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探析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探析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探析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探析

心理矫治工作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由于思想认识和警察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各个监狱的发展很不平衡。目前,监狱押犯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监狱在押犯的心理状况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既给监管改造增加了难度,又给监狱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准确把握和遵循罪犯改造规律的基础上,及时转变教育改造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有效提高改造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积极构建罪犯心理矫治的有效系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同时,运用心理矫治的方法,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等各种消极心理,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健康个性品质,促进思想转变,已是监狱工作科学化的具体要求之一,罪犯心理健康程度也成为评价监狱行刑效益的重要标准。

一、罪犯心理危机

罪犯心理危机,通常是指罪犯在服刑期间,由于人格缺陷或意外事件的压力,而产生的严重的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体验,有可能会引发自杀、行凶、脱逃等行为,或存在着潜在的危险的应激状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大的心理应激;二是急性情绪扰乱表现出

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三是认知改变,躯体不适和行为改变却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四是当事人出现特殊问题而自己的应对潜能与之失衡。

二、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间的主要心理

1、具有积极意义的常态心理

所谓常态心理,即与普通公民一样,具有能动性、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特点和人之常情。罪犯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就是常态心理与不良犯罪心理的相互斗争的过程,由于其不良犯罪心理占了主导地位而压倒了其常态心理才陷入犯罪泥坑。当罪犯投入监狱服刑改造后,其常态心理并未完全泯灭,这是绝大多数罪犯可以被改造好的基础。罪犯的主要常态心理有:

(1)后悔心理。这种心理较多地在认罪服法、知罪悔改的罪犯身上得到体现。他们自感悔对父母、妻子及儿女,有沉重的负罪感,并借助监狱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萌发了良知,良心受到自责。如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不少罪犯曾为妻子的生活处境和前途着想,主动提出过离婚请求,更多的罪犯向亲人表示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知错即改,是一种应当肯定的积极态度,也是人情常态。

(2)需求心理。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

需要。曾经,罪犯身上所表现的不正当的畸形需要,即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格格不入、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心理需要、导致了他们的犯罪,但在其服刑改造的环境中,畸形需要受到遏制后,因人的需要倾向依然存在,罪犯会自觉不自觉地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的需要结构,良性需要逐渐扩大,终于成为需要结构的主体,并且越来越使罪犯本身的心理活动形成定向的自我控制能力,追求良性的自我目标。如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约有半数罪犯希望在监内学得几门实用技术,只有近6%的罪犯认为“伙食要好一些”,表明部分罪犯已从追求享受转为关心自己的前途。

(3)自尊心理。人的自尊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格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这两个方面。人都有自尊心理,自尊心是激发一个人内在潜力和上进心的驱动力。心理学认为,自卑感明显的人,其自尊心也越强。罪犯因认识到自己的罪错,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污点,难以抬起头来做人,自卑感十分明显,其实,这种自卑感正是人所共有的自尊自爱心理的一种反映,只不过它在部分罪犯身上,将这一正常的积极心理,以消极的变态形式表现出来。自卑感掩饰下的自尊心理,使罪犯对人格是否受到尊重更为敏感,也更潜在着欲激发自我来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做人的愿望。

(4)公平心理。这一心理的社会属性特别明显,也是衍生和刺激其他许多心理活动发生的主要因素。服刑改造的

罪犯要求政府对所有罪犯都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一碗水端正,减刑机会人人均等。罪犯能从过去的偷盗抢骗、为非作恶,到现在懂得要讲公平,是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一种进步,也是罪犯常态心理的回归。能有众多的罪犯关注公平这一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在对罪犯自身改造或监狱执法工作,都是件好事。

2、具有消极意义的罪犯心理

所谓罪犯心理,主要是指罪犯原有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顽固性的、支配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反社会意识,即其犯罪心理结构在监管改造期间表现在心理上的新的矛盾冲突,及法律地位、周围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相适应等。简单的说,罪犯心理是其犯罪心理在新的条件下的延伸和继续。罪犯身上原来支配其实施犯罪的心理结构虽然受到打击、挫折、破坏,但不可能立刻消失,以其错误的人生观为核心的认识结构和情感、意志等心理结构成份尚未得到矫正。现阶段罪犯心理最主要的有:

(1)对立心理。这些罪犯大多数性格外向,暴躁冲动。外倾性心理反映在行为上主要是不认罪服判,不服从管教,平时牢骚满腹,擅违监规。

(2)逆反心理。这些罪犯常常会挑剔管教民警的工作方法,稍不合其心意,即将这种心理外化为对改造的抗拒行为。

(3)报复心理。这些罪犯往往把受法律制裁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为社会对其不公平;有时也把家庭的变故如妻子离婚推卸于社会,以在改造场所严重违纪违规、扰乱改造秩序,作为报复社会的一种手段和形式。

(4)混刑心理。这些罪犯对改造成绩的好坏无所谓,平时劳动不积极,三课学习不认真,小违规较多。

(5)悲观心理。这些罪犯“一朝失足,万念俱灰”,轻者破罐子破摔,不服管教,违规不断,重者欲以自杀等极端行为逃避服刑改造现实。

(6)投机心理。这些罪犯善以虚假、欺骗的行为获取管教民警的信任,以歪曲的心理冀求改造“捷径”,认识观市侩、庸俗、不信政策宁信“手段”。

(7)“关系”心理。这些罪犯热衷于在监内宣扬地域观念,拉“老乡”关系,拉帮结伙。这种心理下出现的违规行为已突显为监管安全的一大隐患。

(8)“自慰”心理。这些罪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转嫁来自改造家庭挫折的痛苦、郁闷、以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发泄性行为,寻求“刺激”获得精神“自慰”。

3、具有阶段性特点的罪犯心理

罪犯在其改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变化,反映出阶段性的特点。例如:

(1)新入监短刑不认罪服法的心理。短刑犯的罪责感

相对较弱,不少人认为自己是轻罪重判,认为自己的“一丁点”事儿被公安机关抓住是自己运气不好,因此在入监初期难以端正认罪服法的态度。

(2)刑期较长的罪犯的幻想心理。刑期在5年以上的罪犯有不少在入监初期因对改判寄予过很大幻想,这种心理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其悲观颓废的情绪状态,但一旦幻想破灭,例如申诉被驳回、长时间未接到答复或根本就没有找出申诉的理由,就会使悲观绝望心理故态复萌,并有所加剧。

(3)刑释前罪犯的放纵心理。这种放纵心理即为“自我宽容心理”,刑释前罪犯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刑释之前,一般为接到最后一份减刑裁定书或余刑剩下不足3个月时,监规纪律甚或刑罚的威慑作用对其心理压力减弱,加上此时可以不再参加文化技术学习或监区常对这类罪犯进行工种岗位调动,使其明显感到“船到码头车到站”,因而放松改造。在调查中发现,刑释前罪犯在3个月内的违规人数比例较高。

4、具有个体特点的罪犯心理

罪犯心理学认为,罪犯的心理因素远比正常人来得更复杂,罪犯的文化程度、年龄、捕前职业经历和家庭背景,以及身体状况、性格特征,都会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下,成为其心理因素是主要方面,从而主导其行为。在调查中,

我们也发现了目前在监内比较突出的几类个体心理状况:(1)青少年罪犯的盲从心理。青少年罪犯的这种心理,主要导致其出现两类违规:一是不辨是非,模仿他人;二是盲从参与,共同违规。

(2)青少年罪犯的“情感脐带”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在强烈的后悔感中担心失去家庭关爱或亲情的割裂,极度悲观,不仅破罐子破摔,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3)老年犯的偏执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心胸狭隘,敏感多疑,固执己见,冥顽不化,多属人格障碍和生理障碍的综合障碍型。

(4)职务犯罪罪犯的失落心理。这些罪犯由于地位身份的变化落差较大,“角色”转换较难,现实感较弱,失落心理明显,最主要的外化表现是对监狱民警的教育管理逆反心理较强,对监规纪律的抵触性较大,对改造和生活条件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牢骚不满较多。

三、罪犯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

(一)突发事件、重大心理压力事件

突发事件、重大心理压力事件主要包括罪犯配偶提出离婚、失去亲人、身患重病、人际关系紧张、同性恋等。此类危机爆发剧烈,处于危机中的罪犯心理、情绪严重失衡,认知偏激,行为盲目,易导致灾难性后果,导致恶性改造事

件的发生。如罪犯李某从家中书信中得知其父亲去世的信息,突然大哭,情绪极为悲伤,将头猛撞墙,造成自伤自残严重事件。

(二)罪犯认知的原因

罪犯缺少应有的法制观念,对自身犯罪危害没有较好的认识,存在强烈的反社会意识和根深蒂固的行为恶习,导致监狱行刑关系主客体之间矛盾对立突出,罪犯的犯罪心理因素在服刑期间有一定的持续性,其犯罪心理结构仍属于罪犯心理结构的主体和基础;缺乏正确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畸形需要尚作为其行为的内驱力,留恋犯罪生涯和糜烂生活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侥幸心理,(三)罪犯中不同年龄段的的原因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个体在生命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产生危机。如较为年轻的罪犯有亲近的需要,而关押在监狱就使得无法建立这些联系,往往会因陷入孤立境地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特征是情绪剧变,导致个体心理失衡。而有的老年犯人感叹人生暮年深陷牢狱,回顾过去自感悲凉孤独,暗自神伤。

(四)人格特征

人格因素表明,具有个性强,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等所谓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在监管改造中,同样的

事件对有的犯人可能影响不大,但对另一部分犯人可能就会产生心理危机事件,就是个体特征因素在起作用。

四、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内容及方法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心理危机干预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需要。要提高改造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落实“首要标准”要求就必须努力推进监狱行刑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监狱心理咨询工作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自然也不例外。提高对监狱心理咨询的重视和支持程度,需要多方面地渗透和影响。一是结合实际进行相关内容及效果地宣传,增强领导层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程度,创造引导效应;二是上级管理部门对实际工作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加大检查的力度,创造驱动效应;三是咨询人员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完成一些有成效的工作,表现工作的实用效果,创造价值效应。进而,积极影响,引起关注,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实现支持。

(二)建立一支专业、精干的罪犯心理矫治队伍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监狱都在罪犯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矫治工作,并建立了一支罪犯心理矫治队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支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在:队伍素质不高、力量薄弱、培训不力和队伍不稳等方面。因此,加强心理矫治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支持和培养监狱“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建立一支素质较高

的专业队伍,是顺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矫治工作的关键。

(三)规范制订与实施

监狱心理矫治工作是根据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逐步推开的。心理矫治工作的建章立制们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心理矫治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具体又涉及到心理矫治机构的设臵、人员的配臵、以及心理矫治人员的权利和职责、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其他监狱警察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二是有关心理矫治工作程序方面的制度,具体包括心理矫治过程中的求助、测验、咨询、治疗。三是有关心理矫治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心理矫治设备和设施管理、专业人员和辅助人员的档案、资料管理等。

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分为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两类。一是监狱心理咨询管理规范,是为心理咨询活动适应监禁行刑管理特性,实现有效组织、协调、控制,所制订的管理标准。目的在于防止组织活动紊乱,干扰有序运行,影响效能发挥。管理规范可采用工作标准的文本格式,内容具体,条目清楚,便于操作。基本内容设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总则部分包括:工作的宗旨和指导思想,工作的原则,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分则部分包括: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行模式,咨询范围与对象,咨询工作内容,咨询人员标准与职责,设施、设备配备与使用,经费来源与支出,咨询工作程序,咨询工作计划与总结,从业人员培训与督导,工作情

况检查与评估,奖励与处罚。附则部分包括:规范的解释权,规范适用起始时间。通过制订管理规范,完成整体工作运行状态设计,提出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处理与容易冲突解决措施,使监狱心理咨询管理工作具有科学的标准。二是监狱心理咨询技术规范,是为心理咨询技术科学应用制订的技术标准。目的在于指导和规范咨询活动,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具体可以采用技术标准的文本格式。基本内容包括:设施、设备技术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标准,心理测量技术标准,心理诊断与评估技术标准,心理咨询方案技术标准,个案咨询(会谈)实施技术标准,团体咨询技术标准,心理治疗技术标准,心理干预技术标准,应急谈判技术标准。在标准制订过程中,应尽量参考国家有关心理咨询技术性规范,通过制订本技术标准,确定监狱心理咨询技术应用水平,指导临床咨询操作活动。

(四)具体有效对策

根据罪犯身心发展变化规律,以其内在的心理为对象,采取必要的教育、咨询和治疗手段,有效地提高其自身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从而消除其心理危机产生的诱因和途径,从根本上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促进罪犯自身的心理健康。其内容主要包括:

1.提高罪犯心理适应能力。

一是了解心理危机产生发展的规律及表现特征,能够识别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适时宣泄。即遇到心理危机事件(例如配偶离婚、丧失亲人、人际关系紧张等等)后,要充分体会这种痛苦,发泄情感(如哭泣和呼号),否则容易产生不良结局;三是寻求帮助。在遇到心理危机时进行及时有效地寻求帮助,获得心理支持,尽快走出心灵的沼泽;四是掌握有效地心理防卫机制,正确应付。作为罪犯要使用正确的应付方法,防止情感、精神上的崩溃;五是成长。危机是一种生活变迁或转折。面临心理危机,个体的心灵受到一次考验,处理得当顺利的话,个体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一次成长。要让心理危机罪犯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自己,要看到自我的希望和发展动力,不要放弃自己,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监狱中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学会主动控制自己情绪,把情绪波动的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掌握积极的心理防卫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2.防止轻度心理障碍恶化。

一般来说,心理冲突发展成心理危机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潜伏期,在这方面应立足于早期的疏导与治疗,所以,当罪犯出现人际挫折、家庭困难、改造问题以及情感绝望、抑郁或者人格变态等心理应激事件时,都要指导、提醒他们采取措施,及时阻止心理的进一步恶化。

3.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对已经预测出来具有心理危机发展倾向的罪犯要实施特殊预防,可以从原因入手进行有效的预防。例如可以通过亲情救助,帮助罪犯解决困难;也可以通过提高罪犯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特殊预防的目的。

4.由外部进行干预

即通过监狱警察、罪犯家属、社会帮教等采用宣泄、支持等方法引导当事人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度过危机期。

一是宣泄。宣泄法即运用支持技术如暗示、宣泄等手段释放危机中罪犯心中的抑郁、焦虑、仇恨等等不良情绪,稳定心情。宣泄法的实施既可通过面对面的谈话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实施,也可通过警察控制的心理宣泄室实施。

二是支持。即在宣泄的基础上,引导罪犯重新认识目前的心态和这种心态的成因,并对这种心态所导致的后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自省到新的认识角度和行为方式,调动其认知潜力。

三是控制诱因,重点预防,减少刺激源。狱外诱因的控制主要通过严格检查服刑人员的信件、监听亲情电话、接见、关注重大政治和自然灾害等途径,及时对干预对象做好周密细致的疏导工作。狱内诱因的控制主要通过提高服刑人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做好正面的积极教育和个别疏导工作,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心理冲突,从根本上消除服刑人员自

杀心理危机的诱因和刺激源。

实践证明,在罪犯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有利于稳定罪犯思想情绪。帮助罪犯树立生活信心,正视现实问题,调和人际关系,缓解警囚矛盾,防止狱内重大违纪和事故的发生。大大地提高了监管安全系数。为推动监狱整体工作先前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心理危机干预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存在专业人员不足不强,技术方法不高不全面等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心理咨询在中国监狱得到了普遍应用,只有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治,才能更好的解决罪犯的心理问题,进而提高改造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狄小华.《罪犯心理矫治导论》[M].群众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 1版. .

(3)章恩友.《中国监狱心理矫治规范化运作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马海鹰,张小远.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 ,(3)

(5)陈卓生,韩布新.服刑时间对罪犯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 (3)

(6)蒋俊梅,青年罪犯的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5 ,(1)

(7)高欢等. 暴力和非暴力性财产犯罪人员人格特征评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7).

省厅出台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

省厅出台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有效干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时疏导、避免或减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 伤害事件发生,保障公安民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各项公安工作,省厅专门制 定了《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 该预案为我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工作提供了细致周密、可操作性强的理 论指导,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安民警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工作、生活事件或 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用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造成或 可能造成当事人陷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的心理危机事件 的应急处置工作。以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以人为本、预警及时;预防为主、教 育先行;重点突出、干预到位;支持系统、多方结合;科学规范、严格保密这六 项工作原则为指导。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民警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 识,提高民警承受重压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 预措施,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 感,重塑信心和正确评价自我,顺利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掌握有效 的危机应对策略。 预案中分别对省、市、县三级心理危机干预部门的职责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市 公安局政治部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本市公安民警心理 危机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配合省厅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组做好 本地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县公安局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情报站,负责建立以 政工部门工作人员、科所队长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民警的工作、生活、 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民警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要尽快向市级心 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报告相关情况,采取必要的看护措施和妥善的援助措 施,防止发生意外事件。《预案》还根据事件的性质将心理危机事件分为A、B、 C三级,对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杨博 党委或政工部门汇报的,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实行“一票否决”,导致民警其他消极行为的,向上追究两级责任人。(2)深入广泛调研,及时摸排民警队伍中不稳定因素。政工干部、教导员必须每年上报不少于两篇的专项调研报告,每少一篇扣0.3分,优秀调研材料被市局采用加0.2分,省厅采用加0.5分,公安部采用加1分。 4、建立心理服务规章制度。(1)建立教育机制。坚持将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和常规教育培训、岗位练兵相结合,作为“三个必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公安局域网交流、专家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组织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和提高民警心理调适、情绪自控、理性处事和挫折应对能力。(2)建立普查机制。分局建立了“民警心理健康普查资料库”,通过正面普查方式了解民警的成长历史、家庭婚姻、子女学习就业、社会关系、特长爱好、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掌握民警的具体信息。(3)建立“五谈五访”制度:“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违法违纪受到批评或纪律处分时、遇到困难挫折情绪出现波动时、提拔任用或岗位调整时、群众反映或举报属实时”必谈,“民警伤病、婚姻变故、家庭不睦、生活遇到重大困难、家庭发生意外事故时”必访,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二、立足开展实施主体建设,务建、培训专兼职服务工作队伍。 1、组建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我们通过聘请心理咨询师、华夏心理网教员、市区两级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2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提出了高校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特别要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现结合我系实际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一、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的意义与目的 心理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这有赖于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就像一盏心理警示灯一样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它是高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是为了促进心理卫生科学知识在我系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及时帮助心理异常学生,指引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到相关部门寻求帮助,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为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当事人和涉及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休学、自杀等事件逐渐增多,给学生、家长等带来巨大痛苦,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工作。 二、建立“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系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系部心理辅导联络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报告

一、心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而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的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目前,大学毕业生们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中小学生也在为学习、考试忙得焦点烂额,“郁闷”成为当下校园里最流行的一个词。一些学生竟因心理压力过重而崩溃,甚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更多的

教育工作者已开始关注起一个严肃的课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他能够帮助心理疾病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并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扭转错位的心理。危机干预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种。 二、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实例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经过我

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

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 杨眉 摘要近年来我国灾难性事件时有发生,公安民警担当重任成为应对危机的主力军。但同时灾难性事件诱发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问题却日益突出,如何对此进行有效的干预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灾难性事件引发公安民警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灾难性事件中职业信念与负性情绪体验之间的激烈对峙,灾难性事件导致角色冲突加剧和个人控制感的削弱。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灾难性事件中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整合,即以时间维度为纵向深入和以资源体系为横向支持的交错模式。 关键词公安民警灾难性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作者简介:杨眉,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教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171-02 警察作为一项权力与责任并重的职业,一直以来都呈现出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行业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灾难性事件(包括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以及西藏拉萨“3.14”和新疆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在应对和处理这些灾难性事件中公安民警冲锋在前,筑起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尽管其中公安民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灾难性事件在公安民警这一特殊群体中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正视灾难性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危机问题,并摸索出有效的干预机制将对促进我国警察职业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产生积极影响。 大量针对公安民警的心理调查研究显示,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民众,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发人群。尤其是灾难性事件后公安民警心理危机问题更加严重。一项以现场处置严重暴力事件的280名警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公安民警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均达到显著。表明在经历此类群体性事件后公安民警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另一项研究在灾后一年对地震重灾区绵阳市近1000名警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除人际关系敏感外,灾后公安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正常成人。结论证实重大自然灾害比如地震之后公安民警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一、灾难性事件引发公安民警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调查研究的数据似乎表明相对普通群体而言,公安民警更容易遭受到灾后心理危机的侵害。为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灾难性事件中职业信念与负性情绪体验之间的激烈对峙 灾难性事件本身对每个正常人类来说,它作为一种不可抗力或远超出个人应付能力的应激事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易感人群继发灾后特定精神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综合症(PTSD)和抑郁症及自杀倾向。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民警成为应激性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通常情况警察在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应对紧急事件,对灾难和创伤的感知直接而真实;警察几乎全程参与从灾难的介入到善后处理的整个过程,被暴露在灾难和创伤的时间相对持久;因灾难引发的恐惧、焦虑、愤怒、敌对等正常范围内的负性情绪因警察职业所肩负责任和使命而受到压抑和克制,但这并不能消除实际体验到的负性情绪和正向认知(“我是警察我不能软弱”“作为警察面对灾难有太多紧迫而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我不能也没有时间悲伤哭泣或发泄愤怒”……)之间的冲突。这种压抑和克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成为导致公安民警心理危机的重要隐患。 (二)灾难性事件导致角色冲突加剧 在灾难性事件中公安民警的角色冲突愈发剧烈,突出表现为普通人身份和特殊身份之间、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之间的冲突加剧。作为正常的普通人遭受自然灾害的来袭或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群体性暴力冲突时,拥有完全的表达感受、宣泄情绪和寻求社会支持的权益和机会。而警察职业决定了其本身就是要解决问题、提供支持的一方,他们作为灾难事件的经历者和受害者一方角色却受到忽视和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倾述个人感受和释放负性情绪。普通人的需求和特殊身份限制之间的矛盾是潜藏在公安民警内心的另一个严重心理冲突。另外,相当大部分的公安民警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已经累积了长期的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灾难性事件中许多民警的亲人和朋友也是受灾人群,或者是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岗位职责和紧急命令使民警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大范围的救助工作去,往往无法在最关键的时刻顾及自身家庭,因而产生对家人的担心和愧疚、对家庭的无助感。尤其当家人在灾难性事件中遭遇到不可挽回的损失时,更加突出地成为困扰公安民警内心世界的第三个心理冲突。 (三)个人控制感的削弱 上述潜藏于公安民警内部的心理冲突在灾难性事件发生的 ◆社会观察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为了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咨询中心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校园心灵使者协会—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1、通过每班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向心理辅导联络员反映。 2、学校心理辅导联络员得到信息后,须立即向心理辅导中心通报情况并立即对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 3、心理辅导中心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紧急干预,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学生心理危机,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过后的心理护理和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工作。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委员和心理辅导员要深入课堂、公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做到及时发现、正确解决,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危机干预实施细则 1、危机的特征 (1)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情;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是一种正常状态,是每一个人在生活经历中的某个时刻都会遇到的情境; (3)危机是一种个人体验,某种情景对某个人来说是危机,但同样的情境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不是危机; (4)危机可在短时间内以这种或那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5)若采纳一些变化,发挥一些潜能,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展,相反,不良的应对方式会令人们的防御能力下降和社会退缩。 2、危机干预的过程 (1)第一级危机干预也称心理性急救,主要是对危机的情境做出反应,帮助人们稳定下来去处理即刻的需求,协助他们应对当时的情境并给予支持。 (2)第二级危机干预也称危机治疗,在当事人稳定之后,提供治疗性咨询服务,侧重于应对危机的情境和处理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症状。 3、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或有家族史的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且久治不愈、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且深感自卑的学生;(5)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或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6)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的学习困难或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1

公管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T,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公共管理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大一第一学年,他勤奋学习,遵守纪律,能吃苦耐劳,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积极,尤其是在学校(院)举行的演讲比赛中,其激情四射的演讲,在师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得全院师生喜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二第一学期期末的一次演讲宣传彻底改变了他。参加这次演讲培训之前,家庭拮据的他也曾犹豫过,到学办找辅导员咨询过。当时,辅导员老师意见一致、态度鲜明、坚决地表明了反对意见,但他经受不住宣传者再三的劝说,交了6800元离谱的高额培训费后,参加了寒假期间由再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长沙举办的为期21天的演讲培训。 据我们了解,再东文化传播公司在天马大酒店、天穆大酒店等场所,举办以“公众演说秘诀”、“成功学”、“领导学”等为名目的培训讲座,参加学生为全日制本科生和自考生,每次规模在60——300人之间。高级班缴费有1000元、2000元、5000元、6800元。实质上,这是一种打着传授国际最新知识理念的新型传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对参加培训的学生与外界社会举行“心理隔离”,将高校教育贬得一文不值,运用唯利是图的传销理念,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可怕的是,这类公司里的那些“超级讲师”的背景极为复杂,均有国外求学经历,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操控,对大学生举行文化渗透、煽动策反等非法活动。 因此,这个学期一开学,我们加强了对T同学的帮助、教育、管理。坚持点到制度,杜绝旷课;进行经常性谈话,做细致耐心的工作;组织班委、团支部干部对其学习、生活进行监督;召开“大学生成才心理交流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家长取得联系,力争家庭的支持。 我们发现,开学最初的一段时间,以前从不缺课的T因参加培训和公司的其他活动,不时出现了迟到、旷课现象,有时甚至“顶风作案”。为了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年级辅导员、学院周书记与他面对面谈话达20次之多,还经常手机谈心、短信谈话。去寝室查寝、教室查到,我们第一个关注的就是他。我们还通过学生干部做他的工作,让学生干部定期汇报T的思想动态,以便我们侧面了解他的情况,让他们以同龄人的身份与他促膝谈心,以集体主义教育和鼓励他,

警察心理危机干预探讨_魏月霞

2011年12月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Dec.2011 第20卷第6期 Journal of Henan Police College Vol.20No.6 收稿日期:2011-10-08 作者简介:魏月霞(1965—),女,河南武陟人,河南警察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警察心理危机干预探讨 魏月霞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摘 要:警察心理危机的现状,要求学界在对数据和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警察心理危机干预的措 施和方法, 帮助警察改变自身对事件的认知方向、全方位构建有助于警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科学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工作机制等,以期对警察心理危机干预产生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警察心理;危机;措施方法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2011)06-0107-04 一、警察心理危机是一种客观存在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心理危机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lan )在1954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突然遭受重大生活逆遇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格拉斯(Class )在卡普兰提出的心理危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但与应急事件有关,还与个体解决应激的有效资源有关[1] 。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 个体的心理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力求保持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当个体遭遇一些重大事情时,或个体的紧张状态长时间不能排解时,这种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引起个体 生理、心理的不适及行为上的不一致,这种状态的持续,有可能引起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紊乱,出现失衡状态,这种状态亦称心理危机状态。 警察心理危机,即警察这一主体在遇到生活和工作中的突发性事件和重大变革时心理上产生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不仅使警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异常,从使警察脱离现实,在适应和发展上产生问题。 (二)警察心理危机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很久以来,对警察心理危机的认识,经历了否认到认同到干预的过程。目前,警察心理危机的存在不仅成为警界的共识,甚至被民众所认同。警察存不存在心理危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现实问题。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公众认为警察是勇敢、无畏、拼搏、牺牲等的化身,这种对警察 群体神化般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警 察心理方面的认知,也影响了警察群体对自己心理的评估。警察和其他群体相比,应该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应该是处变不惊,情绪表现不明显,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实际上警察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导致其心理危机的存在成为必然。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警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或者称心理危机。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政治部教育训练处高会珍同志曾经采用于俊杰同志主编的警察心理压力问卷对保定市公安局基层民警心理压力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基层民警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其心理压力平均得分65.87%,而其中压力很大的占9.86%,压力较大的占17.55%,压力中等的居绝大多数,占65.87%,且男民警的心理压力高于女民警,已婚民警的心理压 力高于未婚民警, 在警种分布上,派出所民警的压力最大,其次是刑警和交警,巡警压力最小[2] 。甘肃省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王春梅同志针对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甘肃省兰州市、酒泉市等五地市(州) 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62.5%的警察感到工作紧张、压力大, 3.2%的警察感到委屈和自卑,13.4%的警察非常不喜欢警察工作, 92.9%的警察感到不同程度的压抑, 96%的警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焦虑情绪[3]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李华桑、聂生奎用SCL -90、LES 、SSRS 对313名监狱警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而且这种心理健康状况不受 工作年限的影响[4] 。成都市青羊公安分局曾对400余名老中青男女民警进行心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 7 01

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仁怀市五马中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黔教安稳发〔2013〕118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立健全领导班子 组长:罗其伟 副组长:周盛 成员:袁泽刚黄德强苏金波聂旭华王永聪刘在龙 彭洪庆周洪林甘文丽政教处工作员及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措施 1、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1)、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辅导员、德育教师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2)、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宣传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3)、继续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积极配合团委、关工委做好“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咨询,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4)、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贫困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5)、教科局将逐步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并充分利用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 (1)、建立健全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面临家庭变故、重大挫折、突发事件或有心理障碍、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关心他们,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2)、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并协助家长做好教育、疏导、监控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学生转到精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记录例3

个案源自心理人社区网友“自游的”发表 说明:危机是指人的心理处于一种解体状态。其中有人质危机、性暴力危机、化学质依赖成瘾、自杀等等。 危机干预,是对他人心理应激状态的特殊参预、干涉或处理。 危机干预,是心理咨询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咨询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下对自杀危机的干预,是本人亲历的真实案例。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遵守伦和职业道德,本案例对可能辨认出当事人的信息,均作了过滤或修改。 A.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 案例简介 安然先生(化名)眼睛近于失明,又再次失恋。在痛苦绝望中,他发手机短信给电台主持人:“这是我最后听你的广播,生命对我来说是不重要的了"。 在专业者看来,这是一例微弱的求助信号。我通过导播,从电台主持人那里要来发短信者的手机号。于是,有了以下危机干预过程。 时间及方式: 时间:(略) 方式:电话(先手机后转座机) 受访者概况 姓名:安然(化名) 年龄: 学历:大学 职业: 危机干预过程: 咨:你好!刚才听了电台广播,我非常关心你所发的手机短信! 安:嗯! . 咨:和你一样,我也是这个台的听众,相信很多听众和我一样,非常为你担心! 安:(没吭声) 咨:能说说,你发那条短信的想法吗? 安:(没吭声) 咨:你能听清我说话吗? 安:嗯! 咨:你遇到了很大的困扰? 遇到了难解的结? 安:(没吭声) 咨:也许你用手机接话不太方便,能告诉我,你的座机号吗? 安:……(报出座机号码) 咨:(接通他的座机后)谢谢你的信任! 安:(仍没吭声) 咨:我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也许我不能完全理解你所遇到的问题,但我会为你守密。 安:(似乎有点什么声音,感觉他被保密原则打动,但仍然没有说话) 咨:(正准备询问) 安:(突然地)不公平!

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庐江盛桥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为此,我校特制定针对本校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组织指挥体系 1、领导机构(学校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吴量 副组长:许晶莹 2、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小组 班主任、心理老师、校保安人员、全体教师等。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学校其他教师辅助开展工作。 6.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五、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重大心理危机事件(Ⅰ级) 发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精神病人处于急性发作期;自伤或伤人行为正在发生。 2、较大心理危机事件(Ⅱ级) (1)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一般心理危机事件(Ⅲ级)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等导致的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3)因学习困难、经济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心理危机干预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 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 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 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 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 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 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 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 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 生了冲突,经过我的教育和开导,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C也没再 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W却认为这是C对他轻视践踏的突出表现, 又联想到从开学到现在很多次他自认为C侮辱他的事情,断定自己 有今天全是C这个小人背后搞的鬼,他越想越气,决心要报复,但 又没胆量,总这样憋着,渐渐地感觉胸闷,心慌,头痛和厌食。最后,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向C发出了挑战书,邀C晚上到厕所决斗。幸亏我及时得到消息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从W第一次摸底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可以推断,他一开始是处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状态,他的自负和脆弱让他无法接 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矛盾使得他心力交瘁。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 的心理障碍,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老师或自己对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 过度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 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 案例一: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经过我的教育和开导,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C也没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W却认为这是C对他轻视践踏的突出表现,又联想到从开学到现在很多次他自认为C侮辱他的事情,断定自己有今天全是C这个小人背后搞的鬼,他越想越气,决心要报复,但又没胆量,总这样憋着,渐渐地感觉胸闷,心慌,头痛和厌食。最后,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向C发出了挑战书,邀C晚上到厕所决斗。幸亏我及时得到消息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问题的分析 1.开始于考试焦虑 我们从W第一次摸底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可以推断,他一开始是处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状态,他的自负和脆弱让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矛盾使得他心力交瘁。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老师或自己对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2)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3)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越易产生;(4)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5)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2.经历了抑郁 W在多次自我挣扎而不能扬眉吐气后陷入了深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深的不安和忧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W患上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

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学生心理危机排查 与预防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更好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渡过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损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提供心理保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我校现状分析 根据班主任提供的心理危机排查表信息分析,成因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家庭原因 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的构成不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导致学生出现许多行为障碍或情绪问题的原因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生家庭构成不健全。学生家长父母离婚或丧失,导致孩 子双亲不健全,问题学生由双亲一方单独抚养或其他亲属抚养。造成学生性格异化、行为怪异、情绪反正。 (2)家长教养方式不当。问题学生家庭构成健全,但是家长对 于学生的教养方式不正确,或过于严厉,或过分宠爱,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情绪波动大、烦躁、攻击性等问题 (3)家长对孩子存在家暴行为。学生家长对孩子存在家暴行为,是非常严重的家庭问题,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会有极大的影响,会引起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 (4)关注度不够缺少关爱。学生缺乏从家长得到的关注和关爱,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不问不顾,导致学生出现生活和学习上的多种问题。 (5)家庭贫困或家庭成员残疾造成的学生自卑或其他心理问题。 (6)家庭变故或家庭重组。家庭内部发生重大变故或家庭亲密 成员突然离世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二)人际障碍原因 (1)早恋学生与异性同学之间有恋爱行为 (2)同学之间的冲突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产生冲突,导致同学间发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3)与校外人员的不正当来往学生与其他校外闲散人员之间不正当来往,甚至勾结校外人员欺凌本校学生。 (4)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当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产生冲突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与心理危机干预

上篇 第一章: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概述 1: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目前心理学界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尚未有确切的、统一的说法。简单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的健全状态。在此状态下,一个人充满生命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的标准众说纷纭,不过以下八个方面可以概括它的内容: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研究心理健康,不得不提到与此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一一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就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行为品质。它不仅要考虑适应,更要考虑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还要立足于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立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道德意义。心理素质标准可以概括如下:智力水平越高越好。不仅要有稳定的情绪,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感:要有坚强、果断、自制、自觉的意志力,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有为实现自己的潜能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乐观的处世态度、利他主义的情操等;在人际关系中,要有选择地交朋友,对坏人坏事要敢于斗争,如果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以生命来捍卫;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能够忍受他人的误解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2: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的主要内容 根据心理健康训练的含义,结合警察职业对公安民警的特殊要求,我们认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公安民警理性认知训练 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公安民警理性认知训练,可以预防因认知不当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可以提高公安民警面对危险和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可以帮助公安民警积极工作、愉快生活。 (二)公安民警情绪状态管理调练 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受公安工作特殊性的影响,公安民警情绪障碍的患病率比较高,影响了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也为公安工作带来隐思。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让公安民警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一些在警民交往中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三)公安民警压力应对与压弹力训练 公安工作是一项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的压力密集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压力应对和压弹力训练,让公安民警学会自我缓解压力,提高他们在逆境中的积极适应能力,防止出现心理危机。 (四)公安民警职业倦息应对训练 职业倦息是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身体疲劳、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工作成就感等。据研究,我国公安民警在情感耗竭上达到中等程度,人格解体水平更高,警民交往中表现出冷漠、忽视的态度,主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通过职业倦息应对训练,使公安民警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调整期望值,建立广泛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预防或降低职业倦怠感。 (五)公安民警自我效能调练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个体自身潜能最有影响力的主室。优秀公安民警能够能动地适应公安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发挥最大的自我效能。通过自我效能感训练,激发公安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建设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目的 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体系,为的是及时、有效地向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其渡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网络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立校、系(部)、班级之间相互关联的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网络系统。 (一)一级网络:学校 学校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彩胜 副组长:孙慧杰席顺意 . . 成员:孙世玲、赵国强、张立新、吕丽、冯温、张红梅、郭 长青、王苗霞、于玲、任维华、张洋 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实施、教职工和学生班干部的培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筛查、心理疾病鉴别、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并指导二级网站的工作开展。(二)二级网络:系(部) 由系(部)主管学生的领导、心理咨询老师、班主任共同组成,建立系(部)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所在系(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同时积极配合一级网络的工作开展。(三)三级网络:班级 由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宿舍心理信息员组成。主要负责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及时向系(部)心理咨询老师或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反馈学生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在学生群体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朋辈引导作用,同时积极配合二级网络和一级网络的工作开展。 三、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对象 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对象主要来源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

(完整word版)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刘垓子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而引发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并且维护学校的生活、学习秩序,从而建立和谐校园。现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实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尽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校园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3协调有序;4、反馈追踪。 三、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学生。 2、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4、有自杀倾向或者既往有自杀未遂或者家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5、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痛苦的学生。

6、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不安的学生。 7、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心理危机更加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四、心理危机干预组成员: 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保安、心理社团成员。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及时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身体病患或伤害。 5、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6、心理社团成员开展辅助工作。 7、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与心理社团成员应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老师、校医、校警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场; 3、按照分工迅速开展工作。 七、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解析分析

肿瘤病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背景资料: 李某,女,43周岁,是国企一名工人,身高约1.60米体,态发育正常,高中文化,再婚家庭,有一养女,无生育史。 李某是我母亲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又和我母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工作一丝不苟,很要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朋友不多,她曾经离异,后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丈夫对她非常好,而且二人共同领养一女,现在女儿读初中,两年前一次李某单位体检,x片提示肺部阴影,以前她也曾感觉不适,咳嗽,但没有重视,这次体检,当拿到诊断单时,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肿瘤,刚开始时候紧张不安,经常失眠焦虑,寝食难眠,同时还怕家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不想让家人一起担忧,把得病一事告诉了要好的朋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安慰她并陪伴她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她得的是肺癌,无奈无法隐瞒,丈夫得知妻子得了肺癌非常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劝说妻子住院手术治疗,妻子极度痛苦,拒绝任何治疗。由于我在肿瘤医院工作,我得知此事后和母亲曾经到她家做思想工作,最终李某同意治疗,马上帮她们联系了住院,手术很顺利,1个月后,出院,手术后,病情很稳定,愈后良好,阶段性做放化疗,但病人情绪低落。由于我在医院做医疗随诊工作,定期对肿瘤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了解病人的愈后情况,转归情况,由于李某和母亲关系甚好,又是同事,所以我对于李某的病情格外关心,两年时间一直坚持随访。 二、主述: 李某说:“没想到啊!我这是怎么了,怎么摊上这么个病呀,为什么我的人生总是这么不顺啊,老天对我不公啊,说好听了,是肿瘤,谁不知道,这是不治之症啊,这是癌症啊,我的天哪,我该怎么办啊,孩子还太小,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眼圈湿润了,不知道我还有多上时间了,我简直要崩溃了…”。 心理测验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总粗分:54,标准分68分。超过SAS 评定分界值50分。 2、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总粗分48,标准分60分,超过SDS抑郁评定分界值50分。 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使用是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一般来说,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61-70分者为中度,70以上者为重度焦虑。由以上的测验结果表明,标准分68分已经超过抑郁评定的分界值50分,属于中度焦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