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完整版)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试论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识,它是由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这个理论提出,谈话的参与者都必须有把谈话进行下去的愿望。所谓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会话双方互相合作互相配合,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配合,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交谈者在交际中所遵循的那些原则和准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合作原则又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A.不要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B.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3)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 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表达要清楚 A.避免晦涩的词语 B.避免歧义

C.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D.说话要有条理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遵循这四条准则,甚至有时是故意违反这些准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中来,探究隐含在语言之下的那些言外之意,有时会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却会引起听者的误解,以至于有时说话者不得不额外的注以解释。例如在(1)对话中: 女孩:我漂亮吗? 男孩:你带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在这个对话中女孩所期待的回答是:是的,你很漂亮。这样也遵守了合作原则。但偏偏男孩没这样回答,也就是说他违反了合作原则,所以令女孩产生了误解,她完全有理由这样想:“那就是说我不带眼镜的时候很丑了”。而男孩为了不让女孩误解,赶紧接着说“你不带眼镜的时候更漂亮。”以此来消除前句话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效果。 例(2)He is a machine. (3) Tom has wooden ears. 上面这两句话都违背了质量准则里的第一条,因为人不可能是机器,人的耳朵也不可能是木制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推导出特殊的会话含义。比方说,说他是个机器,可能是想描述“他工作努力”,“他只知道干活”,“他不理解女孩的心”等,视具体情景而定。而(3)则可能说他对音乐,或其他的能用耳朵来听的东西没有鉴赏能力等等。 (4)A: Where does John live?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 car, card, fourth 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地位 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从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2008年第43 期周刊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 -erative principle )。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 -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但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合作原则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 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 —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1)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2.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 (1)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2)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要保证你说的每一句都和所进行的谈话是关联的,你所说的话和你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对方问你一些中国的事情,你就不应该告诉对方美国的事。 4.方式准则(避免赘述)(manner maxim)(1)说话要清晰明了,有所指。 (2)不要使自己的谈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从而难于理解。在这四个准则中,前三个是规定说话的内容的,最后一个是规定说话的方式的,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数量原则要求在交谈中所传递的信息的适中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切题,而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洁和有条理。在这四个准则中,关联准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合作原则就要求每一个说话人的话语都应该是切题的,同时也是和对方所说的话相关联的。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进行下去。 二、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产生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人们还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比如说故意说谎,拐弯抹角的说话,把本来简单的事说得很复杂,等等。那么,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原则肯定有其他的意图,也就是说,在字面意义下,肯定还有更深的隐含的意义,这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在这些情形下,交谈双方都应该从对方的话语的字面含义中推导出他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要明确对方的“会话含义”,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对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的违反的具体情形。 1.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人们违反质量准则总是采取说谎的方式,有时候说话者也利用暗喻、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意图,所以在语言交际中,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经常是完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例5:(1)有人背叛了你,你对他的行为非常气愤,当你谈起他时,你会说,“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朋友”,在这里你用的就是“反语”修辞格。 (2)“你去哪里了?我等了你几个世纪了”,“几个世纪”用的就是夸张的修辞格。 2.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例6:A :约翰什么时候到?B :明天某个时间到。 这里A 并没有给B 提供约翰到达的准确时间,这个说法隐含着或者B 并不清楚约翰到底什么时候到,或者B 不想告诉A 约翰到达的准确时间。 3.对关联准则的违反 例7:A :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B :你不是有词典吗? A 的意思是,你能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吗?但是 B 并没有用一个陈述句来回答B 的问题,相反,B 用了另外一个问句拒绝了A 的请求。 4.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例8:A :我们给孩子们搞点东西吃吧? B :好的,但是我反对给孩子们吃 C —H —O —C —O —L —A —T —E 这是夫妻之间的谈话,B 本来应该直接把“chocolate ”这个词整个直接读出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故意地把这么长的一个单词一个一个字母读出来,他采用这种说话方式是为了避免孩子们听出来他们是在谈论“chocolate ”。 三、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和对礼貌原则的遵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呢?”Grice 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指出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就产生了会话含义,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人们要违反合作原则。后来Leech 从修辞和语义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对Grice 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礼貌才违反了合作原则,Leech 的礼貌原则有以下六条: 1.得体准则,又叫圆通准则(tact maxim )①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②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多。 2.慷慨准则,又叫大方准则(generosity maxim )①尽量使自己受惠最少。②尽量使自己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又叫赞许准则。(approbation maxim)①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损。②尽量夸大对别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又叫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①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②尽量对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 237012) 从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田灵枝 ○外语教学与研究 111

社会语言学真题

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 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 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例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 第34卷 第2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 Mar.2002 V ol.34N o.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认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cognitive realism)的承诺,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兰格克(https://www.360docs.net/doc/c7325170.html,ngacker)、雷科夫(G. Lakoff)、比尔沃思(M.Bierwisch)以及赫德森(R.Huds on)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 ord gram2 ? 9 ?

浅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浅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能够使人们的言语交际顺利地进行,礼貌原则能够很好的解释人们为什么在说话的时候有意的违背合作原则。本文简单介绍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合作原则内部的联系、礼貌原则内部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关系。 关键词语用学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交际 Abstract Cooperation principle can make people's verbal communication smoothly, while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can explain wh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speaking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Highlighted links within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politeness and the internal links between the two principl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 Pragmatics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Verbal communication 前言 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着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何得体地、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提出的,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立的学科。[1]在此期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 Paul Grice)系统的阐发了会话含义,为了确保会话的顺利进行,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的理论,以达到谈话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提出,引起了不少人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就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对合作原则进行了有益的补充。[2] 一、合作原则 格莱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

社会语言学复习参考资料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计20分) 二、名词解释(共3个,每个5分,共计15分) 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四、教案设计(共1题,每题35分,共计35分) 复习参考 1.社会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语言学和狭义的社会语言学各包含哪些内容? 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 社会语言学,顾名思义,与社会有关,也与语言有关,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目前它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有一些分歧,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社会语言学也称为宏观语言学,是一门多学科性交叉学科;从它发展的趋向来看,它不只是社会若干学科的交叉,而且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部之一。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国土学,心理学,概率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科学等等学科,都会在这个结合部中发挥作用形成一个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狭义的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 。其中包含:“语言”,“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场合”。人与社会情景合起来就是社会因素。社会语言学回答的就是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谁对谁是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情景的关系 2.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内部原因:语言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语言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历史比较语言学(重视历时,忽视共时) 结构主义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优先研究语言及其系统) 转换生成语法学(倡导语言的“同一性” ,强调的是天生的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学(外部语言学,优先研究言语,强调的是交际能力,是后天获得的)外部原因:社会历史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美国主要是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教育问题。全球人口大流动使语言问题变得复杂。科技发展及相关学科都在关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合作原则的违反和礼貌原则的遵守

合作原则的违反和礼貌原则的遵守 【摘要】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的,他认为交谈双方遵循这一原则,并在会话中向对方提供相关、真实、清晰、准确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在自然谈话状态下常常违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基于这一现象,礼貌这一概念得到了关注和发展。不同于莱考夫、布朗和莱文森,利奇提出了与合作原则形式相仿的礼貌原则,并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本文将以实例介绍人们对于合作原则的违反以及对礼貌原则的遵守,同时进一步阐明礼貌原则如何“援救”合作原则。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准则 [Abstract]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originated by the famous American philosopher and linguist H. Paul. Grice,is an influential theory in pragmatics. Conversational participants are supposed to observe this principle,provid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nd speak sincerely,relevantly and clearly when talking to each other. However,it is worth noticing that speakers sometimes do violate the CP and its sub-principles in their natural talks. Based on this,another important concept—politeness is focused and developed. Differing from Lakoff,Brown and Levinson,the British Linguist G. Leech proposed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nalogous to the CP and he suggested that the PP could “rescue” the CP.This essay attempts to introduce the violation of the CP and the observance of the PP. And it is also devoted to set examples to illustrate how the PP rescues the CP from serious troubles. [Key word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s;the Politeness Principles;maxim 合作与礼貌是语用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的著作中,合作已经被提升到独立原则的地位。他认为在会话中,双方必须首先愿意合作,否则就不可能继续对话,这个原则被格赖斯定义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合作原则连同四个准则被认为存在于我们的脑海,并在有意无意的指导着我们的自然交谈。我们试图清楚明了的谈论真实的、相关的和有信息量的事物,听者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理解听到的话。但有趣的是,人们不会总是那样谈话。对话双方有时的确会违反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虽然在他的文章中缺乏进一步的阐释,格赖斯仍旧简短的提示说,除了合作原则下的四个准则,“当然,还有其他准则(美学的,社会学的,或性格上的),比如‘讲礼貌’,这些也通常为交谈双方所遵守。”(格赖斯,1975)。在格赖斯理论的基础上,语言学家提出了礼貌的理论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发展。莱考夫、利奇、布朗和莱文森都提出礼貌是,除了合作原则的规则之外,另一个交流的层次。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al,简称PP),是利奇(Geoffrey Leech)基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而提出的。作为礼貌理论的代表,它向我们阐释:讲礼貌的需求可以合理解释我们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和四个准则的原因,或者我们选择暗示而不是直陈观点的理由。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 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即下图方式: 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浅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大四结课小论文,供参考,jinjiache 浅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但这两个原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情形有所不同,在社会交际中的价值也不一样。 第一次提出会话原则的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他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在这中间,他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所谓的合作原则,基本含义就是交际双方需要围绕共同的交谈目的而配合。言语交际的双方都有相互合作、以求交际成功的愿望,所以,交际中一方的话语若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另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其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从而使交际得以继续。 具体而言,会话合作原则包括以下若干条准则和次准则: 1.量的准则(Maxims of quantity)。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按交谈目的的需要提供足够量的信息;不要提供比需要更多的信息。 2.质的准则(Maxims of quality)。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不要说明知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明知是缺乏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Maxims of relation):指说话要相关。 4.方式准则(Maxims of manner)。它体现为如下次准则:避免灰色的表达;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洁,避免不必要的罗嗦;说话要有条理。 会话原则的总原则是“每个参加交谈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无疑适用于所有的语言。但其具体的准则却难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只是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人们的会话含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理解的,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在交谈中不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有时候甚至是说东话西、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会话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他认为:“为了要解释语言使用中某些不那么有规律的方面就需要扩大格赖斯对会话含义的概念,使其至少包括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准则: 得体准则(tact maxim),即不通过说话去麻烦或损害他人,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社会语言学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社会语言学》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B ) A. 非标准性 C. 非历史性 2. 社会语言学是( A )。 B. 独立性 D. 短暂性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 A )。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 C )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 A )。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 C )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 B )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 A )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A. 变体 C. 客体 9.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是( A )。 B. 本体 D. 受体 A. 索绪尔 B. 布龙菲尔德 C. 乔姆斯基 D. 拉波夫 10. 从本质上讲语言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是( C )的符号系统。 A. 系统性 B. 交际性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并将语言当做社会现象考察。[1] 中文名 索绪尔 外文名 Saussure 概况听语音 在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从以下两个领域进行探索: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 第二,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在第一个领域中,社会是第一性,社会有了变化,才引起语言的变化。在第二个领域中社会仍是第一性,但未会有像语言相对论者所认为,有什么模式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似乎指语言是一个变数。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2] 代表人物听语音 索绪尔 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Langue)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