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器的发展

装甲兵器的发展
装甲兵器的发展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中国兵器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军工企业也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我国常规武器和核武器都得到到较大的发展,有的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而装甲装备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战装甲兵器更是达到了可与世界先进装备抗衡的水平。在无人机、核潜艇、信息战等高科技武器概念满天飞的时代,装甲装备依然有这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世界上各国,不会放弃对坦克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发展装甲装备自主研发战略地位

引言

新中国的武器装备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1949年到1953年中期,我军武器主要靠进口为主;1953到1962年末,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兵器军工厂,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仿制;1963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走上了自行研制的道路;1979年到1989年,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寻求西方的援助,但不了了之;上世界90年代以来,走上了新一轮高速发时期。在这50多年的艰辛发展中,实现了四次质的飞跃,使我军武器装备走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正文

中国装甲兵器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规模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装甲兵器发展已经历了三代,初步建立起完整的装甲兵器体系;通过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技术,综合提升了装甲车辆的“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在设计方法上从一代设计、二代仿制到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展了大功率柴油机、快速燃烧、高增压、高温冷却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使得主战装甲兵器达到了可与世界先进装备抗衡的水平。

中国的装甲兵器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装甲车辆的“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得到提升;设计方法上已从一代设计、二代仿制到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柴油机、快速燃烧、高增压、高温冷却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使主战装甲兵器达到了可与世界先进装备抗衡的水平。在制导兵器领域,初步形成了反坦克导弹、末制导炮弹、炮射导弹、制导炸弹和制导火箭的系列化。

在无人机、核潜艇、信息战等高科技武器概念满天飞的时代,为什么被称为“传统的”坦克技术仍然能引起如此关注?

通用性使各国不会放松对坦克技术的研究于坦克技术具有通用性。同样的一种弹,装在坦克上就是陆基反坦克装备,装在飞机和直升机点上就是空射反坦克导弹,发射平台不同、毁伤原理是一样的。

而现在从世界范围来看,反坦克导弹的穿甲能力仍然是各军事强国关注的重点。冷战时期,美国非常重视如何对付苏联庞大的装甲部队,策略之一就是发展反坦克导弹,并强调由直升机装载,以便能迅速集中和转移火力。

洛·马公司的AGM-114“地狱火”就是这一策略的产物。它们虽然没有在假想的美苏大战中一试身手,但几乎参与了自越南战争以来直至伊拉克战争的所有局部战争,成为美军30多年来主要的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并已逐渐垄断美军空射反导弹领域。

针对海湾战争中暴露的问题,美军对“地狱火”的导引头、自动驾驶仪、战斗部、电子引信等进行了重新设计,因此被称为“地狱火Ⅱ”,其射程由原来的8000米增至9000米,飞行速度增至马赫数1.1,激光导引头不但引进了先进的抗干扰措施,能有效避免敌方实施的主动和被动光电干扰,特别是减小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因为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地狱火”有时会错误地接收灰尘与水蒸气散射的激光,反而对目标反射的激光“视而不见”。

2002年下半年,为了满足伊拉克战争的需要,洛·马公司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对“地狱火Ⅱ”的改进,使其特别适用于对付躲在洞穴、地下工事、建筑物等封闭空间内的人员。所以直到目前为止,“地狱火Ⅱ”(包括其改进型)的市场占有率仍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坦克仍然在世界装备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之后,反对恐怖主义行动成了世界的主流。根据国际政治、军事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在开发和研制

适合未来作战形式的先进坦克,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改进和提升现有坦克的作战性能。世界坦克装备的版图有了新的动向。

目前欧洲(含北约国家及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上装备坦克最多的地区,总数达56000余辆,占世界坦克总数的50%,其中俄罗斯位居榜首。不仅数量上领先,论质量也是欧洲的坦克明星荟萃,大腕云集。“豹”式主战坦克装备了欧洲的10个国家,“勒克莱尔”、“挑战者”、“公羊”主战坦克个个身手不凡。

中东地区历来是一个火药桶,这也使中东地区成为装备坦克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以色列成为坦克密度最大的国家,每一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1662辆坦克,而且,以色列军队中性能先进的“梅卡瓦”坦克占到1681辆,其装甲实力可见一斑。

日本研制的专门对付特种部队的新型坦克世界最贵,2008年2月13日,日本向媒体展示了正在自主开发的新型坦克。这种新型坦克长9.42米,宽3.24米,高2.30米,重44吨,配有120毫米口径火炮及12.7毫米和7.67毫米机枪各一门。

该型坦克重量为44吨,比现有的主战坦克90式坦克轻6吨,采用了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并装有能够保证在夜间或恶劣天气都能准确射击的火控系统,使用短时间能够安装拆卸的模块化装甲,能在战场上和己方坦克共享情报的数据链系统。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新型坦克不光能够对付敌方坦克,还具有针对例如游击队或特种部队的攻击等新威胁的特性。日方透露该坦克开发费用为484亿日元,一辆坦克的造价为7亿日元,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坦克。

同时,印度陆军有望于今年列装由本国自行研制的“阿琼”主战坦克。印度

自称,“阿琼”主战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种坦克之一。尽管“阿琼”坦克研制时间之长也堪称“世界坦克研制周期之最”,不过由于是印度独立研制,或许该坦克能更加适应南亚次大陆的地形和湿热的气象条件,其外形酷似德国“豹2”,也让人不可小觑。

主战坦克在现代城市战中仍有重要用武之地,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于一身的主战坦克,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现代陆军的中坚力量。冷战结束令这“陆战之王”一度被冷落,但随着伊拉克战争、加沙冲突,主战坦克在激烈的城市战中再一次显出独特优势,它在各国陆军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重新巩固。

主战坦克在城市战中的效能曾广受质疑,1995年俄军装甲部队在格罗兹尼惨败的一幕让许多人心有余悸。尽管如此,更多的实践表明,在战术合理且情报支援充分的前提下,坦克在现代城市作战中所起的作用仍难以取代。在伊拉克战场上,主战坦克坚固的装甲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其强大的火力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为友军提供可靠的心理支撑。

作为不对称战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战对作战装备的技战术性能的要求更加苛刻。原本为大规模野战而设计的主战坦克也必须进行相应升级,以消除新的作战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这方面,美国的M1A2-TUSK、德国的“豹2”-PSO、法国的“勒克莱尔”-AZUR与以色列的“梅卡瓦”-4等都是杰出代表。虽然这些不同车型的基本性能各具特色,但其整体设计思路却有许多相通之处。考虑到传统的穿甲弹在城市战中的威力不足,这些坦克都特意增加了榴弹(爆破弹)所占的比重,以充分发挥清除障碍和杀伤敌方人员的效用。有的军工企业还特别开发了“可编程榴弹”,能确保弹丸在飞临目标正上方的瞬间引爆,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破坏效

果。

除了主炮,新型城市战坦克在辅助武器的选择上也下了一番工夫。目前最受青睐的要属“顶置武器站系统”。

该设备实际上是一挺安装在炮塔顶部的遥控机枪,拥有配套的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稳定装置,坦克乘员在车内即可操纵,大大保障了机枪手的安全。此外,为克服坦克主炮俯仰角度不足的缺陷,以色列人还在其“梅卡瓦”坦克上加装了一门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专门用来打击隐藏于固定工事后方的目标。

目前,人们对新型主战坦克在城市战中的表现也赞赏有加,认为出众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保证其自如应对“不对称挑战”的关键,适当的升级改造物有所值。

总之,城市作战绝非装甲兵的天然禁区,现代军工技术的发展,使得主战坦克在各种威胁面前越发强大。随着其自身作战效能的不断扩展,传统的“陆战之王”今后仍将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结论

从整体上看,我国装甲兵器在综合技术性能、研发能力、制造水平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为:部分核心技术、关重件尚需从国外引进;装甲兵器型谱不全;新一代主战坦克所需的技术储备比较薄弱。我国兵器科学技术未来发展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大力度促使兵器系统向集成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二)保持传统兵器优势,进一步拓展新概念兵器,(三)开展新型材料研究与应用,为兵器综合性能提高提供物质基础,(四)转变设计理念适应新军事变革要求,五)加强交流与合作,增添学科发展活力,(六)努力创新提升兵器科学技术未来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田棣华,马宝华,范宁军中国兵器科学技术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兵器知识,兵器知识杂志社.2006

【3】兵器知识,兵器知识杂志社,2006

冷兵器时代三大兵种的演变与发展

冷兵器时代三大兵种的演变与发展 冷兵器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商、周、三代至公元589年的隋唐。这一时期,中国军事科技长期处于铸剑,锻刀阶段,军事活动基本上以使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为主,军事武术战略战术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主张慎战、义战的战争观;全面、系统的制胜观;德法并用的治军观;奇正结合的致胜观等等。冷兵器三大兵种:骑兵,弩兵,步兵。 骑兵在火器出现前一直是攻击力最强的兵种。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于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10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

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40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列背水阵破赵之战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使得战场情形立即逆转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40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

兵器发展史

旌旗金鼓——古代战争指挥中的“潜规则” ========================= 旗鼓列为第一章,其意义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明号令”,用现代信息学、自动化、自组织理论等观点来看,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系统能发挥有效功能的基础,很像生命科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ing /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旗鼓常并称,再加上“鸣金”之“金”,才凑齐了三大战争指挥工具,古称“三官”。 基本常识中,“击鼓出战,鸣金收兵”,但试想千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械斗,其指挥的复杂程度自然远胜于一场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怎可能只有“始动”和“终止”两类信号?类比生命科学中繁复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神经传输网络,更加宏观的战争游戏该如何准确传递诸多信息? 《吴子兵法》云:“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意义甚明,战争指挥工具无非就两大类:光讯号(视觉信息)和声讯号(听觉信息),其重要性如《孙子兵法?军争》所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目不相视,故为旌旗。”显然,金鼓和旌旗是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关于这两大信号在本书中被归为三大类:旗、鼓、金。下面将逐一总结: ===旗之源流、种类、功用=== ◆起源甚早:《列子》中记载的阪泉之战中,黄帝曾“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奇怪,起源于河北一带的黄帝部落不是龙图腾么?怎么倒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难不成这支部队是蚩尤投诚部的收编?) ◆原始形态:并非纺织品,而是一把茅草或动物的长毛之类系在一根树杆上。这便是成语“名列前茅”的典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前茅虑无”。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牧野之战后的殷微子投降时要“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基本种类: 按形状颜色分类简直不胜枚举,指挥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旗子的颜色、形状、旗语(借用现代概念)的多样性。《周礼》载周代专门管理旗帜的官署为“司常”,所管之旗有“常、旆、旜、物、旗、旌”等九类,不同的形制和图案决定了不同之用(估计旗的形状不限于我们普遍理解的矩形或三角形);《墨子》有《旗帜》篇,其中关于守城的指挥旗就有十种;在后世兵书《武备志》中就更多了,所绘之军阵用旗有88种之多…… 关于形状分类是徒劳的,那么就根据军中的用途分吧,基本两大类——牙旗和望旗。牙旗也叫纛旗(这个“纛”字我最早竟然是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中见到的…),《三国志》载:孙权做“黄龙大牙”。之所以将这种前军大旗称为“牙旗”,一

兵器发展史

第一讲兵器发展史 [活动主题] 兵器发展史 [活动目标] 通过对兵器发展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兵器发展的阶段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兵器发展的因素及我国及世界武器装备的现状 2.通过设计一件兵器,培养学生象想力及简单的作图能力 3.通过撰写“兵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小文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 学生阅读《兵器》、《世界兵器》等书籍 [实施过程] 1、军事史专题选修课绪论 古人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与发展故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代潮流,然而,战争却不时睁大眼睛伺机为虐。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史上何曾有过“真正的和平”?据学者们统计: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次战争,和平时期仅为292年,如果把这5000年当作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个小时在打仗。时至今日,战争已经吞噬了35.4亿人的生命,它消耗的财富难以计算。只在20世纪的50年里,人类用于战争的费用就高达47万亿美元。这一惊人的数字,可供全球人口50年的生活消费,或让5亿多个家庭都能享有一座豪华的宅院。当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中挣脱出来,试图建立和平家园时,接踵而来的局部战争却把人们的希望化为泡影。调查显示,二战结束以来,引发了近800场局部战争,其中美国参与的就有50多次,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刮起战争风暴。 冷战结束后,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并没有因为华约的消亡而停止自己的步伐,相反,正变本加厉地扩充着自己的势力,更加充满了进攻性和支配世界的愿望。这次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就是明目张胆的挑衅,这不能不使我们警惕。 我们不否认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流,发生针对我国的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大战在短时间内打不起来。但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局部战争不能排除,军事冲突难以避免。我国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有酿成局部武装冲突的危险;有的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威胁。可见,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还面临着多元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军事威胁。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加强国力和国防建设,做好充分准备来制止战争,赢得和平。 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要问:为什么塞拉利昂局势依然复杂?为什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为什么“和平之城”和平难得?为什么印巴克什米尔冲突旷日持久?为什么埃厄边界剑拔弩张?为什么巴以冲突流血不断?为什么阿富汗和平遥遥无期?…… 我们渴望和平,但我们决不畏惧战争,我们要研究战争距我们有多远?什么会导致战争?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txt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 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 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 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 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吴王夫差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 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 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 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 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 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商代妇好大铜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 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 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 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 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 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 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 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战国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 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 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 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中国轻武器发展史

中国轻武器发展史 步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她五十岁的华诞。中国--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正成为世界注目的地方。 五十年的辉煌成就,写下了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史诗。国防现代化建设,则是这首交响史诗中一个重要的乐章。在这一乐章中,有人们所熟悉的轻武器,她是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轻武器事业经几代人的努力与追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引进与仿制到自行设计与研制,从借鉴国外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断进取,不断飞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轻武器发展道路。今天,让我们翻开新中国轻武器发展史册,聚焦各个年代,展示五十年的光辉业绩。 50年代引进与仿制轻武器发展迈开历史步伐 新中国成立伊始,年轻的共和国面对的是战争废墟,百业待兴。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开始了建设宏伟的共和国大厦的新长征。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是极其陈旧落后的,基本上是缴获而来,还有很多是战争年代土法上马制造的。当时人民解放军拥有各种枪械200余万支(挺),还有数量不详的手榴弹及掷弹筒。其中步枪、冲锋枪、手枪约占94%。品种繁杂,破旧不堪,缺少配件,仅步枪口径从6.5mm到11.43mm多达13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产于20多个国家,真可谓是“万国牌”。新中国的轻武器发展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几乎没有像样的兵器工业,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政策又使中国不可能从西方国家购买急需的武器装备。枪弹也十分匮乏,有时一支枪只能配发几发枪弹。在抗美援朝初期,中央军委曾通令全军搜集、翻修枪弹,全力予以保障,但也只供应了1.2亿余发,仅为头两年作战实际耗弹量的70%,其余仍然依靠战场上缴获予以补充。为了摆脱困境,中央决定:一是从苏联进口部分枪械和弹药;二是仿制苏式枪械。 从1950年到1955年,中国从苏联共进口和接受枪械89万余支(挺),弹药也基本有了保证。在进口的同时,我国开始着手仿制苏式枪械。1950年10月26日,兵工战线在简陋的工业生产条件下,成功地仿制了苏7.62mmППШ-41式冲锋枪,命名为50式7.62mm 冲锋枪(见图1)。随后开始了批量生产,共有3.6万支冲锋枪出厂,并装备部队投入使用。此外,还仿制生产了7.62mm手枪弹720万发,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为支援抗美援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的轻武器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53年开始正式转入仿制苏式武器装备。首先,从苏联引进了第一批枪械产品技术资料,到1954年底,中国兵工战线仿制的苏式枪械有:54式手枪(仿苏ТТ30/33式托卡列

中国古代刀剑发展

中国刀剑发展 鲁妙然· 在冷兵器时代,刀剑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刀光剑影,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战争图景,中国大地上也不例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均出现过具有代表性的刀剑。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出现过的各种刀剑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主要论述石器,剑和刀,其中刀是重点。 1.兵器的黎明——石斧的时代 在讨论刀剑以前,我们先简述一下兵器的产生: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将石块、木棒、藤索加工成斧、钺、弓箭等生产工具,用以狩猎和抵御野兽的攻击。随着社会进化,氏族部落产生,部落间争斗频繁,凡是带利刃的工具都被人们用以相互厮杀兵器的功能。随着争斗的加剧,工具难以胜任,迫使人们制作更有威力的专门杀伤器具,于是兵器与工具开始分离。之后私有制出现,部落联盟转化为有阶级国家,战争升级,兵器与工具完全分离,自此兵器正式登上了人类的历史舞台。从这个定义可看出,兵器区别于工具之处是它的作用对象是人,专门用来杀伤人的器具才是兵器。 石斧是人类最早用以互相残杀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开始减薄斧体,加大刃面,形成了新的兵器——钺。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于蚩尤造兵的传说,传说中皇帝发明了剑,蚩尤发明了五兵:戟、剑、钺、刀、弓弩。当然传说并不一定可靠,尤其是在石器时代,刀剑这样的兵器的刃面若用整块石料磨制,其韧性必然极差。国外似乎发现过一种将许多锋利的石块用绳绑在木棒两侧排成两排的剑,但我国似乎并未发现过这种形式的原始剑。一般认为在进入青铜时代后,刀剑才开始出现。

2.青铜到钢铁——名剑的传说 自夏开始,直到战国,前后约两千左右,是青铜的时代,并在末期开始步入钢铁时代。这是一个属于剑的时代。 我们的祖先发现红铜的硬度由于石料,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会了冶炼金属,并进一步将红铜冶炼成青铜,步入了青铜时代。发现的最早的铜质工具是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和甘肃省永登城蒋家坪出土的铜刀,用单范铸成,距今约5000~4000年。 在青铜时代前期,普通士兵使用最多的兵器实际是戈与矛等长柄兵器。刀剑主要是做为近身防身工具。且由于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于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于刺击的剑,所以这一时期是我国剑最为辉煌的时期。 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 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 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 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 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 主要以木作鞘。 西周的护身青铜短剑成柳叶状,有中脊 无剑格,剑茎扁平较剑体窄,上有穿孔,可 能用来缚木柄。

古代军事史 冷热兵器的发展史2

2.冷热兵器的发展史 所谓冷兵器,就是用人力或简单机械力作为动力,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守备设施的战斗工具。总体上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其中进攻性又分为:短距离,形如刀、剑、匕首等长距离:弓箭、矢、抛石机等。防御性的有:盾,铠甲等。 1.史前时期,为石质兵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时代,成为车战时代军队中装备的主要兵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兵器制造业日趋发达。各类青铜兵器如戈、载、刀、矛、萧关、弓努,都得到进一步和发展。 2.战国末年,出现了更为先进的铁质的兵器。战国末年,也有钢铁兵器开始正式装入部队。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量销毁青铜兵器,促进了铁兵器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是冷兵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钢铁的兵器逐渐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成为中国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质。另一方面,主要的兵器种类发生了新旧更替。像钢铁的戈和戟取代了铜质的戈和戟。东汉末年,剑退出了战争舞台。 4.两晋以后,特别是南北朝时间,兵器发展的重点是改进骑兵的准备方面。如人穿的铠甲,以及马具都已铁制为主。4.隋唐时期,继承南北朝的传统,但是重装骑兵的重要行下降。,可以说是世界的大哥了,经济,政治与文化高度发展,让中国更有资本去发展科学研究,一不小心就发明了让世界震惊的火药。有名的武器便是火枪与火炮。 5.五代经十国到时期,是国力衰退,军队无战斗力,这个时期的武器比起唐朝没有太多的发展,但是也有新兵器及装具的发展。传统的仍以刀枪为主,同时每类下又各形成若干分支,同时大量采用各类棒式兵器,还有锤击兵器。弓箭仍是当时最主要的远射兵器。6但是随后的元朝可以说冷兵器发展到了顶峰。有弓,有弩,还有抛石机等。 热兵器主要产生于宋代:0.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开始。宋代是兵器大改革的重要时期。经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延续约9个世纪。在此期间,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威力大的火器不断被发展出来。并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到清朝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火器发展的停滞,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古代火器始终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并用。宋代,军事工业相当庞大并且比较完备,军器制造部门有专门的机构来研制新型火器,军事家与兵器研制家便利用火药制成火器,用于战争,并且国家鼓励人民的研制。因而火器火药的范明十分兴盛。1.金人学习,推陈出新:后又被蒙古人民充分学习吸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到宋朝末年在兵器制造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并在统治中得以发展。2.明代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活期的创造和发展有了全面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自主创制了地雷、水雷、喷筒(初级的火焰喷射器)、手铳、大炮等数十种火器,并于宏治年间自主发明了开花炮弹。明中叶以后,各类火枪种类日益繁多。明朝中后期还加强与外国联系,从葡萄牙那里学会了火绳枪,从日本那里学会了鸟嘴铳等。 3到了清朝清朝历代统治者没有重视军事技术,始终抱着“弓马取天下”的冷兵器观念不放在其统治的300年间,我国的火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有的方面,像枪器中的鸟枪和抬枪的形制基本沿袭明代,没有大的发展。因而影响了近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4.虽然热兵器如火如荼的发展,并取一主要态势,但并不意味冷兵器得到了冷落,像刀,矛,弓箭等铁兵器依旧在战争中充当返身拼杀格斗的主要兵器。

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一说: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至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水镜明月老乡也^_^!)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据此说,则叉始于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武器发展史

武器发展史 武器是人类技术发展的指标。原始人类的武器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即树枝、石头、兽牙等较为锋利的东西。古代武器最被用于对动物的狩猎活动中,连同人类与人类彼此之间的冲突中。武器主要是使用者个体力量上的延长,本质上武器弥补人类身体的缺乏与弱点。虽然在远古的时代中被做出来的许多武器是钢,但是,木制的也非常普遍。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利用冶金术制作出更坚硬更高杀伤力的金属兵器。从人类的最早痕迹决定于现代的文明,武器已经是一个人类发展的方面。在现代,武器发展大致上已经与科技的发展同步。 武器的分类有许多种。人类历史上的武器类型可以依照火药的使用而大致区分为冷兵器和热兵器。 冷兵器是只利用物理性攻击,未使用火药或推进燃料的武器,例如刀、剑等,一般是传统武器,在近代战争中因火器的普及及使用技术的进步而不再是军队中的主力,但并非就此消失。冷兵器中也包括一些用物理方式推进,不使用燃料推进的质量投射器,例如磁道炮、投石机等。 热兵器也称为火器,是指使用火药及推进燃料的武器,包括手枪、火炮及导弹等。热兵器依然有着各种技术上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使用热兵器时因为火药的化学作用所产生的巨大声音(声爆)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现代化军队中仍然不乏冷兵器的身影以及运用。因时代的演进而结合了高科技的材质与锻造技术,现代冷兵器的威力与强度已非中古世纪时所能比拟的。 武器发展轨迹 削尖的木棒:50万年前欧洲有人使用,这是最早的矛。 石斧:25万年前,亚、非、欧洲都有人使用。 石矛:4.5万年前欧洲人使用,缚上尖锐石矛头的矛。 弓箭:3万年前非洲人发明了弓箭。 剑、盾、战车: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和欧洲东南部的人首先制造出金属剑和盾(青铜制),首次使用战车。

中国兵器发展史

始社会兵器-----三代兵器 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

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等等。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至于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点都可以发现,但因为容易腐烂,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种类有骨镞,骨锛,骨刀,骨斧,骨刺兵,贝镞,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国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莹剔透,精美绝伦,是中国兵器中的瑰宝,作用为礼仪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种:玉钺,玉刀。 夏商时期,服装、礼仪、语言、生产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渐认同,有了诸夏的概念。原来生存于诸夏中间而又外于诸夏的族群,即成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诸夏曾受到四夷严重的威胁。“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2)”。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来保护,周王本身,正是由于挡不住犬戎而迁都的。这种现实刺激了华夏的民族情绪之高涨,夷夏之辩兴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

兵器发展史

第五讲古今战例选讲之西方古代战例 [活动主题] 古今战例选讲之外国古代战例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外国古代战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外国古代战例的发展特点; 2.结合历史、政治、地理学科重点了解外国古代战例战例 3、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学生阅读相关书籍 [实施过程] 一、西方古代战争中的阵型与队列 冷兵器时代欧洲步兵(或以步兵为主体的军队)战术队型: 1、古埃及方阵: 古埃及军队按使用武器的种类不同将步兵分为长矛队、短剑队、狼牙棍队、投石队、弓箭兵队等组成一个大方阵,战车在前冲锋;两翼是游骑,没有严格的队形。 2、亚述方阵: 盾牌兵在第一排,弓箭兵在第二排,后面是长矛兵;有时弓箭兵在最后一排,前方的长矛兵便跪下以利其射箭;战车和骑兵均在两翼。 3、多里斯步兵方阵: 又称希腊步兵方阵,公元前8~6世纪出现,横列,第一线是贵族重装甲步兵以长矛、短剑攻击;后面数排是其奴仆组成的轻装步兵,以标枪、石块进行辅助投掷攻击。 4、雅典步兵方阵: 前面是一排或数排呈疏散队型的轻装步兵,进行投掷攻击或绕至敌侧翼战斗;两翼由少数轻装骑兵掩护;重装甲步兵居中排成8~16排横队,正面约1000人,以盾牌为掩护、用长矛或短剑攻击;属于典型的整体方阵,没有战术细分。

5、斯巴达步兵方阵: 因方阵中的士兵都是左手举盾牌,前进时要保护其左侧士兵的右侧,出于本能地保护自己的意念,士兵们都会不自觉地向右运动以寻求盾牌的保护;斯巴达人的方阵右翼通常向右、向前、向左进行运动,攻击敌侧翼无防护的薄弱环节。 6、马其顿方阵: 由非利浦和亚历山大不断完善,大方阵16384人,纵深1024人;作战时64个小方阵横向排列,每个小方阵正面及纵深均为16人;横队左旋或右旋变为行军纵队。其重型步兵所用长矛极长,后面更多排的矛均能超过前排形成矛墙,进攻极锐利但如被突入阵中即会遭到屠杀;其骑兵进攻队形基本为楔形。 7、"飞行纵队"队形: 由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之战中排出,看着象是一个空心的大方阵,但其在正面、两翼都可以构成正面,防备来自各方的冲击。 8、斜切战斗队形: 由艾帕米农达发明,整个队型不是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是将主力排成50排长纵队置于左翼进行突击击败了企图左旋的斯巴达军右翼,以一部排成8排方阵防守中央和右翼。19世纪非特列指挥的普军队形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其营行军纵队遇敌后左旋或右旋90度角呈横排进行火枪射击而已。 9、罗马军团: 罗马步兵队形克服了方阵转动不灵活的缺点,出现了纵深预备队,是冷兵器时代欧洲步兵战术的顶峰,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中发展。 (1)初期的罗马军团(公元前4~2世纪): 每军团30个步兵中队、10个骑兵中队,共4500人。骑兵在两翼,各有5个中队,每中队32人;步兵分为轻装步兵、长矛兵、主力兵、后备兵,后三种为重装甲步兵,共分4线(基本阵型为三线):第一线为散开队型的10个中队轻装步兵,每中队60人,有时候轻

冷兵器发展史

古代冷兵器发展史 李权(检查人:徐希军王文强) 201303180131 建筑学院土木工程 01班 摘要 狭义上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冷兵器按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兵器;按用途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3类;按作战方式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一直延用至今。 关键词:冷兵器;青铜;钢铁;战争;生产力 1商周时期 商代、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商周兵器质料以青铜为主,不过在商和西周时仍有石、骨等质料的兵器。钢铁兵器出现于春秋晚期,但商代已利用陨铁作为青铜兵器上的锋刃。有的青铜兵器上铸刻族徽或铭文,并常饰有华美的图案纹饰,制工精湛,也是古代的青铜艺术品。商代到春秋时期盛行车战,因此青铜兵器的制作和使用多与车战联系紧密。春秋以后铁器兴起,车战衰落,步兵和骑兵野战日益重要,兵器的材质、形状和效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进攻性兵器按用途可分为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卫体兵器3类。现知年代最早的青铜兵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早商遗物,有远射兵器中的箭镞和格斗兵器的戈等。后随实战需要,又产生出不同的进攻性兵器。商周的进攻性兵器主要有:①镞。远射兵器。商周时已使用了复合弓,并在矢上安装铜镞。商代的铜镞以扁平的凸脊双翼镞为基本形态,两翼侧刃前聚成锋,向后形成倒刺。西周时仍使用双翼镞,但镞锋夹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锐。东周时开始出现锥体三棱形镞,三条侧刃前聚成锋,提高了穿透力。以后又把镞铤改为铁质,这种铁铤铜镞在战国晚期的遗址中常有出土。②戈。是商周时的主要格斗兵器,在有锋刃的“援”后接安(柄)的“内”,垂直装,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商代的戈有曲内、銎内、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1 1 下一篇文章 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吴王夫差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厘米,宽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商代妇好大铜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厘米,刃宽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战国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探究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历程,从人们的生活文化中寻找古代兵器的踪影。认为中国古代兵器制造自原始社会开始,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拥有了基于大量生产的制造文明的积累,是现代制造文明的先驱。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兵器慢慢从古代工具中独立出来,并且大量生产,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国家产业。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至15至16世纪,我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而大大落后与西方,形成西方对从中国传播过去的火器加以改进,然后通过贸易之路,“重新包装”输回中国的现象。 【关键词】中国传统古兵器文化;古兵器的发展阶段;冷兵器;热兵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军事领域里的辉煌成就更是举世瞩目,曾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兵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兵器生产和开发。中国的传统兵器更是集历代文化、历史、科技、艺术、技艺于一身,打上了一个民族的烙印。① 兵器的起源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必须要制造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一块石头去砸碎另一块石头,从中选出带有锋利边缘的石头去砍斫树枝,这样就造出了我国第一批石器和木器。原始人类以粗陋的原始木石为工具,采集果实和猎取鸟兽作为生活资料,也以这些原始工具作为抵御猛兽侵袭的兵器,这时工具和兵器实为一体。 我国原始社会的兵器主要是石兵器和竹木兵器。生活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采集石英岩和砂岩,也有少量的燧石和水晶,经过初步的打砸加工后,制成了带锋利边缘或锐利锋矢的石器。他们除了使用这些兵器进行生产劳动外,也作为防身的武器。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木棒顶端绑上经过加工的石器,制成了石矛、石斧、标枪等,并且还发明了弓箭。弓箭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①伯仲主编:《中国传统兵器图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中国古代军事兵器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军事兵器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古代,国家、民族、诸侯世家为了彼此的利益经常征伐作战,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兵器不断的发展改进着。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氏族等群体之间打仗时所使用的武器都是石兵器。士兵器主要是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仿照动物的角、爪、鸟喙等形状,采用刮削、磨琢等方法,制成最早的兵器,或者说是胚胎形的兵器。它们以石制的为多,所以称作石兵器。这类制品出土的不少,主要有石戈、石矛、石斧、石铲、石镞、石匕首、骨制标枪头等,有的还把石刀嵌入骨制的长柄中。这些石兵器,大致经过选材、打制、磨琢、钻孔、穿槽等工序制作而成。石戈骨制标枪头骨制兵器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逐渐的从原始社会过度到了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开始发展,人民掌握了冶铜技术。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青铜兵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制品有长杆格斗兵器戈、矛、斧,卫体兵器短柄刀、剑,射远的复合兵器弓箭,防护装具皮甲、盾等。商代以后,铜的采掘和青铜冶铸业得到比较大的发晨。《考工记》的'冶氏'、'桃氏'、'函人'、'庐人'、'弓人'等条,还记录了杀失、剑、甲、戈戟、矛、弓等一些兵器的材料选择、尺寸大小、形制构造和规范等内容,表明当时制造的兵器已经向标准化迈出了最初的一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南方的

楚国、北方的燕国和三晋地区,已经使用剑、矛、戟等钢铁兵器和用于防护的铁片兜繁。到了西汉,由于淬火技术的普遍推广,钢铁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军队装备钢铁兵器的比例不断上升。考古界在西安市汉都长安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座建于汉高祖时的兵器库,内藏铁制的刀、剑、矛、戟和大量箭镞,数量远远超过了青铜兵器,生动地反映了铜兵器和钢铁兵器的消长情况。 从东汉到唐宋,钢铁兵器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坚韧锋利的各种钢铁兵器层出不穷。步兵使用刀、盾作战,具有攻防兼备的作用。骑兵使用双刃马矟,可直透敌兵的铠甲。射远兵器弩,继西汉出现带刻度的望山后,又在东汉出现了腰开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181-234)创制了连弩,使蜀军的射远兵器得到了很大改善;到唐代,射远的强弩已经发展成为重型的床弩,杀伤力大大增强。晋代创制的马蹬,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骑兵的骑术和战斗力。北宋时期,中国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等。同时,在宋朝时期,随着火药的进步发展,中国开始出现了火器。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北宋初年,火药武器开始用于战争。从此,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又升起了弥漫的硝烟,传来了火器的爆炸声响,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火器可以分三个发展阶段:初级火器的创

中国军队轻武器发展史

手枪:毛瑟M1896(驳壳枪)、勃朗宁M1903、大正十四年式(王八盒子)、独撅子(民间土手枪)、国产51式手枪、国产54式手枪、国产59式手枪、国产64式手枪、67式微声手枪、国产77式手枪、国产80式冲锋手枪、国产84式微型手枪、国产91式匕首枪、QSZ92式9毫米手枪、QSZ92式5.8毫米手枪、QSW06式5.8毫米微声手枪、QSB11式5.8毫米匕首枪、QSB11式5.8毫米手枪 步枪:三八式步枪、99式步枪、中正式步枪、汉阳造步枪、八一式马步枪、莫辛-纳甘步枪、Kar98k毛瑟步枪、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M1903春田步枪、M1卡宾枪、勃朗宁自动步枪(FN M1930)。56-1式半自动礼宾枪、53式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自动步枪、63式自动步枪、81式自动步枪、81-1式自动步枪、84式自动步枪、86式自动步枪、87式5.8毫米突击步枪、95式自动步枪(QBZ95-1)、99式自动步枪、03式自动步枪、 机枪:DP轻机枪、MG34通用机枪、布伦轻机枪、捷克式重机枪(ZB-37)、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马克沁M1910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ZB-26)、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日本92式重机枪、民国24年式重机枪、勃朗宁重机枪、卅节式重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96式轻机枪、99式轻机枪、92式重机枪。53式重机枪、56式班用机枪、67式通用机枪、75式高射机枪、81式7.62轻机枪、QJY88式通用机枪、95式班用机枪。 冲锋枪:德制MP18冲锋枪、司登冲锋枪、PPSh-41冲锋枪、汤姆森冲锋枪、百式冲锋枪、M3式冲锋枪、50式冲锋枪、79式冲锋枪、64式冲锋枪、85式冲锋枪、JS9冲锋枪、05式冲锋枪、06式冲锋枪

中国古代剑和刀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剑和刀的发展史 剑,古代兵器之一。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剑产生在商代。当时的剑一般较短,约为20—40厘米,呈柳叶形或锐三角形,剑最初为青铜制造。 西周时代,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远者以弓矢射之,近者以戈、戟、矛等长兵器争斗之,惟有肉搏以剑击之。故剑的作用不是很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剑作为步战的主要兵器,得到不断加长。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我们由现存的实物可以充分证明此点,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 春秋之后,因为步兵的兴起,剑作为一种武器开始受到重视,长度在28-40厘米之间。尤其是在吴越地区,因水道纵横,车行不便,而使剑的步兵却能发挥出很大威力,所以铸剑水平远高于中原诸国。当时有名的铸剑大师欧治子和干将莫邪夫妇即生活在吴越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车战的式微,剑作为一种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视,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提高了剑的威力,战国晚期,剑的总长从早期的50厘米达到了81-91.3厘米。 战国后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曾铬盐氧化物,显

现着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陜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几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铍、矛、殳、镞等也都是应用此法。 这种长度的青铜剑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于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长剑硬度一如经过处理的中碳钢,却能具有这种长度,出土之后颇令人不敢置信,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据说兵马俑出土时有过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的实例,移开碎片后,长剑立即反弹恢复原状,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此时可说是青铜兵器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西汉时期的骑兵已经成为战争的主力。由于马速度快,推刺功能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劈砍功能十分适用,于是在西汉时期,出现了环柄的长刀。此类武器只有一面刃口,而另一面是厚实的脊,所以便于劈砍,又不易折断。 至汉武帝时期,剑长有超过3尺的,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由东汉时期,环首铁刀在当时骑战中占有普遍地位,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后作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之功用了。 西汉时期的刀呈长方形或梯形,直脊直刃,现在看来样子很酷。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一般没有格。刀柄首端制成扁圆的环状,称“环柄刀”或“环首刀”,注意,与所谓的“大环刀”不同。 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数百年的交替期间,同时也是青铜兵器的发展巅峰,无论长度、硬度、韧度,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其最后的灿烂风华 到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装备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自东汉之后,剑在战场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带宝剑的风气未变,另外剑也作为法器或象征物而存在。) 到了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剑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常以来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 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剑与战争的诗句留于后人。 这个时期,剑的本色一时模糊起来,充斥着许多不具实用性能的剑器,至今仍数常见,以浙江龙泉出产最多;龙泉于明清两代均以制刀剑闻名,因用料精良、制作严谨而享有声誉,最盛时,仅此一地,刀剑号竟达数十家之多,尔后以需求日盛,力求大量生产,而识货者日少,所作徒具剑形,沦为壁上庄饰,技艺遂日渐中落,我们常见龙泉所出之七星宝剑,但少有佳作,即是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