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唐彤 20096631 木材科学与工程09级2班序号:5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一)、家具特点

高型家具的出现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当时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汇,高型坐具开始出现,垂足坐的习俗已经问世。高型坐具的品种增多,除了以往的床之外,又增加了椅,凳,墩,双人床等。这些高型坐具的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垂足坐习俗,像一股飓风,对传统的席地而坐是一次根本性的冲击,宣告了中国历史上起居方式革命的开始。

床与榻的封闭形式

床榻的新形式不断出现,三扇屏风榻,四扇屏风榻床,在贵族人家是极受宠爱的。此时期床榻的高度显然增加,床体加大。另外,三足凭几的出现,为圈椅靠背的问世,奏起了序曲。

与佛教有关的装饰

在家具上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样,如墩上的莲花瓣装饰等,反映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风尚。这一时期的家具,一改前代的正统汉风,以崭新的高型坐具和垂足而坐的新习俗,揭开了中国家具历史的新篇章。

(二)、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三)、家具列举

1、禁

南朝时期青铜禁,禁为家具之雏形之一。该禁仿照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制作而成,造型别致。

2、床

东晋床榻,附有屏风别致。

3、陶案

高度适中,由低矮形家具逐渐向高形家具过度。

4、床

莲花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装饰花纹,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它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应用在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锈等装饰上,又名荷花、芙蓉、水芝、水花。

5、床

床是一种便携座具,顾名思义不是汉民族的座具,它来自西北游牧民族,是一种便携座具。床是由8根木棍组成,两只横撑在上,座面为棕绳联结,两只下撑为足,中间各两只相交相对作为支撑,交处用铆钉穿过作轴,造型简洁,使用方便。它可可合,开可以做座具,合起可提可挂,携带方便,用途广泛。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床已经广泛使用了。

6、绳床——椅子

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见于南北朝。两晋以前,人们一直都是席地而坐。随佛教东渐,佛教文化和艺术涌入,高型座具进入中原。

7、腰鼓形圆凳

3、方凳

在众多的石窟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得知佛与菩萨的座具——佛座,是千姿百态、极为丰富的。有方型、圆型、腰鼓型,有三重、五重、七重,有实才的,也有空透的,装饰有壸门、有开光、有莲花图案……形式多样,多姿多彩。这些佛与菩萨的高型家具,也随着佛教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墩的出现,对于我国家具品种的丰富,尤其是对于凳类家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佛座的造型,又大致可分为腰鼓形和方形两类。

二、隋唐五代时期家具文化研究

(一)、隋唐五代家具的特点

隋唐时期,家具以雍容华贵为美,有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至五代时,家具风格改为崇尚简洁,为宋代家具的风格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隋唐五代的家具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坐具类家具的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椅子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当时称为“倚子”。几、案的高度与坐具的高度有关,坐具高了,几、案也势必加高,这样就引起大多数家具向高型发展,而高型家具的发展又会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二是家具种类增多,以致可按使用功能分类。

(二)、家具分类

坐卧类家具有凳、椅、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几、案、桌等;贮藏类家具有柜、箱、笥等,架具类家具有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

(三)、隋唐五代家具举例

1、唐圆椅

椅子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当时称为“倚子”。2、案

桌面条纹装饰,腿用流畅的曲线构成,雕刻成形。

3、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 东汉(25—220) │ ┌————————————————————┐ │↓│ 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 ↓│ 西晋(265—316)←—————┘ │ ┌————————————————————————————————┐ │││ ││十六国(304—439) │││ ┌———————————————─———————————————┐││↓││ │┌——————【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347)(304—329)(338—376)│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 ││↓↓↓ ││——————— │↓↓ 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 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 │││ ││┌—————————————————————————————————┤ ││││││ │└—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 │(405—413)(400—421)(386—403)(384—394) ││││ ││┌—————————————┐│ │↓││↓↓ │【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 │(401—439)(397—414)(384—417)↑(384—409) ││││││ │││││┌—————┐ ││↓│││↓ ↓│【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 ││↓↓↓↓ ││┌——————————————————————————————— ↓││↓ 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 │││┌————————————┐ ↓││││ 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 ↓││↓↓ 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 ↓││ 陈(557—589)→┴——————————┐│ ↓↓ 隋(581—618) 注: 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②“【】”是《十六国春秋》中提到的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时期政权并不仅此十六个。 ③“()”括号内表示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其存在时间。

隋唐五代时期的家具文化研究

隋唐五代时期的家具文化研究隋唐是我国家具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宋元,融会国内各民族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出现不少新型家具,特别是高型家具继续得到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古典家具的内容。隋唐时期,家具以雍容华贵为美,有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至五代时,家具风格改为崇尚简洁,为宋代家具的风格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隋唐五代的家具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坐具类家具的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椅子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当时称为“倚子”。几、案的高度与坐具的高度有关,坐具高了,几、案也势必加高,这样就引起大多数家具向高型发展,而高型家具的发展又会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二是家具种类增多,以致可按使用功能分类。如坐卧类家具有凳、椅、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几、案、桌等;贮藏类家具有柜、箱、笥等,架具类家具有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 五代时,家具造型向简练方向发展,许多家具在结构上借鉴了中国建筑大木构架的做法,形成框架式结构;构件采用圆形断面,线条流畅明快;腿与面之间加有牙子和矛头。 一、家具类型 隋唐家具仍分七大类,即坐具、卧具、承具、凭具、庋具、屏具和架具。

1三彩陶塌(西安唐墓) 2独坐小榻(墩煌) 3四出头官帽椅(敦煌) 4圈椅(杨耀据唐《宫中图》复原) 5三彩钱柜(西安唐墓) 6椅(西安唐墓壁画) 7圈椅(唐《纨扇仕女图》) 8纨扇仕女图(月样杌子) 9方凳(卫贤《高士图》) 10长桌及长凳(墓高窟第473窟壁画) 11屏风、案、桌、扶手椅(五代王齐翰《勘书图》) 12方桌(墓高窟第85窟壁画) 13住宅内的床(墓高窟第217窟壁画) 14桌、靠背椅、凹形床(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1)坐具 隋唐是席地坐与垂足坐并存的时代,继续发展的坐具和新出现的坐具主要是为了适应垂足,如凳类、筌蹄、胡床、榻以及椅类等。 凳类坐具如四腿八挓小凳,见于敦煌壁画。敦煌唐代壁画嫁娶图还绘有宽体条形坐凳,供多人同坐。还有一种圆凳,圆形坐面,下有凳腿,为西安西郊唐墓出土的彩陶说明唱俑所坐。这时新出现一种平面呈半圆形称为“月样杌子”的垂足坐具。 唐《宫中图》中的壸门大案与月样杌子 筌蹄用竹藤编制,圆形,在南北朝时已出现在佛教活动中,隋唐流行于上层家庭。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一件三彩持镜俑就坐在这样的筌蹄上,作腰鼓状,上下端及腰部都有绳状纹。 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坐于筌蹄上的三彩俑 胡床即马扎,在隋唐继续流行。众多出土模型和壁画显示,隋唐的独坐式小榻多为壸门式。还有一种可坐多人的长榻,唐代称“长连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 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学习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祖冲之的生活时代是______,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经后的第______位,也就是在______和______之间,项成果领先于世界近______年。 2北朝的______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3北魏的______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______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合作探究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精讲点拨 1、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乱世风云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阻滞和破坏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 新的发展因素。该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促使南北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科技文化的繁荣。 2、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 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它的作者是贾思勰,它是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它是()。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本草纲木》 D、《天工开物》 2下列著作由北朝人撰写的是()。 ①《缀术》②《水经注》③《齐民要术》④《论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下列不属于《齐民要术》内容的是()。 A、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 B、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C、农业生产要要遵循自然规律 D、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进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包括()。 ①南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②江南经济的开发③佛教的盛行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① 5下列关于祖冲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在北朝时代的数学家②最突出的成就是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③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④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八位⑤编写成《缀术》一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二列表题: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以及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2)士族地主与门阀制度; (3)玄学、佛教的发展与兴盛; (4)汉分治。 2、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历史地图、课本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法。 (2)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述观点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法。 3、思想培养目标: (1)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我国境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3)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教学要点 (一)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统一全国止。(二)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三)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1、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 (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 (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 (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 (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 (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 (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文化结构的改革。

中国古代家具资料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历史是一部由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亦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抑或是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镌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国内外人士叹为观止。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家具迎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东方艺术风格特点。中国古代家具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 (589~960年)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功能分类。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宋代家具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宋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组合家具,称为燕几。 明代家具 (1368年~1644年)明代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研究。这些都促成了明代家具的大发展。明代家具在继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时练 新人教版

1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时练 新人教 版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下列属于《齐民要术》主要内容的有 ( ) ①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②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 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风土人情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一位同学去玉林市中医院看病,医生看了他的气色、听了他的声音、问了他的病情、把了他的脉搏。这种看病方法最早被总结出来是在 ( ) A .东周时期 B .东汉时期 C .南朝时期 D .北朝时期 4.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 ) A .祖冲之 B .蔡伦 C .张仲景 D .贾思勰 5.下列著作由北朝人撰写的是 ( ) ①《缀术》 ②《水经注》 ③《齐民要术》④《神灭论》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6.“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 .张衡 C .张仲景 D .贾思勰 7. 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能陶冶情操。暑假小明一家准备游历长江三峡,出发前小明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 ) 8.详细介绍我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统、历史等内容,寓历史、地理、文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是 ) A. 《禹贡地域图》 B. 《水经注》 C. 《梦溪笔谈》 D. 《徐霞客游记 9. 贾思勰与下列哪组人物是同一类 ( ) A. 孔子、荀子 B. 张衡、华佗 C. 管仲、商鞅 D. 屈原、贾谊 10.《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 ( ) A. 因地种植 B. 适时耕作 C. 注重兴修水利 D. 讲究耕作方法 11.《水经注》的作者是 A. 裴秀 B. 郦道元 C. 祖冲之 D. 刘徽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包括 ( )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⑤科学家A . B . C . D .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题2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专题二整合训练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C.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2、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3、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6、《宋会要辑稿》记载:“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 C.商税不再是政府重要财源 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 7、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理学( ) A.强化了周孔之道 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C.削弱了孔子地位 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8、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9、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11、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

2020届二轮: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专题卷)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盛——魏晋南北朝、隋唐和 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2)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 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 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 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25)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D.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3.(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6)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4.(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6)“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5.(2019福建三明二模,26)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A.交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6.(2019安徽合肥三模,26)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7.(2019广东江门一模,25)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唐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8.(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26)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9.(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0.(2019山东青岛一模,26)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而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以为常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1.(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25)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 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兀与缀术南朝祖北朝齐民有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北魏道元水经注 东晋葛洪结合儒弘景学佛教义富 佛教盛行因为苦法显西行写成书 反佛范缜是唯物灭佛实践有两武 四五骚七完过渡建安文学写白骨 渊明归园不嫌苦山水灵运有乐趣 民歌采桑新乐府敕勒川上木兰舞 东汉书法成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东晋羲之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三国不兴佛画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 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 “兀与缀术南朝祖”是指圆周率与《缀术》是南朝祖冲之的成就。“北朝齐民有要术”是指北朝的《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图”是指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道元水经注”是指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东晋葛洪结合儒”是指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弘景学佛教义富”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教义。“佛教盛行因为苦”是指佛教盛行是因为它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法显西行写成书”是指法显曾西行取经,回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反佛范缜是唯物” 理论上反对佛教的范缜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灭佛实践有两武” 实践上灭佛的是两个武,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四、五、骚、七完过渡”是指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建安文学写白骨” 是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蒿里行》有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渊明归园不嫌苦”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嫌苦累。“山水灵运有乐趣” 是指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等是代表。“民歌采桑新乐府”,民歌《采桑度》是一种新乐府诗,“敕勒川上木兰舞”表面意思是在敕勒川上花木兰跳舞,实际指《敕勒歌》和《木兰辞》。“东汉书法成艺术”是指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曹魏时的钟繇创造了楷书。“东晋羲之兰亭序” 是指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是指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三国不兴佛画祖”是指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是指《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是指大同的云冈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是指少数民族音乐《龟兹乐》等传入, 《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案 [基础知识] 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地理学家裴秀与《禹贡地域图》郦道远的《水经注》玄学家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葛洪、陶弘景与道教佛教传播范缜与《神灭论》私学发展《颜氏家训》范晔与《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诗歌发展建安文学田园诗人陶渊明骈体文民歌盛行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干宝与《搜神记》“书圣”王羲之顾恺之的绘画石窟艺术音乐的融合与发展[基本理论] 1.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但由于民族融合程度的空前加强,在继续前代的基础上,科技文化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2.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文化领域出现新气象; 3.多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能力培养] 1.通过总结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分析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进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将多项成就与前代进行对比,并估量它的现实意义和世界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回纳联系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战乱时期与科技文化成就发展的矛盾分析 [教具教法] 图片,资料,讲述,结构示意图,讨论 [教学过程] [导进新课]自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概述导进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1)刘徽,魏晋时期,提出圆周率的正确方法,运用极限理论。 (2)祖冲之,南朝,Л=3.1415926-3.1415927间,早欧洲一千年。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躲、野生植物的利用,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裴秀,舆图学家,绘制《禹贡地域图》,绘图理论延用至明末。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消极。名为“清谈”,将儒家《周易》、道家《老子》和《庄子》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活动于洛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资料]当时文人想借助道家思想使自己回回自然,摆脱现实纷争,但又不可能彻底摒弃儒家经典,由于他们都接受了儒祖传统教育。于是出现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的怪现象,援道进儒,儒道合流,形成魏晋时期特有现象——玄学。汉儒重家教,师法,注重家学渊源与宗派门户之见,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十三中许莉 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数学、农学等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本课主要介绍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经注》这三个主要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 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 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 2、还应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突出文化特点: 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

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 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了解圆的用途,并让学生举一些圆的实例。 圆形物体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我国古代圆的有关计算也取得很高成就,即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今天我们就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设置悬念,突出重点: 展示如上图片: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 2、查找资料,互相交流:

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一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考点一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 ——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省体制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 (1)含义: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无法继续下去;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 1.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 2.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宋元时期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 (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创新

①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 (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结果 ①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遭到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②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北宋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考向一从材料信息看汉唐中枢机构的地位 [典例1] (2015·四川高考)“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考向二元代中书省的决策程序 [典例2] (2015·福建高考)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抓主线,明规律 (1)高考命题常常会设置迷惑项来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内涵的区分。在复习备考时,要明确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抓住“变化”这一特征归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史实,并能透过变化趋势揭示演变的本质,总体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近年各地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隋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A.《考工记》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四民月令》 2.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社会基础是 A.士族制度的发展 B.国家处于分裂状况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北方民族融合 3.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4.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色是 A.宗教特色 B.市民特色 C.民族特色 D.贵族特色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大触合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8.陶潜的《桃花源诗》①反映了人民质朴的劳动生活②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③向往一种世外桃源生活④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 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实质是 A.抨击时政 B.崇尚清淡 C.维护庶族利益 D.为士族辩护 10.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发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篇》材料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神灭论》回答:(1)从材料1和材料2中判断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加以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讲义

专题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讲义 【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商业的发展 3、宋明理学 4、文学成就1、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 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 制度。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 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隋 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 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 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化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始出现, 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 的趋势。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 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 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基础知识】:学生自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三省制逐渐形成 2、经济:农业: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江南经济发展 手工业: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草市形成 3、文化: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科技: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中提到“仙药” 艺术:东晋王羲之“书圣”(擅长草书和行书)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 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道州县;羁縻府州(管辖民族地区) 2、经济:农业:曲辕犁,隋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教材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材教法 一、教学重点:科技文艺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二、本节教学时数为2课时。建议:前一课时,讲授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的有关内容;后一课时,讲授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如能在结束新课后还有时间总结全章则更好。 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照应本章引言,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本章引言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脉络与历史地位,由当时的特定环境自然引入文化内容的教学。反复对本章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系统回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对本章内容反复认识,加深理解,而且这样导入本节新课,可以加强本章内容的整体感。 三、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基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本节的内容只能从中择其要者,简要述评。另外,本节内容比较侧重自然科学,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成就,如:马钧的机械制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百炼钢与灌钢技术等,已见于前节,对这些技术创新,教师在本目教学中不必展开,但可以提及。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四、关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本目首先应讲清道教的改造。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对它加以改造。这个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二是吸取佛教的诫规,模仿佛教的寺院组织,建立道观,发展势力。葛洪在医学、化学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医学。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他们的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这是乱世为佛教广为传布提供了社会条件的结果。其一,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