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和构图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

色彩和构图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
色彩和构图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

色彩和构图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

【摘要】《呼喊与细语》是伯格曼众多经典作品中的一部。在这部电影中,电影语言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应用。整部影片中,色彩与构图等视觉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造型手段,而是成为了叙述的主体,参与到了电影叙事的本身。

【关键词】《呼喊与细语》电影语言色彩构图

毫不夸张的说《呼喊与细语》是第一部让我感到震惊的电影。几年之后,当我再一次重温这部影片时,震撼之感丝毫未减。这种震撼不仅缘自故事或视觉层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我再一次确信有些电影是适合“阅读”的。它可以为观者打开一

扇有着无限可能性的门,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我们看到了什么,那已经绝不是一部电影而已了。

伯格曼?背影

说到《呼喊与细语》必然要先谈到伯格曼。对于电影的研究者们来说,“伯格曼”这三个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经典。从1946到2003这近六十年间,他共拍摄了七十五部电影。其中的很多都是教科书上的范例,也是研究者们乐此不疲的研究对象。对上帝,生,死和爱恋这些生命终极问题的追问是伯格曼影片永恒的主题。“他用影像诠释哲学领域的现在思潮,表达超越于故事情节之上的心灵反思。”

看伯格曼的电影总能给人一种解密的快感。他的

每一部电影几乎都包含着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正是这些隐喻和象征赋予了其电影一种哲学的气质。但哲学并不代表晦涩。在他的电影里,哲学上的探究是与生俱来的,是镜头与故事自然产生的,而不是刻意而为之的。因此,伯格曼的电影是讲不完而且也没有固定解读的,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心里关于人的精神危机与内在冲突的答案。

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样一位电影大师只是某个悬之高阁的符号。直到有一天,娱乐杂志上出现了一条有关他离世的消息,于是各种各样的刊物都刊登了纪念的特稿,人们才仿佛意识到有位名叫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大师永远停止了他的创造,尽管很多人都还不曾看过他的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影片。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大师走了,可记录他思想的那些影像还在。

《呼喊与细语》印象

比起《第七封印》、《野草莓》等《呼喊与细语》并不是伯格曼最为人所称道的影片,但可能是因为先八为主的缘故,我对这部片子有着特殊的偏爱。

对于本片的隐喻和象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熟识圣经的人会把艾格尼斯的病痛看作耶稣的受难,在安娜身上看出圣母的光辉:女权主义者会看到本片男性角色在叙事中的缺失。但不管怎样,所有的解读都是基于个人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者本身对于世界的某种认识。

除了文化深度方面,对影像艺术自身的探索也是伯格曼钟爱的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呼喊与细语》也许是伯格曼在视觉上最漂亮的电影。下面就从色彩影调和影视构图两方面谈一下我的感受。

本片在视觉上给我最直接的刺激就是色彩的运用。

黑,白,红三种主色充斥着视野,覆盖了全片。使得影片像一幅炽烈的油画,浓重的色彩堆积出的是作者强烈的表达欲望和深邃的思想。在这里,电影语言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也成为了一种叙事主体,参与到了叙事本身。

艾格尼斯的服装以白色为主,白色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纯洁与童贞。但一旦过了头,白色就会变成苍白,随之而来的就是病痛与死亡。对于艾格尼斯来说,她一直寻求着姐妹心灵间的沟通,可最终不得,最后只有通过日记上的一幕来告慰自己的内心。可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最温暖的时刻只是出现在幻觉里,那她的生命还有什么颜色可言呢?和艾格尼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玛丽亚,她的衣服始终是鲜艳的红色。这种红色是刺眼的,就像她包裹不住的欲望。而卡琳则一直穿着黑色的长裙,显得刻板而难以接近。但从另一方面

来说,她的刻板正是她的防线,让她可以抵御危险同时不被人伤害。

对于色彩,影片还有一个独特的运用。那就是用红色来进行转场。伯格曼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看见灵魂像蓝色幻影、像翱翔天际的怪兽、像半鸟半鱼,体内却是鲜红的龙。”我想从这段叙述中可以找到一些伯格曼运用红色的原因。

在文化层面上,红色可以意味着生命和能量,也可以意味着生命的流失和死亡。于是有人认为这种红色是带有重生的希望的,也有人看到的是永远的绝望的沉沦。我个人却觉得还有第三种解释,那就是伯格曼给我们展示的只是一种状态,至于希望和绝望只是不同的人赋予其的特定的意义。

我不曾像伯格曼一样看到灵魂的本色,但却在一次过山车的急速翻滚中看到了充斥眼前乃至整个世界

的红色。因此我觉得伯格曼是在用一种特殊的颜色唤起观众某些一瞬间的记忆。他没有为这种颜色定义,希望或绝望都是观者眼睛里看到的,那不是伯格曼的。

影片里的几个女人,她们的精神世界是在正超常与失常之间做摆钟的运动,正常只是暂留于两极的瞬间。于是,红色成了她们生命的基色。

我觉得看伯格曼的电影就是让观者直观的看他那没有自我保护与掩饰的内心世界,他将其不用技巧的表达出来。他让我们看到他一瞬间所看到的景象,至于当时他在想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不太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将~部经典影片的每个影像都试图给予文字的解释。很多人可能要振臂反驳了,特别是当这话出自一个正在学习电影的学生之口。不做文字的解释如何表达你的理解?当然,我并不是否定对电影的研读,只是觉得有些时

候正是因为语言或其他艺术形式无法确切的表达,导演才选用了电影语言。因为活动影像给人的感觉是最直接的,有时我们很难说清楚一个画面告诉了我们多深的含义,但我们的心确实被其触动了,我们的头脑确实开始思考了。而一旦要把这种感觉再还原为文字,那将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也许我的想法有些偏激,但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因为大多数观者对电影的语言并不熟悉,他们必须把这种相对陌生的语言转化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文字表达才能接受。

在影视构图方面,影片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这里我想说的同样出现在叙事的转场部分。看完全片,我们会很清楚的发现影片的内部结构是相当有条理性的。影片一开始先用一个“现实”片段作为概述,然后逐次进入第一人称视角,对这四个女人分别进行剖析。

而当人物变换时,作者都会给以清晰的提示。比如进入安娜的视角时,屏幕上会出现安娜脸部的特写,而光线的独特运用使得她的脸是半明半暗的,当这个视角的叙述要结束时,画面上同样是这张半明半暗的脸,所不同的是,明暗部分和之前是对调的。

这张半明半暗的脸没有表情,可读的却不止是这一张脸。在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每个人展现给他人的始终都只是一半面孔,我们永远看不到黑暗中的那一半是什么表情。于是人与人之间仿佛注定是不能沟通的。人们的疏远也正是源自于始终隐藏着的那半个自己吧。

有人说,随着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的相继离世,一个拥有大师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可影像仍在,它为我们留有与大师沟通的一扇门。如果我们愿意,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绚丽的精神世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