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诗一首

《避暑山庄》诗一首

《避暑山庄》诗一首

七十二景康乾定,

殿楼亭阁夺天工;

澹泊敬诚楠木殿,

消夏避暑理朝政。

山湖相映似仙境,

四面云山沐雄风;

鸟鸣荷香烟雨楼,

行宫名园助诗情。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Sonnet: A fourteen-line lyric poem, usually written in 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There are generally two kinds of sonnets: the Petrarchan sonnet and the Shakespearean sonnet. The Shakespearean sonnet consists of 3 quatrains and one couplet. The three quatrains are devoted to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one subject, paralleling in structure. The concluding couplet is actually the summary or comments made by the poet. One telling example is Sonnet 18 by Shakespeare. Soliloquy: It refers to an extended speech delivered by a character alone onstage. The character reveals his or her innermost thoughts and feelings directly to the audience, as if thinking aloud.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oliloquies is the part of Shakespeare’s Hamlet, beginning with the line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Conceit: Conceit is actually an extended metaphor. It refers to the comparison drawn between two startlingly different objects.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 John Donne, makes a high use of c onceits in his poetic creation. For instance, he compares the souls of lovers to compasses. Imagery:A general term that covers the use of language to represent sensory experience. It refers to the words that create pictures or images in the reader’s mind. Images are primarily visual and can appeal to other senses as well, touch, taste, smell and hearing. Ode: A complex and often lengthy lyric poem, written in a dignified formal style on some lofty or serious subject. Odes are often written for a special occasion, to honor a person or a season or to commemorate an event. Two famous odes are Percy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 and John Keats’s “Ode on a Grecian Urn”.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William Shakespeare -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onnet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部分古英语实词含义:

hath = have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 (is having) thy = your 你的 thou = 第二人称单数 you thee = thou的宾格形式

一天一首古诗词30

一天一首古诗词——水仙子·渡瓜洲 水仙子·渡瓜洲 【元代】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注释】 1.瓜洲:在江苏邗江县南之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隔岸相对,为著名的古渡口。 2.蓼:植物名,生水边,开鞭穗状小花。 3.南徐: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县。 4.西津渡:一名金陵渡,在镇江城西蒜山下的长江边。 5.北固:山名,在镇江市内长江岸上,为著名的古要塞与名胜地。【译文】 小洲边的野荷,花瓣脱落,粲绿的荷叶也已委靡。风中的秋蓼不再青葱,暗红色的穗花一派凄凄。堤岸的杨柳减了翠色,只留下几乎光秃的长条细细。这一切,同渡江行人的旅愁系结在一起。古往今来,离情别恨最是难以摆脱和忘记。镇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一路上我都惆怅不已。 【赏析】 长江素称天堑,横渡决无今日交通之便捷。所以古人渡江之时,无不心潮澎湃,产生各种各样不可名状的愁情。作者此时是从北岸的瓜洲渡往对岸,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该篇同同类作品渡江伊始即心绪联翩的通常作法不同,它选择表现的区段是“近岸”与“上岸”的部分。起首三句鼎足对,分写了洲渚、江滩、堤岸,虽也是由远及近,却已是渡行的结束,且所着笔描绘的,是举目所见的由植物所呈现的萧瑟秋景。这就使该曲有别于以表现大江江面为主的渡江之作,不以雄奇险豪为目的,而更多了一种冷落衰凉的旅愁情味。 “堤柳绿减长条瘦”,是“渚莲”、“风蓼”萧索风景的延伸,也是此时距诗人最近的感受对象。作者遂以此为过渡,生发出离情别意的感慨。“今古悠悠”是从时间着笔,而继后的三处镇江地名则从空间入手,两相综合,便将别离之恨从秋景的细部拓展弥漫开来,有一种触目皆愁、挥之不去的意味。行程已经结束,而“别离情”却紧萦心头,这就写出了“渡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Sonnet 18 铁冰译文 1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该不该把你比作怡人的夏天? 2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你却比她更加可爱更加温情。 3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五月的娇蕊总是被狂风吹断, 4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夏天也只是一道短暂的美景。 5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苍穹的目光有时会过于灼热, 6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那金色的脸庞也常黯淡无光。 7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人间一切瑰丽终将失去秀色, 8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湮没于不测风云和世事沧桑。 9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但是,你常青的夏季永不消逝,10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你拥有的美丽也将永不折损, 11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或许死神的阴影会笼罩着你, 12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你却和这不朽的诗句千古长存。 13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只要人类还在呼吸、眼睛还在欣赏, 14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的诗就会活着,令你生命绽放。 译注: 原诗每行10个音节,非常整齐。前人翻译时总喜欢使译文每行保持字数相同,这其实是一种作茧自缚,强求形式上的绝对整齐,往往限制了内容的完美。前人的译文常常有凑韵(为了押韵,用词勉强)、不流畅和用词搭配不当的毛病,其原因在此。更重要的是,英文原诗有着非常讲究的格律,每行都含有相同数量的重音节和轻音节,朗诵时每行所用时间基本一致;而对每行字数相同的中译文进行朗诵时,每行所用的时间则不尽相同,因为每行译文中所含有的虚词(如“的”、“地”、“了”,朗读时较轻声、短促)个数未必相同。因此,笔者的译文不强求每行字数相同,这样便将内容从形式中解放出来,得以更好地协调,且更利于押韵和用词的搭配。 此诗的翻译中,值得注意的几处是: 第3行:darling buds of May有人译为“五月宠爱的嫩蕊”,其实darling是“可爱的”之意,所以还是译为“五月的娇蕊”更好。 第4行:lease前人经常译成“租赁的期限”,令人费解,应该是“持续的时间”之意。此行的意思是“夏天持续的时间实在太短”,这样的陈述缺乏诗味。笔者将该行意译为“夏天也只是一道极短的美景”,化用了中文的习语“好景不长”,不但忠实原文,颇有诗味,而且于与第二行译文押韵自然。 第5行:一般认为该行中的eye of heaven是“太阳”的妙喻,因此前人常将此行译为“有时候天空的眼睛照得太灼热(或酷烈)”,这样保留了“眼睛”的意向,似乎很好,但从字面上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赏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赏析 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泰斗级人物。他创作的的154首十四行一向为时人推崇。十四行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成为英诗史上璀璨的明珠。这理所要赏析的是莎翁十四行诗的第十八首,其热烈的情怀,精致的措辞和美妙的比喻,,不知令多少学者和诗人叹服,赏析文字者莫不称颂其妙。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诗人一开头就把他的爱友比作美好的“夏天”,其中“夏天”一词颇有争论,很多学者认为应该翻译成春天,但以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应该译成夏天。因为英国的夏天相当于我国的春天或春末夏初,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风和日暖,枝头绿叶冒新芽,百花含苞待开放,大地充满一派生机活力,迷人可爱。开篇第一句便直入主题,用一问一答得方式毫不含蓄的点名她的美。虽然夏天如此美丽,但仍然不及她之美。作者意不在提出疑问,而是通过疑问句,引出第二句肯定的回答,恰如其分地达到赞赏的目的,诗人如此煞费,说明她的美丽不仅令他赞赏,而且还令他崇敬。这比开篇便用一陈述句更有说服力。 接着第3456句,诗人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你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那是因为“狂风”会把“五月的嫩芽摧残”,“夏天的期限”太过于短暂,阳光过于“强烈”,有时却也会被“遮掩”。这一系列的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一副副夏景图,引人遐想。其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一副副图景产生的是一种怜惜之情,这时让我们不禁思考,那诗人对她的怜爱,该有多么深沉。 后接着的两句:“世上娇艳之物都会凋零,受机缘或大自然的局限”,为我们阐释这样一个哲理:世界上所有美丽的事物都会有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虽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却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所感叹。 接着,诗人用一个转折,说“你的长夏永远不会消逝,永不会失去迷人的光彩;不会在死神阴影中漂泊”这的用暗喻的手法,将她的美丽比作“长夏”,意为有夏天的美丽,而且比夏天更长,有取夏天之长,补夏天之短的意味。后面接着补充,他的美丽不会时间而失去光泽,永远留存。 “这诗将与你同在,只要人活着,眼睛还能看。这诗将永存,赋予你生命。”到最后,诗人转向写诗歌,说诗歌是永存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内心是矛盾的,他大肆笔墨去描写他的美,去高歌他的美是永存的,事实上他只是在欺骗他自己,他深知“世上娇艳之物都会凋零,受机缘或大自然的局限”,当然他的美丽也属于“世上娇艳之物”,可是诗人不愿意承认,他无法说服他自己去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想把他的美丽长存于他的心中,但是每个人都会到死神那里报到,怎么办呢?这时,他知道了,永存的,只有诗歌,他只有将他的美丽写入诗歌,才能永恒。 本诗的主题思想为:爱和美。这首诗以夏天的意象展开了想象,我们的脑海会立即浮现出绿荫的繁茂,娇蕾的艳丽。夏日既表示诗人的友人可爱,让人感到可意,又暗指他的友人正处于年轻、精力旺盛的时期,因为夏天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万物在春季复苏,夏天旺盛,所以夏天是生命最旺盛的季节,诗歌前六句,诗人歌颂了诗中的主人公“你”作为美的存在,却把“夏天”、“娇蕾”和“烈日”都比下去,因为它们不够“温婉”、“太短暂”、“会被遮暗”,所以“你”的魅力远远胜于夏天。第七和第八两句指出每一种美都会转瞬即逝,禁不住风吹雨打,而第九句到第十二句指出“你”的美将永驻,连死神都望而却步,与时间同长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因为“你”在诗歌中永恒,千百年来天地间只要有诗歌艺术的存在,诗歌和“你”就能够永生。所以“你”的美永不枯凋,这是一种生命的美,艺术的美,永驻人间。 这首诗语言优美,不仅体现在用词的精确上,而且还体现在表达方法的多变上,

令人温暖的十首小诗

我是鸟窝 1:放学后,很累很累,我拖着书包,想着没写完的作业,走进心灵的森林。 2:我在森林中久久地站立着,头发慢慢变长,被一对小鸟当作了安乐窝。 3:闻着树木的清香、听着鸟儿的梦话、看着枝叶间的阳光,我的烦恼没有了。 4:我的毛孔呼吸、我的脚趾唱歌、我的睫毛跳舞,我变成了一棵树,高高的,直直的,有很多很多枝条,落着很多很多小鸟…… 我爱的树 1:山上的老房子门口有一棵很大很老的树,每年夏天都会开满鲜花,很白很香。 2:我喜欢和它说话,当它听懂了的时候,就会飘下一朵朵落花给我。 3:我把香香的花藏在衣服里、书包里,老树就可以一直陪伴着我。 4:它是我的树,我身上带着它的香味,晴天它给我阴凉,雨天它给我遮挡,我和树上的小鸟、树下的蚂蚁、树旁的蘑菇一起,分享这棵树…… 我睡着了 1:夜晚,黑暗用小手一点一点把白天抹掉了,屋里静悄悄的,朋友们来啦。 2:关掉灯后会有很多亮晶晶的小眼睛,他们就是我的朋友,我的守护天使。 3:他们会为我唱歌、为我跳舞、给我讲有趣的故事、听我诉说白天的生活。 4: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肩膀上都站着他的守护天使,只要你用心去感应,天使就会扇着翅膀、弹着竖琴、顶着光环到来,于是我香香地睡着了…… 我在海里 1:奶奶说,人是从鱼变来的,海里有华丽的宫殿,美丽的人鱼公主在唱歌。 2:我住在深深的大山里,想着遥远的大海、遥远的宫殿、遥远的歌声。 3:努力地想啊、想啊,我的身体变轻了、我的世界融化了、我的梦实现了! 4:现在我就在海里,伴着粼粼的波光、悠远的涛声、温暖的水流,我化做一株珊瑚、一尾小鱼、一只海豚,循着人鱼公主的歌声,游向碧蓝幽深的海底…… 我在青草坡 1:在那个长满青草的小山坡上,清晨的阳光把叶子上的露珠变成水晶闪烁。 2:我来到这里,手里提着竹编的小篮,装满了新鲜的水果和花朵。 3:等待那第一个出现在微光中的人,递给他迷人的玫瑰,芬芳的苹果,请他到我的花园来。 4:那些在恐怖的夜晚迷路的人,来到青草坡,看到我晨光中微笑的脸,就会找回他们的路、找回阳光下的欢乐、找回安宁的幸福……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summer's day?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古诗一首

第10 课古诗一首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输入法输入汉字。 2、学会输入法的启动、关闭。 3、学会常用中文标点符号和输入。 4、学会用全拼输入法进行单个汉字的输入。 5、培养学生文字输入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一种输入法输入汉字。 教学难点: 中文标点符号的输入。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一份图文并茂的《咏鹅》诗的电子材料。 一、情境导入——古诗朗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我们低年级就开始接触各种古诗,同学能背诵古诗嘛?谁来展示一首你能背的古诗,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背诵的真流利”,谁能再响亮的背诵一首,“很响亮,掌声送给他” 这些千年古诗流传至今,往往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两位同学展示的两首古诗也都有独特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画面, 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首古诗,是什么——《咏鹅》,你们都是小诗人,那让我们一起像诗人一样,有感情的念完咏鹅着首古诗, 教师开头:咏鹅骆宾王起——学生念古诗。念得很有感情。 师:现在画面有了,也能朗诵古诗,看,诗人还要有什么本领? 生:能在画上写诗 那你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在刚才的画上题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为画题诗——用拼音写汉字(板书) 二、新课教学 1.请出输入法 在输入汉字之前,我们要先”请出”输入法(板书),在桌面的右下脚任务栏上有这样一个按钮,像什么形状?(键盘),这是输入法按钮,单击输入法按钮,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生: 这是输入法菜单,你觉得今天我们是用拼音写汉字,可以选哪些输入法? 生:搜狗拼音,智能ABC,全拼输入法 这几类都是用拼音来输入的,那今天我们选择“智能ABC”来完成,观察当我单击后有哪些不同? 师:你找到了几处不同?还有观察的更仔细的嘛? 任务一:打开桌面上的“为画题诗”文件,观察你打开的时候是什么输入法,并告诉同桌。完成就马上停下来。 完成的举手,谁能告诉我,你打开时是什么输入法,你呢?都认为是微软拼音输入法是嘛?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同学们第一个任务都完成了,老师给每一组都加上一个笑脸。 任务二:把你的输入法改成“智能ABC输入法”要求是:一分钟时间,老师说停,其它同学

(完整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共99+1首)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6、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7、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8、江畔独步寻花5(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9、江畔独步寻花6(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1、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14、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5、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6、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9、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20、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浅析

赏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46首 提示: 1.这个作业不是单纯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是通过分析“怎样写” 来达到对“写什么”的揭示。即结合诗歌多种艺术技巧的运用来分析其 主题思想,不要仅就主题谈主题和随意发挥地谈感想。注意以下方面: 2.分析意象的运用及其对思想主题的表达,注意意象的特点,思考这些意 象是否最有效地表达了主题。 3.分析诗歌的言说方式。谁在说、对谁说、怎样说(包括语气与句式),这 些都值得注意,并考虑其表意效果。 4.注意诗歌的表意结构,注意诗歌情感表达的层次关系。 5.英语好的同学可以分析原诗的词语运用。 6.可结合文化、哲学、宗教思想背景评价诗歌的主题。 十四行诗第146首 莎士比亚 可怜的灵魂,我这有罪身躯的中心, 你被浓妆艳服、这些你所嫌恶的力量所包裹; 你为何暗中憔悴,忍受着饥馑, 却把外壁妆得如此耀眼堂皇? 这住所租期极短,又临近颓败倾坍, 难道还值得你这样铺张阔绰? 是否要让蛆虫来享受这丰美的筵席, 把它吃个精光?这才算是肉体应有的归宿? 靠你的奴仆的损耗来度日吧,灵魂, 让他消瘦,以便增加你的贮藏; 拿无聊的时日去兑换神圣的永恒; 让内心得滋养,别管外表堂皇: 这样,你就能吃掉吃人的死神, 而死神一死,死亡就不会再发生。

THE SONNETS NO.146 William Shakespeare Poor soul, the centre of my sinful earth, [Fool'd by]these rebel powers that thee array. Why dost thou pine within and suffer dearth, Painting thy outward walls so costly gay? Why so large cost, having so short a lease, Dost thou upon thy fading mansion spend? Shall worms, inheritors of this excess, Eat up thy charge? is this thy body's end? Then soul, live thou upon thy servant's loss, And let that pine to aggravate thy store. Buy terms divine in selling hours of dross, Within be fed, without be rich no more: So shall thou feed on Death, that feeds on men, And Death once dead, there's no more dying then 说明:第二行的[Fool'd by]these rebel powers that thee array原为My sinful earth these rebel powers array,这样My sinful earth显然重复。对此,注家持见各异。马隆(Malone)和克雷格(Craig)都认为显系误排,改为Fool‘d by。但也有人认为这有篡改之嫌,强调诗歌中虽有重复一病,但也应具体而论,不应一概否定。

每天一首古诗词 夜雨寄北

每天一首古诗词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词义、句意】 涨:涨满。池:水池。期:期限。何当:何时能够。 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却:还,再。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不知何时归来,巴山绵绵的夜雨涨满了秋天的水池。何时我们能相依在西窗之下,剪着一朵朵美丽的烛花,向你倾诉我在这巴山秋雨的夜晚对你的无限思念呀。 【基本内容】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好友(或妻子),感慨万千。 “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语,本诗蕴含的成语“剪烛西窗” 前两句是实写,写现实。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点明此诗为回答友人(妻子)来信而作,信中盼望作者(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归故里。一问一答中,流露出彼此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以及作者的深深愧疚之情。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诗人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友人(妻子)的无限思念,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后两句是虚写,写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希望,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此两句诗,生动形象的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作品主旨】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1、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蕴无限深情于质 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出了诗人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友人(妻子)的无限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希望,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此两句诗,生动形象的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更加表达了诗人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3、虚实相生,现实中的离别之苦和想象中的团聚的喜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强烈的愿望。 【词句赏析】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见:基本内容最后一段)【历届重考真题再现】 云南曲靖2011夜雨寄北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1分)(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 (2)(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湖南娄底2011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 16.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离别愁苦(1分)相聚的欢乐(1分)(答“离别”、“相聚”、或“愁苦”、“欢乐”亦可) 16.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2分) 1.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意蕴丰富,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作上点分析。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6、“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7、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参考答案】1、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2、想象了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了渴望与妻子离别重逢的感情。3、夫妻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作者对妻子的歉意。4、(1)“涨”字写出夜雨连绵,秋池水渐渐涨满的情景。(2)作者秋夜听雨时孤寂感倍增,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愈浓。5、思念朋友,渴望团聚。6、“秋”字点明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7、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主题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主题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目前无一例外地被英国文学教材或读本选用,如吴伟仁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王佐良的《英国文学名篇选注》、丁廷森的《英国文学选读》、李公昭的《英国文学选读》、张伯香的《英国文学教程》、桂扬清和吴翔林的《英美文学选读》、何其莘的《英国文学选集》、彭家海的《新编英国文学教程》、陈嘉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以及张伯香为自考生编的教材《英美文学选读》等,几乎成了所有涉及英国文学的大中学课堂的必讲篇目。 本文选取并结合该诗作的两篇名家译文及莎士比亚原文,详细分析了该诗的十四行诗体裁特征以及该诗的主题。 梁宗岱译文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的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梁实秋译文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退色;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他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莎士比亚原文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古诗词大全600首

古诗词大全600首 1 《咏柳》——贺知章(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4 《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5 《江畔独步寻花》(选一)——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6 《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7 《渔歌子》——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8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9 《竹枝词》(选一)——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10 《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12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13 《绝句》——僧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4 《题都城南庄》——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5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6 《江南春》——杜牧(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概述-上海译国译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概述 -译国译民翻译公司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n Shakspeare(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作家。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的斯特拉福城。34 岁时,被公认为新崛起的剧作家。著名的作品有《亨利六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哈姆雷特》等。他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十四行诗又名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原兴起于意大利,16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据说,将其引进的是意大利著名十四行诗人彼拉特克的两位模仿者怀阿特(1503—1541)和萨利(1516—1542)。但是他二人都未能将这一诗体发扬光大,只来得及指点一下方向便不幸夭折了。怀阿特在伦敦塔里被关押了5年,获释后很快就去世了;萨利则死于断头台下。十四行诗的真正繁荣是在16世纪90年代,它是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而达到高峰的。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欢这种诗体,因为它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尤其是锡德尼德《阿斯特罗诽尔和斯黛拉》刊行问世之后,十四行诗体突然风行一时,成为英国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当时追逐这种文学时尚的人很多,在1592年至1597年这5年间,英国共发表了2500多首十四行诗,这一时期写出但没有发表的诗歌数目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莎士比亚在紧跟时尚方面从不落后,他自然也加入到十四行诗人们的这场角逐、较量之中,并且同在戏曲领域中的比赛一样,他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以说,在推出了最早的两首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之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艺术上取得了更高成就。当时十四行诗的写者虽众,但是成品质量大多不高,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确实写得高出了一般水平,不仅在内容上有新意,在形式上也突破了旧体例,因此莎士比亚堪称英国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这些至今仍能强烈吸引读者的商籁诗,一般认为是莎士比亚于1592年至1598年间陆续创作的,共154首,它们证明莎士比亚攀登上了当时诗歌文化的巅峰,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英国诗歌史上又增添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据考证,第一个提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是作家米尔斯,他在《智慧宝库》(1598年)一书中,提到“在他的朋友中传抄的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亚所写的甜蜜的十四行诗。”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当时很受欢迎,同时也可以判断,直到1598年这些杂诗还未刊印成册,读者只能私下传抄。即使如此不方便,也没有减淡人们竞相争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热情。 1609年,第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出版,负责印行的是托马斯·索普,尽管这本诗集很可能是未经作者同意就出版的“盗印本”,但我们仍要感激索普先生的初衷和勇气。据说,当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经写成,即被私下传抄,索普早已到处收集并有意结集成册,所以他得到了不少诗稿的手抄本。一次,有人替他弄到了一箱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他对此感恩不尽。最后,索普如愿以偿地成为第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出版商,他在献词中写到:“献给下面刊行的十四行诗的惟一促成者W.H.先生,值此刊行之际,善意的冒昧者谨祝他幸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曹润宇王莹 一、简介 本文以国内针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赏析、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全局出发,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结构和意象进行研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诗作的结构和意象的研究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结构并非全是一成不变的4-4-4-2形式,而是多样化的:诗中的意象具有时代性、谚语性、中心性、系列性和矛盾性等特点。除此之外,尝试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个别作品进行诠释和评析也是本文的重心之一。 二、文献回顾 在国内,目前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相对来说滞后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对诗作的赏析,主要分为两类:诗作的单篇赏析和译文后附加的简要分析。前者散见于各种杂志刊物。这一类文章总体来说涉及的诗作不多,而且集中在少数几首在国内比较普及的诗作,比如第18首、29首、116首等。后者如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在大部分译文后面,屠岸先生就诗歌的内容作了一小段简要译解。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解释现在看来显得相对简略和单薄。另外就是1995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石宗山和崔健编著的《友谊与爱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欣赏》。这本书选取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部分诗作的译文,并附加了简短的欣赏。 第二种是对诗作的研究,分为单篇的学术论文和专门著作。学术论文散见于各种学术期刊,而专门的著作目前国内只有一本,即罗益民所著英文版《时间的镰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4)此书主要集中于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主题进行了研究。 第三种是对诗作的注释。首先是各家在选编英诗选集的时候,选取少数几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进行了注释。有的版本中还带有针对所选诗作的赏析。其次是全本注释。目前国内的全注释本不多,有:钱兆明注释的《十四行诗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此版本侧重个别单词的解释,注释整体比较简单,忽略了诗中的很多难点和要点;李明强译注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该版本是近年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注释最为详细全面的一部。 第四种是翻译。目前大陆所见的全译本主要有: 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曹明伦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梁实秋译《十四行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2001) 比较各个译本,会发现每个译本都有其出色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除语言和诗歌形式之外,因为对于诗歌翻译来说,这两点永远都值得推敲,几乎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里的不当主要指对原诗的理解,可能由于资料匮乏,产生了一些明显的误解。 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特征 在十四行诗的独特形式,使其形式和内容紧密关联。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仅在选词方面,而且在结构方面也同样发挥着表达诗歌意蕴的作用。 莎士比亚写作的十四行一般遵照英式的韵脚格式。分为四节:三个四行和一组对句。前三节集中阐述一个主题,结论出现在最后发人深省的对句之中,实现逻辑推理的升华。比如第60首: 惊涛骇浪来拍岸,时光匆匆奔向前,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天过了又一天。 光海诞生小生命,不知不觉长成材, 纯洁高尚美青年,世上人人都惊叹。 于是时间来捣乱,将它作品来摧残, 在他脸上刻皱纹,破坏他的娇丽颜。 谁能对抗恶时间?唯我不朽美诗篇, 直到最后审判日,我的诗歌尚流传, 风流倜傥美青年,诗歌里面舞翩跹。 本诗的结构和韵脚严格按照4-4-4-2的四部格式。各个部分循序渐进不断强化主题,情绪也逐渐加强,直至最终的对句拨云见雾,达到高潮。 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英式格式的十四行诗在数量上占据多数,此外,意大利式十四行诗的二段结构也为数不少。这种十四行诗一般是前八行铺垫主题,引出矛盾或表达渴望,利用余下的六 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