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练习题

(完整版)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练习题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药物的协同作用 2.安慰剂

二、填空题

3.影响药物作用的药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

4.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选择题

5.安慰剂是一种

A 可以增加疗效的药物

B 阳性对照药

C 口服制剂

D 使病人得到安慰的药物

E 不具有药理活性的剂型

6.安慰剂通过心理因素取得疗效可达

A 10%~20%

B 30%~50%

C 50%~60%

D 70%~80%

E 80%~90%

7.关于合理用药叙述正确的是

A 为了充分发挥药物疗效

B 以治愈疾病为标准

C 应用统一的治疗方案

D 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E 在化学治疗中,除对因治疗外还需要对症治疗

四、论述题

试论合理用药原则

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教材精要 掌握:个体差异,遗传药理学,时间药理学,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耐受性,依赖性,撤药症状。 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病理因素。 了解:药物治疗原则。 (一) 药物因素 1.药物剂量和剂型及给药途径 由于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亦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2.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1)药动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妨碍药物吸收(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②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③影响药物代谢(加速药物代谢、减慢药物代谢);④影响药物排泄。 (2)药效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增敏作用);②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减弱。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3.反复用药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 (resistance)。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二) 机体因素 1.年龄和性别 小儿及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对已知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在妊娠第一期即胎儿器官发育期内应严格禁用。 2.功能和病理状态 病人的功能状态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肝肾功能损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排泄药物的清除率,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及(或)减少剂量加以解决。 3.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个体差异: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少数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称个体差异。分为:量的差别和质的差异。 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它主要影响药物血浆浓度及效应强弱久暂。 4.种属差异 动物种属差异和人种、民族差异。 5.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包括以下四种: (1)致敏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摘要】目的讨论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物效应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表现,但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药物效应。 【关键词】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效应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表现,但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药效学、药动学以外,还有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 药物的化学结构是决定药物发挥特异性效应的物质基础。一般地说,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其药理作用也相似,例如噻嗪类药物均具有利尿、降压作用,只是作用强弱不同。也有一些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表现相反或拮抗作用,例如维生素K和香豆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前者可产生止血作用,后者可表现出抗凝血作用。 二、药物的剂量和效应 药物的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剂量的大小可决定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剂量愈大,血药浓度愈高,作用也愈强。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即药物的量效关系。 (1)量反应型量效关系药物作用的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效应的百分率来分级表示,称为量反应。 (2)质反应型量效关系药物作用的强弱不是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如清醒或睡眠,存活或死亡等,称为质反应。 药物剂量太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称为无效量。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开始产生药理效应的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或称为阈剂量。产生最大的治疗效应,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称为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我国药典对毒药和剧毒药规定了每次或每日极量,超过极量可引起中毒,在临床用药非特殊情况一般不采用极量。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剂量称为治疗量。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疗效显著,且又安全的剂量称为常用量,是一般治疗应用的剂量。最开始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称为最小中毒量;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称为安全范围,药物的安全范围愈大,用药愈安全。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最开始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最小致死量。药物中毒量和致死量在临床治疗中是不允许使用的,但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有实用意义。在测定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中引起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在测定药物疗效的动物实验中引起一半动物有效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治疗指数愈大,表明用药愈安全。一般认为比较安全的药物治疗指数应大于3以上,但这仅适用于治疗量与致死量的量效曲线相互平行的药物,假如两种剂量的量效曲线坡度不同的药物,还应考虑安全范围,称可靠安全系数,比值要求大于l以上.用药才安全。即引起1只动物死亡的剂量要大于引起99只动物有效的剂量。 三、药物剂型 药物可制成许多种剂型,如剂型的形态相同,其制备方法以及一般性状亦有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就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就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与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与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就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就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与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与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与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就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与少量水溶性“微孔物质”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93962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和少量水溶性

影响药物疗效的八大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4081327.html, 影响药物疗效的八大因素 作者:斯建中 来源:《祝您健康》1986年第06期 在生活中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医生给同病种的病人以同种药物治疗,结果有的病人治好了,有的病人却没治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药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据研究和临床观察,有八大因素能影响药物发挥作用。 1个体差异: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年龄、性别,体重以及病理状态等因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体质的个体对药物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应用小剂量即可产生作用。对这种高敏性机体应采用较一般人为小的剂量。也有的人对某些药物特别不敏感,必须应用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为耐受性较强。因此,用药应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2体重:药物的常用剂量是对体重40~60公斤的人而言,过重过轻都应适当增减。因为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质和量的变化,是以血中浓度为依据。体重大血液量多,体重小血液量少,所以要达到有效的血药救度,亦应根据体重大小来增减用药剂量。 3药物剂量:剂量是使用药物的份量。剂量适中,可以使药物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若用药不当,量大则中毒,量小则无效。故在治疗疾病时,认真掌握剂量,按规定剂量用药,对提高药效很重要。 4给药途径:给药途径能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快慢和药物在血中浓度的高低,从而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快慢和长短等。有时可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发生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口服可致泻,而注射则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因此,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本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5用药时间:大量的研究表明,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的速度都存在着昼夜节律。如早晨七时给病人服消炎痛,可使病人的血中药浓度较快地达到最高值;心脏病人对洋地黄的敏感性以清晨四时为最强。因此,人们按照各种不同的药物和人体的生理时辰节律的关系来确定各种药的给药时间,可使疗效提高到最大限度,副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药物的应用必须与人的饮食、睡眠相适应。如“空腹”是指清晨用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适用于驱肠虫、盐类泻药;“饭前”是指进食前30分钟用药,一些收敛止泻、胃壁保护等药物宜饭前服:“饭后”是指进食后15~30分钟,绝大多数药物可在饭后服,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四环索、消炎痛等,“睡前”服药适用于催眠药、安定药及某些作用缓和的导泻药。 6用药环境:环境可以影嘀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医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家庭成员细心、周到的照顾,可以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病情好转。相反,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复习课程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

(整理)004药理学练习题-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按试题题干要求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合理用药需了解:E A.药物作用与副作用 B.药物的毒性与安全范围 C.药物的效价与效能 D.药物的T1/2与消除途径 E.以上都需要 2.药物滥用是指:D A.医生用药不当 B.大量长期使用某种药物 C.未掌握药物适应证 D.无病情根据的长期自我用药 E.采用不恰当的剂量 3.短期内应用数次麻黄碱后其效应降低,属于:B A.习惯性 B.快速耐受性 C.成瘾性 D.耐药性 E.以上都不对 4.安慰剂是:D A.治疗用的主药 B.治疗用的辅助药剂 C.用作参考比较的标准治疗药剂 D.不含活性药物的制剂 E.是色香味均佳,令病人高兴的药剂 5.先天性遗传异常对药物动力学影响主要表现在:B A.口服吸收速度不同 B.药物体内生物转化异常 C.药物体内分布差异 D.肾排泄速度 E.以上都不对 6.对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药物时,应着重考虑患者的:D 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 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 C.对药物排泄能力 D.对药物转化能力 E.以上都不对 7.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8.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其总的作用大于各药单独作用的代数和,这种作用叫做:A A.增强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互补作用 E.拮抗作用 9.患者长期口服避孕药后失效.可能是因为:A A.同时服用肝药酶诱导剂 B.同时服用肝药酶抑制剂 C.产生过敏性 D.产生耐药性 E.首关消除改变 10.反复应用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D A.习惯性 B.成瘾性 C.依赖性 D.耐受性 E.过敏性 11.某患者应用药物时,必须应用比一般人更大些的剂量才呈现应有的效应,这是因为产生了:A A.耐药性 B.依赖性 C.高敏性 D.成瘾性 E.过敏性 12.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溶液常采用的给药途径是:A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口服 D.皮下注射 E.以上均不是 13.紧急治病,应采用的结药方式是:A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口服 D.局部电泳 E.外敷 14.下列药物中常用舌下给药的是:B A.阿司匹林 B.硝酸甘油 C.维拉帕米 D.链霉素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包括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包括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局部器官血流量、组织亲和力、体液PH 和药物理化性质、 体内屏障(如血脑屏障等)。 毛果芸香碱的作用 毛果芸香碱能直接激动 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对平滑肌有收缩作 用,有缩曈、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 吸收后可使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加。 局部滴眼治疗青光眼, 与括瞳药交替应用治疗虹膜炎, 全身用药仅用于阿托品中 毒等解救。 试述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新斯的明为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积聚,表现 样作用。 ① 对骨骼肌作用最强,除抑制酶外,尚可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 促进运动神 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② 对胃肠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 ③ 对中枢、眼、腺体、心血管和支气管较弱。 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尿 潴留、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及解救非去极化性肌松药中毒等。 试述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及其解救机制。 ① M 型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②胆碱酯酶复活药。 阿托品能直接与M 型胆碱受体结合,竞争阻断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起到抗胆碱 作用,迅速解除中毒 M 样症状。也能部分缓解中枢中毒症状。大剂量还阻断神 经节的N1胆碱受体,对抗N1样症状。但不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用于 轻度中毒。 胆碱酯酶复活药可与中毒酶结合成复合物, 进一步裂解生成磷酸化解磷定, 由尿 排出,同时使胆碱酯酶游离而恢复活性。 此外与体内游离有机磷酸酯结合成无毒 磷酰化解磷定排出,避免继续中毒发展,从而产生解毒。对神经肌肉接头处 N 样症状明显缓解, 缓解肌震颤及中枢神经症状, 但对体内积聚乙酰胆碱无直接对 抗作用。中、重度中毒须两药合用,提高解毒效果。常需反复用药才能维持治疗 作用。 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过量中毒症状及其解救。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① 缓解内脏平滑肌绞痛;可松弛内脏平滑肌,以胃肠平滑肌绞痛较好,胆和肾绞 痛与哌替啶合用,以增强疗效; M 样和 N N2 受体及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效果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满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因素 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量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其他: 一、药物剂型与制剂 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同。例如: MgSO4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 许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时机有相应要求。可根据: 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如空腹口服免受食物影响吸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顺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日或隔日上午8时一次顿服。 四、长期用药 长期反复用药可引起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反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应。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 广义=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 联合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联合用药目的:疗效协同、不良反应拮抗、耐药性延缓 (一)体外配伍禁忌 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相互作用。 对策:药物在选用溶媒稀释和制剂混合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查对配伍禁忌。 例如,乳糖酸红霉素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稀释后,才可进一步稀释于生理盐水,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易发生沉淀。 (二)体内相互作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一种药物在体内对另一种药物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影响,从而使之减效、失效或增效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1.药动学相互作用 联用的药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动态规律,而呈现药效学方面的变化。 1)影响药物的吸收 硫酸亚铁与四环素同时口服,两药在肠道内可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吸收都减少。 2)影响药物的分布 低结合力药物(A)被竞争同一血浆蛋白的高结合力药物(B)从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位点竞争性置换,则: A药:游离型的血药浓度增加,效应增强,甚至产生毒性。 3)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药酶诱导剂(A)与被药酶代谢的药物(B)合用,则B药:代谢加速,作用减弱;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 4)影响排泄的相互作用

影响中药疗效的四大因素

影响中药疗效的四大因素 来源:中药信息网 中药所含成分复杂,其疗效是多种成分协调、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当前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未被阐明或仅部分阐明的状况下,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指标的定性、定量分析,不能有效地控制中药材或中成药的质量。对于中药这类天然药物,如何确保其生物等效性,是中药和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的关键。 有四大因素会影响中药疗效,分别是基原因素、产地因素、采收因素和炮制因素。 1、基原因素:影响中药疗效的基原因素包括错误和非正品种问题。中药的品种错误可造成药效和毒性的很大变化。如五加皮应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含黄酮苷等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补肝肾、强筋骨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痛脚弱等症。如误用杠柳的根皮,虽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其主要成分为杠柳苷,具有类似毒毛旋花苷样的毒性。对高血压患者会产生不利影响。 2、产地因素:绝大部分中药是植物药和动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光照、雨量、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对动植物的生长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土壤成分对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影响更大。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唐《新修本草》称“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同一种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就有差异,因而产生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有人曾测定新疆产甘草的甘草次酸含量可达7.2%,而一些

混杂品种仅含0.72%,恰好相差10倍。正品掌叶大黄的泻下作用强度远高于华北大黄。武夷山闽灵芝的三萜酸和多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地方生产的灵芝。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苷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的含量也不同。 3、采收因素:采收时间对中药疗效的影响也很大。10~12月份采收的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比其他时间采收的高2~3倍。人参中人参皂苷以8月后含量最高。青蒿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在7~8月花前叶盛时含量最高,开花后则含量下降。槐米系豆科植物槐树的花蕾,有效成分芦丁含量可达23%,而开放花(槐花)中仅含13%左右。金银花的抗菌有效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花蕾中的含量远比开放花为高。所以,金银花的采摘应在5~6月含苞待放时。款冬花主含款冬二醇等有效成分,应在12月花未出土时采挖,如过晚则不可供药用。 4、炮制因素:中药炮制后,有效成分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临床疗效自然也随之出现差异。药理实验证实:附子经炮制后,致心率失常作用明显降低而仍有强心作用。生半夏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而致吐,经炮制后不仅不致吐,反而因生姜等的作用可镇吐。元胡的有效成分为四氢帕马丁等生物碱,生品水煎溶出量很少。醋制后,其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水煎时溶出量大大提高,故镇痛作用也随之提高。杜仲含桃叶珊瑚苷及杜仲胶等,生品煎出很少,盐制后胶质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降压作用远比生品为强。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实验报告 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级班 姓名:学号: 组员: 实验原理 1,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药理作用不同:口服,泻下、利胆;注射,松弛平滑肌,肌肉松弛,降压;外敷,消炎祛肿。 2,氯丙嗪广泛引起中枢抑制,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同剂型对氯丙嗪的吸收效果不同。 3,钙离子对钠通道有屏蔽作用,可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快速注射钙离子使血钙浓度升高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等。而慢速注射可由血液稀释,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弱。4,尼克刹米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过量导致中枢兴奋及惊厥。 5,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机体血糖突然降低会导致脑缺氧,产生心悸、出汗、、动物发生惊厥、抽搐等现象。可用葡萄糖解救。 【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比较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观察胰岛素的降低血糖作用,胰岛素惊厥的表现并掌握其解救方法。 【实验动物】

动物:小白鼠 药品:10%硫酸镁、墨汁生理盐水0.1%氯丙嗪水溶液0.1%氯丙嗪阿拉伯胶溶液(含10%阿拉伯胶溶液)1% CaCl2 溶液 1.25%尼可刹米溶液5%尼可刹米溶液10%尼可刹米溶液40U/ml胰岛素溶液、50%葡萄糖 器材:注射器(1ml 5ml 10ml 20ml) 小鼠笼、天平、大镊子、小鼠灌胃器大烧杯剪刀 【实验步骤】 一、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1,2,3三组,每组1只. (2)1号小鼠腹腔注射0.3ml/10g的硫酸镁溶液,2号小鼠灌胃0.3ml/10g硫酸镁墨汁溶液,3号小鼠灌胃0.3ml/10g生理盐水溶液。观察现象 二、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不同剂型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甲、乙两组,每组两只。 2)甲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10g的0.1%的氯丙嗪水溶液,乙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10g 的0.1%的氯丙嗪阿拉伯胶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入睡的时间。 2.不同给药速度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1#、2#两组,每组一只。 2)1#小鼠尾静脉注射0.25ml/10g的1%Cacl溶液,10s注射完,2#小鼠尾静脉注射 0.25ml/10g的1%Cacl溶液,3min注射完,观察小记录鼠生存情况。 3.不同剂量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A,型题 1.对同一药物来讲,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 B.对不同个体来说,用量相同,作用不一定相同 C.用于妇女时效应可能与男人有别 D.成人应用时,年龄越大,用量应越大 E.小儿应用时,体重越重,用量应越大 2.作用产生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 A.直肠给药 B.肌注 C.舌下给药 D.静注 E.口服 3.下述给药途径一般药物吸收快慢的顺序是( ) A.静脉>吸入>舌下>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B.吸A>静脉>舌下>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C.吸入>静脉>舌下>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D.静脉>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E.静脉>肌内注射>舌下>吸入>皮-F>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4.少数患者应用小剂量药物就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甚至引起中毒,称为( ) A.习惯性 B.后天耐受性 C.成瘾性 D.选择性 E.高敏性 5.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机体因素 D.疾病因素 E.剂量因素 6.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丕包括( )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吸收环境 C.体液的pH D.血一脑屏障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7.连续用药使敏感性下降称为( ) A.抗药性 B.耐受性 C.耐药性 D.成瘾性 E.反跳现象 8.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 A.空腹服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E.定时服 9.催眠药应在( ) A.空腹服 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 E.定时服 10.气体、易挥发的药物或气雾剂适宜( ) A.直肠给药 B.舌下给药 C.吸人给药 D.鼻腔给药 E.口服给药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研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的研究 孟刚,时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关键词: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理化性质 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在兽医临床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为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主要探讨不同的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1 实验用品 (1)仪器:普通天平、注射器、注射针头、灌胃针头、鼠笼;(2)药品:4%硫酸镁注射液;(3)动物:小鼠两只(体重20 克左右) 1.2 实验方法 取体重相似的两只小鼠,称好体重,一只以4%硫酸镁0.25ml/10g腹腔注射,另一只以同样剂量灌胃,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1.3 实验结果 表1 应用硫酸镁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剂量(毫升)给药途径反应情况 甲21.61 0.54 腹腔注射四分钟后出现爬行异常,大约十分钟后开 始瘫痪 乙20.63 0.52 灌胃无异常 1.4 小结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引起不同的药物作用效果。硫酸镁注射给药主要发挥镁离子的作用。当血浆中镁离子浓度过低时,出现神经和肌肉组织过度兴奋,可致激动。当镁离子浓度升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同时镁离子又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断,使骨骼肌松弛,原因主要是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其次是乙酰胆碱在终板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的兴奋性下降。所以,不难解释,甲鼠出现爬行异常和瘫痪的现象。另外,硫酸镁口服,由于肠道内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形成高渗液体能吸收大量水分,阻止肠道水分的吸收,同时水分增加可以软化粪便,而且肠容积变大,对肠粘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作用,解离出的镁离子及溶液的渗透压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蠕动,引起排便。本实验中,硫酸镁灌胃量比较少,故没有出现下泻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根据用药目的,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 2 动物年龄对药物的影响 2.1实验用品 (1)仪器:注射器、注射针头、鼠笼、天平;(2)药品:0.5%巴比妥溶液;(3)动物:小鼠(成年及未断奶各一只)

药理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是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的相互作用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药物因素主要有药物剂型、剂量、给药途径以及合并用药时药物的相互作用。机体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种族、遗传性、心理、生理及病理等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引起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产生差异,导致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不同,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或是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相同,但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从而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差异。 影响药物作用机体方面因素介绍: 1.年龄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或早产儿,各种生理功能及自身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反应比成年人更敏感。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内水分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大。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消除率下降。另外老年人对许多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这些因素都会使同样剂量下老年人反应强烈或发生毒性反应。 2.病理情况 同时存在其他疾病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尤其肝肾功能不足时,药物在肝脏的生物转化及肾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消除速率变慢,易发生毒性反应,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或减少给药量可解决。 3.其他 如性别、遗传异常、心理因素等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4.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可因人、因时以及用药时间的长短等而异。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恢复原效应,称耐受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耐药性,又叫抗药性。短期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降低甚至消失称快速耐受性。长期连续使用某种药物,停药后发生主观不适或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称依赖性。前者是精神依赖,又称习惯性。后者是物质依赖,停药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对机体产生危害,又称成瘾性。无病情需要而大量长期应用药物称药物滥用。麻醉药品的滥用不仅对用药者危害大,对社会危害也极大。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实验报告 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 2.实验名称: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实验目的、要求 观察和了解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及种数差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实验原理 1.不同剂型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剂量主要影响渗透压。 2.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其解剖构造、生理机能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3.同一药物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药物剂量的大小,有的甚至还可影响药物作用的 性质。 5.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 小白鼠、家兔、鸡 ⑵.实验器械: 台秤、毛剪、注射器【1.0ml】、针头【4、5、6、7号】、粗天平、小鼠胃管、中烧杯、酒精棉 ⑶.实验药品: 1∶1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10,000硝酸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生理盐水、 1∶2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0%NaCl、5%MgSO4 6.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Ⅰ:剂型与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⑴.实验步骤 1.给药: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三只,称好后做好标记,分别由ip1∶1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10,000 硝酸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和1∶2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0.2ml/10g,然后分别放入倒置的烧杯中。 2.观察:观察三只小白鼠给药后的反应和惊厥发生的时间、强度及死亡时间。 ⑵.原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 ⑶.分析 士的宁属于脊髓兴奋药,能选择性地提高脊髓兴奋性。治疗剂量的士的宁可以增强脊髓反射的应激性,缩短脊髓反射时间,神经冲动易传导,骨骼肌张力增加。中毒剂量的士的宁对中枢神经系统所有部位均有兴奋作用,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挛缩,发生强直型惊厥。 士的宁的作用机理:士的宁与甘氨酸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脊髓润沼细胞【Renshaw cell】释放的突触后抑制性递质甘氨酸,从而阻断了润沼细胞的返回抑制和交叉抑制功能,即通过解除抑制起到兴奋作用,表现为神经元的兴奋过度扩张,肌肉紧张度过高,伸肌与屈肌不协调,使个骨骼肌强直型收缩。 从实验结果可知,1∶10,000硝酸士的宁已达到小鼠的中毒剂量,1∶20,000硝酸士的宁作用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未达到小鼠有效作用剂量所致。 阿拉伯胶是一种增稠剂,是一种分子量为20万~30万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与士的宁溶液混合后,可有效提高溶液的黏度,从而士的宁与受体结合的机率与速度均受明显影响,降低了药物的吸收速度,故腹腔注射此药的小白鼠较腹腔注射1∶10,000硝酸士的宁的小鼠晚出现生理反应。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药物制剂的疗效,可用下式表示: e=f(a,s,c) 式中:e为制剂的疗效,a为药物本身的药理活性,s为用药者对药物的感受性,c为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 说明,e与a、s、c三者都有关系,因此影响药效的因素可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生物体生理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1)胃肠道不同区域的粘膜表面积大小不同,吸收药物速度也不同,小肠粘膜面积最大,达70m2,最易吸收药物。不同区域的ph值不同,也影响药物的吸收,能使药物保持分子状态的ph值,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胃空速率愈快,药物愈易吸收;空腹时胃空速率比饱腹要快,如饱腹服用四环素,其血药浓度比空腹时服用的要低50%,80%。[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药物服用者性别、年龄、个体差异、饮食结构等生理条件不同,服同一种药物而疗效也不一样。 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1)剂型决定着给药途径和方法,直接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必然影响药效。医学教的网站。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一般按下列顺序由快到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药剂>口服固体药剂>皮肤给药。 (2)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吸收不决定于其在胃肠道的总浓度,而是取决于可吸收的,即非解离的药物浓度,也就是取决于药物的pka值与吸收部位的ph值。同时,药物脂溶性愈大则愈易吸收;溶解速率愈大愈吸收得快。对难溶性固体药物而言,其粉末愈细,粒径愈小,比表面积愈大,溶解速度愈快,药物吸收速度也愈快,吸收量愈多,药效就愈好。 (3)赋形剂。制备药剂时,往往要用某些赋形剂,他们不仅影响到生产工艺及制剂的外观性质,如:硬度、粘度、光泽、颜色、味道

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目的要求】 掌握影响药效的药物因素和生理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1.小儿 ⑴处于生长发育期:使用激素会影响儿童体质,使用中枢抑制剂影响智力。 ⑵肝功能发育不全:对在肝脏进行转化的药物敏感。 ⑶肾功能发育不全:药物消除缓慢。 ⑷血浆蛋白总量较少: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 ⑸二岁以上婴儿血脑屏障不完善,对吗啡特别敏感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2.老人在医学上一般以65岁以上为老人。老人代谢减退,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代偿适应能力较差。对药物的耐受性一般也较差,老年人用药量应减为成人剂量的3/4,有些药应根据其特点,适当增减剂量或决定禁用。 二、性别 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在性质上并无差异, 女性相对于男性:对药物敏感。体重也较轻,用药量应酌减, 妇女有月经、妊娠、授乳的生理特点,应予注意。 月经期:泻药或抗凝血药可引起月经过多,流血不止。 孕期:防止药物引起致畸及流产(奎宁兴奋子宫) 授乳期:应考虑到乳汁对婴儿的影响。 三、病理情况 病理状态的不同,可以对药物产生直接影响。 1.肝脏疾病:肝功能不全,可致肝转化能力减弱,使药物作用延长。 2.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使肾排泄减慢,而使半衰期延长。 3.神经功能抑制:如巴比妥类中毒时能耐受较大剂量中枢兴奋药而不致惊厥。惊厥时却能耐受较大剂量苯巴比妥。 4.阿托品(极量1mg/次)抢救有机磷中毒时使用(1-2mg)甚至(5-10mg) 5.强心甙仅对心源性水肿患者有利尿作用。 6.解热镇痛药仅发热病人有退热作用。而不能使正常人体温下降。 四、遗传异常 遣传异常主要表现为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特异体质的病人出现特异质反应。快代谢型(EM):使药物快速灭活。 慢代谢型(PM):使药物缓慢灭活。从而影响血药浓度及效应的强弱久暂。红细胞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对阿司匹林、磺胺药等药物发生溶血反应。

华法林药效的影响因素

华法林药效的影响因素 华法林(warfarin)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Wisconsin大学合成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因其疗效确切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和接受,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抗凝治疗,如瓣膜置换、非瓣膜病性房颤、电复律、冠心病、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维生素K的还原形式KH:通过对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X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的1.羧化作用,使其具有生物活性,促进凝血因子结合于磷脂表面,加速凝血过程。而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还原形式KH:的形成,从而抑制新的血栓形成,限制血栓的扩大和延展,预防血栓脱落和栓塞的发生,最终有利于血栓的清除。除此之外尚能抑制抗凝蛋白调制素C和S的羧化作用。它的抗凝作用能被低剂量的维生素K。拮抗。维生素K,在肝脏中的蓄积使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通过旁路起作用。应用大剂量的维生素K,治疗(通常>5mg),通过启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旁路,能在1周内引起华法林抵抗。 华法林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临床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作为其抗凝监测指标。患者使用华法林疗效个体差异大,临床用药剂量可以相差20倍左右,又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血药浓度,治疗窗很窄,即使很小的剂量一反应变化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华法林,合理监测调整剂量,已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影璃药效的因素-遗传因素 华法林为消旋体化合物,S-华法林的活性是R-华法林的5~8倍,因此研究S.华法林的代谢更有临床意义。S-华法林主要由CYP2C9代谢。肝脏酶遗传多态性与低剂量使用华法林时高出血并发症有关。细胞色素P4502C(CYP2C)不但主导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生成,而且是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华法林)的作用靶点。CYP2C9等位基因(CYP2C9幸1,CYP2C9辜2,CYP2C9木3和cYP2C9幸4)的多态性可以影响个体对华法林的敏感性,以及在抗凝治疗的过程中出血的危险性¨。31。此外,与华法林的用药剂量密切相关的两个等位基因分别为CYP2C9木2,CYP2C枣3。致使s-华法林代谢速度存在显著差异。给药量应因人而异。有研究发现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基因(VKORCl)启动子区.1639G>A的多态性与华法林临床用药剂量有关。载脂蛋白E(ApoE)多态性与华法林剂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维生素K是从小肠中吸收,然后通过ApoE转运至肝脏中清除,ApoE在吸收脂溶性维生素K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份研究也说明了ApoE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的疗效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ApoE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的剂量差异有关。大量的研究证实ApoE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这些研究之间也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大样本、多种族间的比较研究。此外还发现多药耐药基因(MDRI)、1一谷氨酰羧化酶(GGCX)、内质网伴侣蛋白(CALU)、蛋白C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的临床剂量有关。 华法林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涉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关基因,如CYP2C9、CYP2A6、MDRl、VKORCl、血浆蛋白等。而此相关性在临床治疗及不同人种中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阐明。 因此华法林的剂量应因人而异,最低剂量和最佳剂量需要根据基因类型进行调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目前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的研发,相信不久华法林可以实现治疗学上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的飞跃。 影响药效的因零——药物的相互影响 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 华法林与有些药物同时服用时,血浆中华法林的浓度虽然不发生改变,但国际标准化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