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太岁纪年法

岁星太岁纪年法
岁星太岁纪年法

岁星太岁纪年法

岁星太岁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诹訾(娵觜),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次。(枵音xiāo,娵音jū,诹音zōu,沈音chén)古人认为岁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并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故木星被称为岁星。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国语·周语》说:“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国语·晋语》:“岁在大梁,将集天行”。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或“超次”。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星纪(丑);玄枵(子);诹訾(亥);降娄(戌);大梁(酉);实沈(申)

鹑首(未);鹑火(午);鹑尾(巳);寿星(辰);大火(卯);析木(寅)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为了避免岁星纪年法“名不符实”的问题,古人虚拟了一个相对岁星做反向运动的“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是为太岁纪年法。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为了回避地支之名,又对太岁所在的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12个年,给以相应的岁阴专名。

《尔雅》记载十个岁阴和十二地支对应:

摄提格、单阏(shàn è)、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yūn tān )、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史记·历书》记载十二个岁阴和十二地支对应:

摄提格、单阏(shàn è)、执徐、大芒落(大荒骆)、敦牂、叶洽(汁洽)、涒滩(yūn tān )、作鄂、淹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太岁年名太岁位置岁星位置

摄提格寅(析木)星纪(丑)

单阏卯(大火)玄枵(子)

执徐辰(寿星)诹訾(亥)

大荒落巳(鹑尾)降娄(戌)

敦牂午(鹑火)大梁(酉)

协洽未(鹑首)实沈(申)

涒滩申(实沈)鹑首(未)

作噩酉(大梁)鹑火(午)

阉茂戌(降娄)鹑尾(巳)

大渊献亥(诹訾)寿星(辰)

困敦子(玄枵)大火(卯)

赤奋若丑(星纪)析木(寅)

《吕氏春秋·序意篇》:“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涒滩即申年。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摄提是太岁年名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但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另据《尔雅·释天》和《史记·历书》所载,另有与十天干相合以纪年的,叫“岁阳”,也另有一套别名。

大约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

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

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史记·历书》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

焉逢(甲);端蒙(乙);游兆(丙);强梧(丁);徒维(戊)祝犁(己);商横(庚);昭阳(辛);壬(横艾);癸(尚章)昭阳以《尔雅》为准。即癸为昭阳。

阏逢困敦为甲子年,旃蒙大渊献为乙亥年。东汉改用《四分历》时,采用干支纪年,废止了岁星纪年法。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十二次与国州对应关系:

星纪:吴越(扬州);于辰在丑

玄枵:齐(青州);于辰在子

诹訾:卫(并州);于辰在亥

降娄:鲁(徐州);于辰在戌

大梁:赵(冀州);于辰在酉

实沈:魏(益州);于辰在申

鹑首:秦(雍州);于辰在未

鹑火:周(三河);于辰在午

鹑尾:楚(荆州);于辰在已

寿星:郑(兖州);于辰在辰

大火:宋(豫州);于辰在卯

析木:燕(幽州);于辰在寅

十二次与二十八星宿对应关系:

星纪:斗牛女玄枵:女虚危

诹訾:危室壁奎

降娄:奎娄胃大梁:胃昴毕

实沈:觜参井

鹑首:井鬼柳鹑火:柳星张

鹑尾:张冀轸

寿星:轸角亢氐大火:氐房心尾析木:尾箕斗

附十二个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元月,新正,陬月,孟陬,端月,孟春,岁首,正岁;太簇

二月:如月,杏月,酣春,令月,如月,丽月,仲春;夹钟三月:寎月bǐng,桃月,寐月,李月,蚕月,茑月,樱笋时,季春;姑洗

四月:余月,清和月,槐月,梅月,孟夏;仲吕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蕤宾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林钟

七月:相月,瓜月,巧月,霜月,孟秋;夷则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南吕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无射

十月:阳月,小阳春,小春,孟冬;应钟

十一月:辜月,葭月,冬月,仲冬;黄钟;

十二月:涂月,腊月,除月,嘉平月,季冬,暮冬,暮岁;大吕;

二十八宿的名称: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或婺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觜觿xī)、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二十八宿与州名对应关系:

兖州:角,亢,氐;豫州:房,心;

幽州:尾,箕;江湖:斗;

扬州:牛,女青州:虚,危;

并州:营,壁徐州:奎,娄,胃;

冀州:昂,毕益州:觜、参;

雍州:东井、舆鬼三河:柳,星,张;

荆州:翼、轸

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

豫州: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

幽州:今河北省北部、辽宁大部及朝鲜北部

江湖: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汉代为九江、庐江、豫章、丹阳等地:

扬州:今安徽南部、江苏省南部及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区青州:今山东省北部

并州:今山西省大部及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

徐州:今江苏省北部及山东省东南部

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及山东、河北部分地区

益州:今四川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及甘肃、陕西、湖北等部分地区

雍州:今甘肃、宁夏,及陕西省西部、青海东部

三河:指河南、河东、河内三郡,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东南部

荆州:今湖北、湖南,及广东、广西、贵州等部分地区

二十八宿与国然对应关系:

郑之分野:角,亢;宋之分野氐,房,

心;

燕之分野:尾,箕;吴之分野:女;

越之分野:斗,牛;齐之分野:虚,危;卫之分野:营,壁;鲁之分野:奎,娄

赵之分野:觜,参;魏之分野:胃,昂,毕,。

秦之分野:东井、舆鬼周之分野:柳,星,张

楚之分野翼、轸;

“太岁”破解

“太岁”破解 近几年来,河北、天津、山西、北京等地相继报道:发现一种掘自地下、团栾状、能生长、切割能自愈、难辨动物植物的肉形怪物,引起了人们的诸多猜疑。难道这真是民间传说的,能给人带来咎殃的凶煞之神“太岁”的化身? 怪异与载录 其实对于这种肉状物的发现,古代典籍中多处有记,尤其是唐宋时的笔记小说中,关于“太岁”出土的记载甚多。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中载:“莱州即墨县有百姓王丰兄弟三人,丰不信方位所忌,尝于太岁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遂填其坑,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经宿,长赛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悉暴卒,唯一女存焉。”可见段成式时代已有“太岁头上不可动土”之忌。但“暴卒”之事不可信,如果确有其事,随“太岁”而出的大约是一种什么难以抵抗的病毒吧。 唐张读《宣室志》中载,有一萧姓兰陵人,“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萧大惊,呼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

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就把它煮吃了,并且“味甚美”。不久感觉耳聪目明,又落齿重生,秃发再萌,相貌也显年轻。后遇一道人,惊于他的神清气爽,问明原因,说此物是灵芝,食之可以致仙。 宋曾编《类说》引《广异记》云:“晁良正性刚不怖鬼,每常掘太岁地。后又掘,忽见一肉物,良正打之三百,送于河。其夜,使人视之。三更后车马甚众,来至肉所,问:‘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云:‘彼正荣盛,无奈之何!’明失所在。”可见凶煞亦怕“恶人”,更怕人的刚正之气。 宋郭象的《睽车志》也记载,平江人张某掘地得“肉块混然”,“俗谓太岁神”,于是将其奉送至河边遗弃。后来家中发生了一件怪事,狗穿人的衣服行走,被认为是“太岁”作祟使然。当然今天狗穿人衣可不是什么怪事。 此类笔记,本意在搜奇,是对于人们传言的记载,其中不免附会演绎之处,特别是所言怪异之处尤不可信,不过曾有“怪肉状”物的出土,当是传说的本真。 古代典籍中,还载有多种物什,尽管不名“太岁”,可其形状特点与上述“太岁”类似。 视肉。秦汉时成书的《山海经》之《海外南经》中记:“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视肉。”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