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东营市城市经济转型分析

资源型城市——东营市城市经济转型分析
资源型城市——东营市城市经济转型分析

资源型城市——东营市城市经济转型分析

摘要:东营市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按照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定位,围绕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机构不合理、石化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偏低、以高投入支撑高增长、劳动者素质不高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完善等诸多方面问题。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规划的提出,东营市依靠良好的外部机遇和自身条件迎来了又一次迅速发展的机遇。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东营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人口规模较小,财政负担相对较小,加之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多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好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有利于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不同发展路径。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东营市经济转型

1

一、前言

1.1研究背景

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成为了理论界和政府的重点关注领域,但是多数研究的都是对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和转型进行的,从发展战略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数属于应用研究和政策调研,基础研究不足,缺乏一个系统性、一致性的分析框架。

山东省东营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在全市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面对胜利油田原油产量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东营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迫在眉睫。为避免因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而造成的城市衰退现象的出现,大力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东营市最为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1.2文献综述

1.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进行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就表现为第一产业创作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二产业创造的财富比重也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20]

3.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海特、兰德尔和艾恩赛德认为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

1.3研究方法

2

1.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效益性,也就是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城市自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程也是体现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资源的衰竭可以看作是系统局部变量的变异而导致整个系统失去平衡的过程。转型是对出现变异的比例进行修复的过程,这种修复过程需要某些替代要素来弥补定义变量的不足,使系统在新要素的修复之下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2.对比分析法

研究东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是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型城市的实地考察进行对比,研究同类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规律,通过反复论证深入分析东营资源型城市过程中是否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并将此作为指导转型的决策依据。

二、东营市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1胜利油田的发现与发展

1955年,国家决定对华北平原地区展开区域性的石油普查。1961年4月16日,在东营村附近的华8井,首次见到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由此而来。1965年1月25日,在胜利村构造上,32120钻井队打的坨11井,发现了85 米的巨厚油层,石油日产1134吨,“胜利油田”由此得名。

胜利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现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80%在东营境内。胜利油田经过近50年的开发,大区块、易开采、质量高的油藏已基本开采殆尽,到2007年底,发现的75个油田中已投入开发的70个,已动用地质储量 39.9亿吨,动用程度达到84.5%,后备储量已经不多,尤其是东营境内后备储量大多是小区块、低渗透、质量差的油藏,且陆上勘探已基本达到全覆盖,新增探明储量的可能性很小,开采难度也很大。因此,可以说东营境内的原油生产已经开始进入衰退期,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2.2东营市的形成与发展

3

为适应胜利油田开发和黄河三角洲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1983年设立了省辖东营市,现辖垦利、利津、广饶三县和东营、河口二区,国土面积8053平方公里,总人183万,其中油田职工家属43.3万。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按照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定位,围绕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国内外成功案例

3.1国外成功案例

从国外典型案例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以资源深加工产业代替简单的资源开采和资源初加工,通过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使资源的价值被充分开发出来以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休斯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注重对石油科技的技术开发力度,在与石油业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钢铁、电力、交通运输以及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为城市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第二种是通过产业植入,鼓励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达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的目的。日本九州在放弃对煤炭行业进行政策保护的同时,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工业开发区以促进转型,并为新兴产业做了政策倾斜。使得九州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得以顺利实施,帮助传统的煤炭资源城市完成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转型。

第三是从资源型城市现有产业中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强辐射能力的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帮助资源型优质产业尽早成为主导产业。德国鲁尔区使用这种模式从遍地煤渣的废矿区发展成为绿树环绕、高新产业园区和商贸中心遍布的

大公园。

1

3.2国内成功案例

1数据来源于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4

第一种是以产业转型为主导的模式。作为国内最早的资源型转型试点城市,阜新先后引进和培育70多个龙头企业,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吸引伊利、双汇等知名品牌投资建厂,形成了新的产业模式和发展之路。阜新土地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业又能部分解决转型之后的人员就业问题。而且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农业资源正是实现“换个资源搞工业”这一思路的最佳实践。

第二种是以科技主导的模式。中国科学院的首家地合作园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于2002年7月在甘肃白银正式奠基。经过3年的努力,产业园累计投资68亿元,签约51个项目,其中开工建设26个,建成投产13个,吸引了包括碳酸锂、电池级氧化钴等在内的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示范工程入驻。与中科院联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使得白银从依靠矿产挖掘和初级加工为主的城市转型为原材料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城市。[4]

第三种是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延伸产业链转型为主导的模式。河南省焦作市在在自身资源经济结构上找突破口。首先是不断壮大能源工业,进行煤电结合。将全市发电企业增至21家。其次是延伸产业链,建设起一批铝材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电铝联产产业。第三是进行技术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其中橡胶轮胎产能逾300万套。第四是多措并举,各行业共同发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其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增至 4.6%,将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提升近9个百分点,良好地完成了产业转型。[3]

四.东营市经济转型

4.1东营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石油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占主导,在工业中石油开采业占主导。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8年东营市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高达74.3%,在总量上撑起了东营市经济,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的95.5%,是典型的工业经济模式,在工业经济构成中,石油开采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

5

893.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3%,石油开采型工业占据了东营经济的“半边天”,地方市本级财政收入中,油工业占到近70%,石油资源型产业结构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2.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而高效的产业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基础条件。近年来,虽然东营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优化,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东营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而东营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4%,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从工业内部来看,对工业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行业主要是原油开采、纺织、服装、机械、化学、橡胶制品等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低。东营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技术产业发展差距很大。[10]

3.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2008年,东营R&D经费支出12.92亿元,占GDP的比重偏小,仅为0.8%,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国际经验显示,R&D 经费占GDP的比重小于1%的国家,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具有较强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的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在1.5%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全部在2%以上。[11]

从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看,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平均投入的R&D经费,东营为143万元,与全省2055.3万元有一定的差距。2008年,东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4%,与国际OECD 标准规定的5%的基本要求相比,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2

4.经济的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靠高投入支撑。2000-2008年,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由197.4亿元增加到873.81亿元,年均增长19.6%,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达4226.11亿元,比1978-1999年二十三年间的投资总和高出188.9%。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77.3亿元增加到2008的254.61

2数据来源于2009年和2010年山东年鉴:https://www.360docs.net/doc/c95743621.html,

6

亿元,年均仅增长 14.8%,投资和消费明显不协调。目前东营的投资率是明显偏高的,从1998年开始就一直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远远高于25%左右的世界平均投资率水平。2008年东营的最终消费率只有15.9%,大大低于世界平均80%左右的水平。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困难。[1]

5.社会劳动者素质不高。目前,东营市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都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从产业结构分布看,东营市的农村劳动力占了大头,即使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由于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只能进入简单的工种打工。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将成为制约东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

6.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低,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还比较普遍;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健全;违法成本低、执法代价大,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资源型问题的存在为可持续发展之路设置了障碍。

4.2进行经济转型的有利条件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这里外部发展环境良好,自身发展潜力巨大,在转型试点方面有主要比其它资源型城市更加有利的条件。

1.发展潜力巨大。东营市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渤海湾中心,地理区位优越,北靠京津冀,东临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丰富多样,除拥有丰厚的油气资源外,岩盐可开采储量 24亿立方米,地热可采储量750亿立方米;海岸线长41

2.7公里,浅海和滩涂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530平方公里,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特别是土地资源优势突出,是中国唯一增长土地的地方,人均土地面积6.7亩,尚有525万亩后备资源尚待开发,其中未利用地397万亩,且

7

大部分为国有盐碱荒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3

2.具有典型试点示范效用。东营市与大庆、盘锦市同属石油类资源型城市,但发展环境和特征有主要明显的不同,从外部发展环境看,东营市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北部的津冀地区、东部的山东半岛、南部的济南城市圈发展水平较高,对东营市均有一定的辐射拉动作用,而大庆、盘锦周边区域发展实力相对较弱,区域发展环境远不及东营;从自身发展态势看,大庆虽也已进入衰退期,但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石油经济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且其石化等接续产业已具相当规模;盘锦原油产量较低,石油工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能力不如东营;[2]从石油生产看,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虽已开始衰退,但产量仍相对较高,并能继续稳定一个时期,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较强。因此,东营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作为另类城市列为转型试点,有利于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不同的发展路子,为其它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3.自身转型基础较好。目前,东营市地方人口规模较小,财政负担相对较小;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多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好的发展模式;胜利油田主动支持经济转型,油地双方共同发展的共识高度统一。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经济已具有一定基础,加快转型的条件已经具备。在这一时期,未雨绸缪,及早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多元发展,时机佳,成本低,成功的把握大。因此,将东营市列为转型试点城市,可收到“投入相对较小,收效相对较大”的试点成效。

4.3进行资源转型的不利因素

1、产业层次相对偏低制约了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地方企业规模小,大企业数量少,产业链条短,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全市产业结构以石油、化工为主,石油经济与非油经济、油田经济与地方经济之间仍存在较大势差,区域经济受制于石油经济的问题还很突出。产业布局比较分散,集群化、基地化发展的聚集效

3数据来源于东营经济开发区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95743621.html,

8

应还不明显。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5]

2、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制约了区域的快速开发。沿海防护体系不完善,洪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威协较大。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覆盖率相对较低。环境污染未得到根本治理,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开采,不仅对土地造成明显破坏,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造成不同程度地污染,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恢复整理难度较大,面临主要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3、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区位潜在优势的发挥。目前,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显雏形,但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大通道设施还不完备,特别是港口规模小,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和公路,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强力支撑,加快重大交通设施建设至关重要。[6]

4、周边区域快速发展给本区域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辽东半岛、胶东半岛、济南城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周边地区,呈现竞相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已构成最大最直接的冲击,如果不积极应对,迅速行动,将出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抽离现象,导致经济发展被边缘化的危险。

五、对策

东营市要建设以生态文明为特色、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石油替代产业体系,推进东营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

具体措施为:1.加快产业延伸,提升东营市转型的经济发展力;2.创新机制体制,提升引导东营市经济转型的力度;3.整合城市功能,提升东营市经济转型的支撑力;4.加强区域合作,提升东营市经济转型的辐射力和集聚力。

9

参考文献

[1]李德江.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2]李磊.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法律问题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李文彦.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地理学报,2007(1)

[4]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经济评论,2001(1)

[5]徐建中,赵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及策.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1)

[6]宋晓维,吕玉明.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02(1) [7]王元月,马蒙蒙,张一平.以技术创新实现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山东社会科学,2002(2)

[8]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3)

[9]郑恩才,张涛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构想。北方论丛,2001(5)

[10]王丽丽.浙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0 [11]戴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不利因素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6) [12]衣跷珺,王鹏,李少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与对策.华商,2008(8) [13]刘宗伟.“黄三角”蓄势待发.青岛日报,2006,11(14)

[14]南小英.陕北资源型城市发展能源接续产业的思路与对策.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15]董凯.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策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16]李学良.白银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

[17]叶蔓.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10

[18]韩恩泽.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孙久文;叶裕民. 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2版

11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案例分析 ——孝义 一.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 ① “先矿后城式”,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 ② “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等。 资源城市多以煤炭、石油、铁矿、铜矿业为主。我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①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②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③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④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三. 我国资源型枯竭城市 ① 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② 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 ③ 为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 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 截止目前,国家已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53%10%4%

四.孝义的成功转型 ㈠.孝义城市简介 ①.“孝义”名字的来历: a.郑兴“割股奉母”的淳朴孝行 b.“义虎救樵夫”: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 ②.孝义的自然资源状况 A.土地资源 孝义有“土地沃饶,有西河之美着”的美誉。境遇宜耕面积6.977万公顷,宜林面积10159万公顷,垦殖指数较高。实有耕地面积3.376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6%,现有牧草地4000公顷,占总面积的4.2%。 B.矿产资源 孝义素有“三晋宝地”之称,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分布集中,地质条件好,便于开采。孝义的矿产资源尤以煤、铝为最,是中国第一 批50个和山西省35个重点产煤地之一,也是国家铝工业的主要开发基 地。 孝义境内的煤炭资源是霍西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煤面积为783.5平方公里,占境域总面积的82.8%。探明的地质储量为71亿吨,远景储 量90亿吨。铝土是孝义市的另一个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孝义的西 部山区,埋藏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这里的铝土从质和量上均在全国乃 至亚洲占有重要地位。 ㈡.促使孝义转型的原因 ①.转型前的情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建国以来,孝义市先后被列入国家首批50个重点产煤地区和山西省十大产煤县市。 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孝义市的每个乡镇几乎都有煤焦企业,而且数量众多。拉煤的大车和烧焦的高炉在当时的孝义比比皆是。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孝义的经济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以煤焦为支柱产业的孝义市从2001年至2006年,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顺利完成了“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2008年,孝义市取代河津成为了“三晋首富市(县、区)”。 山西省凡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或者县区,绝大多数都离不开丰富的煤炭背景。在我国能源供应偏紧的那段发展时期,这些地区的经济均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孝义也是这样。 目前,全市采掘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均占到工业总产值和从业总人数的45%以上,资源型企业税收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全市45万人,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 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 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 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 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联邦

政府承担2/3,地方政府负责1/3,启动了“煤炭补贴税”,煤炭公司转型后也是以私有资本为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在资本运营中发挥了很好作用。 2、美国匹兹堡 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基地,因为这里有储量丰富的烟煤,铁矿石可以很方便地从大湖区运来,加上熔剂石灰岩也很丰富,这就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在20世 纪70年代,匹兹堡地区因资源枯竭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企 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问题丛生,市区人口大量下降,成为美国衰退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 匹兹堡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复兴,首先,得益于市政当局和工商界开始了第二次复兴运动,实施重大的建筑和改建计划。造成交通拥挤的无轨电车被地铁线路取代,新的摩天大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最惹眼的是以后现代主义风格设计的匹兹堡优质厚板玻璃公司建筑群,匹兹堡从实践中认识到恢复著名的古建筑物的重要意义。 其次,地方发展会议还提出了一份内城建房与复兴计划,被人们称作美国在解决贫民窟住房问题方面规划得最周密 和最全面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匹兹堡历史古迹基金会开始鼓励保护有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使其免于遭拆房铁球撞击的威胁。但是,匹兹堡中产阶级和中下阶级缺乏像样的住房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和其他保护组织不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行业经济体制改革 【发文字号】忻政发[2013]19号 【发布部门】忻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22 【实施日期】2013.05.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 -2015年)的通知 (忻政发〔2013〕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局、办: 《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忻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5月22日

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 为全面部署推进“十二五”后三年忻州市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山西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3581”为发展战略,以“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为重点,以发挥资源优势和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为手段,建设“三个门户”,打造“三个集散地”,发展“六大经济板块”,构建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综改的成功之路,将忻州市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行先试、进位争先。坚持穷则思变、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先行先试,敢于承担试错成本,实施转型跨越、赶队前行战略。 坚持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立足忻州资源赋存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效益优先、适用为宜,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和增强新型工业旅游城市核心竞争力。 坚持产业第一、统筹兼顾。统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产城融合、转型发展与综合配套改革,找准结合点,打造新亮点,务求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 坚持和谐发展、惠及民生。坚持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聚焦七个重点领域,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一、工作推进情况 1.服装城转型。今年以来,服装城(莫城街道)按照年初确定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提升业态层次、构建配套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三大主线,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南时尚创意园已招商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引进原创设计工作室,成立中韩时尚设计中心,努力实现服装城服务业业态层次的提升。成功举办服博会、时装周和以淘宝直播产业带直播日活动,赴迪拜开展“中国常熟服装城——迪拜经贸合作推介会”,与阿联酋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新机遇。稳步推进新东方男装城、第一楼男装、宝鼎女装等特色标签市场转型升级,1-12月,预计市场成交额1373亿元、增长5 %;优化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功能,运营市场采购监管场所,中亚市场采购专列全程物流时效快速提升30%;1-9月,服装城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值约8.72亿美元,同比下降19.85%,累计货值21.65亿美元。监管平台上1-9月完成备

案商户133家,备案外贸服务企业14 家。完成智慧商城发展规划编制,“智慧商城”项目荣获国家级“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打造快捷便利智能化的全域物流系统,加快建设服装城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审批通过《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打造智慧物流。 2.大数据产业。市城市经济发展公司成立,负责大数据产业园,金融产业园的招商与运营。大数据产业园展示中心展馆建成投用,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产业园内新签订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总数达29家,产业园江南大厦已出租面积约为8950平方米,出租率约为40.7%。当前,中图地理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易华录数据湖示范项目工程、中科软常熟大数据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另有潜在项目12家。召开专门协调会,研究数字经济产业新城项目相关事宜;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易华录等大数据项目三个。1-9月,全市大数据企业实现营收9.68亿元,同比增长144.5%;入库税收4994万元,同比增长115.1%。 3.金融服务。截止三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0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8.9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258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1.51亿元,增长8.2%。金融产业园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已签订入驻企业2家,分别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创业投资协会,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总数达16家,截至目前,产业园尚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在谈项目4家。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江南农商行等金融项目两个。上海石油交易平台项目

工作心得:关于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工作心得:关于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深刻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律,切忌盲目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优化升级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研究和把握产业结构中长期的演变趋势与方向。纵观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容易出现盲目追求产业高级化的观点和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产生的大量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最终爆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持续倒退。因此,产业升级不是越“高”越好,它受制于经济中的要素禀赋结构,脱离要素禀赋而极力推进的产业升级必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因此,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明确自身产业发展阶段,根据具体区情和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确定产业优化方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这类地区差距甚大,而且当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也需要一些资源型工业支撑,因此,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模仿其他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应该定位于在改造升级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结合产业特点及优势,培育符合资源禀赋,技术含量较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及时制定地区产业转型发展规划,顺利带动资源型地区转型 转型不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而是战略的选择,它包括一系列战略决策,规划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如德国鲁尔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世界能源需求结构的改变陷入结构性危机时,德国政府及时成立了规划组织机构,根据国内外经济发

展情况,针对不同时期经济转型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制定和实施了十多项地区转型振兴规划。其后,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制定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明确政府、企业的责权,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完成了鲁尔地区的转型工作。 全区大多的资源型城市是按照一厂一市的前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因此,经营资源产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振兴是矿业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但这些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又有着中央和地方(省、地)之分,在转型上与地方政府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复杂利益关系,双方在转型工作中都希望对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接续产业选择上往往也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缺乏相互沟通。这种局面不仅有碍资源的优化配置,长此以往还可能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保证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应该在国家及自治区层面设立统一的规划协调机构,从整体上进行战略规划,调动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两方面力量,使双方的关系由“囚徒”博弈转变为“合谋”博弈,在国家或自治区政策支持下,通过政府和企业互动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 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核心推动作用,从深层次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是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其实与科技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如美国休斯顿和德国鲁尔地区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升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近年来,我国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这对资源型地区尤为重要。当前无论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

2019年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年,进入了老年期。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XX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转型,重振雄风。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资源是资源型城

市的立身之本。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人无我有。比较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相对来讲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但是,正因为如此,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赖资源的开发,只是在扩大资源开发规模上想的办法比较多,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作的文章少。对本地优势资源以外的产业涉猎更少。过分依赖资源,靠山吃山的想法和做法都非常有市场,并且显得十分合理和可行。可是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他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受到限制的,。一味靠山吃山,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资源枯竭。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首先要设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过日子的思想。这方面的工作难度很大。但是不做就无法改变人们的认识。认识不改变。走转型之路就可能成为空话,或者被淡化和边缘化。其次我们要未雨绸缪,尽早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进行规划。俗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如不及早动手,现在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资源是有限的,不停的挖总有一天要采完的。我市的煤炭资源按现在的开采强度,大矿不到**年,盂县**年左右,郊区不到**年,平定也只是**年。而且现有的资源我们也不能吃干喝净,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余地。第三、要尽早发展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势在必行。就好象人要老一样,资源型城市也要老的。我们人老了要享受社会保险,城市呢,就必须发展接续产业,延缓他的寿命。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全市的城市形象和人民身体健康。已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需要大量资金治理。我市的支柱产业是煤炭,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和回旋余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第3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3,2007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陈学章 (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湖北黄石 435002) 〔摘 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型难题,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始的比我国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应建立法规体系和组织机构、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投资、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企业网络等措施,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工作。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7)0320047203 资源型城市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资源的自然禀赋是导致资源型城市产生的初始动因,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所以资源型城市迟早总要面临转型的问题。工业化最先在英、法和德等国家开始,资源型城市在那里最先发展起来,也最先开始转型。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面临很大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因此分析研究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经验,对寻找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基本模式及评价 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模式、资源的丰度、赋存条件、开采成本、区位等方面的差异,所采取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由很大差异,比较由代表性的经济转型模式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模式,日本模式,欧盟模式三种[1]。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转型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特点是:幅员辽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1995年末美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2400亿吨,可开采年限为258年;澳大利亚储量为909.4亿吨,可开采年限375年。三国的矿业城市主要是煤铁矿区和石油产区,一般规模较小,只有几千人到几万人的规模,转型难度较小。美、加、澳三国的资源型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企业,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对经济进行控制,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因此在处理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问题上,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何时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政府主要解决资源型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由于美、加、澳都是移民国家,人们对于迁移习以为常,绝大部分的居民都能顺利迁移到适合发展的城市。因此美、加、澳的矿业城市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一种是如美国西部由于资源开发殆尽、人去城空而形成的“鬼城”,另一种就是类似休斯敦和洛杉矶这样的综合型城市。这都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三国矿业城市的转型,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这些国家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政策。只是不起主导作用而已。短期政策如利用财政支持和社会福利保障而采取的紧急救援,使经济危机比较平稳的过渡;长期政策则是针对矿产开采不稳定社会结构循环本质而定的。根据有关资料介绍,上述三国所采取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几条[2]。 (1)建立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是指提前公布公司的计划,给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有序地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城市。加拿大法律规定的预警时间是2~4个月。这可以避免工人惊慌失措。 [基金项目] 该成果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200622008 [收稿日期] 2006—06—19 [作者简介] 陈学章(1974— ),男,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 ? 7 4 ?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前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五大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化建设转型都和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城市化要求城市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是导致城市经济转型的直接原因。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目的是重建符合城市化要求和城市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以保持城市经济的生命力。虽然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性理论,但城市转型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客观规律和城市转型主要趋势: 一、信息技术促进转型升级成智能型城市 智能型城市是以城市全面网络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市民的全面知识化和高智力化为核心,更新传统产业,以产业轻型化和高新技术化为主体,并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软性化”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包括新近受到热捧“微博”和“云计算”。而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程的概念,不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集技术、管理、人文、经济于一体的社会化范畴。数字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城市运转中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先导。数字城市是智能型城市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是一个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与生产生活

发展相关的各方面进行多主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诸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服务和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在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方面,真正实现“实时监测动态管控”。 智能型城市将使城市运转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为管理城市提供高效有力的手段。它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更加高效地运作,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打造阳光政府,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管,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它不仅能使城市的形态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高效,环境更加优美,生活品质更高,而且能够依托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智能产业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新一代升级,感知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我们要着力突破感知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使信息智能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二、绿能低碳技术引领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两型社会”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切都离不开绿能低碳技术的支撑和引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特征:一是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节约资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基本思路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基本思路 早在03年,资深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王青云先生就做出深入调研和研究,是业内较早的城市研究经济专家,摘取其精华与好友一块分享,在此再次感谢王老师。 资源型城市,对于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我国资源型城市自身特点,国家应该支持其加快经济转型,并得以快速发展。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是: 1、以加快推进“四个转变”为总体指导思想。推进“四个转变”就是加快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性思维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化主导型转变。 2、把“拓宽资源开发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作为接续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高主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快相关资源的利用开发。一是大力提高主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国家要促进厂矿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政策;三是进一步整顿矿产秩序,坚决取缔非法的小矿,为大型矿山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3、根据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定位、自身特点和市场选择发展替代产业。一是根据国家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发展,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三是城市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应由市场来决定。 4、充分发挥资源型企业与城市政府两个积极性。资源性城市主要依托资源型企业发展起来的,所以还要依赖于其自身发展。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做强做精产业;另一方面要有长远打算,发展资源深加工及其他产业,实现多元化,降低市场竞争冲击;第三个方面,政府要转化职能,变机关为服务,和当地社会融为一体,共谋发展。 5、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转型的重要途径。吸取外来资金是发展自己的一条重要途径,资金带来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管理和理念,对城市经济转型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至于近年来出现的政府急功近利行为,造成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错误,也要引起管理者们的注意。因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需谨慎才是。

资源型企业转型

资源型企业的定义和特征 资源型企业是从事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企业。一般而言,资源型企业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四方面特征:第一,以资源占有优势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丰富的资源形成竞争优势;第二,资源依赖性大,在产品成本构成中资源物耗成本占主体,资源禀赋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基础;第三,地理性强,由于对资源的依赖性大,故在选址时要考虑资源丰富性、供应便利性等问题,进而形成对资源丰富或供应便利地区的根植性;第四,产品附加价值低,资源型企业是一个以利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生产开发领域,长期以来产品的属性、形态、层次变动不大,技术、管理的投入量相对较少,因而其附加价值比率是很低的。 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基本思路 1.转型的着眼点 在市场化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资源型企业的经济地位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化生产与区域综合发展关系处理失当,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不佳。有鉴于此,必须对区域经济开发模式进行革新,实行资源型企业转型,尽快走出由单向度、高强度资源开发而引致的“经济—环境—资源多重发展锁链”。 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着眼点是处理好专业化生产、综合发展、经济效益、后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代价之间的相关关系。通俗一点讲,就是既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百姓负责、还要对子孙负责。专业化生产部门是根据全国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所发展起来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全国经济布局总体发展的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发展专业化生产是必要和有益的。 然而,专业化生产不可能也不应当代替区域的整体发展。甚至可以讲,专业化部门只有有机地融入到区域经济体系之中,才能有所作为,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经济转型所要求的区域综合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而全”、“大而全”,而是在对区域综合优势全面审视、权衡之后,有重点、有关联地实行系统开发和深度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一) 摘要]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进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必要性;战略调整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20%,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全国约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资源型城市都存在一个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特别是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其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单一追求资源开采量的目标,单一抓资源的调出任务,单一抓资源的开掘,因而出现了单一的自然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城市主导产业比较单一。这种以自然资源为单一指向的产业,资源利用面窄,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后续替代产业弱小,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高投入低效益产出所提供的有限资金,在面广、量大、长期落后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建设面前,犹如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2.产业结构较多为超重型。与产业结构单一型相适应,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是以开采加工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其他自然资源而兴起的,这些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属重型工业。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直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一般是能源、原材料的超重结构,有的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3:7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 3.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性和产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如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古代生物转化而来的,其原藏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资源枯竭,产业衰败,容易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败。当前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型城市已步入自然资源递减甚至枯竭阶段的事实表明,如果这一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是形成一种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产业结构就难以实现转型、优化和升级,城市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高新技术产业举步维艰。高新技术既可以提升原有产业,更可以快速发展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益的经济成果和前景无限的市场而获得高速发展,并正在成为支柱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中主要是社会和人文资源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和形象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人文资源缺乏。 5.企业组织结构普遍不够合理。我国资源型城市由于受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城区内部、城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盲目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和国际同类企业相竞争。 6.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矿业产业由于受资源储备条件和地质开采条件的限制,企业大多数都分散在远离市区的山区和近郊农村。我国绝大部分矿业城市也是依山、靠矿区而建,城市空间布局比较分散,这就为城市的集中发展和居民的交通、生活带来诸多先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介绍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地区特点各异,其转型模式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这里介绍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外成功转型发展城市案例。 1、德国鲁尔区 德国鲁尔区是世界经济史教科书中必提的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80年代问题越来越突出,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鲁尔区对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二是吸引外地企业前来投资。市政府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规划,向投资企业提供价格优惠的土地。三是建立技术园区。从1985年起,分5个阶段投资1.3亿马克,建设了一个技术园。四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五是大力发展生产性企业。政府保护原有企业向新的生产行业转变,并积极资助建立新的生产性企业。六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替代产业方面,以发展汽车、化工、电子以及消费品工业为接续产业,通过产业变革的力量改变了整个鲁尔地区的经济格局。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填充废井和环境整治提供资金,由

不同,匹兹堡的保护组织突破以往的作法,不仅设法让中产阶级搬进来,而且还为本市的贫穷居民提供廉价住房,在吸引富裕的年轻专业人员搬进空房的同时,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留下来。 3、法国洛林 洛林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著称的重化工基地,类似于中国现在的辽宁。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以及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洛林下决心实施了“工业转型”战略。 第一,彻底关闭了煤矿、铁矿、炼钢厂和纺织厂等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如煤炭虽有资源,但因井深开采,吨煤成本高于世界市场煤炭价格345法郎,而采取逐步放弃的政策。钢铁工业也由于成本高,吨钢售价比进口高457法郎,尽管铁矿资源丰富,采矿、炼铁、炼钢企业也已全部关闭;二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重点选择了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高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将转型与国际接轨。 第二,洛林还把煤炭产业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并列入整个地区规划。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国土整治部门,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国外的研究主要涵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资源型城市的社会问题、资源型城市(社区)的规划与建设、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交通通勤模式以及资源型城市公共政策,研究学者来自于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国内学者大多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集中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体系、转型评价体系、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迅速发展,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脉络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1.关于资源型城市内涵及发展阶段的研究 1921年,英国学者Auronssean首次提出了矿业城镇的概念,193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Innis分析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发展轨迹,针对其随着资源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发展,又随着资源枯竭而快速没落的发展特征,Innis采用“飓风”一词来形容这种剧烈变化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世人,同时也正式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历程。 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的依赖性问题,资源型城市人口发展特征,资源型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资源型城市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等,主要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Robinson Ira以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工业城镇基蒂马特、安大略的埃利奥特湖、布拉多铁矿区的矿业城镇谢弗维尔等资源型城镇为例,分析了这些城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包括他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模式等,总结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Lucas系统地研究了资源型城镇人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环境因素,首次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他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建设期、发展期、转型期、成熟期四个阶段[2],“四阶段发展理论”对之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资源型城市“四阶段发展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Bradbury通过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机理,他认为非均衡发展理论应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3],Bradbury认为Lucas的“四阶段发展理论”不能完整地表示资源型城市的整个生命周期,

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资源型城市建设转型之路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验的借鉴 杨勇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进入本世纪能源危机日益严峻,传统能源日趋枯竭,全球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入瓶颈,如何能使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重新焕发活力。通过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性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结合山西省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煤炭附属清洁能源以及高科技新能源,充分利用山西省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工业文化资源,最终实现新能源强省和文化强省的目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 1.何谓资源型城市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随矿产资源或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基础能源及其初加工等资源型产品。在我国,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发展到一定阶段,均会面临严峻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尤其是一些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增多,社会矛盾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大省,以煤矿开采业为支柱产业,如何成功实现城市转型,获得生态节能的持续发展,是山西省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已发展成为其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在山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2.1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山西经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现在山西产业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

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

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城市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都面临着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等进行全面调整与转型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型是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芝加哥、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许多世界先进城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城市转型的风雨历程,它们的成功转型模式和经验将给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无锡带来一些借鉴和启示。 模式一:产业多元化战略――芝加哥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产业多元化战略一般是由原来资源采掘加工或传统制造业等单一的产业格局,转变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无论是传统工业城市,还是资源型城市,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是世界城市经济转型中应用最广、最典型的转型模式。下面以美国芝加哥实施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为例来说明。 芝加哥在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推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站到了各个领域的最前沿,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经济体系。 芝加哥是美国老工业城市之一,历史上芝加哥经济结构的主要基础是商业贸易和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位于城市南部的钢铁工业、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以及市区的食品加工、印刷业历来是芝加哥的经济支柱。但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美国工业结构的转型,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就业岗位大量减少,1967年到1982年制造业就业减少了46%,有1/4的工厂被关闭。面对复杂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芝加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进行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到20世纪90年代芝加哥基本完成了经济调整与转型,重新复兴。 芝加哥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可总结为以下方面: 一是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芝加哥政府在分析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芝加哥充分发挥并加强了传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使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以后,芝加哥逐步建立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的经济体系。1990年至2002年期间,芝加哥服务型经济的重要地位急速提升,使其在商务服务业领域的表现毫不逊色于纽约,10年间服务业就业岗位总量增长了82%,达到56.58万人。 二是大力吸引投资,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一个国际城市,芝加哥大力吸引外资,到1998年底,大芝加哥地区共有外资企业3400个,提供就业岗位24万个。除了外资,芝加哥也成功地吸引了不少本国跨国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芝加哥致力引进新兴高科技工业中的管理、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门。如波音飞机公司的总部原在西雅图,但当芝加哥政府得知波音公司为了接近市场而有意迁往美国中部地区时,主动向波音公司提出优惠条件,终于使波音总部迁入芝加哥。波音总部的迁入为芝加哥带来了300多位高级市场管理、项目开发专家。 三是立足传统优势工业,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芝加哥并没有因为追求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而完全放弃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扶植如包装工业、食品加工及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作者:王青云 提交日期:2004-09-02 2002年7月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参见周德群、龙如银:“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 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970091)),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 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那些建国前就进行较大规模开采资源的城市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有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的有关问题研究进行了资助,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就单个特定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如大庆市、大同市、山西省等)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研究。如《资源型地区的持续发展与战略创新》(2000年),收集了原山西省省长孙文盛同志在山西省工作期间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所发表的讲话;原山西省阳泉市市委书记田霍卿同志所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为背景,结合阳泉市、晋城市两个城市的实际,对资源型城市如何加速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