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发挥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发挥的作用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唯心主义的英雄观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少数英雄人物的天才指挥,他们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唯武器论者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武器装备等物质因素。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才能最终战胜敌人,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所谓人民战争,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人民战争,就是人民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者,动员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正义的战争。由广义上论,凡属推动历史进步的战争都能定义为人民战争,但是,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并在其正确纲领知道下进行的战争才是真正定义上的人民战争,彻底的人民战争。虽然“人民战争”这一概念产生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人民战争的实践却早已伴随着历史上阶级或人民的正义战争而产生并且发展。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和人民的团结与进步是战胜强敌的根本条件。在抗日战争中人民群众是进行正义战争的力量源泉,是人民军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靠山。抗日战争中,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杨成武上将在回忆录中写道,1945年1月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艾斯·杜伦上尉来到冀中军区,杨成武安排他到冀中军区九分区的驻地任丘县边关村及皮里村,了解八路军作战情况。日军得知消息集中日伪军包围边关村企图捉住观察员,八路军与人民群众顶着巨大的牺牲保护上尉,忍着悲痛与增援部队击退了日军。事后斯·杜伦上尉感叹中国的军民如鱼水般的关系,并预言中国一定会取得抗战胜利。

美国2004年出版的《弹弓与石子——论21世纪的战争》一书专门列有一章“毛泽东与第四代战争的诞生”,作者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托马斯·海默斯。海默

斯告诉读者,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了解战争如何从短暂的闪击战,演变成今天长达数十年的搏斗。第四代战争是长期战争,而不是所谓高技术、高强度的速决战争,比如,美国用了十多年时间也没有打赢的阿富汗战争。因此第四代战争将以10年,而不是以月或年作为计算单位。

毛泽东是第四代战争最早的践行者,他不仅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并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人民战争的胜利,第一次成功实践了第四代战争的思想。海默斯认为,毛泽东对最重要的事实了如指掌,始终避免与具有优势兵力的军阀和政府军正面作战,并争取农民的支持去夺取胜利,围绕这两大基本要点,毛泽东发展了一整套自己的战略方法,这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16字诀。实践证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比正规部队的战术行之有效。

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且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呢?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一书中作了精辟的回答。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说,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就是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种基本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策略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战争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灵活、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应该是战略反攻战。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说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对于弱国战胜强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与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相对应,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繁荣时期,其突出的标志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和系统科学总结而达到成熟,并形成科学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毛泽东关于抗日持久战和游击战的理论,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许多亚非拉弱小国家和民族广为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为了提升我军打赢战争的战略能力,必须继承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武器,就是毛泽东在国内外战争理论以及战争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基础上所创造的、以积极防御战略为核心的人民战争理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决定战争的胜负不单纯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而是军事、政治,

经济、情报、信息,文化等综合力量的较量。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然得道多助,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必然失道寡助,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最后结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虽凶极一时,但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中国14年的抗日战争,虽历尽艰险,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御侮,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枢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