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 ( 第1课时)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 ( 第1课时)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 ( 第1课时)教学设计

选修2—2 1.1.2 导数的概念( 第1课时)

中山一中李德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高台跳水问题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抽象出导数概念,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了解导数的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导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水到渠成的,数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互促进。

教学重点、难点

形成导数概念,了解导数的内涵即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教师用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得到导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积极探究、讨论,逐步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内涵。

教学用具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学生要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1)引入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如果我们知道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关系()10

t

h,那么我们就会计算任意一段的平

=t

t

5.6

9.42+

+

-

均速度v,通过平均速度v来描述其运动状态,但用平均速度不一定能反映运动员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那么如何求运动员的瞬时速度呢?问题:2秒时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2)新课

我们现在会算任意一段的平均速度,先来观察一下2秒附近的情况。先计算2秒之前的t?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v,请同学们完成表格1左边部分,(事先准备好的),再完成表格

关于这些数据,下面的判断对吗?

2.当t ?趋近于0时,即无论t 从小于2的一边,还是t 从大于2的一边趋近于2时,平均速度都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值-13.1s m /。

3. 靠近-13.1且比-13.1大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是某一段[]2,2t ?+上的平均速度; 4. 靠近-13.1且比-13.1小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是某一段[]t ?+2,2上的平均速度; 5. -13.1表示在2秒附近,运动员的速度大约是-13.1s m /。

分析:2=t 秒时有一个确定的速度,2秒附近的任何一段上的平均速度都不等于瞬时速度,所以比-13.1大的数作为2秒的瞬时速度不合理,比-13.1小的数作为2秒的瞬时速度也不合理,因此,运动员在2秒时的瞬时速度是-13.1s m /。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2秒时的瞬时速度是-13.1s m /,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如何得到的:

首先,算出[]t ?+2,2上的平均速度

()()

t

h t h ?-?+22=1.139.4-?-t ,接着观察当t ?趋近

于0时,上式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值-13.1,这个值就是运动员在2秒时的瞬时速度。为了表述方便,我们用

()()

1.1322lim

-=?-?+→?t

h t h t

表示“当2=t ,t ?趋近于0时,平均速度v 趋近于确定值-13.1”。

问题:1。当4=t 秒时的瞬时速度如何计算?当0t t =秒时的瞬时速度如何表示? 2.如果知道气球的半径r 和体积V 的函数关系式是()3

43π

V V r =

,你会表示气球在体积为

0V 时的瞬时膨胀率吗?

3.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如何表示? 新

课板书

:函数

()x f y =在

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

()()

x

f x

x f x x f x x ??=

?-?+→?→?lim

lim

000

,我们称它为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

()x f

'

或0

|'x x y =,即

()()()

x

x f x x f x f

x ?-?+=→?000

0'

lim

,例如:2秒时的瞬时速度可以表

示为()1.132'-=h 或1.13|'2-==t y 。

17世纪,力学、航海、天文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新

的要求,它们突出地表现为四类问题,其中的两类问题直接导致了导数的产生:一是根据物体的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求速度和加速度;二是求已知曲线的切线。

由导数的定义,我们知道,高度h 关于时间t 的导数是运动员的瞬时速度;气球半径r 关于体积V 的导数就是气球的瞬时膨胀率。

实际上,导数可以描述任何事物的瞬时变化率,如效率、点密度、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等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导数的应用。

例1 将原油精炼为汽油、柴油、塑胶等各种不同产品,需要对原油进行冷却和加热.如果在第xh 时,原油的温度(单位:C )为()()801572

≤≤+-=x x x x f .计算第2h 和第6h

时,原油温度的瞬时变化率,并说明它们的意义. 分析

2h 时,原油温度的瞬时变化率就是()2'

f ,根据导数的定义,先算

x

f ??,再

接着求出x

f x ??→?lim 0

。若()2'

f

=3-,则说明在第2h 附近,原油温度大约以3C /h 的速率

下降 解:略

小结

1.导数的产生是由于17世纪力学、天文学等的飞速发展,对数学提出的要求,主要是两类问题:一是根据物体的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求速度和加速度;二是求已知曲线的切线; 2.导数就是瞬时变化率; 3.导数的计算公式:()()()

x

x f x x f x f

x ?-?+=→?000

0'

lim

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1.1A组1,2,3,4,5。

高中数学《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A 版)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是在学习了函数平均变化率以后,过渡到瞬时变化率,从而得出导数的概念,再从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迁移至瞬时变化率即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需要中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函数变化的本质,其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在在天文、物理、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及经济领域也日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功能。 在中学数学中,导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横向看,导数在现行高中教材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众多知识的交汇点,是解决函数、不等式、数列、几何等多章节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它以更高的观点和更简捷的方法对中学数学的许多问题起到以简驭繁的处理。 从纵向看,导数是函数一章学习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对极限知识的发展, 同时为后继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打下必备的基础,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瞬时速度,因此,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 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 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而在第一课时平均变化率的学习中,课本给出了一个思考,观察函数 )(x f y 的图像,平均变化x y 表示什么?这个思考为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埋下 了伏笔。因此,在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之后, 立即让学生继续探索导数的几何意义,学生会对导数的几何意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从数值逼近、几何直观感知,解析式抽象三个角度认识导数的含义,应用导数的定义求简单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 掌握求导数的基本步骤,初步学会求解 简单函数在一点处的切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及用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1节 导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 学生版

导数的概念及运算(讲案) 【教学目标】 一、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 【知识点】 1.变化率 事物的变化率是相关的两个量的“增量的比值”。如气球的平均膨胀率是半径的增量与体积增量的比值; 2.平均变化率 一般地,函数()f x 在区间[]21,x x 上的平均变化率为:2121 ()() f x f x x x -- 要点诠释: ① 本质:如果函数的自变量的“增量”为x ?,且21x x x ?=-,相应的函数值的“增量”为y ?,21()()y f x f x ?=-,则函数()f x 从1x 到2x 的平均变化率为 2121 ()()f x f x y x x x -?=?-

②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正可负,平均变化率近似地刻画了曲线在某一区间上的变化趋势,即递增或递减幅度的大小。 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平均变化率赋予不同的实际意义。如位移运动中,位移S (m )从t 1秒到t 2秒的平均变化率即为t 1秒到t 2秒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高台跳水运动中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要想更精确地刻画物体运动,就要研究某个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 3.如何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通常用“两步”法: ①作差:求出21()()y f x f x ?=-和21x x x ?=- ②作商:对所求得的差作商,即 2121 ()() f x f x y x x x -?=?-。 要点诠释: 1. x ?是1x 的一个“增量”,可用1x x +?代替2x ,同样21()()y f x f x ?=-。 2. x 是一个整体符号,而不是与x 相乘。 3. 求函数平均变化率时注意,x y ,两者都可正、可负,但x 的值不能为零,y 的 值可以为零。若函数()y f x =为常函数,则y =0. 4.函数的瞬时变化率: 设函数()y f x =在0x 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0x x =附近改变量为x ?时,函数值相应的改变00()()y f x x f x ?=+?-. 如果当x ?趋近于0时,平均变化率00()() f x x f x y x x +?-?= ??趋近于一个常数l ,那么常数l 称为函数()f x 在点0x 的瞬时变化率. 【例题讲解】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与教学说明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概念》是第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导数的地位、作用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极限,反映了函数变化的快慢程度.导数是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导数概念是我们今后学习微积分的基础.同时,导数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2.本课内容剖析 教材安排导数内容时,学生是没有学习极限概念的.教材这样处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极限概念高度抽象,不适合在没有任何极限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导数这个特殊的极限去体会极限的思想,这为今后学习极限提供了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函数是高中的重要数学概念,而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因此,安排先学习导数方便学生学习和研究函数. 基于学生已经在高一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习了瞬时速度,因此,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进行导数概念教学时还应该看到,通过若干个特殊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到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从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是瞬时速度过渡到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是瞬时变化率,我们可以向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基本思想.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间间隔越来越小时,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附近的平均速度趋向于一个常数,并且这个常数就是物体在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使学生通过运动物体瞬时速度的探求,体会函数在某点附近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建构导数的概念; 3.掌握利用求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实现求导数的基本步骤; 4.通过导数概念的构建,使学生体会极限思想,为将来学习极限概念积累学习经验; 5.通过导数概念的教学教程,使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过程. 教学重点 通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探求,抽象概括出函数导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意义,由此得出函数在某点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得出导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查找实际测速中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 2.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台Ti-nspire CAS图形计算器,并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 3.制作《数学实验记录单》及上课课件. 教学流程框图 教学流程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导数概念的表象,再通过表象抽象出导数概念,并通过运用导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导数的本质.教学的主要过程设计如下:

《导数的概念》(第1课时)教案1

导数的概念(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曲线的切线的概念. 2.在了解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3.掌握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它们都是一种特殊的极限,为学习导数的定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切线的概念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了解曲线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1.曲线的切线 如图,设曲线C 是函数)(x f y =的图像,点),(00y x P 是曲线C 上一点,点),(00y y x x Q ?+?+是曲线C 上与点P 邻近的任一点.作割线PQ ,当点Q 沿着曲线C 无限地趋近于点P ,割线PQ 便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 .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叫做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 问:怎样确定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呢?因为P 是给定的,根据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 的倾斜角为β,切线PT 的倾斜角为α,既然割线PQ 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 是切线,所以割线PQ 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T 的斜率αtan ,即.)()(lim lim tan 0000x x f x x f x y x x ?-?+=??=→?→?α 例题 求曲线12+=x y 在点P (1,2)处的切线的斜率k . 解:x x x f x f x f x x f y ?+?=+-+?+=-?+=-?+=?2)11(1)1()1()1()()(2200 222+?=??+?=??x x x x x y ∴2)2(lim lim 0 0=+?=??=→?→?x x y k x x ,即2=k . 2.瞬时速度 我们知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它的运动规律可用函数)(t s s =描述.

高等数学导数的概念学习教案.docx

教学合班 1:专业班合计人授课 合班 2:专业班合计人日期对象 合班 3:专业班合计人地点教学第二章导数与微分计划 内容 第一节导数的概念 2学时 (课题)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1.理解导数概念,会用定义求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曲线的切线; 3.理解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具体目标如下: 教学 目的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源 1.理解导数的概念;1.会用定义求函数在一点处 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的导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3.把握可导与连续的关系。2.会求曲线的切线。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 的作风。 重点:导数的定义。 难点: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材、例子(幻灯片)、课件。 教学后记 对培养方案、大纲修改意见对授课计划修改意见对本教案修改意见需增加资源其他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

教学活动流程 教学步骤与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 对前面的知 识进行复习 A. 复习内容与巩固,并简述 1.极限的定义为新知识和6mins 2.极限的计算方法新技能的学 习奠定必要 的基础。 板书 ( 或 PPT展 B.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学习内容示)课题简介 明确本次课的辅以2mins (略。详见教案首页)内容重点及目PPT展示 标 C.讲授新知 导数与微分是微积分的基本概念,要更好地理解导数 的概念,应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自然抽象出导数的概念。导数与微分在理论上和实践 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一、瞬时速度、曲线的切线斜率 1.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设一质点作变速直线运动,质点的运行路程s与时间t的 关系为 s s(t ) ,求质点在 t0时刻的瞬时速度. 分析:如果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给时间一个增量t ,讲解20mins 那么质点在时刻 t0与时刻 t0t 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也就是 辅以 PPT展示 引入导数概念 质点在时刻 t0的瞬时速度为 v0v s(t0t ) s(t0 ) t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这个比值是常数,但是如果质点作 变速直线运动,它的运行速度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为了计算 瞬时速度,首先在时刻 t0任给时间一个增量t ,考虑质点由 t0到 t0 Vt 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 s(t0t )s(t0 ) t

《导数的概念》说课稿(完成稿)

实验探究,让数学概念自然生长 ——《导数的概念》说课 江苏省常州市第五中学张志勇 一. 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导数的概念》第2课时“瞬时变化率——导数”,导数的概念包括三部分教学内容,即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导数,其中瞬时变化率包括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完成平均变化率的学习. 2、内容解析:导数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在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时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导数在函数研究中的应用应是整个章节的重点,但不能仅仅将导数作为一种规则和步骤来学习,导数的概念无疑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关键,否则学生很难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事实上导数概念的建立基于“无限逼近”的过程,这与初等数学所涉及的思想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囿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教材中并没有引进极限概念(过多的极限知识可能会冲淡甚至干扰对导数本质的理解),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直至建立起导数的数学模型. 3、教学设想:导数的本质在于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无限逼近”,而无限逼近有三种方式:数值逼近、几何直观感知、解析式抽象;而达成学生极限思想形成之教学目标,需要以问题为背景,关键是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因此教学处理时,试图还 原知识建构的完整过 程,实现导数概念的“再 创造”,其中数学探究 环节采用数学实验的方

[2020理数]第三章 第一节 导数的概念及运算定积分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第一节 导数的概念及运算、定积分 [考纲要求]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通过函数图象直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3.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 =c (c 为常数),y =x ,y =1 x ,y =x 2,y =x 3,y =x 的导数. 4.能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 5.了解复合函数求导法则,能求简单复合函数(仅限于形如y =f (ax +b )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6.了解定积分的概念,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突破点一 导数的运算 [基本知识] 1.导数的概念 称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li m Δx →0 Δy Δx =li m Δx →0 f (x 0+Δx )-f (x 0)Δx 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记作f ′(x 0)或y ′|x =x 0,即f ′(x 0)=li m Δx →0 Δy Δx =li m Δx →0 f (x 0+Δx )-f (x 0)Δx .称函数f ′(x )=li m Δx →0 f (x +Δx )-f (x ) Δx 为f (x )的导函数. 2.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f (x )=e x f ′(x )=e x f (x )=ln x f ′(x )=1 x 基本初等函数 导函数 f (x )=x α(α∈Q *) f ′(x )=αx α- 1 f (x )=cos x f ′(x )=-sin_x f (x )=a x (a >0,a ≠1) f ′(x )=a x ln_a f (x )=log a x (a >0,a ≠1) f ′(x )= 1x ln a 3.导数运算法则 (1)[f (x )±g (x )]′=f ′(x )±g ′(x ); (2)[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3)????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g (x )]2(g (x )≠0). 4.复合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y =f (g (x ))的导数和函数y =f (u ),u =g (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y x ′=y u ′·u x ′,即y 对x 的导数等于y 对u 的导数与u 对x 的导数的乘积. [基本能力]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f ′(x 0)与(f (x 0))′的计算结果相同.( ) (2)求f ′(x 0)时,可先求f (x 0)再求f ′(x 0).( ) (3)f ′(x 0)是导函数f ′(x )在x =x 0处的函数值.( ) 答案:(1)× (2)× (3)√ 二、填空题 1.函数y =x cos x -sin x 的导数为________. 答案:-x sin x 2.已知f (x )=13-8x +2x 2,f ′(x 0)=4,则x 0=________. 解析:∵f ′(x )=-8+4x , ∴f ′(x 0)=-8+4x 0=4,解得x 0=3. 答案:3 3.已知函数f (x )=f ′????π4cos x +sin x ,则f ????π4的值为________. 解析:∵f ′(x )=-f ′????π4sin x +cos x , ∴f ′????π4=-f ′????π4×22+22 ,

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设计9:1.1.2 导数的概念教案

1.1.2 导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1、会用极限给瞬时速度下精确的定义;并能说出导数的概念. 2、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2、导数符号的灵活运用 难点:导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 与起跳后的时间t 的关系为: 2() 4.9 6.510h t t t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求在某时间段的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将学到如何求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例当t =1时的瞬时速度.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一:瞬时速度 问题1: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在不同时刻的速度是不同的. 新知: 瞬时速度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探究任务二:导数 问题2: 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t s ??当t ?趋近于0时的速度. 得导数的定义: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0000()()lim lim x x f x x f x f x x ?→?→+?-?=??,我们称它为函数()y f x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f x '或0 |x x y =' 即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 注意:(1)函数应在点0x 的附近有定义,否则导数不存在 (2)在定义导数的极限式中,x ?趋近于0可正、可负、但不为0,而y ?可以为0 (3)x y ??是函数)(x f y =对自变量x 在x ?范围内的平均变化率,它的几何意义是过曲线)(x f y =上点()(,00x f x )及点)(,(00x x f x x ?+?+)的割线斜率 (4)导数x x f x x f x f x ?-?+=→?)()(lim )(0000/ 是函数)(x f y =在点0x 的处瞬时变化率,它反映的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变化的快慢程度.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安阳县实验中学申现军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导数的概念 (二)内容解析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极限,反映了函数变化的快慢程度.导数是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导数概念是我们今后学习微积分的基础.同时,导数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教材安排导数内容时,学生是没有学习极限概念的.教材这样处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极限概念高度抽象,不适合在没有任何极限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导数这个特殊的极限去体会极限的思想,这为今后学习极限提供了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函数是高中的重要数学概念,而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因此,安排先学习导数方便学生学习和研究函数. 二、学生学情分析 1. 有利因素:学生在上节课借助高台跳水和气球膨胀率问题学习了平均变化率,本节课继续以高台跳水问题为背景,进行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从瞬时速度到导数的学习,并为即将学习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有关计算以及导数的应用等知识做铺垫了大量的关于函数变化率的经验;另外,正一中学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不利因素:导数概念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超乎学生的直观经验,抽象度高;再者,本课内容思维量大,对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题基本思想.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 1.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间间隔越来越小时,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附近的平均速度趋向于一个常数,并且这个常数就是物体在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使学生通过运动物体瞬时速度的探求,体会函数在某点附近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建构导数的概念;

导数概念 教案

导数的概念 (教案?讲稿?PPT)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导数的历史背景,体会导数定义的探索过程 2.掌握导数的内容,初步会用它进行有关的计算求解. 3.使学生深刻理解导数的概念,理解导数在几何、物理上的意义,能够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在区间上的导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导数定义的过程中,用形象直观的两个实际例子作为引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探究导数定义的过程,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了解导数发现的历史,感受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与本领。 2.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用极限方法解决平均变化率逼近某点处的变化率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导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引出导数的概念,并根据导数的定义计算导数. 【教学方法】形象直观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背景知识】自由落体物体的瞬时速度问题,曲线切线的斜率问题等. 【特色和创新之处】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文、理结合的方式,最后以口诀的形式结尾,讲解抽象的内容,体现数学的草根本色。 【教学进程概要】 用两个实际问题阐述函数在一点上导数的定义,由例题1和例题2,来讲述在一点上求导的方法;接着由例题2,引出函数左、右导数的概念;用例题3引出在开区间上的导数,即导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给出求导函数的例子,例题4;最后以口诀的形式结尾。 【板书内容】 导数的概念

00000 ()()()lim lim t t s t t s t s v t t t ?→?→+?-?==?? 0000 ()()lim lim MT x x f x x f x y k x x ?→?→+?-?==?? 对一般函数: ()y f x = 0000 0()()|lim lim x x x x f x x f x y y x x =?→?→+?-?'==?? x x f x x f x y y x x ?-?+=??='→?→?) ()(lim lim 00

第一节 导数概念

第一节 导数概念 一、选择题 1. 设f (x )在x 0处不连续, 则f (x )在x 0处 ( ) A . 一定可导; B . 必不可导; C . 可能可导; D . 无极限. 2. 设f (x ) = x |x |, 则=')0(f ( ) A . 0; B .1; C . -1; D . 不存在. 3. 已知函数f (x ) =???>≤--0,0 ,1x e x x x ,则f (x )在x = 0处 ( ) A . 间断; B . 导数不存在; C . 导数1)0(-='f ; D . 导数1)0(='f . 4. 设函数f (x )在x 0可导,则=--+→h h x f h x f h ) 2()2(lim 000 ( ) A . )(4 1 0x f '; B . )(2 1 0x f '; C .)(0x f ' ; D . 4)(0x f '. 5. 设函数f (x ) =???? ?? ? >+≤ 4,2 24,sin ππx k x x x 在x =4π处可导,则k = ( ) A . 2 2 ; B . 4 22π-; C . )4 1(22π-; D . 任意实数. 二、填空题 1. 设?? ? ??=≠-=0,00,1)(2 x x x e x f x ,则=')0(f . 2. 过曲线y = ln x 上点(1, 0)处的法线方程是 . 3. 设函数f (x ) = x (x - 1)(x - 2)…(x - n ),则=')0(f . 4. 设f (x )为可导函数,且12) ()(lim 000 =?-?+→?x x f x x f x ,则=')(0x f . 三、解答题 1. 设函数? ??>+≤=1,, 1,)(2x b ax x x x f 在x = 1处连续且可导, 求常数a 与b . 2. 设曲线3x y =上点M 处的切线平行于直线3x - y - 1 = 0, 求点M 的坐标, 并写出曲线在该点的切线与 法线方程. 3. 证明: 双曲线2a xy =上任一点处的切线与两坐标轴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22a .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胡雪东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 《导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分“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四个部分展开,大约需要4个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今天说的是第三课时的内容导数概念的形成. 2. 导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导数的概念”是全章核心.不仅在于它自身具有非常严谨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导数运算是一种高明的数学思维,用导数的运算去处理函数的性质更具一般性,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把运算对象作用于导数上,可使我们扩展知识面,感悟变量,极限等思想,运用更高的观点和更为一般的方法解决或简化中学数学中的不少问题;导数的方法是今后全面研究微积分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工具,在在其它学科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导数的出现推动了人类事业向前发展. 二、【学情分析】 1. 有利因素: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函数极限的知识,又刚刚学过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并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函数变化率的经验;另外,学生思维较活跃,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不利因素:导数概念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超乎学生的直观经验,抽象度高;再者,本课内容思维量大,对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目标分析】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导数的概念.②掌握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领悟极限思想和函数思想;提高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020版高考理科数学(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一节+导数的概念和运算、定积分和答案

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 全国卷5年考情图解高考命题规律把握 1.本章内容在高考中一般是“一大一小”. 2.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有时与 函数的性质相结合出现在压轴小题中. 3.解答题一般都是两问的题目,第一问考查求曲线的 切线方程,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由函数的极值点或 已知曲线的切线方程求参数,属于基础问题.第二 问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已知单调区间或极值求参 数的取值范围,函数的零点等问题.2018年全国卷Ⅱ 和全国卷Ⅲ均以不等式的证明为载体,考查了导数 在函数单调性中的应用,总体难度偏大. 第一节导数的概念及运算、定积分

1.导数的概念 (1)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li m Δx →0 Δy Δx =li m Δx →0 f (x 0+Δx )-f (x 0)Δx ? 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记作f ′(x 0)或y ′x =x 0,即f ′(x 0) =li m Δx →0 Δy Δx =li m Δx →0 f (x 0+Δx )-f (x 0)Δx . 函数y =f (x )的导数f ′(x )反映了函数f (x ) 的瞬时变化趋势,其正负号反映了变化的方向,其大小|f ′(x )|反映了变化的快慢,|f ′(x )|越大,曲线在这点处的切线越“陡”. (2)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f (x )在x =x 0处的导数f ′(x 0)的几何意义是在曲线y =f (x )上点P (x 0,y 0)?处的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就是位移函数s (t )对时间t 的导数).相应地,切线方程为y -y 0=f ′(x 0)(x -x 0).

第一节 导数的概念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了解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的n 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 5.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第一节 导数的概念 ㈠.本课的基本要求 理解导数的定义、几何、物理意义及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并运用,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 ㈡.本课的重点、难点 导数的定义为重点,其几何意义为难点 ㈢.教学内容 图1是某城市的一天从早晨7时到下午7时的气温变化曲线,时间单位为小时,其中0=t 表示早晨7时,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从这条曲线可以看到,从早晨7时起温度逐渐上升,到下午2时(7=t )左右达到最高温度,然后开始逐渐下降。问题:任意时刻t 时温度关于时间的变化率。这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知道,中午时分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气温上升最快。问此时的温度变化率是多少? 问题的解答──微分学的主要内容 如果温度是直线上升(或下降)的,则问题很容易回答。设时刻t 的温度是T ,时刻t t ≠1的温度是1T ,那么从时刻t 到时刻1t 的(平均)温度变化率是 t t T T --11它是这条直线的斜率,见图2. 但图1中的情形不同。一方面,温度变化是一条曲线,显然不能用上式来计算温度的变化率;另一方面,温度的变化率又明显与时刻t 有关。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一个比较自然的想法是“以直代曲”。 例如考虑5=t (即中午12时)时的温度变化率。设曲线在点)3.25,5(附近的部分是一条直线或者说用直线段去近似这段曲线弧,用这条直线的斜率作为在5=t 时的温度的变化率。当然这只是一个近似值,但直观上可以想象到,随着曲线弧段取得越来越短,近似程度将越来越好,见图3。可是“直”和“曲”是一对矛盾,只要曲线弧长不是零,直线永远不能代替曲线。那么,究竟能不能得到准确值呢?这就是微分学的主要内容。温度在某个时刻的变化率,应该只与该时刻附爱的温度有关,这是一个局部性质的问题,大家可以体会到“微分”即“细细地分”的涵义。 问题的提法是:在点)3.25,5(处寻找一条直线l ,它与曲线有相当好的“接触”,它的斜率正

导数的概念教案

导数的概念(中级版) 许建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例的分析,理解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的概念;了解平均变化率与瞬时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内涵; (3)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并感悟到极限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导数概念的学习,体验和认同“有限和无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接受用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了解导数产生的历史及它在实际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的广泛应用及巨大作用,认识学习导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导数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导数概念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设疑——点拨——引导——探究。 六、教学流程

教 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思想师生活动 时 间 创设情景 【展示课件1】 1、播放女子双人10m跳台跳水录像 片段 【展示课件2】 2、奇怪的平均速度: 在10米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 对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 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 h(t)=-4.9t 2 +6.5t+10. 计算运动员在 65 49 t ≤≤这段时间 里的平均速度. 【展示课件3】 3、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 吗? (2)运动员在 65 49 t=时,速度为0吗? (3)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 态有什么问题吗? 【展示课件4】 引入新课. 以新开题,扣人 心弦. 新问题:平均速 度为“0”? 引起学生的好 奇. 让学生带着问 题走进课堂,激发学 生求知欲. 1、师引导学生 观看跳水的轨迹及 速度变化. 2、全体学生计算 平均速度,之后,一 学生回答计算结果. 3、教师抛出三个 思考题. 一学生答题,其 他学生补充; 教师总结. 引 入新课. 8 分 引导探究 任务一:感受平均速度的变化. 【展示课件5-10】 1、函数图像h(t)当t=2,Δt取不 同值时的斜率变化. 2、当Δt取不同值时,尝试计算 (2)(2) 4.9 13.1 h t h t t +?- ==-?- ? v 的值? Δt vΔt v -0.1 0.1 -0.01 0.01 -0.001 0.001 -0.0001 0.0001 -0.00001 0.00001 ………. … . ……. … 3、计算 Δt=0.0000001,Δt=-0.0000001时 的值. 【展示课件11】 感受变化,动手 探究. 借助直观的图 像和数据,归纳、探 求导数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探 究意识和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 1、教师讲解图 像的变化. 2、全体同学笔 练,一学生板演. 教师讲解学生 的板演. 3、学生看教材 第四页表. 学生计算. 展示课件. 10 分

2022届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3章导数及其应用第1节导数的概念及运算教师用书教案理新人教版.doc

导数及其应用 全国卷五年考情图解 高考命题规律把握 1.考查形式 本章内容在高考中一般是“一大一小”. 2.考查内容 (1)导数的几何意义一般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考查,有时与函数的性质相结合出现在压轴小题中. (2)解答题一般都是两问的题目,第一问考查曲线的切线方程、函数的单调区间、函数的极值点等,属于基础问题.第二问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已知单调区间或极值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函数的零点等问题. 导数的概念及运算 [考试要求]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2.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 =C (C 为常数),y =x ,y =x 2,y =x 3,y =1 x ,y =x 的导数. 3.能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 1.导数的概念 (1)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lim Δx →0 Δy Δx =lim Δx →0 f (x 0+Δx )-f (x 0)Δx 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记作f ′(x 0)或y ′|x =x 0,即f ′(x 0)=lim Δx →0 Δy Δx

=lim Δx →0 f (x 0+Δx )-f (x 0) Δx . (2)函数f (x )的导函数f ′(x ):f ′(x )=lim Δx →0 f (x +Δx )-f (x ) Δx . 提醒:函数y =f (x )的导数f ′(x )反映了函数f (x )的瞬时变化趋势,其正负号反映了变化的方向,其大小|f ′(x )|反映了变化的快慢,|f ′(x )|越大,曲线在这点处的切线越“陡”. 2.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f ′(x 0)的几何意义是曲线y =f (x )在点(x 0,f (x 0))处的切线斜率.相应地,切线方程为y -f (x 0)=f ′(x 0)(x -x 0). 提醒:(1)瞬时速度是位移函数S (t )对时间的导数. (2)曲线y =f (x )在点P (x 0,y 0)处的切线是指P 为切点,斜率为f ′(x 0)的切线,是唯一的一条切线. (3)曲线y =f (x )过点P (x 0,y 0)的切线,点P 不一定是切点,切线可能有多条. 3.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f (x )±g (x )]′=f ′(x )±g ′(x ); (2)[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3)??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g (x )](g (x )≠0). 5.复合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y =f (g (x ))的导数和函数y =f (u ),u =g (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y x ′=y u ′·u x ′,即y 对x 的导数等于y 对u 的导数与u 对x 的导数的乘积.

导数的概念(教案)

课 题 导数的概念 课 型 新授 时 间 09/ 9 / 课程标准 1、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求解方法;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2、先理解概念背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符号的灵活运用 一、自主学习 1、求函数2)(x x f =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 2、直线运动的汽车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是12 -=t V ,求o t t =时的瞬时速度。 3.上述两个函数)(x f 和)(t V 中,当x ?(t ?)无限趋近于0时,t V ??(x V ??)都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 归纳:一般的,定义在区间(a ,b )上的函数)(x f ,)(b a x o ,∈,当x ?无限趋近于0时,x x f x x f x y o o ?-?+=??)()(无限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A ,则称)(x f 在o x x =处可导,并称A 为)(x f 在o x x =处的导数,记作)('o x f 或o x x x f =|)(' 上述两个问题中:(1)4)2('=f ,(2)o o t t V 2)('= 我们上述过程可以看出)(x f 在0x x =处的导数就是)(x f 在0x x =处的切线斜率。(即导数的几何意义) 4.自学检测: (1)见课本(文P66,理P14)练习 第1题: ; ;(说明什么? ) 第2题:(1) ;(2) ;(3) 。 (2)见课本(文P67,理P16)习题 第2题:=)5(f ;=)5(' f ; 第4题:斜率为 ;切线方程为 。 二次备课:

导数的概念教案

【教学课题】:§2.1 导数的概念(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在一点处导数的概念,能准确表达其定义;明确其实际背 景并给出物理、几何解释;能够从定义出发求某些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明确 一点处的导数与单侧导数、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一点处导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在一点处导数的几种等价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系统讲授,问题教学,多媒体的利用等。 【教学过程】: 一) 导数的思想的历史回顾 导数的概念和其它的数学概念一样是源于人类的实践。导数的思想最初是由法国数学家费马(Fermat )为研究极值问题而引入的,但导数作为微积分的最主要的概念,却是英国数学家牛顿(Newton )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 )在研究力学与几何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二)两个来自物理学与几何学的问题的解决 问题1 (以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问题的解决为背景)已知:自由落体运动方程为:21()2 s t gt =,[0,]t T ∈,求:落体在0t 时刻(0[0,]t T ∈)的瞬时速度。 问题解决:设t 为0t 的邻近时刻,则落体在时间段0[,]t t (或0[,]t t )上的平均速度为 00 ()()s t s t v t t -= - 若0t t →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存在,则极限 000 ()()lim t t s t s t v t t →-=- 为质点在时刻0t 的瞬时速度。 问题2 (以曲线在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的问题的解决为背景)已知:曲线)(x f y =上点00(,)M x y ,求:M 点处切线的斜率。 下面给出切线的一般定义;设曲线C 及曲线C 上的一点M ,如图,在M 外C 上另外取一点N ,作割线MN ,当N 沿着C 趋近点M 时,如果割线MN 绕点M 旋转而趋于极

导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 樊加虎 导数是近代数学中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种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是人类智慧的骄傲.《导数的概念》这一节容,大致分成四个课时,我主要针对第三课时的教学,谈谈我的理解与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斧正. 一、教材分析 1.1编者意图《导数的概念》分成四个部分展开,即:“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编者意图在哪里呢?用前两部分作为背景,是为了引出导数的概念;介绍导数的几何意义,是为了加深对导数的理解.从而充分借助直观来引出导数的概念;用极限思想抽象出导数;用函数思想拓展、完善导数以及在应用中巩固、反思导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从具体经验出发,向抽象和普遍发展,使探究知识的过程简单、经济、有效. 1.2导数概念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导数的概念”是全章核心.不仅在于它自身具有非常严谨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导数运算是一种高明的数学思维,用导数的运算去处理函数的性质更具一般性,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把运算对象作用于导数上,可使我们扩展知识面,感悟变量,极限等思想,运用更高的观点和更为一般的方法解决或简化中学数学中的不少问题;导数的方法是今后全面研究微积分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工具,在在其它学科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导数的出现推动了人类事业向前发展. 1.3 教材的容剖析知识主体结构的比较和知识的迁移类比如下表: 表2. 知识迁移类比(导数像速度)

通过比较发现:求切线的斜率和物体的瞬时速度,这两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求函数的极限,一个是“微小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之比”的极限,一个是“位置改变量与时间改变量之比”的极限,如果舍去问题的具体含义,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相同形式的极限,即“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因此以两个背景作为新知的生长点,不仅使新知引入变得自然,而且为新知建构提供了有效的类比方法. 1.4 重、难点剖析 重点:导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导数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的层次:f(x)在点x 可导 →f(x)在开区间(a,b)可导→f(x)在开区间(a,b)的导函数→导数,这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不是专指哪一个层次,也不是几个层次的简单相加,因此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重点;教材中出现了两个“导数”,“两个可导”,初学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导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函数是不是有两种 导数呢?”,“导函数与导数是怎么统一的?”.事实上:(1)f(x)在点x 处的 导数是这一点x 0到x +△x的变化率 x y ? ? 的极限,是一个常数,区别于导函数.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