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二十年:时代变迁中的人生轨迹

我这二十年:时代变迁中的人生轨迹
我这二十年:时代变迁中的人生轨迹

回眸十八年

看到老师的留题,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四个字。打开记忆的闸门,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以来,家人、朋友和学校与我一路相伴的故事便历历在目,姑且利用这个机会,静心省志,拾起这一路的心路花雨。

为了叙述好自己的故事,我想得先提提我的爸爸妈妈。我的爸妈在中专时自由相恋,毕业后结婚却并不在一个地方工作,初中时爸爸辞去外地的工作之前,我一直由母亲独自照顾,爸爸周末才回家与我们相聚。妈妈的工作因为我一直都比较稳定,身为机关工作人员,为了照顾我,妈妈常常推掉应酬在家里给我做饭,这是我一直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原因之一。我的爸爸妈妈都挺会读书的,读书时代时成绩都相当好,可惜在他们的青春年代却并没有我一般幸运的教育条件,两人有着优异的中考成绩却不可能读高中大学,而去读了中专早早工作。当然这些我都是中考之后听爷爷奶奶说的,从此我便笃信我擅长读书考试一定是父母遗传的。来到大学以后,有时听起同学说父母经常出国、全国各地坐飞机出差等等时,我心里也五味杂陈,说到底,我为父母遗憾、为自己庆幸。

我的幼儿园和小学用一个“轻松”二字形容再好不过了。我属于比较懂事的孩子,上课、听课、作业等等都没有让爸妈头疼,还没有来得及爸妈对我有什么要求我便一直成绩优良(遗传基因,一定是这样的),当时的小学教育不似现在这般强调竞争、莫名其妙还搞排名,傻傻地每年考两次试就过完了。

现在想想,出生于城镇,教育方面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便是我读完小学时比正常学生早两年。小镇教育方面管的松散,妈妈一个人上班照顾我不方便,拖了小学里的熟人,我便可以在适龄前上小学了。因为教育发展的不健全,我们小镇小学只有五年,九年义务教育对我们那儿而言只有八年,就这样不用漫长的在学校呆着,女研究生毕业也没有很老(^ ^)。可是坏处也是不少的,小学的英语老师一个星期才上一节课,英语水平可想而知,好在老妈比较有先见之明,买了一些英语教学光碟让我自学,好歹自学会了英语音标,英语功底没有太差。当我离开小镇读书时,我发现小镇没有补习班什么的,学生会乐器、奥数什么的极少,课外书也很少有卖给小学生的。对于小学的寒暑假在爷爷奶奶家的田野中度过而没有在学习中度过,我觉得这是属于小镇教育的缺陷,于我而言没有什么遗憾、亦没有什么庆幸,我相信每一个人的

成长环境都不会相同,对于懵懂时代父母、环境对我影响,我愿意把它想成上天的安排、时代的注定。

从初中开始,我的生活开始有了功课、课外书和考试压力。我的初中依然在小镇的中学度过,过着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并且远超第二名50分以上的生活。小镇的中学也曾经辉煌过,但是我读书的时候已经渐渐没有生源了,重视教育的父母渐渐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好的老师也渐渐不在,校园里面的不多的学生打架闹事、上网逃课实在是常事。

可是有些事情当我回首的时候,我觉得真的是巧合,真的是幸运。因为刚开始成绩太好老师总夸我,再往后班级的同学们出去打架、逃课都不会叫上我这个学习好的人,所以我可以继续学习好下去,好在当时的我,也不在乎同学的态度,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他们的行为都是不务正业吧。

可是如果多问下去呢?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不是那个逃课、打架的人群中的人员,我需要想很久。我可以说因为我体力不好、因为我性格不喜打闹纷争,可是这些都不是根本的理由,我觉得我在小镇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用我父母对我的影响来解释,我和其他学生的不同之处都可以用小镇对我的影响来解释,或许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可以用时代、家庭去解释吧。

高中的时候,从小镇的初中高中到省会城市的私立高中,这同样是一份幸运。即使在小镇初中成绩很好,如果选择县城的高中甚至还可以得到一千元的奖金,一个契机,让我固执地花费一年10000的学费去省城的私立高中读书。当时的我参加了一六八中学(高中就读的学校)的暑期夏令营,招收初中毕业生去学校里感受他们的教学条件,我感觉了极大的震撼,我“见识”了一群很认真负责的老师,我“见识”到了很干净整洁的校园,大概是那一种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感觉吧,我觉得我不可以在县城读书,我一定要到这一所学校读书,哪怕我的成绩没有达到减免学费的标准。

高一高二的时候,我努力的赶超有着优异学习基础的学生,对待成绩心态极好,因为我觉得我能够在那里读书、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就挺幸运了,而且我的成绩也一直没有下降过。高三那年在我的心中一直是很神奇的存在,我很幸运地遇到一个极好的班主任,5班的战友们在可亲可敬的老师们的带领下不断磨砺自己,为了一个叫做高考的梦拼搏奋斗。坚强、意志、细致、严谨、反思、心态、淡定是属于高中生的自己的词汇,

这些词汇不仅仅在作文里频繁出现,而是真正的印在脑海里“吾日三省吾身”。再往后提,我觉得依旧是幸运,高考题刚好适合我,那几天状态刚好特别好,谁知道呢,高一的倒数的我到高考却可以摘下桂冠。

关于学业我想就回顾到这里吧,再到大学,时间太近我已经看不清一些影响的因素了。

虽然我只是沿着学业把一些故事串起来,但故事的全部绝对不止这些,可是叙述起来理不清楚头绪,索性就先放下吧。回眸这十八年,我对自己走过来的种种深感幸运:一路走来,我和很多人分享过一段路程,我庆幸我比起有些人可以走这条路,我庆幸我曾经和优秀的人并肩走过。

我笃信席慕容的一句话,“每一条来时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我走过的路不可避免有着时代变迁的印迹。

我也笃信事在人为、天道酬勤,我愿意一直沿着梦想的方向走向,做一个尘世里幸福的大俗人。

人生安好,努力就好。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仍以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这些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巴洛克音乐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约翰·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亨德尔,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弥赛亚》、《哈利路亚》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

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下面,我们具体的说一下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特点。 旋律作为构成歌曲的首要要素,是人们感受并理解歌曲音乐的最直接载体,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时期的歌曲具有篇幅短小但艺术表现独立而完整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表达作曲家对生命浓缩的感受,展现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作曲家在旋律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曲一般具有音域不宽,音程以级进为主,旋律优美、流畅自然,感情真挚细腻,即使偶尔出现一些音程的大跳,也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伴奏织体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在音乐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低音”,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的优点在于: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声部和高声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乐谱是根据当时的“数字低音”而编配的钢琴伴奏谱,所以伴奏织体具有上述的特点。 三、演唱风格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曲的演唱和作品一样简单,不矫揉造作,宁静又连贯。演唱者必须严格按照谱面的要求,不能随意加快、放慢或者延长,尤其是有装饰音的乐句,必须认真对待装饰音中的每个音符,使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 发展,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手工管理的服务模式走向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功能是虚拟图书馆和实体图书馆功能的总和。本文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并指出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明确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必要性功能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空间,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众所周知,图书馆事业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更是教育竞争的时代。人才教育离不开图书馆教育,图书馆教育将直接影响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深层次、多功能的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随着计算机应用到图书馆界,图书馆突破了物理馆舍的界线,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交流范围。网络时代图书馆也就是数字化图书馆,它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所有的馆藏实现数字化,能方便高效地为读者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网上服务,它是理想的现代化图书馆模型。和传统图书馆 比较,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文献信息源极为丰富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包含的文献信息源不仅是馆藏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信息,图书馆也不再局限于有形实体的收藏,而且还包括虚 拟网上无形信息资源的收藏。 2、文献载体收藏丰富多样 文献载体收藏也丰富多样。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载体也趋于多样化。图书馆的收藏不再仅是馆藏图书,还包括数字信息资源库,这个库里可以有声音、有文字、有图像,简言之是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库。 3、服务方式快速便捷 信息网络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全新的信息。图书馆网络化是顺应教育发展形势的一大举措,网络化给图书馆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是图书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网络化使图书馆变成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场所,使网络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4、操作管理智能化 传统图书馆的操作以人工机械为主,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各项常规管理都可在服务器上实现操作的自动化。电子书目和电子原文通过网络同时出现在计算机界面上,方便选择,有利于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智能联机编目更使外借工作变得轻松自如,网上借阅使读者足不出户 便能获得所需的资料。高新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本来繁杂的管理变得轻盈,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简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08会计学三班 学号:200842114351 姓名:朱华越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西方音乐简史》考试试题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简析 摘要:“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14至16世纪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时期虽然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把它们分为两个时期!“巴洛克”也译为“巴罗克”,这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源语葡萄牙语,原意指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有冲动、任性、夸张、幻想之意。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 关键字:巴洛克、文艺复兴、音乐特点、代表人物 一、巴洛克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巴洛克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最初是指那些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并且在1600~1750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其他一些视觉艺术。巴洛克风格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艺术和音乐比纳入具有新的教会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综合、调和以及刻意的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的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的形式,同时也给音乐打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随着文化功能的转变,艺术和音乐实际上远离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而在教会精神中获得原动力。 虽然“巴洛克”这样一个术语是无法总括一段历史中多样的音乐风格,但是,由于“巴洛克”在使用中确实被用来泛指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并且这样一个时期的音乐,与当时的建筑、绘画、文学,甚至与科学、哲学都有某种相似的文化品性,因此,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音乐和人类其他创造性活动之间存有一种联系,而一个时代的音乐又往往会以为它特有的方式去反映其他时代艺术中表达相似的观念和倾向,人们才会在艺术史上,用巴洛克、浪漫派之类的称谓来表示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本学期我选修了欧洲音乐史,因为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热爱。我综合一个学期以来所学的关于欧洲音乐史的知识和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对这个学期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在这里我从欧洲音乐史中选择了古典主义时期具体阐述一下这一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指欧洲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左右这70多年的历史阶段。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欧洲爆发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相信实用性实验知识的效用和相信普遍自然感觉的价值,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后来又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开始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所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社会文化特质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这一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七个方面: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类型主要世俗化,专业化,定向化。 在古典主义这一音乐时期不仅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还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和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有(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 走进新时代教案

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教案 【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学时】1学时【教学目标】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 【课题】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 【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主动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作品在题材、体裁、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 发展特征,并能作出简要的概述。 2、认识几位当代作曲家,了解其主要作品。 3、熟悉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音乐主题。 4、感受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多样性风格,并能进一步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当代作曲家及作品、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作品的多样性风格及多元化发展特征 【预习导学】 一、《百年沧桑》之《南海渔歌》 【背景搜寻】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经历了百年风云之后,香港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朱践耳的交响诗《百年沧桑》就是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它完成于1996年,同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迎接97 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的金奖。 作曲家在总谱的首页上写下这样的题记: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带来了屈辱和困难,由此,激发了人民的觉醒。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坚持斗争,走过了一条从斗争到最后胜利的漫长道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存! 这段文字,为我们听赏和理解这部长达22分钟的大型作品,提供了线索和依据。根据音乐

的结构和情绪的转换,可以分为入侵—苦难—觉醒— 挖掘你的潜能铸造巨大的成功 成功源于合作 抗争—胜利、欢庆五个段落。整部作品,用交响音乐的艺术形式,高度地概括了中国近一百多年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音乐分析】这一部分分为引子、呈示部、中段、再现段、尾声。 引子:富于东南沿海音乐特点的十面锣在钟琴、钢琴、竖琴等配合下,敲响了欢庆的节奏,音乐显得清新秀丽。经过浴血斗争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民,心中洋溢的喜悦之情表达的真切而美好。 呈示段:乐队激情的演奏出明亮、优美的《南海渔歌》主题。 中段:仿佛是对过去的再一次追忆,曲调抒情。 再现段:是第一段的移调再现,情绪更为饱满。 尾声:打击乐器奏出行进式的节奏,管弦乐奏出了号角般的不断上升的音调,仿佛象征着中国人民迈着有力的步伐,向着统一和更加繁荣富强的美好明天不断前进。 二、《东方红日》 【背景搜寻】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精心策划下,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的大型交响曲《东方红日》,被委约由中央音乐学院郭文景教授创作。2002年10月17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的《东方红日》大型交响音乐会上,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首演此作品。郭文景认为,他写的是一部“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史”。他说,在很多人心里都有很强的“英雄情结”。都充满了对英雄的向往、崇敬和赞美,对改变本民族历史和国家命运的英雄尤其如此。这部作品以交响乐的艺术表现手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所走过的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业绩,表达了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抒发了人民群众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表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中 弘扬你的个性描绘不凡的人生 领先来自争锋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豪迈精神。 【音乐分析】这部交响曲,在采用《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国歌》作为素材进行交响乐处理的同时,按照中国人的欣赏趣味,尽量保持乐曲旋律的完整性。交

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挑战与方向

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挑战与方向 林光美 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台北 [摘要]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大量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环境,尤其网络搜寻引擎的快速发展,以及图书馆读者寻求信息的行为与态度改变,使得图书馆必须重新检视其定位与角色,以厘清未来努力的方向。本文首先说明网络搜寻引擎的迷思与Google Book Search的冲击,接着说明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反思,以及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与因应策略,最后则总结图书馆在网络时代所应掌握的关键发展重点与方向。 [关键词] 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搜寻引擎 Google图书搜寻 The Challenges and Directions of Libraries in Internet Society Lin Kuangm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Taipei, Taiwan [Abstract]There is uncountable digital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Internet in 21st century. Not only development of search engines, but also changes of readers?attitude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behaviors affect libraries?roles and positions.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misconceptions of search engines and buffets of Google Book Search, and then the challenges libraries faced. At last,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key of libraries?developments and directions in Internet society. [Keywords]Internet society; Library service; Search engine; Google Book Search 1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大量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环境,尤其网络搜寻引擎的快速发展,以及图书馆读者寻求信息的行为与态度改变,使得图书馆必须重新检视其定位与角色,进而思索如何因应来自各方的挑战,并厘清未来努力的方向。对图书馆馆员而言,网络的发展究竟是“危机”还是“转机”?是让图书馆“向下沉沦”还是“向上提升”?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本文首先说明网络搜寻引擎的迷思与Google Book Search的冲击,接着说明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反思,以及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与因应策略,最后则总结图书馆在网络时代所应掌握的关键发展重点与方向。 2 网络搜寻引擎的迷思 网络时代“搜寻引擎”是否已成为读者搜寻资料的代名词?根据美国国际图书馆计算机中心(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简称OCLC)于2005年针对396位大学与研究生所

西方音乐史笔记

西方音乐: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督文明)基础上的艺术音乐(专业音乐)创作体系。(名解\填空) 第一部分古代史:第二部分近代史: 第三部分近现代史: 1 古希腊文明时期 1 巴洛克时期 20世纪音乐 2 中世纪时期 2古典主义时期 3 文艺复兴时期 3浪漫主义时期 第一部分西方音乐史古代史 第一章古希腊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400年) 一历史地位:(填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西方艺术音乐精神的源头(音乐史) 二音乐文化 一、音乐内容 1神话传说music=muse(谬斯) 2荷马史诗(1)《伊里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 (2)《奥德赛》思索人生 3 抒情诗(lyric),源于民歌,最早是歌唱,用里拉伴奏。 写抒情诗的诗人: (1)(最早的)特尔潘德 (2)擅长写战歌的:提尔泰俄斯 (3)擅长写爱情诗歌的:萨福(女) (4)擅长写合唱的:品达罗斯 (他被后人推崇为“崇高颂歌的典范”) 4 古希腊戏剧–源于酒神祭祀 古希腊悲剧:(tragedy) (1)源于酒神节的祭祀 (2)由合唱、独唱、对话交替组合,造成音乐的戏剧性 (3)用乐器伴奏 (4)内容大多是家族之间的复仇与惨杀 (5)在公元前5世纪发展到高峰 (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①埃斯库罗斯(Aischulos) ②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③欧里庇德斯 (Euripides) 古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二、音乐特征 1 单音音乐形式 2 音乐与诗、舞相连,三位一体 3 声乐占主导地位 4 节奏第一,旋律第二 5 形成音乐理论体系(1)字母记谱法 (2)古希腊调式①多利亚调式 ②弗里几亚调式 ③利底亚调式 ④混合利底亚调式 6乐器(名解):(1)弹拨:①里拉(又叫里尔琴)(Lyre) 里拉琴与日神阿波罗崇拜有关 ②基萨拉(Kithara) (2)吹管:①阿夫洛斯管(Avlos) 阿夫洛斯管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关 ②西林克斯(又叫潘神排箫)(Syrinx) 三、形成西方艺术音乐的精神要素 科学性超越性矛盾性(理性和感性“二元性”) 科学的创作基础超越的创作主题矛盾的创作特征 四、古罗马文明时期(约公元前800年-公元476年) 基督教的诞生(公元1世纪) 答题方法:乐器=时代+类型+特征+原文 例:阿夫洛斯管:古希腊吹管乐器, 与酒神狄俄尼索斯崇拜有关(Avlos)。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约476-1300年) 一、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开端(填空),出现第一批西方艺术音乐作品,音乐史上由单声向多声(复调) 音乐过渡时期。音乐分两类:宗教(艺术音乐)、世俗(民间音乐) 二、音乐文化: 一、格雷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1 形成经过:约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雷高利一世为了规范各地区的音乐礼仪形式而编写 的宗教歌曲集,约公元9世纪末,在查里曼大帝的力推广下,得到进一步修订 和发展。 2 历史意义:(1)西方艺术音乐的第一批作品 (2)唯一的单音音乐形式 (3)西方近代音乐创作的基础 (4)随着圣咏的推广,形成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的发展

西方音乐的时代特征

西方音乐的时代特征---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欣赏,能从标题性、题材、体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辨别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音乐的不同之处,并能具备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和体验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了解与 这两个时期有关的音乐文化,主动进行相关的学习与探究活动。 2、通过对比欣赏三组古典与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初步地、较为系统地感受欧 洲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音乐及浪漫主义音乐特点,对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完美、均衡及浪漫主义音乐的新颖细腻、灵巧自由等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3、简单了解音乐大师贝多芬、门德尔松、莫扎特、李斯特、亨德尔、比才及其 代表作;了解奏鸣曲式、序曲、狂想曲、巴洛克时期、清唱剧、歌剧等音乐名词。 三、教学难点: 了解优秀作品的艺术价值,认识音乐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通过学习方法,对音乐作品与时代的密切联系有个清晰地了解 四、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短片《卡农》,完毕后给学生简介卡农(卡农是一种音 乐体裁,为现世人所知的是约翰·巴哈贝尔所创作的卡农D大调) 问卡农属于西方还是东方音乐?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方音乐的时代特征,古典与浪漫的追忆,看一下西方每个时代的音乐特点。 出示PPT,西方音乐史详细的时代可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 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现代音乐和新世纪音乐等。 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西方著名的音乐家有哪些?(贝多芬、巴赫、 海顿、李斯特、莫扎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海顿、肖邦等) 让我们随着历史的长河先来先来看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出示PPT 巴洛克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

西方音乐史各个时期

西方音乐史各个时期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西方音乐发展史 1:1000年至1450年--中世纪 六世纪末,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改革了基督教的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从希腊和希伯莱音乐而来,它只有单一的旋律线。没有和声与对位。它的自由流动的声乐旋律精妙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没有规则的重音,它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叫作音乐中的散文节奏,或叫自由体节奏,这不同与我们在二拍子或三拍子有规律的出现重音的音乐中碰到的那种韵律诗节奏。在罗曼风格时期,西方音乐史上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发展:复调音乐作为最重要的音乐风格出现了。这个发展与绘画中的透视科学的发展大约是同时出现的,这样,具有深度的听觉和视觉一起进入了欧洲文化,这必然产生出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作品。这一发展形成于哥特时代。 2: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从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哥特风格的艺术在北欧悄然兴起,并明显地表现于建筑方面。在音乐中,哥特风格虽然没有形成代表一个时代的形式,但在起始于奥干努姆的复调形式中,却相当明确地表现出哥特风格的特征。十四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先进的、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酝酿并逐渐传播开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提倡人性,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发生了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继文学、美术等文艺形式之后,音乐也进入了"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世俗音乐越来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音乐作品中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这一时期中,器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烈;乐器的发展也逐步加快了步伐。当时的古提琴、短号、小号、长号、管风琴和琉特琴等乐器都已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而文艺复兴后期小提琴和古钢琴的出现,更使音乐艺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1.的有什么特点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 特征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本学期我选修了欧洲音乐史,因为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热爱。我综合一个学期以来所学的关于欧洲音乐史的知识和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对这个学期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在这里我从欧洲音乐史中选择了古典主义时期具体阐述一下这一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指欧洲音乐史1750年至1827年左右这70多年的历史阶段。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欧洲爆发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的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采取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相信实用性实验知识的效用和相信普遍自然感觉的价值,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后来又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开始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所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社会文化特质表现为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 这一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七个方面: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类型主要世俗化,专业化,定向化。 在古典主义这一音乐时期不仅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还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和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有(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西方不同时期的艺术美学及音乐特点

西方不同时期的艺术美学及音乐特点 本学期我的西方艺术美学之旅即将走完,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表达,精彩的讲叙和展示,让我领略到了西方艺术长廊的斑斓画卷。从古希腊艺术到文艺复兴巴洛克,从《蒙娜丽莎》到《命运》、《田园》,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家们的精神都深深震撼着我。我开始领略艺术的旖旎风光,我渴望走进更加深奥迷人的艺术世界。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和情感的需求,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西方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伴随着诞生了不同的艺术。 一、西方艺术美学发展及其特色 西方的艺术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的奠基石,在此期间建筑与雕刻是主要代表,而罗马艺术则注重突出个人和个性,肖像性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色。 到了中世纪,西方艺术美学达到圣化,在此时期西方艺术进入基督教时代,。在此期间诞生了拜占庭艺术风格、罗曼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作为早期基督教艺术奠定了基督教圣像画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艺术风格的独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潮流带动下,从意大利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运动。此时期艺术美学与中世纪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处于思维中心的不再是神而是人。建筑、雕塑和绘画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集中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最古典的标志,均匀和结构的和谐是完美的典型。雕塑艺术则表现出一种不同的艺术感觉,磅礴朝气和逼真表现占据了则以感觉的中心地位。此时期的绘画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尤其在透视方面,油画的发展使得绘画艺术有了质的飞跃。文艺复兴是一个大师群耀的时代,也是杰作丰产的时代,更是诞生了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三杰)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艺术家和杰出作品。达芬奇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承前启后,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风格精确而标致。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拉斐尔创造了一种非常博大的艺术,具有别致的诗情画意,这在他笔下的圣母图和肖像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作品有《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基督被解下十字架》、《椅中圣母》、《草地上的圣母》等。米开朗基罗的创造性光辉闪烁于各个方面,一生追求完美,他是杰出的雕塑家和绘画家,艺术风格几乎影响三个世纪。代表作有雕塑《大卫》、《摩西》绘画《末日审判》等。 十九世纪,西方艺术美学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局面。首次出现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对阵现实与印象对阵的局面。古典主义追求以绝对美的理论为基础的美学理想,艺术家追求的是明确、平衡、和形的简洁。大卫和安格尔成为艺术的集大成者,大卫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成为经典之作。而浪漫主义抛弃了古希腊艺术的典范,变现为对新古典主义专制的叛逆。它标志着与往西一切想法的破裂,宣告了人的个性优于一切的地位。德拉克罗瓦和弗里德里希成为典型。有作品《自由女神指引人民》(德拉克罗瓦)、《橡树》(弗里德里希)。 现实主义注重在现实中寻找灵感的主要源泉去求真,印像派画家喜爱对景写生,确定了一种越来越流动,具有空气感的绘画。后印象主张艺术注重人的内心世界,重在写意而不在写形。莫奈、梵高、高更是印象派艺术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多元思潮,多级并存,混乱和无序成为常态,艺术运动呈现多极性的特征。在此期间诞生了抽象主义(分为冷抽象和热抽象,冷抽象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热抽象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立体主义(同时表现物体三度空间的特点,在两度空间的表面进行切割,以毕加索为代表),未来主义(抵达完全的绘画,朝一切感觉以螺旋运动,以无虚

中国音乐文化变迁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看中国音乐文化变迁 对于每个人来说,音乐可能是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的记忆存留度甚至高过电视和电影。记得过年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音乐频道的《歌声飘过三十年》,爸爸妈妈看的很兴奋,跟着一起在唱。那些歌曲陪伴了他们几十年,有些歌曲的年龄比他们还要大呢。或许,等到三十年之后,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对我的子女大讲特讲现在的周杰伦、R&B。中国的音乐发展很快,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又会发展到什么时候了。 既然是从毛泽东说到莫扎特,那么先来看看那个红色的年代。记得小学放学回家,小区的大喇叭里经常放着,“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呦下功夫~~”“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那个时候,人们单纯美好,歌颂新时代,歌颂红军,歌颂伟大的毛主席,赞扬新生活。《唱支山歌给党听》、《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梅赞》……几乎每首歌都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思想。而这个时候的音乐比较传统,借黄河、长江、五星红旗、稻花、大路、红领巾、山歌、母亲等形象来抒发感情。旋律简单,也比较慢,歌词重复也比较多,琅琅上口,几乎谁都可以唱几嗓子。还有那些激情的大合唱,都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新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希翼。然而人们的眼光也渐渐的长远起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和苏联的友好交邦也使人们接触到了苏联的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三套车》,这些歌曲至今有人翻唱,还有些像嘿鸭子这样的和声组合翻唱的,现在听起来依然悦耳。当然,中国音乐在其他方面也有发展,歌剧、芭蕾,这些常见的音乐形式也为很多国人所爱。像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白毛女》,这些元素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音乐。 然后是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拨乱反正,中国音乐的脚步停滞不前,但是人们的心里对音乐的渴望却没有减少。直到……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虽然这首歌不是作于那个年代,却反映了改革开放对当时中国的巨大影响。当然,改革开放对中国音乐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也开始进入中国,人们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种类的音乐类型,也变得开放起来。祖国之恋、家乡之爱、理想主义、奋发进取、振兴中华、凡人小爱成为当时抒情主调。70年代末期的音乐,旋律欢快,情感多元,加之一些港台的歌曲传入大陆,中国音乐开始走向潮流化,也就有了流行音乐。李谷一的《乡恋》,还有《祝酒歌》、《大海啊,故乡》等一系列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歌曲。也是我们父母那一辈听的最多的歌曲。 之后的80年代,流行音乐更是蓬勃发展。大量的港台歌曲涌入大陆,人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更复杂的感情,而在大陆,更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男女歌手。甜美的邓丽君,大师级的罗大佑,英姿飒爽的苏芮,还是声音个性的田震那英,都如一枚枚重磅炸弹,坠如人们心中。而歌曲的意象也越来越多,人们的情感也越来越张扬开放。再加上电视和磁带等也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从更多的渠道了解到了音乐,听音乐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或许,路过一家门口,传出的是奔放粗犷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再路过一家,却成了温柔甜美的“甜蜜蜜,你笑的好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 勃艮第乐派 15世纪开文化艺术先河的是一批欧洲大陆北方的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把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 勃艮第乐派的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尚松。 尚松:是14世纪~16世纪以法国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勃艮第时期的尚松是以清新优雅为特点。 吟游诗人:并不是街头卖艺的流浪汉,大多是贵族骑士,在法国南部和北部出现了许多吟游诗人,他们有的自演自唱,有的作词谱曲,有别人演唱。他们拿着乐器,在王宫和贵族家中吟诗歌唱,内容主要是:爱情,享乐和道德风尚的题材。 法国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12世纪法国出现的世俗音乐家,中世纪方言歌曲更重要成就体现于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游吟诗人的构成:包括宫廷贵族、骑士阶层,还有下层有才华的诗人音乐家。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 特点:特罗巴杜尔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历史上第一个特罗巴杜尔,是阿坤廷公爵纪尧姆九世。他是作诗和唱歌的能手。 帕里斯特里纳 帕莱斯特里纳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影响最大的教会音乐流传至今。 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的是(无固定节拍),(无乐器伴奏)的(单音)音乐,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宗教礼仪音乐),分为(弥撒)和(日课经文),共1600曲以上。 中世纪宗教音乐的核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它是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圣咏自4世纪以来,就被广泛用于教堂的各种礼拜仪式中,是宗教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留存至今有3000多首。 格里高利圣咏: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男声歌唱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根据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情况,又可以分三种类型:音节式、纽姆式、花唱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歌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歌曲 20世纪30年代伊始,有声片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逐渐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30年代电影在有关声音的各方面都进行了不少艺术探索,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电影音乐方面,特别是电影歌曲的运用,显得更加突出。歌曲作为电影音乐的一部分,在影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电影歌曲和其他的电影声音元素一样,为影片的整体服务,可以巧妙地转场予以画面连接,亦能剥茧抽丝般地渲染主人公的心理以促进故事的演进。电影是大众的艺术,音乐同电影结缘之后也大众化了。许多电影歌曲,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乐曲,被广为传唱,风靡一时。但三四十年代的大部分影片中的歌曲,却被时代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它们不仅因为隽永的词曲、深沉的意境而深受大众喜爱,传唱大江南北。更因为其中蕴含的铿锵有力的时代进步精神而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从而成为整个时代的最强音。比如《风云儿女》之《义勇军进行曲》、《桃李劫》之《毕业歌》。点击下面的音频欣赏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合唱队- 正义之声—100首优秀抗战歌曲集除了战争背景下枪炮声中抗战歌曲的救亡姿态之外,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电影业在民族危机的重重考验中,

逐步延续着源远流长的商业电影脉络,渐渐复苏。此时出现了一大批通俗易懂,迎合市民口味的商业片。其唯美颓靡的电影插曲亦被大众喜爱,传唱不绝,也可说是开流行歌曲风气之先,是当今港台流行歌曲的鼻祖。比如《天涯歌女》之《玫瑰玫瑰我爱你》,《西厢记》之《花好月圆》。本文即从20世纪30 年代乱世中的民族电影着手,借助史实梳理和音乐分析,重点沿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歌曲——抗战歌曲和流行歌曲的流变来一窥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歌曲的风貌。“左翼运动”及抗战时期的电影歌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政治形势突变的影响下,党为了积极开展组织与文化宣传工作,于1930年3月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其机关刊物曾连续发表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介绍前苏联革命音乐和马克思主义音乐观,号召音乐家们要创作出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音乐”。 孙瑜、刘雪庵、田汉、安娥、聂耳、贺绿汀等艺术家的涌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艺术歌曲在创作上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些电影歌曲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备,反映着革命的精神和时代发展的进步方向。“他们创作的电影歌曲,旗帜鲜明地拓展了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高昂的爱国精神和饱满的战斗激情,唱出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由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及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影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出现了

高中音乐《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3.2.1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 【导入】 欣赏歌曲《送别》 课前欣赏的歌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送别》,作者是著名音乐家 李叔同,也就是我们尊称的“弘一法师”。歌曲《送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以说,从“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为踏上“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光明之路而艰苦奋斗。音乐则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折射出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光明 的追求。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光明行》。 一、二胡曲《光明行》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曾出现了一种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 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认为中医、中国画、书法、京剧以及中国音乐等都是落后的、不科学的,统统予以轻视和排斥。正是由于受“五四”精神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注重教育和学术性的音乐社团。“国乐改进社”就是其中的代表。面对西方音乐文化广泛地渗入中国,“国乐改进社”将“改进和振兴国乐”当做艺术的宗旨。而这时,有一个作曲家则用毕生精力来实践他的音乐观念,他就是刘天华。其中二胡音乐的创作是他实践中重要的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他的一首二胡作品——《光明行》。 在欣赏的时候,大家试着从旋律、速度、节奏和音乐情绪方面, 来进行分析。

旋律:雄壮、明快坚定 速度:欢快 节奏:密集、富于弹性 音乐情绪:振奋人心、热情奔放 可以说,《光明行》这首二胡曲的出现,一改之前的传统二胡曲目给人的那种萎靡不振、绵软无力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区别呢?我们通过谱例来看一下。 第一段大家会看到,基本上每个音符上面都有黑色的实心倒三角形。这个符号叫做顿音记号。那么这一段在演奏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二胡的“顿弓”技法。(教师示范演奏) 第二段(教师示范演奏)左手按弦的时候,有一个揉的动作, 这种演奏技法叫做揉弦。 第三段特点很明显,右手运弓的时候,有颤抖的感觉,这种演 奏技法叫颤弓。(教师示范演奏) 刘天华正是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融入到二胡演奏中(如:顿弓揉弦颤弓等)来展现其音乐形象。同时借鉴了西洋音乐的进行曲曲式和转调手法。使得这首《光明行》听起来欢快明朗,气势豪迈。是中国的第一首“二胡进行曲”。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认识了刘天华这位音乐家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民族音乐家——黄自。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土地上也存在着悠久的音乐历史。有据可考的中国音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而在这漫长的八千年里,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在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繁荣、多元素融合、故步自封、重新发展的各个阶段之后,如今的中国音乐类型、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传统乐器革命歌曲 一、古代音乐 中国最悠久的音乐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1年在我国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用鹤骨打孔制成的七孔骨笛可以说是现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现在大量出土的同时代的陶埙、骨哨预示着当时的人们就已具备基本的音乐需求。根据现存文献的记载,当时人们主要通过音乐表达对农业生产的描述,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其后出土的夏、商、西周等时代盛行的鼓、编钟、磬等都说明我国有极其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那个时期我国音乐以五声音阶为主,其后才逐渐出现了七音乐器和作品。到了汉代,国家开始建立专门搜集、编制音乐的政府部门“乐府”,后来“乐府”一词逐渐演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裁。在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出现,西域文化传入我国,我国传统音乐被注入了新的元素。但总体来说,汉代以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隋、唐时期可谓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巅峰时期,由于国泰民安、国家富足,人民开始重视起精神文化的发扬,音乐成了他们生活、娱乐的主要项目。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渗入,唐代音乐非常繁荣,音乐教育也开始萌芽,甚至出现了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如梨园、教坊、大乐署。我国传统音乐传至清代,民间普及程度已非常高。在这一时期,社会上既有高雅音乐又有民间小调,地域音乐特色异彩纷呈,民族音乐形式种类丰富多彩。既有北方的山东大鼓,又有南方的浙江道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