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经典文献之五——管理理论的丛林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五——管理理论的丛林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五——管理理论的丛林

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作者简介】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当代著名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5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以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并于1962年担任该校的米德?约翰逊讲座管理学教授。1963年任美国管理科学院院长,1965至1971年兼任行政管理研究公司总裁,1957至1972年兼任捷尼斯科公司董事会主席。1962年获“米德?约翰逊奖”,1971年获美国“空军航空大学奖”,1974年获“泰罗金钥匙”,1975年获“福特?芬雷奖”。他的主要著作有《企业的政府控制》(1941年)、《管理原理:一个管理职能的分析》(与O'Donnell合著,1955年)、《经营的实践入门》(与Fulmer 合著,1978年)、等十余部。其中,《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地位,被译成了16种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管理学专业的学生都欣然同意这样的观点,即:从组织化的生活开始出现的那天起,管理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但同样少有例外的是,绝大多数人也认可这种说法,即:关于管理的系统考察只不过是这个世纪的事情,尤其是过去20年的成果。而且,直到近些年,几乎所有试图分析管理过程并寻找理论支撑以帮助提升研究、教学和实践的人,都是那些拥有管理艺术而又善于反思多年管理经验的实践者。因此,至少在将一般管理视为一项以脑力为基础的艺术时,最早有价值的著作都是由像Fayol, Mooney, Alvin Brown, Sheldon, Barnard 和Urwick等这样一些有经验的实践者撰写的。可以肯定地说,即使是那些学术化实证研究的顶礼膜拜者,也不能忽视由这些眼光敏锐的实践者从他们数十年管理经验中所提炼出来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些管理经验总结显然没有使用问卷调查、受控访谈或数学方法,仅仅依靠实践者的观察所得出来的结论,很难被认为是“先验的”或“理论性的”。

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阶段,学术化研究和著作明显缺乏,这种状况目前正在发生根本改变,来自学术界的研究和著作大量涌现出来,好像是对早期学术研究不足的一种补偿。有意思的是,当前这股理论研究洪流却裹挟着一个充满巨大差异和明显混乱的波浪,这也许正是管理理论处于天真烂漫的青春期的表征。从Frederick Taylor在车间层面对管理的秩序分析和Henry Fayol对一般管理所作的反思式经验提炼来看,目前各种管理理论正在过度生长,并已经使现代管理学陷入到一片观点和观点拥有者的丛林之中。

这中间的行为主义者,诞生于霍桑试验和20世纪30-40年代所唤起的对人际关系的兴趣,他们将管理视为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将管理理论的基础建基于那些新的、尚未开发的心理科学的试验性原则之上。丛林中的另外一些学者则简单地将管理理论看作是社会学的制度与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还有的学者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从这个核心所生发出来的各种方向,涵盖了组织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有一些数学家甚至认为,管理主要是在用符号和无所不在、备受推崇的模型所表达的逻辑关系中进行的一种推演。然而,当管理研究又被视为一种对世界上所存在的大量系统和子系统进行的探索时,现代管理学成长的烦恼就达到了顶峰,此时一种普遍趋向是:除非研究者已经将整个物质和文化世界看作一个管理系统,否则他就难以满足。

*原文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December, 1961: 174-188。本文由张钢翻译,袁国方校对。

随着社会科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最近对“系统”这个古老问题领域的发现以及各类企业管理者对其兴趣的迅速提升,我们称之为管理理论的这个灌木丛,变得更为深不可测,这并不难理解。同样,对于生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计量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者,甚至管理实践者,都在追逐这个极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也许是有益的“系统论”潮流,人们也不会感到吃惊。

从每个学术和实践角落里涌流出来的兴趣,不应该使任何希望看到知识的前沿被推进、实践的智力基础被拓宽的人感到不安。但是,对于那些希望从管理提升中看到社会发展潜力的实践者和观察者来说,使他们真正感到不安的是,关于管理理论的各种观点已经引发了一场混乱而有害的丛林战。特别是在各类管理学科及其追随者中间,许多所谓备受崇拜的学术巨擘的主要兴趣,似乎在于开创一种特色鲜明的(因而是“原创的”)管理观点。而且为了捍卫这种原创性,以便赢得在后世的一席之地(或者至少赢得发表的可能性,而发表将证明学术地位或带来学术晋升),贬低、有时甚至曲解别人所说、所想和所做,好像已经变成当下的时尚。

为了穿越丛林并厘清某些存在于当前管理理论领域中的问题,以便使那些极其有趣的智力研究成果变得更有意义,我在这里试图对各种管理理论“流派”进行分类,并大致确定在我看来造成各种差异的主要根源,然后提供某些摆脱丛林的建议。希望一场理论清理运动能够由此开始,至少使我们在这个领域中将不再是一群用千变万化、有时甚至错误百出的论辩主题来摸同一头大象的盲人。

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我试图将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分为六大类,当然我知道这可能会忽略某些特定的观点,也难以照顾到每一种观点的所有细微差别。但是,似乎大多数管理理论的观点还是能够被纳入到这些所谓“流派”中去的。

管理过程流派

管理过程流派将管理看作一种过程,在其中各种事情或任务通过那些运作于组织化群体里的人们得以完成。该流派的目的是分析这种过程,建立关于它的概念框架,鉴别出蕴藏其中的原则,最终创建一种管理理论。尽管该流派显然也承认,在不同类型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层次之间,管理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它还是将管理视为一种适用于各种类型企业或给定企业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普遍过程。该流派将管理理论看作是一种将管理经验组织起来的方式,借助这种方式,各类管理研究、对各种管理原则的经验检验以及对那些蕴含在管理过程中的基本原理的教育,都可以用来帮助提升管理实践。1

该流派通常被认为是带有“传统”或“普遍主义”色彩的流派,特别是它的批评者更是这样看待它。Henri Fayol被认为是管理过程流派之父,尽管他的许多继承人并不非常了解他。这一方面是由于Fayol的工作被他同时代的Frederick Taylor的光环所遮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1949年之前缺少Fayol法语著作的英译本。除了Fayol,该流派的绝大多数早期贡献者,都只涉及到管理过程的组织职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关于管理的这个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也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1940年以前,计划、控制以及人事职能很少为管理者所关注。

1有趣的是,有一位强烈倾向于人际关系和行为观点的学者最近特别提到,“理论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经验进行组织的方式”,而且“一旦初始的感觉从经验环境中产生出来,为了对这种经验进行更充分的组织,作为组织方式的理论将被澄清。”参见Robert Dubin, “精神、感受性和社会结构”,载于Robert Tannenbaum, I. R. Weschler, and Fred Massarik, 《领导力和组织:一个行为科学的观点》(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61), p. 401.

管理过程流派将其理论建基于如下几条基本信念之上:

(1)管理活动是一个过程,并且可以通过分析管理者的职能来对它进行有效分解;

(2)在各类企业里的长期管理经验,可以作为提炼特定基本原理或普遍化原则的基础——通常也被称为各类原则——这些原则在理解和提升管理活动中具有解释和预测价值;

(3)这些基本原理可以成为管理研究的焦点,一方面可以确定这些研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它们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和适用性;

(4)这些原理至少在遭到反驳或被深化之前,可以构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的基本要素;

(5)管理活动是一门艺术,正像医术或工程活动一样,可以借助对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而得到提升;

(6)管理学中的原则,正像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则一样,即使一个由特定情境中的实践者所给出的解决方案或设计无视原则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或者试图用其他方式来弥补由于无视原则而产生的成本,它们仍然是真实的(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医术、工程或其他任何艺术性活动中都并不新鲜,因为艺术是运用基本原理以实现预期结果的创造性活动);

(7)虽然从整体上看,文化世界、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都对管理者及其环境产生各种影响,正像它们作用于其他每一个科学和艺术领域一样,但管理理论不需要包括所有知识领域,并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科学或理论基础。

基于此,该流派的基本观点,首先就是要探索管理者的职能。其次,通过从复杂的管理实践中提炼我们视为基本原理的东西而将管理者的职能进行分解。我发现,围绕下述问题对这些职能分析进行分类,是有用的:

(1)职能的性质是什么?

(2)职能的宗旨是什么?

(3)如何解释职能的结构?

(4)如何解释职能的过程?

也许还有其他更有价值的观点,但我发现所有属于管理学的内容(即使某些相当偏的研究和概念)都可以放进这个框架里。

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管理这个研究领域,致力于管理过程流派的学者,通常并不试图将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或其他学科的全部领域都包含进这个理论流派里。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其他领域的知识不重要或没有管理意义,而只是因为没有知识的有效分工和一定程度的区隔,科学或艺术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另外,任何人如果没有认识到那种处理人们在生产和推广从金钱到宗教、教育的各种事务中的管理职能,是完全独立于我们赖以生活的物质、生命和文化世界的话,他或许也是不明智的。那么,难道在知识和理论的其他“部分”中就没有联系吗?

经验流派

关于管理的第二种观点,我称之为“经验”流派。属于这一流派的学者将管理学看作一种经验研究,有时试图将其一般化,但通常仅仅是作为一种向实践者或学生教授和传播管理经验的手段。这个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那些将管理学或“政策学”视为案例研究和分析的人,如Ernest Dale和他的“比较观点”。2

该流派似乎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如果我们研究了那些成功管理者的经验或管理失误,或者如果我们试图解决管理问题,我们就要设法理解和学会应用那些在实践中证明是最有效的管理技巧。该流派通常是应用导向的,它认为,通过发现在个体情境中什么可做,

2《伟大的组织者》(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60), pp11-28.

什么不可做,学生或实践者就能在相似的情境中作出同样的选择。

没有人能否认通过研究或分析“怎样做管理”来研究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但是,管理学并不像法律,它不是建立在先前判例上的科学,未来的情境不可能是过去的重复。的确,过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管理问题解决中未经提炼的体验是非常危险的,原因很简单,过去发现是“正确的”技巧或观点可能并不适合于未来的情境。

倡导经验观点的人们可能会说,他们在分析案例或历史时真正要做的是,从中抽取可以作为未来情境中思想或行动向导的可以付诸应用的一般化原则。事实上,Ernest Dale在宣称从“普遍主义者”所阐明的原则中很少发现真正有实践价值的东西之后,他也奇妙地从自己关于伟大管理实践者的研究中抽取了特定的“一般化原则”或“标准”。3在这里,Dale的“比较”观点,是否真的与他所谴责的“普遍主义者”的观点不一样,是值得怀疑的,除非他的基本原理的提取方法完全不同。

经验流派强调经验研究,这表明由此产生的研究和思想有助于加快管理原则验证的步伐。而且,该流派的支持者也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比管理过程流派的管理原则框架更有用的框架来。但是,某种程度上说,经验流派也从其研究中提取一般原则,而且这种提取一般原则的工作,看上去对于该流派也是必要的,除非其成员满足于交换无意义和无结构的经验;既然如此,那么经验流派及其所做的工作就与管理过程流派没有本质区别。

人类行为流派

这种管理分析的观点建立在这样的核心命题之上,即:既然管理活动包括通过别人使各种事情得以完成,那么管理研究必须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该流派有各种称呼,如“人际关系”、“领导力”或“行为科学”等,它将“相关社会科学中有关人际和个体内部现象的研究,从个体人格动力学到文化关系,已经取得和最新开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4都包含在内。换句话说,该流派聚焦于管理的“人”的方面,并确立起这样的原则,即:在人们作为群体一起工作以实现目标的地方,“人应该理解人”。

该流派的学者有着强烈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导向,他们主要聚焦于作为社会-心理存在的个体以及如何激励他。该流派的成员也有分化,某些成员将关于人类行为的认识看作管理者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帮助管理者通过满足人们的需要、响应他们的动机来更好地理解并促使人们工作的一种工具,而另一些成员则将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看作管理的全部。

在这个流派中,有些成员强调人际关系是管理者应该理解并实践的一门艺术;还有些成员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为领导者的管理者,有时甚至就将管理等同于领导,因此,实际上也就倾向于将所有群体活动都视为“被管理的”情境;另有些成员则将群体动力学和人际关系研究仅看作是一种关于社会-心理关系的研究,因此好像仅是将“管理”这个术语加入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而已。

人们很难否认管理必须处理人类行为。无论是在有管理的环境中还是在没有管理的环境中,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都是重要的和有用的,人们对此也并无争议。而且,如果认为好的领导力对于好的管理来说不重要,那将是一个严重错误。然而,是否人类行为研究领域就等同于管理研究领域,这却是另外一回事情。这也许正像人们将人体研究叫做心脏病学领域一样是不恰当的。

社会系统流派

与人类行为流派密切相关,而且经常被混淆或经常与之交织在一起的流派,可以称为3同上书,pp. 11, 26-28, 62-68.

4 R. Tannenbaum, I. R. Weschler, and F. Massarik, 《领导力和组织:一个行为科学的观点》(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61), p. 9.

社会系统流派。它包括那些将管理看作社会系统,也即一种文化关系系统的研究者。有时正像March和Simon5所做的那样,这个系统被局限于正式组织,并使用“组织”这个词来代替企业,而不像通常在管理学中那样将组织仅当作“权威-活动”概念来使用。在其他情况下,该流派的观点并不区分正式组织,而是包含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系统。

该流派非常偏好于社会学,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任何社会学研究所做的工作。该流派辨别各类社会群体的文化关系的性质,并努力将它们展现为一种互相联系的,通常又是整合在一起的系统。

也许这个热情奔放的管理理论流派的精神领袖是Chester Barnard6。为了追求有关管理活动过程的基础解释,这位有思想的经营管理者开发出一种关于协作的理论,这种理论建立在个体通过合作来解决自身及其环境所面临的生命、物质和社会局限性的需要之上。Barnard 随后从由此产生的全部协作系统中抽取了一系列相互关系,他将这些关系界定为“正式组织”。Barnard的正式组织概念,与管理实践者通常所使用的非常不同,它是指任何一种协作系统,在其中人们能够相互交流并愿意为一个意识到的共同目标贡献出自己的行动。

Barnard协作系统概念已经渗透到许多社会系统流派的贡献者的工作中。例如,Herbert Simon就曾经将组织理论的主题和人类组织的性质界定为“相互依赖行动的系统,至少包括几个主要的群体,通常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在参与者的意识层面,有着朝向目标的高度理性行为导向,这些目标是共同知识的产物。”7Simon和其他一些学者似乎已经将社会系统概念扩展到包括任何协作的和有目标的群体互动关系或行为之中。

该流派对管理学已经作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观点将组织化的企业看作一种社会有机体,易于遭受来自文化环境的各种压力和冲突,这种认识既有益于管理理论家,也有益于管理实践者。在该流派各种有益的贡献中,承认组织权威的制度基础、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以及像Wight Bakke所说的“组织纽带”8那样的社会因素,对于管理研究来说更有价值。同样,Barnard的许多有益洞见,诸如他的激励经济性和机会主义理论,都已经将社会学的理解力带进了管理实践领域。

社会学、社会行为的概念分析以及在社会系统框架下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确实对管理学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人们也可以追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否就是管理学。管理学领域与社会学领域具有共同边界吗?或者说,社会学像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或其他知识领域一样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支撑吗?管理学必须根据全部知识领域来界定吗?

决策理论流派

另一个正在被一个成长着的学术群体所推动的管理理论观点,可以称为决策理论流派。这个学术群体集中于决策的理性观点——从一种行动过程或观念的可能替代方案中作出选择。该流派的观点主要在于处理决策本身,或者是由个体或群体作出的决策,或者是决策过程分析。该流派的某些成员将他们的分析局限在决策的经济理性,另外一些成员则将发生于企业中的所有事情都作为他们分析的主题,还有一些成员将决策理论扩展到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以及决策和决策者的环境在内。

决策流派显然是消费者选择理论的直接产物,该理论从19世纪早期Jeremy Bentham时代起就为经济学家所关注。它起因于这样一些经济问题及其分析,如效用最大化、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行为。因此,当人们发现该流派的绝大多数成

5《组织》(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58).

6《经理的职能》,(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7“组织理论评论”,载于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 4 (December, 1952), p. 1130.

8《组织纽带》(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0). Bakke辨别出来的那些组织“纽带”或“装置”包括:(1)职能专业化系统(从工作专业化和协作安排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团队工作系统);(2)身份系统(权威的纵向层级);(3)沟通系统;(4)奖惩系统;(5)组织宪章(使组织或企业具有特点和个性的观念及实现途径)

30部必读的投资学经典-30部必读的管理学经典-20部必读的修身处世经典-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20部必读的心

30部必读的投资学经典30部必读的管理学经典20部必读的修身处世经典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20部必读的心理励志经典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30部必读的科普经典 30部必读的投资学经典 第1部《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美国1894—1976) 第2部《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美国1930—) 第3部《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美国1933—) 第4部《克罗淡投资策略》斯坦利·克罗(美国1928—) 第5部《艾略特波浪理论》小罗伯特·R·普莱切特(美国1949—) 第6部《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A·费雪(美国1908—2004) 第7部《投资学精要》兹维·博迪(美国1943—) 第8部《金融学》罗伯特·C·莫顿(美国1944—) 第9部《投资艺术》查尔斯·艾里斯(美国1941—) 第10部《华尔街45年》威廉·戴尔伯特·江恩(美国1878—1955) 第11部《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约翰·迈占(美国1912—1987) 第12部《笑傲股市》威廉·欧奈尔(美国1933—) 第13部《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约翰·墨菲(美国1934—) 第14部《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埃德加·E·彼得斯(美国1952—) 第15部《华尔街股市投资经典》詹姆斯·P·奥肖内西(美国1931—) 第16部《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美国1944—) 第17部《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美国1952—) 第18部《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沃伦·巴菲特(美国1930—) 第19部《交易冠军》马丁·舒华兹(美国1945—) 第20部《股票作手回忆录》爱德温·李费佛(美国1877—1940) 第21部《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吉姆·罗杰斯(美国1942—) 第22部《世纪炒股赢家》罗伊·纽伯格(美国1903—1999) 第23部《一个投机者的告白》安德烈·科斯托兰尼(德国1906—1999) 第24部《逆向思考的艺术》汉弗菜·B·尼尔(美国1904—1978) 第25部《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范·K·撒普(美国1945—) 第26部《泥鸽靶》弗兰克·帕特诺伊(美国1967—) 第27部《贼巢》詹姆斯·B·斯图尔特(美国1951—) 第28部《非理性繁荣》罗伯特·希勒(美国1946—) 第29部《伟大的博弈》约翰·斯蒂尔·戈登(美国1944—) 第30部《散户至上》阿瑟·莱维特(美国1931—) 30部必读的管理学经典 第1部《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美国1856—1915) 第2部《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德国1864—1920) 第3部《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美国1886—1961) 第4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亨利·法约尔(法国1841-1925) 第5部《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埃尔顿·梅奥(美国1880—1949) 第6部《企业中人的方面》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国1906—1964)

管理者必读的十本管理学书籍

管理者必读的十本管理学书籍: 1.《有效的管理者》 在这本薄薄的书里,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一个重要的定律: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在管理别人之前,你必须学会管理自己。 德鲁克也给出了有效管理者必须养成的五种习惯:正确统筹时间;致力于对外界的贡献;重视发挥长处,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集中精力在少数主要领域;做有效地决策。 2.《孙子兵法》 企业管理中,战略制定与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是一部兵书,但《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兵者,诡道也”,“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等战略思想经历2500余年检验,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等奉为至宝。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也将《孙子兵法》融入MBA战略课程中。 3.《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就是领导力,不论你身在何处或从事怎样的工作。时代在改变,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文化也因为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但是真正的领导原则却是恒定不变的……”美国著名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如是说。 在本书中,麦克斯韦尔先生描述了影响力法则、过程法则、哈顿法则、根基法则在内的21项领导力法则,想拥有非凡的洞察力,想要修炼所向披靡的实战能力,马上开始21法则训练。 4.《基业长青:理想公司的成功理念》 1994年,通过对包括惠普、宝洁、3M和索尼等18个行业领袖成功企业的研究,吉姆·柯林斯给出了伟大的公司何以伟大的答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反省,使优势成为公司的特性。其人性化视角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5.《从优秀到卓越》 2001年《商业周刊》十佳商业书。吉姆·柯林斯耗费5年时间,对1965年来《财富》杂志列入500强的1400多家企业进行分析,得出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只有11家公司实现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 亚马逊书店评价本书说:“这是那种经理人和CEO们在若干年内需要一读再读的书。”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您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您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就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就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就是否属于上乘,只瞧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就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她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就是领导一手造成的。 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就是她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您着手建立合作与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就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就是:您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就是:您的瞧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就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不妨试试; 2、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您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就是您在场时的情况,而就是您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您的,那么当您不在身边时她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凡就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管理学30大经典理论

管理学30大经典理论 1、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就是由各种不同得职位、等级或阶层得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得某个等级。彼得原理就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得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就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得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得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得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得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得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得级别,就会造成组织得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得根据贡献决定晋升得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得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得岗位,不仅不就是对本人得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普遍存在得,就不多说了。但就是还有一种情况就就是,上司总就是趋向于把您放在您能力暂时达不到得职位。而过一段时间之后,您会通过压力、调节、学习等来达到与该职位要求相符得能力.这样便达到了个人得提高.两种情况其实都有道理,还就是因人而异。决定性因素就是领导瞧人与用人得标 2、酒与污水定律 准。? 酒与污水定律就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得就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得还就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得人物,她们存在得目得似乎就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得就是,她们像果箱里得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她苹果也弄烂,烂苹果得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得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得人进入一个混乱得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得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就是脆弱得,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与容忍得基础上得,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得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得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得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得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得工作成果。如果您得组织里有这样得一头驴子,您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您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我们部门有这样得人,之前差点把所有花瓶都打了,还好,及时把这头驴子栓起来才防止了损失得进一步扩大。对于这个理论,我深有体会。作管理,要及时得发现身边谁就是这头搞破坏得驴子。找到这头驴子之后得措施倒就是简单得多了。 3、木桶定律?水桶定律就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得那块木板.这就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得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得各个部分往往就是优劣不齐得,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得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得就是组织中得破坏力量,最短得木板却就是组织中有用得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她部分差一些,您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就是相对而言得,无法消除,问题在于您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得瓶颈,您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与您合作得同事、受您支配得下属其实都就是各个不同长短得板子,绝对不可能有一样齐得情况,除了对于特别矮得板子要剔除之外,我们要作得就就是让相对较矮得那块板子提升高度。一直这样循环往复,您得桶子里面装得水将越来越多. 另外现在除了木桶定律之外,还有一个箍桶理论。?木桶能装多少水,除了木板得高低之外,还有各个板子之间得紧密程度。如果板子都很高,但就是之间得缝隙很大,那么水一样会从中间漏出来。这个箍,就就是团队合作。我非常重视这个 4、马太效应 箍。?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您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您交给我得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就是,国王奖励她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您给我得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就是,国王奖励她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您给我得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就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得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就是少得,就连她所有得,也要夺过来。凡就是多得,还要给她,叫她多多益善,这就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得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您成为某个领域得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您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得同行更大得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得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得回报。?不要抱怨这个世界为什么不公平,因为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公平过。 5、零与游戏原理?零与游戏就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就是另一方所输,游戏得总成绩永远为零,零与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就是因为人们在社会得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与游戏类似得局面,胜利者得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得辛酸与苦涩. 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得环境污染,零与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得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得结局就是可能出现得。但从零与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诚合作得精神与勇气,在合作中不要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得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得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得还就是合作者自己。 6、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得就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与尚得故事。人与人得合作,不就是人力得简单相加,而就是要复杂与微妙得多.在这种合作中,假定每个人得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得合作结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十六——创新规则

创新规则* 彼得·德鲁克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2002年6月20日,成为当年的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他的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到130多个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管最近有许多关于企业家特质的讨论,但我过去30年的职业生涯中所接触的企业家中很少有人具有这种特质。我认识的许多人——销售人员、外科医生、杂志编辑、学者、甚至音乐家——确实具备这些特质,但他们却同“企业家”毫不沾边。我所遇见的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点不是一种特质,而是一种对创新的系统实践的使命感。 无论是在现有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还是由一个长期呆在厨房不见外人的新手所创办的企业中,创新都是创业精神的特殊标志。它是一种企业家创造新的财富生产资源的方式,也是企业家发挥现有资源潜力创造财富的方式。 今天,还没有一个关于创业的明确定义。一些人用这个词泛指小企业;另一些人,则用来指所有的新企业。然而,事实上,许多成熟企业从事高度成功的创业活动。这时,创业这个词不是指企业的规模或者历史,而是指某种类型的活动。这种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创新:创造有目的的、聚焦于企业经济或社会潜力变化的努力。 创新的源泉 当然,有些创新是来自于天才的灵感。然而,多数创新,特别是成功的创新来自于对创新机会有意识和有目的地搜寻,这些机会往往很少。 在企业或产业内存在四种这样的机会领域: ●出乎意料的情况 ●不一致 ●过程需要 ●产业或市场变化 公司外的社会和智力环境还有另外三个机会来源: ●人口变迁 *原文发表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85: 67-72. 本文由彭学兵翻译,梁欣如校对。——编者注

560部有史以来最畅销财经管理励志书籍大全

560部有史以来最畅销财经管理励志书籍大全

560部有史以来最畅销财经管理励志书籍大全 一位智者曾经对我说,如果我不改变我现在的做法,我未来10年的人生将和过去的10年一摸一样。亲爱的朋友,毫无疑问,2011年的夏天将和过去一样悄悄地到来,当那一天来临之际,你还会像去年一样,只是空有愿望呢,还是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呢? 商务谈判无处不在,成交大客户需要谈判、吸引顶尖合作对象需要谈判、买卖创造最高获利需要谈判、与员工股东沟通需要谈判、收购兼并需要谈判、出口与外贸国际性的合作需要谈判、购货出货需要谈判…… 001、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281、全球领导力282、犬道

窃门 002、Action!管理开拍:周星弛搞笑电影中的管理 003、CEO的海军陆战队:最近新类型管理书中最出色的一 004、C行销:广告行销艺术 005、爱恨国企 006、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有史以来最完美的致富圣经 007、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300家公司凯觎的CEO 008、把斧头卖给美国总统:没有什么不可能009、把人搞定:办公室通关密码 010、霸气的力量011、白酒风云:市场283、确定性的终结-普利高津 284、让别人无法取代285、让我教教你礼貌吧:教小傻瓜礼貌 286、让幸运来敲门:现代营销之父的经典著作287、让一切都听你的288、人道:揭示做人做事、成事的内在逻辑289、人口原理-马尔萨斯290、人力资源经理适用法规精解:企事业单位的助手 291、人品至上:做人与用人的第一标准 292、人生成功咖喱派: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293、人生大策略 294、人生的七个忠告295、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2)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3)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2)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2)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 (3)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4)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二——决策与管理型组织

决策与管理型组织*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 【作者简介】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 Simon,1919-2001),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西蒙于1942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一生的研究以组织内部决策为核心,涉及了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曾获得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年)、美国总统科学奖(1986年)、美国运筹学协会和管理科学研究院冯?诺伊曼奖(1988年)、美国心理学会终身贡献奖(1993年)、美国公共管理学会沃尔多奖(1995年)和国际人工智能协会终身荣誉奖(1995年)等10余项不同学科领域的最高荣誉。他的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1947年)、《组织》(与March合著,1958)、《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1969年)、《有限理性模型》(1982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明显,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是由那些处于最低管理层次的人完成的。作为物理实体的汽车,不是由工程师或经理人而是由装配线上的工人制造的。扑灭火灾的也不是消防队主管或队长,而是一队手持水龙带灭火的消防队员。 同样明显的是,处于管理最低层级或操作层级以上的那些人也并非多余,他们在完成其所在机构的目标时必须扮演一种主要角色。考虑到具体因果关系,即使在战场上实际参与战斗的是机枪手而非少校,少校对战斗结果的影响也可能比任何单个机枪手都要大。 那么,组织中的管理或监督人员是如何影响组织运作的呢?一个管理型组织的非操作人员通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操作人员——处于最低管理层级的人的决策,参与到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少校对战斗结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头脑对机枪手的手的指挥能力。他通过在战斗区域配置力量以及给下属单位指派特殊任务,来决定机枪手执行任务的位置和目标。在非常小的组织中,所有监督人员对操作人员的影响都可能很直接,但是在任何有一定规模的单位中,高层监督者和操作人员之间都会有一些中间监督者层级,他们自身受到上层监督者的影响,并传递、详细描述和修改这些影响直到操作人员。 如果以上是对管理过程的正确描述,那么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型组织就成为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操作人员队伍并且将监督人员加于其上,监督人员能够影响操作人员队伍,并使其趋向形成协调和有效的行为模式。我在这里有意使用“影响”而不是“指导”,是因为指导——即:管理权威的使用——仅仅是管理人员影响操作人员决策的几种方式之一;并且,最终建立一个管理型组织所包括的不仅仅是职能委派和权力分配。 研究一个组织时,操作员工最应该受到关注,因为组织结构成功与否是根据操作员工在其中的表现方式来判断的。本文所研究的管理理论,基于这样的立足点:分析组织对操作员工决策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垂直”专业化的必要性 大多数组织分析强调的是将“水平”专业化——分工——作为组织活动的基本特征。例如,Luther Gulick在他的“组织理论札记”中提到:“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事实上,它也是组 *原文发表于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44, 4(1): 16-30. 本文由袁国方翻译,张钢校对。

管理励志书名全集

001、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 002、Action!管理开拍:周星弛搞笑电影中的管理003、CEO的海军陆战队:最近新类型管理书中最出色的一004、C行销:广告行销艺术 005、爱恨国企 006、巴比伦富翁的理财课:有史以来最完美的致富圣经007、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300家公司凯觎的CEO 008、把斧头卖给美国总统:没有什么不可能 009、把人搞定:办公室通关密码 010、霸气的力量 011、白酒风云:市场变局下的企业应对与人物解读012、白领2005: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 013、百度——如此专注:百度成功内幕 014、百年老店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版的《基业常青》015、办法总比问题多《励志经典》系列之一 016、办公室政治:白领生存法则 017、北大毕业生如何求职:为高校毕业生点睛指路018、背着黄金做贼:直销灰幕 019、奔跑的蜈蚣:以考核促进成长 020、比强者更强 021、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 022、变成有钱人并不难:著名理财师手把手教你学理财023、别让上司抓住把柄:完美职场生存30天条 024、冰点的思考: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025、不成熟不要紧 026、不能让下属知道的:管理模式 027、财富大家:直面经济人生探访财富本源 028、财富第五波 029、菜根谭的智慧: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030、差距在哪里:全球财富精英的传奇历程 031、豺狼的智慧 032、禅系列-幸福在心:幸或是不幸的含义 033、畅销谎言:对错位工作观念的重磅批判 034、超级成*** 035、超级模仿:你确实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 036、闯荡大公司 037、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 038、成长力:寻求解决企业成长问题 039、成长维生素:影响青少年的99个哲理故事 040、成功不难《读懂人生》姊妹篇 041、成功从底层开始 042、成功金字塔 043、成功金字塔的15个台阶 044、成功万有定律

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

管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就隐藏在你我身边。 13、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象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于刚出校园的学生来说,一般都有一些通病:自命不凡,激情四射,骄傲浮躁,不甘心作配角等。 采用蘑菇管理其实是对毕业生的磨练,我很赞成使用这种方法来对待毕业生。 14、破窗理论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经过观察提出了“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15、雷鲍夫法则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l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l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l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l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l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l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l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l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16、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17、“一分钟”管理法则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内容包括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具体地说:1、“一分钟目标”,就是要求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随时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都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这样不仅便于每个人明确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而且还可以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业绩;2、“一分钟赞美”,就是领导要花费不长的时间,及时对员工的业绩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员工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起到一种激励和鞭策作用,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不断向完美

管理学的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的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素养、统御、沟通、协调、指导、组织、培养、选拔、任用、激励的经典理论定理。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相互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人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八——再论如何激励员工.doc

再论如何激励员工*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1923-2000),美国行为科学家,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它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与他人合著)和《工作与人性》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许多多文章、书籍、演说和专题讨论会都曾苦苦求索,“我怎样才能让员工按我的想法去做事?” 动机心理学非常复杂,而真正有一定把握的却很少。但探索知识的悲观情绪并没有挫伤那些骗人把戏的热情,它们不断以新面孔招摇过市,而且其中许多都持有学术的鉴定书。毫无疑问,本文不会压制这些骗人把戏的市场,但由于其中的观点在许多公司和其它组织中都得到了检验,我希望它会有助于调整前面提到的悲观的不平衡状态。 1.用KITA1“激励” 在对企业作有关激励问题的演讲中,我发现听众总是急切地寻找快速实用的答案,因此我会以一种直截了当的实用方法来打动人们。 要一个人去干某件事,最简单、最可靠和最直接的方式是什么?求他/她?但要是他/她回答说不想做,那就要由心理咨询去了解他为什么不想做。吩咐他/她?他/她的回答表明不理解你,这就需要一个沟通专家来给你指点迷津。给他/她金钱刺激?我想我不必提醒读者,要建立和管理一项激励制度所涉及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给他/她演示一下怎么做?这意味着要一项价格不菲的培训课程。我们需要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每位听众都能容忍经理的“直接方式”——他吼叫着,“踢他一脚!”并认为这种方式是正确的。让人做事的最可靠和最直接的方式是朝他屁股上踢一脚,这就是所谓“踢一脚”的激励方式(KITA)。 “踢一脚”方式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下面是其中的几种: 消极的体罚。过去常常采用这种方式。但它有三个缺点:(1)粗俗;(2)它与大多数组织所珍惜的良好形象相抵触;(3)由于是体罚,它直接刺激人的植物神经系统,这通常会导致消极反应——员工会反过来踢你。以上因素产生了禁止体罚的规定。 为了揭示心理脆弱点的无限来源与缓和它们的正确方法,心理学家们着手帮助那些被禁止使用体罚的人。“他拿走了我的垫子”;“我不知道她在说什么”;“老板总是在我身边转悠”——这些自我伤处被摩擦刺痛后的症状表现,是采用消极心理惩罚所导致的后果。 消极的心理惩罚。心理惩罚相对体罚有几项优点:第一,它的伤害是无形的,人们是内心受伤而且是延迟的。第二,由于心理惩罚的抑制力作用到大脑的更高级皮层中枢,所以身体上的强烈反应减少了。第三,由于受罚者感受到的心理创伤几乎是无限的,所以可供实施心理惩罚的范围也更广泛。第四,掌握处罚权的人可以设法置身事外,而让系统去干这项苦 *原文发表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968: 53-62.本文由熊立翻译,倪旭东校对。 1KITA(Kick In The Ass)即“给他屁股上踢一脚”的激励方式。这种方式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是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过去经常被采用,但现代企业中几乎绝迹;第二类做法是靠施加心理压力对职工进行激励,这是一种反面的激励;第三类可以称为正面的“踢一脚”方式,是采取“拉”而不是“推”的方式,即用奖金、地位等诱惑员工努力工作。——译者注

10大管理学经典书籍书目及简介 2

10大管理学经典书籍书目及简介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为我国春秋时代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多年,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 日本许多大公司把《孙子兵法》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必读书。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曾表示:“没有哪本书像《孙子兵法》一样,为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管理思想”。前东洋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大桥武夫,在企业濒临倒闭之际,发现《孙子兵法》有助于经营,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为此他写了

一本专著《用兵法指导经营》,成为畅销书。 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商学院,也把《孙子兵法》融入了MBA的战略课程中。 全书共13篇,约6000字,是一部公认的最权威的“军事战略”著作,同时也被视为战略管理、成本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通过竞争获取事业成功的哲学书。 (1) 回复 1楼 2013-07-25 13:31 举报 |

龙吟e a r t h 远近闻名 10 2.《从优秀到卓越》 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2001年的作品,是该年度《商业周刊》的十佳商业书。 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耗费了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近6000篇文章,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500强排名中的每一家公司(共1400多家)逐一分析。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只有11家公司实现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柯林斯将这11家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了对照,分析出了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 亚马逊书店对这本书的赞美之语是,“这是那种经理人和CEO们在若干年内需要一读再读的书。”

回复 2楼 2013-07-25 14:02 举报 |

经典十大管理理论和管理定律

经典十大管理理论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具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务。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的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管理学经典必读文献之四:有效管理者的技能

有效管理者的技能: 绩效取决于基本技能而不是个人特质* Robert L. Katz [作者简介]:待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管优秀管理者的挑选和培训被普遍认为是美国产业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但在关于是什么造就了一位优秀管理者这个问题上,经理人和教育培训者们却极少达成共识。国内那些领先的企业和学院的经理人开发项目,在培训目标上存在极大不同。 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产业界总是试图寻找某些特性或者品质,用它们来客观地识别那种能有效应对组织中任何问题的“理想经理人”。正如一位关注美国产业界的人士最近指出的: “人们公开或隐含地接受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存在某种类型的经理人。可是任何经理人大概都知道,一个公司需要适合不同层次工作的不同类型的管理者。一个商店主管需要具备的特性很可能与一个负责生产协调的副总裁需要具备的特性截然相反。经理人开发文献中充满了界定经理人所需特性的努力,从文献本身来看似乎非常合理,。但人们很少质疑这样的事实,例如,一个高层管理者需要良好的判断能力、作决策的能力、赢得别人尊重的能力,以及任何管理者都会提到的所有其他老生常谈的词语。但是只要看看那些在任何公司都能获得成功的管理者们,你会发现他们各有各的特性,并且跟任何总结出来的经理人的特点都有非常大的不同。”1 然而这种对经理人刻板形象的追逐是如此强烈,以至于那些只关注经理人的特定品质 或特性的公司,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他们看不到真正该关注的方面:一个人能做什么。 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一种选择和培训管理者的更有效观点。这种观点并不是建立在好的经理人是什么(他们的内在品质和特征)之上,而是建立在他们做什么(他们在有效地执行任务时所展示的各种技能)之上。这里提到的技能,指的是一种能够被开发而不是天生的,并且能够用绩效证明而不仅仅是潜在的能力。所以,具备一项技能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在各种变化情况下能采取有效行动。 *原文发表于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uary-February 1955. 本文由袁国方翻译,张钢校对。 作者提示:本文基于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赞助的一项研究。 1Perrin Stryker,“执行者开发中越来越多的痛苦,”Advanced Management, August 1954, p. 15.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页页是由许多大师承接起来的。莎士比亚、贝多芬、达尔文、梵高、弗洛伊德、甘地、毕加索、海明威、钱钟书、、、、、、每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知识领域的高峰,正是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作。有人说,“阅读大师,读懂读不懂都有收获。”的确,尽管很的多大师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我们精神境界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丰碑,他们是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而阅读经典,了解大师,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千百年来,大师们的经典著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然而行色匆匆,为了事业、生活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几乎没有闲暇静下心来解读这些大师们给予我们的忠告和教诲,我们难以感受到伟大的力量。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著名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水平、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忏悔录》让·雅克·卢梭 (法国 1712~1778) 让·雅克·卢梭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忏悔录》是卢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书。”在本书中,卢梭将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其坦率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2.《贝多芬传》罗曼·罗兰(法国 1866~1944) 罗曼·罗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恒星,永久的闪耀着光芒。这位法国著名作家和音乐专家,在世界文学领域里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图书之一。 3.《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欧文·斯通(美国 1903~1989) 今天,梵高之所以作为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绝对离不开那些极力推广和宣传梵高的人。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他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畅销全球,很多人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并喜欢梵高的。 4.《巴尔扎克传》安德烈·莫洛亚(法国 1855~1967) 《巴尔扎克传》是安德烈·莫洛亚一生所写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当时安德烈·莫洛亚已经是80多岁的老者,然而其笔锋优雅,技巧圆熟,且资料翔实,才华不减当年,所以不少人把这部传记视为安德烈·莫洛亚传记文学的冠冕之作。 5.《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美国 1880~1968)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海伦·凯勒并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她的自传被誉为1902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俩大贡献之一,其中的精神内涵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管理学15个经典案例分析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某建筑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建筑龙头企业。总结企业成功的经验,许多管理人员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如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当地政府、银行的良好关系,几十年形成的固定客户和良好的信誉,良好的员工素质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景气鼓舞下,公司确立了打破地区界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建筑企业的远景和使命。当企业树立这样的远景和使命并为之努力时,发现曾经作为优势的“天时、地利、人和”似乎不在。例如,就在前不久,日本一家建筑企业在与公司谈判时,让公司在两天内给出一个项目的报价。由于公司没有既懂建筑专业又精通日语的人员,没有能够及时报价,很遗憾地没有抓住公司项目。 请分析该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1)天、地、人是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概括描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过去的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当公司重新确立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企业”时,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政府、银行关系方面、在地理方面、在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所谓的天、地、人已经不再成为优势。 (2)因此公司要真正认清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确定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并围绕天、地、人等制定相应措施。具体措施应围绕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技能;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准确迅速满足顾客定单的系统;整和各种技术创造新产品的技能等方面。 某地方生产传统工艺品的企业,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销售额和出口额近十年来平均增长15%以上。员工也有原来的不足200人增加到了2000多人。企业还是采用过去的类似直线型的组织结构,企业一把手王厂长既管销售,又管生产,是一个多面全能型的管理者。最近企业发生了一些事情,让王厂长应接不暇。其一:生产基本是按定单生产,基本由厂长传达生产指令。碰到交货紧,往往是厂长带头,和员工一起挑灯夜战。虽然按时交货,但质量不过关,产品被退回,并被要求索赔;其二:以前企业招聘人员人数少,所以王厂长一人就可以决定了。现在每年要招收大中专学生近50人,还要牵涉到人员的培训等,以前的做法就不行了。其三:过去总是王厂长临时抓人去做后勤等工作,现在这方面工作太多,临时抓人去做,已经做不了做不好了。凡此种种,以前有效的管理方法已经失去作用了。 请从组织工作的角度说明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措施。 (1)从案例中给出的信息看,企业明显采用的是直线型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优点是: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结构比较简单,所有的人都明白他们应向谁报告和谁向他报告。责任与职权明确。每个人有一个并且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因而作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业务比较复杂,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由一个人承担,是比较困难的。 (2)显然当企业已经发展成为2000多人时,直线型组织结构制约企业的正常发展。如同案例中王厂长面临的困境,要一个人管所有的事情,已经没有效果和效率了。 (3)企业需要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例如管理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考虑设立生产计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这样就可以发挥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点,即各级直线管理者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因而能够对本部进行有效管理,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而细致的特点,而每个部门都是由直线人员统一指挥,这就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需要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了适应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以及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认识到要转变观念,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同时需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培训是先导。过去,企业搞过不少培训,但基本上是临时聘请几个知名专家,采用所有员工参加、上大课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疏于控制。培训过后,有人认为在工作中有用,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用,想学的没有学到;也有人反映培训方式太单一,没有结合工作实际等等。 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你该如何管理公司的培训工作。 (1)虽然企业认识到培训是先导的重要性的认识。但正如案例中所显示的企业在培训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培训内容和方法的单调单一、培训过程控制和培训效果评估不够等。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2)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要对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其次要确保培训内容多样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三要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包括系统的理论培训、职务轮换、参观考察等。 (3)总之,在培训过程中,一般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培训工作要与企业目标相结合;上级管理者要支持和参与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