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古典主义对七星诗社的批判和继承

法国古典主义对七星诗社的批判和继承
法国古典主义对七星诗社的批判和继承

法国古典主义对七星诗社的批判和继承

法国最早出现的重要文学流派是16世纪的七星诗社,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则是17世纪的古典主义。然而这两个流派之间似乎产生了某种断裂,呈现出一幅古典主义者打倒七星诗社、17世纪和16世纪势不两立的画面,以至后人对七星诗社的领袖皮埃尔·德·龙沙(1524-1585)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法国文学史》(上册)中说龙沙“是个典型的宫廷诗人”、“不是为君主歌功颂德,就是抒写…爱情、酒、欢宴、跳舞……?他在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短促、郁悒虚无的消极思想”,因此“他的实际成就与这种声誉很不相称。”[1]李健吾先生则深感不平,他认为龙沙“是被法国17世纪唯理主义诗派所埋没的最大的文艺复兴时期诗人……龙沙的真正立场是什么?是法兰西,他关心的是法兰西人民的命运……而我们的《法国文学史》(上册)却说他的…保守思想在诗中暴露无遗。?…暴露无遗?的是他的象征法兰西尊严的祖国之爱……他对诗的宣言本身不是发扬法兰西精神又是什么?”[2]

近10年来,我们注重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而对西方古典文学、尤其是对这类引起争议的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对龙沙的这种针锋相对的评价不仅事关龙沙个人,更涉及到七星诗社和古典主义这两个重要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学流派演变的角度,就法国古典主义对七星诗社的批判和继承问题发表一点浅见。

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众所周知的事实。

法国古称高卢,于公元前一世纪被罗马帝国恺撒征服,高卢语遂被罗马士兵、教士、商人使用的通俗拉丁语所取代。罗马帝国灭亡后,由于蛮族入侵和方言的影响,通俗拉丁语至8世纪时演变为罗曼语,即古法语,到14至16世纪形成了中世纪法语。中世纪时由于教会垄断教育,加上封建割据使方言土语无法统一。所以学者们都使用拉丁语,法语因不受重视而显得贫乏、粗陋。1515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登基,加强王权,开始了法国的文艺复兴,使统一语言成为时代的需要。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敕令,规定用法语代替拉丁语。

龙沙生逢其时。他出身贵族,幼年时曾给王太子们当侍童,后来随从出国,广泛游历,学会了英语、德语、意大利语。1542年他因病失聪,遂放弃他本该从事的外交和军旅生涯,于1544年进入由杰出的希腊拉丁学者让·多拉(1508-1588)创办的科克勒学院,钻研古希腊罗马文学。他与多拉和杜贝莱(1522-1569)等于1549年组成了七星诗社,并由杜贝莱执笔撰写了《捍卫和宏扬法兰西语言》作为七星诗社的宣言。概括地说,他们是要以统一和改革法兰西语言为己任,以创作堪与古代诗歌相媲美的法兰西诗歌为宗旨,为此他们主张用各种方法增加法语的词汇,例如借用古代希腊和拉丁语言、方言土语及各种行业中的词,模仿希腊拉丁语和意大利语等的构词方式组成复合词,用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形容词的动词化等手段创造新词等等。他们还提倡亚历山大诗体,主张讲究韵律,用法语创作民族的新诗。他们的努力使法语得以丰富和规范化,获得了它作为民族语言所应有的地位。

这种情况在17世纪发生了180度的转变。1605年,“语法诗人”马莱伯(1555-1628)登上舞台,他声称七星诗社在丰富法语词汇的做法使法语庞杂不纯,因此要清除各种外来词汇和民间俚语。他主张以宫廷和上流社会的语言作为书面语言的典范和标准,使法语变得明晰、准确、和谐。他认为写诗要刻苦雕琢、形式完美,因此为亚历山大诗体制订了严格的规则。到了30年代,法兰西学士院在首相黎世留支持下成立,任务是统一文字、制订语法规则和编纂字典。学士院的组织者夏普兰(1595-1674)探讨了悲剧规律,对体裁作了划分,并起草了著名的对高乃依(1606-1684)的名剧《熙德》的意见书。从60 年代开始,古典主义进入了鼎盛时期,它的立法者布瓦洛(1636-1711)于1674年发表了《诗的艺术》,对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主张逼真地模仿自然和热爱理性,要以古希腊罗马作家为典范,并对各种体裁作了严格的划分。通常认为马菜伯、夏普兰、布瓦洛标志着古典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他们相互之间虽然意见不一,但是对龙沙和七星诗社却一致反对,因而使龙沙的声望随着古典主义的进程而于17世纪初开始动摇,从30年代起不断下降,到60年代后就受到蔑视而逐渐被人遗忘了。

以上的简略回顾自然会使我们产生疑问;这两个前后相接的文学流派为什么如此水火不相容?马菜伯为什么要起劲地反对龙沙,龙沙和七星诗社是否有应受后人诟病的缺陷呢?

龙沙成名之时,法国正在进行长达36年的宗教战争,因此他在宗教战争中的态度当然会成为后人研究他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国文学史》(上册)指责“龙沙站在宫廷一边,反对新教”,“他咬牙切齿地把新教徒比作…毒蛇?、…瘟疫?”。[3]这种指责并非没有根据,《法国出版的法国文学史教程》也指出:“由于他的地位、所受的教育和信念,他毫无保留地服务于天主教和君主政体的事业”,[4]不同的是它紧接着又补充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统一”。[5]可见事情本身并非那么简单,可以一目了然。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是这场战争的性质。正如我们在今天不能简单地评论清兵入关一样,对于历史上的、尤其是别国历史上的复杂情况,似乎不宜机械地加以判断,不能因为资产阶级搞了宗教改革,便以为新教一定比天主教好。实际上这“是一场没有国家立场的混战”。[6]“也是一场大封建主争权夺利的战争。”[7]因此“无论是天主教,无论是基督教,我们后人不在当时历史漩涡中,最好少在这上头谴责某一方面”。

[8]第二是龙沙个人的态度,他不是主张迫害新教徒的铁杆天主教徒,而是为法国的统一着想:“诗人既坚决反对天主教的假仁假义,也坚决反对日内瓦的伪君子——新教徒。然而,这位对宗教论争实质态度冷漠的龙沙,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天主教能够促进法

国的民族统一和独立”。[9]后来新教领袖亨利四世皈依天主教而统一法国,证明他的看法并没有错。第三是龙沙并非因为“站在宫廷一边,反对新教”才遭到古典主义者的反对,因为在16和17世纪的法国,诗人要想成名都必须接近宫廷,这从马莱伯到布瓦洛、甚至连莫里哀都不例外。

后人反对七星诗社的另一个理由是它的贵族倾向。七星诗社创作的确实是贵族化的诗歌,正如它在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我只想告诫渴望不平凡的光荣的人,远离这些无能的欣赏者,躲开无知的民众——他们是一切非凡的古代知识的敌人,而满足于很少的读者……”[10]七星诗社正是以此来反对中世纪的民间文艺的。但是问题在于除了古代行吟诗人的口头文学以外,从品达罗斯、贺拉斯到古典主义时代,书面诗歌的读者从来都不是民众,这一点直到现代的象征主义诗歌和超现实主义诗歌都没有多少改变。古典主义的悲剧只表现帝王将相,它的观众和古典主义诗歌的读者一样仅限于宫廷、贵族和少数富裕悠闲的资产者,即使观众较多的喜剧也大多只在巴黎演出。连莫里哀这样杰出的喜剧家也要依附路易十四,用自己的剧作为王权服务,可见古典主义文艺从来都不属于民众,而且正是古典主义的法则把法国文学在贵族的高雅趣味中禁锢了200年之久,因此七星诗社的贵族倾向决不是它遭到古典主义者反对的原因。

马莱伯既然不是反对龙沙的思想倾向,那么他反对的只能是龙沙的创作理论和作品了。

毫无疑问,龙沙是法国近代第一个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模仿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阿那克里翁和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写的4卷《颂歌集》(1550—1553),和模仿意大利诗人佩特拉克的3卷《情诗集》(1552、1556、1574),使他成为法国当之无愧的诗坛盟主,整个欧洲的宫廷和人文主义者景仰的诗人之王。然而龙沙作为诗人并非完美无缺,他毕竟未能实现创作出堪与古代史诗媲美的法语史诗的宏伟目标。他认为法国之所以内战频繁,是由于缺少一部大型的民族史诗,因此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雄心勃勃地要与荷马和维吉尔相匹敌。在查理九世的授意下,他根据法兰西人源于特洛伊英雄的神话,模仿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写作《法兰西亚德》,企图用古代史诗的形式来表现法兰西民族的爱国主义。这种机械的模仿自然带有迂腐陈旧、矫揉造作的色彩,结果当然只能是失败,所以只在1572年发表了4章就难以为继,龙沙到1574年便又回头去写他拿手的情诗了。

某些人把龙沙的失败归因子他选材不当,法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朗松(1857-1934)却认为他即使不写《法兰西亚德》也无法避免类似的错误,因为这是由他的气质和时代决定的:龙沙的气质是抒情诗人,毫无史诗的意识。其实维吉尔本人也写过富有抒情意味的《牧歌》和《农事诗》,可见问题主要不在于气质而在于时代:“龙沙弄错了体裁的定义:他把史诗当成了小说。他弄错了体裁产生的环境:他以为史诗是一种在一年四季任何气候下都能生长的植物。”[11]朗松说得不错,不过对此作出精辟论述的却是马克思:“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曲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消失吗?[12]

作品和创作理论是分不开的。《法兰西亚德》的失败,为马莱伯提供了否定龙沙的模仿论的依据。七星诗社和古典主义都主张模仿古人,但在模仿的方式上却大相径庭。七星诗社号召“法兰西人,勇敢地向这座富丽堂皇的罗马城进军……不顾一切地为我抢夺这座殿堂里的神圣的珍宝……”[13]它主张无论是语言还是作品都要把模仿放在首要地位,要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词汇、表达方式、形象和风格,这种一味模仿其实只是形式上的模仿,依样画葫芦的模仿。正因为如此,龙沙才写出了“《法兰西亚德》的令人目瞪口呆的序言……他教人们系统地掠夺古代的珍宝,把希腊人和罗马人放进安排好的章节,使模仿成了一种依样画葫芦的、粗俗而未经推敲的移植……这篇诗作成了一个希腊罗马的…杂货?铺,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无关紧要的、华丽而又俗气的东西”。[14]这种模仿论本身已经成为古典主义者攻击的目标,何况龙沙的某些弟子又把这一理论推向了极端,写出来的诗歌浮夸晦涩,尤其是杜巴尔塔斯

(1544-1590),他是个新教徒,在自己的诗中对《圣经》随意改写,胡乱发挥,文笔生硬夸张,严重地玷污了龙沙的声誉,等于为马莱伯的出场当了开路先锋。

马莱伯本是“法国17世纪初叶一位最无才华的诗坛盟主。”[15]他50岁时才跑到巴黎向亨利四世献上一首颂诗,由于红衣主教的推荐,他被国王“赏”给贝勒加德公爵当文学侍从,从此即以官方诗人的姿态出现。马莱伯为人高傲,性格粗暴,他应邀到诗人菲力普·德波尔特(1546—1606)家去吃饭时,竟然取笑主人说:“您的汤比您的诗好。”[16]他自己诗才平庸,写诗极慢,一生总共才写了四千行诗,“最好的诗也不过是对亨利四世、新要的王后和路易十三这三个朝代的头脑拍马溜须之作”。[17]然而他却自命不凡,把龙沙的诗集涂涂抹抹,批得一无是处。他看不起品达罗斯,也看不起意大利人,只把纯洁法语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临终时还突然抓住护理他的人,表示要“捍卫法语的纯洁性直到最后一口气”。[18]他主张诗歌改革,但并未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只是对七星诗社的作品评头论足,从中选出一些符合自己意图的诗句来加以改造,或者在涂抹龙沙的诗集时在空白处写上一些评注。他对词汇、音节、韵脚和停顿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以至连他自己都自称是词汇和音节的暴君。平庸无奇的马莱伯竟然能打倒大名鼎鼎的龙沙,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时代的变化。法国构文艺复兴运动晚于意大利,是从1615年弗朗索瓦一世登基开始的。弗朗索瓦一世被称为“文艺之父”,

他加强王权。保护和支持人文主义作家,并在1530年建立了以研究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莱语为主的法兰西学院,这些做法都与17世纪的黎世留首相十分相似,可见文艺复兴本身就是古典主义的先声。在这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里”[19],龙沙和拉伯雷(1494-1553)一样,都从古代和人民的语言里吸取营养,扩大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是以“人权”对抗“神权”,反对封建压迫和禁欲主义,歌颂世俗生活和爱情。龙沙虽然鄙视民间文艺,不象拉伯雷那样接近人民,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丰富法兰西语言,都完全符合加强王权、统一法国的需要。只是拉伯雷的《巨人传》是小说,在古典主义者看来是下里巴人,所以它尽管广泛使用了希腊语、拉丁语、行业术语和方言土语,却没有象龙沙的诗歌那样成为古典主义者攻击的靶子。不幸的是宗教战争这场“没有国家立场的混战”打断了统一的进程,导致农业凋敝、民不聊生,直到16世纪末才由亨利四世出来收拾残局,使法国有可能在17世纪建立君主集权的专制政体。七星诗社也因而未能完全实现它在《捍卫们宏扬法兰西语言》中提出的宏伟目标,只来得及做到丰富法语,让文人都用法语写作,却来不及提出统一法语的详细规则,只能把“捍卫”法语纯洁性的任务留到下一个世纪,所以“他在法兰西语言文学方面开始的上作,到17世纪才为古典主义作家所完成”。[20]马莱伯正是利用了龙沙和七星诗社所取得的成就去批判龙沙的,难怪法国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弗朗索瓦·基佐(1787-1874),在《高乃依之前的法国诗歌状况》中谈到龙沙时,说了一句政冶性的名言:“进行革命的人总是被利用革命的人所蔑视”。[21]

其次是马莱伯的理论和创作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后人看不起他的诗才,却又不得不承认他的诗作有成功的一面,即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夏普兰曾对龙沙的弟子古尔内小姐(1566-1645)说过:“马莱伯写诗比我、比您本人都写得好。不过我也要告诉您他不懂诗歌……比您和我本人都差得多,也就是说一窍不通”。[22]这种评价其实并不矛盾,因为马莱伯写诗极慢,总要反复推敲,找到他唯一满意的词,成诗一句甚至要用去一令纸,所以他的诗句好坏姑且不论,在语言纯洁化和诗歌格律化方面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夏普兰说他诗写得好是指诗句明晰、形式工整,说他不懂诗是指他的诗毫无诗意。朗松对此有精辟的分析,他认为马莱伯的诗“既没有丰富的思想,也没有想象力和令人赞叹的深刻感情……他的全部颂歌……表现的都是雷同的题材”。但是“他选择了使自己的感情和人民的精神相通的主题,人们普遍关心的主题。他歌唱法国重新实现的和平,随着君主政体而恢复的秩序,对宗教内战的憎恨……他也写生和死这类老生长谈,看起来是写他个人,其实是以他的特殊体验来表现普遍的现实。”[23]在理论方面也同样如此,他不是一个思想深刻的理论家,也不象龙沙那样富于贵族情趣,而是以一个资产者的实用态度来对待艺术的。在七星诗社丰富法语的基础上,他顺应法国重新统一的时势做了去粗存精的工作。他的标准是实用,使法语纯洁、明晰,为17世纪的法国人所用,而亳不顾及16世纪法国人的爱好。他虽然为此要无情地打倒龙沙和七星诗社,但他并非致力于恢复16世纪以前的贫乏粗陋的法语,而是把经过实践证明不能与法语融合、只能使诗歌变得晦涩难懂的外来词汇统统清除出去,从而使16世纪形成的法语精益求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朗松才对马莱伯作出了这样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在否定龙沙以及与龙沙有关的一切的同时,马莱伯挽救了龙沙的事业中优秀和最主要的部分”。[24]也正因为如此,无论马莱伯本人的诗作如何平庸,他的努力还是有意义的,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古典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最后从文学流派的角度来看,马莱伯对龙沙的敌视自然不是由于个人有什么恩怨,而是流派交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个流派为了站住脚跟,往往宁肯到古墓堆里去挖出一个祖师爷,也决不肯承认在它之前的那个流派对它有什么影响,因为它的目的正是要打倒前面这个流派,以便取而代之。超现实主义就是把半个世纪以前的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奉为宗师,却和为它开路的达达主义一刀两断。自然主义明明是现实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的结果,左拉对巴尔扎克和司汤达还是要猛烈批评。另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每个流派在强弩之末,最先跳出来反对它的往往是本派的成员,例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达达主义等都是如此。七星诗社也不例外,龙沙的弟子杜贝隆(1556-1618)在龙沙葬礼上所致的悼词中,一方面承认龙沙是第一位使法语得以完善的作家,另一方面又对法语的不够纯洁和明晰表示担心,他痛斥上面提到的龙沙的另一个弟子杜巴尔塔斯是“蹩脚透顶的诗人”,“使诗歌堕落成了谜语”,[25]表明他实际上更接近于马莱伯。在马莱伯之前,文艺理论家洛丹·戴加利埃(1575—1629)在他的《法国的诗艺》(1598)中就对七星诗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说作品愈是晦涩,便愈能远离人民而被博学的人所接受。然而我要回答这些人说,一个精神健全的人不会绞尽脑汁地去解释从他们稀奇古怪的头脑里拙劣地表达出来的胡思乱想……他们的作品只配扔到火里,因为作品首要的是必须明晰”。[26]由此可见马莱伯的出场并非异军突起或心血来潮,他的成功也并非偶然。他虽然一直遭到古尔内小姐和马杜兰·雷尼埃(1573-1613)等著名诗人的反对,但是这些才华远高于他的反对派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时势造就了这位本无大才的英雄,这是因为他的理论适应了君主专制政体统一国家,幸运地符合了他那一代人的愿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莱伯与龙沙的决裂、即法国17世纪的决裂只是表面现象,马莱伯的态度无论多么强硬,他在总体上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着龙沙和七星诗社的事业,即继续实现“捍卫和宏扬法兰西语言”的宏伟目标。这种两派之间实际上没有根本矛盾却打得你死我活的现象,不仅文学流派之间有,在其他方面也并不罕见,我们是不会感到陌生的。问题在于先要弄清马莱伯之后的古典主义是如何发展的,它和七星诗社到底有什么分歧,我们才能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评价。

马莱伯虽然作为开路先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设计者却不是他而是夏普兰。马菜伯于1628年去世,龙沙的全集在1630年还出了最后一版,可见他要打倒龙沙这个庞然大物是谈何容易。然而等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使龙沙的地位摇摇欲坠的时候,历史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轻松地坐享其成的夏普兰对他似乎并不感恩戴德,除了说他对诗歌一窍不通之外,还在致盖·德·巴尔扎克(1597-1654)的信中说他“是盲人国里的一个独眼龙,视力有限,我以为一个文人若不想摔得太重,就应该避免把

他遵循的见解作为向导”。[27]马莱伯如果九泉下有知,听到这种评价一定会暴跳如雷。可见后人否定前人的做法,不仅在文学流派之间常见,就是在一个流派内部也很可能发生。

夏普兰是法兰西学士院的组织者,是官方的文艺批评家。他通晓拉丁文和希腊文,也懂得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为他通过意大利学者的译介著作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他的文艺理论散见于他写的序言、信件和在法兰西学士院的演说、尤其是他对高乃依的《熙德》所写的意见书之中。早在17世纪20 年代,他就提出尊重规则、崇尚古人和理性以及诗歌的实用性,逼真性和三一律等等,几乎包括了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全部内容,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写出一本理论专著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呢?这是由社会条件和他复杂的个性所造成的缺憾。

法国从1648年到1658年发生了两次“投石党”运动,直到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宣布“朕即国家”,才开始了君主集王权于一身的“太阳王”时代,古典主义才得以进入鼎盛时期。在此之前,即17世纪上半叶,与古典主义分庭抗礼的还有贵族沙龙文学。投靠国王的封建主来到巴黎和凡尔赛,成为宫廷贵族,他们看不起资产阶级,又不能立即适应宫廷的生活,整天无所事事,便聚集在由贵妇人主持的沙龙里高谈阔论,由此产生了矫揉造作的诗歌和小说,其代表作家之一便是伏瓦蒂尔(1598-1648)。当时在意大利享有盛誉的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跑到巴黎住了8年,向路易十三献上了他的力作《阿多尼斯》(1623),该诗叙述爱神维纳斯与美少年阿多尼斯之间的爱情纠葛,形式华丽,浮夸雕琢,追求官能的享受和美感,对法国的贵族沙龙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马里诺也深得路易十三和王后玛丽亚·梅迪契的青睐,以至“马里诺诗体”成了法语中的一词,即指风格浮华造作的诗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古典主义者的夏普兰自然不敢把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当作法规,他为了保持自己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权威地位,对宫廷和权贵都小心翼翼,不敢得罪,只能谨慎地周旋于各种矛盾之间。所以他既受黎世留的信任,又是伏瓦蒂尔的朋友,还亲自为《阿多尼斯》作序,看起来倒成了贵族沙龙文学的保护人。黎世留要他对《熙德》写意见书,他不敢不从,但是左右为难,改来改去,费了半年时间才发表,最终在强调三一律的同时,还是肯定了高乃依在革新戏剧方面的技巧。夏普兰对这类问题保持着外交家式的谨慎,缺乏大刀阔斧的勇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虽然是个古典主义者,内心却渴望成为马莱伯那样的宫廷诗人,尤其是他以为自己首先是个史诗诗人。他酝酿了20年才写成的史诗《贞女传》(1656),诗句生硬、结构拙劣,成了矫饰文学的代表作,结果当然和龙沙的《法兰西亚德》一样遭到失败。

这就不难理解布瓦洛在初出茅庐之时,为什么要写9首讽刺诗,刻毒地嘲笑贵族沙龙文学的代表作家和法兰西学士院的大批院士,尤其是把矛头对准夏普兰了。大部分讽刺诗都对《贞女传》百般奚落,使夏普兰作为诗人无地自容,只得承认自己不是诗才,布瓦洛与夏普兰自然也无怨无仇,他是把夏普兰作为贵族沙龙文学的保护人来抨击的。为了适应“太阳王”时代的需要,必须清算夏普兰在文学领域中的暖昧态度,旗帜鲜明地为古典主义立法,以古典主义的审美标准毫不容情地约束作家和作品。布瓦洛于1674年发表《诗的艺术》这部权威的古典主义美学法典,而夏普兰也于这一年去世,《诗的艺术》等于是埋葬夏普兰的丧钟,从此人们只知有布瓦洛而不知有夏普兰了。但是最具讽刺意味的却是《诗的艺术》并非布瓦洛的创造发明,而只是对夏普兰的文艺理论的整理和总结,使之更系统、更严格、更权威罢了。对于文学流派的演变来说,这又是一个后人反对前人的生动例证。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七星诗社的理论状况和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从夏普兰到布瓦洛的发展过程,从而明确了七星诗社和古典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它们理论上的差别,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众所周知,除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之外,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拜占廷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28]在法国是龙沙发现了古人,恢复了古代的体裁,因此他和崇尚古代文化的古典主义的大方向本来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如上文所说,七星诗社没有来得及提出统一法语的详细规则,当然更不可能制订17世纪所迫切需要的文艺理论,而它和古典主义的根本分歧即是由此而来。

法国16世纪文艺理论的薄弱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文艺复兴是中世纪的长期禁锢之后刚刚开放的时代,是大量吸收古代优秀文化的时代,这时需要的是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不是忠于王权的道德规范,是大量的创作而不是理论上的限制。16世纪的诗歌创作一片繁荣,七星诗社产生的本身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但是16世纪的文艺理论著作却寥寥无几,除了《捍卫和宏扬法兰西语言》和龙沙的《诗艺简论》之外,值得一提的只有雅克·佩尔蒂埃(1517-1582)的《诗艺》(1555)和洛丹·戴加利埃的《法国的诗艺》,而出版于1598年的《法国的诗艺》与其说是16世纪的,还不如说是17世纪的理论,因为上文已经指出它是反对七星诗社、主张明晰的。这些论著总的来说都比较简略,佩尔蒂埃不是专门的文艺批评家,而是数学家、医生、语法学家兼诗人,他学过法律,研究过哲学,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特有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文主义者,他的兴趣和他一生的足迹一样漂泊不定。至于龙沙的《诗艺简论》,他自己也承认是急就之作,只用了“三个小时”[29]。这样的理论自然不可能对文学问题作全面的论述,主要只涉及语言和诗歌。它们提到了体裁,但没有作严格的划分,它们提到了诗歌的格律,但没有建立严格的诗律。七星诗社的诗人之一让-安托万·德·巴依夫(1532-1589)曾试图结合诗歌与音乐,模仿拉丁诗的基本韵律,为法语诗歌创造新的格律,并在1570年成立一个音乐与诗歌协

会,但是这类探索都没有什么成效。

所以马莱伯指责龙沙从未“认识诗歌的真正的原则”。[30]是马菜伯第一次用明确的术语为十二音节的亚历山大诗体制订了基本的规则,例如在第六音节之后必须有一个停顿,禁止母音重复、倒装句和跨句等等。不过如果说马莱伯是首先明确诗歌规则的“语法诗人”的话,完善这些规则的却是30年代的语言学权威沃日拉(1595-1650),在散文方面确定形式的是上文提到的盖·德·巴尔扎克。而全面设计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并依靠法兰西学士院的权威性使这一理论被普遍接受的则是夏普兰。

夏普兰的文艺理论主要来自意大利。意大利由于文艺复兴开始较早,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便译介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535年译介了贺拉斯的《诗艺》,于是注家蜂起,从50年代起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评注本和论著,使“16世纪的意大利在评论活动方面呈现出一派可观的、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都从未有过的景象”。[31]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在16世纪的法国找不到需要的文艺理论,便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了走在他们前面的意大利,正如夏普兰所说:“光荣的意大利是艺术之母和照亮我们每个人并使之摆脱野蛮的火炬。”[32]毫无疑问,意大利文艺批评家们,特别是译介过《诗学》的斯卡利格(1484-1558)和卡斯特尔维罗(1505-1571)的论著是法国古典主义的直接来源,它们在法国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在本国的影响,因为意大利学者相互之间意见分歧,论争不断;而法国有法兰西学士院,在理论方面易于统一,即使高乃依这样的个别作家持有异议也无碍大局,法国古典主义理沦家们本身就是作家或诗人,因此他们对意大利的文艺理论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使之更为实用,更符合法国17世纪的时代要求。

以模仿论为例,如上文所说,七星诗社和古典主义都是主张模仿古人的,但是法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比意大利短得多,龙沙和七星诗社尽管不会对意大利学者的努力一无所知,但是不可能象他们那样在理论方面作深入研究,只能笼统地提出“模仿古人”的口号,至于具体的规则,他们至多只能隐约提及或在作品中流露出来,不可能明确而系统地表述,因此常为世人所忽视。相反,古典主义者则明确主张要有条件地模仿,并且确定了三条基本规则:必须对被模仿的古人进行选择;只能借用适合当代的东西;决不模仿用法语撰写的作品。顺便说一句,最后一条规则已经为后来的“古今之争”埋下了伏笔。所以马莱伯谴责龙沙对古代的过分崇拜,夏普兰也在《阿多尼斯》的序言里告诫人们要把“古代的光辉”和“现代的优雅”结合起来。他在致古尔内小姐的信中说过:“我崇拜荷马和维吉尔,他们完全值得我模仿,然而您一定记得我曾向您指出,他们都有一些可以安排得更为合理的章节。艺术观念是我唯一的典范,我把它作为唯一的榜样。”[33]拉封丹为他的《寓言集》所写的序言里,时而嘲笑模仿者,时而又承认自己在追随伊索的足迹,其实他的话并不矛盾:他主张的是自由模仿,反对的是依样画葫芦的模仿,这正是七星诗社和古典主义在模仿问题上的区别。正因为如此,七星诗社侧重于模仿古希腊,而古典主义则侧重于模仿古罗马,因为古罗马的题材更接近于现代。不过话说回来,古典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全统一,同样也存在着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的现象,夏普兰的史诗《贞女传》归于失败便是一个例子。

这是否说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与七星诗社毫无关系呢?当然并非如此。李建吾先生在《〈法兰西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埋论〉前言与名家小议》这篇精采论文中,引用丰富的资料,证明“在布洛瓦高唱理性时,一百年前,龙沙已经知道用理性控制激情了”。[34]他指出,不仅“理性”这个词常见于龙沙的诗歌,而且龙沙早在《法兰西亚德》的序言中就提到了三一律中的时间统一,在《诗艺简论》中提到了逼真性。当然,这些观点仅仅是提到而已,我们不能因此便认为龙沙是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先驱,但毕竟如李先生所说:“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者的理论,实际上在他那里有过表示或者流露过痕迹。”[35]

我们现在可以对七星诗社与古典主义的关系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了。17世纪与16世纪决裂、马莱伯反对龙沙,正如夏普兰反对马莱伯、布瓦洛反对夏普兰一样只是表面现象,批判的表象掩盖着继承的实质。我们固然不能说古典主义就是继承了七星诗社的结果,但是七星诗社却是古典主义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模仿古人,无论在意大利还是在法国,模仿古人都是古典主义学说得以形成的前提。人文主义者使人们认识了古代,诗人们按照古代文学形象创造了民族的文学,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就是龙沙。然而仅有依样画葫芦的模仿是不够的,于是古典主义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制订规则的阶段,诗人们明智地而不再盲目地模仿古代的典范,使古典主义文学有了一套理论。这个阶段的开创者是马莱伯,但代表人物却是夏普兰,代表性的作家则是高乃依。第三阶段是从布瓦洛开始,经过18世纪,直到古典主义被浪漫主义所取代,这是古典主义从鼎盛而走向衰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最为完美的古典主义作家和作品,代表性的作家就是让·拉辛(1639-1699)。不是说拉辛的作品必然比高乃依的作品更为优秀,而是说他的作品最符合古典主义的美学标准,因为在这一阶段古典主义的审美趣味已经完全确立,它不仅对法国、而且对整个欧洲都产生了持久的广泛影响。

李健吾先生曾这样说过:“整个17世纪,整个法兰西学士院的院士,哪一个写出了那么想象丰富、感情厚实、化旧为新的可歌可颂的情诗的?而马莱伯却全部勾掉,布瓦洛在自己的《诗的艺术》中全部予以否定:而勾掉的、否定的正是他们自己。历史是无情的。布瓦洛歌颂的马莱伯只成了一个无声无臭的诗歌见证人,而龙沙则以自己特有的饱满生命力活了下来。”[36]李先生为龙沙的被压抑而深感不平的愤慨之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历史总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向前发展,一切有过贡献的作家在文学史上都不会被永久埋没,最终都会享有他们应有的地位。同时我们也不必把流派之间的分歧看得过于绝对,文学是一个整体,各个流派、那怕是完全敌对的流派之间也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作家拉伯雷就对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拉封丹都有过影响。由于审美趣味的不同,16世纪诗人喜爱抒情诗,17世纪诗人喜爱史诗和悲剧,而龙沙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正是他的抒情诗,正是他的《情

诗集》使他逐步恢复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龙沙“绚丽多彩的抒情诗,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诗歌发展的顶峰。”[37]这些情诗形式新颖,讲究技巧,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爱情心理的揭示,既有对幸福生活的讴歌,也有对人生无常的叹息。正是这种欢乐与忧伤交织的浪漫情调,引起了19世纪浪漫主义者的共鸣。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1804-1869)于1828年首先发表了《16世纪法国诗歌和法国戏剧概貌》,认为七星诗社是法国浪漫派的先驱。他在回顾了夏多布里昂和拉马丁等浪漫派作家之后指出:“这些年来,我从考证的角度研究了法国的16世纪及其诗歌,却不久就发现在当时人们的向往和目前人们的愿望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38]正如朗松所说:“如果我们正确对待七星诗社的话,我们就会想到在浪漫主义之前,龙沙总的说来是我们最确实可靠的抒情诗人,其次,他几乎是我们的唯一在宗教、甚至在历史事件和英雄主义之外去寻求灵感的抒情诗人,唯一致力于把个性作为创作的隐秘源泉的抒情诗人。”[39]不过朗松说得更为全面,他同时还指出了“龙沙确实是古典主义在形成之前的第一张草图”。这就表明龙沙对浪漫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有目共睹的,而对古典主义的影响如本文所证明的那样是不易察觉、并且被古典主义者本身所极力否定的。德·格朗日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以他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语:“实际上,龙沙与其说是浪漫主义者的鼻组,不如说更是杰出的古典主义者的鼻祖。正是他教会了我们认识和模仿古代……不过由于他善于把大自然与内心的情感结合起来,由于他的忧伤和语言的丰富,他也会受到浪漫主义者的喜爱。他是伟大的诗人,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40]

西方文论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重点: 一、古希腊文化 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从数而产生,数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他发现了万物都存在某种数量关系,提出了数和谐的基本思想理论,毕达哥拉斯的数理精神成为理论创新与技术变革的内在动力,极大促进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他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 整个天体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运动过程,其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 (1)“对立和谐”理论。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 (2)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德谟克利特是西方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4、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1)“艺术模仿自然”,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5、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 1. 理式论摹仿说。 柏拉图的“理式”是指不依赖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首先,理式论摹仿说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柏拉图从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诗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以及培养城邦保卫者建立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指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a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b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伤感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是“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灵感说。 “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首先他对灵感的源泉的解释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第二,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第三,灵感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即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概述 继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整个欧美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主要特征是叙写人情风俗史,强调客观真实性,描写典型环境,描写普通人。重要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狄更斯、果戈理。 一、形成的原因 1.政治经济结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2.特定的社会心理--冷静、务实 3.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和实证主义哲学盛行--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孔德 4.自身发展规律--“模仿说”、人文主义作家、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二、发展 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 不平衡,可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40年代达到高潮。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最精确的现实主义。?艺术上比较成熟,尤其是结构方面堪称典范,长于探索,较少因袭传统。 英国在40年代出现,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同时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20-30年代萌芽,独特主题是批判农奴制。?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作家大多是贵族出身。人物也多是贵族。挥之不去的哀愁。沉重感、历史感,气势庞大,巴黎公社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占主导地位。 三、特征 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1、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露具有相当的深度。 2、着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 3、人道主义的新特点,既反对封建贵族,也反对大资产阶级,博爱特征,同情下层人民。“爱的呓语”。 4、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长篇小说空前繁荣,使之成为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善于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的发家史和城市平民的个人奋斗史,肯定金钱。 19世纪法国中期文学的主要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小仲马、福楼拜、波德莱尔。一、发展轨迹 1.30/40年代--封资矛盾,资内部矛盾 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红与黑》--形成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成熟

法国美术史

法国美术史 L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5世纪时,政治、宗教动乱和英国入侵使法国分裂为三部分,法兰西君主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喜爱和庇护艺术,作为哥特艺术的故乡,法国早就在建筑上赋予过宗教艺术最崇高的表现力,此时,尽管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如醉如痴,艺术家们却能不忘传统,熔法国、佛兰德斯、意大利艺术的动人之处于一炉,产生出自己的杰作。15、16 世纪法国雕塑的普遍特点是极强的装饰性,它们是为建筑而创作的,并与建筑物的线条融为一体。卢浮宫的《女像柱》、《带鹿的狄安娜》和枫丹白露王宫的装饰浮雕,都是造型精美,线条典雅,样式主义的肉感带上了古希腊高贵的形。 ▲名词解释:枫丹白露派 是16世纪活跃在法国宫廷的美术流派。1530年前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扩建行宫,来自意大利的样式主义艺术家罗索和普里马蒂乔等人参加了枫丹自露王富的内部装饰布置工作。他们设计和参与制作的壁画、挂毯、浮雕以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非常精美,以至于连意大利都为之黯然失色。他们在法国画家古尚、卡隆和雕塑家古戎等人的合作下,融汇当地的哥特式传统,在宫廷内外形成很强的艺术潮流。他们注重线条韵味,追求技艺的精巧完美,具有浓厚的贵族化气息。 LL 17、18世纪法国美术 ●1 法国民族美术形成和发展是在路易十四时代,以巴黎宫廷为中心,17世纪法国被称为“伟大的世纪”,先后产生了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美术和反映市民生活的绘画。17 世纪法国美术实力虽然不很雄厚,但是也产生了对后世有影响力的流派,为法国民族美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法国已经逐渐成为欧洲文化的主宰,由于财富的高度积累、皇家的富裕使得流行于宫廷的巴洛克艺术逐渐让位于洛可可艺术。与此同时,在启蒙运动感召下,第三等级由于繁荣而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表现第三等级的画家和反映市民生活的绘画也大量涌现。西蒙·乌埃 ▲巴洛克是法国上流社会流行的风格,属于官方艺术的代表。主要代表人物是西蒙·乌埃,其艺术特征: 1善用典故为题,多采取幻想性、象征性形象。

2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却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因此,如何对待农奴制改革就成了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是这个时期“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自由派赞美改革,掩饰改革后更为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力争同农奴主合伙瓜分政权,革命民主主义者则揭露改革的骗局,“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因此,他们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60年代初的革命形势很快就被扼杀了。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在南方仍然存在着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蓄奴制。资本主义和奴隶制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引起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到了19世纪中期,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和黑人,为黑人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美国的统一。这次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意义。 内战粉碎了蓄奴主的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个时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和财富不断集中,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财团。这些财团操纵着全国经济命脉,控制着国家的政权,决定政府内外的政策,形成了寡头政治。1889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是它进行大规模对外侵略的开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可扩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在美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1886年5月1日,几个大城市发生了几十万工人的大罢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取得胜利,从此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称之为“国际劳动节”。1909年3月8日,芝加哥的女工为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第二年在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二、文学状况 这一时期的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显示出各自特点。英、法等国的文学在持续发展,但批判锋芒有所减弱。此时,文学重心发生转移,俄国和北欧文学取得的成绩最高。 1.法国 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福楼拜。 2.英国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哈代。 3.俄国 19世纪下半叶,是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俄国文学一越成为世界文学大国。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进的第一步。它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但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围绕这次改革,资产阶级自由派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者赞美改革,后者认为改革只是骗局,宣传更为彻底的“农民革命”思想。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主张文学应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和具有“人民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繁荣的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文学和前期相比,突出的变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余人”形象被“新人”形象所取代。这种变化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已经逐渐丧失其进步意义,平民知识分子登上了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 “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之后,莱蒙托夫在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多余人”毕乔林、屠格涅夫(1818-1883)在小说《罗亭》中塑造了“多余人”罗亭的形象,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成为最后的“多余人”形象。

法国古典主义画派

法国古典主义画派 编者在此之前为大家讲解了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及重要的画家,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法国兴起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古典主义画派。古典主义画派是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流派,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为典范,从中提取绘画题材、绘画技巧,推崇理性主义,追求崇高、永恒、和谐的创作原则。法国的代表人物有普桑、洛兰、拉图尔等。 时代背景 由弗朗索瓦一世开创的雄伟的文化战略,在16世纪就已使法国的美术步入了整个欧洲艺术的前列,巴黎成为与罗马对峙的另一个艺术中心。但是,总的来看,法国的美术当时还不能独树一帜,它在相当的程度上还在追随正兴盛一时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这种艺术夸大了文艺复兴盛期诸位大师的风格,极力追求华饰、动荡、对比和不规则性。从某种意义上,它迎合了上层社会的虚荣、夸耀、好大喜功的心理。我们从巴洛克艺术大师、建筑家和雕塑家贝尼尼、画家委罗丘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虚张声势的艺术特点。如果我们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而是从它与文艺复兴观念的关系这一角度看,巴洛克艺术已背离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理想,而越来越变成对某种艺术效果的追求。然则,它对于当时正日益取得艺术自由的法国艺术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在许多法国艺术家作品中看到,而在当时一个重要的画家西蒙·乌埃(Simon Vouet,1590—1649年)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乌埃·《丰盛》约1630—1635年 乌埃(Vouet,1590—1649)在意大利生活13年,归国后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画师,在巴黎地区的香底怡、圣日耳曼昂莱、枫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画。从现存卢浮宫的《丰盛》、《神庙中的拜见》、《对神庙的献祭》中可以看到他明亮丰富的色彩,宏大的气魄,优美的环形节奏,以及和谐的衣褶造型。

西方文论定稿

一、古希腊 1.西方文艺理论的源头是: 古希腊文艺理论。 2.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诗学》。 3.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量比例关系上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 4.“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表明美具有(相对性)。 5.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是:德谟克利特 6.苏格拉底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功用”。 7.柏拉图主张文艺模仿的对象是: 现实(自然)。 8.关于文艺创作,柏拉图提出灵感说。 9.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受欢迎的诗必须具备以下特点:a歌颂神的诗歌;b赞美好人的诗歌;c描绘自然的优美风景。 10.柏拉图提出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是 A.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文学艺术不真实,和真理隔着三层B.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文艺主动迎合观众的需要,使人丧失理智,让情欲中低劣的部分得到放纵和滋养,不利于教育培养正义的人。 11.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应该:由顺境到逆境。 12.在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中,居于悲剧六个成分(性格、思想、情节、言词、形象和歌曲)之首的是情节。 13.▲灵感说:灵感说是柏拉图对文艺特征的认识。“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但否定了人的能动创造作用。 14.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5.柏拉图的文艺观。 (1)柏拉图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理式论摹仿说”。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以床为例,画家画的床对“理式”的床来说,就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 (2)柏拉图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b摹仿的艺术的三大罪状,即柏拉图所认为的摹仿的艺术的三大功用:A. 文艺是摹仿的摹仿,文学艺术不真实,和真理隔着三层B. 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C.文艺主动迎合观众的需要,使人丧失理智,让情欲中低劣的部分得到放纵和滋养,不利于教育培养正义的人。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3)柏拉图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认识——灵感说。柏拉图把灵感说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抓住了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些本质特征,但也否定了人的能动创造性。 16.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更富于哲学意味?结合具体作品,简述他的文艺本质观。 (一)、(1)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式是特殊事物的共相,是特殊的普遍,而普遍不可能离开特殊而存在。他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认为艺术比现实生活中的个别更真实。(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

浅析杜米埃的艺术特色及对法国讽刺石版画的影响

浅析杜米埃的艺术特色及对法国讽刺石版画的影响 姓名: 班级: 学号:

浅析杜米埃的艺术特色及对法国讽刺石版画的影响 姓名:班级:学号: 内容摘要: 政治性和风俗性的讽刺画,以版画作为载体始自荷加斯而流行于英国的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大革命中,出现了大量反封建、解放第三等级、抗议外国干涉的政治性的讽刺画,并且得到当时革命政府的支持,以后由于政局的反复及画家的交替而有盛有衰,但讽刺画作为一种美术体裁和版画形式,已通过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进入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的爱好者。 关键词:讽刺画杜米埃丑恶正直 一、杜米埃简介 杜米埃(1808—1879)生于法国马赛,他的父亲是一个玻璃匠,爱好诗歌创作。与1816年带着妻子女儿和杜米埃移居巴黎,他曾出版过一本诗集,但生活始终非常贫困。杜米埃的同年虽在困苦的环境中度过,但却得到父亲文学知识的熏陶。12岁那年他被送到一个法院的执事那里去当小跑腿,整天奔波于法庭、法官、律师之间,在幼小的心灵中,对这些留下了憎恶的影子。一年后,他失去了工作。又经父亲的关系在一家书店里做店员。这时候杜米埃越来越喜爱绘画,罗浮宫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并决心要成为一个画家。他父亲和他的朋友画家列诺阿商量,接受杜米埃成为他的学生。列诺阿是个古典主义画家,教了他许多美术基础能力。但杜米埃不久就厌倦了每天临摹罗马石膏的教学,而和一些青年画家交往,进入了苏伊塞美术学院,在那里每天上午可以画三岁小时的人体模特。同时继续进罗浮宫和沿着塞纳河码头逛旧书店,欣赏各种版画。1825年杜米埃17岁,到一个石版画印刷所里去做艺徒。每天除了做一些杂务如磨石版、打扫卫生之外,就是画一些儿童读物的插图,和迎合顾客口味的肖像。从杜米埃来说当然并不喜欢这工作,但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勉为其难。谁知却为此贡献了一生。 二、讽刺画的发展 石版印刷术的发明,为报纸和杂志提供了廉价和便捷的图像印刷。在1820年代巴黎就有了定期的石板画刊出现。当时最著名的要算由菲力朋创办的画报。菲力朋(Charles.Philipon 1800—1862)是一位政论家、画家、出版家。于1892年创办了《剪影》,这是一本综合性杂志,每一期都有整张的石版画刊。作者有查尔莱查理士?约瑟夫和特拉维斯等人,而由菲力朋自己和巴尔扎克1(1799—1850)等人撰写讽刺文章。两年以后,在1830年11月他在《剪影》的基础上改出《漫画》周刊。每周星期四出版,四页文字说明和两大张纸质很好的石版画, 1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现实批判主义奠基人。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西欧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异同点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西欧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异同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而西欧的现实主义文学与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又存在着异同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相同点(1)思想特征上①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如,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是一个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②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改良社会③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2)艺术特征上①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②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③具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倾向,主要表现在既反映外部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又体现了内部心灵世界表现的深刻性④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2.不同点①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蓬勃开展的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解放运动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土壤,现实主义文学又伴随着解放运动的发展。作家们多以解放农奴制为己任,其作品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极其残余,并表现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直到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有所加强。如,莱蒙托夫的诗歌赞美自由,歌颂祖国,谴责专治农奴制,表达了进步贵族的民主革命思想②在文学产生的同时,产生了系统的美学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如,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等论文,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现实主义传统③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有讽刺、幽默、直白,每一个有成就的作家都受到过沙皇的迫害和精神折磨,作家拿起笔批判沙皇统治,体现出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从而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色彩。如莱蒙托夫《诗人之死》就是一首猛烈抨击沙皇统治的抒情诗。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⑴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⑵梅里美:以中短篇小说最为著名。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和《卡门》,其中代表作《卡门》塑造了卡门这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有《包法利夫人》《撒朗波》《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副标题是“外省风俗”,是福楼拜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着重描写了女主角爱玛的人生经历,以及她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 ⑷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赞美了真诚而纯洁的爱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妇女的蹂躏和摧残。《金钱问题》《私生子》和《放荡的父亲》等20多部剧本以爱情、婚姻为题材,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了妇女地位和私生子命运等问题。 2、英国: ⑴宪章派文学:英国于1838年至1848年爆发了为实现《人民宪章》而进行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工人运动,被称为“宪章运动”,在运动中出现的文学被称为“宪章派文学”。当时全国各地的工人组织创办了许多报刊,一批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推动运动向前发展。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性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代表诗人主要有琼斯和林顿。 ⑵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也比较多的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改良主义较浓厚,代表小说家有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 ⑶萨克雷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作品有《名利场》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 o教学大纲 o课程讲义 o课后习题 o期末考试 ?教学手段 o教学导引 o问题解答 o教学交流 o师生互动 o相关批评术语 ?教学条件 o教材及参考书 o教学材料 o教师文库 o相关网站 ?教学成果 o现场教学 o教改研究 o课程评价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 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因此一般认为,

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 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理性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这一点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是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却是相当普遍的。正如布瓦洛所说:“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自然的原则”是对“理性”之“真”的进一步解说。“美”的创造是通过“真”的追求,而“真”的也就是“自然”的。“惟有自然是真实,……在一切事物中,人们喜爱的只有自然。”那么“自然”是什么?在布瓦洛的描述中,“自然”其实就在于“人性”:“作家啊,……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性”。但是“人性”实际上被布瓦洛概括为以往戏剧实践中的几种普遍的性格类型,比如阿迦门农的“骄蹇而自私”、伊尼对天神的“敬畏”、青年人的“躁急”、中年人的“成熟”、老年人的“抑郁”以及“老实”、“荒唐”、“糊涂”、“吃醋”等等。所以“摹仿自然”的最直接方式,也许就是“摹仿古人”,从而又有所谓的“自然即古典”——这同贺拉斯将“摹仿”转换为“借鉴”的思路完全一致。 从“自然”追索到“人性”和古人的典范,必然涉及诗人的人格修养和作品的道德要求。因此布瓦洛的“道德的原则”,一方面强调“著名的作品载着古圣的心传,……利用诗向人类心灵输灌”;另一方面是主张“有德的作家具有无邪的诗品;……要爱道德,使灵魂得到修养”等等。 对布瓦洛而言,上述的主张之间的关联是可以自圆的:求“美”先要求“真”,求“真”便是求“自然”,对“真”而言的“自然”体现于“人性”,“人性” 的最佳表达则是“古典”的作品,而回到对“古典”创作的学习和借鉴,也就实现了新古典主义所要追求的“道德”之“美”。 如果这样大致概括布瓦洛及其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文论,那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贺拉斯以来的古典主义传统,其中似乎也无所谓“新”。而在布瓦洛之后,18世纪的西方文论仍然体现着类似的观念,按照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的说法:18世纪的伏尔泰是“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最优秀的代表”,狄德罗、莱辛等等也都是“用新名词来重新阐释古典主义”。韦勒克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因为他认为新古典主义文论就是要为文学批评建立一种完整、系统的理性框架;而直到18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并没有脱离这一传统。 进而言之,我们或许可以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和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当中看到一种共同的倾向,即:他们都为文学艺术设定了两种基本目的——“写实”的和“道德”的目的;这两种目的在文学理论上的落实,便是要为创作建立一套理性的规则。这可能是各种“古典主义”的共同特征。

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课后习题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圣才出品】

第7章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请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异同。 答:(1)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时代的产物,带有反判精神和民主思想,都具有纪实性。 (2)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 ①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地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现实不存在而应该存在的生活。而现实主义则强调对人和事物作如实的描绘,它写的是生活本来是怎么样的。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并不醉心于现实世界的精雕细琢,全篇洋溢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光明和未来的热心向往,对理想世界如醉如痴的讴歌。而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通过这一篇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血泪史,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英雄伟人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人身上,将其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心理状态等,逼真、客观地再现出来,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人物形象,因为现实中的坎坷遭遇,而满怀悲愤,因而在梦中畅游天姥,与神仙同歌同舞,如痴如醉,保持了心灵上、精神上的超越一切霸绊,

极端自由的可贵的内核。而杜甫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则颠簸在现实的战火与坎坷之中,目睹的是“夜吏捉人,老翁逾墙,老妇哭诉”等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历的是“天阴雨漏,娇儿饥哭,破被如铁”的穷人遭遇,痛苦、眼泪、呻吟,一切都是现实中人物的活生生再现。 ③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而现实主义则往往要求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讲究细节的逼真刻写。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通篇包裹着气冲云宵的磅礴气势,手法上极尽夸张之能事,语言上多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手法。在一派超现实的幻想之中,营造出一幅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图画。而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鲁镇临近除夕的节日氛围和鲁四老爷的书房的细腻的描绘,对整个故事冷静的、不动声色的、客观的叙述,对祥林嫂从外貌、肖像到内心和灵魂的逼真的刻画,都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来展示的。 ④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2.请说明《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欧洲园林的一种重要风格,并对欧洲各国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造园要素组织得更统一、更宏伟,具有宏伟壮丽、中轴突出、严谨对称的特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思想。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又被称为勒诺特式园林,是造园家勒诺特把古典主义完美地贯彻到了园林艺术中,创造出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辉煌壮丽的“伟大风格”,其“伟大风格”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的烙印。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根源可以追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意大利16 世纪中叶以后的园林,它继承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和手法。最明显的特点比如说,在构图原则上主张规则式造园、几何布局、中轴对称,造园要素包括水池、水渠、喷泉、雕塑、修剪植物和建筑等。特别是在规则式及几何布局上这两点表现显著,喷泉和雕塑在法国园林里甚至是整个欧洲园林里也是最为常见的造园要素。在社会背景的推动下,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而就是造园家勒诺特使其推上高潮。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巴洛克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在古典主义美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了整体布局的原则,并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要素组织得更协调、更统一、更均衡。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格局恢弘,气度高雅,豪华而又典丽,充分体现了其“伟大风格”之一:规模尺度。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是王室或贵族的园林,是代表王室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其园林的规模与尺度上,追求宏大壮丽的气派。大,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例如,凡尔赛宫的园林,路易十四要求它能容纳7000人游乐,纵轴长达3千米。由于园林不但规模大,而且尺度也大,故道路、台阶、植坛、绣花图样都大,例如凡尔赛中轴上的台阶竟宽达50米。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大多地势较为平坦,基本为平面布局,相对于面积较小的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而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复杂,但通过用开阔宏丽的轴线作为艺术中心,统率全局,秩序严谨、主次分明,实现了园林构图的空前完整与统一,仍然富于变化。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突出表现的是它的总体布局的丰富与和谐,避免堆砌各种造园要素,规模尺度虽大,但显得很有节制,有分寸感,洗练明快,典雅庄严。 “伟大风格”之二:空间布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创造了更为统一、均衡、壮观、主次分明的整体构图。其核心在于中轴的加强,使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中轴,按主次排列在

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学)黎公社革命”(1871)。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理解后简答题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文学发展状况: 无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术语解释 宪章派文学: 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主要成就:诗歌 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琼斯和林顿。 德国工人诗歌(19世纪40年代): 维尔特(最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加入“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无产阶级歌手。恩格斯称他“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批判现实主义: 一法国文学 代表人物及作品: 梅里美: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常常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灵”发掘未经现代文明“洗礼”的自然状态下雄伟顽强的原始生命形态。 《卡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卡门是一个“拥有娇小而出色的姿态,热情如火的大眼睛中不时射出凶暴的眼神”的奔放而浪荡的、吉卜塞女郎。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二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及作品: 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有: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 盖斯凯尔夫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家): 小说《玛丽。巴顿》:反映了宪章运动中的劳资矛盾。 萨克雷: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 长篇小说《名利场》:副标题“没有英雄的小说”。主人公:蓓基。夏泼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笛卡儿和布瓦罗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 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法国经过百年战争,在一四五三年终于战胜了英国,从此工商业日渐发展,统治阶级的地位日益巩固。在一百多年之中法国君主所采取的政治路线都是中央集权。为了达到这个 目的,法同君主一方面要和封建割据的大贵族作殊死斗争,另一方面要防止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势力的扩张。他们的策略是联合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族”,去应付来自世袭大贵族和广大群众两方面的抵抗和压力。这场斗争集中表现于一五六二到一五九四年“胡格诺战争”。经过残酷的镇压和屠杀,信仰喀尔文新教的大部分属于手工业者胡 格诺派以及利用他们的世袭贵族终于被打垮。法国在政治上恢复了统一,但在经济上由于长期战争却导致民生凋敝。在路易十三和十四时代,两个有才能的宰相黎塞留和玛扎里 尼相继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措施,结果把法国建立成为当时在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家,

在君主专制下奖励工商业的发展和图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所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政权是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在君 主制左右利用和调节之下的妥协性的政权。当时三个等级之中,占第一等级的是天主教的僧侣,宰相黎塞留就是以大主教的身份掌朝纲的,第二等级是世袭贵族,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的上层新贵,所占的还只能说是附庸地位。所以就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教会和世袭贵族)还是占优势。 意识形态总是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的反映。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实质上就是当时法国阶级妥协和中央集权 制的产物。象征之一就是法兰西学院。这是在路易十四和黎塞留的庇护之下,从原来由贵妇人主持的文艺沙龙发展而成的法国官方的最高学术团体,它精选全国文艺,学术乃至政治军事各方面的最杰出的代表四十名,号称四十“不朽者”,来讨论一般文化特别是文艺方面的问题,进行表决。这种决议就具有法律的权威,一切文艺学术工作者都必须谨遵无违。这样,这些“不 朽者”就制定了一个唯一的文艺和学术思想发展的路线。很显然,这就是文艺和学术思想方面的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这种文艺上中央集权的势力,从关于高乃伊(1)的第一部成功的悲

西方美术鉴赏期末考试

?《西方美术欣赏》期末考试新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下面关于希腊艺术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希腊艺术与希腊神话是独立的 ?B、 希腊艺术中善于表现女裸体 ?C、 希腊艺术与希腊神话关系密切 ?D、 希腊艺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我的答案:C 2 下面哪一个是波提切利的作品?() ?A、 《冬》 ?B、 《秋》 ?C、

《夏》 ?D、 《春》 我的答案:D 3 下面哪一部雕塑作品是罗丹的?() ?A、 《掷铁饼者》 ?B、 《波塞冬》 ?C、 《思想者》 ?D、 《希腊人与巨人之战》 我的答案:C 4 下面关于西方绘画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注重明暗关系 ?B、 走的是写实主义的道路

?C、 注重描物 ?D、 重在抒情 我的答案:D 5 下面哪一个不是多立克式的别样称呼? ?A、 多立安 ?B、 陶多丽 ?C、 陶立安 ?D、 多立斯 我的答案:B 6 《走下祭坛的圣母玛丽亚》的作者是下面哪一位??A、 乔尔乔内 ?B、

乔托 ?C、 拉斐尔 ?D、 弗朗契斯卡 我的答案:C 7 下面哪一个作品是薄伽丘的?() ?A、 《神曲》 ?B、 《十日谈》 ?C、 《大卫》 ?D、 《蒙娜丽莎》 我的答案:B 8 《博士来拜》是一幅关于()的画作:()?A、 田园

?B、 山水 ?C、 祭坛 ?D、 人物 我的答案:C 9 巴洛克一词来源于() ?A、 西班牙语 ?B、 葡萄牙语 ?C、 拉丁语 ?D、 汉语 我的答案:B 10 下面哪一项是法国浪漫主义出现的标志?()?A、

画作《圣母玛利亚》在卢浮宫的出现 ?B、 画作《梅杜萨之筏》在卢浮宫的出现 ?C、 画作《哀悼基督》在卢浮宫的出现 ?D、 画作《国王和王后》在卢浮宫的出现 我的答案:B 11 下面哪一地的斯通亨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巨石结构的代表?()?A、 芬兰 ?B、 爱尔兰 ?C、 苏格拉 ?D、 英格兰 我的答案:D 12 卡纳克社庙位于下面哪一个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