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2)

中医基础理论 (2)
中医基础理论 (2)

单选:

1、水肿或腹泻的病人都可以用温运脾肾的方法治疗,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

2、臌胀的病人既可以用疏肝理气,又可以用补益肝肾的方法治疗,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

3、以下属于症状的是A

A.角弓反张

B.肺气郁结

C.痢疾

D.麻疹

E.臌胀。

4、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最早的是《黄帝内经》。

5、最早提出“四气五味”的是《神农本草经》。

6、确定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书是《伤寒杂病论》。

7、金元时期,寒凉派的代表人是刘完素。

8、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陈无择。

9、提出大医精诚的医家是孙思邈。

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金元四大家中朱丹溪提出的。

11、明清温病学医家中创“卫气营血”辩证体系的是叶天士。

12、提出戾气学的是吴又可。

13、提出三焦学的是吴鞠通。

14、《灵枢》“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明了自然对人病理影响。“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社会对人病理影响。

15、气的固摄作用减退可以出现的病理表现为:小便失禁、呕吐清水,遗精,滑胎。

16、维持血液正常运行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肺、心、脾、肝。

17、气的生理功能:固摄,推动,气化,温煦作用。

18、对血虚病人治疗常在补血剂中加入益气药,其理论依据为:气能生血。

19、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

20、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

21、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22、下列哪个属于体征 E

A.哮喘

B.脾阳虚

C.头痛

D.水肿

E.舌质红苔黄

23、哪一组不宜用阴阳属性来进行划分 E

A.上与下

B.气与血

C.水与火

D.动与静

E.邪与正

24、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心为阳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

25、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26、阳偏盛形成的病证为 A

A、实寒症

B、虚寒证

C、实热证

D、虚热证

E、虚实夹杂证

27、阴偏衰形成的病证为 D

A、实寒症

B、虚寒证

C、实热证

D、虚热证

E、虚实夹杂证

28、热者寒之适用于 C

A、实寒症

B、虚寒证

C、实热证

D、虚热证

E、虚实夹杂证

29、寒者热之适用于 A

A、实寒症

B、虚寒证

C、实热证

D、虚热证

E、虚实夹杂证

30、阳中求阴适用于 D

A、实寒症

B、虚寒证

C、实热证

D、虚热证

E、虚实夹杂证

31、阴中求阳适用于 B

A、实寒症

B、虚寒证

C、实热证

D、虚热证

E、虚实夹杂证

32、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对阴阳学说哪项内容的具体应用 D

A、对立制约

B、阴阳交感

C、互根互用

D、阴阳转化

E、阴阳消长

33、无阴则阳无生,无阳则阴无化,是对阴阳学说哪项内容的具体说明 C

A、对立制约

B、阴阳交感

C、互根互用

D、阴阳转化

E、阴阳消长

34、肺所胜之脏是 C

A、心

B、脾

C、肝

D、肾

E、胆

35、肝所不胜之脏是 C

A、心

B、脾

C、肝

D、肾

E、大肠

36、肾之母脏是 C

A、心

B、脾

C、肺

D、肝

E、三焦

37、益火补土法适用的病证是 A

A、脾盛阳虚

B、心肾阳虚

C、心脾阳虚

D、肝肾阴虚

E、肺脾气虚

38、肝火犯肺证的治疗方法是 B

A、泻南补北

B、佐金平木

C、抑木扶土

D、培土制水

E、金水相生

39、可以用虚则补其母治疗的证候是 B

A、肝火犯肺证

B、肺脾气虚证

C、肝脾不和证

D、心肝火旺证

E、心肾不交证

40、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D

A、肝主疏泄

B、脾主运化

C、肺朝百脉

D、心主血脉

E、肾主藏精

41、心前区刺痛,时发时止,痛引肩背内侧,其证为 D

A、心血不足

B、心阳虚

C、心阴虚

D、心脉瘀阻

E、心神失调

42、肺主行水的功能主要依赖于 D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主呼吸

C、肺输精于皮毛

D、肺气宣降

E、肺主治节

43、肺吸入清气主要依赖于 D

A、肺气宣发

B、肺气疏泄

C、肺气通调

D、肺气肃降

E、肺主治节

44、脾为气血气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

A、脾运化精微

B、脾运化水液

C、脾主升清

45、脾统血的主要机理 B

A、气的温煦

B、气的固摄

C、气的防御

D、气的气化

E、气的推动

46、脑髓充盈与哪些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C

A、心

B、肺

C、肾

D、脾E肝

47、水谷之海的脏腑是 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三焦

48、孤腑是指 E

A、小肠

B、胃

C、大肠

D、膀胱

E、三焦

49、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的脏腑是 E

A、小肠

B、胃

C、大肠

D、膀胱

E、三焦

50、“中精之府”是指 D

A、小肠

B、胃

C、大肠

D、胆

E、三焦

51、大肠的传化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 D

A、肾失气化

B、肝失疏泄

C、脾失运化

D、肺失肃降

E、胆汁排泄

52、能化生血液的气为 A

A、营气

B、宗气

C、元气

D、卫气

E、中气

53、既能贯心脉又能行气血的气称为 B

A、营气

B、宗气

C、元气

D、卫气

E、中气

54、灌注于骨节脑,作用主要表现为濡养的物质是 D

A、血

B、津

C、气

D、液

E、精

5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 E

A、气血两虚

B、气随血脱

C、气不化水

D、气不摄血

E、气随津脱

56、利小便以实大便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B

A、胃气受纳腐熟

B、小肠泌别清浊

C、小肠受盛化物

D、脾气运化

E、肾气气化

57、气机升降之枢是 C

A、肺降肝升

B、心降肾升

C、脾升胃降

D、肺气宣降

E、肾藏肝泄

58、联结心肺关系的中心环节是 B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59、水火既济体现了哪两个脏之间的关系 D

A、肝脾

B、心肝

C、肾肝

D、心肾

E、肾脾

60、精血同源概括了哪两脏的关系 B

A、肝脾

B、肝肾

C、肾脾

D、心肾

E、肾肺

61、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 C

A、手

B、足

C、头

D、胸

E、腹

62、头面部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 B

A、头顶

B、头后枕部

C、头侧面

D、面颊部

E、头前额

63、阳脉之海的经脉是指 C

A、任脉

B、冲脉

C、督脉

D、肾经

E、肝经

64、阴脉之海的经脉是指 A

A、任脉

B、冲脉

C、督脉

D、肾经

E、肝经

65、血海与十二经脉是指B

A、任脉

B、冲脉

C、督脉

D、肾经

E、肝经

多选:

1、最能体现辨证论治思想的是BC

A、整体观念

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标本兼治

E、治病求本

2、哪些属于中医学“证”的范畴ABC

A、心血不足

B、肝阳上亢

C、心阴不足

D、舌苔薄白

E、脉象弦滑

3、哪些属于中医学病的概念ABCDE

A、霍乱

B、痹病

C、真心痛

D、肺痈

E、中风

4、相同的疾病而治疗不同,其依据是ABCDE

A、发病时间不同

B、发病地区不同

C、发病阶段不同

D、疾病类型不同

E、感受病因不同

5、那些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ABCD

A、辨病位

B、辨病性

C、辨病因

D、辨病势

E、辨体质

6、阴阳偏盛的治疗方法主要有CE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寒者热之

D、泻阴补阳

E、热者寒之

7、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确定的治疗方法有CD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E、阴阳双补

8、证见有热象的病人,其病机为AC

A、阴虚

B、阳虚

C、阳盛

D、阴盛

E、阴阳俱虚

9、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AB

A、抑强

B、扶弱

C、虚则补母

D、实则泻子

E、阴阳双补

10、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CD

A、抑强

B、扶弱

C、虚则补母

D、实则泻子

E、阴阳双补

11、以金为例,具有生中有克的关系是ACD

A、土生金

B、火克金

C、金生水

D、土克水

E、金克木

12、肝气太旺,所产生的病变是AB

A、肝木乘脾

B、肝木侮金

C、肝虚及心

D、肾虚及肝

E、心肝血虚

13、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BCD

A抑木扶土B、培土制水法C、佐金平木法D、泻南补北法E、金水相生法

14、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其传变方式主要有ABCD

A、相乘

B、相侮

C、母病及子

D、子病及母

E、阴盛阳病

15、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ABCD

A、化生精气

B、贮藏精气

C、满而不实

D、藏而不泻

E、受盛水谷

16、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否正常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BCDE

A、面色

B、精神

C、意识

D、思维

E、情感

17、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ABDE

A、面色

B、舌象

C、脉象

D、思维

E、胸部感觉

18、心病常见症状为ABCDE

A心悸怔忡B、失眠多梦C、健忘D、神昏谵语E、喜笑不休

19、肺气宣发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E

A、宣散卫气

B、呼出浊气

C、布散清气

D、排出汗液

E、宣布血液

20、肺气肃降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E

A、吸入清气

B、通降水液

C、血液聚肺

D、排出汗液

E、布散卫气

21、肺主治节的作用表现为ABCD

A、调节呼吸

B、调节气机

C、调节血行

D、调节津行

E、生成宗气

22、肺气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AC

A、肺气失调

B、肺血不足

C、肺阴失调

D、咯痰咯血

E、声音嘶哑

23、藏象学说以哪些来概括人体的消化功能ABDE

A、胃气受纳

B、脾气运化

C、脾气升清

D、小肠化物

E、大肠传化

24、脾虚可致下列血液哪些病变BDE

A、淤血

B、出血

C、血寒

D、血脱

E、血虚

25、脾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ACDEF

A、脾气虚

B、脾血虚

C、易生湿

D、气升不足、中气下陷

E、气阴两虚

F、气血两虚

26、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ABCDE

A、脘腹胀满

B、食少便溏

C、身重乏力

D、内脏下垂

E、便血崩漏

27、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D

A、心主血脉

B、肾主骨

C、脾主运化

D、肺主气

E、肝主疏泄

28、胆汁的生成主要取决于E

A、胆储藏胆汁

B、胆排泄胆汁

C、脾主运化

D、小肠泌别清浊

E、肝主疏泄

29、肝主疏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E

A、调畅气机

B、调畅清志

C、促进脾运

D、促进血行

E、协调冲任

30、肾为ABCD

A、先天之本

B、封藏之本

C、阴阳之本

D、元气之根

E、生气之源

31、毛发的枯荣主要与哪些物质盛衰有关AC

A、血

B、津

C、精

D、液

E、气

32、胃的病机主要表现为ABCDE

A、胃气虚

B、胃寒内盛

C、胃热炽盛

D、胃阴气虚

E、胃阳虚

包括实证(寒热失调,饮食停骤)与虚证。

33、胃的病变症状主要表现为ABCDE

A、恶心呕吐

B、呃逆嗳气

C、脘腹胀满

D、消谷善饥

E、纳呆食少

34、胆病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ABCD

A、寒热往来

B、口苦

C、胁痛

D、黄疸

E、便秘

35、津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BCD

A、脾

B、胃

C、小肠

D、大肠

E、肺

36、津液输布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BCDE

A、脾

B、肝

C、三角

D、肾

E、肺

37、津液排泄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BD

A、膀胱

B、肺

C、脾

D、肾

E、三焦

38、气化作用具体表现在ABCDE

A、精化为气

B、精气互化

C、精微生成

D、津血互生

E、精化为髓

39、气的生成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CE

A、脾

B、心

C、肺

D、肝

E、肾

40、小肠病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ABC

A、水泻

B、尿赤

C、尿灼痛

D、便秘

E、呕吐

41、膀胱病变的主要症状为ABCDE

A、尿频

B、尿急

C、尿痛

D、遗尿

E、尿失禁

42、大肠病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ABCE

A、热泻

B、便秘

C、滑脱

D、痔疮

E、里急后重

43、同时起源于女子胞的经脉是ABC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肾经

E、肝经

问答

1. 肺朝百脉的功能体现?

血液归肺血中的营气得到更新,新的血液通过肺宣散,从心散布全身

2. 佐金平木的适用方法及使用病症?

肝火犯肺,重在平木

3. 怎样理解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上:脾的功能

后天之本

源源不断的补充气血

病理上:

生理上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原料。并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传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机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发育,是维持人后天发育的根本。

病理上脾失运化不能……

4. 维持呼吸正常主要与那些脏腑的关系密切?

肺:纳气进行气体交换

心:助心行血

肾:宣降清浊

5.金曰从革体现肺的什么特性?

肺的沉降、肃杀、收敛、洁净的特性

6.简答抑火补土的治疗方法和适应症(5)

母子关系;脾肾阳虚

7.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10)

小肠主液,分清别浊;吸收精微的同时也能吸收大量水分

病症:大便稀薄,小便短少,水浊不分

小便为水道,大便从浊道

8.热者寒之是阴阳哪项内容的具体应用,适用于什么病

热为病性,寒为药性,实热证,阳偏盛,对立制约的具体应用9.大肠的生理功能及与脏腑的关系

传化糟粕,吸收多余水分;肺气,胃气降,肾的气化和固摄10.简答寒者热之的临床意义

寒为病性,热为药性,适用于实寒症

11.试述脾主升清的生理病理意义

精微上输

脾升胃降化生气血

内脏位置恒定

12.试述睡眠调节与脏腑的关系(10)

心火亢盛,心阴/心阳不足,心肾相交

胃不和则夜不寐

肝胆:调气血,肝胆湿热,火旺,失眠

13.胃纳与脾运的关系(5)

胃纳使脾正常运化---食少,纳呆

脾运助胃消化,帮助胃重新受纳---腹胀

14.脾虚生痰的临床意义

15.滋水涵木的适用症

16.脾与胃的生理特性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10)

脾升胃降

脾的运化,升清,喜燥---水液内停

胃,受纳,降浊,喜润,滋胃阴

17.什么是涵水涉肺(5)

肾阳虚

病症---咳喘,胸闷,不得平卧

18.怎样理解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10)

生理:阴阳相互……

病理: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独阳不生,独阴不长19.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特点(5)

呼吸不深,不能助肺呼吸,---呼多吸少,呼吸困难……

20.心脉瘀阻形成的机理(10)

生理(4):病理(6):心阳虚--失温煦,心气虚--失推动,

症状:心前区痛,肩背痛……

21.简述精失常产生的机理及病证特点

先天:精虚,生长发育迟缓,早衰;后天:精瘀于生殖道内,败精,疼痛,重坠,影响生育22.寒从中生……

畏寒,脾盛阳虚为多见。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单选题 1、五行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为(B ) A 金 B 木 C 水 D 火 E 土 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中(A)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诲 E 相反 3、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D) A 推动 B 温煦 C 兴奋 D 滋润 E 上升 4、有孤府之称的是(A) A 三焦 B 小肠 C 大肠 D 胆 E 胃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 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E 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A) A 阴平阳秘 B 阳平阴秘 C 相对平衡 D 绝对平衡 E 不断活动 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A)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足阳明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E 足少阳胆经 8、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C) A 前缘 B 中线 C 后缘 D 上部 E 下部 9、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中午 10、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D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心主神志指的是(B) A 调节情绪平衡 B 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 调节血液代谢功能 E 以上均不是 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D)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1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 A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B 藏精气,藏而不泻 C 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D 既藏精气又传化水谷 E 以上均不是 14、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B) A 小指端 B 足大趾 C 鼻旁 D 足小趾 E 食指端 15、五味的五行属性,甘属(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6、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B) A 怒 B 惊 C 思 D 恐 E 喜 17、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E)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生气 E 血能载气 18、津液变成尿液依赖气的(E)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19、机体抗御外邪的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不包括(B) A 精 B 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0、人的七情中,恐则(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要点

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宇宙的构成原本是()。 2.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3.气的根本属性是()。 4.气的运动称为()。 5.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说。 6.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7.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一天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8.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六腑属()。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在外,()。 10.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或()。 11.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或()。 1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4.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和()两种。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胜则(),阳胜则(),阴胜则()。” 16.五行相生关系又称(),相克关系又称()。 17.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8.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和()。 20.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和()。 21.中和思维中的“中和”包括着()和()两层意思。

22.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或()法。 选择题 (一)A1型题 23.精气学说滥觞于()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E.西周时期 24.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 A.变化 B.气化 C.转化 D.消化 E.代谢 25.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 E.人体之精说 26.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 A.人气 B.精气 C.元气 D.烦气 E.水地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D B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C )16.C 17.A 18.B 19.D 20.D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 选择题: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二. 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 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 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 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 E. 所克 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 A. 肺玻郯肾 B. 肝玻郯肾 C. 心玻郯肾 D. 脾玻郯肾 E. 肝玻郯脾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第二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 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 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 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 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 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 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 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 D.《难经》E.《针灸甲乙经》 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 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 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 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黄帝内经》E.《难经》 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 D.《难经》E.《脾胃论》 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 A.张介宾B.华佗C.钱乙 D.陈无择E.张机 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 D.陈无择E.巢元方 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 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 D.王清任E.王叔和 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 D.叶桂E.刘完素 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 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

中医基础理论-2-1

中医基础理论-2-1 (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A型题(总题数:30,分数:30.00) 1.下列脏腑功能失调最易导致津液代谢失常的是 ?A.肺脾胃 ?B.脾肺肾大肠 ?C.肝脾胃 ?D.肺脾肾三焦 ?E.脾肺大肠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能充养脑髓和滑利关节的是 ?A.津 ?B.液 ?C.精 ?D.气 ?E.血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3.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的感应和传递,属于气的功能是 ?A.中介 ?B.防御 ?C.温煦

?D.调控 ?E.固摄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足少阳胆经接交的经脉为 ?A.接肺经交大肠经 ?B.接三焦经交肝经 ?C.接胃经交脾经 ?D.接肝经交肺经 ?E.接肝经交三焦经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5.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的是 ?A.奇经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孙络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十二经脉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A.肝经 ?B.肾经 ?C.脾经 ?D.胃经 ?E.膀胱经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7.“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下列脏器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的是 ?A.气与津血 ?B.气与血 ?C.血与津液 ?D.精与血 ?E.以上都不是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8.与宗气生成有关的是 ?A.脾肾肺 ?B.脾肝心 ?C.脾胃肺 ?D.脾胃肾 ?E.脾肾肝 (分数:1.00)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重、极、甚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a.形态结构的统一性 b.生命物质的统一性 c.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的意义 1)整体生理观 2)整体病理观 3)整体诊断观 4)整体防治观 5)整体观现实意义: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b.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c.强调人命至重 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四要素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 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的属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与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第一章【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 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 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 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 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动静 B. 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 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 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15.根据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脾 C.肝 D.肺 E. 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1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C. 暑邪 D. 燥邪 1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20. 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 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 40 分) () B. 易生风动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A. 阴盛慎用寒药 C. 易耗气伤津 分) B. 阳虚慎用寒药 D.易为阳热症状 1. 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 C. 冬季慎用寒药21.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流注至() D. 假寒慎用寒药经脉是() A. 手厥阴经 B. 足少阳经 11 . 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 督脉 B. 带脉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A. 水谷精微 B. 肾精 C.任脉 D.冲脉 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22.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 的是() 12 .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种因素引起 ? ()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A. 生发、柔和 A. 喜伤心 B. 怒伤肝 C. 动与静 D. 邪与正 B. 阳热、上炎 C.思伤脾 D.悲伤肺 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 C. 长养、化育23. 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 是错误的 ? () D. 清静、收杀 A. 暑邪 B. 热邪 A. 木为水之子13 .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C.痰饮 D.瘀血 B. 水为火之所不胜()24. 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 C. 火为土之母 A. 肝的疏泄作用() D .金为木之所胜 B.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A. 浮脉 B. 洪脉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 C. 膀胱的气化作用 C.弦脉 D.缓脉 实”者是指() D. 肾的气化作用25. 肺的生理特性是() A. 五脏 B. 六腑 14 .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喜润恶燥 B.不耐寒热 C.奇恒之腑 D.脏腑 A. 气滞 B. 气逆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5.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 C.气不降 D.气脱2 6. 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 A. 肺主气,司呼吸15 . 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下的经脉是() B. 肺主升清 A. 足阳明胃经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 肺主通调水道 B. 足少阳胆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D .肺主治节 C. 手少阳三焦经27. 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 6. 脾统血的含义是() D. 手太阳小肠经() A. 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 16 . 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作用()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阴肺经 B. 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A.湿为阴邪 B.湿性重浊28. 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 C.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作用 17 .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D .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最清稀的是() C.阴阳离决 D.阴阳失调 7.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 A.痰 B.饮 C.水 D.湿29. 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 用的主要是() 18 . 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主要根据是() A. 心阳 B. 肺气() A. 先祛邪不会伤正 C.脾气 D.肾阳 A.肝 B.肺 C.脾 D.肾 B. 先扶正可致留邪 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19 . 孙络是指() C. 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A. 脉 B. 筋 C. 髓 D. 骨 A. 十五别络 D. 标症紧急先治其标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 B. 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30. 肾所藏之精是指()受哪种病邪 ? () C. 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A. 先天之精 A. 风邪 B. 寒邪 D. 十二皮部的络脉 B. 后天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 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3) 李本强 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肝火犯肺属于: 6.肝气犯脾属于: (三)D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