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热菌的研究进展_欧平

嗜热菌的研究进展_欧平
嗜热菌的研究进展_欧平

 [收稿日期]2009-10-29

 [作者简介]欧平(1970-),男,汉族,广西昭平人,贺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嗜热菌的研究进展

欧 平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摘 要]文章从嗜热菌的分类、耐热机理及其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前景等方面予以综述,介绍国内外近

年来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嗜热菌;分类;耐热;机理;意义

[中图分类号]Q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861(2009)04-0136-05 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微生物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尤为惊人,一般把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叫嗜热菌(thermophiles ),包括一些细菌及古细菌。它们广泛分布在草堆、厩肥、温泉、煤堆、火山地、地热区土壤及海底火山附近等处。普通耐热菌的最高生长温度在45℃~55℃之间,低于30℃也能生长,而超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可达80℃~110℃,最低生长温度也在55℃左右。

自从1879年米奎尔从法国塞纳河中分离到能在70℃环境下生长的杆菌以来,嗜热菌的研究热潮始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但是自Brock T.

D (1969)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温泉中分离到最适生长温度高达70℃的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 )以后[1],在近30年里,世界各国科学家不断从陆地温泉和深海海底温泉等高温生态环境分离到许多新的、生长温度更高的高温菌、超高温菌(hyper -thermophiles ),大约70个属140种。并采用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对这些高温菌的分类、生理、生化、生态、遗传、生物工程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对这种“嗜极生物”(extremophiles )有了一连串惊人的发现,对它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多的了解。1998年初,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腾冲地区考察时在沸泉中发现了一种泉生热孢菌,最适75度左右生长,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这种极端嗜热菌,是国际上从未报道过的新菌种[2]。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联合起来,测定

了这种嗜热菌的全基因组DNA (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准确率达到99.99%,从而获得了国内第一张微

生物基因组“完成图”,标志着我国基因组研究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据悉,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首次破译微生物的遗传密码,嗜热菌也成为除病毒外国内第一个遗传密码被破译的微生物。

1 嗜热菌分类

嗜热菌的系统分类学,是在C.R.Woese 对产甲烷菌的16S rRNA 序列与其他细菌的分析与对比后才取得突破的。C.R.Woese 根据16S rRNA 序列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将原核生物分为两个不同的

类群,分别称为真细菌(Eubacteria )和古细菌(Archaebacteria )。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趋向自然

的生命三域进化系统,即古菌域(domain archaea )、

细菌域(domain bacteria )和真核生物域(domain eucarya ),并构建了有根系统进化树[3,4]。

嗜热菌(俗称高温菌,也称嗜热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广泛分布在温泉、堆肥、地热区土壤、火山地区以及海底火山地等。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含硫热泉中,曾经分离到一株嗜热的兼性自养细菌———酸热硫化叶菌(Sulfolobus ),它们可以在高于90℃的温度下生长。嗜热细菌并非单一的菌属或菌群,而是广泛分布于各种不同的菌群中,其中有些嗜热细菌,其同届菌中皆为嗜热菌,如红色嗜热杆菌(Rhodothermus )、脱硫肠状菌(Desu1.fotomaeulum )、玫瑰弯菌(Roseiflexus )、嗜热

好氧杆菌(Thermoaerobium )、嗜热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eterium )、嗜热嗜油杆菌(Thermoleophilum )、绿弯菌(Ctdorolfexus )、嗜热丝菌(Thermothrix )、嗜热管菌(Thermosipho )、球杆菌

(Sphaembaeter)等,也有高温菌及中温菌并存的菌属。如芽孢杆菌、奇异球菌(Deincooccus)、假黄色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等。嗜热菌是一种生活在高温环境下的微生物,根据它们的耐热程度,可把嗜热菌分为五个不同的类群[5]:耐热菌、兼性嗜热菌、专性嗜热菌、极端嗜热菌和超嗜热菌。

1.1耐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在45℃-55℃之间,低于30℃也能生长。已经报道的耐热菌细胞的形态有杆形和球形变化的有2个属,分别是高温神袍菌属和石油神袍菌属,都是革兰氏阴性。另外,高温神袍菌属的Thermotoga aritime、Thermotoga eapolitana[6]和Thermotoga thermarum的细胞外面都被类似鞘的结构包围。石油神袍菌属中的Petrotoga miotherma无运动性,生长严格厌氧。好氧球杆菌属中Sphaerobacter thermophilus[7]和Rubrobacterxylanophilus的细胞形态,既有球状又有杆形的,但是在一个代谢周期内没有两种形态之间的变化。Sphaerobacter thermophilus没有运动性,只有一种圆形菌落。Rubrobacterxylanophilus的菌落也只有圆形一种。

1.2兼性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在55℃-65℃之间。葡萄糖异构酶和木糖异构酶分别催化D-葡萄嗜热古细菌菌株J W/SL-YS489能产生一种分子量为200kDa的木糖异构酶。其催化活性同样需要二价阳离子如Mn2+、C02+和Mg2+的存在,其最适作用温度受p H的影响,在p H为6.4时,其最适作用温度为60℃;在p H为6.8时,其最适作用温度为80℃;在缺少底物的情况下,82℃处理1h该酶仍然稳定[8]。从T.maritima分离纯化的热稳定性葡萄糖异构酶,当温度达到100℃时其活性保持不变;当温度继续上升到115℃时,10min后仍有50%的酶活[9]。有趣的是,从T.neapolitana分离的热稳定性葡萄糖异构酶,在90℃时的活性竟比该温度以下时(60-90℃)提高214倍[10];Anoxybacillus属是芽孢杆菌世系中的一个嗜热分支,严格厌氧或耐氧,碱性或耐碱性,在热泉中广泛分布[11]。G eobacillus属是另一个中度嗜热的芽孢杆菌分支,在37-75℃的环境中均能够分离得到,最适生长温度为55-65℃,最适生长p H值为6.2-7.5,生长p H范围为6.0-8.5,其中的绝大多数种分布广泛,如热泉、油田、堆肥等热环境中都能分离得到[12]。

1.3专性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65℃-70℃,不能在低于40℃-42℃条件下生长。2006年,唐赘等[13]从油田地层水分离获得的嗜热菌BF80在无机盐培养基中,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良好生长,经API 系统和16SrDNA分析,该菌归属G 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sius,最适生长和降解苯酚温度为60℃-65℃;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 maritima是一种生长在55-90℃的海底火山口附近、严格厌氧的细菌,能够分解和利用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聚糖[14,15,16,17,18],是极耐热性半纤维素酶的重要来源。

1.4极端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高于70℃,最适温度高于65℃,最低生长温度高于40℃。到目前为止,已陆续发现多种嗜热微生物能产生热稳定的木聚糖酶,主要是Thermotoga属的一些种,其中热稳定性较好的是从Thermotoga sp.FiSS3- B.1、Thermotoga neapolitana、Thermotoga maritime和Thermotoga thermarum分离的酶,它们的稳定性在80-105℃。

1.5超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在80℃~110℃,最低生长温度在55℃左右。现已发现的超嗜热菌,主要包括灼热球菌属(Pyrococcus)、古球菌属(Archaeoglobus)、高温变形球菌属(Thermoproteus)、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热棒菌属(Pyrobaculum)、硫化叶菌属(Suflolobus)等,大多属于古细菌(Archaebacteria)。一种超嗜热菌能提供1000种以上的耐热蛋白质,目前工业生产中使用的高温淀粉酶主要是由中温型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其突变株产生的,它们的耐热性能较好,其最适反应温度为90-95℃。极端耐热淀粉酶主要是从Pyrococcus woesei,Pyrococcus furiosus, Thermococcus profundus等古细菌中分离和研究,他们的最适作用温度分别为100℃、100℃和80℃[19,20,21];1995年Bronnenmeier等[22]从Thermotoga maritimeMSB8中分离出一种纤维素酶,其最适作用温度为95℃,最适p H为6.0-7.0。从Thermotoga neapolitana中分离出2种内切纤维素酶:CelA、CelB,CelA分子量为29kDa,其最适作用温度为95℃;CelB分子量为30kDa,其最适作用温度为105℃。有些超嗜热菌如Anaerocellum thermophilum、T.maritime、P.furiosu能产生溶纤酶,能水解微结晶纤维素。这些酶的最适温度都在95℃以上,有的甚至在115℃的高温下仍然具有活性;1996年,Hanzawa等[23]从Desulfurococcsu strainSY中分离的一种胞内蛋白酶,对热的抗性极强,在95℃的高温中其半衰期为 4.3h。而从Staphylothemus marinus中分离的一种球状丝氨酸蛋白酶其抗热性更加惊人,在135℃下10min后仍然具有活性[24]。

2 嗜热菌耐热机理

目前,对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已进入到分子水平,嗜热菌的耐热机理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细胞膜耐热机理

嗜热菌的细胞膜外有多个隐窝,这有利于耐高温。嗜热菌细胞膜的脂双分子层中有很多结构特殊的复合类脂,主要是甘油脂肪酰二酯,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类脂中烷基链彼此间隔扩大,而极性部分作为膜的双层结构则保持整齐液晶状态。嗜热菌的细胞膜中含有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比不饱和脂肪酸大。增加磷脂酰烷基链的长度,增加异构化支链的比率,或是增加脂肪酸饱和度都可维持膜的液晶态,从而使嗜热菌的细胞膜耐受高温[25,26,27]。

2.2遗传物质耐热机理

一般来说,嗜热菌的G-C%含量与其生长温度成正相关的关系,DNA分子中G-C配对越多,解链所需的温度就越高[28]。嗜热栖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DNA的G-C%高达60-70%。此外,组蛋白和核小体在高温下均有聚合成四聚体甚至八聚体的趋势,这能保护裸露的DNA免受高温降解[29]。有资料表明嗜热古细菌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机制对抗热变性,例如反解旋酶结合在DNA双螺旋上,使DNA产生更能耐受高温的正超螺旋结构[30]。嗜热菌的DNA双螺旋结构中核苷酸排列非常有序,很少有突出的核苷酸或其它不规则因素的存在。而且,在螺旋结构侧面、近端、远端的碱基很少会从方阵结构中滑出,这保证了碱基堆积力的增加,使得DNA双螺旋更加稳定。另外,嗜热菌中的t RNA不仅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而且周转率大于嗜温菌t RNA 的周转率。t RNA是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运载工具,占有很关键的位置,它的耐热性及高周转率有助于一些重要酶的迅速再合成。

2.3菌体蛋白耐热机理

研究表明在嗜热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中,个别氨基酸的改变会引起离子键、氢键和疏水作用的变化,从而大大增加整体的热稳定性,这就是氢基酸的突变适应[31];而嗜热菌的蛋白与常温菌蛋白的大小、亚基结构、螺旋程度、极性大小和活性中心都极为相似,但构成蛋白质高级结构的非共价力、结构域的包装、亚基与辅基的聚集,以及糖基化作用、磷酸化作用等等却不尽相同,通常蛋白对高温的适应决定于这些微妙的空间相互作用[32];化学修饰、多聚物吸附及酶分子内的交联也是提高蛋白热稳定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嗜热蛋白酶离子结合位点上所结合的金属离子(如Ca2+、Mg2+、Zn2+等)可能起到类似于二硫键那样的桥连作用,促进其热稳定性的提高。

微生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进化过程的动因之一。了解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物种、遗传特性及适应机理,不仅为生物进化、微生物分类积累资料,提供新的线索;还可直接利用它的特殊基因、特殊机能,创造更有用的新种。因此,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研究嗜热菌的意义

我国广大地区的热泉中蕴藏着丰富的嗜热芽孢杆菌资源,其在遗传多样性上体现了典型的陆地热泉的微生态构成,同时包含了较高丰度的嗜热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产生菌。嗜热酶是当今研究和开发得最多的极端酶,因其具有诸多酶学性质上的优势而具有很高的商业应用价值,并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引,来自于嗜热芽孢杆菌的一些酶类已有成功的研发范例,如来自Bacilluslicheniformis的淀粉水解酶[33]、来自G eo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的聚合酶Bst I pol[34]等已经应用于商业生产。

研究嗜热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研究与开发嗜热酶。嗜热菌产生的酶由于和菌体一样耐高温,这使得它们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35]:(1)酶制剂的制备成本降低。因为嗜热酶的稳定性高,因而可以在室温下分离、提纯和包装运输,并能长期保持活性;(2)加快了动力学反应。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酶催化能力增强;(3)对反应器冷却系统的要求标准降低,因而减少了能耗。由于嗜热酶有耐高温的特性,所以生产中不需要复杂的冷却装置。一方面节省开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冷却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4)提高了产物的纯度。在嗜热酶催化反应条件下(超过70℃),很少有杂菌生存,从而减少了细菌代谢物对产物的污染。

嗜热酶在商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把嗜热细菌Thermus aquatics(水生栖热菌)的耐热DNA聚合酶“Taq”用于多聚酶链式反应(PCR,DN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中,由于耐热“Taq”酶的使用,才使PCR的专一性、收得率、灵敏度、DNA片段长度、复制的忠实性、操作简便性和自动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使该反应在科学研究和医疗等实际领域的应用中实现了新的飞跃。

嗜热菌可用于细菌浸矿、石油及煤炭的脱硫。在一些污泥、温泉和深海地热海水中,生活着能产甲烷

的嗜热细菌,生活的环境温度高,盐浓度大,压力也非常高,在实验室很难分离和培养。嗜热真菌通常存在于堆肥、干草堆和碎木堆等高温环境中,有助于一些有机物的降解。利用嗜热菌对废水废料进行厌氧处理,可提高反应速度,消灭污水污物中的病原微生物。

嗜热菌除了它们的耐高温酶在工业上的应用广泛外,由于它的生长速率高,代谢作用强,产物/细胞重量之比值较高,因其在高温下具有竞争优势,故在发酵生产中可防止杂菌的污染;乙醇等代谢产物容易收得;发酵过程中不需冷却,可省去深井水的消耗等等,在造纸工业、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烟草业、石油开采、液体燃料的生产、生物转化及抗生素生产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Macelory R D.S ome comments on the evolution of extremophie[J].Biosystems,1974,6:74-75.

[2]Xue Y,Xu Y,Liu Y,et al.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 sp.nov.,a novel anaeorbic,saccharolytic,thermophil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a hot spring in Tengcong,China[J].Int J Syst Evol Microbiel,2001,51(4):1335-1341.

[3]Woese C R,Fox G E.Phylogenic structure of the prokaryotic domain:the primary kingdom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77,74(11):5088-5090.

[4]Woese C R,K andler O,Wheelis M L.Towards a natural system of organisms:Proposal for the domains Archaea,Bacteria, and Eucarya[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1990,87(12),4576-4579.

[5]沈萍.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

[6]Jannesh H W,Huber R,Belkin S.Thermotoga Neapolitana sp.nov.of the extremely thermophilic,Eubacterial G enus Thermotoga[J].Arch Microbiol,1988,150(1):103-104.

[7]Davey M E,Wood W A,K ey R.Isolation of three species of G eotoga and Petrotoga:two new G enera,representing a new line -age in the bacterial line of descent distantly related to the Thermotogales[J].Syst Appl Microbiol,1993,16(2):191-200.

[8]Liu S Y,Wiegel J,Gherardini F C.Pur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a thermostable xylose(glucose)isomerase wiht an acidic p H optimum from Thermoanaerobacterium strain J W/SL YS.489[J].J Bacteiro1,1996,178(20):5938-5945.

[9]Brown S H,Sjholm C,K elly R M.Purif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higIlly thermostable glucose isomerase produced by the extremely thermophilie eubaeteirum Thermomga maritime[J].Biotechnol Bioeng,1993,41(9):878-886.

[10]Vieille C,Hess J M,K ely R M,et a1.xylA cloning and sequencing and biochemicla characteirzaiton of xylose isomerase from Thermotoga neapolitana[J].American S ociety for Microbiology,1995,61(5):1867-1875.

[11]Pikuta E,Lysenko A,Chuvilskaya N,et a1.Anoxybacillus pushchinensis gen.nov.,sp nov.,a novel anaerobic,alkaliphilic, moderately thermophilic bacterium from manure,and description of 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 comb.nov[J].Int Syst Evol Microbiol, 2000,50:2109-2117.

[12]Nazina T N.Tourova T P.Poltaraus A B,et a1.Taxonomic study of aerobic thermophilic bacilli:descriptions of G eobacillus subterraneus gen nov.,sp.nov.and G eobacillus uzenensis sp.nov from petroleum reservoirs and transfer of Bacillu stearothermophilus. Bacillus thermocatenulatus,Bacillus thermoleovorans,Bacillus kaustophilus,Bacillus thermoglucosidasius and Bacillus thermodenitrificans to G eobacillus as the new combinations G stearothermophilus,G.thermocatenulatus,G.thermoleovorans,G. kaustophilus,G.thermoglucosidasius and G.thermodenitrificans[J].Int J Syst Evo Microbiol,2001,51:433-446.

[13]唐赘,刘沐之,梁凤来,等.一株嗜热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苯酚降解特性[J].生物学通报,2006,33(5):39-44.

[14]Rober H,Thomas A L,Helmut K,et al.Thermotoga maritima sp nov.represents a new genus of unique extremely thermophilic eubacteira growing up to9O℃[J].Arch Microbiol,1986.144(4):324-333.

[15]Chirstoph W,Wolfgang L.Two extremely thermostable xylanases of the hyperthermophilic bacteirum Thermotoga maritima MSB8[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5,61(5):1810-1815.

[16]David J S,Liam C W,Rosalind A R et a1.Sequence and expression of xylnaase gene from sp strain Fjss3- B.1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ombinant enzyme and its activity on kraft pulp[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5,61(11):4110-4113.

[17]Jiang Z Q,Li L T,Lin Q,et al.C1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n xynB gene in E coli.from the extremethermophilic thermotoga maritime[j].Chin J ApplEnvironBiol,2002,8(3):280-284.

[18]Ruile P,Winterhlater C,Liebl W.Isolation and anlaysis of a gene encoding a-glucuronidase,an enzyme with a novel primary structure involved in the breakdown of xylan[J].Mol Microbiol,1997,23(2):267-279.

[19]K och R,S preinat K,Lemke K,et a1.Puriif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hyperthermoactive a-amylase from the archaeobateifum Pyrococcus woesei[J].Arch Microbiol,1991,155(6):572-578.

[20]Lee J T,K anai H,K obayashi T,et a1.Cloning,nucleotide sequence and hyperexpression of a-maylase gene from an archaeon,Thermococcus profundus[J].FermentBioeng,1996,82(5):432-438.

[21]Kwak Y S,Akeba T,Kudo T.Puirif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rom hyperthermophilic arcabeon hermococcus profundus, wich hydrolyzes both a-1,4and a-1,6glucosidiclinkages[J].Ferment Bioeng,1998,86(4):363-367.

[22]Bronnenmeier K,K ern A,Liebl W,et a1.Puriifcation of Thermotoga maritima enzyme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cellulose

materials[J].Appl Environ Micmbiol,1995,61(4):1399-1407.

[23]Hanzawa S,Hoaki T,Jannaech H W,et a1.An extremely thermostable serine protease from a hyperthemophilic archaeon Desulfurococcus strain SY,isolated from a dep-sea hydmthermal vent[J].J Mar Biotechnol,1996,4(2):12l-126.

[24]Mayr J,Lueps A,K ellermann J,et a1.A hypertherraostable protease of the subitlisin family bound to the surface of the layer of the archaeon Staphylothermus marinus[J].CurtBiol,1996,6(6):739-749.

[25]郦惠燕,邵靖宇.嗜热菌的耐热分子机制[J].生命科学,2000,12(1):30.

[26]Melchior D L.Lipid phase transitions and regulation of membrane fluidity in prokaryotes[J].Curr Top Membrane Transp, 1982,17:263-316.

[27]Jack L C M,Vossenberg V d.The essence of being extremophilic:the role of the unique archaeal membrane lipids[J]. Extremophiles,1998,2(3):163-170.

[28]Brown J W,Haas E S,Pace N R.Characterization of ribonuclease P RNAs from thermophilic bacteria[J].Nucleic Acids Research,1993,21(3):671-679.

[29]Sandman K,Reeve J N.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of archaeal and eukaryal histones and nucleosomes[J].Arch Microbiol,2000,173(3):165-169.

[30]Forterre P,Elie C.Chromosome structure,DNA topoisomerases,and DNA polymerases in archaebacteria(Ar-chaea)[J]. Biochemistry of Archaea,1993,26:325-361.

[31]J ulie H,Susan M.Structural distribution of stability in a thermophilic enzyme[J].PNAS,1999,96(24):13674-13678.

[32]Rainer J.The FASEB Journal[J].Jan,1996,10:84-92.

[33]Chitradon L,Mahakhan P,Bucke C.Oligosaccharide synthesis by reversed

Catalysis using alpha-amylase from Bacillus licheniformis[J].J Mol

Catal B:Enzyme,2000,10(1-3):273-280.

[34]Mead D,Mcciary J,Luckey J,et a1.Bst DNA polymerase permits rapid sequence analysis from nanogram amounts of template[J].Biotechniques,1991,11(1):76-78.

[35]王柏婧,冯雁,王师钰,等,嗜热酶的特性及其应用[J].微生物学报,2002,42(2):259-262.

(上接第135页)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广西商务之窗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a5274839.html,/aarticle/sjtongjiziliao/200903/2009030 6103233.html,2008-12-01.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0.

[3]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97.

[4]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

[5]王振龙,胡永宏.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6.

(推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 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_任鄄胜

第15卷第1期2008年1月 现代农业科学M ode rn 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 V o.l 15N o .1 Jan .,2008 文章编号:1005-4650(2008)01-0019-05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 任鄄胜 1,2,3 ,肖陪村2,3,陈 勇2,3,黄 湘 2,3 ,王玉平1,李仕贵 1 (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成都611130;2.内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内江641000; 3.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四川内江641000) 摘要:稻瘟病菌(Phy ricularia grisea (Cooke)Sacc .)是全球水稻产区最为流行、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原体,也是研究病原菌和寄主互作的主要模式病原菌。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稻瘟病菌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就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致病性和遗传宗谱的关系、稻瘟病菌功能基因和基因组的研究进行了归纳论述。 关键词:稻瘟病菌;致病性;生理小种;遗传宗谱;功能基因;基因组中图分类号:S511;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The R esearch Progress on R ice B l ast Fungus REN J uan -sheng 1,2,3,X I AO P e-i cun 2,3,CHEN Y ong 2,3,HUANG X iang 2,3,W ANG Y u -pi ng 1,L I Sh-i gu i 1, (1.R ice Res earch Instit u te of S i chuan Agricultura lU n i vers it y ,C hendu 611130,Ch i na ;2.Agri cu lt u ral S ci ence Res earch Instit u t e of Neiji ang ,Neijiang ,S ichuan 641000,C hina ;3.N eiji ang hybri d iz ati on R ice Technol ogy D evelopm ent C enters ,Neiji ang ,S ichuan 641000,C hina) Abstrac t :M agnapor t he grisea i s the m ost ep i de m i c and destructi ve pa t hogen of r i ce w or l d w i de.And it is also the pr i ncipa lm ode l o rganis m for research on i nteracti on bet w een f unga l pathogen and host p l ants .Sc i entists a t ho m e and abroad have round l y done re -search i nto rice b l ast fungus .It is rev ie w ed and su mm ar i 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v iru lence spec i a li za ti on o f rice blast f ungus ,viru -lence ,relationshi p bet w een pathogenicity and genetic li neage ,f unctional gene and the geno m e of t he r i ce blast fungus . K ey word s :M agnap orthe gr isea ;pathog en i c ity ;physio l og ic race ;genetic li neag e ;f unc ti ona l gene ;genom e 收稿日期:2007-12-18 作者简介:任鄄胜,男,1978年生,山东鄄城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稻瘟病及其抗性遗传育种。E-m ai:l rjs heng @163.co m 通讯作者:李仕贵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口以此为主食;同时,水稻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为适应全球人口的增长,国际水稻研究所估计到2020年水稻产量要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三分之一[1]。水稻稻瘟病是我国稻区和世界其它稻区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发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流行年份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40%~50%,甚至绝收。据测算,每年由稻瘟病造成的水稻损失产量足以养活6000多万人[2]。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Phyric u l aria gr isea (Cooke )Sacc .引起的,被称为灰梨孢=Pyr icul ar i a oryae Cav .或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M agna -p ort he gr isea (H ebert)Barrnov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水稻稻瘟病菌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该病菌不仅侵染水稻,还能侵染小麦、大麦和粟等农作物,甚至侵染植物的根部[3,4]。基于水稻作为农作物的重要地位和稻瘟病菌对水稻危害的严重性,人们对稻瘟病菌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前人和近几年来稻瘟病研究的情况加以综 述, 并对其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图1 M agnzporthe grisea 的生活史F rom:D ean e t a.l N ature ,434:980~986 1 致病性分化 1.1 鉴别品种 早在1637年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5天工开物6中记载了稻瘟病的发生,将稻瘟病称之为/发炎火0。到1922年日

益生菌的筛选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cacy of MS -222and benzocaine as anaesthetics under simulated transport conditions of a tropical ornamental fish Puntius filamento -sus (Valenciennes [J].Aquaculture research, 2010,41(2:309-314 [17]刘长琳, 何力, 陈四清, 等. 鱼类麻醉研究综述[J].渔业现代化, 2007,34(5:21-25 [18]Kiessling A,Johansson D,Zahl I H, et al. Pharmacokinetics,plasma cortisol and effectiveness of benzocaine,MS -222and isoeugenol measured in individual dorsal aorta -cannulated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following bath administration[J].Aquaculture,2009, 286(3/4:301-308 [19]Tang S,Thorarensen H,Brauner C J,et al. Modeling the accumulation of CO 2during high density,re-circulating transport of adult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from observations aboard a sea -going commer -cial live-haul vessel[J].Aquaculture,2009,296(1/2:288-292[20]Velisek J,Svobodova Z,Piackova V. Effects of clove oil anaesthesia o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Acta Veterinaria Brno, 2005(74:139-146 [21]Park M O,Im S Y,Seol D W,et al. Efficacy and physiological re - sponses of rock bream, Oplegnathus fasciatus to anesthetization with clove oil[J].Aquaculture, 2009,287(3/4:427-430 [22]Iversen M,Eliassen R A. The Effect of AQUI -S -(R Sedation on

极端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极端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顾觉奋,罗学刚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南京210009 【摘 要】 极端微生物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酶类及其它活性物质,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重要极端微生物的生理特点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综述。 【关键词】 极端微生物;活性物质;应用潜力 【中图分类号】 R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3651(2003)0420252205 极端微生物(Extrem ophiles),又称嗜极菌,是一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所谓极端环境,是指高温、低温、高pH、低pH、高盐度、高压等普通微生物所不能生存的环境。为了方便研究,一般将极端环境的条件确定如表1。 与普通微生物相比,极端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因此,研究极端微生物不仅有助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而且极端微生物能够产生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酶类及其它活性物质,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潜力(见表2)。 T able1 Extreme environments[1] 表1 极端环境条件[1] 极端环境条件极端环境条件 pH<3、>9有机溶剂>1% 温度<10℃、>70℃重金属汞、镉等 盐度>15%其它紫外线、X射线等压力>400atm T able2 M ajor extremophiles active substances available for the field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2] 表2 可用于生物工程及化工领域的主要极端微生物活性物质[2] 应用领域活性物质优 点来源微生物 多不饱和脂肪酸嗜冷菌 制 药甘油,可相容的溶质成本低廉嗜盐菌 胡萝卜素嗜盐藻类 抗生素热红菌素、嗜盐菌素、冷霉素、丁酰 苷菌素等嗜热菌、嗜盐菌、嗜冷菌、嗜碱菌等 PCR、DNA测序、DNA标记DNA聚合酶高温稳定,使PCR自动化得以实现嗜热菌生物传感器脱氢酶嗜冷菌药用表面活性剂膜嗜盐菌 水解淀粉制备可溶性糊精、麦芽糖糊精和玉米糖浆、减少面包焙烤时间α2淀粉酶稳定性高、耐酸、细菌淀粉酶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G2ZY ME G995) 食品工业、酿酒、清洁剂蛋白酶高温下稳定嗜热菌奶酪、奶制品工业中性蛋白酶高温下稳定嗜热菌纸张漂白木聚糖酶减少漂白剂用量嗜热菌清洁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增强清洁剂去污力嗜冷菌 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高pH下稳定嗜碱菌 1 嗜热菌(thermophiles) 111 生理特点[3] 嗜热菌俗称高温菌,广泛分布在温泉、堆肥、地热区土壤、火山及海底火山地等,最适生长温度可在90℃以上,美国Baross从火山喷口分离出的一些细菌甚至可生活在250℃环境中。已发现的极端嗜热菌有20多个属,大多为古细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技术方案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及航化技术方案 一、农业措施 在培育旱育壮苗的基础上,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1、科学灌溉 水稻进入分蘖期以后,采用浅湿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层深度,严防深水淹灌,及时晾田通气,促进根系发育,严防早衰,晾田次数不少于3次,提高水稻抗病性及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 2、科学施肥 水稻蘖肥要早施,严防穗肥施用过迟,后期植株中游离氮素过多,不利于植株抗病,要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N:P:K=2:1:1.2~1.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硅肥用量,扩大机械施肥面积,提高施肥均匀度,增加叶片和茎杆角质化、硅质化程度,增强水稻抗病性。 3、合理密植 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基础上,要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调控水稻长势,严防封行过早,田间郁闭,湿度加大,降低水稻抗病性。 4、清除杂草 及时清除稻田、池埂和附近荒地中的杂草,以及池埂上

的渣碎残茬等,提高田间通透性,减少病原菌来源,减少病害发生。 5、健身防病 要做好水稻健身防病工作,营养生长期叶面追肥以含氮叶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期以磷、钾、硅肥为主,促进水稻早熟为主。严防抽穗后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提倡使用叶面硅肥、硼肥、镁肥等微肥。 6、缓解药害 旱改水的稻田在施用蘖肥的同时,要追施2公斤/亩生物肥以加快缓解农药残留药害,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二、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合理混用及合理轮换使用。推荐的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配方是: 1、防病配方 ①20%好米多悬浮剂100毫升/亩或35%三环唑悬浮剂50毫升/亩或40%三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亩。 ②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 ③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亩或45%咪鲜胺乳油50毫升/亩。 ④2%加收米水剂80毫升+25%咪鲜胺乳油60~80毫升/亩。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极端微生物通常分为六个类群: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为了适应生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生理机能,以适应环境。因此,研究适应机理并利用其特殊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极端微生物能产生多种极端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极端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极端环境(extreme environment) 泛指存在某些特殊物理和化学状态的自然环境,包括高温、低温、强酸、强碱、高盐、高压、高辐射和极端缺氧环境等,适合在极端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 Margesin and Schinner,2001【1】; Rothschild and Mancinelli,2001【2】;骏等,2006【3】;敏和东秀珠,2006【4】).海洋极端环境一般是指与正常海洋环境绝然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主要包括海底热泉、海底冷泉和泥火山环境,其次还包括高盐度(卤水)、强酸化、缺氧和滞流等海洋环境。海洋极端微生物通常为化能自养生物(chemoautotroph),在分类体系上属于细菌和古细菌类,生活在无光、无氧或少氧环境,能利用一些海底热催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小分子(H2、H2S和CH4 等)合成能量进行有机碳固定和新代,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生态群落、特殊生理机理和特殊代产物,有些属于共生生物(endosymbiont)。 一、极端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生理特点 1.1 极端嗜热菌(Thermophiles) 一般最适生长温度在90℃以上的微生物,被称做极端嗜热菌【5,6】。已发现的极端嗜热菌有20多个属,大多是古细菌,生活在深海火山喷口附近或其周围区域【7】。如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现的古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0℃,8O℃以下即失活;德国的斯梯特(K Stette)研究组在意大利海底发现的一族古细菌,能生活在110℃以上高温中,最适生长温度为98℃,降至84℃即停止生长;美国的巴罗斯(J.Baroos)发现一些从火山喷口中分离出的细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环境中,嗜热菌的营养围很广。多为异养菌,其中许多能将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1.2 极端嗜酸菌(Acidophiles) 一般指生活环境pH值在1以下的微生物,往往生长在火山区或含硫量极为丰富的地区。多为古细菌,其体环境保持pH值7左右。能氧化硫,硫酸作为代产物排出体外。嗜酸菌往往也是嗜高温菌。 1.3 极端嗜盐菌(Extremehalophiles)

水稻稻瘟病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植花生积极性,保证花生质量。 3.3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速品种更新换代 要建立优质花生出口基地,就必须有符合外贸要求的优良品种。目前,濮阳市种植的花生品种,由于种植时间较长,存在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不高的问题。近年来濮阳市农科院先后培育出濮科花1号、濮科花2号、濮科花3号、濮科花5号、濮花9519等花生新品种,对这些新品种,要加速繁育推广,尽快完成品种的更新换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一村一种,推广区域化种植,以保证品种的优良性状。 3.4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推动花生产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是产业化链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着力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花生产品,以此拓宽花生的消费渠道。濮阳市目前花生加工环节极为薄弱,在产、加、销龙头企业中,应重点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由产后的加工业发展,牵动花生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书波,等.花生学报,2008(10):5-10. [2]禹山林,等.花生科技,1999(12):23-26. [3]吴继华,等.优质花生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M].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由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性的毁灭性水稻病害之一,常导致病发区水稻产量损失重大,是阻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 ~30%[2],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所造成的稻谷损失达数亿千克[3],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稻瘟病的化学防治成本高、污染严重,而利用遗传抗性、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最经济、最利于环境保护的防治策略[4],因此,开展稻瘟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稻瘟病菌小种的遗传复杂性及易变性,推广品种稻瘟病抗性周期短已经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5]。2011年,广东省植保总站从全省35个县(市区)采集稻瘟病样本464份,利用7个中国鉴别的品种和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对菌株进行小种鉴定,结果显示:广东省多年的主栽抗病品种如天优998、培杂泰丰、博优998等在稻瘟病生理小种监测结果中显示在多个地区存在极高的感瘟风险,被认定为高抗品种的五山油占、粤晶丝苗2号在曲江、龙川、雷州等多个地方种植存在一定的风险[6],这对粮食生产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延长品种的抗病周期,普遍提高栽培品种的抗性水平是当务之急。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并将多个基因聚合到一个水稻品种中,培育新的广谱抗性的水稻品种是获得持久抗性的关键。文章就稻瘟病的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稻瘟病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赵二生玉洪昊张波 (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湛江524006)) 摘要:如何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和延长抗病周期一直是育种家研究的热点,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基础上的多个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文章就稻瘟病的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性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结合育种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稻瘟病;持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 作者简介:赵二生(1985-),男,本科,从事水稻育种工作。E-mail:hnnydxzes@https://www.360docs.net/doc/ca5274839.html, 18 --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院 (系)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班 级 生物科学12级 学 生 姓 名 陆金苗 指导教师(职称)王健(副教授) 提 交 时 间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益生菌及其制剂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陆金苗 (安康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2090095) 摘要:目前已经对益生菌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获得了许多 使用益生菌的经验。近些年来, 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将益生菌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益生菌菌株的鉴定、菌株的遗传学修饰、益生菌功能基因组学和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益生菌的技术方法、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益生菌 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益生菌;益生菌制剂;益生菌的研发 1.益生菌 1.1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如常益生益生菌。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主要是以上各类微生物组成的复合活性益生菌,其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工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生命健康领域。 1.2益生菌与乳酸菌的区别 1)益生菌是从有益宿主健康出发给出的定义,目前研究较热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芽孢杆菌都属于乳酸菌类,因此益生菌包括了部分乳酸菌,而乳酸菌不全是益生菌。益生菌的四种菌种:目前常用的益生菌种类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 2)乳酸菌一般是指能发酵糖,主要生成乳酸的细菌的总称。乳酸菌是从发酵糖产生乳酸的机理方面考虑给出的概念,对人类生活有益的乳酸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链球菌、明串珠菌等。并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有益于人类健康,也有一些乳酸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有害的利斯特氏菌。在谈论乳酸菌时应该注意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一、症状表现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 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2)消灭越冬菌源 将重病田的稻草作燃料、或饲料,避免常有病菌的稻草散布于室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重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追施含硅酸肥料如草木灰、矿渣肥等,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素化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诱发和加

嗜盐菌的特性与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的进展

嗜盐菌的特性与高盐废水生物处理的进展 安立超 严学亿 胡 磊 余宗学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南京210094) 摘要 论述了嗜盐菌的形态特征、营养构成、生理特性和嗜盐机理,以及利用其特性在含盐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生化处理高含盐量有机工业废水的实验研究成果、在实际废水工程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对嗜盐菌的培养与驯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含盐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运行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嗜盐菌 特性 高含盐量废水 生物处理 Rev iew of character istic of haloph ilic and biolog ical treat m en t of hapersali ne wastewater A n L ichao,Y an X uey i, H u L ei,et al.D ep art m ent of E nv ironm ent S cience and E ng ineering,N anj ing U n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N anj ing210094 Abstract:T he shape feature,nutrient requirem ent,physi o logical characteristic,haloph ilic m echanis m and app licati on of haloph ilic bacteria w ere discussed.T he experi m ental studies and app licati on in engineering about bi o logical treatm ent of hypersaline w astew ater and brings fo r w ard the developm ental tendency w ere summ arized.It is significant fo r accli m ating of haloph ilic bacteria and running of p rocessing system. Keywords:H aloph ilic bacteria Characteristic H ypersaline w astew ater B i o logical treatm ent 高含盐量废水是指含有有机物和至少315%的总溶解固体物TD S(To tal D isso lved So lid)的废水[1],在这些废水中除了含有有机污染物外,还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如C l-、SO2-4、N a+、Ca2+等离子,这些盐的存在对常规生物处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4]。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高盐环境中仍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特殊微生物,即耐盐微生物和嗜盐微生物。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嗜盐菌。嗜盐菌一般生长在盐湖、盐碱湖、死海、盐场和海洋中,我国嗜盐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5]。由于嗜盐菌具有独特的结构组成、生理功能和代谢产物,许多学者对其在生物电子、能源开发、发酵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了应用研究[6]。本文对嗜盐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遗传等特性作了详细描述,并综述了利用其特性对高含盐量有机工业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的应用研究。 1 嗜盐菌的特性 111 嗜盐菌的分类 根据细菌最佳生长所需的盐浓度(一般以N aC l 计)的不同,细菌可分为非嗜盐菌、海洋细菌和嗜盐细菌[5]。 非嗜盐菌是指在含盐浓度不高于1%的介质中能良好生长[7],在普通生物法的活性污泥以及在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含有这种细菌[8]。 海洋细菌,也称弱嗜盐菌,是指适于生长在含盐浓度为1%~3%的介质中。这种微生物既具有耐盐菌[9]的特性,同时在高盐环境中又能和嗜盐菌共存。 嗜盐细菌是指只有在含盐的环境才能生长的微生物,在种属上可分为嗜盐杆菌属、嗜盐球菌属、嗜盐碱杆菌属、小盒球菌属等[10]。按最适宜生长所需的盐量,分为中度嗜盐菌和极端嗜盐菌[11]。中度嗜盐菌指在含盐浓度为3%~15%的环境中能良好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真细菌群落[6]。极端嗜盐菌是指在含盐浓度为15%~30%的介质中也能良好生长的微生物,最适宜生长浓度为20%~25%,甚至在饱和浓度中也能生长[12]。 112 嗜盐菌的生态与营养结构 嗜盐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多为好气化能异养,能利用的碳源十分广泛,适宜于偏碱性的环境(pH为9~10);该种群具有极高的生长速率,其时代周期约为4h;菌体多为圆形,直径为2~4mm;外观呈红色、紫色或浅褐色;不运动或丛鞭毛运动;这些异养型和自养型的中度和极端嗜盐菌的特性非常适用于处理含盐有机工业废水[5,7,8,10]。 嗜盐菌的生长需要很复杂的营养结构,一些细菌在葡萄糖、氨和无机盐的介质中就可生长,但大多 第一作者:安立超,男,1963年出生,副教授,系副主任、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工程设计工作。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系别食品工程系 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 班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二班 学生姓名白晓静 学号 2009040302014 指导教师姓名徐启红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河南漯河 2011年11月2日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1 1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 (1 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1 2.1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1 2.2 提高乳糖利用率 (1

2.3 降低胆固醇含 (2 2.4 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2 2.5 其他生理功能 (2 3 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3 3.1 益生菌在酸奶中的应用 (3 3.2 益生菌在啤酒中的应用 (3 3.3 益生菌在酸酪中的应用 (3 4 益生菌的安全性 (3 5 展望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白晓静 摘要:益生菌是添加到食品中的活菌。益生菌包括了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也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益生菌对人类的营养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数量已成为婴幼儿和成年人健康状况的标志。益生菌在医药食品和饲料工业中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关键词:益生菌生物学特征生理功能安全性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毕业论文 1 益生菌的生物学特征 益生菌在肠道存在的机制是定植与粘附。定植是正常肠菌群在宿主的特异性定位定居与繁殖的微生态学现象。是正常菌群对宿主产生生态效应和发挥生理作用的前提条件。而它的粘附特性是指益生菌通过粘附多糖体与肠上皮细胞壁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特异性粘附形成亚优势菌群而定居下来,并且形成与肠壁密切联系的细菌生物膜。而它粘附在肠壁上这一特性被认为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1]。 粘附的益生菌可在肠道停留更多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更好的代谢和免疫调节作,用粘附的益生菌与粘膜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刺激免疫反应,粘附也可以起竞争排斥作用,把病原菌从肠道上皮排除出去,体外实验证明粘附的嗜酸乳酸杆菌可以有效的抑制病原菌在肠道的粘附和生长体外实验表明不同的益生菌菌株有不同的粘附能力。另外从不同年龄组分离出的益生菌其粘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从老年人肠道中分离出的双歧杆菌其粘附能力明显差于从儿童的肠道中分离出来的双歧杆菌。关于益生菌的粘附特性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益生菌的粘附作用仍然受到很大争论。如有些人认为强的粘附能力可能会增加在宿主中感染的机会;另外一些认为益生菌在体内和体外有很差的粘附能力,但是它们在宿主细胞中有很好的益生作用。 2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2.1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人的大肠内定居着种类繁多、代谢途径迥异的各种微生物,其主要功能是从消化道上部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中捞取能量、他们主要是通过发酵来吸收和利用糖类在小肠中的主要产物短链脂肪酸。益生菌可参与多种维生素代谢,产生维生素B、

嗜盐菌的嗜盐机制

嗜盐菌的嗜盐机制 摘要嗜盐菌是生活在高盐环境中的细菌。他们的细胞结构和生理机能特殊,要求有高盐浓度维持其生存;同时,他们的细胞膜机构和细胞内的溶质,都能适应高盐环境。 关键词嗜极菌嗜盐菌高盐浓度 嗜盐菌多生长于盐湖,盐碱场,死海,盐场和海洋中,腌肉等食品上也常有存在。我国有广阔的盐域环境和丰富的嗜盐微生物资源。根据1985年Kusher的分类原则,将嗜盐菌分成生理上不同的两类:生长最适NaCl浓度为0.5~2.5的极端嗜盐菌。中度嗜盐菌基本上是真细菌,极端嗜盐菌属于一种古细菌。嗜盐菌具有一些独特细胞结构组成生理功能和代谢产物。 1 嗜盐菌的细胞结构稳定和细胞内K+等离子浓度的维持需要高盐浓度 在嗜盐菌特别是极端嗜盐菌的细胞内具有相当高的离子浓度;并且细胞壁成分特殊,不含肽聚糖而以脂蛋白为主。这种细胞壁结构的完整由离子键维持,高Na+浓度对于其细胞壁蛋白质单位间的结合,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必须的。当环境中的Na+浓度较低时,一方面细胞壁蛋白解聚为蛋白质单体,使细胞壁失去完整;另一方面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平衡被打破,细胞吸水膨胀,最终引起细胞壁破裂,菌体完全自溶。如红皮盐杆菌的生

活环境中,Na+和K+浓度分别为0.8mol和5.33mol。它能在饱和盐水(5.2mol)中生长,在盐度小于2.1mol的环境中不生长;当盐度低于1.6mol时,细胞壁开始裂解。 由于H.cutirubrum还可看出,尽管环境中Na+占优势,但是细胞内部Na+浓度比K+浓度小得多。这说明嗜盐菌对环境中离子有选择作用,具有浓缩K+和排斥Na+的能力,使细胞内K+浓度维持较高水平。我们知道多数微生物体内酶被高浓度的K+所抑制。但极端嗜盐菌正好相反,它不仅主要靠积累K+来调节细胞内渗透压,而且其核糖体蛋白质及酶只有在K+等离子浓度高时才能维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这就限制此类菌只能在高盐环境中生存。嗜盐菌这种生长需要高盐浓度的生理特性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使细胞结构与功能高度适应于高盐环境的结果,它与即可在高盐环境中生长又可在低盐环境中生长的耐盐菌有着遗传本质的不同。 2 嗜盐菌的酶产生稳定和活性发挥需要高盐浓度 生物体内酶的产生、稳定和活性发挥都需要一定的理化条件。嗜盐菌的酶是嗜盐性的。它的产生、稳定和发挥活性需要高盐浓度条件。如自内蒙古碱湖分离到的极端嗜盐碱杆菌C-212菌株的胞外淀粉酶产生受NaCl浓度影响。当NaCl低于1.7mol时,几乎不产酶,菌体生长受到抑制;在NaCl为2.6~5.2mol时,产生相当量的酶,菌体生长良好。酶的稳定性亦受NaCl浓度的影响。如上述淀粉酶当NaCl为1.0mol时,酶很不稳定,50摄氏度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原鉴定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益生菌可以被称作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概念。人类早在上百年前就开始食用酸乳、奶酪等含益生菌的食品,但益生菌及其产生的益生元成分的功能却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近30年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益生菌、益生元及含有这类物质的产品对人们的保健功能,随之而来的是对益生菌的广泛研究,和其在各种产品中的广泛使用。益生菌作为促进人类健康的物质,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直接体现在对产道微生态的改善,也能有效降低血脂、血糖,预防“三高”,还可综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间接地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以下我们就来看一下益生菌在不同方面的作用。 1、益生菌维护肠道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作用表现在其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改善。益生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维护者人体肠道的健康。 .益生菌的定植拮抗作用 益生菌能与致病菌竞争消化道上皮的附着位点。抑制致病菌在肠道内的定植或增殖。例如双歧杆菌通过脂壁磷酸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竞争性抑制肠道内源性及外源性潜在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定植,从而起到定植拮抗作用。 益生菌还能与有害菌竞争营养物质,在营养物质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竞争性地消耗潜在致病菌的营养素,限制有害菌的生长。 .益生菌产生抗菌物质 乳酸菌在体内发酵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可降低肠道局部pH 值,改善微生态环境,抑菌或杀死肠道内的大肠菌、沙门菌、链球菌等;同时,低pH 值有利于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阻止致病菌的定植。乳酸菌产生的组织酸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更明显;乳酸菌本身还有抑制病原体复制的作用; 还有一些益生菌可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细菌素、过氧化氢、亲脂分子、二乙酰、二氧化碳和乙醛等,这些物质对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链球菌等均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净化肠道微环境 枯草芽孢杆菌可在大肠中产生氨基氧化酶、氨基转移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可将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将硫化物氧化成无臭无毒物质,从而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另外,需氧型益生菌进入消化道后,生长繁殖消耗肠道内大量氧气,使局部环境的氧分子质量浓度降低,氧化还原电势下降,使需氧型致病菌得不到足够氧气而大幅度下降,起到防止人患病的作用。 2、益生菌对“三高”的预防 益生菌和由益生菌产生的益生元类物质能够通过调整肠胃功能,调节人体对食物中糖分、脂质等物质的吸收,进而调节人体血糖、血脂,预防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 .益生菌对高血压的预防 近来很多研究表明: 益生菌食品确实能起到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压升高的效果。从啤酒酵母和瑞士乳杆菌发酵乳中分离出来的肽类物质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I(ACE)活性的作用。这种物质可以干扰肾素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ACE的活性,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益生菌对高血脂的预防 当前诸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 肠胃中胆固醇的溶解度取决于胆盐的溶解度,胆盐经水解后溶解度下降,从而致使胆固醇也一同沉淀下来,增加了胆酸和胆固醇的排出量,减少小肠对胆酸的重吸收进而减少血清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 治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长江以南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