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练习题

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练习题
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练习题

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计算专项训练

1.当a g NaHCO 3和Na 2CO 3 的混合物加热至质量不在减少时,变成b g ,则原混合物中NaHCO 3

和Na 2CO 3的质量比应是

A .(a-b )/ b (a-b )

C.( a )/(a-b )

D.(a-b )/ ( a )

2.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KOH 固体,经分析知其内含水%、%,KOH90%。若将此1g 加入到含的

稀盐酸中,过量的盐酸再用20%的KOH 溶液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

A. B. g C. g D.无法计算

3.由Na 2S 、Na 2SO 3、Na 2SO 4组成的混和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则含硫质量分数

A 、32%

B 、46%

C 、78%

D 、无法确定

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CO 、H 2、O 2共,用电火花引燃,使其完全燃烧,再将燃烧后的

气体用Na 2O 2充分吸收,Na 2O 2增重,则原混合气体中O 2的质量分数是

A .36%

B .%

C .40%

D .% 5. 某K 2CO 3样品中含有Na 2CO 3、KNO 3和Ba(NO 3)2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二种.现将克样品加入足

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CaCl 2溶液,得到9克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判断是

A .肯定有KNO 3

B .肯定有KNO 3,可能还含有Na 2CO 3

C .肯定没有Ba(NO 3)2;可能有KNO 3

D .肯定没有Na 2CO 3和Ba(NO 3)2

6. 1mol 过氧化钠与2mol 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

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A .Na 2CO 3

B .Na 2O 2 Na 2CO 3

C .NaOH Na 2CO 3

D .Na 2O 2 NaOH Na 2CO 3 7

.(多选)今有

(1)第一份加入AgNO 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 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 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 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 g ,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 g 。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 .K +一定存在

B .100 mL 溶液中含 mol CO 32 -

C .Cl -可能存在

D .Ba 2+一定不存在,Mg 2+可能存在

8.下列情况下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 .8gNaOH 放到42gH 2O 中

B .放到中

C .放到中

D .放到中

9.Na 2O 2与H 2O 反应,还原剂与氧化剂的质量比是

A .4∶1

B .5∶1

C .1∶5

D .1∶1

10.溶于多少克水中,才能使每10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Na +离子

A .

B .36g

C .

D .18g

11.(多选)已知NaH 中Na 为+1价,对于NaH+H 2O NaOH+H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 2都是还原产物 B .H 2都是氧化产物

C .NaH 中的氢元素被氧化

D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相等

12.金属钠与其在空气中燃烧产物x 分别加入到足量水中,生成的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则与水反应的金属钠与被氧化成x 的金属钠的质量比

A .1:1

B .2:1

C .23:78

D .46:78

13.将和 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mol·L -1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 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14.我国化学侯德榜(右图)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 (1) 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 ,副产品的一种用途为

。 (2) 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3) 写出上述流程中X 物质的分子式 。

(4) 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

(填上述流程中的编号)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 。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再滴加

(6) 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的作用有

。 (a) 增大NH 4+的浓度,使NH 4Cl 更多地析出

(b) 使NaHCO 3更多地析出

(c) 使NaHCO 3转化为Na 2CO 3,提高析出的NH 4Cl 纯度 CO 2

Na 2CO 3 X 食盐水 循环II

循环I 母液

(提取副产品)

煅烧炉 合成氨厂 沉淀池

NH 3 NH 3

15.将一定量NaHCO3和Cu的混合粉末放在容器中,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至质量不变为止,发现加热前后固体质量相同。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原混合粉末中Cu的质量分数。16.向300 mL 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也不同,试推断有几种可能的组成,并

分别列出

(2)若通入CO2气体为 (标准状况下),得到 g 的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是

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的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17.请归纳总结钠及其化合物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时注意: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用量等,并配平之。

①:钠与有关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有关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碳酸钠、碳酸氢钠与有关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氢氧化钠与有关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⑤:你所接触到的其他关于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肥或电解液或焊药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 NH3 + CO2 + H2O + NaCl → NH4Cl + NaHCO3↓

或 NH3 + CO2 + H2O → NH4HCO3NH4HCO3+ NaCl → NaHCO3↓ + NH4Cl (3) CO2

(4) I 过滤

(5)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

(6) a.c

15. %

16. (1)①K2CO3+KOH ②K2CO3③K2CO3+KHCO3④KHCO3

(2)由:①CO2+2KOH=K2CO3+H2O ②CO2+KOH=KHCO3

(标态) 即138g (标态) 即100g

(标态) 即 (标态) 即

∵ >>

∴ 得到的白色固体是 K2CO3和KHCO3的混合物

设白色固体中 K2CO3 x mol,KHCO3 y mol,即

①CO2+2KOH=K2CO3+H2O ②CO2+KOH=KHCO3

x mol 2x mol x mol y mol y mol y mol

x mol+y mol=L—1= mol (CO2)

138gmol—1× x mol 100 gmol—1× y mol= (白色固体)解此方程组,得

x= (K2CO3)

y= (KHCO3)

∴ 白色固体中,K2CO3质量为 138gmol—1 × =

KHCO3质量为 100 gmol—1×=消耗 KOH 物质的量为

2x mol+y mol=2×+=

∴所用 KOH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案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实验探究,了解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和一些用途。 2. 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既能加深对前面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也能为以后要学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等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学生对两种物质的观察,设计的实验现象的观察,总结,归纳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与目标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初步掌握设计探究实验的技能,对比学习法,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通过化学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意识;通过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用具 碳酸钠(固体和溶液)、碳酸氢钠(固体和溶液)、澄清石灰水、药匙、铁架台、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在蒸馒头时用来发面的发酵粉,小苏打吗?两外还有我们平时喝的苏打水,建筑物里放的泡沫灭火器,等等都有小苏打的身影。碳酸钠简称苏打,碳酸氢钠简称小苏打或苏打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者的一些性质。 【授课】这节课需要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观察,归纳,总结。我们常用的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等等。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实验法的定量分析法,和对比法探究。下边每四个人分一个小组,进行设计实验。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教案(1) 授课班级高一学生授课 时间 45min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杨佳 课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分析教 材 分 析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属于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科学探究内容。本节内容既是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的认识。 又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打下重要的基础。 (2)学生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科学探究,了解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3)学生主要通过实验,讨论获得金属的化学性质,安排探究实验内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学生便可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因此,学习好本章非常重要。 学 生 分 析 (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能 正确区分酸碱盐,能正确选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法基础: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但学生观察能力尚有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3)情感态度基础:学生具有开展实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体验。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比较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差异,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用途; (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运用探究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交流、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周和坤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学科周和坤 【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它们重要应用。 Na 2CO 3 和NaHCO 3 的性质并非本节教学难点。与本节中“铝、铁的重要化合物” 相比难度较小。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 理解。作为“Na 2CO 3 和NaHCO 3 的性质”科学探究,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都是简单易 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根据以上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教学当中。特别是活动单的设计和使用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学生基础分析】 新教材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猜想推断、实验设计、归纳总结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分析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有条理、系统化。学生自身的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对电解质溶液电离、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应用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是知识比较简单,脉络比较零散,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纯碱不是碱而是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为学生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保证。 【教学设计思想】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高中化学必修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创新教案】

第2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 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验的功能,改变以往的实验只是起演示和辅助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本单元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实验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Na2CO3、NaHCO3的性质我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的融入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流程设计 介绍苏氏两姐妹的用途 引入课题

了解Na2CO3、NaHCO3性质、 鉴别(讨论应用) 学生特征分析 ①学生知识面仍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②学生大多是个别化学习,没有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和协同讨论学习的习惯。 ③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实验探究还有许多问题。 ④6-8人为一小组,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①通过探究性实验,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实验设计方案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②能够熟练书写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③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假设的科学研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探究和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组成上相差不大的化合物,所呈现的性质千变万化的道理。 ②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人教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海安县立发中学陈海明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内容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俗名和物理性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酸等的反应以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用途。 这部分知识内容放在这一章中是作为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来供学生学习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原理之后,结合已经的化学知识进行这两种化合物性质的探究,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金属化合物性质、用途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享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材信息的传递形式有三种:通过阅读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俗名、用途;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掌握它们与水作用情况和热稳定性;通过知识迁移,掌握它们与盐酸反应等其它的化学性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具有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条件;学生已经掌握了无机物的基本分类方法,初步了解同类无机物具有相似的性质;学生已经有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知识,具备分析溶液中微粒以及会预测微粒之间所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生已经学过了化学计量学,有一定的计算分析的基础。但学生缺乏应用这些已经知识、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际学习探究的体验,并没有形成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2.学生认知习惯: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的高度,他们不喜欢单纯记忆知识,对分析规律性知识、本质的知识有极大的兴趣;他们不喜欢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更喜欢找出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找出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俗名、用途;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和原理分析掌握碳酸钠和碳酸钠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两种物质之间的转化;由性质理解两种化合物的用途。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人教版高一化学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一、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已学习过的氢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学习它们的碱性、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性质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使学生学会鉴别它们的方法。 (3)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实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载体探究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性质的异同。 (2)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得榜对世界制碱工业、中国化学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对比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四、教学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五、教学用具: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胶头滴管、酒精灯、铁架台、火柴、 钥匙、Na2CO3固体、NaHCO3固体、Na2CO3溶液、NaHCO3 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蒸馏水、酚酞试剂、气球等。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对比学习法、交流讨论法、归纳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引入】多媒体投影“杭州保姆纵火案”和“北京大兴11.18火灾”图片 。 【问题】火灾出现了,可以怎样灭火? 【讲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的泡沫灭火器。大家知道泡沫灭火器的原理吗? 【趣味实验】模拟泡沫灭火器灭火 【讲解】灭火器中采用了碳酸氢钠,又名小苏打,它的兄弟叫碳酸钠,又叫纯碱或苏打。碳酸钠是工业三酸两碱之一,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物质,可是在解放前,碳酸钠的生产工艺却掌握在英美帝国主义手中,被他们用来榨取我国的经济,后来一位民族英雄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垄断,为我国及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板书】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及用途 【实验探究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理性质探究 1、实验目的:对比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理性质 2、猜想和假设: ①颜色、状态 ②溶解性 ③酸碱性 3、实验设计(见教材56页) (1)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 2CO 3和NaHCO 3固体各约1g (约1/4钥匙),观察二者外观上的细小差别 (2)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用手摸一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继续向试管内加入10ml 水,用力振荡,有什么现象? (3)向试管内滴入1~2滴酚酞溶液,各有什么现象? 4、学生活动: 对比操作完成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 5、实验结论归纳:(学生归纳) (1)颜色、状态: Na 2CO 3 白色粉末状固体 NaHCO 3 白色晶体 (2)溶解性:Na 2CO 3>NaHCO 3,且Na 2CO 3溶于水放热,NaHCO 3溶于水吸热 (3)酸碱性:两水溶液都呈碱性且Na 2CO 3>NaHCO 3 【思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属于盐,推测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碳酸钠为正盐,碳酸氢钠为酸式盐,请问二者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实验操作,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关性质,并进行性质对比。 【实验探究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探究 -++=23 32a 2a CO N CO N -++=3 3a a HCO N HCO N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讲课教案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讲课教案 一、基本说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分析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金属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因此第一节介绍金属单质的性质后, 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钠、铝、铁的化合物性质。在这一节内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 图片和丰富的实验探究。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 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各种能力。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突出实验引探功能; 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填写表格,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2、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3、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学习中学生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而且缺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对现象的本质分析。 (四)设计思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五)仪器、用品 试管、滴管、烧杯、酒精灯、带铁夹的铁架台、碳酸钠(s)、碳酸氢钠(s)、酚酞、澄清石灰水、稀盐酸、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1、环节一: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2、环节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及碱性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金属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因此第一节介绍金属单质的性质后,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钠、铝、铁的化合物性质。在这一节内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实验探究。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突出实验引探功能;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填写表格,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学重点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教学设计思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部分内容,其性质并不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教材的设计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且实验都是简单易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特点,我淡化了Na 2CO 3 和NaHCO 3 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目 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特别是设计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习题巩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这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三、教案

第十一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学习目标: 1.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的条件;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 部分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碳酸根离子的检测方法。 学习难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课前预习 一.按要求写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 2.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3.列举两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说出下面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C+O2CO2 ( )CaO+H2O=Ca(OH)2( ) CaCO3高温 CaO+CO2↑() H2+CuO Cu+H20 ( )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一些性质和用途。

2.阅读资料: <1>.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2>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形式做【实验11-1】,观察这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以小组形式做【实验11-2】,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这个实验的两种生成物,讨论生成物获得的方法。 3、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4、讨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5、探讨书后附录1所提供的有关酸碱盐的溶解性信息。 三、精讲点拨: 1、含有碳酸根的物质,滴加稀盐酸时,会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2、碳酸根离子的检测方法:取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如果有气体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样品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3、盐的分类方法:以阳离子为标准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以阴离子为标准分类,如硝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等。 4、复分解反应的形式和发生的条件:AB+CD→AD+CB 生成物中如果有水、有气体或有沉淀生成,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三个条件具备其一即可。 5、几种常见的不溶于水的物质,如AgCl、BaSO4、CaCO3、BaCO3、Mg(OH)2等。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讨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看看你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广大附中 胡国良)

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碳酸钠、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胡国良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准确的描述Na2CO3与NaHCO3的物理性质(溶解性、状态)。 (2)正确书写Na2CO3和NaHCO3的电离方程式,准确判断能否与盐酸、石灰水、CaCl2反应,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书写方程式。 (3)准确描述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现象和书写方程式,正确书写Na2CO3转化为NaHCO3的方程式。 (4)归纳酸式盐代表物碳酸氢盐的结构和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Na2CO3和NaHCO3的性质的科学探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以Na2CO3和NaHCO3为载体,先观察外观,实验研究物理性质(状态、溶解性),再分析结构(组成、类别、化合价)预测可能的化学性质,实验研究化学性质。 (2)通过Na2CO3、NaHCO3、H2CO3组成对比,理解NaHCO3的两性,并归纳出酸式盐代表物碳酸氢盐的性质。 (3)通过Na2CO3、NaHCO3溶液中滴加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盐酸的实验,体验微观离子的反应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预测和实验探究结果产生矛盾,感受化学魅力,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和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HCO3-的性质、通过Na2CO3、NaHCO3溶液中滴加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盐酸的实验,体验微观离子的反应过程。 三、本节承载的化学核心观念、化学思想和方法 微粒观:盐是由离子基本微粒构成的,盐的性质应该更多的从离子角度思考。体验微观离子的反应过程,加深对宏观实验的认识。 对比法:将结构相似的物质从相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使共同点和差异更加突出,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陌生物质性质研究方法:陌生物质性质研究是由外观观察,实验研究物理性质(状态、溶解性),再分析结构(组成、类别、化合价)预测可能的化学性质,实验研究化学性质;具体物质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教学设计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的反应等化学性质。[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列表比较的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验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说明] 本堂课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讲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不同性质和鉴别方法。步步深入,提高本次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

[讲解] 1.看来呀姐姐虽然外观没有妹妹细腻,但是 溶解度大,溶解时放热,显然要比妹妹更合群、活泼一些。我们再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2滴酚酞溶液,测测她们的酸碱性的强弱。 2.碳酸钠跟碳酸氢钠都虽然都是盐类,但是她们都显碱性,这也是为什么她们会被当做食用碱的原因。小结一下呢:Na2CO3加水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体,溶解度比NaHCO3大,溶液碱性比NaHCO3的强。 [板书] 补充表格一学生观察并回答:碳酸 钠遇酚酞溶液颜色变 红;碳酸氢钠遇酚酞颜 色变粉红色。碳酸钠的 碱性更强些。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 观察、回答,吸引学生注 意,让学生自主吸取新知 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总结能力。 [讲解] 1.我们从外观、溶解度、酸碱性方面分析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的一些物理性质与 化学性质。那么两姐 妹的热稳定性如何 呢关键时刻,她们谁 更HOLD住呢,我们 接着进行更深入的分析: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探究。老师已经连接好了实验装置,我们各称取5g的样品进行加热,并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是为什么。 2.看来呀姐姐碳酸钠热稳定性要比妹妹碳酸氢钠好的多,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2NaHCO 3=Na 2 CO 3 +H 2 O+CO 2 ↑ 这个方法呢,也是我们最常用来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方法,请同学们记下来。 [板书] 讲解并板书表格二(见最后页)学生观察并回答:碳酸 钠受热没有明显现象不 发生反应;碳酸氢钠加 热后试管中有水滴产 生,分解了,并产生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思考并重点笔记。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 观察、回答,吸引学生注 意,让学生自主吸取新知 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总结能力。

教学设计参赛:高中化学(人教2003课标版)必修1 §3-2-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高中化学(人教2003课标版)化学1(必修)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二课时) 面团变馒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教学要求是这样陈述的: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叙述中强调了两个侧重点:(1)课堂设计要贴近生活;(2)要开展实验探究。 【教材分析】 一、本课时内容源自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二、教材的地位: 1、初中化学介绍了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纯碱不是碱,是盐;本课时要求学生对比碳酸钠碳酸氢钠碱性的强弱;在后面的第四章第一节实验4-1中:有要求在硅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的操作;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要重点学习盐溶液的酸碱性,本课时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初中化学有溶解度、溶解性,溶解热效应的介绍;本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别在1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加入几滴水和10毫升水时的现象区别,这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 3、第一章学习了《从实验学化学》,本课时的学习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具体的认识材料。 4、第二章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本课时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分类是高效学习的好方法。同时与“离子反应”相互衔接,教材要求学生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更关键的是:元素化合物本身就是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同时本课时学习中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本课时教材无论从知识体系,还是能力培养,还是认识世界等各个方面都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教学设计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教学设计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的反应等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列表比较的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验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说明] 本堂课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讲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不同性质和鉴别方法。 步步深入,提高本次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 大家已经知道化学物质中有“苏苏两姐妹”苏打-碳酸钠和小苏打-碳酸氢钠,在厨房里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他们的学生回忆并 思考初中学 习的有关碳 酸钠与碳酸 通过知识回 顾和创设学 生熟悉的生 活情景,拉近

踪影。那么姐姐苏打和妹妹小苏打她们的性格有什么差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板书标题]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氢钠的知 识。 学生与新知 识的距离激 发学生对新 知识的兴趣。 [讲解]我们常言观人观面向, 初始伊人,我们先来看看苏苏两姐妹面向如何。我们分别取一小平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于两只洁净的试管中,大家观察她们外观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 表格一(表格见最后) 学生观察并 回答:碳酸 钠为白色粉 末状固体, 碳酸氢钠为 白色细小粉 末固体。 通过教师演 示引导学生 观察、回答, 吸引学生注 意。 [讲解]1.看来妹妹碳酸氢钠要 比姐姐碳酸钠面相上要细腻一些,这呢是从她们的外观上的区别。我再跟这两姐妹进行下一步的接触。分别在试管中加入5滴水,观察现象。 2.嗯,看来碳酸氢钠的溶1.学生观察 并回答: 碳酸钠加 水结块变 成晶体, 碳酸氢钠 加水无明 通过教师演 示引导学生 观察、回答, 吸引学生注 意,让学生自 主吸取新知 识,培养学生

对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对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生活中有许多盐类物质正在为我们服务,我们首先要了解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例题胃酸过多可以直接服用下列哪种盐进行缓解()。 A.硝酸钾B.碳酸钠C.碳酸氢钠D.硫酸钠 解析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如果过多,就需要用药物治疗。碳酸钠易溶于水,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且碱性较强,直接服用会伤害人体。通过实验证明碳酸氢钠水溶液也显碱性,治胃酸效果好。硝酸钾、硫酸钠水溶液显中性,所以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答案选C。 变式题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放热、吸 热情况。操作步骤为:①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温;②静置、测温;③再加入 试剂3,搅拌、测温、记录。得到了如下数据: 20.0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Na2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B.NaH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C.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 D.实验中,若同一列试剂的温度及所取的量不同,则实验结论的可信度降低 解析该题比较上面的例题难度要增大,主要是对比研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反应前后对比,Na2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而NaH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Na2CO3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答案选C。 拓展题制作松花蛋所用的配料主要有纯碱、生石灰、食盐、水等物质,制作时需要将它们混合并充分搅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作过程中能发生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2)制作松花蛋的工人有的说“纯碱溶液显碱性”;有的说“纯碱溶液显中性”。请你利用pH试纸测定纯碱溶液的pH,简述测定方法。 解析此题是碳酸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测试碳酸钠水溶液的酸碱性。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与氢氧化钠;我们可以用p H 试纸来检验碳酸钠水溶液是碱性还是中性。 答案(1)CaO + H2O ==Ca(OH)2;Na2CO3 +Ca(OH)2==CaCO3↓+ 2NaOH。 (2)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将纯碱溶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纯碱溶液的pH。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一、单选题 1.实验室中,要使偏铝酸钠溶液中的AlO离子全部沉淀出来,最适宜用的试剂是() A.氢氧化钠溶液B.二氧化碳C.盐酸D.氨水 2.向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时出现的现象是() A.产生白色沉淀B.开始生成白色沉淀,后逐渐减少 C.没有明显变化D.开始生成白色沉淀,后逐渐减少,最后得到无色溶液 3.关于明矾可以净水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明矾中的含硫酸根离子与水中的阳离子结合生成沉淀 B.明矾中的金属铝离子能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C.明矾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起到净水作用 D.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的金属阳离子吸附能力强 4.欲使明矾溶液中的铝离子完全沉淀下来,适宜的试剂是() A.氢氧化钠溶液B.氢氧化钾溶液C.氨水D.盐酸 5.下列操作中最终可以得到氢氧化铝的是() A.氧化铝与水混合加热B.金属铝与水反应 C.过量的烧碱溶液加入到氯化铝溶液中D.过量的氨气通入到氯化铝溶液中 6.下列关于“氧化铝”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铝与酸、碱都能反应生成铝盐和水B.氧化铝既是碱性氧化物又是酸性氧化物 C.氧化铝既不是碱性氧化物又不是酸性氧化物D.氧化铝溶于水可得到氢氧化铝 7.下列氧化物中,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的是() A.氧化铁B.氧化银C.氧化铜D.氧化铝 8.除去氧化铁中的氧化铝,可采用的试剂是() A.盐酸B.硝酸C.氢氧化钠溶液D.氨水 9.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是氧化铝的是() A.刚玉B.蓝宝石C.红宝石D.蓝钻石 10.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约1 g),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约10 mL水,用力振荡,再分别滴加2~3滴酚酞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溶于水B.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都为无色 C.加入碳酸钠的试管中溶液为红色D.加入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溶液为浅红色 11.下列有关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在水中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 B.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碳酸钠<碳酸氢钠 C.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D.二者不能相互转化 12.下列可用于判断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及现象是() A.加热时无气体放出B.滴加盐酸时有气泡放出 C.溶于水后滴加BaCl2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D.溶于水后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HCO+OH-===CO+H2O B.碳酸氢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HCO+OH-===CO+H2O C.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Ca2++ CO===CaCO3↓ D.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Ba2++ CO===BaCO3↓ 14.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1)按上图要求完成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 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 少量等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粉末的小气球套在两支试管的管口。将气球 内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0.05molL,pH9.6)

北京雷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c86097764.html, 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0.05mol/L,pH9.6) 简介: 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与细胞生长状态下的pH值、渗透压等环境状态一致,具有维持渗透压、控制酸碱平衡、供给细胞生存代谢所必需的能量和无机盐成分等作用,可满足体外实验中细胞生存并维持一定的代谢的基本需要。 Leagene 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0.05mol/L,pH9.6)主要由碳酸钠、碳酸氢钠、防腐剂等组成,pH值为9.6,主要用于ELISA实验中包被96孔板的孔,与ELISA包被缓冲液(1×)极其相似。该试剂为1×工作液,直接使用,仅用于科研领域,不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 组成: IT0243 Storage 碳酸氢钠缓冲液(0.05mol/L,pH9.6)500ml RT 明书1份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在实验前一天,用BSA或其他包被用物质溶解于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 (0.05mol/L,pH9.6),包被96孔板。 2、注意不要包被用作空白对照的孔,用塑料膜包裹平板,4℃温育过夜。 注意事项: 1、注意密闭保存,避免挥发。一旦开封,保质期就会大大缩短。 2、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有效期:12个月有效。 相关: 编号名称 CC0005 磷酸缓冲盐溶液(1×PBS,无钙镁) CS0001 ACK红细胞裂解液(ACK Lysis Buffer) DF0111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10%) DM0007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TC0699植物总糖和还原糖检测试剂盒(硝基水杨酸法) TC1167尿素(Urea)检测试剂盒(脲酶波氏比色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图文稿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 设计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新教材中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金属在自然界基本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因此第一节介绍金属单质的性质后,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钠、铝、铁的化合物性质。在这一节内容里,新教材安排了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实验探究。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活动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突出实验引探功能;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填写表格,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学重点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教学设计思路: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这部分内容,其性质并不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教材的设计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且实验都是简单易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特点,我淡化了Na 2CO 3和NaHCO 3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特别是设计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反思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反思 邹明雄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习题巩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这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本节课我淡化了Na 2CO 3 和NaHCO 3 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特别是设计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由于上公开课,在引导学生设疑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提前引导告诉了会有的实验现象,这就改变了当初实验的初衷,从探究式变成了验证式实验。在学生实验时,对“套管实验”的实验原理没有强调好,使得一些学生没有按照学案上的要求实验。而探究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即气球实验时,有所要求的是稀盐酸的浓度,浓度太大或太小,现象都不是太明显,盐酸浓度为2mol/L即可。对于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我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就较多,因为现象要对比慢慢观察。而且对现象的解释慢慢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找出答案。最后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我让学生总结,既可以看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导性,在整节课起了个小高潮。时间分配较合理,能在40min完成本课时的内容。 学案的设计较好,有连贯性。关键是引导学生用好学案,很多学生做完实验没有意识去讨论、填写学案,等我用ppt打出答案后,又急急忙忙去抄答案。这一点不好,以后的公开课如果要用到学案,相信会提前发给学生,课前思考解决,课内讨论得到较合适答案。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练习题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相同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Na2CO3NaHCO3 C.都能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CO2,但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不能转化成NaHCO3,NaHCO3而能转化成Na2CO3 2、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不可用的方法是() A.逐滴滴加盐酸 B.加入氯化钙溶液C.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通入二氧化碳 3、有相同质量的两份NaHCO3粉末,第一份加入足量盐酸,笫二份先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再加足量 同浓度盐酸,则两者所消耗的盐酸物质的量比为() A.2:1 B.1:1 C.1:2 D.4:2 4、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B.常温时水溶液中的溶解度:Na2CO3<NaHCO3 C.与稀盐酸反应快慢:Na2CO3<NaHCO3 D.物质的量相同时,消耗盐酸:Na2CO3<NaHCO3 5、现有NaOH、Na2CO3和Ba(OH)2三种无色溶液,用一种试剂就可将它们鉴别出来,这种试剂是 A.HCl B.H2SO4C.Na2SO4D.Ca Cl2 6、下列关于Na2C03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水溶液显酸性B.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C.热的Na2C03溶液可用来除去沾污D.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在不同反应中既能吸收CO2,又能参加反应放出CO2的是 (OH)2 8、下列各种方法中,可以用于除去苏打中混有的少量小苏打的是: A、水洗; B、加热; C、通入二氧化碳; D、加入盐酸; 9、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CO2时,最佳的除杂试剂和方法是 A.水、浓H2SO4;洗气 B.饱和Na2CO3溶液、浓H2SO4;洗气 C.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洗气溶液、浓H2SO4;洗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