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南

湖南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南
湖南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南

探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与问题

探讨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与问题 发表时间:2018-11-12T16:42:06.1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孙敏 [导读]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德州华谊建筑设计院山东德州 253100 摘要;近年来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对城市绿色建筑进行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的主体形象。城市绿色建筑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在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中,绿色建筑不断地成为了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绿色建筑规划的现状,找出其在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合适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1 前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需要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以及合理性,并且还需要加强建筑水平的提升,在城市建设规划当中将绿色建筑有效结合,按照绿色建筑设计相关原则,对其有效分析,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贯彻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此项工作的开展,主要就是结良好的生态本底、优越的生态格局及各项优势资源,协调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的水平,彰显城市的绿色景观特色;以城市公园为点,结合市民生活需求,形成点线面结合、均衡布局、城绿相生的城市绿化网络,构建绿色美丽城区。 2 存在的问题 城区现状建设问题突出:一是山体破坏严重。城中山体缺乏明确的管控措施,开发建设挤占山麓地区。部分地区建设强度和高度失控,山和城的比例尺度关系不协调。部分地区不仅占用山体,还进行深挖高切,对山体造成严重破坏。二是植被绿化较弱。较多山体以低矮的灌木或未成林的乔木为主,山体的自然景观有待改善。并且随着大面积的绿色建筑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注意,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要详细的进行规划和设计,才能够确保我们工程开展的意义,如果不能采取重要的举措提高建筑的质量,就会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当前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态格局的保护逐渐成为在城市建设中应考虑的前提条件。首先就是生态格局,拥有优越山水格局,建立美丽生态城区。其次就是文化脉络,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功能布局也是需要注意的,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城市形态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优化城市建设格局,打通城市视线通廊,建立特色城市形态。建设定位,以生态本底为基础,以交通廊道、水系廊道、山体廊道为骨架,以城市公园等多元自然开敞空间为基质,通过“融山、畅河、串绿”三大策略,打造“绿色城区”的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3 解决建议 3.1 严格保护原则 在进行城市绿色建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时刻的谨记保护原则,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为城市添加新的色彩,但是不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否则就失去了我们的建设目的,这是非常没有价值的行为,所以必须要坚持保护原则,优化调整山体管控区的界限。实施生态搬迁,引导居民集中居住。要实现双赢的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绿色建筑,还能够保护自然的景观,避免遭到破坏。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植被绿化,城区绿化率提升到40%,优化城市配置林木种类,净化城市空气,增加天然氧吧城区建设。研究河流现状污染情况,制定河流整治等其他生态整治方案,有效调整城市生态系统,阻止生态系统受损进程,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不破坏新城绿色环境的前提下,梳理可利用绿色空间,完善完善休闲游憩设施,规划登山线路和郊野绿道,发展绿色文化类郊野游项目。 3.2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 严格的规划生态红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态固本,一是对城市各要素进行分析,依据各类政策保护区等限制性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与综合资源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地安排城市功能布局,组织城市建筑空间。将适宜建设用地和可建设用地确定为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同时结合生态资源承载能力和大气环境容量评价,最终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二是将禁止建设用地和不宜建设用地确定为生态空间,通过绿线、蓝线的划定,明确保护和控制边界。 3.3 继承发展绿色脉络 维系城市生态格局,以主要山体为主骨架,在城市建设区域范围内构建景观生态体系,将山体、河流和湖泊的生态本底融入城市之中,形成“绿色、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现代绿色文化融合之城,通过山体、河流、绿化公园将城市分成若干疏密有致的城市单元,避免地毯式的全面高密度开发。 3.4 构建绿色融城城区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以城乡共融、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为前提,合理配置城区空间资源,规划城区功能空间,重构城区空间关系。城市公园作为生态、景观和休闲地带加以严格保护,使自然天成的绿色空间与建成空间相互渗透。 3.5 形成疏密有致城区 对城区进行细化,结合山水生态格局的构建,维持“山、河、湖、多廊道”的生态本底,以“山、河”为骨架,完善绿色建筑城区的城市格局,保持和延续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相互关联,形成多核网络化结构,保持整个城区疏密有致的开放性,预留将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积极发展新城城市建设,强化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区域范围内使城区建设发展更趋合理,建设绿色生态美丽城区。 4 结论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强,因此,来到中国参观的旅客越来越多,为了彰显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教学文案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 3.1 绿道功能 (3) 3.2 绿道组成 (3) 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 4.1 绿道分级 (5) 4.2 绿道分类 (5) 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 5.1 规划设计原则 (6) 5.2 规划设计成果 (6) 6绿道选线 (9) 6.1 基本要求 (9) 6.2 分类选线 (10)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 7.1 绿道游径系统 (11) 7.2 绿道绿化 (14) 7.3 绿道设施 (15)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孙立军

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孙立军 发表时间:2018-12-25T11:02:12.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孙立军 [导读] 摘要: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的开展,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精神风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黑龙江大庆 163316 摘要: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的开展,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精神风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结合城市中各类建筑物建设的情况、城市发展的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科学分配资源能源,发挥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整合运作的价值。文章将结合当前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概念 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是保证一个城市整体发展合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与城市居民工作及生活的正常进行紧密相连。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是针对很多因素开展的,比如:建筑、空间、公共设施、功能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此将城市良好的精神面貌与经济实力体现出来。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为居民营造一个优质且良好的居住环境,以此得到广泛城市居民的认可。与其他工作相比较,城市规划更加的复杂且繁琐,该项工作实施的前提必须要全面的掌握城市空间布局情况,从而保证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城市树立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让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切实的感受到城市所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与生活动力。城市规划中有一些不能忽视的公共建筑,即医院、学校、宾馆、图使馆等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不管是在位置还是其他方面都要保证符合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城市设计工作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建筑外形、景观及各项目所实施的,其概念具体体现在:城市设计能够对城市自身的机能与形态规则进行约束,保证城市建筑造型与结构的统一规范性;城市设计关系到城市外在形象的创建,关系到一个城市在其他城市与国家中的形象是否良好;城市设计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的体现,是想要通过设计将城市的魅力展现给外界,能够让所有人看到城市中各项设施都得到了合理的安排,能够有效的满足城市居民不管是对美观、经济还是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2我国城市规划现状 城市规划法规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是保障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早已制定相应的规划法规,但是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全国人大所颁发的城市规划律法。因此其与发达国家的规划法规体系相比较,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法律体系方面,由于城市规划法规并未形成完整性的体系,因此其尽管有了母法,但是仍然严重缺乏全面深化、细化的辅助法;法规内容方面,难以体现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城市规划特点及要求。其主要缺乏从国家、地方、部门及个人等多方面利用的综合考量;所制定的城市规划难以和经济发展充分结合,主要要求城市规划至少应当积极的为经济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做好对环境的投资,这样才能缓解社会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城市方面的公众参与性明显和不足,严重对城市规划工作召开及城市规划和公正执法的公共利益造成一定影响;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方面,主要结合当前先后愿意在当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当中,主要是结合相应结构与方法,具体针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分阶段的安排,确认好内容及目标设定的规划工作。 3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建设期间,可以通过明确城市规划设计重点,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及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等方式,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明确城市规划设计重点,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 城市设计以空间景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特色化城市的构建,提升城市中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其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重视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以及个性彰显性原则,结合城乡规划与管理的要求展开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可以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国外案例等,收集相关资料,借助图书、电子网络等丰富设计经验,且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市场发展现状、居民的实际城市生活需求等。结合调查的结果进行问题总结、经验分析等,为现代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的科学构建奠定良好基础。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思维模式,结合城市发展期间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构建的要素、结构以及功能等进行综合探究,明确城市发展中的阻碍性因素。城市设计中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定位,明确建设与管理的内容、文化特色彰显的方式等,规划编制需要与居民的实际需求相互融合,可以邀请建设方、规划单位以及市民群众等参与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活动中。积极听取市民的建议,引导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时代元素、当地文化特色等融入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积极倡导绿色元素、环保性材料的应用,彰显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地域风貌。 3.2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 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建设期间,需要将“精细化”的理念融入其中,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城市规划与设计期间需要转变简单、粗放的管理理念,更加关注空间品质、居民生活方式的引导,凸显历史文化的魅力,城市的特色风貌等,增加社会居民的城市设计参与度,且将“低影响”、“微治理”等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中,实现城市的创新与发展,为城市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当前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要求,可以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级,即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重大项目实施性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规划设计期间,重点根据城市的分区以及整体进行规划,明确总体性的空间格局、风格特征等,对城市形象进行清晰定位,制定明确的空间景观系统结构。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期间,则需要结合城市中的重点地区进行设计,比如可以将新城区、河道口或者是旧城区等纳入到重点规划设计工作范围中,对其空间景观特征、景观特色等进行设计。重大项目设计期间,则需要结合已经建设的项目进行整体性分析,制定建设的规划,且需要分析空间的利用情况。城市规划与设计期间可以将各类色彩多样、形式丰富的内容融入其中,更好地呈现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特点,强化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针对于重大公共建筑设计活动,可以通过专家决策、公众参与的方式保证其规划与设计的整体效果。 3.3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 城市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时代发展的因素等,为城市未来发展制定针对性的目标,做好协调规划与设计的工作,使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的价值更加突出。城市设计与规划期间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建筑项目的分配、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在综合分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展开城市设计服务工作,为城市规划体系的清晰性、合理性构建奠定良好基础,使城市

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7-09-18T15:29:10.057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18期作者:李永红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欢迎。 (湖北省阳新县规划局湖北阳新 4352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进而不断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绿色建筑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出现了认识不足,缺少实践应用以及与当地文化的结合等问题,进而影响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实践。所以,如何提高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水平,为城市的建设出彩,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绿色建筑的概述,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实际运用要点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不但提高绿色建筑的水平。 【关键词】绿色建筑;城市规划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029-02 1.绿色建筑的概述 绿色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绿色设计的理念对城市中的建筑进行规划设计。设计者依照建筑人物进行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摄像,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解决。其中,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设计者要亲自到当地进行调查,一面方案的设计不符合当地的发展。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对建筑的容积率、覆盖率以及建筑的楼层进行提前规划设计,进而保障绿色建筑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个理念: 第一,节能。绿色建筑在进行设计时要对建筑的采光以及通风进行注意,进而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节能作用。 第二,绿色。在对绿色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对绿化面积以及绿色理念进行注意。例如,可以在建筑的顶部进行绿色植物的栽培,进而一方面可以保持建筑本身的凉爽,也起到了绿色建筑的环保作用。 2.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2.1 认识不够深入 认识不够深入是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一些设计者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进而使得绿色建筑在城市中额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不够明显。尤其是一些设计者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在建筑本身做一些绿色植物的点缀即可,缺少对当地文化以及经济的了解,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实施。 2.2 缺少对当地文化的运用 缺少对当地文化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中,由于缺少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了解,进而在对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出现只注重对外观的设计,而缺少对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内涵的设计。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绿色建筑大多千篇一律,进而影响了绿色建筑本身的内涵。 2.3 缺少实践应用 缺少实践应用,只注重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规划。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一些设计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在绿色建筑中只注重其视觉设计,缺少其内涵设计和实践作用,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 3.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要点 3.1 提升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科学全面认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规划设计,进而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由于缺少对绿色建筑的全面认识,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深入认识绿色建筑的内涵,进而不断提高对绿色建筑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绿色建筑本身不只是视觉上的设计,更具其内涵设计。因此要以人本思想为主。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将为居民打造适宜的居住环境为主。此外,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认识到绿色建筑要与周边的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要塑造一个适宜居住、绿色环保的建筑。 3.2 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合设计 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合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在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中,由于只注重对建筑本身表面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建筑内涵的补充,进而影响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要通过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进而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所以,设计者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之前,可以先对该城市的文化、历史、风俗以及地域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此外,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可以针对该城市人的性格特点,进而个性设计,充分展示该城市的魅力。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绿色建筑的内涵设计,进而影响对绿色建筑整体的设计风格的影响。除此之外,也不能追求不适合自身的其他绿色建筑模式和风格,进而失去了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面貌。 3.3 完善对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应用的评价体系 完善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而不断提高设计者实际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对其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也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我们要将注重实践的理论和思维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在进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视觉上的设计,而缺少对实际应用的追求。所以,要通过建立相应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在进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时,要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学科的课题论证,进而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评判标准。此外,在进行对绿色建筑的评判中,要将绿色建筑所包含的当地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精神面貌纳入评价体系中。因此,完善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的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进而不断提高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 3.4 对高技术、住宅用户设计以及停车设计等进行运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时,也可以通过对高技术的运用、住宅用户设计以及停车设计等进行关注,进而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 第一,可以通过引入类似于低碳应用技术,进而完善绿色建筑的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使得大气污染较为

[整理]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规划及设计技术指引 (初稿) 第一部分绿道慢行道 一、组成 绿道慢行道包括人行道、自行车道以及绿道红线范围内的登山路径等。 二、色彩 新建绿道慢行道统一采用暖色系,以彩色沥青为主要面材。 软基路面以及可能发生水淹的路段可以考虑使用暖色透水砖。 其他因条件限制不宜采用彩色沥青的,可采用暖色调彩色水泥或暖色调压模水泥。 改建路面两侧应加上暖色标注线,中间按照规定距离(见后章节)加暖色自行车标识。 登山径应尽可能使用当地产建材,因地制宜,厉行节约,减少高档大理石用量。 三、选线 城市以及社区绿道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满足休闲需求。不应将其与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慢行道混为一谈。其关系是在城市以及社区绿道建设完成后的基础上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道以及城市慢行道系统。因此,城市以及社区绿道选线因该贯彻“轻松惬意、舒适安全”的原则,优先满足休闲出行需求。选线原则有:(一)绿道应尽量利用有较好绿化基底的道路系统,以保证景观效果。社区绿道应保证有行道树可以遮阴。 (二)应与区域绿道连接成网。应在镇(街道、园区)内形成独立环线网络,尽量贯穿镇中心区、各主要居民点,为居民提供出行便利。 (三)绿道应尽量串联连接社区公园、绿地、广场和景区等公共休闲场所; (四)绿道应考虑与公交系统良好对接。 (五)绿道应在原有景观基础上优化升级,避免大拆大建。 (六)绿道选线应结合镇(街道、园区)原有环境整治工程计划以及宜居城乡建设工程计划统筹开展,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四、设计 (一)一般宽度 1、原则上绿道与车行道之间应设置1.5米以上绿化隔离带,自行车道宽2.5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自行车道与人行道间有1米以上绿化隔离带。 2、用地条件受限的,应保证绿道与车行道之间有绿化隔离带或安全防护栏,自行车道宽2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 3、登山径宽度在1.5米以上为宜。 (二)类型宽度 根据自行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关系可分为分离型、并行型、混行型三类。 1、分离型: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快题)2009—2018

苏州科技学院 二○○九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考试科目: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快题)科目代码:511 请考生注意:试题解答务请考生做在专用“答题纸”上; 做在其它地方的解答将视为无效答题,不予评分。 注:本试题“答题纸”为自带的1号描图纸 某职工生活区详细规划设计 一、基地条件 苏南某城市拟在市郊保税区附近新建一职工生活区。基地位于市中心城区北侧,基地东侧为保税区,北侧为工业用地,西侧和南侧为规划居住用地,规划设计范围用地面积13.3公顷。基地东侧有一宽度为20米的规划河道,东侧绿线控制见附图;东侧城市干道港华路红线宽度40米(设中央绿化隔离带);其它周边道路红线宽度24米。基地地势平坦,有小河在其中穿过。要求打造符合城市居民、精英白领和进城务工者等不同人群生活需求,且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活社区。 二、建设内容 1. 住宅与单身宿舍 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其中: A单身宿舍(打工楼):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要求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4人/间,带卫生间,不设上下铺,单廊; B单身公寓: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1室1,厅厨卫全,小于70平方米/套。 C住宅: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2室或3室,厅厨卫全,90-120平方米/套。 A与B、C宜设在不同楼内。 2.商业服务设施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包括旅馆(5000平方米)、商店、超市、食堂及餐饮、综合服务、金融、邮电等。 3. 文化活动设施 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包括文化活动站、职业培训学校(4000平方米)、网吧、娱乐设施等。 4.管理、服务设施 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包括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卫生所等设施。 第 1 页共3页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绿道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游径系统 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 绿道连接线 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绿道设施 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驿站 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为适应我省绿道规划设计需求,有效指导、规范和协调全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我省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规范我省绿道规划设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各地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或具体化。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 本导则主编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编制人员:顾浩陈桂秋赵栋胡智清 高黑孙鹏周俊马敏 马浩杨永康周伊峰黄勤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 年12月12日 1

目次 1 总则 (3) 2 绿道定义 (4) 2.1 绿道的定义 (4) 2.2 绿道的构成 (4) 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8) 3.1 绿道分级 (8) 3.2 绿道分类 (9) 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 (10) 4.1绿道规划类型 (10) 4.2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 (10) 4.3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 (11) 4.4 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 (11) 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12) 5.1 绿道选线原则 (12) 5.2 绿廊 (13) 5.3 慢行道 (15) 5.4 驿站 (18) 5.5 标识 (22) 5.6 节点 (23) 2

1 总则 1.0.1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1.0.2 本导则为我省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基本技术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 1.0.3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3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居住功能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居住功能 摘要:随着人们住房消费水准的迅速提高,住宅环境设计的作用日益突出,住宅设计已不仅停留在美化生活、满足观赏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考虑人的各种细致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变静态的、封闭的环境为积极的、开放的环境,为人提供服务,并引导人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住宅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趋势。 关键词:与环境的结合流行趋势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空间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住宅空间相对而言,可分为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等。当然,从另一角度分又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所谓的外部空间是指住宅排列组合与外部环境的结合所体现的气氛和关系,而内部空间则是指居室内部的处理手法。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是融入其中的。 一、与环境的结合 如何使建筑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创造出中国古人所寻求的“天人合一”艺术境界,一直让设计师们煞费苦心。改革开放前,由于财力所限,一般住宅根本就无环境、绿化可言,设计中只注重房屋的户型设计,不考虑外部空间。近年来,小区环境绿化逐渐被建筑师所认识,并逐渐成为住宅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已由以往割裂住宅实体与小区环境的设计方法转变为现代的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 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的立体化、复合化。运用了“挖、填、堆”等传统的造园手法,力求在竖向上有层次、有变化,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环境设计平面化、图纸化。“复合化”则是近几年来很多明星楼盘提出的新概念。多种功能的复合,增加了小区环境视觉上的兴奋点,比如在小区中将退让红线部分做成小型滑草场,在假山设计中引入探险谷的构思等,把旅游与居住两大概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植物布置与搭配多元化。在植物的布置与搭配中充分运用中国园林中“借景”手法,除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在小区内创造出逼真的人工景观,使业主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小区的优美环境,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过渡绿化空间模式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裙房是商场而主楼是住宅楼的建筑,在裙房屋面布置大面积的公共绿地,设有一个总的住宅入口,大厅内有集中的电梯将人引导到裙房屋面架空层,在架空层各单元均有各自入口。这样既解决了人流问题,又补充了小区绿地的不足,这是当容积率较高时处理绿化与住宅关系的较好方法。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常用规范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常用规范 选址和布置 第2.1.1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基地宜选择在城市商业地区或主要道路的适宜位置。 大中型菜市场类建筑基地,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小区内的商店建筑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m。 第2.1.2条商店建筑不宜设在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厂房、仓库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附近;如因用地条件所限,其安全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2.1.3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小于1/4的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与一边城市道路相邻接。 第2.1.4条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m的运输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输道路结合设置。 第2.1.5条新建大中型商店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前,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留有适当集散场地。 第2.1.6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如附近无公共停车场地时,按当地规划部门要求,应在基地内设停车场地或在建筑物内设停车库。 步行商业街设计规范 第2.2.1条步行商业街内应禁止车辆通行,并应符合城市规划和消防、交通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2.2.2条原有城市道路改为步行商业街时,必须具备邻近道路能负担该区段车流量的条件。 第2.2.3条步行商业街的宽度,根据不同情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改、扩建两边建筑与道路成为步行商业街的红线宽度不宜小于10m; 二、新建步行商业街可按街内有无设施和人行流量确定其宽度,并应留出不小于5m 的宽度供消防车通行。 第2.2.4条步行商业街长度不宜大于500m并在每间距不大于160m处,宜设横穿该街区的消防车道。 第2.2.5条步行商业街上空如设有顶盖时,净高不宜小于5.50m,其构造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并采用安全的采光材料。 第2.2.6条步行商业街两侧如为多层建筑,因交通功能而设置外廊、天桥和梯道时,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 第2.2.7条步行商业街的各个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停车场地。 5.3 商业步行区 5.3.1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区内的道路网密度可采用13-18km/km2。

浅谈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表时间:2018-11-16T11:17:17.473Z 来源:《红地产》2017年1月作者:陈网兰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提升城市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成为未来城市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因此不仅要保障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建筑水平,将绿色建筑融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当中,遵循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细致有效的进行分析,提升我国社会的经济效益。 在城市的建设当中,绿色建筑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其不仅仅呈现的是城市的规划以及设计的环保,在绿色建筑实际的规划设计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所以,在实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加强对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观念及价值体现 绿色建筑设计的有关工作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相关的经验,提升创新能力,对有关技术进行改进和突破,提升科学技术发展的效率,对建筑材料以及相关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加大节能环保材料的开发,对一些高污染以及高消耗的材料进行抵制,应用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广泛的推广,建构绿色服务产业,对建筑群体进行绿色环保的注入,形成一条绿色产业链,提升绿色建筑的行业发展和推广。要想有效发展绿色建筑产业链,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不仅要对相关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加大建筑工艺的创新和发展。近些年,降低资源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依照相关的原则,分析今后的发展方向,使用有效的低成本技术,因此,要依照国家科学发展观,提升绿色建筑的发展,降低资源消耗。 2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融入绿色建筑遇到的问题 2.1 过于看重绿色建筑的外在形象,不强求其实用性 我们知道,一座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外在整体形象,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外在体现。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却将此概念放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把城市功能太过集中地展现在某一地方,而且将这些城市功能过于美化,忽视其实用性。比如说某些城市的市政府周边,很多“高大上”的文化广场、博物馆等关键设施一应俱全,城市美观“达标”了,但却忽视了这些建筑的实用效果和人们的实际需要,还有的城市,过于追求一些夸张的、不实用的建筑外形,美其名曰是体现城市的精神文化特色,然而,这些“夸张”造型的建筑,大部分需要借助灯光、机械通风等措施来维持造型,这些措施的使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毋庸置疑,这种浪费和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是相互矛盾的。 2.2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生态问题 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建设在自然资源很集中的区域,比如,林地以及湖泊中,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这些逐渐城市城市建筑的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房地产企业对这些资源加大了掠夺,并且在之后的实际规划和设计当中,对其缺少相应的应用,还有严重的就是一些房产商对这些资源有效破坏,以致于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破坏,所建设的房屋和设计的原有房屋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缺少一定的实用性,同时一些区域虽然标称自身为绿色建筑,然而对于该区域缺少相应的调查和研究,造成在施工当中没有实现绿色建筑的需求,对建筑材料过度消耗,并且还会对城市周边环境产生有关破坏。 2.3 缺乏地区本身的特点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时,设计师往往会单独对建筑进行设计,忽视了城市本身的特点。现在很多的设计规划都是对其他城市的规划全部借鉴摘抄,在他们看来,国外的设计规划比国内的设计规划更加的优秀,一昧的将国外的建筑设计套用在城市的建设设计上。但是这样并不能解决城市规划的问题[2]。设计者们忘了在进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时候,考虑城市本身具有的特点,忘了去研究了解城市本身具有的内涵。忽视城市的风景、民俗、魅力、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3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确立城市规划总目标,全局统筹综合考虑规划方案 对城市规划以及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在实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以及人文方面实际状况优先思考,尽可能的采用完美以及实用的设计,并且将城市的内在和外在美体现出来,通过相关的实践表明,在城市建设当中将其内在和外在美有效呈现,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其作用非常的大。 3.2 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于城市绿色建筑实际的规划或者设计当中,其主要目标就是使得城市当中的人们生活更好的便捷以及舒适,因此,在对绿色建筑实际的规划和设计中,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感念,对规划设计的目的进行明确,这样就能够在实际的应用中将一些不切实际的节能技术应用有效防止,使得绿色建筑和人文精神之间有效融合。 3.3 深刻了解城市的自然地理情况,合理进行绿色建筑规划 每个城市都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以此造成气候类别、土质情况的差异。比如城市资源丰富的地区,资源的利用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使得很多人对资源使用权趋之若鹜,但是往往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合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建设设计中要先进行地质勘察检测研究,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制定不同的建筑方案,保证环境的生态性,针对生态特点进行创新设计,更能吸引大众。在开发建设时,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做到绿色建筑,避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发生。做到将环境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互相影响,才是绿色建筑的真正体现。 3.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作为一个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思想,在规划设计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又可以给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利的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环境下倡导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建筑建设,做到城市在合理布局下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理所应当的是绿色建设规划设计中的唯一指导思想。 3.5 深入利用自然地理资源 不同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所区别,在自然资源以及地质地貌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南方的城市与海洋距离较近,自然气候温和,降水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能够达到80dm。植被覆盖比较广泛,树木种类丰富,因此,在城市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方面可以与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城市自身的状况体现绿色建筑的价值,提升生态环保性,降低房地长行业的商业气息,例如在植被方面,可以利用树冠较

绿道规划设计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 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 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1.04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 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 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目标与定位。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 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2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