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白术黄芩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别名】

白术黄芩散

【处方】

白术1两,黄芩7钱,甘草3钱。

【功能主治】

去湿热,和中活血。主服芍药汤痢疾除后,更宜此方调和;疹后

痢疾。

【用法用量】

白术黄芩散(《医方类聚》卷一四一)。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六

使用白术黄芩汤来恢复注定不会是个太快的治疗过程,但是只要积极接受并乐观应对,肯定会有所改善的。对于一些疾病我们应该及早预防。

黄芩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黄芩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一) 作者:丁舸,杨宜花,左志琴,赵永红 【摘要】黄芩是临床上常用药物,在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主要配伍意义表现在清热燥湿、清肠止痢、清泻肺火、泻肝胆火、泻火解毒、清热泻痞、清热安胎、和解少阳、清热止血等方面。 【关键词】黄芩;清热燥湿;方剂;中药配伍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06CB504702)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胃、胆、大肠经。《神农本草经》云:“主诸热黄疸,肠侦,泄痢,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主治秘诀》也曰黄芩:“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由此可见,黄芩在临床上用途广泛,在许多方剂中也均有配伍,现将其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1清热燥湿 黄芩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清热燥湿是黄芩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本草经疏》指出:“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侦、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对于湿热病证,黄芩常与清利湿热药配伍,则效如桴鼓。如甘露消毒丹主治瘟疫、暑温、湿温,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方中以黄芩为君药,既清热燥湿,又泻火解毒,配上滑石、茵陈清热利湿,既使湿热从内而燥之,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之。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证型疾病疗效显著,宋诵文〔1〕用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8例,治愈率为91.8%,总有效率98%。叶伟东等〔2〕用本方加减治疗病毒性瘀疸型肝炎42例,显效3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7.6%。如此配伍还有《温病条辨》中的黄芩滑石汤等。 2清肠止痢 黄芩善祛大、小肠湿热而止痢,为治痢要药。张元素曰:“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本草经疏》也指出黄芩:“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均说明黄芩有较好的止痢之效。如治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葛根芩连汤,取黄芩清里热,厚肠胃而治痢,以解胃肠之里急;合葛根发表解肌,升清阳而止痢,以解肛门之后重。二药合用,既内清里热,又外解表邪,以达里和表解之功。又如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黄芩汤和治湿热痢疾的芍药汤中均以黄芩与芍药配伍,一清一敛,相互制约,共奏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之功,治疗腹痛下痢、身热口苦诸证。再如,治湿热食积的枳实导滞丸中黄芩、黄连相伍,也是取其厚肠止痢的作用。黄芩抗菌范围广泛〔3〕。 3清泻肺火 黄芩苦寒,主入肺经,尤善清肺经火热,故有“黄连泻肺”之说。正如《滇南本草》云:“上行泻肺火,……,所谓实火可泻,黄芩是也,热证多用之。”《丹溪心法》亦云:“泻肺火,降膈上热痰。”对于肺中有热或肺有痰热,常首选黄芩以治之。如清气化痰丸主治痰热咳嗽,方中黄芩苦寒,善清泻肺火,清气分热,以黄芩泻火之力助胆南星降痰之功,体现了“治痰必降其火”之旨。又如定喘汤主治外感风寒、痰热内蕴所致的哮喘气急,方中黄芩苦寒泻肺,与桑白皮合用,清泻肺热,止咳化痰,故《本草纲目》说:“黄芩得酒上行,……,得桑白皮泻肺火。”如此类方还有黄芩泻肺汤、黄芩泻白散等。 4泻肝胆火 黄芩味苦性寒,入胆经,肝胆相表里,故有清泻肝胆的作用。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中均将黄芩与龙胆草、栀子等药同用,增强全方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又如天麻钩藤饮,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使全方熄风定痉之功得增。现代药理研究证明〔4〕,天麻钩藤饮200%水煎剂经胃管给狗用药,每日80mL,共给10-20d能使高血压狗的血压降

白芍、白术功效和配伍

白芍、白术功效和配伍 白芍的功效作用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入肝、脾经。 【功效】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养阴平肝。 【功效特点】本品酸能收敛,苦凉泄热,而有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之功,为治疗诸痛之良药,凡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肝郁不舒之胸胁、胃、腹绞痛、四肢拘挛、肝脾不和、腹中挛急作痛、泻痢腹痛、营阴不固、虚汗不止以及肝阴不足、肝阳亢盛的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肌肉跳动等证,皆可应用。 【功效作用】 1.补血敛阴:①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可与当归、川芎、熟地等同用。②用于表虚自汗,可与桂枝同用,以调和营卫;用于盗汗,可与黄芪、五味子等药同用。③用于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可与熟地、阿胶、焦白术等同用。 ④用于血痹,症见肌肤麻木不仁,不痛,状如风痹,营气虚

则不仁,故用白芍养血和营,可配当归、川芎、黄芪、白术等药同用,效果更好。 2.柔肝止痛:①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胃、腹胀满疼痛,可与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药同用。②用于脘腹疼痛、四肢拘挛,可与甘草同用。③用于痢疾腹痛,可与黄芩、黄连、木香等药同用。 3.养阴平肝: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亢盛引起的头痛、眩晕等,可与生地、天麻、石决明、钩藤、桑叶、菊花等同用。 【鉴别应用】 1.白芍与当归,二者皆能补血,且常同用于血虚之证,然 当归性温,主治血虚有寒之证,而白芍微寒,主治血虚有热之 证,均能止痛,但当归补血活血,专治血虚有瘀滞或有寒之痛, 不似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而止痛。

2.白芍与赤芍,古代二者不分,统称芍药,但其功能差异显著,临床应用时自有分别,白芍以养血敛阴柔肝为主,赤芍以泻火凉血、化瘀活血为主,虽都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但前者柔川止痛,后者化瘀止痛。 3.欲敛其阴,平肝多生用,用以舒肝和脾、调经止痛多炒用。 【配伍应用】 1.配当归: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血中气药,长于动而活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为血中阴药,善于静而敛阴。一动一静,相配有养血理血之效,主治心肝血虚之心悸不宁、头晕耳鸣、筋脉挛急、妇女月经不调等。 2.配桂枝桂枝能助心阳,通经络,解肌以去在表的风邪,芍药养阴和里,能固护在里的营阴。桂枝为阳药,芍药为阴药,其意在于一散一收,阴阳相配,刚柔相济以达到调和营卫、养阴止汗的目的。 3.配柴胡:柴胡疏肝解郁,和解透邪,白芍和营止痛,平肝缓急,二药配合,补散兼施,既疏达肝郁,又能养阴滋液,对肝脾失调有和解止痛之功。

苏木的功效与作用

篇一: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cae)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豆科云实属植物的干燥心材,有行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抑制、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抗菌消炎、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降糖作用等。本文就近年来在苏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抗肿瘤作用 任连生等[1]研究发现,苏木水提物对hl-6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醇提物对人体肿瘤细胞hct-8、kb、a27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王三龙等[2]研究发现苏木提取物能诱导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徐建国等[3]将苏木抗癌有效成分(cae-b) 从腹腔和静脉两个不同途径作用于小鼠h22腹水瘤模型,结果显示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但腹腔注射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注射。实验还发现cae-b体外对k562癌细胞具有显著杀伤作用,且呈一定量效关系。这些研究表明cae 提取液是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直接细胞毒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 2 免疫抑制作用 杨锋等[4]研究发现,苏木对sac诱导的人b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ha诱导的人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生的il-2活性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苏木用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免疫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赖成虹等[5]用苏木醇提取物治疗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小鼠,结果重症肌无力症状明显缓解,认为下调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抑制n2achr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其治疗机制。金鹏等[6]认为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是苏木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3 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研究 篇二:红花的功效与作用 红花功效与作用 红花的功效: 红花又称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关节酸痛、冠心病。果实入药,功效与花相同。孕妇忌服,有出血倾向者慎用。种子含油量高于大豆,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4%,有降血脂和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居食用油之冠。医药上红花油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d的稳定剂。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痛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心经;肝经。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班级:07级中药本科一班 姓名:谷莉 黄芩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概况 学生:谷莉 摘要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活血,安胎的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现代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展综述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分离出三十多种,有黄芩苷元、黄芩苷等。还含有14种氨基酸、挥发油、豆甾

醇和黄芩酶等。临床上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药理作用广泛。现就有关黄芩的功效、药理研究情况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一.药理作用 1.抗过敏作用 张庆民[1]经过实验,证实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 2.有较广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刘平等[2]通过实验证实黄芩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PR8株以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 3.抗氧化作用 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测定组织过氧化脂质生成量

或有关酶的活性,显示黄芩苷对Fe2+-过氧化氢(Fe2+-H2O2)和还原型辅酶Ⅱ钠盐- Fe2+(NADPH-Fe2+)诱导的大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当体系中黄芩苷浓度一定时,对丙二醛(MDA)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54%和45%;同时,高中洪等[3]提出对乙酰氨基酚和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黄芩苷元在过氧化氢酶的存在下,能够快速地诱导过氧化氢代谢系统。在研究其主要四种黄酮化合物-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对脑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时,高中洪等[4]分别采用抗坏血酸-Fe2+、2,2–azobis hydrochloride(AAPH)及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三种不同损伤体系诱导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四种黄酮10μmol·L-1对NADPH诱导的脂质过氧化都具有保护作用,四种黄酮对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发的线粒体肿胀和膜的流动性降低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显示黄芩黄酮能抑制不同体系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其中黄芩素效果最好。黄芩提取物能减少大鼠在缺氧状态下脑线粒体的能量消耗,并且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欧阳昌汉等[5]提出黄芩苷能抑制大鼠心肌再灌注所致脂质过氧化的损伤。李素婷等[6]提出黄芩茎叶总黄酮可增加小鼠肝、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过氧化脂质的含量。丁锦芸等[7]临床实验证明,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复跳后口服黄芩,在围手术期分别监测SOD及LPO,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表明黄芩具有一定抗氧自由基损害的作用。 4.抗炎作用

桂枝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春夏交际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个时刻,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容易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中药方剂在这些小病症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种中药方剂桂枝黄芩汤。 【处方】 桂枝(去皮)芍药黄芩各15克甘草(炙)30克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风疫。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痛,腰脊痛,发热恶风。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处方】 柴胡36克黄芩人参甘草各13.5克半夏12克石膏知母各15克桂枝6克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疟疾,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合病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21克,水煎,于疟发前服之。 【摘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 桂枝(去皮)半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甘草(炙)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风疫,证如太阳伤风,相传染为异,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疼,腰脊痛,发热恶风。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 《三因》卷六 【处方】 柴胡1两2钱,黄芩4钱半,人参4钱半,甘草4钱半,半夏4钱,石膏5钱,知母5钱,桂枝2钱。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疟疾。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服桂枝芍药汤后,寒热转大者。

【用法用量】 每服5-7钱至半两,水煎,迎发而服之。 【各家论述】 《杏苑》:用人参、甘草以补正气为本,石膏、知母、柴胡、黄芩等以清热为标,半夏豁痰,桂和营卫。 【摘录】 《保命集》卷中 关于桂枝黄芩汤的用法用量还有功效作用等,大家已经了解了。虽然说这类药物对于治疗许多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本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大家要注意了。

黄连 黄芩 黄柏 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

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疗效及药理解析

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疗效及药理解析 发表时间:2018-06-08T14:40:06.44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作者:吴双贵 [导读] 研究分析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 吴双贵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医院药剂科 416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黄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实验组92.5%,对照组7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患者的皮损症状的消退时间和瘙痒症状的消退时间都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湿疹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借助中药黄芩实施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药黄芩;急性湿疹;疗效;药理解析 急性湿疹是一种炎性皮肤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和患者的心理状态、体质、长期处于外部湿热的环境以及神经等息息相关,而且会反复发作[1]。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剧烈瘙痒,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西医综合治疗,虽然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2]。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中药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且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分别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63±2.84)岁;实验组患者中分别包括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2-73岁之间,平均年龄(39.81±2.11)岁。两组患者的发病部位主要是手足、腋窝、小腿。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其中主要是西药治疗,将生理盐水对患者的患处实施清洗,采用广东台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号为H44024445的曲咪新乳膏进行涂抹治疗,每天两次,早晚各涂抹一次;将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32023645马亚酸氯苯那敏片进行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服用剂量为4mg,然后口服糖钙片,每天3次,每次剂量为450mg。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黄芩治疗,将30g黄芩进行研磨,并且和食醋联合调制成糊状,在患处进行涂抹,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治疗,直到皮损症状消失即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痊愈,表示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表示临床症状例如瘙痒、红斑、灼热感有明显的改善,皮疹的消退面积大于75%;有效,表示临床症状例如瘙痒、红斑、灼热感有改善现象,皮疹的消退面积在30%-75%之间;无效,表示临床症状没有任何变化。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对计量资料实施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实验组92.5%,对照组70%,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皮损消失时间以及瘙痒的消失时间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短,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急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导致的皮肤表层以及真皮浅层的炎性症状,这种疾病具有比较多样的皮疹和渗出倾向,患者主要以皮肤瘙痒为主,而且会反复发作。如果患者的身体属于过敏体质,就会导致这种疾病的频繁发生,而且急性湿疹还和遗传因素有关,导致急性湿疹发生的外因主要和阳光、湿热的环境、人造纤维、皮肤等有关,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 08药学(1)班08312050 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 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 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 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洪氏集验方》“煅,存性”。《妇人良方》“条芩炒焦”。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白术茯苓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白术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别名】 白术汤 【处方】 白术4两,茯苓2两,甘草2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逐支饮,通利小便。主饮积胸痞,痰停膈上,头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烦忪悸,喘咳呕逆,体重胁痛,腹痛肠鸣,倚息短气,身形如肿。及时行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振振身摇;脾虚泄泻,脉缓者。

【用法用量】 白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泻由乎湿,脾土虚弱,不能制御于中,故偏渗大肠,泄泻不止焉。白术崇土燥湿,茯苓渗湿和脾,炙草缓中益胃,兼益中州之气也。水煎温服,使湿去土强,则脾能健运而敷化有权,泄泻无不自止矣。此健脾渗湿之剂,为脾亏泄泻之专方。 【摘录】 《鸡峰》卷十八 【别名】 白术汤 【处方】 白术1两,白茯苓1两,半夏1两,炒曲2钱,麦糵面5分(炒)。 【功能主治】 实脾胃。主胃气弱,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用法用量】

白术汤(《普济方》卷二十五)。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 白术5钱,茯苓5钱。 【功能主治】 湿泻,或食积、湿热作泻,脾胃虚弱,不能克制水谷,湿盛作泻者。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食前服。 【各家论述】 《医方考》:脾胃者,土也。土虚则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于胃而生湿矣。经曰:湿盛则濡泻。故知水泻之疾,原于湿也。白术甘温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茯苓甘温而淡,温则益脾,淡则渗湿,土旺湿衰,泻斯止矣。 【摘录】 《医统》卷三十五引《机要》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1、黄连的别名。黄连[1]、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2、黄连的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连素)为主、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甲基黄连碱、非洲防已碱、木兰花碱等。 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花葶1~2条,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云连: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1、黄连的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2、黄连的应用。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3、黄连的治疗历史。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黄芩为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小肠、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药历史悠远,现临床常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等证。为中医临床和中成药中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如根据贾蔷等的统计,在《中药部颁标准》中有477个成药含有黄芩,包含主治疾病153种。因此,对黄芩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黄芩的栽培鉴定、加工炮制、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对近年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药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1、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药材发挥多种作用的基础,开展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是探索黄芩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前提。 1.1黄酮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是黄芩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目前从黄芩属药材中 已发现了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酮及黄酮醇类(见图1、表1)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见图2、表1)多在C5和C7有羟基取代,常见的有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醇等;还含有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等黄烷酮类成分(见图3、表1)以及查尔酮类成分(见图4、表1)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等。炮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材炮制前后其所含成分可能发生改变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黄芩的炮制品主要有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等,研究发现,黄芩的不同炮制品中,其黄酮苷类成分含有量有所降低而黄酮类苷元成分含有量增高,物质基础的改变对黄芩及其炮制品的各类药理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作者:————————————————————————————————日期: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文章来源:飞暖网 白术(zhú),拉丁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山区湿地。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安胎。 一,本草论述 《神农本草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 山蓟,生山谷。 《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本草蒙筌》:白术咀后,人乳汁润之,制其性也,润过陈壁土和炒。 《本草备要》:白术,用糯米泔浸,陈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 1,药材简述 a,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b,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C,炮制方法 生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浸泡时间应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及白术大小适当掌

握,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炒白术:先将麸皮撒于热锅内,候烟冒出时,将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每白术片100斤,用麸皮10斤)3.焦白术:将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土炒白术: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每白术片100斤,用伏龙肝粉20斤) 2,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6] 3,贮藏方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4,注意事项 a、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b、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c、《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二,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对各种动物如大鼠、兔、狗都有作用。对不麻醉狗静脉注射煎剂0.05~0.25g/kg,尿量增加可达9倍以上,并在用药5小时后仍高于正常;灌胃给药1~3g/kg,尿量较用药前可增加2~6倍,而且多数于用药6~7小时后仍多于正常,白术煎剂和流浸膏1.0g /kg给大鼠静脉注射,兔1.0g/kg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产生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白术不仅增加水的排泄,也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并且钠的排泄还胜于水的排泄。它也不影响垂体后叶激素的抗利尿作用,因此白术增加水的排泄可能主要不是影响水的主动性重吸收,而是续发于电解质重吸收的减少,既有汞撒利样排泄氯、钠的作用;又有增高尿中二氧化碳容量、pH值以及增加钾排泄,减少铵排泄的醋唑磺胺样的特点。对人的利尿作用有少数试验,不能最后肯定。 2、降血糖作用: 家兔灌胃煎剂或浸膏,血糖稍有降低。大鼠灌胃煎剂有加速体内葡萄糖的同化因而降低血糖。小鼠内服煎剂有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元减少作用。 3、强壮作用: 白术煎剂灌胃1mol或6g/kg,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和增强游泳耐力,白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呈活化作用,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及其溶酶体消化平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在白细胞减少症时,白术有升白作用。白术还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且IgG明显增高。说明白术有健脾胃、壮身体和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4、抗凝血作用: 白术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白术煎剂0.5g/kg灌胃1~4周,能显着延长大鼠凝血酶元的时间。其作用较双香豆素弱,但较Butadion为强。根的作用比茎强。健康人服用5%根煎剂,每次1汤匙,每天3次,4天后凝血酶元时间及凝血时间均显着延长,停药后10天上述指标恢复到给药前的水平,酒精浸出液也有效果,但维持时间较短。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白术有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脏呈抑制作用,剂量过大时可致停博,麻醉犬静脉注射煎剂0.1g/kg,血压轻度下降0.25g/kg时,血压急剧下降,3~4小时内未见恢复。

三黄片的功效与作用

三黄片的功效与副作用 燥湿话“三黄”——三的多种家用自助疗法 说起“三黄”,您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三黄片了,其实,中医里说的三黄,一般指的是黄芩、黄连和黄柏。现在药房里卖的三黄片即是大黄、黄芩和黄连这三味药按2:1:1比例制成。“三黄”药性苦寒,能起到清热和燥湿的作用,用它来对付湿热,效果非常好。 三黄片有哪些 清热除湿:湿热就是又湿又热,给人的感觉就是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很大,身上汗涔涔黏糊糊的,也很容易湿透。 小时候,奶奶会用生石灰来做干燥剂,放在陶制的罐子里,用于保存一些需要保持干燥的食物,有时甚至能够将一些饼吸干使之硬如顽石!以生石灰之“燥”,对应外界之“湿”,这就是“燥湿”。 这跟三黄片的除湿作用是一个道理。它用于治疗一切红、肿、热、痛之症,包括各种疮疡肿毒,外洗或者内服均有效。 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火热之症:三黄片用于治疗三焦热甚,如热毒上扰的面红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燥热胸闷,还有火热导致的鼻子出血、吐血、便血和尿血等,尤其对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最好。 治疮疡肿毒:此外,此三黄也可以用于疮疡肿毒。直接购买三黄液或用此三味按比例煎水,外洗对于已经溃破的疮疡肿毒比较好。如果尚未溃破,可研末外敷。 治粉刺:三黄片内服对于粉刺、脂溢性皮炎、化脓性关节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三黄液或三黄煎剂外用则可以治疗轻度烧伤、外阴溃疡等疾病。 治孩子便秘:如果孩子便秘了,那么,您可以将2粒三黄片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稀糊,放在伤湿止痛膏上,贴在肚脐处,10~15小时后取下。一般一次即可见效,无效的话,需尽快就诊。 成药三黄片可治很多病,除此之外,三黄片里的三味药,也各有多种用途。 大黄有什么用 止血:大黄是一味很有用的中药,古代有所谓不知用大黄不足以称名医的说法。大家可

白术酒的功效与作用

白术酒的功效与作用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我们所说的方剂。今天为大家介绍白术酒这种方剂。 【处方】 白术。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产后风痉,兼治中风。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处方】

白术1两,独活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妊娠中风痉,通身强直,口噤不开。 【用法用量】 以酒2大盏,煎至1大盏,去滓,分温2服,拗开口灌之。 【摘录】 《圣惠》卷七十四 【别名】 白术饮、一味白术酒 【处方】 白术4两。 【功能主治】 中风或中湿所致口噤不知人,骨节疼痛,遍身疼痛不能转侧;中

湿,口噤不知人,骨节疼痛,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忍者;破伤湿;感湿咳嗽,身体重痛。 【用法用量】 白术饮(《普济方》卷九十二)、一味白术酒(《时方歌括》卷下)。 【注意】 忌桃、李、雀肉。 【各家论述】 《法律》:此方专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盖以脾能健运,自湿不留而从水道出耳。然则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药乎! 【摘录】 方出《千金》卷八,名见《三因》卷二 【别名】 术酒 【处方】 白术25斤

【功能主治】 除万病,白发返黑,齿落更生,久服长年。主 【用法用量】 术酒(《圣惠》卷九十五)。 【注意】 忌桃、李、雀肉。 【摘录】 《千金翼》卷十三 【处方】 白术3两(捣碎),黑豆3两(炒令熟)。 【功能主治】 妇人中风,口噤,言语不得。 【用法用量】 以酒4升,煎至2升,去滓,分温4服,拗开口灌之。

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1、可用于发热,或肺热咳嗽,及热毒疮疡等。黄芩治热病,常与黄连、栀子等搭配;若是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等药同用。 2、还可用于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引起的泻痢、黄疸等症。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3、此外,黄芩还有清热安胎作用,用于胎动不安。 黄芩的附方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黄芩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

中药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主治热病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以及疮疡疖肿,胎动 不安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黄芩汤(《伤寒论》):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下利;②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疗湿温身热;③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黄芩、连翘、大黄、山栀、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甘草,治疗肺热咳嗽。 黄芩古代常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发热,痢疾,及肺、肝胆、胃肠之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黄芩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许多清热解毒名方中都有使用。 【主要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黄芩素等成分。 1.黄酮类:黄芩含黄酮类成分,计有40种黄酮。主要有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尚有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一7—0一葡萄糖醛酸苷、二氢黄芩苷、5,8一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等。 2.其他:黄芩还含β-谷甾醇、苯甲酸、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一)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保护骨质 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γ-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对关节炎继发性骨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骨质的退化和破坏。 黄芩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l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能抑制肥大细胞酶激活系统对过敏介质SRS-A和组胺的释放,抑制了过敏反应。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素、黄芩苷和其他黄酮类成分。因而黄芩对动物过敏性哮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缓解作用,并且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二)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 本品对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 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本品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三)利胆、保肝和降脂 本品可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有显著的保肝作用。黄芩黄酮能使动物血清中升高的转氨酶ALT、AST显著下降。 黄芩新素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肝内甘油三酯,并能抑制葡萄糖向脂肪转化。汉黄芩素能显著降低肝内和血清甘油三酯,并能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还能显著降低血清γ-GT、AlT、AST、TG、Tch。黄芩苷、黄芩素还能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 (四)镇静、降压、解痉、利尿、抗凝 本品能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而有镇静功效。

黄芩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

黄芩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 作者:刘行鹏 1 黄芩概况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主要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 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1)抗菌、抗病毒:黄芩抗菌、抗病毒范围较广,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另外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菌有效成分是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元。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对流感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2)抗炎:黄芩对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黄芩水煎醇沉液对大鼠酵母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黄芩素、黄芩苷灌胃,均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也有抑制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甲醛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甲醇提取物及黄酮单体还能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黄芩抗炎作用与其抑制组胺释放及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黄芩新素Ⅱ、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素等均能抑制大鼠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HA)。黄芩素、黄芩苷等通过多种环节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不同程度地抑制前列腺素E(PGE)和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从而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的趋化作用。(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芩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黄芩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包括: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另一方面,黄芩也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黄芩苷锌络合物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使血清溶菌酶含量及红细胞补体C3bR酵母花环形成百分率也明显提高。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均能抑制免疫缺陷病毒(HIV-1)及免疫缺陷病毒逆转录酶(HIV-1 RT)的活性,黄芩苷元作用强于黄芩苷。(4)解热: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干酵母引起的大鼠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黄芩苷腹腔或静脉注射对发热大鼠也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呈一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