从史料的来源看,有当时的原始资料,有后人留下的资料,还有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引用史料的位置看,不仅设有专门的史料栏,例如港教育09版的“文献剪辑”,新人教版的“资料回放”“学思之窗”,而且在练习题的设置中也突出了史料的地位。

引用史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史料可以提供具体的历史细节,以增强历史课的真实性,增加历史感。二是表面上看,引用史料是相对增加了课文的难度,但是如果引用的史料是那些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感兴趣的内容,结果应该是反而降低了课文的难度。三是能够养成学生探究历史的习惯和能力。在内陆的新人教版教材中,引用史料的前两个作用都

可达到,但是探究史料的功能还是略显不足。首先因为在引用史料的同时,课文并没有配备相应的思考题,如“资料回放”栏目。其次是所引用的史料大多是用来印证教材观点的,与教材观点相悖的史料几乎没有,这样的史料让学生没有探究的余地。最后是教材引用史料的形式缺少让学生辨别史料真伪的机会,同一个主题,并没有来源不同的史料,学生无法整理和对照其中的差异,学生也就会错误的认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只有教材所呈现的一种,这是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的。

2、习题的设置更体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旧的历史教材在习题设置方面大多是巩固性的习题,这些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多的是死记硬背,而没有积极的思考、探索。而港教育09版教材和内陆新人教版教材的设置则添加了许多灵活多样的开放性题目,特别是港教育09版教材在这方面做得更加突出。比如港教育09版的“技能训练”栏目,引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索,“学习延伸”栏目设置形式多样的练习,如制作标语、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等能力,教材最后的各阶段的评估也是采取多样的形式,如论文、专题报告、考查报告等。内陆新人教版的探究学习总结栏目中的学习延伸,也是开放性的习题。这些习题的设置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这样就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者由于这些习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他们可以以问题为出发点,从不同的方向、角度灵活的思考历史问题。这样的一种过程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惰性,是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地参与当前的思维活动,形成创新性思维。

(二)港教育09版教材对比内陆新人教版教材突出的优势

1、港教育09版教材的“学本”色彩更浓重

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究竟应该怎么编写呢?新教材编写的要求有很多,但是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变编写教材的理念,要走出“教本”的旧圈子,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因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工具,而且历史教学目标主要是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所以历史教科书的定位自然应是“学本”。

那么“学本”式的教科书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觉得首先必须改变枯燥乏味的成人化陈述,注重历史的细节,不要全部都是宏大的叙事,总之内容是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其次还要在教材的结构组成上下功夫,要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栏目。而港教育09版教材在历史的叙述方面还是要继续改进,但是其在教材结构组成的编写上却充分体现了其转向“学本”的方向。

港教育09版教材设置了许多栏目作为辅助系统帮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首先是时序线。时序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该单元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时间为纵坐标,整体的呈现该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通过学习该栏目,能够迅速掌握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可以形成清晰的时序观念。其次是学习重点栏目,清晰的列出学习一个课题应该掌握的学习重点,这样学生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第三是导入问题栏目在课文行为关节之处设置问题,能启导学生针对相关段落课文内容加以思考和分析。第四是课文樶要,以概念图的形式,整理归纳整个课堂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以简代繁,这对学习有条理的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非常的有效。第五是教材引用的历史地图旁边都配有地图阅读策略,这类指导性的栏目对学生快速阅读地图、准确提取有效信息非常有用。与此类似的还有学习延伸、技能训练、评估这些习题训练项目,这些项目中的习题大都配有具体的解题策略,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而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从中可以看出,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应试的指导,“学本”色彩浓重。

2、港教育09版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学生整体的历史观

首先,整体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由许多方面和层次构成的整体,这些方面和层次在历史整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果我们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或层次来看问题,并且把这个方面或层次当作历史的全部,那么,就不是一种完整的历史观,而只是一种局部的历史观。这样的历史观就是片面的。

以港教育09版《新视野中国历史》必修三教材为例,教材主要内容是叙述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重大政治事件,而较少涉及该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全面了解这段历史,教材编写时设置了单元概要这一项目,“概要”主要叙述该单元所描述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史实。“概要”力求表现出该时期的历史概况和特色,使得学生对该时期的历史外貌有着一个全面和整体的认知,防止学生只从某一个反面来评判这段历史。

其次,整体的历史观还要求人们要用联系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要把人类发展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要把各国的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港教育09版教材设置了“跨时空的探索”一项目,把重要的历史事件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整体的历史观。

3、港教育09版教材更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主义学科,其教育功能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但看似“无用”却有“大用”。历史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它包含了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与教训,不但有助于今天的现实,还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

港教育09版教材设置的“过去与今日”项目、“学习延伸”项目中的“史实反思”习题,都是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社会生活实例及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以求在探究讨论思考后能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教材设置的这些项目有利于发挥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

三、港教育09版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给我们的启示

港教育09版教材的编写对比内陆新人教版有许多突出优点,这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内陆教材编写者们学习的。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港教育09版教材的编写中得到一点启示,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我们可以吸收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应该吸取港教育09版教材注重整体历史观的经验。内陆新课改后编写的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这一定程度上说是割裂了历史,学生很难对某一段历史形成整体性的认知,这是教材按照专题编写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该段历史时期其它方面的内容。例如在教授政治文明史时,教师可在每个单元中补充“概要”,叙述该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概况,在教授经济文明或思想文化文明史时,要提醒学生回顾政治文明史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就会增强,更能适应高考能力考查的需要的。

其次,应该借鉴港教育09版“时序线”增强学生的时序观念。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时间在历史的叙述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的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关于历史时序的问题,如何清晰、准确地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先后顺序已经成为学生非常头疼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增强学生的时序观念,不仅要在学习主题单元前有“时序线”,而且在学习完每一课之后也应该有更细致的“时序线”。“时序线”可以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时序观念,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从中总结出历史的

发展发现或规律。

港教育09版的教材编写给我们教学的启示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应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致力于转“引用史料”证史为“探究史料”的模式,应更注重落实历史“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托,要上好一堂课,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把视野放宽,要积极了解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历史教材编写情况,从中汲取有用的经验。研究教材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上的研究仅仅是从教材结构组成角度展开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但毕竟已经开始了第一步,继续努力是可以走好第二、第三步的。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发表时间:2014-09-01T08:57:27.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宋兆金[导读]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宋兆金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会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内书外的知识。当然作为教科书,应该是很严谨的,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不应该出现一些教材的弊端。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人教版)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开辟新航路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7第一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8罗斯福新政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计划一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学年的历史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历史必修(I)的8个学习专题,共27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市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政治活动既受制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又发作用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给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共5个班,每个班将近50个学生,生源质量高低不一,因此,我在教学当中一定要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地巩固和提高。针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进行一定较难的作业布置和试卷的布置。针对学情和特点略讲某些章节教学中一定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以基础知识为主。 五、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购建。共八个学习专题,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正文后辐

图解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微试题)8.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八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人教新课标) 第3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导图】 【微试题】 1.下列德国历史地图的变化体现了() A.国家由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B.法德关系由对抗仇视到和解合作 C.政体由专制到立宪再到共和 D.国际格局由“冷战”对峙到多极鼎立 答案:A 2.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现象或举措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A.欧盟成为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 B.构建以超级大国为中心的制衡格局 C.多极化趋势下文明的多元并存与竞争 D.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C

3.(2014·重庆高考)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C

4 . “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发展机遇。 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三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视角去回答。 答案:(1)表现:实行马歇尔计划;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动机:主宰资本主义世界,对抗苏联。 (2)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3)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大国作用。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 识水平。在他们的概念里,历史是副科,开卷考试,考试题 的思维量不大,平时的学习时间就是给语数外理化。 2、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 国和世界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本书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2)重大的政治事件;(3)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 现出重要政治人物;(4)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 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还能更清醒的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政治特点及未 来走向。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和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 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 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

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方法, 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 考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 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 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 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所谓专题 的形式。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 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在进行高中课程 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通史知识回忆和能力、方法养成。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决贯彻课改精神,努力实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三维目标的 有机统一。注重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历史知识趣味化。 突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培养,使历史知识问题化。 高一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 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

高中历史_《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知宋?回眸两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评价,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朝的发展概况。 了解古代中国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掌握两宋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概括。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两宋时期儒学的发展演变,理解三教合一的内涵和原因。了解两宋诗词、戏剧、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概况 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等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唐宋时期成熟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农耕经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对两宋的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对史料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宋朝的变与不变。 【本课难点】了解宋朝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本课地位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在必修一、二、三当中都有,主要讲述宋朝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讲述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演变及相关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本节课重点交代了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方面的特征,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本课还讲述了文化思想多元开放,理学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贯穿一主题线索:宋在10—13世纪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中国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表---人教版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5开辟新航路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7第一次工业革命 8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8罗斯福新政 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后记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为了让全体高一教师深刻领会新教材编写理念,贯彻新教材课标要求, 2020年8月1日至3日对全省高一教师进 行了新教材专题培训。培训虽早已结束,但回顾起来,收获满满。在这三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各位名师的精彩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各位专家对新教材的精彩讲解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理解了新教材编写的价值导向:一是体现国家 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二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三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新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时代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使初高中课程相衔接,避免因初高中课文跨度太大而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情况出现,新教材继续采用历史时序的编排方式,逐渐铺展历史的脉络。必修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又比初中有所提升。新教材既要求贯穿整个通史,也要求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这就导致教材存在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大、课文较为浓缩等状况,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历史教学 的价值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就不再是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学

会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适当地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再从头讲到尾。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贯 彻新课标,因此,我们教师要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必修教材,我们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强干弱枝,突出重点。二是对单元内容按朝代按专题等进行整合。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当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这次培训既解决了我过去的一些困惑,又使我产生了新 的困惑。比如在面对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整合课程资源。我的困惑在于:若是按专题如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来整合,是否违背了通史教材的初衷,回到过去老的专题教学中去?对于这一点,我目前的思考还不够清晰。 最后,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以第一单元第二课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第二课的标题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地熟悉及感兴趣,许多典故他们都耳熟能详。因此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历史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更上位的历史认识,通过争霸战争和商鞅变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发展、大

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历史必修(一)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1、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先秦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中国的早期国家是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组建而成的部落国家。 随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的建立,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如夏朝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位世袭制”。商代的内服和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尽管商王对外服的控制有限,但基本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夏商的王权与神权结合,特别是商朝,商王既是人,又是神,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建立后,在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以分封制为基本方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西周贵族后代依据血缘关系承继先人的封地、官职)为基本方式的“亲贵”世代为官制度,以及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乐制度。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结构(即血缘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家族化的结合体)的奠基时期。这一政治特征一直延续到清朝。另外,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分封制的瓦解和社会大变革的兴起,区域性的君主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以秦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君执掌大权,通过在新占领的土地上设立郡县、任命官吏,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管理权的控制,实现了由血缘关系统治向地域关系统治的转化;通过军功制度,职业官僚逐步取代世卿世禄。韩非的法家思想,公开宣扬君主专制、集权政治,并成为该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秦朝 秦朝创立,为后代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概念: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核心是皇位终身制、世袭制、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核心是地方听命中央。 关系:同强同弱;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 产生原因:经济上: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利益。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产生,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客观背景: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朝的软弱无力。 教材就是按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条主线的演变编写的。 演变史实:君主专制: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外朝制度;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权大,威胁皇权;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第30课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本课内容有三个部分:联合自强的西欧、崛起中的日本和独立自主的 不结盟组织。由于这三种力量的冲击,两极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2)第29课所讲述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是本课的背景,第32课“两极格局的瓦解”是本课内容的延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体现。(3)教材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课文的图片资料也很丰富,要充分地利用图片资料说明教材所反映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知道欧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亚非的独立运动”。在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区别上,高中教学重在问题的分析。本课第一目“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第二目“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两个部分,除了着重分析原因和影响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美欧关系、美日关系的演变以及变化的原因上进行延伸。第三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其特点上,通过特点得出其历史影响。 学生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本课中的相关知识:欧盟、麦克阿瑟、新干线、日本经济的崛 起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分析美欧、美日关系很有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表、历史材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分析国际关系的诸多问题。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原因、形成的标志,欧共体的发展和影响;日本崛起 的背景、原因、表现、影响;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倡导人、标志、特点、历史影响。了解美欧关系、美日关系变化的史事。 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欧共体形成的原因、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 因和影响。 2、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史实依据。 3、分析美日关系、美欧关系演变的史实及演变的原因。 4、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2018年高中历史新教材

[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2018年高中历 史新教材 【导语】在学习高一 __过程中,要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点,进行复习和归纳。下面就让大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__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__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 __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 __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 __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 __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省份 山东人教版 临沂、聊城、莱芜、威海人民版 济宁市岳麓版选考方案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日照、菏泽、 1、" 2、3,泰安、枣庄、东营、烟台、德州、滨州广东广州、珠海、梅州、汕尾、东莞、江门、 阳江、(肇庆)、潮州、云浮 宁夏 石嘴山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固 原市。两个县级市: 灵武市、青铜峡市 海南海口、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 临高、儋州、三亚、五指、琼中、保亭、 陵水、白沙、乐东、昌江、农垦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淮安、 南京、宿迁、泰州 安徽盐城、扬州、镇江、连 云港、徐州琼海、东方 珠海、湛江、三选一深圳、汕头、韶关、河源、惠州、佛山、

1、"2,必考茂名、清远、揭阳、中山 1—4,四选一1—6,六选二,每个8分 1、" 4、 5、"6,四选二 1、"2,必考宁德、福州、厦门、漳 州、龙岩、南平、三明 浙江必修人民、选修人教: 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嘉兴、湖 州、衢州、丽水、舟山、金华 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1—4,四选朝阳、葫芦岛 天津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 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 区、宝坻区 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绥化、黑河、大兴安岭、伊春、大庆、鸡西、双鸭山 吉林长春、白山、吉林、白城、松原、通化、 辽源、延边、四平 北京北京1—4,四选一1—4,四选一

1、" 2、4,必考湖南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邵阳、岳阳、 常德、张家界、益阳、永州、怀化、娄底、 湘西州 陕西渭南、商洛、杨凌延安、榆林、安康、汉 中、铜川、咸阳、宝鸡 河南郑州、信阳、平顶山、漯河、安阳、驻马 店、许昌、三门峡、南阳、洛阳、焦作 山西 阳泉、朔州、临汾、吕梁、运城、大同、晋城、忻州、长治、晋中商丘濮阳 西安 1、"3,二选一1—4,四选一 1、"4,二选一 1、" 2、3,一选修 3、"4,必考IA( 3、"4必考)IB( 1、"6,二选一)莆田、泉州 1、" 2、4,三选一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历史必修2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6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8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一、三、四、五主要介绍了从古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变迁和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变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题二、六、七、八主要讲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典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于经济危机的应对和典型社会主义的建设,直到最后专题八的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历史必修2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经济领域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作用的刻画,反映出经济制度的创新是贯穿整本教材的主线。 在经济文明史教学中要着重传达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三次社会大分工,从自然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的漫长而快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在经济文明史教学内容中药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所付出的努力。 【二】专题分析 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古代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的演变。 2.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所产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从蒸汽时代又进入了电气时代。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在列强入侵以来导致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洋务运动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讲述了从甲午战争后到日本侵华战争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曲折的发展。虽然历经社会动荡,但是为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和失误为下一课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折做了铺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电子版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电子版下载 篇一:电子教材-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1 1/29页学习本专题,应当在明确中国历朝史实 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古代官制的基本知识;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也应当有所了解。同时,在学习中可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比较。中国古代治世和盛世的成就,与政治制度的成

功有关。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本专题时,可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 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商政治形式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 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2 2/29页治管理秩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对古史传说进行了细心的整理分析,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有的学者还根据神话传说提供的线索进行考古调查,得到了值得重视的收获。传说夏禹治水成功后,声威上升,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贤能之人,于是继承帝舜的权位,成为最高政治领袖。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