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写作说明文学案1(可编辑修改word版)

概要写作说明文学案1(可编辑修改word版)
概要写作说明文学案1(可编辑修改word版)

Writing Task

Write a summary of exposition in no more than 60 words.

Teaching Focus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through the title, topic sentences and key words.

?Identify the important points to support the main idea

?Use proper transitions to weave sentences or paragraphs

Prewriting

?Step 1: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complete the table.

Pollution in Its Many Form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facing the world today is pollution. That is the pollution of air, land and water by all kinds of chemicals such as poisonous gases, waste materials and insecticides. Pollution has upset the balance of nature, destroyed many forms of wildlife and caused a variety of illnesses. It occurs in every country on Earth but is most serious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Breathing polluted air is very common to most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living in cities. In heavily industrialized areas, fumes from car exhausts and thick smoke from factory chimneys can be seen darkening the atmosphere. This would reduce visibility and make the air unpleasant to breathe. Large scal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such as coal, gas and oil, in homes and industries also produces a wide range of pollutants.

This includes sulfur dioxide which damages plants, destroys buildings and affects health. Other known pollutants are carbon monoxide, nitrogen dioxide and dirt particles. The fumes produced by car exhausts and factories would normally spread in the air, but sometimes they are trapped by air layer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result is a fog-like haze known as smog.

Domestic rubbish is another very serious pollution problem. The average American citizen throws away nearly one ton of rubbish every year. Much of this consists of plastic, metal and glass packaging that cannot be broken down naturally.

Instead, it lies with old refrigerators, broken washing machines and abandoned cars in huge piles for years without decaying. Each year the problem of rubbish disposal becomes more serious.

Like rivers, oceans have been used as dumping grounds for waste of all kinds.

One of the recent sources of sea pollution is oil and millions of tons of it spill into the sea each year. Oil not only pollutes beaches, it also kills fish and seabirds.

?Step 2: Read the title and the first paragraph.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what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Step 3: Make a list of the three supporting points in the passage.

1)

2)

3)

Drafting and Revising

?Step 4: Summarize each supporting point with one or more of the author’s examples or illustrations.

1.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and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which tell us about the causes and effects.

Breathing polluted air is very common to most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living in cities. In heavily industrialized areas, fumes from car exhausts and thick smoke from factory chimneys can be seen darkening the atmosphere. This would reduce visibility and make the air unpleasant to breathe. Large scal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such as coal, gas and oil, in homes and industries also produces a wide range of pollutants.

This includes sulfur dioxide which damages plants, destroys buildings and affects health. Other known pollutants are carbon monoxide, nitrogen dioxide and dirt particles. The fumes produced by car exhausts and factories would normally spread in the air, but sometimes they are trapped by air layer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result is a fog-like haze known as smog.

2.Summarize the supporting points of each paragraph in one well-organized sentence.

?Step 5: Complete the first draft.

?Step 6: Pair work --- Read your partner’s draft and finish the checklist.

Checklist

?Does his/her summary begin with a sentence that states the main idea?

?Do he/she use his/her own words?

?Do he/she avoid adding his/her own comments?

?Do he/she use restatement to emphasize the main idea and unify his/her writing?

?Are there any mistakes in spelling, grammar and punctuation? If so, please underline and correct them.

?Step 7: Revise the first draft and write an improved summary.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7第4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4,2007 诗经 的文学阐释 从先秦到清代 何海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从先秦到清代(不含清代), 诗经 的阐释始终以经学为主流,但其文学阐释也如涓涓细流流淌不止,每个时代都对 诗经 的文学特性及文学价值作出了一定的阐发,为经学全盛的清代在 诗经 文学阐释的巨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 诗经 最终摆脱经学的藩篱走向完全的文学阐释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诗经 ;文学阐释;清代以前 ?中图分类号#I22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733(2007)04 0005 04 !! 诗经 自诞生伊始就以其特有的魅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都锲而不舍地对之进行研究阐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诗经 学史,也即以经学为主流的传统 诗经 阐释史。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学人从文学角度对 诗经 进行了一定的阐发,为 诗经 最终走向文学阐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目前正在从事清代 诗经 学研究工作,故拟对清代以前 诗经 的文学阐释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先秦时期是 诗经 经学的滥觞期,在这早期经学阐释的构建中也孕育着对 诗经 文学性质的探索性尝试。 尚书?舜典 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 云:% 诗 以道志, 书 以道事, 礼 以道行, 乐 以道和。&都注意到了 诗 能抒发心志的文学特点。其他先秦文献如 荀子?儒效 和 礼记?乐记 、 礼记?孔子闲居 等也都有诸如此类的论说。孔子云:%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为政 )则关注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特有的情感色彩。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既有其文学社会教化作用的一面,也有文学艺术审美功用的一面。尤其是%怨&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诗经 中的怨刺诗,其怨情的发泄即是诗人心中压抑愤懑情感的抒发。清代王夫之在其基础上继续阐发,提出了%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第5页)的全新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不能不说要归功于孔子。新出土的 孔子诗论 这部书,我们且不论其作者为谁,其为先秦论 诗 专著则无疑,它在解说 诗经 时,也是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出发的。比如,第18简云:% 杕杜 则情喜其至也。&认为 杕杜 这首诗反映的是对情人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孟子对 诗经 的阐释也不容我们忽视,孟子曰:%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的这一论说,第一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第二表现了对背景材料的重视,强调了客体的作用,成为后世读 诗 、解 诗 甚至解读一切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 汉代是 诗经 经典化的时期,但随着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发展, 诗经 的文学阐释也随之进一步发展,由先秦关注用 诗 的%诗言志&逐渐向关注作 诗 的%诗缘情&过渡。 诗大序 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已经认识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抒情特点。 盐铁论?徭役 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 杕杜 、 采薇 之诗所为作也。&韩诗 薛君章句 论 周南?芣苢 :%诗人伤其君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己不得,发愤而作。& 史记?太史公自序 言: % 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揭示了 诗 为情而作的特点。尤其是 盐铁论?徭役 对 杕杜 、 采薇 二诗主旨的把握、情感的把握十分正确,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何海燕(1975!),女,湖北钟祥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古今文学阐释异同

古今文学阐释异同 由于“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前代著作多为后代人无法理解,甚至同时代人也不能理解,所以就需要熟知前代名物典制、礼仪制度、历史文化的通人对前代著作加以整理,以时下语言解释前代作品以供人阅读,通过阅读汲取前代文化、经验教训,并为当下服务。随时间递推,前人的解说后代人亦已不能了解,故需要新一轮解说。正如黄俊杰所归纳的“孟子诠释学可以说起于‘语言性的断裂’与‘脉络性的断裂’”。[1]267于是产生了致力于还原经典的阐释活动。 也正因为人们对于前代著作的“求知欲”,促进了阐释的形成、发展,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结构框架,西方阐释学由来已久,虽然中国的阐释实践很早,但缺乏理论的总结,这跟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关。目前仍有学者质疑中国阐释学的存在,认为中国阐释学的理论框架都来源于西方文论,借西方文论的结构阐释中国古籍,只能说是一种借鉴,而不能就此说中国亦有阐释学,因为理论体系不健全,结构框架不完善。笔者才疏学浅,未遍读群书,不便妄下雌黄,故本文抛开中国有无“阐释学”不讲,仅就中国经学经典的阐释历程和方式做一番梳理。 一、中国古籍的阐释

中国古籍的阐释史与其说是古籍的阐释史,不如说是经学经典的阐释史,中国阐释学就等同于中国经学经典阐释学(这里没有区分为西方文论中的古代阐释学与现代阐释学,因为笔者认为中国没有本土的阐释学,现行阐释学理论框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西方传入,如果欲分析真正的中国阐释学,就要回归中国本土,故不用西方阐释学的分期)。以《孟子》阐释为积淀研究中国阐释学(亦称“诠释学”)较为有名的台湾学者黄俊杰,就认为“所谓‘中国诠释学’,是指中国学术史上源远流长的经典注疏传统中所呈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诠释学”。[1]266李清良在《黄俊杰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类型,方法与特质》一文中分析归纳黄俊杰先生上述观点为“中国诠释学”等于“中国经典诠释学”。[1]266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尉利工的博士论文《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中指出,“中国哲学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经典诠释史”。虽没有明确指出是经学经典及诠释学,但就文中所述亦可说明经学经典是中国阐释学的支柱,研究中国阐释学,就相当于研究中国经学经典的阐释史。 中国古代学术分经学、子学、史学。翻检艺文志、经籍志,不难发现经部记载书目、总类数量最多,代表了各个时代的学术导向,亦是中国学术主体,仅《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经学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代表,解释其字面意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

从文学角度阐释美的本质

从文学角度阐释美的本质 我喜欢诗词,不但因为他们是语言文字的精华,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浓缩的人生。读诗词,不单是读诗人,更重要的是读自己。 有时候我努力地想,诗词及其他文学艺术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艺术之功效在于审美,那审美之价值又在何处?换言之,我们为何审美?审美之美究竟没在何方?我个人狭隘的认为,我们审的是生命之美,审的是人生之美,审的是生活之美。 美是自己感知的,或者可以认为是自己创造的。审美是一个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过程。美是一种感觉,是主体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产生的。美是一种情绪波动,是一种心态的调整,是情感存在和宣泄方式的变化。美是主体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以社会化的普遍存在的认识为依据,在主体个性化的心理机制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一种意识。美是心灵的艺术,是思维的艺术,是智慧的艺术。读诗词,我读到的是诗人生命存在的方式和状态。阅读是两颗心的沟通,是两条人生轨迹的交流。我也读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人文关怀,对宇宙的感知体验。 人存于世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便是从各个角度各种高度对世界的认识。审美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作品为读者拓宽了视野,转换了角度。让我们更清醒、更理智、更深刻、更透彻地洞悉人生百态,剖析世间万象。让我们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出自己的气质,活出自己的样式。 审美在实质上是对‘道’的求索,道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对‘道’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追求,就是为了进入审美的理想境‘通’和‘达’。二者就字面而言无明显界限,但于我观念之中却有所区别。‘通’是看得透,‘达’是看得开。只有看透了,才能看开了。但看破红尘却未必都能修成正果。通是一种深度,达是一种广度。达而不通是肤浅的,通而不达是狭隘的。看透人生的前提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不断丰富人生阅历,如此方能见多识广,见微知著。不论读书,抑或行路,旨在审美。达所追求的正如庄周那样,绝对的精神自由,是一种奇万物、等生死无是非、任逍遥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超于喜怒,脱于哀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酒临风,宠辱偕忘的境界。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超然即要超凡脱俗,举世誉之而不加喜,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好诗词能够生发感动。而感动又因何而起,从何而生呢?是大文豪以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深厚功力勇敢地向世人揭露现实与人性的成果。好诗词是诗人呕心沥血的杰作,在作品中大胆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内心,呈现给我们那颗赤诚火热的心,是真性情。 在此需对‘真性情’做出自己的解释。‘性情’是指人性和感情。人性是生而为人所具备的一些特征,这些特种中一部分是人类独有的,能够使人区别与物。人类的本质力量,是人的社会属性。另一部分则是人与物的共性特征,亦可理解为人的自然属性。诗词让我们与物相区别,让我们由生存上升为生活,由本能上升为理性,由被动被迫转化为自觉自由。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人的能力和才华)便使人有了区别于动物的本领,而诗词便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审诗词之美便是在审人类本质力量之美,在审人性之美。 ‘情’是指感情,感情是人类应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变化,是一种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感觉。这种感觉愈是细腻,愈是敏锐,愈是丰富,愈是多变,所产生的体验就更加清晰、生动、鲜明、深刻。诗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情感的外化。诗歌创作和赏析的过程便是心灵与世界,‘内’与‘外’辩证统一的过程。诗词作为人类情感传达与宣泄的一种手段与形式,是物化感情与感觉的有机载体。诗词是形象的艺术,而艺术是象征人类情感形式之创造。能够妥善恰当贴切乃至传神地处理感情与形式,精神与形象关系的作品便是传世佳作。

文学名词解释

1、Modernism(现代主义) 1)Modernism was a complex and diverse international movement in all creative arts, originating abou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2)rising out of skepticism and disillusionment of capitalism, which made writers and artists search for new ways to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 human nature、The French Symbolism, appearing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became the forerunner of modernism、 3)It provided the greatest renaissance of the 20th century、 4)It means a departure from the conventional criteria or established values of the Victorian age、It took the irr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s its theoretical base、 5)Major themes: the distorted, alienated and il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man and man, man and himself、 6) It was made up of many facets, such as symbolism, surrealism,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expressionism, futurism, etc、Alienation and loneliness are the basic themes of modernism、Modernism also touched upon visual arts, music, dance and the other fields of social life、 7)The major figure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this movement were Kafka, Picasso, Pound, Eliot,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 etc、 2、Stream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流) (1)is a term to describe the flow of thoughts of the waking mind、 (2)Now it is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unspoken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without resorting to objective description or conventional dialogue、 (3)It was adapted and developed by Joyce, Virginia Woolf, and others、 (4)The ability to represent the flux of a character’s thought, impressions, emotions, or reminiscences, often without logical sequence or syntax, marked a revolution in the form of novel at that time、 (5)The order of our study must be analytic、 (6)It begins the in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adult consciousness itself、 3、Renaissance (文艺复兴) A、 a great bourgeois cultural movement in Europe, which began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continued to the mid-17th century、 B、It first started in Italy, with the flowering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literature and then spread all over Europe、 、 C、the term means “rebirth” or “revival” D、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 E、representatives: Dant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F、I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bourgeois revolution 4、Humanism(人文主义) A、it is a system of beliefs upheld by writers and artists of the renaissance period in their fighting against medieval a/sceticism禁欲主义、 B、It states that man is able to find truth, goodness a nd beauty, and that man is in control of the present life rather than being controlled by God、 C、Briefly, humanism puts man at the center of their beliefs and takes man to be the

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

读《史记》札记31:历史建构与文学 阐释 ——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例证,讨论了“文学”的人物、事件与阐释、传播的“历史”关系以及“历史”建构的四个层次解读“文学”的学理认识。 一琴挑回放 历史上的司马相如是一颗文坛巨星。他是“汉赋四大家”之首,创作了大批极有代表性的汉赋。当今社会中司马相如的赋除了仍受文学史研究者关注外,早已不为绝大多数人欣赏,但是,司马相如依然没有淡出当今人们的视野。原因在于他和卓文君的一段传奇情缘备受时人青睐,司马相如也被今人誉为“情圣”。历史给了司马相如两个截然不同的定位:古 代的文圣和当今的情圣。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这段情缘被《史记》、《汉书》、《西京杂记》、《乐府诗集》等文献所载,其中,《史记》、《汉书》的史料可信度大,《西京杂记》、《乐府诗集》的真实性难以确立,所以,本文讨论司马相如的文献基本文献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相识是在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梁孝王下世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之后。此前,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作过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也在梁孝王手下与邹阳、枚乘等人当过梁孝王的文学侍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汉书·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和《史记》完全一致,都说司马相如从梁孝王游宦归来后,“家贫无以自业”。就在司马相如生活十分窘迫之时,他的好友,临邛县(今四川邛崃)令王吉出手相助,邀请司马相如到临邛。于是,司马相如来到临邛,王吉将他安顿在县城的“都亭”里。 一出“琴挑”的浪漫剧正式拉开序幕。 司马相如到达临邛后,“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王吉有意作出谦恭之态,天天去看望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开始每天还见见县令王吉,后来一律谢绝。司马相如越是谢绝,王吉越是恭敬,天天造访。“缪为恭敬” 是有意作出一副毕恭毕敬的姿态。 王吉为什么要装出这副毕恭毕敬的姿态呢?司马相如在生存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投奔王吉,王吉为他提供了一切,王吉是相如的恩公,司马相如此时感恩都无以相报,怎么可能将恩公王吉拒之于门外呢?显然,这里有猫腻,因为司马相如明显是在作秀。 司马相如这种反常的作秀究竟想干什么呢? 临邛县有两位富商,一位是卓王孙,一位是程郑,两家都以炼铁暴富。两位富商听说县令王吉天天去宾馆看望一位贵客,还屡屡碰壁,非常好奇,很想见识一下县令的贵客。于是备下多桌酒宴,准备款待一下这位“贵客”,顺便宴请一下县令。当然,两位富商的美意被县令王吉笑纳了。 宴请这天,王吉先到了卓王孙家。上百宾客已经入席等候,到了中午,卓王孙才派专人去请司马相如。但是,生活都无法自立的司马相如竟然以有病为由,谢绝赴宴。“长卿谢病,不能往。”卓王孙在所有宾客到齐后派专人去请司马相如赴宴,这是隆礼,“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县令不敢吃东西,亲自到相如家诚邀相如。“司马相如不得已,强往”。 有趣的是,记载王吉亲请司马相如的《汉书》和《史记》在此处有一字之差:《史记》写的是“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写的是“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汉书》比《史记》多了一个“为”字。“为”者“伪”也,司马相如故作清高,假装不愿去赴宴。班固的这一个“为”字揭示了司马相如假装不赴宴的作秀。

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2.四家诗 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3.毛传郑筏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诗六艺 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六艺有两种含义,即《周礼》中的“古六艺”和孔子提出的春秋以后的“六艺”。《周礼》六艺是:礼(五礼)、乐(六乐)、射(五射)、御(五御)、书(六书)、数(九数)。春秋后“六艺”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5.风雅(变风变雅) 原出自《诗 "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6.今古文《尚书》 尚书,叫《书》,后人遵为经,就叫《书经》。《史记》载孔子删诗书,《书》百篇。古,过去;今,现时代;文,纹样,在书法就是点划的具体写法。秦已用小篆,秦汉始有隶书,小篆及以前写法的文字叫古文,隶书叫今文。《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 7.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8.春秋笔法 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

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四要素说 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组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2、模仿说 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它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善于摹仿,艺术即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艺术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前者摹仿自然、后者摹仿社会人生。 3、文学的审美功能 任何文艺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往往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召和塑造作用。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 4、客体“自然说” 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

5、案头剧 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具有双重性,既是戏剧又是文学,因此,一个好的剧本应当具备戏剧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那些无法演出的剧本就叫做案头剧或叫书斋剧。 6、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功能、构成和价值,解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及方法。包括五大部分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的审美主体性 文学这种意识形态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受和体验、认识和评价,渗透了主体强烈的思想感情,而且这种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政治、哲学、法律这些意识形态是不能饱含个人情感的。 8、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阐释的问题意识

文学阐释的问题意识 白晓征 内容提要:文学阐释是对于文学的问题的解释,它在关注文学的问题时,自身也有值得关注的问题,而这种对于自身的关注往往容易被忽视。从阐释依据、阐释意图、阐释模式和阐释类别几个方面进行梳理,阐释可能在不同的方面都有其关联性,因此重要的不是辨析的结论,而是要通过这种辨析清理阐释过程中的学理性质。 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文学现象加以阐释,这种阐释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学研究的作用或者意义的一个依据。在面对文学阐释时,我们一般的文学研究工作者主要精力是关注于自己所面对的具体文学现象尤其是文学的文本,这样一种态度对于从现象中发掘文本意义来说是必需的;可是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文学研究还必须要有一种反思意识,就是对这种阐释本身要有一个理论层次的把握。 说到底,就是文学阐释在揭示文学文本的意义的同时,也会遮蔽它的另外一些方面的意义显现的可能性。文学阐释是揭示和遮蔽共存的性质,就有一个它实际上属于一种选择的存在性质。那么文学阐释根据什么来选择,在选择过程中如何操作比较有价值,在面对文本时如何提取问题等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更关键的在于,当文学阐释需要面对一些问题时,我们应持以何种问题的意识,是主动寻求问题还是回避问题,是让问题自

动浮出而消极对待还是根据问题意识而去主动思考它,并且在一般人们可能忽略的方面去发掘问题,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判别阐释活动价值的基本尺度。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阐释依据:发现还是构建 文学阐释在揭示文本意义时,有一个这种解释的依据问题。文本的表达采用了“A”这样一种句式,而阐释的文字说自己是表达了“A”的意思,但是却是采用的“B”这样一种句式,那么按照该种阐释自身的意见来说,就是这里的“A”、“B”两种句式在意思表达上等价,可是一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往往还需要结合到相应语境才能说明问题。如果两种不同句式可以表达完全相同的意思,那么文学存在的前提也就被消解了。实际上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也就是在表达意思时可以采用一种不同寻常的句式,这也就是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陌生化效果的基本立足点。因此这里文学阐释可以作为文学文本内在含义的解释,其上是需要做出证明的,它只有具体语境的有效性而不具有普遍性。事实上,托尔斯泰说过他对于文学文本和文学阐释之间的差异的体会,他感受到“这部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一切,如果要我用话说出来,那么我们必须重新写作这部我已写完的小说……在我所写的全部或几乎全部的作品中,收集思想的需要引导着我,各种思想互相联结着,才能表达我的意思。当一种思想从其所属的思想流中孤立出来时,这种用话说出来的思想已失去其意义,并变得极其平庸。”①从这样的状况看来,文学阐释并没有取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的当然合法性,它不过属于读解的一种可能途径。这种读解和文本本身始终有一种张力存在,这也就

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阐释

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阐释思想 摘要:在欧阳修《诗本义》之前,对诗的文学阐释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提出的“本义”问题便是《诗本义》的源头,宋代理学大倡及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也促成了它的产生;《诗本义》的文学阐释思想主要包括:从诗的本义去说诗的阐释原则;以“情理”解诗的阐释方法;“还原”诗歌情境的阐释创新。 关键词:欧阳修诗本义诗经文学阐释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以文学为世所称,他的《诗本义》虽是经学著作,但其中对于《诗经》的文学性研究却开启宋代研究《诗经》的新风气,对宋代研究《诗经》的诸家影响深远。探讨这部著作对《诗经》的文学阐释思想的情况,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诗学研究的发展,同时对研究与《诗经》经学阐释并行的文学阐释的发展历史也有重要意义。 一、《诗本义》文学阐释的渊源和背景 先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诗经》的文学特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孟子也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释方法,“把诗文创作同时代联系起来ⅷ只是这一时期对于诗经的解释还只注重其政教意义,诗的本义意识非常淡薄。汉代的《诗经》研究也基本是功利的、政治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三家诗”立于学官,博士弟子遍布朝野。这样的学术氛围和思想模式,决定了汉代经师对《诗经》进行阐释时往往

不能忠实其文本,探求其本义,而重在政教伦理层面微言大义的阐发。但就在这时,《诗经》本义问题首次被提了出来。《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诗类序云: 《书》日:“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尽之。三家皆立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删取歆《七略》而成。这里说的三家诗“咸非其本义”,实际上是歆、班固以“本义”问题向当时的《诗》学权威经师们发出的挑战。这种挑战虽然当时为主流话语所淹没,连他们自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被迫以当时最有权威的鲁诗为依傍,但本义问题一经提出,便随着《汉书》的流传而保存下来,直至宋代启迪了疑经议经的思潮。 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学地位动摇,经学失去了神圣性,士人解经注重发挥个性,受此影响,经书研究突出学术品位。随着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文学观念逐步得到净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进入一个“自觉时代”,《诗经》的文学特性受到重视,氏父子常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抒情言志,文学理论著作如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也都注意到了《诗经》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考研) 1.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 左翼文学运动: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3. 左翼小说: 4. 无产阶级文化派: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发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