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合文化 实施和合教育

传承和合文化   实施和合教育
传承和合文化   实施和合教育

传承和合文化实施和合教育

——盛泽镇中心小学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决定学校发展的综合水平。在形成学校项目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特色的转型和提升,是提升学校办学品味和层次、创建特色品牌学校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一以贯之地以“为生命奠基,建优质学校”为长期办学理念,在原有“数学为主,象棋为辅”的学校办学特色基础上,融合当前学校多校区办学形势,以及学校自身内涵发展的需要基础上,着力实现以“和合”教育为主流意识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积极打造“品质民主、品味文化、品牌课程”学校。

一、项目特色向和合教育的转型分析

1.文化转型适应学校一脉相承的特色发展之需

我校前身是原盛泽镇第二中心小学,当时学校曾将“休闲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后将象棋作为休闲教育的重点,历经一番教育实践与探索,在与其他两校区合并成现在的盛泽镇中心小学之后,学校在承继并发展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将“数学主为、象棋为辅”定位为学校的项目特色,学校特色文化在逐步的建设中日益浓厚。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内涵发展的加快,学校在体育、科技等领域也迎头并进,成为一元为主、多元特色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新格局。在特色发展的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引领,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核心,在特色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一个重点突破,全面和谐发展”的道路。

从“休闲特色”、“象棋休闲特色”到“数学为主,象棋为辅”的主辅式特色、多领域特色并行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我校始终没有将传统的特色丢弃,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提升和发展。在进入“十二五”教育发展时期,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并进的特色项目加以统整,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服务?而“和合”教育恰好能将多元特色加以融突整合,为实现学校和谐全面发展打开通道。因而,从单纯的特色项目向和合教育的转型是适应学校一脉相承的特色发展之需的。

2.文化转型适合学校师生的可持续成长之需

人是学校建设中的主体元素,学校的发展建设必须要为师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基。师生的成长并非是线、面的单一构建,而是丰富立体交叉式的整体协调的综合式发展。我校以“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幸福地教”为追求,以“为生命奠基建优质学校”为办学理念,教学中融丰富情感、生命智慧、多元能力、个性特长于一体,以“和合”思想作为贯通的绳索,突出强化学校对培养人方面“和智和能”的目标。对于教师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和同中寻求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因而,“和合”教育在我校教育发展史上的转型和定位,是适合学校师生发展的需要的。

3.文化转型适宜学校与周边社会环境融合之需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人,增强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校地处丝绸文化背景的经济重镇,金钱主义与社会层面的浮躁一度与学校强调的淡泊明志、脚踏实地的教学理念,形成思想领域的冲突。加之自2011年下半年始,我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响应社会平等教育的号召下,我校学生中外来民工子弟学生所占比例日益提高,这些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如何更好地融入本地学生的群体中,更快地适应我校的学习生活?在思考之余,我们想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合”思想,以此为理念直接引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周边社会资源复杂多变、师生人员结构不均衡的状态下,加以多元的冲突和融合,实现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协调一致、协同发展。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化转型亦适合我校与周边社会环境的融合之需。

综观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境界,那就是在师生上下通力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的理想,在和融、和谐、和悦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因此,“和合”教育是符合学校实践发展历程的,是学校长期精神文化的自然积淀,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走向。我校确定以和合教育作为学校的主流和导向文化,也算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和合教育的内涵解读

1.“和合”思想的历史渊源

“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在与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和

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一词的文化概念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其精神实质强调了矛盾体中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成为不同要素融合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殷周时期,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东汉时期,和合思想被儒家和道家学派广泛应用,此二主要文化流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思想资源。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更看重的是“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先秦道家的思想体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和谐观念,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理想真人”的人际和谐观、“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和谐观等主张,对当前的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很大的启迪。

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提出“和合学”理论,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他提出,和合文化是对传统精神文化的转身,这种文化精神便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合,人与人的和合,人自身心灵的和合,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和合等。并由此而衍生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不难领悟,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承认差异、矛盾、不同;二是把异质、不同的事物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内核是创生、出新的生生不息的生文化。“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和合教育”的内涵认识

“和合”教育是指以“和合”理念为指导,教育者以“和”为价值导向,并运用“和合”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合”为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的影响,促使其得到优质均衡发展,达到“由和致合,由合致胜”的实施过程。“和合”教育并非是多种教育教学元素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种相融互渗的教育,在融突中实现一体,实现“和合”。

和合教育核心理念: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并承认各教育要素之间的矛盾差异,通过创设开放的教育场促使相互依存的教育要素和合共生,吸取彼此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俎合,由此促进新知能的产生,推动各教育要素的发展。“和合教育”的核心要义有两层:一层是“和”的取义有三个:一是尊重,二是合奏,三是协调。二层是“合”的取义有二个:一是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合口,适合之意。二是汇拢团聚,引申为:合作、分享、共赢的行为方式。“和合”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怡的育人环境,通过各方教育教学因素的共同合力,在多元融突中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培育心性高洁、“和智和能“、”“和乐成长”的一代盛小人。

三、和合教育的精神解读

基于我校办学实际,在对传统“和合”文化进行取舍与整合之中,以“至和”为“和合教育”的文化轴心,形成属于我校的“和合”教育解读:

(1)和睦同心,和衷共济——人文关系

(2)政通人和,合力合拍——学校管理

(3)和其和美,悦目怡情——校园环境

(4)合作合享,和智和能——课堂教学

(5)和而不同,和而大同——培养学生

(6)形异神合,多元发展——教研科研

(7)和心合育,和谐发展——德育实施

(8)和合创生,百花齐放——课程建设

(9)融合通达,形成特色——校区特色

(10)由和致合,因和而胜——办学追求

四、和合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种好文化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要以先进的现代办学理念为导向,积极构建和谐、和善、和婉、和顺、和融、合作、合力的“和合”教育精神文化,逐步完善科学化、系统化、人文化、个性化的学校制度文化,努力聚合各方文化资源,创设以和美、和怡、雅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在整体合理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构建教育、教学、教研、服务等为板块的文化,营造书香、温馨、活泼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创设校本特色文化,努力打造品牌化校园,促进全体师生和谐、健康、快乐成长。

五、和合教育的发展目标

和合教育注重传承与整合,彰显底蕴,凸显个性,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宗旨,丰实学校“和合”教育文化精神,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优化管理制度,丰富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的内涵,加快课程文化建设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以“和智和能”、“和乐成长”为培养目标,构筑“和容管理”、“和怡环境”、“和润德育”、“和乐课程”、“和调评价”的和合教育发展体系,让师生共享和合教育的暖阳,努力为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

1.以和致合,实现“人人相和”

人的因素是学校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要将和合思想渗透到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在融突各种差分中理顺彼此关系,在融洽和处中共同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期待”为教育的首要法则,树立良好师表形象,给予学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乐学善思,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一个学生的优良素质。形成和谐的生生关系,倡导学生友好待人、互帮互助、分享学习,在“比学赶帮”的过程中,转化学习中的冲突,形成励进氛围。理顺师、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家校路路通、百名教师访千家、德育导师制等活动,密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在融突矛盾中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品质。

2.和润和美,实现“物我合一”

中国古人早有“仁民爱物”的思想,体现了对于人生生命和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的关怀。“和合”教育,追求人与校园内一切物体的融合,由此化生出人与物的统一。以高雅和美的物化环境,尊重生命的意识形态,润泽学校师生,形成“物我合一”的校园环境、精神文化。

3.和生和达,实现“人社通合”

人追求意义、价值的活动是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相联系的。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主动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协调一切积极的教育因素,借助实践活动、拓展阅读等形式,形成共生意识,教育学生要用理想的态度激励自己,为追求更理想的社会而努力,奋发向上,协调发展。满怀感恩之心,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在融突情境中求得协调、平衡、和谐,以达到共同发展。

六、和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和容管理,凝心聚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容教育就是管理者要有广博的胸襟,要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叠生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是内在的原则,“和合”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和容管理即在民主、阳光、智慧的管理中,发挥管理团队的优质潜能,共同为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1.阳光管理

和容管理首先是一种民主阳光化管理,学校始终以打造“品质民主、品味文化、品牌课程”的“三品”学校为目标,在谋划布局、决策处事方面,始终坚持民主阳光、积极吸纳。学校设立家校助学室、家校共育室和校务委员会,将家长请进学校,积极发挥家长的聪明才智,共同规划办学,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学校各类文件措施的出台,在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审核通过的基础上,于“校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

2.开放管理

和容管理也是一种开放管理,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形成百花齐放、均衡和谐的动态发展局面。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各种途径,聆听八方声音,了解师生内心的想法,在开放化的管理中,提升管理品质。学校通过校园网论坛、网络调查、纸质问卷调查等,对管理措施进行征询论证,并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民情,

积极吸纳师生中的有益建议,调整管理策略,在公开、阳光中集聚群体智慧,提升管理实效。

3.智慧管理

和容管理也应是一种智慧管理,这是确保管理出成效的关键。智慧的管理,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学校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邀请专家进行学校文化发展的指导与论证。近几年来,学校将竞招机制纳入管理团队的建设中来,中层干部、班主任班辅导的竞聘一直井然有序,为管理团队实力的壮大与智慧的补充,提供了坚实的后备保障。滚动实施教师轮岗、科室轮岗制度,将优秀教师、中层干部进行校区流动、科室流动,使优秀的教师资源实现共享,使教育的智慧得以辐射。校本网络化操作平台全面正常运作,电子备课资源共享、“你问我答”家校公开交流,真正畅通了教师、家校之间的联系通道,网络舆情的监管、微博的开通,都为智慧的学校管理提供了保障。

(二)和怡环境,悦心愉情

学校的环境文化以潜隐的心理暗示方式对工作与学习于其中的全体成员发生影响,这种影响温和而不暴烈,自然而不刻意,持续而不间断,无痕而极有效,置身其中,这种影响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校园绿化到楼宇路名,从雕像壁画到橱窗展厅,无不彰显着学校和谐和顺的文化气息。

1.愿景墙谱写共同祈愿。

踏入我校,U型式建筑,色调和谐、格局雅观,环抱的是碧粉相间的绿化,葱郁的树木,吐艳的花蕾,清新淡雅中不失美丽之色,给人以和谐悦目之感。典雅励志的文化石、苍翠葱郁的立志松、传承友谊的合欢树,遥相呼应的外墙饰,无处不彰显着生动的和合教育底蕴。在校园中穿梭,给人以整洁有致、韵味独具的和悦之色。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设立一垛愿景墙,将全校师生的共同祈愿刻入其中,以此共同书写和合教育新篇章。

2.楼语路名内涵丰富。

校园中,花草不言,楼宇不语,但却无处不向来者展示着它的文化密语。粉砌一新的各幢楼层,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名字。四通八达、错落有致的校园道路,将校园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这是我校在搬入新校区后,向全校师生征集楼名路名之后,协商决定的,由此而形成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楼语路名文化。“简约楼”、“精蕴楼”“导究楼”等醒目的楼名,蕴含着我校在简约化管理、精致化落实、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卒林路”、“搏弈路”、“至简大道”等路名,将我校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这种特有的文化属性,也深植于我校师生的心中。在和谐中求和美,在共融中求顺畅。

3.廊墙展厅底蕴浓厚

叶澜教授说过:“墙壁是学生生命的外化。”苏霍姆林斯基倡导“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这也是我校和合教育文化建设中努力追求的。每一幢楼房外墙上,都有彰显学校特色的名家名言,校风、学风、教风也耀显其上。这些无声的语言,时时在励进着全校师生,做锐益进取、和谐发展的盛小人。学校门厅里,是数学、象棋特色灵动呈现的地方,独具匠心的象棋墙饰、生动丰富的数学壁画,从两侧及头顶的天花板三方将这些代表着智慧的精神浸润着每一位路过它脚下的人。这是一种无形的召唤与感染,是一种无痕的熏陶和辐射。食堂大厅里,那些惜食警言和生动图片,提醒着同学们爱惜粮食,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做和谐社会的一份子。学校的每一条长还有正在筹建中的集邮展厅、陶行知馆,将搜集呈展我校师生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活动和精彩成果,展厅的布置在丰富学校文化底蕴的同时,也给学校文化的生动传承提供了平台。4.班语墙饰彰显个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风貌。我校班级文化建设以和睦和顺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构建起学校班级文化的一道风景。班级走廊墙壁上,数学名家展板以其鲜亮的底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学生传达着勇于攀登、向科学进军的信号。每个班级还有班级个性心语,这是班级同学共同制定的对本班文化的阐释,通过集体诵读与宣讲,深深地沉浸在每位学生的心中。以黑板报、个性化学习园地、数学墙饰等构建的班级文化阵地,以自主创新为原则,以整齐优美为目标,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就像是无形的春风,时时浸染着学生,润泽心灵,给每一位学生以抚慰和激励,在融洽中寻求互进,在和谐中彰显个性。

5、耕乐园重建生态

追求自然与生态的和谐,也是和合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耕乐园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根据地,是传播生态理念、播撒绿色的平台,学校将耕乐园的建设与启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制作具有生态形象的文化门与篱笆

墙,在美化与协和的相互作用中,给学生以绿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美好影响,打造学校又一处靓丽的景点。(三)和润德育,注入活力

1.实施“三化教育”,融突和生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学校以行为养成为抓手,有效实施模块化、故事化套餐化教育,在融突学生已有价值观、行为习惯、品德形成与期望价值观、期望行为、期望品德等多重组合矛盾中,在学生中和合而生新的整体价值观,以和合涵养“温文尔雅、品性高洁”的心灵,形成“和爱包容、德正行雅”的优良风气。(1)模块化教育润童心

为推进学生行为养成的步伐,学校德育处、少先队在和合教育思想引领下,积极开展模块化教育。所谓模块教育,就是将一段时间内对学生实施的德育要求分列成几个板块(礼仪、励志、感恩、信心、责任五大主题模块)展开。每个模块教育从知、情、意、行几个层级推进,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必然联系,彼此融合,共同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一学期一模块,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品德,美化行为习惯。(2)故事化教育润童真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在和同理念的指导下,以感染、浸润、熏陶等方法,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保持真我的本性,受到有益的影响。借助晨间故事会的时间,进行故事宣讲、交流,在故事中传承和发扬感受故事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套餐化教育润童行

德育是一种系统的影响教育,统整多方优势资源,积极有效地对学生施以影响。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进行套餐化教育,即以每月德育主题为话题,遵循“宣传发动提要求—班级落实谈过程—深化展开提建议—总结表扬提希望”的渐进过程落实,在逐层厘清行动要领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个主题德育的内涵及行动准则,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开展融合教育,友好和处

实现所有我校孩子的教育平等,也是和合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一直有所上扬,将近占了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本着一视同仁、共融共处的原则,将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混合编班,化地域差别于无痕。为了更好地化解本地与外地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养成、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友好相处、相互励进。学校德育处还开展了关于《中小学德育导师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案例研究》的课题研究,探求本地、外地学生一统化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措施,真正实现城本外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教育。

3.进行体验教育,协调和达

和合教育致力于学生智慧的提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情商的提升,从而成为具有智慧美、心灵美的一代新人。学校积极创设各种条件,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给学生的心灵以积极的体验与春雨般的润泽。食尚小实践、耕乐小种植、目澜小讲堂、气象小观察、生活小课题、一日小当家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以场景式的再现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探究的亲历活动中感知生活,与现实生活融合接轨,使知识、能力与情感获得协调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四)和乐课程,激扬生命

学校课程,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按照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和青少年、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作为服务于人的教育,学生是我们这种特殊服务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课程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以人为本”。我校一贯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让童心飞扬”、“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的教学追求,在人本化的课程建设中追求和谐的课程文化。

1.转变教学方式,在生本理念下打造学科特色品牌

多年的课改实践告诉我们,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学方式的再度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深入贯彻市局“以学定教”思想,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将课堂中建立和融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顺的师生对话、和正的价值取向、合理的课堂训练等,融入生本化的课堂教学,在打造学科特色、彰显教学追求中,培养善思维、有个性、强发展的学生。

2.开发优势资源,在丰富多元中实施校本尚品课程

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扎实开展好国家、地方课程,还需要有适合本校学生发展、属于学校自身的

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内外优势资源,以培养学生、成长学生为理想追求,在各年级中积极实施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在多元化的课程形态中,寻找课程发展的向上之力。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将继续探寻校本课程实施机制和有效的管理举措,是进一步建设课程文化的需要。尤其是在校本课程中进一步将“和合”思想精髓植入其中,课程开发要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属于学生自己的课程,真正为学生的和谐成长而设的课程。学校在基于项目数学特色背景下的《玩转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范例。今年学校又将融合邮品设计的经验及邮票文化的传播,开发《邮韵》校本课程,力图在课程内容开发、课程组织形式、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突破,打造出属于本校的有品位、有底蕴的校本课程,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所需,学生所乐的课程。

(五)和调评价,促进发展

“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有分才有合,有差异才能和;无分别、无差异就不能生物。基于和合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和合教育主张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生间相互融合促进的措施,肯定学生身上隐藏的潜能,不以成绩将学生进行好坏的分类。注重学生人际关系的培植,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普遍发展。另外,和合教育对学生的评价观,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协调发展的评定,在充分培养、展示特长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的各类知识、各项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评定。

对于教师的评价,和合教育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成长,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业务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不以偏概全,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发展动力,投身教育改革热潮中,积极探索,勇于超越,打造一支有追求、乐奉献、高素养、精业务的教师队伍。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计划

黄台岗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

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

人文理念的创新与传承.

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 2009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 一、會議主旨 「一切學術思想,都是人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人創造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既是中國和東亞傳統底下,讀書人面對宇宙自然萬物的基本態度,也是文藝復興以降,西方思想、藝術的核心關懷,無論是啟蒙運動對光明的渴求和理性的呼喚,或浪漫主義對黑夜的晦暗與神聖的探掘,莫不以人的主體能動性為出發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和科技文明的發展,激勵了思想家對於人之異化問題的思索和存有情境的揭露;而近代以來「現代性」宏觀敘事所蘊含的主體膨脹和對於理性之統合作用的過度信賴,卻也促成了當代思想對於「他者」的關注與差異的尊重,後現代、後殖民思潮於焉興起。值此學說紛陳、思潮激盪之際,關心學術發展的知識份子們,重新省思東、西方人文理念之傳承,檢視其於人文學各領域之創新、變化與實踐成果,此其時也!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之成立,旨在整合人文學界之意見,形成發展策略,以提升國內人文學術之研究水準,並研擬各項前瞻性研究議題,推動跨學門研究。基於前述宗旨,本研究中心擬於2009年5月21、22兩日,以「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為題舉辦「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藉由實質的研究成果發表和學術研討,鼓勵青年學者踴躍發表論文,與同世代之人文學相關領域學者積極展開對話、交流。 二、主辦單位: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三、會議時間與地點 1. 時間:2009年5月21、22日 2.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館一樓會議廳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廳﹝台大校史館二樓﹞ * 一律通訊報名,請依本欄最後一頁表格填寫後寄至:r97124004@https://www.360docs.net/doc/c717590740.html,.tw ** 相關訊息請參閱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網頁:https://www.360docs.net/doc/c717590740.html,.tw 地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洽詢電話:(02)2363-9808#26、41

新加坡华文教育改革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7590740.html,/special/special/chinese.html (21/01/99) 李显龙副总理声明全文 引言 1. 在1997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总理谈到保留亚洲传统的重要,特别是华人社群在保留文化根源方面所面对的挑战。他特别讨论了两个课题: a. 首先,培养一批对华族文化传统、历史、文学和艺术根基深厚的核心分子。我们需要他们成为华文教师、作家、新闻工作者、社区领袖、国会议员和部长; b. 第二,为学校的华文水平制定一个合乎实际的标准,使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家中讲英语的学生,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也能达到所定标准。 挑战:同时达到两个目标 2. 在这之后,教育部针对学校的华文教学展开全面的检讨。参与这项工作的包括教育部的课程发展署职员、决策人员、特选学校和英校的校长、教育部的部长们,以及我本身。探讨的范围包括: a. 鼓励更多学生在学校修读高级华文,并对华族文化有深一层的了解; b. 让多几所学校的环境发展得更适合学习华文; c. 检讨华文课程的文化内容; d. 为华文课程制定大多数学生预期的适当水平;以及 e. 着手为学习华文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 3. 政府已接受建议。鉴于教学和学习华文政策有着长远影响,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会受到影响。我将解释主要的改革。不过首先让我解释对问题的整体方法。

恒久不变的原则;因时制宜的措施 4. 政府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双语教育和学习母语的政策保持不变。英文是共同的工作语言,将来也是如此。英文是全球商业、贸易与科技的用语。但母语是构成我们的价值观、根源和共识的重要部分。母语使我们可以直接接触我们的文化传统,使我们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与英语世界的观点相辅相成。它使我们有定力面对逆境,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挑战,并对我们在世界的定位产生一股潜在的自信心。保持我们亚洲社会的特性与共识,将有助于我们的国家屹立不倒。这对所有的种族来说都是一样的。 5. 在华文教学方面,我们有两大目标: a. 促进学生在听、讲、读、写方面的语文能力; b. 通过学习华文,灌输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6. 这两个目标确定了华文是传导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我们对语文能力水平所能定下的目标,随不同的学生组别而各有不同,要看他们的天资与能力。不过我们还是要向他们灌输这些文化价值观,即使是那些学习华文有困难的学生。必要的话,部分会采用英语。 7. 尽管策略目标保持不变,推行措施随形势的改变而改变。最近的一次是1991年由当时的副总理王鼎昌领导的委员会负责检讨华文课程。委员会建议对学校的华文教学与学习做出重大的改革。这些建议都已推行,包括对文化上的内容作了大量改善后的各年级革新课本。 8. 不过情况继续演变。一些发展趋势影响了新加坡华文的学习与教学: a. 首先,新加坡人家中所用的语言迅速改变。现在,更多新加坡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民族文化 摘要: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准确把握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内涵,因应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关注艺术教育当中的民族情感,重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形式,进一步提升艺术学的学科地位与层次,提高大学艺术教育选修课师资水平与课程设置质量,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大学生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效性不理想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艺术教育必须探求哲学和科学间的新秩序。” [1]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的思想诉求与艺术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独特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但是,艺术教育实践当中民族文化内涵的缺失是不能用大学生活跃的直觉想象力来弥补的,在现实中会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所处的困境 1.大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艺术教育的创造性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教育和以学以致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民族文化精粹了解较少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选择不成熟,自我辨别与分析能力较差。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希望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认识五线谱,学习书法或绘画,但是由于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知较低,这使得大学艺术教育弥补的可能性、视野的开阔性受到极大制约。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各种各样新信息的冲击中,难以把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素养有机结合,难以把艺术知识同自身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最广泛地结合起来,难以使自己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艺术创新。 2.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知与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下,对于如何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如何不断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尚未得到重视。我们知道,不管是大一的新生,还是研究生,其说、唱、舞、画等艺术冲动力都会自然地与自身文化素养融为一体。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却千篇一律,大多只是开展了我国传统的乐舞、戏曲的赏析课或西方的歌剧、舞剧的赏析课,并无实际操练的艺术实践形式,更说不上很好地把民族文化与多种艺术形式有效地相互渗透,使艺术学习变得轻松、活泼、多样。其根源在于部分高校对于民族文化在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重要性的漠视,使得大学生艺术教育不能遵循其在大学应有的规律,从而不能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与民族文化很好融汇的艺术学习环境。 3.艺术学习的个性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民族特性的表现,歌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棋艺等都

文化与传承

高三作文辅导关于作文六大主题点拨系列之一 ——文化传承 【思路】①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②继承优良的传统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④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⑤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⑥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⑦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⑧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家大作】 谈文化的传承与交融 城里的月亮还是千年前的月亮,思念还是千年前的思念,只是月饼越做越贵,而中秋却越来越被遗失,化为回忆。 传统节日的没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人这样认为。也许吧,城市里不许放烟花爆竹,城市里的方格楼房看不到月亮,城市里,传统节日我们仍需工作,传统节日与这格格不入,而详节却是量身定做,所以,过洋节吧。 但是,一个选择丢弃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事实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在日本,寿司和拉面是他们永恒的最爱,在韩国,申请中秋节的专利,放假九天,相比之下,这两个国家从政府到人民都在以极大的热情去塑造和发扬自身的文化,为什么呢? 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沉淀的精粹,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营养,以独特的个性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如果遗弃,也许有一天我们无法区别于日本人,也许有一天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的美国人? 那么,我们闭关锁国吧!有人焦急地惊呼。 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从1840年起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闭关锁国有极大的责任,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冲击与传播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如果单纯地阻隔,这只是懦夫和愚夫的表现。 我主为我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运用于此是非常的适合对待外来文化不能走极端,对等传统文化也不能走极端。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向世界,博采众家,兼怍并充。 文化交融与发展是有基础的,无论各地文化,都是人类最本质情感的升华体现,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大体相同的。所以文化与文化之间一定有它的相同之处。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诗行诗,还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忆梦》,都是表达爱情,无论是亚当夏娃,还是伏羲女娲,都是人类对自然崇敬的遐想,文化是可以相通相融的,关键在子可否找到契合点。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运用小提琴改编了古曲《梁祝》,使其传唱海内外,《茉莉花》的民歌改编成钢琴曲,使更多外国人体验了田园风情,这些都是文化交融成功的典范。 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文化需要发展也必须发展,要知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传统礼仪的批判与传承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_衣远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博士①参见“越南2009年人口总调查结果”,http ://www.gso. gov.vn/default.aspx?tabid=512&idmid=5&ItemID=10798,2010. 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衣远※ 华文教育作为华社“三大法宝”之一,多年来都是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冷战后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世界范围内又日渐兴起了华文教育的新热潮。目前学界对越南华文教育尤其对其发展现状的关注较少。越南作为中国的传统邻邦和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东亚新兴经济体,是中国发展周边睦邻外交的重要对象。越南华文教育历经变迁,近年来又出现较明显的复苏,并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对当今越南社会和中越关系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越南华文教育的历史变迁 东南亚作为海外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区,华文教育历史最悠久,发展规模、种类和形式也最完备。越南是东南亚重要的华人分布国,越南最新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 2009年4月,越南华人人口为82.3万(其中胡志明市有41.4万),在该国54个民族中位列第六①。越南华文教育兴起于近代,尤以华人众多的西堤地区(今胡志明市第五、第六郡一带)最盛。1907年,越南第一所华校闽漳学校由福建帮华侨谢妈廷、曹允泽、林民英、颜庆富等人在堤岸霞漳会馆 东南亚纵横AROUND SOUTHEAST ASIA 2014·7 摘要:越南华文教育近年来出现较明显复苏,华文从华人的民族文化载体逐渐发展为越南社会加强与中国经济文化联系、寻求更多发展机遇的有力工具。这些新现象为传承越南华族文化、增进中越交往与合作创造了积极条件。针对当前越南华文教育的资金、师资、教材等问题,中国可在越南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 加以补充与协助,为中越关系的深化发展增添动力。 关键词:越南;华文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74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4)07-0050-05 Thinking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Vietnam Yi Yuan Abstract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Vietnam has been gradually recover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also has been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to a useful tool for Vietnamese society to strengthen economic and cultural ties with China and seek mo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These new phenomena created positive conditions for preserving ethnic Chinese culture in Vietnam ,enhancing China ’s cultural charms and promoting Sino-Vietnamese cooperation.Within the permission of Vietnam ’s policies and laws ,China can provide some supplements and assistanc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 in Vietnam,such as funding,faculty ,textbooks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 ’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Sino -Vietnamese relations. Key words :Vietnam ;Chinese Education ;Current 50

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理念 一、艺术教育理念的依据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等重要的教育理念,这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党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艺术教育理念的内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所以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以谋职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它具有规定性、普及性和奠基性的特征,符合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这种教育理念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接受优质艺术教育的机会,学校的艺术活动和演出不仅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教育的平台,榆林市第三中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和修养,体现教育公平。 (二)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学校艺术教育不同于社会大众艺术、流行娱乐艺术,应该凸显育人特质,用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来引领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少年的朝气蓬勃、青年的意气风发,这些美好的精神气质正是我校学生的审美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所以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是要让青少年从内心得到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我们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对艺术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而且更注重引领学生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我校艺术教育力求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自由崇高的精神状态,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快感。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也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学前比较教育学期末考试论文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年级:学前教育10 教师:花艺老师 姓名:徐倩 学号:1 0 4 0 1 0 1 5 1

2012年6月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摘要〕 幼儿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是祖国的明天,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希望。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文化传承 一、学前教育现状 妇女教育孩子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越来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象征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无尽宝藏,那么文化的传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资讯四通八达的时代,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和彰显民族文化特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等所有一切的变化是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现在我们已近不再把儿童视为是成人施教的客体,而是有能力的主题,能共同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发展、学习和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业。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就树立“民族的即使世界的”这一理念,在我们从事幼儿工作时应该努力、认真的教授幼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变革如此之快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好的或是坏的都有可能渗透进来,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最重要的是应该把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学好。祖国的明天,中华民族的希望应从小培养。① 二、国外的学前教育与文化传承概况

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文化实践活动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至二十世纪末,华文教育在质和量上都呈现出一种飞跃的态势,新形势下,文化实践活动在提升教学的效果,突出教学特色,促进学科建设以及获得社会效益等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不可低估。但是,文化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基本的乃至原则性的问题甚至未得以明确。其教学化、规范化、科学化势在必行。 一、关于文化实践活动的形式及作用 文化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课堂教学,如开设历史文化课、中国概况、旅游地理等课程。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如学生的摄影、作文展览,演讲,中秋节、圣诞节的文艺演出等。三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其以汉语长期班的游教活动最具代表性。“游教”,即旅游教学,这是一种融旅游观光和语言、文化教学、民族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其施行已久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已成为华文教育形式上的特征之一。 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文化活动最显著的成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华文教育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华裔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华文教育界非常重视而又倍感棘手的一个问题。华文教育的主体在海外,绝大部分学生是出生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并且,学生的低龄化和土生华裔儿童的增加是当今华文教育的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虽然华裔儿童基于血缘的作用,易于对中文产生本能的心理认同,但是这种朴素的认同并不足以构成学习中文的根本动力。其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学习缺少相应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因而常使学习觉得难而又难。在许多地区,这种课余的汉语学习也不在主流教育系统的要求之内,故不能对学生形成压力,周末学校的上课的时间也往往使天性爱玩的孩子觉得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些学童甚至是“哭丧着脸”来上课。至于将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意识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具备。另外,华文学校本身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照搬国内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不少老式学校仍基本采用背诵、默写、造句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对土生儿童已熟悉的主流社会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等未加以很好的研究和借鉴,从而使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加重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压力和厌倦感。学习中文仅出于对父母要求的“被动遵从”。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论题,一再被海内外华教界提出并加以探讨。研究华文教育多年的美国学者麦礼谦在谈到目前华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时曾说:“华教工作者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那些在.+年代已占到(美国)华校学生总数四分之三的土生儿童学习中文的兴趣。” 在此,文化活动的作用不可小视。“借助文化的吸引力,激发学习语言的动力”,是华文教育工作者数年前即已指出的一条因应之策。《世界日报》曾发表中文学校学生王维萱的文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精选教育文档

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笔者曾在所任教的高一年级246位同学中做过一份有关“传统文化知晓度”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人惊讶不已。结果显示:近86%的孩子不知道“四书”、“五经”、“六艺”这些传统的儒家经典指什么;近90%的孩子从未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任意一本,甚至不能准确地写出其作者;82%的孩子认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语所反映的古代文化精神在当今社会没多大价值。我们的孩子们大多分不清楚司马光和司马迁,不知道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佳节的来历。与此相反,他们酷爱动漫、口袋小说、游戏杂志,喜欢日韩服饰,追逐当今各路明星,口中吟唱伤感歌曲,嘴上挂着“超女”、“宅男”等新鲜的名词,吃肯德基、麦当劳,欢庆圣诞节,崇尚金钱。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个性的张扬,但同时也为新一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感到深深的担忧。 这固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与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但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难逃干系。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文言文的阅读。但较长时期以来,我们没有让学生在传统文言作品中领会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感悟那辉煌的人文精神,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作为文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为了应付一次次的考试,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

标,将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思想和情思、渗透着博大精深古代文化的文言作品当成了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对它们进行支离破碎式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难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漪老师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我们迫切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彰显文化的魅力,这在传统文化日渐衰败的当下,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知人论世,积累文化知识 每一位作者都是一本书,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独特的思想,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作品。读名人的作品,了解名人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让学生们对作者有个完整的把握,放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放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去解读文本,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本人认为,要传承传统文化,首先是要帮助学生积累与其相关的必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如:在上《病梅馆记》时,我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和时代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有的学生介绍龚自珍是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出身于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僚家庭,少年时期爱好经世致用之学和诗词,38岁考取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

【华文教育研究】 世界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3 张向前, 朱琦环, 吕少蓬 (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11) [关键词] 华文教育;内涵;功能;历程;措施;趋势 [摘 要] 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华文教育的内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华文教育具有文化、经济、科技、政治等功能,华侨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低潮期、复苏期5个阶段。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内外原因制约,发展华文教育必须通过大力兴办华文学校、借用华文媒介、扩大华文教育研究等全方位推进,未来华文教育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中图分类号: G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5)04-0001-08 华人移居海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约有3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不同形式的华文教育活动。华文教育在国外发展成规模,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全球政治经济不断变化,华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也因此从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华文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越显重要,华文教育才真正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尤其在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也重新受到重视,“汉语热”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华文教育功能也因此从单一走向多元,即华文教育除为华侨华人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之外,还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服务当地社会的通用型人才等等。中华文化及其相关内涵的独特魅力,通过华文教育的实施,获得包括华侨华人以及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理解、接受及应用,在异域大放光彩,为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一个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世界各国的华文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华文教育的内涵 对华文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观点不一。有学者将华文教育分为华侨教育、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育等。其中华侨教育是指华侨为其子女学习中国语文和文化科学知识在侨居地所办的教育,华侨教育是在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之后而产生的。华文教育是指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人华侨子女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华文教育是对华侨华人及其子女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又包括向外国人传授汉语、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它离不开教育思想、伦理观念、华侨经济、华人社会组织以及所在国的教育方针政策。[1]对外汉语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外国汉语人才。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是指“对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在居住地实施的中华民族通用的现代汉语语言文化教育”。[2][p.39-42]华文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特质,能适应当地情况的华侨华人年青一代,使之能在当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对华侨华人来说,华语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中华文化的教育。[2][p.39-42]还有学者认为,华文教育有三种:国内华文教育是为海外华侨华人子女到国内升学而办;国外华文教育是由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举办的;还有国内对外华文教育,像不少高校海外教育学院推行的华文远程教学、[3][p.13-15]对外汉语教育等。华文教育是以海外华侨华人或长期居住国外的中国人为主要对象而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主要是汉语言)和中华优   2005年7月 第3卷第4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J ul.,2005 Vol.3No.4  3收稿日期:2005-03-02 作者简介:张向前(1976-),男,福建仙游人,华侨大学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 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课题(GQB2004032);福建省教育科学基金课题(03S J Y03)。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doc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1.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2.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3.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赏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六、组织实施 1.本项工作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在全辖区中小学正式启动。9月14日举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工作氛围。 3.中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考核采取到校检查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情况,抽查学生文化经典诵读、背诵、默写水平等方式。同时,通过综合考核评选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4.中学根据教育局安排,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诵读、默写、书法比赛或演讲、征文比赛。 5.将文化经典纳入期末考试内容,作为检测学生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方式之一。 6.学校在期末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写好总结材料上报中学。 社港中学

传承、创新与融合

传承、创新与融合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出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亮点、创新点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要求在校内学习阶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立足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出发点,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矫正传统模式的不足,建构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方式以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理论灌输而忽视情感启发、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自觉不自觉的都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而对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新意识则关注较少,学生缺少认同感,缺少抬头率。 二是,讲授内容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没有因时、因地、因对象制宜。四门课的教材客观存在着理论性很强,案例较少的问题。照本宣科是容易做到的,但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则是困难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材收集整理具有时代性、典型性、说服力的案例,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是,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在几门课的考核中,客观的存在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并且在试卷考试中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较少能考查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事实上决定了学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一:民族文化采风 主要内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社会实践,走访各地博物馆或采访当地群众,采集当地民谣、民俗,组织摄影、DV、撰写手记和采访心得等比赛,深入挖掘各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展示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加深广大师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 时间:2012年6月---10月 活动二:民族文化书情 1、“翰墨书情”----书法绘画比赛 主要内容:以《诗经》等经典作品为创作对象,结合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书法、篆刻、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比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12年3月---7月 2、“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 主要内容:以弘扬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展“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展示当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和深刻理解。 时间:2012年4月---6月 活动三:民族文化诵扬 1、“传承中华文化,展现汉字魅力”----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 主要内容:举办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评选大中小学“汉字传人”,打造汉字文化创意品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文字独特魅力。 时间:2012年3月---12月 2、“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主要内容: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推荐经典阅读书目,组织本市广大师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大中小学生集体诵读比赛,培育师生读书习惯,营造阅读经典的良好校园氛围,建设书香校园。 时间:2012年3月---12月 活动四:民族文化演绎 主要内容:依托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开展民族文化联演活动。各学校结合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凸显民族、民俗特色,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立足校园,辐射社会,以更丰富的内涵、更立体的形式演绎和展示民族文化,展示当代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风采。 时间:2012年4月---12月 活动五:民族文化研讨 1、“名家眼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系列讲座 主要内容:结合读书文化节和博雅讲坛,开展名家巡讲活动,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变革、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时间:2012年3月---11月 2、“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教育论坛 主要内容:研究学校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引领功能,不断拓展学校教育内涵。 时间:2012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