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省高考对口升学幼师语文试题

2014年河南省高考对口升学幼师语文试题
2014年河南省高考对口升学幼师语文试题

河南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

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角.(jué)色涅槃.(pán) 一曝.(pù) 十寒

B.累.(léi)赘商贾.(gǔ) 良莠.(xiù)不齐

C.校.对(xiào) 气馁.(měi) 提纲挈.(qiè)领

D.穴.(xué)位木讷.(nè) 病入膏肓.(m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万籁俱寂斧底抽薪汗牛充栋

B.风华正茂目不暇接拭目以待

C.桀骜不训自惭形秽莞尔一笑

D.因噎废食义愤填鹰同仇敌忾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

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

....,情节曲折。

B.我认为萍水相逢

....的人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心朋友。

C.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描绘了一幅巧夺天工

....的自然图景,瞿塘峡的雄,巫峡的秀,西陵峡的险,充分展现了造化的神奇。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

就买一幅吧,挂在家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第 1 页(共7 页)

5.下列名句、作品和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雪》——毛泽东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李白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登高》——杜甫

D.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九日》——李清照6.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色和白色因为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C.作者因为喜欢蓝色和白色的喇叭,所以也喜欢蓝色和白色的喇叭花。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B.《拣麦穗》回忆“我”跟着大姐姐们去拣麦穗的难忘经历、奇特梦想及悲伤结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苦难岁月里农村百姓的生活。

C.《我与地坛》具体描述了作者对地坛由向往、憧憬到失望、痛苦的情感变化历程,表达了对国家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保护的思考。

D.《灯下漫笔》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8.《祝福》描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对这句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祥林嫂受尽人们的嘲讽和歧视,她痛恨万恶的封建礼教,但只能把仇恨和哀伤埋藏在心底。

B.她已濒临死亡,快要见到爱子阿毛了,内心隐隐感到安慰,故不再悲哀,愉快地等待死神的降临。

C.她已彻底看清了现实的黑暗,即使再悲哀也无人同情,不如丢掉悲哀,坦然去死。

D.长期的精神打击与折磨,使她陷入极度悲哀,她的精神已完全麻木,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第 2 页(共7 页)

9.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善良、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虽然变成大甲虫,但是其家人对他不离不弃,让他尽享家庭温暖。

B.《宝玉挨打》中,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宝钗和黛玉分别探伤的对比描写,来展示钗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C.《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青年妇女形象。

D.《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虽追求奢华,但在不幸面前也能显示出英雄气概。

10.《琵琶行》结尾处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C.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二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两人都是天涯沦落,都有满腔的“幽愁暗恨”。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卫风·氓》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的遭遇,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幸福生活。

B.“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借景抒情的名句,写出了诗人在异地他乡的孤独感。

C.《梦游天姥吟留别》在留别诗中可谓别开生面。诗人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生动地表达了他的追求和理想。

D.《再别康桥》以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12.《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作者是

A.杨红樱B.王一梅

C.汤素兰D.郑春华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第 3 页(共7 页)

13.“视觉化的幼儿文学”指的是

A.幼儿童话B.幼儿生活故事

C.幼儿图画故事D.幼儿戏剧14.我国第一部创作童话集是

A.《小白船》B.《稻草人》

C.《宝葫芦的秘密》D.《大林和小林》15.下列作品中,属于幼儿抒情诗的是

A.《鸟树》B.《半个喷嚏》

C.《等我也长了胡子》D.《小老虎逛马路》16.《灰姑娘》采用的结构是

A.三段式 B.层递式

C.循环式 D.对照式17.下列关于幼儿图画故事特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形象的写实性B.构图的连续性

C.画面的趣味性D.整体的传达性18.创作幼儿生活故事应当注意

A.语言凝练B.想象丰富

C.谐趣浓D.意境美19.幼儿戏剧的戏剧冲突往往

A.紧张激烈B.单纯有趣

C.生动具体D.曲折复杂20.幼儿图画故事《鼠小弟的小背心》没有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夸张B.拟人

C.比喻D.反复

二、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1.简述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方式。

22.简述幼儿散文的特点。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第 4 页(共7 页)

三、阅读和理解(每小题2分,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以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操相联系的人。……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的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第 5 页(共7 页)

2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4.结合上下文,第一段的“精神的不平等”具体指哪些内容?(2分)

25.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引用笛卡尔和雨果的名言,论证方法是什么?(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26.这段文字选自元杂剧《》,作者是。

27.对这段曲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菊花怒放,凉风习习,北雁南飞,霜林染红。面对如此美景,莺莺如痴如醉,希望

张生留下一起尽情欣赏。

B.“染”、“醉”二字,不仅把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

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C.莺莺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光停留,意在表达不忍分离的依依之情。

D.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28.文中画横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儿歌,完成29~31题。

小鸡你别看

刚把饭碗端,

小鸡跑来看:

歪着头,瞪着眼,围在身边打转转。小鸡小鸡你别看,我早改了坏习惯:不掉菜,不掉饭,你快捉虫去解馋。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第 6 页(共7 页)

29.从儿歌的内容看,这首儿歌属于儿歌。

30.简析这首儿歌在音韵方面的特点。

31.简析这首儿歌在节奏方面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2~3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节选自《师说》)32.(1)《师说》的作者是。

(2)按原文将文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3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从而师.之

A.越国以鄙.远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四、作文(30分)

3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请结合你的经历、见闻和认识,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第7 页(共7 页)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绝密★ 启用前 201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明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笑靥(yè)盥(guán)洗粗犷(guǎng)暮(mǜ)然回首 B. 书箧(qiè)装帧(zhēn)碑帖(tiè)博闻强识(zhì) C. 敷(fú)粉脂(zhi)肪烙(lào)印刀耕火种(zhòng) D. 采撷(jié)竹笋(sǔn)咋(zé)舌拈(niān)轻怕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俸禄切磋投桃报李一笑泯恩仇 B.发轫枢纽并行不悖久旱逢甘霖 C.花哨原委如雷贯耳时事造英雄 D.调剂伸张促不及防真人不露相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润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润多姿多彩顽固框定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张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 自1993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

2016年河南省对口升学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A .自诩(x “) 雾霭(?i ) 众目睽睽(ku ?) B .咀嚼(ji ?o ) 粗糙(z …o ) 断壁颓垣(yu ?n ) C .笨拙(zhu ?) 形骸(h ?) 残羹冷炙(zh ?) D .慰藉(j ?) 梦魇(y ?n ) 称心如意(ch ?ng ) A .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一些电脑黑客应运而生。 B .他用南阳玉雕刻成的人物花鸟,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真可谓巧夺天工。 C .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D .这个选手个子虽低,但经验丰富,拿两块金牌如探囊取物。 河南省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测试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 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 .精悍 B .谬种 C .阔绰 D .寒喧 伶利 编纂 滑稽 玉箸 面面相觑 不言而谕 按图索骥 瞠目结舌 越组代庖 苍海桑田 沸反盈天 揣揣不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 ....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 。她像坐在一片 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 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 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A .一大堆 B .一大片 C .一大堆 D .一大片 银白 洁白 洁白 银白 洁白 洁白 银白 洁白 升起 笼起 笼起 升起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共 8 页)

2015全国二卷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5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海南、广西)新课标II)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

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

201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

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整理编辑的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 本试题卷共七道大题,22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 )、深( )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 )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萃孚fóu 佳恪gé B.粹负fú 佳恪kè C.粹负fù 嘉恪gé D.萃孚fú 嘉恪kè 【答案】 D 【解析】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后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萃字从草不从米,据义定形。 深孚众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读fú,褒义词。 深负众望:指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负:辜负,读fù,贬义词。 懿行嘉言:嘉,美好的意思,不能写作佳。常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2009年湖南卷字音题曾考过嘉言懿行(yì)。 恪守:谨慎而恭敬遵守。恪读kè ,形声不能套读半边。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一题多考,既考字音、字形,又考成语运用。题目新颖,含金量极高。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16年河南省对口升学幼师类语文精彩试题卷

河南省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 . .. .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精悍B.谬种C.阔绰D.寒喧伶利 编纂 滑稽 玉箸 面面相觑 不言而谕 按图索骥 瞠目结舌 越组代庖 苍海桑田 沸反盈天 揣揣不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她像坐在一片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A.一大堆B.一大片C.一大堆D.一大片银白 洁白 洁白 银白 洁白 洁白 银白 洁白 升起 笼起 笼起 升起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第 1 页(共 8 页) A.自诩(x“)雾霭(?i)众目睽睽(ku?) B.咀嚼(ji?o)粗糙(z…o)断壁颓垣(yu?n) C.笨拙(zhu?)形骸(h?)残羹冷炙(zh?) D.慰藉(j?)梦魇(y?n)称心如意(ch?ng) A.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一些电脑黑客应运而生。B.他用南阳玉雕刻成的人物花鸟,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真可谓巧夺天工。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D.这个选手个子虽低,但经验丰富,拿两块金牌如探囊取物。

201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缜(shèn)密感喟(kuì)紫蔷薇(wēi)暗香盈(yínɡ)袖 B.镶(xiānɡ)嵌驰骋(chěnɡ)栀(zhī)子花逸兴遄(chuán)飞C.热忱(chén)别(bié)扭康乃馨(xīn)积微成著(zhù) D.菜肴(yáo)酣(hān)畅蒲(pú)公英春风拂(fó)面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埠绰约扣人心弦扶老携幼 B.博奕翘楚以逸待劳固若金汤 C.笃信聪慧日臻成熟灸手可热 D.溃乏矫情所向披靡汗流浃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A项。B项中,“博奕”错误,本意是下棋的意思。所以应为“博弈”。C项中,“灸手可热”错误,应为“炙手可热”。D项中,“溃乏”错误,应该是“匮乏”。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营养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99639409.html,] A.鉴别色泽终于适量 B.鉴别色彩终于适当

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 D.甄别色彩最终适量 【答案】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D项。A项中,谓语动词“是”缺少主语,将“实施了”改为“实施的”还原主语即可。B项中“前者”指代不明。C项句式杂糅,“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两种句式杂糅。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 脱这种困境 ..?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答案】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学科网法是,首先联系词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二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臵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

河南省高考对口升学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精选文档

河南省高考对口升学幼师类语文试题卷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河南省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幼 师类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恪.(kè)守炫.(xuán)耀六龙 骖.(cān) 驾 B.隽.(juàn)永猝.(cù)然忐.(t?n) 忑不安 C.蝉蜕.(tuì)玉砌.(qiè)游目骋.(chěng) 怀

D.熨.(yùn)帖剥.(bāo)蚀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咀.(j?)嚼赏鉴 A.峥荣漫溯荡漾妄自菲薄 B.笙箫汹涌粗糙丰华正茂 C.废墟草莓围裙成年累月 D.忧郁蔚篮趋附凝神屏息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小区业主在小区违章盖别墅,六年来持续的施工让楼下的居民不堪其扰,纷纷卖房或搬走,如今这栋楼已十室九空....。 B.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接着出版人、编剧,纷至沓 来....,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C.我们所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 A.送捧挂B.运揣走 C.运拿挂D.送拿走 5.下列名句、作品和作家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绖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上海卷)Word版-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 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2) 语文 使用地区: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贵州、甘肃、西藏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做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 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上 -------------------- 答-------------------- 题--------------------无 -------------------- 效------------

幼师类语文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幼师类语文检测试题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ɡě)慰藉(jì)纸鸢(yuān)缢死(yì) B.勇剽(biāo)暮霭(ǎi)休憩(qì)宁谧(mì) C.眼睑(jiǎn)猜度(duó)沮丧(jǚ)忐忑不安(tǎntè) D.嘬着(zuō)腌臜(āzā)畏葸(sī)纨绔(kuā)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贪得无厌换得换失背信弃义抱新救火 B.深思慎取声如宏钟泣下沾襟悬牙绝壁 C.化险为宜仓皇逃窜中流砥柱七窍生烟 D.锦囊妙计披荆斩棘身先士卒屈尊下顾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 B.这本书描写农村普通人的生活,这个环境跟我的情况似乎有点相似,因此 更能让我动之以情 ....。 C.她走起路来故意让皮鞋踩出“卡卡”的响声,一副旁若无人 ....的样子。 D.他当了两年的局长,却没干过一件实事,这次被免职,实在是众望所归 ....。 4.下列关于作品、作者、作品中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西厢记》――王实甫――崔莺莺 B.《牡丹亭》――汤显祖――杜丽娘 C.《茶馆》――老舍――王利发 D.《三国演义》――施耐庵――诸葛亮 5.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B.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键入文字]

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和答案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山西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山西省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

2016年河南省对口升学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A .自诩(x “) 雾霭(?i ) 众目睽睽(ku?) B .咀嚼(ji?o ) 粗糙(z?o ) 断壁颓垣(yu?n ) C .笨拙(zhu?) 形骸(h?) 残羹冷炙(zh?) D .慰藉(j?) 梦魇(y?n ) 称心如意(ch?ng ) A .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一些电脑黑客应运而生。 B .他用南阳玉雕刻成的人物花鸟,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真可谓巧夺天工。 C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D .这个选手个子虽低,但经验丰富,拿两块金牌如探囊取物。 河南省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 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 .精悍 B .谬种 C .阔绰 D .寒喧 伶利 编纂 滑稽 玉箸 面面相觑 不言而谕 按图索骥 瞠目结舌 越组代庖 苍海桑田 沸反盈天 揣揣不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 ....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 。她像坐在一片 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 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 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A .一大堆 B .一大片 C .一大堆 D .一大片 银白 洁白 洁白 银白 洁白 洁白 银白 洁白 升起 笼起 笼起 升起幼师类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共 8 页)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打印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

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