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

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

第十一章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总担 2.外肛动物

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并改正)

1.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可能介于只有次生体腔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

2. 苔藓动物非群体,营固着生活,外形似苔藓植物,故名。()

3. 腕足动物体外具两贝壳,属软体动物门的瓣鳃纲。()

4. 腕足动物为开管式循环。()

5.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箒虫动物的消化管呈“U”形,肛门位于体前方。()

6. 箒虫体呈蠕虫状,管栖,全部生活在浅海海底泥沙中。()

7. 箒虫为开管式循环。()

8.总担除有摄食功能外,又是腕足类的呼吸器和幼体孵化袋。()

9.腕足动物及瓣鳃类的两贝壳均由隔膜分泌而形成。()

10.腕足动物门主要分为无铰纲和有铰钢。()

三.填空

1.腕足动物以其双瓣的贝壳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相似,但腕足类的两个壳分别称

_______和_______,而瓣鳃类的两个壳称为_______和_______。

2.被称为总担动物的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三门。

3.在动物界的若干小动物门中,与瓣鳃纲动物在外形上相似的是_______动物门,与腔肠动物在外形上相似的是_______动物门,有的种类的雄虫寄生于同种雌虫体表或体内的是_______动物门。

4.酸酱贝属于_______动物门。

5.腕足类的_______壳小,_______壳大,常具一肉质柄,营固着生活。

6.苔藓动物门通常以_______行无性生殖。

7.海产的苔藓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似_______的幼虫期。

8.胚胎发育中以肠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及次生体腔,这是_______动物的特征。

四.选择填空

1.海豆芽由于具有两片外壳和肌肉质的柄,故属()。

A苔藓动物B须腕动物C腕足动物D软体动物

2.以总担(或触手冠)来捕食的动物是()。

A棘皮动物B节肢动物C环节动物D虫动物

3.腕足动物为()。

A次生体腔B初生体腔C假体腔D无体腔

4.苔藓动物在胚胎发育中,胚孔形成口,这是下面哪种动物的特征?()。

5.河蚌在外形上与下列哪种动物相似()。

A乌贼B长蛸C海星D酸酱贝

五.问答题

1.为何过去将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箒虫动物三类归属于拟软体动物门,其依据是什么?三类动物各具何结构特点而独立成门。

2.试述苔藓动物,腕是动物和箒虫动物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类型的理论依据。

第七章 扁形动物门分析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涡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寄生吸虫和绦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了解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三角涡虫 主要特征:体扁平,两侧对称,三胚层,皮肌囊结构、无体腔,不完全消化系、原肾管系、梯形神经系、生殖特点及生活方式。 一、两侧对称 定义:两侧对称是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意义: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保护功能(保护色、杆状体)。 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 前端:出现了头部: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 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 定向运动和主动摄食; 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水中漂浮生活水底爬行陆地爬行) 二、中胚层的形成 意义: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减轻了内外胚层某些机能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促使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形成; 3)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4)取代了内外胚层的生殖机能,有了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同时出现交配和体内受精现象(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5)中胚层产生的实质可贮存营养(耐饥饿)和水分(抗干旱)并保护内脏。 扁形动物门最先出现适合于潮湿土壤表层生活的陆生种类。 小结: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特征 1)体制上来看,涡虫具有比水螅更进步的两侧对称体制,相对水螅的辐

第十四章 尾索动物亚门

第十四章尾索动物亚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尾索动物亚门的特征 2. 掌握柄海鞘的形态结构特点 3. 了解尾索动物的分类 重点: 1.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2. 海鞘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难点: 1. 海鞘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幼体发育及变态 课时: 讲授1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节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尾索动物普见于世界各地,营海栖生活。本亚门种类不多,大约全世界有1370多种,但生活方式差异很大,有单体,也有群体的,有自由生活的,也有营固着生活的,因此形态差异也很大,但尾索动物的共同特征还是存在的。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一、幼虫是自由生活的,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在尾部有脊索,但脊索和背神经管在少数种类终生存在,大多数只在胚胎期和幼体时出现,到了成体,尾即消失,脊索和背神经管也随之消失。这一类动物因脊索位于尾部而得名。 二、幼体、成体都具鳃裂。 三、身体外面由被囊(tunic)包被着,因之又有被囊动物之称。被囊呈胶质或似纤维质,由被囊素(tunicin)构成,被囊素由体壁分泌而成。被囊素的化学成分接近于植物的纤维质。在动物界中,被囊素极为罕见,至今只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分类地位的确定: 早在2000多年前,尾索动物就被记载和描述,但因其大多数种类只在幼体时有尾,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尾即消失,因此从这样的成体身体上看不出它们和脊索动物的关系来。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动物学家搞不清这一类动物的分类地位,曾先后将其归于无

脊椎动物的蠕虫类、拟软体动物、苔藓动物或软体动物。直到1866年,俄国学者柯瓦列夫斯基将其置于脊索动物门,从此确立了其分类上的地位。----仔细的研究了海鞘的胚胎发育及其变态后,才将其位置从软体动物移到脊索动物门。说明:分类中,胚胎发育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第二节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 clava) 一、成体柄海鞘的外形和生活方式 海鞘是最普遍的尾索动物,柄海鞘是海鞘类中的优势种。成体海鞘是营固着生活的,一般固着在海岸岩石、漂浮的木头、绳索上、海水养殖的海带筏和扇贝笼上。 体形、出入水管: 海鞘的外形很象一把茶壶,“壶府”便是身体的基部,固着在岩石等处,“壶口”和“壶嘴”都与外界相通,如果在饲养海鞘的容器中,加一点微细的、不溶于水的带颜色的小颗粒,你就可以看到这些有色颗粒随着水流由“壶后”处入内,从“壶嘴”处流出,因此,你可以判定,这个高一点的孔是入水管孔,旁侧稍低一点的孔是出水管孔。注意:○1这两个孔并不是总是张开的,而是可以关闭的,因为在两孔的周围都是环形排列的括约肌,括约肌来控制水孔排出,当受惊扰或刺激时,则可引起体壁骤然收缩,体内积贮的水分别从两个孔中似乳汁般同时喷出而出。 被囊:在海鞘身体外面有一层厚厚的被囊。 背腹的区分:上述为成体海鞘的形态,幼体海鞘与成体海鞘形态不同。不过,从胚胎发生来,出水管位于背方,因此,相对的一面是腹面。 二、成体海鞘的内部结构 1. 体壁 体壁(外套膜)由上皮细胞(外胚层来源)和肌肉纤维(中胚层来源)组成。体壁能分泌被囊素,并由此形成被囊,包被动物体。柄海鞘的被囊表面通常不易被其他动物所附着,但是同种个体却能重叠附生,这对种族繁衍有积极意义。 2. 鳃裂及围鳃腔 口、咽:海鞘的入水管是一个短小的管子,管子下面即是口,口下即为宽大的咽部,咽占了身体的大半部3/4。 鳃裂:咽壁开孔,即形成许多成对的鳃裂,由此显示出脊索动物的特征,这是成体海鞘显示脊索动物三大特征中的唯一一个特征。 围鳃腔:在咽的外围,或者说是鳃囊的外围有一个大的腔----围鳃腔,它包围着鳃囊,并以出水管孔通体外。 自入水管经口进入咽部的水流,因鳃裂周围的咽壁上有丰富的血管,所以当水流经鳃裂时,水中的氧气即扩散入血液中,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即排入水中,(围鳃腔),水流入围鳃腔,然后经出水管孔排出体外。 消化管的末端----肛门也开口于围鳃腔,生殖管道的开口也于围鳃腔内。 海鞘的受精作用是在围鳃腔中进行,受精卵再通过出水管孔排出体外,在海中发育。 海鞘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弯曲处有一团细胞组成的小肾囊,代谢产生的排泄物,如尿酸颗粒也先排入围鳃腔,然后借水流经出水管排出体外。 总之,围鳃腔与海鞘的消化、呼吸、排泄、生殖四大生理功能的进行都有关系。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教学用具 标本(猪肉绦虫)、挂图、录像、投影片。 参考课时 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引言的设计: 本章内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地方的人都认识“米猪肉”或“豆肉”。教师可以用标本或者实物以问答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听说过“米猪肉”或者“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吃呢?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这种肉是不能吃的。误食此肉,会使人得猪肉绦虫病。猪肉绦虫也可叫猪带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动物,下面我们就以猪肉绦虫为例学习扁形动物门的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引入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提问:①大家见过这种动物吗?②在哪儿见过,它生活在哪里?③它与我们见过的其它动物有什么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题:这种动物叫猪肉绦虫,它是一种寄生虫。从它的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体为白色带状,它可以寄生在猪体内又可寄生在人体内,故得名为猪肉绦虫。“绦”——白色带子。绦虫属扁形动物门。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关于猪肉绦虫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观察猪肉绦虫的成虫标本或挂图,同时思考:猪肉绦虫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特点?哪些是与寄生相适应的? 第二,在学生观察、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猪肉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主要特点:

第5章 腔肠动物门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上占重要位置? 答: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辐射对称多孔动物的体型多数是不对称的。从腔肠动物开始,体型有了固定的对称形式。(二)两胚层、原始消化腔多孔动物虽然具有二胚层,但从发生来看,它与其他后生动物不同,因此一般只称为二层细胞。腔肠动物才是具有真正二胚层(内、外胚层)的动物。在二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它与海绵的中央腔不同,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因此,可以说从这类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三)组织分化海绵动物主要是有细胞分化。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分化,而且开始分化出简单的组织。动物的组织一般分为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四类,而在腔肠动物上皮组织却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感觉细胞、消化细胞等。(四)肌肉的结构上皮肌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这表明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是一种原始的现象。一般在上皮肌肉细胞的基部延伸出一个或几个细长的突起,其中有肌原纤维,也有的上皮成分不发达,成为肌细胞,有的是上皮成分发达,细胞呈扁平状,肌原纤维呈单向排列,或者是2排肌原纤维呈垂直排列,也有的上皮成分发达呈圆柱状,周围有一系列的平滑肌环。肌纤维也分为横纹肌、斜纹肌和平滑肌。每个肌原纤维都是由一束细丝组成,这些丝又分粗、细2种,与高等动物粗(肌球蛋白)、细(肌动蛋白)丝相似,其收缩机理也和高等动物的相似。关于肌肉的神经支配了解的不多,近年来有的实验证明,腔肠动物的神经与肌肉的接触部分——神经肌肉突触的超微结构和神经肌肉连接,也都与高等动物的相似。 (五)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 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由于所有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2.掌握水螅的基本结构如内外胚层细胞的分化等,通过它了解腔肠动物的体壁 结构、组织分化等基本特征。 答:水螅体为圆柱状,能伸缩,遇到刺激时可将身体缩成一团。一端附于水草或其他物体上,附着端称为基盘。另一端有口,口长在圆锥形的突起——垂唇上,平常口关闭呈星形,当摄食时口张开,在口之周围,有细长的触手,一般6—10条,呈辐射排列,主要为捕食器官。也可借助于触手和身体弯曲作尺蠖样运动或翻筋斗运动。水螅的身体内部为一空腔,由口与外界相通,也与触手相通,此为消化循环腔。其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在2层细胞之间为中胶层。体表的一层为外胚层,这层细胞主要有保护和感觉的功能。里面的一层为内胚层,主要有营养功能。外胚层包括皮肌细胞(称上皮肌细胞或外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刺细胞和间细胞。在外胚层中皮肌细胞数目最多,皮肌细胞基部的肌原纤维沿着身体之长轴排列,如一层纵行的肌纤维,它收缩时可使水螅身体或触手变短。感觉细胞分散在皮肌细胞之间,特别在口周围、触手和基盘上较多,其体积很小,细胞质浓,端部有感觉毛,基部与神经纤维连接。神经细胞位于外胚层细胞的基部,接近于中胶层的部分,神经细胞的突起彼此连接起来形成网状,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

动物学复习题上

动物学复习题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复习题 1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2细胞膜有哪些重要作用?对动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3细胞质各重要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4细胞核的结构及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什么?与细胞质有何联系? 5研究细胞周期有何实践意义? 6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何生物学意义? 7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有何异同? 3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4鞭毛的超微结构及其运动机理是什么? 5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简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7何谓变形运动?变形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8肉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简述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10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11疟疾复发的根源是什么? 12疟原虫的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出哪些新观点? 13孢子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4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5研究原生动物有何经济意义?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复习题 1受精卵的卵裂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 2何谓胚层的分化?多细胞动物的三个胚层各分化成哪些组织器官? 3什么叫生物发生律?了解生物发生律有何重要意义? 4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哪几种学说?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个学说易被多

数人接受? 为什么? 第四章海绵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复习题 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动物演化树上的一个侧支? 第五章腔肠动物复习题 1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消化腔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 2如何采集水螅,怎样用活水螅观察刺细胞? 3以薮枝虫为例,试述其生活史并作出简图。 4试比较腔肠动物各纲异同。 5试述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复习题 1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中有何重要意义? 2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一些,试以水螅和涡虫为例,指出涡虫进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典型吸虫的生活史中各种虫态的一般特征。 4试叙述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及其防治原则。 5简述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及其防治原则。 第七章原腔动物门复习题 1如何从外形上辨别雌雄蛔虫? 2介绍解剖蛔虫的方法和步骤? 3试述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4试述人蛔虫的生活史,分析说明其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复习题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在动物演化上的地位怎样? 2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3试述环毛蚓与土壤穴居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4简述蛭类适应临时性寄生生活的结构及生理特点。 5沙蚕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结构特点。 6试述环毛蚓的血液循环途径。

软体动物门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一、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具有齿舌的是()。 A蜗牛 B.蚯蚓 C.水螅 D.螳螂 E.海参 2.下列哪类动物在口腔里具有齿舌()。 A. 腔肠动物 B. 扁形动物 C. 线形动物 D. 环节动物E . 软体动物 3.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动物类群是()。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腔肠动物 E.棘皮动物 4.中药瓦楞子基源动物为()动物。 A.瓣鳃纲 B.腹足纲 C.头足纲 D.多板纲 E.腹足纲 5.中药海螵蛸的基源动物为()动物。 A.瓣鳃纲 B.腹足纲 C.头足纲 D.多板纲 E.腹足纲 6.中药石决明的基源动物为()动物。 A.瓣鳃纲 B.腹足纲 C.头足纲 D.多板纲 E.腹足纲 7. 软体动物中的()有无脊椎动物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脑”。 A. 金乌贼 B. 杂色鲍 C. 中国圆田螺 D. 泥蚶 E. 牡蛎 8. 泥蚶、毛蚶和魁蚶属于()纲,它们的贝壳呈瓦楞状,入药称为瓦楞子, A. 腹足 B. 掘足 C. 头足 D. 单板 E. 瓣鳃 9. ()的贝壳完全退化成内壳了,在中药里称“海螵蛸”。 A、背肛蓝斑海兔 B、金乌贼 C、野蛞蝓 D、华蜗牛E. 海蜗牛 10.中药海螵蛸是金乌贼的()部分结构。 A. 贝壳 B.外套膜 C.内脏团 D.头部 E. 触手 11.珍珠在软体动物的()中形成。 A.贝壳 B.外套膜 C. 贝壳角质层 D. 贝壳棱柱层 E.贝壳珍珠层 12.软体动物神经系统一般都不发达,除了()。 A. 腹足纲 B. 掘足纲 C. 头足纲 D. 瓣鳃纲 E. 多板纲 二、填空题 1.软体动物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个部分。

腔肠动物门复习题答案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辐射对称:通过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多个切面(至少有3个)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对称形式,如大多数腔肠动物。 2. 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如海葵等。 3. 出芽生殖:母体成熟后,以出芽的方式产生芽体,形成新的个体,如水螅的无性生殖。 4. 消化循环腔:由腔肠动物内、外胚层所围成的体内腔,这种消化腔既有消化的功能又有循环的功能。 5. 皮肌细胞:腔肠动物的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的原始结构,上皮肌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 6. 中胶层:位于腔肠动物体壁中两胚层之间并有内、外两胚层细胞分泌的薄且透明的胶状物质,对身体起支撑作用。 7. 浮浪幼虫:在腔肠动物的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原肠胚,在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的幼虫称为浮浪幼虫。 8. 再生:母体被切除部分后,通过细胞分化和再分化,仍能生长出原油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再生,如水螅。 9.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具有捕食和防御的作用,如水螅。 10. 细胞外消化:由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到消化腔内,将食物进行的消化,称为细胞外消化。 二、填空题 1. 腔肠动物 2. 辐射对称 3. 内、外两;消化循环;消化;循环;原肠 4. 外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刺细胞;间细胞 5. 神经网;神经细胞;突轴;无定向 6. 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钵水母;海蜇 7. 腔肠动物;草履虫 8. 水螅型;水母型;无性;出芽生殖;有性;精卵结合 9. 腺;消化酶;细胞外10. 再生11. 谷胱甘肽;消化循环腔 12. 通过口排出体外13. 腔肠动物;钵水母;胃囊;生殖腺;胃丝

第8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 何重要意义? 答: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 (一)分节现象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 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节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次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或 称真体腔。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细胞形成左右两团中胚带继续发育中胚带内裂开成腔,逐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体表上皮构成体壁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故又称裂体腔。因此,次生体腔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体腔膜。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的次生体腔由体腔上皮依各体节间形成双层的隔膜,分体腔为许多小室,各室彼此有孔相通。次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2.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环节动物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3纲。 (一)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卵裂为螺旋型,有担轮幼虫。除极少数种类外,都生活在海洋中,底栖。约10 000种。多毛类身体一般呈圆柱状,或背腹稍扁,长lmm~20mm,最大的可达lm以上。体节多,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分化良好,近梨形,背侧有眼点4个,可感光;前缘中央有一对短的口前触手其两侧各有一分节的触角。围口节是身体的第Ⅰ体节,两侧各有4条细长的围口触手,腹面为口,吻可翻出,前端有一对颚,吻可分近颚的颚环和近口的口环,划分为Ⅰ~Ⅷ区,上具乳突、小齿或平滑,这在鉴定属种上有重要意义。躯干部为围口节以后的体节组成,每一体节两侧均具一对薄片状的疣足,为双叶型。疣足主要为游泳器官,也可进行气体交换。在疣足的腹侧有一极小的孔。 (二)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分节的真体腔动物 ?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地位 身体出现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具发达的次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多数环节动物排泄器官为后肾管;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间接发育的种类均有担轮幼虫期,是最早出现分节的动物。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分节现象 ?体节:是指许多彼此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构成躯体的结构的部分, 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分节现象: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成为分节现象。 ?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 其余各体节的形态上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一些种类的动物, 身体各体节进一步分化,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机能上均不相同, 如出现附肢等的现象。 异律分节的意义: ?异律分节不仅增强运动机能,也使动物生理分工更为显著, 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的体节中,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对以后逐步分化出头部、胸部和腹部等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加强。 二、次生体腔 ?(一)概念: ?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中胚层发育的肌肉层和体腔膜的体腔,由中胚层细胞形成,又叫真体腔(coelom)。 ?(二)次生体腔的发生 ?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 (三)中胚层的特点: 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肠壁中胚层;具体腔膜,肠系膜;内充满体腔液,有孔道与外界相通。 (四)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动物学复习题答案.doc

动物学复习题 问答题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 么? 解: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主要特征细胞密集排列 呈膜状,覆盖在 体表和体内各 种器官、管道、 囊、腔表面及内 脏器官的表面多种细胞和大 量的细胞间质 组成,分散在液 体、胶状体、固 体基质和纤维 的细胞间质中 主要由收缩性 强的肌细胞构 成 由神经细胞或 神经元和神经 胶质细胞组成 主要机能保护、吸收、排 泄、分泌、呼吸支持、保护、营 养、修复和运输 将化学能转化 为机械能使肌 纤维收缩 高度发达的感 受刺激和传到 兴奋能力 2.掌握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解: 器官:器官是集中不同类型组织的有机联合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执行一定的生理机能。 系统:系统是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的有机联合体,能完成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生理机能。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最原始的、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什么区别? 解: 1、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最微小、 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特征2、其生理活动是由各种细胞器官来执行和完成的 3、有性和无性生殖方式多样 4、以形成包囊的方式适应不良环境 原生动物群体完全不同于多细胞动物,因为群体中的细胞依然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2、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的纲?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解:以原生动物的运动方式来划分。

运动器官营养方式生殖代表 鞭毛纲鞭毛植鞭亚纲自养 动鞭亚纲异养二分裂 配子/整体结合 眼虫 锥虫 肉足纲肉足异养二分裂/有性生殖变形 虫纤毛纲纤毛异养二分裂/结合生殖草履 虫 孢子纲无异养裂体/配子世代交 替生殖疟原虫 3、掌握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主要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并通过他们的理解和掌握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了解这些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上的价值。 解同上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根据什么说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解:(胚胎学)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原肠胚等一系列过程到成体.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 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2、初步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从受精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8章环节动物门 第1节环节动物门的特征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1、身体分节,有刚毛和疣足,运动敏捷;2、次身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3、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复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4、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迅 I、分节现象: 1、特点:环节动物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分节现象)。分节现象是是无脊椎动物发展的重要标志 2、分节功能:增强运动机能,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3、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 4、异律分节:环节动物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致使动物向更高级发展,为逐渐分化出头、胸、腹等各部分奠定了基础) II、次生体腔(真体腔、裂体腔): 1、特点:位于体壁和消化管之间,也在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体所形成(裂体腔)。各环节间形成双层的隔膜,分体腔为许多小室。体腔内有体腔液 2、意义:肠机能加强、为肠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物质条件;运动能力加强;对循环、生殖、排泄系统的完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III、纲毛和疣足: 1、特点:运动器官。环生;对生 2、功能:增强了运动能力,是它们运动更敏捷、迅速 IV、循环系统: 1、组成:纵行血管、环形血管、分支血管 2、特点: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养机能。血液中含血红蛋白,所以血液呈红色,但血细胞无色 V、后肾管: 基本结构:肾口、肾孔、肾管、体腔管、生殖管、消化管 VI、索式神经系统: VII、担轮幼虫(个体发育):环节动物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第2节代表动物——环毛蚓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生产;可作为医药(地龙);可作为鱼等的饵料;可鉴土壤重金属含量 I、外部形态:圆柱状,细长 II、内部构造: 1、体壁和次生体腔:a、构成: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体腔上皮等构成;b、特性: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辐射对称 2.两辐射对称 3.出芽生殖 4.消化循环腔 5.皮肌细胞 6.中胶层 7.浮浪幼虫 8.再生 9.刺细胞10.细胞外消化 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填“+”,错的填“-”并改正) 1.腔肠动物是一类比较高等的原生动物。() 2.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 3.水螅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在两层细胞之间为中胶层。() 4.由水螅内胚层分化而成的腺细胞,都可分泌粘液,有滑润作用。() 5.珊瑚纲的水螅型比较复杂,而水母型比较退化。() 6.珊瑚骨骼的形成与大多数珊瑚虫的内外胚层都能分泌骨骼有关。() 7.水螅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受精后,经胚胎发育可直接形成小水螅。 () 8.薮枝虫的水母型的消化循环系由口、胃、辐管、环管构成。() 9.切下水螅身体的任何部位,每一片段都可再生成一个完整的小水螅。 () 10.海葵的无性生殖方式为纵分裂或出芽。() 11.水螅无特殊的呼吸和排泄器官,由各细胞吸氧,排除二氧化碳和废物。 () 12.培养水螅时,若以食物和水质两个因素相比,最关键的是水要干净,否则很易死 亡。() 13.所有腔肠动物都有世代交替现象。() 14.海蜇、海葵、海鳃同属一个纲。() 15.海葵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16.栉水母动物体型为典型的辐射对称。() 17.栉水母动物触手上没有刺细胞,而有大量的粘细胞。() 二、填空 1.________才是真正的后生动物的开始。 2.腔肠动物的体型一般为________,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对称形式。 3.腔肠动物具有由________胚层细胞所围的________腔,此腔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来源于胚胎发育中的________腔。 4.腔肠动物是具有细胞分化的一类低等多细胞动物,其中,水螅的外胚层细胞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类型。 5.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________,这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 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________组成,神经细胞之间一般以________相连接,神经传导的方向一般是________。 6.腔肠动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纲,本门食用价值最大的是 ________纲的________。 7.刺细胞为________所特有,刺丝泡为________所特有。 8.腔肠动物的形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前者是为________世代,其生殖方式是________;后者为________世代,其生殖方式是________。 9.淡水水螅的内胚层有一种________细胞,它们能分泌________进行________消化。 10.腔肠动物的________能力很强,如把水螅切成几小段,每段都能长成一个小水螅。

09第八章软体动物习题

第九章软体动物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齿舌 2、外套膜 二、填空题 1、软体动物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它由三层结构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_______层、_______层和_______层。 2、软体动物除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外,其它许多海产种类发育时多要经过两个幼虫阶段;_______ 幼虫和_______幼虫。 3、软体动物多数有贝壳;腹足纲贝壳_______ 个,_______状;双壳纲往往为_______片状,左右合抱;头足类大多数退化为_______。 4、软体动物中除腹足类外,基本的体制是相同的,为_______,而腹足类与其他软体动物的主要区别特征是_______。 5、软体动物的身体不分体节,而包括头部、足部_______、_______和贝壳等部分。 6、软体动物左右侧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围成的空腔称为_______,并有入水孔和出水孔与外界相通。 7、软体动物消化器官发达,多数种类在口腔内具有_______和_______。 8、软体动物的血液循环为_______,心脏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 9、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仍为后肾管型,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组成。 10、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由四对神经节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1、软体动物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七个纲。 12、被称为软体动物活化石的是_______。 13、腹足纲动物多有单一_______形外壳,其_______和_______是左右对称的_______却是左右不对称的。 14、圆田螺侧脏神经连索在食道上下左右交叉形成_______字形。 15、河蚌的每个瓣鳃由两片鳃小瓣构成,每一鳃小瓣又由许多与身体纵轴排列的_______以_______互相连结构成的,后者内有关许多小孔,称为_______。 16、河蚌的胃肠交界处,由胃向后突起一囊,为_______。 17、河蚌的卵在_______中受精,在_______孵化,其幼虫称_______。 18、河蚌的排泻器官有两种,一为肾脏(一对),系由_______和薄壁的_______构成。另一为_______。 19、乌贼体制特殊,身体分_______、_______及_______三部。 20、乌贼的足特化为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 21、下列动物属于哪纲动物

第九章 环节动物门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 要求: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环毛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并掌握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了解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特点代表动物——环毛蚓 主要特征:体同律分节、刚毛及疣足、真体腔、后肾管、闭管式循环系、链状神经系、生殖系特点、担轮幼虫。 一、身体分节(同律分节): 分节现象:在外表和内部构造上(如循环、排泄、神经、生殖)重复排列的现象。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为同律分节。(原始) (同律分节: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按体节排列。环节动物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为同律分节) 意义: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环节动物开始有同律节现象) 1、提高了动物体新陈代谢的效率,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每一个体节等于一个单位有一神经节:集中,动物的感觉、反映更灵敏; 有一副排泄系:排泄效率更高。 2、加强了运动机能:为动物体提供了局部活动的可能性,使其整体和局部运 动更加灵活。 3、为动物体的进一步分化(异律分节)创造了条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头:感觉、摄食 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如昆虫的胸:运动 腹:代谢与生殖 (小结:身体分节——体外分节、体内也相应分节,而且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而且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因此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iminthes Platyheiminthes))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涡虫纲涡虫纲((Turbellaria Turbellaria))第三节吸虫纲吸虫纲((Trematoda Trematoda) )第四节 绦虫纲绦虫纲Cestoida Cestoida Cestoida)) 第五节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第六节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附:纽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Nemertinea) )

扁形动物概述

玉 溪师范学院李 红 梅玉 溪师范学院李红 梅 第一节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体被腹扁平二、两侧对称 三、具三胚层具三胚层、、无体腔无体腔、、具皮肤囊 四、不完全消化系统及原肾管排泄五、呼吸和循环六、生殖系统七、生活方式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玉 溪师范学院 李 红梅玉 溪师范学院 李 红梅一、体被腹扁平体被腹扁平。。 二、两侧对称及意义两侧对称及意义。。 讨论讨论::左右对称左右对称((概念概念))、形成形成、、意义意义??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左只有一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份右相等的两个部份,,使动物分为前端和后端使动物分为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背面和腹面。。 2、形成形成::动物动物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 3、意义意义::(1)使动物的体制有了分化:前、后端后端;;背、腹面腹面;;(2)体制的分化促使机能的分化有关有关::感觉感觉((头)、)、保护保护 (背)、)、运动运动运动、、摄食摄食((腹面腹面)。)。(3)运动运动::不定向到定向。(4)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5)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为动物为动物由水底爬行生活演变到陆上爬由水底爬行生活演变到陆上爬行生活创造了条件行生活创造了条件。。 总之总之::使动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动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获得了更广泛意义的适应。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初中生物标准教材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 计(参考文本) Bi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types, structures, functions, behaviors, development, and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sms at all levels.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九年级生物:扁形动物教学设计(参考文 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

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地位 ●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形成皮肌囊;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出现器官系统;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梯状神经系统;具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既有自由生活也有外寄生和内寄生的种类。 ●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三个胚层,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侧对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两侧对称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演变成定向运动; 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 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再演变陆上爬行生活. ●2.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和意义 ●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 ●身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器官的形成使运动加快,摄食增加,促使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发展,加强了新陈代谢. ●中胚层分化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和肌肉组织: ●肌肉层促进了运动机能的发展。 ●实质组织:部分中胚层形成的, 葡萄状,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抗干旱, 耐饥饿, 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3、具有皮肌囊(dermo-muscular sac) ●由动物表皮层和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紧贴在一起,构成囊状体壁,称之为皮肌囊,为实质组织所充填. 4.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im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 消化系统具有口、咽和肠,无肛门。 不完全消化管 ●5.具有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原肾管系统?a?a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排出多余水份、调节渗透压和排出含氮废物.

第三章 扁形动物门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 第三章扁形动物门 教学目标 1.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了解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和猪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有关猪肉绦虫的标本或图解,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感染途径及预防办法,培养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3.通过了解猪肉绦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猪肉绦虫适于寄

生生活的特征,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猪肉绦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1)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寄生生活的动物”。猪肉绦虫与自由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只有认清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控制、消灭它。 (2)猪肉绦虫营寄生生活,而且它一生中要更换两次宿主,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并能大量地繁殖自己的新个体,对人、畜危害极大。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才能达到预防人、畜患猪肉绦虫病的目的。 (3)通过学习重点内容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应寄生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更

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猪肉绦虫的生活史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从猪肉绦虫的发育看:由受精卵→成体,它需要更换两个宿主。猪是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猪是如何感染上猪肉绦虫的?人又是怎样传染上此寄生虫病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对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和生活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米猪肉”的理解也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要尽量加强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准备一些清楚的实物(囊尾蚴、米猪肉)或标本,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2)学校现有的挂图和参考书中:都提到“六钩蚴”和“囊尾蚴”的概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以便把猪肉绦虫的生活史说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