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姓名:田永秋学号:2005xxx 班级: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2006MBA

Key words: SAIC, Ssangyong Motor, Chinese enterprises, overseas aquisition

关键字:上汽集团双龙汽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Abstract

Thanks to the robust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more and mor e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turning their eyes to the targeted companies in overseas market for possibl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his has become an ignorable trend. This paper is served to analyze the detailed process of SAIC’s acquisition over Korean Ssangyong Motor and summarize the lesions and experience acquired from the case. It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hat are or will be on the way to acquire businesses overseas enterprises. Only by taking these suggestion can Chinese enterprises walk in a smooth way to get businesses overseas.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海外并购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案例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为正在和即将要跨洋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建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体上仍处于幼稚期,只有不断学习总结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尝试,中国企业才能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Content

目录

上汽收购双龙案例分析------------------1

经验与教训---------------------------5

建议--------------------------------7

一.案例陈述

1.上汽集团介绍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成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上汽集团2006年整车销售超过134万辆,其中乘用车销售91.5万辆,商用车销售42.9万辆,位居全国汽车大集团销量第一位。2007年,上汽集团以180.1亿美元的合并销售收入,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第402名。

上汽集团坚持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全球著名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先后形成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上海申沃等系列合资合作公司。从2002 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10%的股份起,上汽集团开始了海外并购的征程。

2004 年上汽集团以约5 亿美元的资金收购了韩国第四大汽车企业双龙汽车48.9% 的股权,后来双进一步控股51%。2005年上汽集团又以约67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英国MG-Rover 公司的罗孚25、75两个车型以及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上汽集团走上了一条用国际现有资源打造自主品牌的全新发展道路。2006年,以英国罗孚75为基础开发的荣威750正式在中国上市。

上汽集团除在上海当地发展外,还在柳州、重庆、烟台、沈阳、青岛、仪征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外,在美国、欧洲、香港、日本和韩国设有海外公司。上汽集团除直接经营管理汽车零部件、服务贸易等业务外,核心的整车业务于2006年10月注入持股83.83%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上海汽车现已成为内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面对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上汽集团将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投资和运营公司。

2.韩国双龙汽车介绍

双龙汽车公司(Ssangyong Motor Company) 是韩国第四大汽车公司,主要生产中高档越野车、高级轿车和房车。目前双龙公司的生产能力为25万辆,其产品已出口到欧洲、亚洲、中南美洲及非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双龙汽车公司前身为创立于1954年的东亚汽车公司,1988年3月更名为双龙汽车公司。1997年,双龙汽车公司因资不抵债而被大宇集团收购。1999年,大宇集团解散时,双龙汽车公司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企业濒于破产。2004年10月双龙汽车公司的债权团举行会议,以投票方式决定以约5亿美元的价格,将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出让给上汽集团。

3.案例介绍

2004年10月28日,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平泽工厂厂区同时升起了中韩两国国旗和公司旗,标致着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企业的主要股东变更。当天,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这起拖了一年的企业并购案以上汽集团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而告结。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韩国各汽车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进入结构调整的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韩国汽车企业先后被国内外企业并购,形成了新的市场格局。现代汽车公司收购起亚汽车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吞并大宇汽车公司,法国雷诺并购三星汽车公司。独自经营的双龙汽车公司在陷入债务泥潭后也面临着被出售的命运。1999年12月,双龙汽车公司负债达3.44万亿韩元(约合30亿美元),自有资本滑到负613亿韩元(约合5330万美元)。自2003年下半年,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加快了出售双龙汽车公司股权的步伐,包括美国通用、法国雷诺、雪铁龙、中国上海汽车集团、中国蓝星集团以及印度的塔塔集团等均表达了参加竞标的意向。最终上海汽车集团以每股1万韩元(约1130韩元合1美元)的价格购得了双龙汽车48.9%的股权,总收购价格约为5亿美元。

双龙汽车公司要出售给中国企业,异样地拨动了韩国人的心理。韩国人已习惯于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不曾想到中国的企业到韩国来收购企业。而且国外对中国威胁的大量报道见诸报端。这使得韩国人担心双龙被上汽集团收购后,其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会流向中国。但韩国债权团却看好中国的汽车市场,上海汽车收购双龙,使双龙汽车公司获得到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契机,其

发展无可估量。对急于在国内发展自主品牌的上汽集团来说,双龙汽车公司具有技术和研发的优势,上汽集团拥有资金和市场的优势。上汽集团收购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双方共同研发,实现优势和资源互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上汽在国内迅速开发出自主品牌,完成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任务。

根据双方的规划,今后几年,双龙汽车公司将投资10亿美元,扩大汽车生产能力。上汽集团将追加投资,帮助双龙汽车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汽车生产能力。到2007年底,双龙汽车公司将形成年产4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双龙汽车将进一步在韩国拓展汽车市场份额,同时进入中国和欧洲市场。届时,上汽集团与双龙汽车公司合作,每年将有10万辆双龙品牌汽车打进欧洲市场。如果上汽集团与双龙汽车公司合作成功,此次收购行动带来的互补、双赢、两利局面将变为现实。

然而,现实并没有像想象得那样美好。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缺乏跨国并购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海外并购与整合将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对上汽集团来说,其成功运作双龙还需假以时日。

2005年1月,成为双龙汽车的最大股东上汽集团在双龙汽车平泽工厂召开的董事会议上,向双龙派出了以蒋志伟为新任代表董事的四名高管,和原双龙社长苏镇王官一起管理双龙。在双龙的4名公司董事中,有3名来自上汽。同时,陈虹接替苏镇王官担任双龙汽车董事会主席。随着融合的进行,上汽方面也日益察觉中国人难以进入双龙的研发中心,核心的技术文件和试验规范也无从获得。在企业的整合期间,社长苏镇王官不但没有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却不断地在施加反作用力。苏镇王官的潜在对抗,让上汽在进入双龙的第一年里处于被动的无为状态。而更让上汽不能容忍的是,有迹象表明,苏镇王官私下与有关财团达成交易:如果上汽收购失败,该财团会支持苏以管理层持股的方式继续运作企业。

2005年11月5日,上汽以企业经营不振为由,罢免了苏镇王官在双龙的职务。这次罢免引发了双龙汽车工会与内部员工对于上汽“转移技术”的猜疑,而这种怀疑更在员工与双龙工会的肆意渲染之下,进而扩散到整个韩国社会和舆论界。2005年11月9日,双龙工会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主题为“阻止双龙汽车作用降低及汽车产业技术流出的总罢工”,并要求蒋志伟自动辞职。双龙工会不断要求上汽尽快履行“把双龙产能扩建到30万台”和追加投资的承诺。此时的双龙SUV在韩国总体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从2000年初的35%下降到20%,韩国政府政策调整,结束了对柴油的补贴,而双龙的大部分产品是以柴油为动力的,影响很大。2005年,双龙预计全年销售17万辆的目标,只完成了14.1万辆,亏损达1043亿韩元(约1.08亿美元)。上汽向双龙工会提出,双龙面临经营危机,希望辞退部分员工,中断福利。但双龙工会不认为裁员是解决危机的办法,并以在双龙总部前抗议集会的形式表示愤怒。积蓄已久的质疑与潜在对抗让上汽陷入到并购双龙后最大的信任危机当中,裁员行动让对立最终达到沸点,以罢工的形式爆发。

2006年7月13日,双龙工人开始了第一轮罢工,工会成立了“爱国斗争实践团”,开始在全韩国范围宣传“技术流出”的严重性。7月21日,150名双龙工人在首尔和平泽的大街上以三步一拜的形式发起抗议,并向平泽市民宣布长期斗争的计划。

尽管上汽方面从2006年2月就开始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罢工的准备工作,但这场持续了49天的罢工还是给这家首次跨出国门的上海企业在精神上、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以致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曾表示,之前就知道韩国工会厉害,但没想到会到这种程度。8月16日,双龙工会开始实行所谓的“玉碎罢工”。但上汽没有就此表示妥协。8月18日,上汽冻结了双龙汽车包括工资、税金在内的所有现金支付,直到工会罢工为止。同时还决定,将对支付期限为60天的、向合作企业支付货款的汇票延长期限。这样,双龙1750多家相关合作企业开始陷入现金流枯竭的境地。

这时上汽安排上汽股份副总裁美国人墨斐接替蒋志伟出任上汽双龙的代表理事。墨斐在赴韩上任前就提出裁员计划,这样会激化矛盾,能让工会的底线全部暴露。同时,在韩国,双龙的中方人员开始给双龙的员工包括其家属做思想工作。中国人把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充分得发挥了出来,上汽方面也做好了应对持续罢工的准备。长期罢工的疲劳和中方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部分员工开始有了松动。就在此时,新的工会换届让罢工出现戏剧性的转机。8月30日,双龙工会终于在当天下午与上汽签订了协议,在上汽承诺撤回解雇计划,保障雇用,到2009年为止每年投资约3000亿韩元开发新车等条件后,历时49天的双龙“玉碎罢工”就此结束。

具有国际化管理经验的墨斐的和上汽一道终于化解了危机。此后在墨斐职期间,双龙逐渐实现了扭亏为盈。但2007年9月,经过重组后的美国第三大汽车集团克莱斯勒向墨斐伸出了橄榄枝,墨斐辞去上汽副总裁和双龙理事职务,出任克莱斯勒主管亚洲事务的一把手。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双龙业务,如何应对墨斐走后留下的空缺,成了上汽目前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二.经验与教训

通过对上汽并购双龙的整个过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后的经验和教训:

1. 海外并购要慎重,没有足够的实力不要盲目为了并购而并购

最初提出收购双龙的不是上汽集团,而是上汽集团的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是上汽集团生产轿车零部件的子公司,虽然一直想通过收购双龙来进行整车生产业务,但实力明显不足。如果最后不是上汽集团倾集团之力,全力组织收购,仅凭上海汇众的实力要收购双龙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更不要说是后面的整合了。国际并购史上有过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案例,但毕竟是少数。2007年媒体报道说一汽集团准备收购正在出售的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凭一汽集团那点资产能收购挂牌折合人民币约1000多亿的克莱斯勒,简直就是个笑话,更何况一汽的管理水平不要说和国外同行比,就是在国内汽车企业里面也排不上号,这样的企业管理水平根本不可能应对国际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因此,一汽集团要对整体收购克莱斯勒的传言就是一幕蛇吞象的幻想剧罢了。

所以在这里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参加海外并购前,要多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有实力并购,并购后是否真的有实力整合。

2. 了解并购目标当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至关重要

在并购之后的整合中,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想法,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社会人文等知识,对于加速并购后的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上汽收购双龙的开始三个月内,双方关系相当融洽。上汽聘请了一家有经验的跨国管理咨询公司提供服务,制定了一个百日整合计划,展开一个新开始、新思路、一条心的运动。在收购时期,上汽就在内部聘请专人就韩国的风俗、人情、文化、传统等进行培训,进入双龙后,上汽给派驻韩国的每一个人发了一本韩国人编的《漫画韩国》的小册子,介绍韩国文化、民族传统的特点与形成背景。中方人员逐渐习惯了把喝酒作为与韩方沟通的契机,并成立了一个专项基金以适应在韩国盛行的送礼文化。同时,韩国高管和员工也开始学习中文。可以说,上汽收购双龙的百日整合是相当成功的。但上海明显缺少对韩国工会的了解,结果造成了韩国工人罢工的被动局面。

3. 要进行跨国并购,跨国管理人才储备必不可少

国际化人才的缺乏,在上汽收购双龙的案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果不是具有几十年跨国管理工作经验的美国人墨斐上任,韩国的罢工还可能持续更长一段时间。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最近表示,“(墨斐)对双龙罢工的解决是出色的。”对于上汽来说,将来要对双龙、罗孚和上汽本身的业务实现协同,整合世界资源来完成其自主品牌的宏伟构想,国际化人才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从墨斐对于解决双龙罢工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吸收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加入,是企业应对人才短缺最快捷、最便利、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当这些经验丰富的人才将企业的业务带入正轨时,企业在高兴之余,却往往忽视了背后隐藏的风险。墨斐的离任使双龙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可能影响到上汽最终能否实现对双龙整合。所以,企业要重视人才流动带来的风险,跨国人才帮助中国企业的事业开展得如日中天的时候,企业必须保持清醒,不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些人才身上。对企业来言,进行人才储备,培养自己本土化的国际人才和团队是化解这一风险的有效途径。在考虑到人才流动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便把流动风险降到最低。

4. 政府在鼓励走出去的同时适当加以全面调控很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为确保海外并购的成功,政府在支持中国企业的同时也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在竞购韩国双龙的过程中,除了上汽集团外,中国还有化工巨头蓝星集团参加,而且蓝星集团报价均高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和法国雷诺公司。这样很快蓝星集团被双龙债权团确定为优先谈判对象,并于当年12月22日最早地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但在2004年3月份,中国政府考虑到蓝星集团与双龙的产业相关度等问题,没有批准蓝星的竞购计划,这样蓝星集团被迫退出竞标,而上汽集团被政府确认为唯一有资格参加竞购韩国双龙汽车的企业,这样确保了上汽集团得以击败美国通用汽车和法国雷诺汽车,最终赢得了双龙汽车的控股权。这是政府积极作为的例子,而政府不作为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同样是汽车行业的海外竞购,2005年中国上汽集团和南汽集团同时参加了购买英国罗孚汽车(MG Rover)的竞标,政府并没有出面干涉,两家中国企业在竞标中不断加价,最终使没落的英国罗孚卖了个好价钱。不仅如此,上汽南汽各自买了部分罗孚资产后,上汽在国内生产出了基于Rover的“荣威”而南汽在国内生产出了基于MG的“名爵”,本来是同一级别的类似车型,现在却在国内市场上相互竞争。双方为建立各自的生产线和销售渠道花费了大量资金,绝对是重复建设。直到现在政府才意识到了重复建设的问题,又出面要求上汽南汽合并,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所以政府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宏观调控的工作。

5. 中国企业要加大在海外的宣传力度,提升自身形象,为中国企业正名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的商品逐渐走向世界。中国商品在赢得物美价廉美誉的同时,个别产品也出现了以次充好,质量不达标的现象,中国制造遭到了世界普遍的质疑。中国企业在海外更是越来越不受欢迎,成为“技术窃取者”和“资源掠夺者”的代名词。从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到海尔集团竞购美国美泰,从TCL并购施奈德和汤姆逊,再到京东方买下韩国的BOE和盛大收购韩国在Actoz,几乎全部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且给国外留下了很负面的影响。上汽收购双龙的罢工事件,显然也是中国企业负面印象的佐证之一。

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形象的重要性,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自己在海外的形象。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提升了,其在海外并购中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更大一些。

三.建议

对于即将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下述建议可供参考:

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只有真正需要并购时才并购,不要为了并购而并购; 要选择合适的并购时机;要在人、财、物以及国家政策方面充分做好并购的准备;要充分学习和研究并购目标企业所涉及的法律政策等内容,学习当地风俗习惯,事先做好准备。要得到并购企业工会的支持,避免带来雇工风险和劳资纠纷; 积极宣传自己形象,做好事先公关工作,为并购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在中方立足未稳时不要急于进行人事变动; 此外,可聘请当地具有丰富经验咨询中介机构参与。

四.结论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只是中国众多海外并购案例的一个缩影。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海外并购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趋势。但是从这些中国海外并购的“先烈”们并购整合的过程来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体上仍处于幼稚期,还需要不断学习总结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不断尝试,中国企业才能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愿上汽收购双龙的案例能给那些正在和将要跨洋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点启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作者:张力宏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激增,“中国买断全球”论盛行。虽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少数案例形成的异常值扰动、宽松资金面的支持、人民币汇率承压下的资产配置,以及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等。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心中国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更应关切的是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企业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数家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一百多亿美元,一个是一千亿美元,为什么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外媒公布的数据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商务部公布的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外媒公布的数据则囊括三类:一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二是新宣布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这时的项目可能只是还处于商业磋商阶段;第三类交易是中外双方基本达成并购意向,但还需要通过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安全审查。可见,外媒公布的数据范围更广,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于是产生了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巨大反差。 由于从宣布并购、到双方磋商、再到政府审批、直到最终完成,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耗时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如果按照外媒的数据口径,极易造成重复计算的问题。例如,今年一季度新宣布尚未完成的并购交易,至少会在二季度统计中重复计算一次。如果二季度还未完成,三季度又会重复计算一次。因此,按照商务部已完成并购交易为数据口径,更能反映中国海外并购的现实情况,避免重复计算或由于各种原因撤回所造成的数据偏误。 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海外并购数据本身也存在诸多令人诟病之处。例如,部分企业海外并购使用的并非国内实体,而是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例如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子公司。如果该并购交易完全在海外市场融资完成,就不在中国国国内监管机构的统计范围之内,但东道国仍然认为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这是造成数据差异的另一原因。 虽然外媒报道的数据口径过大,但其反映的趋势值得关注。即使看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四: 一是少数案例形成异常值扰动。一个非常显著的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瑞士并购案。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而此前规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国化工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

中国汽车市场的并购案例

中国汽车市场的并购案例 1、中国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有限公收购通用旗下全球转向与传动业 务NEXTEER 时间:2010年7月12日 中国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2日在底特律通用汽车总部正式签约,收购通用旗下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NEXTEER,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项收购活动。 按照计划,收购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完成。届时,太平洋世纪汽车公司将拥有NEXTEER100%的股权,并获得其全球最先进的转向与传动技术、产业经验和客户资源,从而成为全球顶级转向与传动系统供应商。 这项收购尚需得到美国监管部门的批准,但由于美国政府拥有通用汽车公司61%的股权,此次签约意味着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很大。中国方面,北京市地方政府将提供服务和资金支持。 2、北京市政府促成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国际并购的最大案例。3月 30日,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简称“京西重工”)在底特律与美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德尔福公司签署协议,收购其全球汽车悬架和制动器的研发、生产系统。 相关新闻:

吉利汽车成功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 潍柴动力酝酿“抄底”收购通用法国车厂 一汽集团:绝口不提产业振兴计划并购细则 广汽目标全国第四曾庆洪默认欲并购长丰 此次收购计划将耗资1亿美元,被收购的德尔福业务大约有3000名员工,分别位于波兰、印度、墨西哥、英国、美国、法国和中国等14个国家,业务范围则涉及到几十个国家。德尔福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2008年销售额约198亿美元,位列全球零部件企业前五位。 当地时间3月31日晚,德尔福已经发布声明宣布了与京西重工签署认购协议,目前该收购协议仍在等待美国纽约南部法院的最终审议。 如果审议被通过,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仅45公里的房山区,将成为德尔福汽车悬架和制动器系统的新家。而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空心化”状态由此或许得到一定程度改观,且将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同时拥有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几十个全球高端客户。 收购德尔福技术和市场 中国企业收购德尔福资产并没有上演中国观众熟悉的“蛇吞象”,而是节选了德尔福的两个部门进行收购,其全球制动和悬挂系统业务也属于德尔福正在剥离的非核心业务。 德尔福原来隶属通用汽车公司,在1999年独立,由于严重亏损,德尔福于2005年10月申请破产保护。德尔福目前尚在美国纽约南部法院的监管下独立运行,须得到法院同意后,京西重工和德尔福的收购协议才能生效。据知情人士透露,法院将在4、5月份召开听证会审议此项收购,预计此次交易将会在2009年第四季度完成交割。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顺利签署收购协议,是体现政府发展实体经济和促进增长的信心与决心。” 京西重工由两家国资背景企业和一家民营企业合资成立,首钢总公司、北京房山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与宝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其51%、25%和24%的股份,其中宝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天宝集团。三家股东共同投资8亿元人民币组建京西重工,与1 亿美元左右的收购价格不相上下。 上述人士介绍,之所以交割的时间选定在今年第四季度,因为德尔福和京西重工的对接需要一个过渡期,这包括生产、技术、管理、财务、IT系统等方面,分别对资产所在的14个国家一一进行交接,预计第四季度工作全部结束。 “原来德尔福的核心管理团队,基本上已建立很好合作,因为考虑在文化、语言、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京西重工需要专业的国际经营管理团队,但会重新考评和聘用,随后还要扩展国际运营团队。” 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失败教训,仍余音绕梁。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资产是否再次被拖入工会泥潭或遇到其他阻力。知情人士表示,与上汽收购双龙部分股权不同的是,京西重工收购的是德尔福两个部门的全部资产,最重要的是收购它的技术、知识产权、专利,以及它的市场和成熟的订单,这包含了研发设备、技术图纸等。

上汽并购双龙案例分析

上汽并购双龙分析 一、案例始末: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过加强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全球著名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上海申沃等系列产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相继推出了荣威品牌和750产品,逐步形成了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共同发展的格局。上汽集团除直接经营管理汽车零部件、服务贸易等业务外,其核心的整车业务已注入持股83.83%的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汽车”),目前上海汽车已成为国内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 双龙汽车起家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营不善,到1999年自有资本滑到负613亿韩元,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便探讨向海外出售股权,以便收回其投入的资金。 2003年下半年,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邀请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雪铁龙汽车公司、中国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以及印度塔塔的海外企业前来投标。2004年7月上海汽车公司被债权团选中,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正式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2005年1月2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股权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5 1.33%的股份,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8年,随着国际油价的飞涨,双龙以生产SUV和大型车为主的弊病显现出来。2008年上半年,受韩国国内柴油价格高出汽油价格的影响,韩国政府取消了对柴油车的补贴,使得主要产品为柴油车的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截至08年第三季度,双龙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2009年1月5日,上汽紧急调拨4500万美元注入双龙,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上汽提出援助条件是双龙公司要从生产一线裁员2000人,但工会坚持不裁员使得上汽无法接受,其2亿美元的救济性资金援助也暂时搁浅。救不救双龙,一时间让上汽陷入两难境地。2009 年1月9日,上海汽车向韩国首尔法庭申请双龙破产保护,以应对销量下滑和债务攀升的局面。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上汽集团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二、失利因素分析: 1. 对双龙价值的错误估计。 上汽集团原本希望通过控股双龙汽车获得其品牌知名度和制造技术,以找到通往全球市场的捷径。市场也预期上汽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与双龙品牌、技术相结合将发挥较好的协同效应,提高双龙汽车的效率。 双龙公司生产管理水平、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不比上汽强多少。如果没有奔驰的技术支持,尤其在柴油动力方面的技术和配件提供,双龙根本不可能有生存能力。从2004年底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之后,双龙4年来的发展一直不被看好。拥有7100多人的双龙汽车年产量一直徘徊在9万-15万辆,远远低于其他韩国汽车厂商;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而竞争对手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此外,双龙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2008年原油价格飙升导致大型高档车辆销售滑坡后,缺乏可替代的中低档产品。所以,其实从上汽收购双龙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双龙汽车工会的矛盾潜藏、双龙大排量SUV市场需求趋缓、产品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双龙公司内部一些一直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加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使双龙公司走向了破产的边缘,而上汽公司作为双龙的大股东,也损失惨重。 2.上汽对技术和管理的驾驭能力有待加强。 上汽在接手双龙之前,双龙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内部管理和市场定位,而不仅仅是缺钱,因此亟需要上汽强力介入,但上汽没有这么做,没有去触及造成双龙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双龙在国际市场上确立地位,受惠于与奔驰的合作,能活下去则依靠立足于国内市场。上汽完成并购后,在重新打造高级轿车和越野车的定位上一直表现不强势,显得没有作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要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进行扩张,应该意识到品牌的收购需要原公司极强

中国企业并购的最新趋势海外收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动力和挑战 孟亮顾宏地张明堂 中国企业并购的最新趋势:海外收购 十年前,“并购”在中国仍是一个陌生概念,然而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并购活动增势迅猛,大型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正与日俱增。2000年至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并购交易总额以38.8%的年率快速增长。跨国并购,如中海油已退出的以196亿美元收购优尼科及联想以17.5亿美元成功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项目,令中国在全球并购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目前中国吸引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同时,大量中国企业也正通过海外并购谋求境外扩张。2000年至2004年间,已公布的对外收购总额从18亿美元攀升至48亿美元。即使不计入中海油已撤回的196亿美元的竞标额,2005年按年计之交易额亦高达62亿美元,2000至200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4%。 资料来源:Thomson Financial 1交易规模包括目标公司的净债务,但不包括部分关联交易。 外并购的特征 分析表明,中国的海外并购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交易规模持续上升、目标公司广泛分布于不同行业、目标公司的规模较大,交易结构日趋复杂。

(1)交易规模持续上升 2000年至2003年间,所有对外收购项目中,没有一宗交易超过10亿美元。而2004年,中国企业就公布了4宗涉及资金超过10亿美元的对外收购。单看最终退出的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一案,其交易规模就已超过所有其它对外收购的交易总额。 18500 2005年6月21日 退出 海尔电器集团 美泰 美国 家电 1280 现金 2004年12月7日 完成 联想集团 IBM 美国 个人电脑 1250 现金/股份 2005年1月20日 完成 中国网通 电讯盈科 香港 电信 1016 现金 2004年10月28日 完成 上海汽车工业 双龙汽车 韩国 汽车 552 现金 2003年3月11日 完成 TCL 多媒体科技控股公司 汤姆逊 法国 消费电子产品 522 资产 2005年6月16日 待决 冠捷科技 飞利浦电子 荷兰 显示器及纯平电视 358 股权/可转换债券 2005年4月12日 待决 中国海洋石油 MEG 能源 加拿大 石油及天然气 123 现金/股份 2005年7月22日 待决 南京汽车(集团) 罗孚汽车 英国 汽车 87 不详 2005年5月17日 待决 TCL 通讯科技控股公司 阿尔卡特 法国 手机 13 现金/股份 资料来源:摩根大通、Thomson Financial 1交易价值乃基于股权价值计算。 (2)目标公司广泛分布于不同行业 2002年,在成功完成的对外收购交易中,90%以上均发生在自然资源行业。尽管自然资源行业仍占2004年对外收购总额的一半,其它行业也提高了在中国对外收购活动中的份额。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汽车零部件行业并购估值探讨

汽车零部件行业并购估值探讨 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导致许多零部件企业正在谋求出售以继续保持稳定的资金投入进行可持续发展。而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现在正面临的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刻,同时也面临国际行业巨头的虎视眈眈,需要也正在积极寻找适宜的并购标的来进行规模扩大及技术改造,保持竞争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的并购方如何能运用合理的估值分析手段,对标的资产价格进行判断,将是未来很长的阶段内所需要面临的问题。相关数据统计,在中国企业进行的国际并购中,成功率不超过30%。 例如国内彩电巨头TCL并购法国Thomson汤姆逊公司时,并未聘请财务顾问,缺乏合理的并购指导,无法对标的公司进行合理定价,导致投资出现巨额亏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标的公司价值的合理判断成为了并购交易及后续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的逻辑框架是首先分析国内外行业的发展状况,同时分析过去数年中,并购对于交易各方的实际意义。接下来,从行业的特点来分析该行业进行并购重组的价格主要考虑因素,之后对比了各种估值方法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适用性。 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较为稳定,且企业在未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自由现金流为正,因此本文选取现金流折现这一绝对估值法,对并购的标的公司进行估值。本文的一大亮点是在选取估值模型的关键因素时,使用了良好的逻辑思维的框架和体系,并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样本验证,使关键因素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在进行绝对估值后,本文也从销售、成本等方面对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之后,本文再通过历史交易法等其他相对估值方法对绝对估值模型进行相应验证。 本文的另一大亮点包括对传统市净率的估值方法进行调整,此调整结合了汽车零部件行业自身的特点,并综合考虑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可行性,并将相对估值结果与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得出的结论与交易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_王含笑

3.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3. 2. 1交易规模呈上升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数量和总量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一些大金额的并购事件出现。 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部分权益,并购 金额达5. 85亿美元,紧接在2003年又以6. 15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气集团里海 卡拉干油田8. 33%的股权。同年,中国石化以6. 15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北里 海项目1/12权益。2004年,联想集团以12. 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 圈在跨国经营的方式上,中国虽然仍以新建为主要投资方式,但是以跨国并购 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并且规模也在扩大。这将是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 3.2.2目标公司的区域与行业呈多元化趋势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初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实力较弱,国际市场的信息 获取不灵通等条件限制,目标企业主要为东南亚地区的公司,并且多数为发展中 国家。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与我国相邻,而文化氛围与我国相似,拥有丰富的自 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因此它自然成为许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首 选之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实力的积累和壮大,东南亚地区的市场 己经不能满足它们的投资需求,于是它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北美、南美、欧洲等地。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分布区域广泛,己遍及160多个国 家和地区。投资区域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不仅如此,我国企业跨 国并购涉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自然资源,我国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并购 总量明显增加,如电子、电器、信息通讯、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国外的这些行业 拥有着成熟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先进的理念,对于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是十分 有利的。而国外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一些服务公司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的,随着我国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国 并购将发生在这些领域之中。 3.2.3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仍然是跨国并购的主体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它们逐渐活跃于跨国并购活动当中。如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2月12口以3. 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 半导体株式会社(Hynix)属下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工S)的TFT-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这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大的一起海外收购案。 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有企业的经济实 力较为雄厚,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发展成熟,并且有政府的支持,这无疑将降低 并购的风险。因此它们有实力并且也敢于选择跨国并购这条道路。 3. 2. 4我国跨国企业并购的层次仍然较低 西方国家共有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横向并购是这次浪潮的特点,主要通过同行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从而扩大生 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这次并购 主要以纵向并购为主,即被并购的目标公司的产品处在并购公司的上游或下游, 并购后,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可以一体化,更利于管理,获得更多的利润。X29' 20 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发生的第三次并购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但混合的并 购形式也呈上升趋势。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形成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中又 出现了新的特点,这次并购形式呈多元化,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并存。

近十二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盘点

近十二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盘点 每日汽车 2015-05-02 10:36:11 阅读(3174) 评论() 汽车公社 我们很庆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如果你是一个老汽车人,你对这种感慨会有更深的认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各自为战到强强联合,正试着趟出一条自己的路,虽然这其中也有失败、也有浪费,但仍是一次次伟大的尝试。 “十二五”前,我们见证了大车企多次兼并重组,“十二五”后,我们或将看到这场兼并重组进入新的阶段。 一汽、天汽联合重组 2002年6月14日,一汽、天汽正式签署联合重组协。天津汽车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84.97%股权中的60%即夏利公司总股本的50.98%股份转让给一汽;与此同时,天汽集团公司还将其下属华利公司所拥有的75%的中方股权全部一次性转让给一汽。 从战略层面上来看,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但从天津一汽的发展结果来看,天汽选错了对象。 东风收购郑州日产股权 2004年10月16日,东风汽车发布公告表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出价人民币24182万元受让中信汽车公司持有的郑州日产35%的股权;以人民币11055万元收购了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持有的郑州日产16%的股权。 其实,日产汽车借助东风力完成了其在华业务整合。 南汽收购罗浮 2005年7月22日,南汽与普华永道正式签署《资产收购协议》,以5300万英镑成功收购MG罗孚资产。在此之前,上汽已经以6700万英镑买下罗孚75、25两个系列车型的使用权。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脱胎于罗孚的名爵和荣威由此而生,相同的DNA和相同的市场环境使他们在市场中势同水火。 当然,这个事情还没完,并注定将戏剧性结束。 上汽并购双龙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23.5%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跨国并购 摘要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市场开放的新形势,中国必须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应对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分享全球市场开放和知识积累的需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现阶段,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应有新作为,尤其是在国内短缺资源的跨国开发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合作等方面。 关键词跨国并购资源短缺核心竞争力 跨国并购是企业扩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国家商务部不久前披露,目前有3万多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遍布14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地区及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一部分优势企业正发展成集境内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渐建立;《福布斯》和《财富》的最新排名均显示,2005年有15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这些境外投资项目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首先,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分享国外资源以确保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中国全球资源战略的必然选择。第二,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掌握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家和学者认为,过去我们的跨国经营之所以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源于缺乏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实际上以技术引进、并购来获取关键技术并快速提高技术和商业竞争力也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过去我国引进的都是国外早已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或设备,这虽然有效地帮助我们形成了一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却很少给中国企业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至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追赶。而通过企业并购却可以在很短时间为企业取得战略竞争地位的核心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1 跨国并购对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并购的核心要素在于市场支配能力和获得垄断地位。对企业的成长而言,单靠自身的积累是非常缓慢的,必须借助于并购重组这一外生扩展形式。近代以来,全球相继发生了5次大的企业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产生一批巨型公司,我国企业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带动规模和效率的提升。 1.1 获取战略性资源 获取战略性资源是中国大型国有能源开发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中海油与中石油的几次大的跨国并购举动颇为引人注目。前者通过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和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获得了数千万吨原油地质储量;后者通过跨国收购戴文能源集团在印尼的油田和天然气资产,扩充了自己的海外油气探采资产规模。当然我们这里所强调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各种战略性资源,这些资源在全球的自由流动,意味着企业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寻找商机。中国企业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发展思路。 1.2 扩张与整合市场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迅速获得新的市场机会,在不加载行业生产能力下达到临界规模,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取更多利润的主要途径。此外,在寡占市场追求市场力量和市场支配地位也是进行并购的推动力量。通过横向并购活动跨国公司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借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跨国公司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并借助对方的品牌,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从而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扩大原有企业市场总份额。TCL集团对德国施耐德公司收购,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 1.3 获得的研发技术实效强,不确定性低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学院08经济学一类一班黎鑫(0802010260)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数量剧增以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大战也悄然打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及获取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宽松的宏观条件下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如2001年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冰箱工厂、200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基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有所突破,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意义深远。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1.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处于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可获得的增长可能要比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市场自行开拓花的成本更低、时间更少,同时能够利用原有销售网络渠道进入东道国市场。2002年中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非常快,因此在许多行业由于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倾销等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就可以避开各类贸易保护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企业享有的权利进行生产,就可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这样做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有得到缓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在2004年12月,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工BM的PC业务,打开了PC美国销售市场,同时联想也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寻求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53位,而且分布不均匀。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缺口。到2020年到2020年,中国发展必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6种能够自给自足,全国现有的铜矿储量则仅够使用10年。对于国内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则必须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1 作者:黎鑫

汽车业八大失败并购案例

汽车业八大失败并购案例 作者:ALEX TAYLOR III 时间:2012年09月14日来源: 财富中文网 汽车行业向来不乏失败的并购案例。现在,一位业界 著名分析师表示通用汽车应该抛售欧宝。我们不妨借 此机会,顺便也看看其他7桩时运不济的收购实例。 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的资深汽车分析师亚当?乔纳斯近日抛出一段高论,引发业界一阵喧哗。他建议,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应该改弦易辙,卖掉欧宝(Opel),而不要试图挽救它。他的理由是:这家公司会给通用汽车其他业务板块带来潜在亏损。在他看来,“欧洲汽车市场显著衰退,运营亏损不断增加,”因此他把欧宝称为“通用汽车长期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的威胁”。 如此壮士断腕必然代价不菲。乔纳斯估计,出售欧宝的现金成本将达到70亿美元到130亿美元,但他坚信,这一举动将使通用汽车的平均每股收益增长近1美元(或20%),最终将推动通用股价上涨超过50%。 卖掉欧宝当然是一剂猛药,但其他汽车厂商在甩掉亏损业务后都实现了复苏。乔纳斯在报告里援引了两笔类似的交易,但实际上过去30年间这种案例已超过6件之多。下面就是这些案例的概貌。 雷诺-美国汽车公司 美国汽车公司(AMC)的财务状况始终岌岌可危,而雷诺公司(Renault)作为这家公司的法资老板,在改变这一局面上一直无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油价大幅走低,导致美国汽车公司的小型车一夜之间失去了市场。而曾经主管美国汽车公司、尔后担任雷诺总裁的乔治?贝斯在1986年遭暗杀后,雷诺就将美国汽车公司作价15亿美元卖给了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 结局 这桩交易对克莱斯勒来说却是一笔天降横财。它充分发展了美国汽车公司的吉普(Jeep)车业务,把它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赚钱机器。1999年,雷诺做了一项长期并购投资,收购了当时境况不佳的日产汽车(Nissan)36.8%的股份。此后,在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的带领下,雷诺-日产合资公司开始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历程。 宝马-罗孚集团 1994年,英国航宇公司(British Aerospace)将其所持有的罗孚集团(Rover Group)80%的股权以13.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宝马汽车(BMW)。当时宝马正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篇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

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 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成功案例一览: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 吉利以18亿美元的“彩礼”成功迎娶了沃尔沃公司,为这场中国最大的海外收购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中国企业收购安迪苏 2006年1月1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星)以4亿欧元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收购,填补了中国蛋氨酸生产的空白。图为坐落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安迪苏集团厂房。 中航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 从中航工业收购的首家海外航空制造企业奥地利FACC公司获悉,归于中航工业西飞旗下之后,FACC公司财务状况迅速好转,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实现扭亏,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 跨国并购现状模式 一、并购主体及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迅速壮大并成为跨国并购市场中的一直生力军。上世纪末期,以国企为主进行海外并购的尝试阶段。新世纪伊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1 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潮。在此阶段,国内家电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排头兵”。 2006 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国内证券市场的爆发式转型,企业海外投资也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大型国企的海外并购取得更多成功。二是民营企业也频有作为,如2007年11 月雅戈尔以1.2亿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进行了一宗购并活动,成为目前中国服饰界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不难看出,这是中国企业把握优势,加强国际化的一个良好机会。 中国对外跨国并购投资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占FDI的比重却时高时低,波动较大。资料显示,我国的跨国并购在整个FDI中还不能说已经占有优势。并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论从实际金额还是占世界并购交易额的比重看都较小。 二、并购产业及地区分布 由于历史、人文及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企业投资分布的区域最初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实力增强,并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本壮大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获得国外

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2005年以前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等行业。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开始逐渐转移到金融、服务等第部门。 三种产业分布各有重点区域。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如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矿产行业主要发生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区域,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等。 三、并购动机与效果 我国的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起初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行政性干预等非经济动机明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中国市场逐渐规范化,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动因为对核心技术、国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寻求,其次是多元化经营动机和其他动因。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促使企业,尤其是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一汽收购天津汽车

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分析 ——一汽集团收购天津汽车 案例简介: 2002年6月14日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和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了联合重组协议书,通过此次重组,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一汽集团将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轿车生产企业天津汽车(000927)收入囊中,这是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重组。自中国加入WTO后,汽车行业并购、合资一直不断,此次的重组也因为双方的行业地位和闪现于后的国际巨头身影而倍受瞩目。通过本次并购,一汽借助天汽的夏利平台将彻底整合中国低端家轿市场,而夏利凭借一汽实力也将彻底摆脱其它经济型轿车的追赶,有望真正夺下“中国家庭轿车第一品牌”的龙头位置。 一、公司背景 1、天津汽车天汽集团是我国较早的特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是国家规划的小排量轿车生产基地,其生产的夏利轿车曾在中国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面对急剧增长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天汽却显得有心无力。神龙汽车和上海通用都在这一市场上给天汽造成极大的竞争压力,新近推出的夏利2000也未能挽回颓势,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天津汽车2001年每股亏损0.06元,2002年第一季度也报出巨额亏损。 2、一汽集团一汽集团公司是我国汽车生产的龙头企业,从现有的产品分布来看,一汽的奥迪、宝来、捷达在3个市场中都有上佳表现,但一直以来在小型车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划,所缺的正是家用小型车。 二、收购动因分析 1、进军低端家庭轿车市场作为中国核心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一汽,一直在经济型轿车生产上无所作为。现在,中国的家庭轿车市场已成为汽车厂家必争之地,在众厂家高喊要“打造中国家轿第一品牌”的口号下,一汽却因为产业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