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总结之辩行记

1.在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争论中,对立的并不是观点而是情绪。同一个意思,选择带有特定感情色彩的字眼进行渲染,就可以造成完全不同的观感,以至于听起来像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

2.其实,在我们原以为是问题焦点的那些争论背后,往往有另一个真正的核心问题哑然不语。决定辩论胜负的关键从来都不是表层的定义和逻辑,而是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心态这个天平向哪方倾斜。

3.不是我不回答你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本身有问题。保守派和自由派在一些悬而不决的问题上的争论,无非是两种同样正确,只不过取向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4.现象A真正值得发掘的意义往往并不在于与A恒常联系B,而是在于使A得以存在的C。

5.说服之道的最高境界:顺势而为。最有效的反驳不是要证明对方错,而是要证明对方所做的事情,正在违背他做这件事的初衷。

6.不能深入理解人性的实然状态,就没资格空谈道德的应然理想。无论是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霍布斯,还是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家边沁和密尔,更不用说以《国富论》名垂青史的亚当?斯密,都是从正视人性的阴暗面出发,来设计最自私的人也能遵守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人各私其私,公在其中矣,不需要大家都变成圣人也能实现升平治世,这才是更靠谱,更有操作性的社会建构原则。

7.猫狗打架并非为争夺老鼠,只是由于各自语言体系正好错位。在“诗”的语言模式下,情绪直觉才是主宰,放下所谓“以理服人”的高傲姿态,多些温暖和真诚的东西总不会错。

8.真正的科学精神,恰恰是始终对科学本身(前提、方法、结论)的限度保持清醒的认识,所以科学能够理解愚昧,愚昧却不能理解科学,只因前者自省而后者迷狂。

9.只有始终将我们的地位、处境、立场始终置于“无知之幕”背后,谨记其随机性与偶然性,才能得出为公共理性所认可的结论。

10.按照康德的说法,“直观无概念则盲”——在你不知道要看什么的时候,你实际上是看不见什么的;而你以为直接看见的东西,其实也仍然是间接依照某种先验概念形成的产物。

11.“名”为什么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会成为情绪的引航标、 感觉的筛选器,以及最终印象的建构框架。我们对于事物的感受,就像结晶体一样总要围绕着某个晶核生长, 而这个晶核就是最初的命名。

12.我们的信息通道(感知器官)每秒可以提供 100 万 比特的数据量,但是只有 15-20 比特进入意识,99.998%的信息实际上是不被感知的。

13.如果你的工具箱里只有锤子,看任何东西都会像是钉子。

14.不管是精神病人还是精神病学家,

只要是人就有思想,只要有思想就有范式,只要有范式就有体系,只要有体系就能自圆其说。而在两个都能自圆其说的体系间做出取舍,标准就应该是优劣而非对错。

15.遇到种种奇谈怪论,恰当的做法不是直斥其错误,而是彰显其无聊。

16.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筛选,心安理得地成为自己偏见的囚徒。在越来越容易自由获取海量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是把这个囚笼做得更加坚固,而不是试图去打破它。

17.科学之所以有别于前现代的哲学、神学和玄学,精髓就在伽利略的这对原则里:不自洽的不科学,太自洽的也不科学;说不通的当然不对,怎么都能说得通的更是不靠谱。

18.不过我们要小心,把别人想得太蠢本身就是一种愚蠢。

19.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不能证明气候好,满汉全席的饕餮不能证明生活水准高,路上堵着人直愣愣地追问幸福也不能证明我们生活在天堂里。

20.当我们想要力证某事不可能,最好的办法不是反复强调其荒谬性,反倒是以退为进,像最忠心的员工那样努力想办法写计划,细致耐心且详尽扎实地列举所有使其成为可能的条件。而当这份清单完成之后,成本的高昂和机会的渺茫,会使受众自动得出“不可能”这个结论。

21.类比只有形象性的渲染与煽动力,却并无说服意义上的论证效力,只能强化同意者的同意,却不能改变不同意者的不同意,只能赢得围观粉丝的掌声,却很难架得住质疑者冷不丁的反戈一击。

22.19 世纪末英国首相狄斯累利的那句名言:“谎话有三种:谎话、可恶的谎话和统计学。”

23.滑坡论证:建构由 A 到 B 的理论联系(滑坡),再通过 B 的明显弊端来证明 A 的不可接受。克制滑坡论证的关键,就是别太计较个别的归谬,却要留心这个坡是否真的那么“滑”。

24.“进化意义上的稳态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凡事都可行,但是并非凡事都有益。不管是人是物,都蕴含无限的可能性,但其中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在与不同策略的多次博弈中脱颖而出成为现实。

2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句经常被用来和稀泥的名言,基本等价于“吵什么吵,爱怎么着怎么着吧”。真正的见仁见智,绝不是你一套我一套,而是要求仁者体会智中之仁,智者洞见仁中之智;在冷冰冰的专业精神里看到仁心,在傻呵呵的与人为为善中看到智慧,才是真仁人,才是真智者。

26.要对那些动人的宏大叙事保持警惕,看清楚,对方很有可能是在耍流氓。

27.正能量就像出汗,负能量就像打寒战,调节冷热而已,哪有什么价值导向的光明与黑暗。正如“感到寒冷”是抵御寒冷的基本前提,恰

当的负能量也是自我保护的必须。而正能量的迷魂汤就像酒精一样,往往会让人在应该觉得寒冷的时候,反而制造出一种浑身燥热的假象,身体在错误信号的引导下会加快散热,判断力也会在所谓“正能量”的煽动下失去准头。

28.在无法直接以判决性实验或逻辑推演得出结论的情况下,要想有效论证某个选项是最优解,我们的重点就不应放在列举其各项优劣上,而是要致力于说明,该选项在所有可能的选项中,具有最强的“稳态”性质——也就是说,选来选去最终还是要选到我这里,倒不如一开始就免去折腾。

29.降低对手的维度而非证明对手的错误,倒还真是一种重要却少有人理解的辩论思路。

30.理由只能感动人,原因才能驱动人。要避免“十动然拒”,先得分清原因和理由,再以理由为表,以原因为里构建令人“十分感动然后接受”的论述。

31.我们都是人,喝多了都吐挨打了都疼。

32.所以说,当你想要反驳某种观点的时候,必须首先弄清楚支持这种观点的最强有力的理由是什么。盯着这个最核心的优势展开论证,在对方貌似最有道理的地方进行反驳,往往会收到奇效。

33.资源稀缺环境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由于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会导致穷困潦倒和压力过大的人出现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34.说话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如果身份出现错位, 正确的话也可能讲成错的。

35.有个孩子自打出生起就一直不说话,家里以为是哑巴也只能认命。谁知道有天吃饭时,这孩子突然冒出一句“妈你盐放多了”。家人喜极而泣,抱着孩子就问,乖乖你会说话怎么一直都不做声咧?这孩子淡定地回答道:“之前各方面都挺满意的, 有什么好说的呢?”

36.好文章的共通之处是 “有点什么必须得说”(have some thing to say),而烂文章的共同点是“必须得说点什么”(have to say some thing)。

37.不满,是任何有意义的言说的根本前提。“物不得其平则鸣”“有感而发”

38.某人遇到一条狗朝他狂吠,吓得战战兢兢。一旁的朋友笑话他:你没听说过咬人的狗不叫吗?他回答道:我当然听说过,问题是,这条狗听说过吗?

39.从谩骂、人身攻击和纠缠态度的情绪宣泄,到理据越来越充分,越来越有针对性的辩驳,再到以承认对方的合理性为前提的顺势而为,反驳也有由低到高的层次之别,大家都往高处走,意见市场就会清静得多,有意义得多。

40.利用竞争性假说弱化对方结论。这种“弱化”的攻击方式,比直接的反驳好用得多,因为它不用针锋相对地证明对方错误,只需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一种看似合理的可

能性,暗示对方的结论有可能不正确

41.用编排过的正确信息让你得出错误结论,用隐含的错误前提让你误解相关信息,或者是用无关利息让你忘记真正的问题所在。总之,忽悠的精髓是“似是而非”和“借力打力”。

42.任何只讲质不讲量的思维在科学上都是耍流氓。

43.唯有辩论双方都尽全力深化自己所执的立场,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真理的合题,这也就是辩手之偏执的意义。

44.精神上有昂首挺胸横眉冷对的大格局,行为上才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谦卑。 谦谦君子,真不是装怂就能做到的。

45.清晰叙事的关键,并非谴词造句的文字功夫,而是把握读者心态,从读者视角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6.“你行你上”这个逻辑的关键谬误,就在混淆了做事的“行”,和提供有意义的批评或者指导意见的“行”,而前一个“行”,又往往是与后一个“行”相反对的。

47.你很少见到脑门中枪的伤员;但这并不是因为脑门不会中枪,而是因为但凡脑门中枪的,基本上也不可能活着被你看到。“情歌总是老的好”,并不一定是因为过去那个年代的词曲创作水平更高,更多可能是因为年深日久还能脍炙人口的,都是幸存下来的经典; 比如“远到的和尚会念经”,倒不一定是逆向歧视,还真有可能是因为若非高僧大德真有两把刷子,谁会大老远的跑来跑去巡回讲经?

48.因此,最有效的说服之道, 并不是堆砌数据和诉诸权威,而是认真想明白两件事:1、听众已经接受了什么?2、如何证明我希望他们接受的这个东西,与他们已经接受的东西其实是一回事。

49.要尽自己所能的不去嘲笑,不去悲悯,不去怨天尤人,而只是去理解。

50.充分承认对方的合理性,才能有力反驳对方的荒谬之处。具体落实到可操作层面,就是要用 SO WHAT 的原则来应对质疑——对呀,那又怎么样呢?你说的话确有几分道理,但却并不能推导出你想得到的结论啊。

51.用理论上“更好”的东西的存在,来证明实际上的“好的”东西的不可取。

52.如果掌声和笑声居然成了辩论赛的标配,以至辩手跟相声演员一样,不逗乐观众就算没尽到义务,这才是真正的耻辱。辩论仍然是魅力无穷的,但其中应该有一种精彩,只关乎门道,无关乎热闹。

53.让我们重新解读一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的合理性:从理论上说,自己和他人的标准是一致的,并不存在高低之别,但是由于我们比较了解自己,比较善于为自己辩护,并且存在一种放大自身痛苦、美化自身动机的本能倾向,所以必须对自己“严”一点;而他人与我们是有隔膜的,很多苦衷我们并不知道,

至少没有切肤之痛,作为旁观者进行论断很容易错怪或者苛责,所以要善意地留出一点余地,应该“宽”一点。总之,在操作层面上宽严有别,才能实现结果上的一视同仁,这跟用有屈光度的眼镜来矫正视力是一个道理。

54.在高头讲章的逻辑大厦底下,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笑料宝藏,平时多挖掘多练习,熟能生巧加快反应速度,自然就不会吃哑巴亏生闷气。当你面对谬误时自然有一股笑意涌上心间,就离辩才无碍的境界更近一步了。

55.“举证责任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56.通过建构“反向二难推理”,来破解对方提出的二难。就像用叉子没法喝粥一样,二难推理,只适用于干脆利索的概念辨析,对付不了粘粘乎乎的世态人心。

57.试图唤醒某种个性体验,重要的不是理论的正误,而是情绪的强弱,简言之,你其实是在表演。

58.在一个特定的对话场景里,诸如说话者的性格特征、相互之间的权力关系、物理与心理距离、双方的共识背景,以及其他人的在场状态等等因素,都是“话术”要综合考虑的,而这些考虑是可以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是综合了诸如传播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的严谨的技术方案,不是那种“道可道非常道”的纯粹悟性。

59.你得先承认有病,才不会放弃治疗;你得先承认没有人是完全客观的,才能认真对待我们的主观臆断,防止它把我们带得太偏。

60.怎样防御提问中的陷阱呢?介绍一个“反向质疑”的思路。一共有三种形式:反向调换顺序、反向追问前提、反向建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