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本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前言:

两年前我教过苏教版的同一个内容,细读曾写的教学反思,做得好的方面:创设情景串有效地组织了教学,运用了摆一摆、圈一圈的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除法的意义,这些好的做法我会继续使用。同时,两年前给自己留下了思考:12÷4既可以表示“平均分成4份”,也可以表示成“有几个4”,那么是否可以将两种分法同时教呢?延续两年前的思考,继续这个内容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思考先于研读:

本内容是概念知识,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正确理解除法的意

义是以后会除法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是基础,也

是关键。这节课还有一些概念的教学:除号、被除数、除数、

商,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用多种方式学习、巩固概念的掌握。

●对比两版教材:

同:分两个层次。先学习“平均分”,在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

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再“初步认识除法”,从“平

均分”的实例中引出除法,认识除号、各部分的名称,并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异:对于平均分的结果,两种版本的教材侧重点不尽相同。人教版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

得出平均分的结果。苏教版侧重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喜欢

形象思维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得出平均分的结果,思维能

力强的学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反推出平均分的结果。我

想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个内

容,因此,基础部分先不让大家大步走。而苏教版,让不

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两种版本的教案,尊重人教版的教材设计,确定教学目标: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在“平均分”的操作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确定教学内容:

1、例4的教学。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在操作中

掌握除法算式的意义,

2、例5的教学。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景教学:

喜羊羊摘苹果招待客人大家玩积木吃点心闯关救懒羊羊

二、学生分析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

用有趣的情景串、比赛形式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除法算式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为算式创设

具体的情景,动手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

景和实物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成品教案):

过渡语:喜羊羊为客人们准备了20个点心。

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他准备怎么分吗?

A、观察图片,怎么分点心?(每4个放一盘)

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放几盘?)

C、学生动手在书上圈一圈。汇报。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能放

5盘。

D、“20个点心,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像这样的问题我

们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0 ÷ 4 = 5 (个)

E、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F、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有谁知道?(请知道

的同学当小老师。)

20 ÷ 4 = 5 (个)

被除数除数商

G、学生读算式,说名称。

10÷5=2 15÷3=5 18÷

2=9

H:今天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比较例4和例5,观察这两个题目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相同点:都告诉了我们总数,都是关于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问题。

不同点:例4是告诉了一共多少份,求每份有多少。

例5是告诉了每份是多少,求一共有多少份。

4、变式练习:第19面“做一做”

过渡语:让我们和喜羊羊一起动动手、动动脑。

①先圈一圈,再写算式。

每堆6个,分成了()堆。

12÷ =

每堆3个,分成了()堆。

÷ =

每堆2个,分成了()堆。

÷ =

同桌说每个算式的含义。请几个学生汇报。

二、巩固练习:闯关救喜羊羊。

过渡语:懒羊羊在大伙玩游戏的时候,它在草地上睡着了,不

小心又被灰太狼捉住了。我们必须用今天学到的知识闯过灰太

狼设置的三个关卡,才能救出懒羊羊。让我们一起去救懒羊羊,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6÷2=3 12÷3=4 8÷2=4 15÷5=3 10÷2=5 9÷3=3 30÷5=6

学生读算式,说名称。师说名称,生说数。

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独立看图,说说是要分什么,怎么分。

学生填写算式,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在题中的意思,然后指名汇报。

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说你列出的算式,并说说每个数在题中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知识就是力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战胜

了灰太狼,救出了懒羊羊。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12÷4 = 320÷4 = 5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四、磨课过程及反思

成功之

1、教学设计层次清晰。

层次清晰:①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

了解除号的由来;

②会求份数,掌握除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③巩固

练习。一环扣一环,课堂紧凑,过渡自然。

2、用有趣的情景串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我引入了喜羊

磨课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深有同感。每堂课后,我们都有收获和遗憾,为了减少遗憾,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地收获,这就是“磨课”。磨课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更是教师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磨”教材

“磨”教材是关键,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认真钻研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的统一内容,比较异同。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

“磨”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并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法。

“磨”教法

用有趣的情景串组织教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我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手段。除法算式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为算式创设具体的情景,动手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景和实物中很好地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磨”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三次课结束后,通过不断的反思,总觉得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每次课后的有效反思,总能让下一节课收获更多。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越“磨”越感悟: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