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教材

如何处理教材
如何处理教材

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所凭借的材料。材料是同一的,但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却千差万别,其中缘由除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外,教师在处理教材能力上的差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能否把握、应用好教材,使其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保障。(共2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我觉得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读懂教材,没有真正理解教材,在课堂上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灵活处理教材;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深入就是读懂教材,就是钻研教材;浅出,就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转变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的行为,进而达到让学生的认知水平随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为了达到课堂教学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必须对教材有一个新的再认识,为此,我从《先进的教育策略》中摘录下来一段话与同行交流,和老师们共勉:

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给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劳动的“平台”。因此,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联系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决定教材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师生的教学意识。教学不仅要发现教材的“原义”而且要体会教材对师生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教材的教育意义全是由师生的体验构成的。

只有教师把教材内容改造为具体、生动、鲜活的情境,静态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知识,展示出生成过程,学生才能获得真切的体验,把教材内容“内化”自己的经验。

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教材”是为教教材而教教材。教材是目的;“用教材教”是用教材促进人的发展,教材是手段,是教学用的材料。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不要教材,因为教材是引导学生生活、学习、人格建构和发展的范例,是学生认知、分析和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灵活处理教材,下面我就《怎样灵活处理教材》谈一点不成熟的拙见:

一、创设情境,把静态的知识转化到动态的的情境中去。

我们知道,数学因其固有的抽象性的特点,使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把抽象的、缺乏生动的数学放在充满活力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数学或从实践到数学的过程,枯燥可以转化为生动,厌学可以转化为乐学。

1.灵活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设计了主题图,目的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具体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和事,来学习数学。当然不是教材中的每一幅图都对我们的教学有用,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灵活处理和利用。如某位老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对主题图的处理就很好。她把“百羊图”处理为三个环节,变静态为动态,先课件出示10只羊在草地上吃草,问,这是多少只羊,得出10里面有十个一,这里不仅仅是复习旧知识,更重要的是为紧接着要学习的“100里面有十个十”或“十个十是100”打下基础,预先给予了孕伏;接着课件再出示草地上有很多只羊在吃草。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有多少只羊,造成:一是因为猜测的结果

不一样所形成的课堂上的认知冲突,二是感觉密密麻麻的一大群羊就是数起来也不方便,课件显示把10只10只的小羊圈在一起的情境让学生一十一十的先后数出54、87、……100各数,较好的让学生在动态中认识100以内的数,也象明白十个一是10那样明白十个十是100;然后再让学生实践操作数小棒,进一步深化100以内数的认识,建立起新的认识结构。

2.善于通过开展活动创设情境。其实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通过开展活动,师生交往的过程。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可以放在活动中去学习的。比如在活动中数数、在活动中计算、在活动中操作、在活动去观察、去发现等。利用踢毽可以数数,用扑克牌斗“24”可以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观察发现每个物体的面都是有大小的,如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的。关于这一点,,几年前,听过吴正宪老师一节“求平均数”的课堂教学,感受颇深,教学中,吴老师以她崭新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发展中的课改,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例如:她为了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问题,改变常规例题的呈现方式,集活动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体,作了一个计时拍皮球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收集到“求平均数”问题所需用的原始的数据,并使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甲队:10+10+9=29;乙队:6+7+11=24)甲队获胜的结论。正当甲队在Yes声中欢呼雀跃,乙队在沮丧中面带愧色之际,吴老师从学生动态的表情中,寻找新的教学起点提出:如果老师加入乙队拍球,(教师拍球)并以拍8次的成绩记入乙队拍球的总数,现在老师宣布,乙队获胜,课堂愕然,片刻之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反对的意见:“老师,我反对!老师,我有意见!老师这样不公平,乙队多一个人……”抓住学生群情活跃,思维愤悱

的最佳教学时机,吴老师提出:你认为怎样才公平?获胜的应该是哪一个队?由于学生有实际拍球的经历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提出求出每个队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至此,教学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运用这个方法,通过练习,对“平均数问题”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在欣赏中,人们深刻的感受到,吴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活动中不断追求学生生成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结果表明,学生解决求平均数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纯数学的“平均数等于总数除以份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模型。吴老师的课严肃的向人们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经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巧妙利用教材的安排创设情境。教材中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法则、定义和某些单位的统一等都是利用安排的情境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比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中内容的安排,分三步揭示面积的概念。教材中出现了三组情境图。第一组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比较大小,意在使学生明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可以知道两个平面的大小;第二组让学生掌握用重叠的方法可以知道两个平面的大小;第三组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当学生明显的感觉到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和重叠的方法都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时,抓住学习过程的悬念,教学在这里一是揭示“面积”的概念,二是为下一步学习面积单位打下伏笔。

二、精设练习,把枯燥的数学知识放在多彩的练习中学习。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练习的形式很多,它包括

操作、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等。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很多知识,往往都是后一个知识是在前一个知识的基础上延伸或派生出来的,即前一个知识是后一个知识的基础,后一个知识是前一个知识的发展,教学时我们可以用练习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学中练习的设计非常重要。下面就如何从三个方面来设计练习谈点看法:

1.精心设计好基础练习,通过旧知的迁移学习新知。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内容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来突破学习的难度,教学中我们常常采取通过复习旧知来引入新知,复习旧知,就是为学习新知搭桥铺路,让学生觉得新知不新,而它只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旧知的延伸罢了。《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旧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如某老师所上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就充分利用了旧知的迁移来学习新知的。她设计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块长方形绿地的周长”的基础练习,因为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已经学过,学生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所以,她在让学生完成练习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不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发现新知、去发现规律。在设计基础练习时,要注意找准知识的结合点,注意旧知与新知的密切联系。

2.注意设计好阶段性练习,在巩固中学习新知。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一些新内容都放在学生的练习中,让学生去独立完

湖北省丹江口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材处理的艺术 《长文短教》素材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如初中语文第一册30课中,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9篇长文,第二册中,有《提醒幸福》等10篇长文,第三册中,有《阿长与〈山海经〉》等8篇长文。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等弱势。所以,研究长文短教,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由于长文短教需要研究教师如何巧读课文,如何精选课文内容,如何组合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精练、高效、有用,所以它具有教材处理研究的普遍意义,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由这一点看,研究长文短教,对于大多数课文来讲,就显得更有意义。 长文短教,从教材的类型看,可分为教读式处理与自读式处理,教读式处理比较精细,自读式处理比较粗放,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对长文如何教得精一点;从教学手法看,可分为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处理,平实性处理比较平淡,艺术性处理比较生动,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如何教得生动一点。但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如下很多很多的角度进行教材处理: 1.紧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2.根据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3.分析竖式结构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 4.分析横式结构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 5.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以落实一个“语言教学”的板块为目的进行短教。 6.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的集合”为目的进行短教。 7.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创造性复述。 8.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主,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 下面请看笔者在“选点”上对课文进行艺术性处理的两个操作实例。 1.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 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就是从课文的语文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从语言表达的方式着眼,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方面的技巧来进行教学。如或从词语表达,或从句式运用,或从段落写作,或从人物塑造,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积聚一个闪亮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的“点”,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教给学生一点有用的知识。 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 xx小学 xxx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课堂教学应注意什么方法和技巧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经历、校内集体备课活动,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怎样处理好教材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备好课 备课是深入钻研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加强教学,首先要加强备课。我认为备课包括的范围很广,教师阅读参考书和业务报刊,广积资料,以及教师进修自学,平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作业,备教学设计,课中调整,课后反思。结合自己平时备课的经验和收获以及备课出现的不足,下面我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己对“备”的见解。 (一)、备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是备课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备课必须准确体现课标的理念,符合课标的要求。明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内容、阶段性目标,课程标准中涉及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及建议,要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确定教学任务和目标,包括教学总时数、周时数、章节(单元)的教学进度日程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安排,小结、测试安排,做到“心中有标”。 (二)、备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备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凭借,记得《课标》

中曾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理念,所以我在使用教材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所教学生的特点,也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学生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就要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升,比如在做练习时,可在最后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拓展思维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挑战”;如果学生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就要考虑是否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与坡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成功,激发良好的学习意愿。创造性使用教材还包括扬弃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总之,备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一句话,备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三)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备课时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尽量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尽量不暗示;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教师要点拨引导,让学生去主动建构;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备课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施教,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

浅谈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的艺术

浅谈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的艺术 1统筹兼顾原则 处理教材要紧扣教学目的,对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全面安排,首先,要保证“双基”,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其次,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三,要发掘教材中德育渗透,情感熏陶的因素。就语文教学而言,这门科不仅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还有一个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是认知和情感的天然结合体。形成认知能力的手段听说读写应与情感载体体验的激活、引发、领悟紧密交融在一起,成为联珠双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感悟了作者的感情,志愿军的爱与憎,对课文字、词、句、段、篇等认知就会有更透彻的赏析。 2适应对象原则 处理教材要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教学要吃透两头,其中一头就是学生。主要是做到:“心中有书,重点明确;目中有人,灵活施教”,在处理教材必须了解和研究教学对象,使处理教材的方法、过程、结果能适应不同教学对象、不同类型的学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学习能力、年龄特征、个别差异、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班级风气等。这样,才能使备课有针对性,使教材的处理和学生水平相一致,灵活施教,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3灵活处理原则 处理教材还要有灵活性。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的教材,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文章典范性很强,在教学中就可做提示性的点拔,锻练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赏析,以求“自求得之”。有些文章典范性虽强,文质兼优,但难度较大,教师须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认识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读、评点课文、评价欣赏等方法来掌握,同样一篇教材,可从朗读激发情感入手,可从板书提示线索入手,也可从生动比喻、故事启发入手,不同的处理方法往往能收到异曲同工之效,使教学既能教出教材的特色,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举一反三”的原则 在处理教材中,要始终贯彻“举一反三”的原则。这个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妥善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从而做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重。所谓的“举一”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等技能技巧,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牢固的记忆和熟练地掌握。所谓“反三”就是使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类推到有关问题的理解和独立解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上述四条原则是紧密联系、互相浸透的,指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使备课取得良好的成效。 哲学家培根说:“跛足而不迷途,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因此,处理教材的艺术除遵循上述原则外,还需讲究一定的方法,才不致于事倍功半。 4.1钻研大纲,明确目的。教学大纲规定了语文科的总的要求和总的原则,并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范围以及教学进度。教师钻研教学大纲,才能明确教学中的三个“W”即what(学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学)。例

教师如何高效使用新教材

教师如何高效使用新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使教材趋于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法定文化”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使用着新教材本文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谈一谈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教师对新教材感到难以适应的原因 1、没有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不深入地研究研究课程标准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或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造成在使用新教材上的困难。 2、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不同 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制的教材,追求严密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主要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教师的教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落实下去,使学生掌握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新教材一方面突破了学科中心,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并且新教材是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形式呈现知识内容的,结论的呈现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清楚,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许多教

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跳不出旧的“依纲靠本”框框,感觉新教材不好教了,知识不系统了,结论不明确了,自己很还适应,甚至很茫然,很苦恼。 3、对教材功能的认识不准确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教材控制着教师的教和学,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落实知识点”,使学生掌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资源,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获得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教材观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要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 二、在新课程实施中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病况善于运用。” 1、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新课程强调“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开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节好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一节好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思维发展等固然重要,我认为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评价语言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沙漠中的甘泉,更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回答、表演、朗读等活动后教师作出的评价语言,是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好的评价语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本节课中,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大约50次,这些评价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师的评价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有适度的激励性。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张老师在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你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就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老师真高兴呀!”“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读书最棒的同学!”“不错!敢于大胆想象,继续发扬!”。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2、富有一定的针对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以强欺弱,说明你平时爱看课外书!”“谁可以比他读得更好?”“你应该读得再凶一点!”。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

3、具有一定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去引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如:“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敢于说就是进步!”教师的那些评价语言既保护了学生强烈的自尊,又引导了课堂的生成。 4、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善于巧妙地点拨、引导,如学生读书时作出这样评价:“古人说,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读完后说:“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会更佩服你的,继续努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别让别人的感受影响了你!”教师就是机智地运用了教学评价语言的导向性,成功地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5、教师的评价语言机智有趣。在课堂上,教师这样说:“是我喷洒的量不够,还是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你还是这么精神!”这样的幽默评价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 6、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张老师除了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经常用无声鼓励,即用表示赞许、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例如,学生有独特见解时教师传递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等。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学生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

教材处理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作用】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近承本章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后继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实数、整式、方程等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生活中的地理、物理等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教育、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索带来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通过生生间合作、交流、竞争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及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法则中减法到加法的转变过程,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1.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习了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的应用并不陌生,另外他们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运算能力。 2.本校属于城乡结合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他们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都较弱。 3.做为初一新生,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善未培养,虽然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也较强,但交流合作的意识不强,自主探索的效率也较低,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教材编写技巧

教材编写技巧 根据多年对教材销售数据的分析和同类教材的比较,总结一两条教材编写的技巧,希望能事半功倍,有效提高教材的美誉度、影响力和发行量。 一本好教材应当是:切题的书名+内容的可读性强+教学的可用性强。 1. 如何有效地提高内容可读性? 【技巧1】善用表格和插图提炼内容。 科技类图书满篇抽象的大段文字,易使读者疲劳,精心设计的图表既帮助读者理解内容,也增加跳跃感和吸引力。 表格——数据表、关系表、对照比较表,等等 插图——照片、结构图、逻辑图、关系图、步骤图、操作窗口图,对象说明示意图,等等 图形——树形图、层次图、流程图、框线图、标注图,等等 【技巧2】注重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全书和章节的知识点—图表—例题—经验总结—适量难度的习题。 比如,实例的选取有①知识点实例、②简单小系统实例、③综合工程实例,并且在一章中可以串联起来,由前面的小“部件”很容易得到后面的“整机”。这是教学中老师们喜欢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实例具有全局关联性——全书有一个完整例子贯穿;或者局部关联性——重要知识点处有递进的几个例子贯穿。 另外,把解题的一般步骤、工程中选用的经验、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等总结出来,形成专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设计。 【技巧3】站在读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兴奋点和求知心理写作。 2. 如何有效地提高教材的可用性? 【技巧】 [1] 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包括各章节教学的计划)、教学指导书。 [2] 提供习题解答。 [3] 提供教材中所有的图形、图像、表格、程序源代码等素材。 [4] 提供电子课件。

[5] 提供动画、视频、试用版软件等。 [6] 部分主教材配套题解、实验、课程设计辅助教材。也可以与主教材融合。 3. 如何有效地控制字数(篇幅)? 教材与课程对应,受教学大纲和学时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限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考虑读者的经济承受力,适当压缩篇幅,降低书价,提高单位字数的知识和技术的“含金量”。 【技巧】 ⑴按教学大纲和学时数编写写作大纲,确定合适的总字数,将总字数按知识点的轻重比例分解细化到每一章和每一节。内容详略得当。与教学核心内容相关,且需要了解或扩展的内容,可采用“补充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参考文献、网址等,引导阅读。 ⑵尽量多使用照片、图形、表格提炼内容。 ⑶文字简明流畅,避免前后内容的交叉重复,避免过多口语化的叙述和不准确的带有个人偏颇的解释。 ⑷教材中的内容应当是成熟的知识体系,一些不确定的前沿方向和探索性的课题最好不写,或少写(学术著作或研究生教材除外)。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能按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二)会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三)能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 (四)掌握方法论分析法 (五)会分析教材的重点,掌握处理重点的方法 (六)会分析教材的难点,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七)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何为教材分析?其主要的步骤与方法有哪些呢?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在此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并实施教学,深刻理解教材分析的涵义及其意义、弄清教材分析的步骤、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 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 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

7、教材分析与处理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能按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 (二)会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 (三)能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 (四)掌握方法论分析法 (五)会分析教材的重点,掌握处理重点的方法 (六)会分析教材的难点,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七)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材重点的处理方法一般如下: 1.教学过程要以重点知识为中心来展开。 2.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应用。 3.重点内容更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分析某一课教材时,要对这一课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在本模块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听说为主的课还是以读写为主的课,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备教案时,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做到彻底理解;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教材,做到灵活运用。 具体的分析内容包括: 1.单元话题 目前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多以话题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主线。确定了单元的话题,就可以围绕话题选择语言材料和设计活动,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和提高对该主题的表达能力。话题往往可以通过题目、语言材料、活动内容、词汇表等判断出来。 2.语言点 语言点包括语音、词汇、结构、功能等方面。教材的语音、词汇教学重点一般都清楚地列出。在结构方面,由于结构大纲的争议,很多英语教材没有明示语法重点。教师要了解教材编写的语法线索,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避免教学精力分散。有些教材通过目录表、单元自评等标明语法线索,有些教材则需要教师们自己去判断。对于没有明示语法重点的教材,教师们需要通过分析整本甚至整套教科书,特别是分析本单元与前后单元的联系来确定教学重点。 强调语言的功能是向语言工具性本质的回归。对语言功能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设计相应的运用语言的任务,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样,有些教材的目录里有function这一栏目,有些则要求老师自己判断。 3.目标要求 目标有教学导向的作用。对于确认的语言点,要明确学生掌握的要求,如:要求理解还是要求运用?要求能听说还是能读写?教材的语法系统对此是有要求的,但这一要求往往是不明示的,需要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活动要求、练习册等来判断。 4.语言材料

教材处理的技巧

余老师说—— 教材处理研究,基本上不登语文教学研究的大雅之堂。不是它不雅,而是我们自己对其知之甚少。“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学最高雅的教学艺术之一。它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艺,是一门科学,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必备专业技能。经过“教材处理”技能训练的语文教师,对高效的阅读教学能有更理性的思考。 教材处理的技巧 余映潮 就日常教学而言,“教材处理”就是“课文处理”,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利用。 教材处理的目的,是考虑如何更好地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文,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 下面的一些说法都属于“教材处理”所研究的内容:整体处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课多篇,选点精读,穿插引进,比较阅读,课文联读,专题研讨,一课多案…… 教材处理研究的着眼点,是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进行整合并充分有效地运用课文文本。 教材处理研究的着力点,是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 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艺术地、机智地组织训练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教学内容的艺术。 教材处理的基本理念是,加强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简化头绪,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优化教材处理的终极目的,是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积累、落实语言学用、训练学生技能;是利用课文组织起有训练力度的课堂活动。 教师的课文研读,是“教材处理”的关键;没有教师对课文精细优美的研读,就没有优美得当的教材处理。所以新课标很关注语文教师教材研究与把握能力的提升,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处理”主要综合地研究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各类文章教学的角度。如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处理、长篇课文与精短课文的处理、繁难文章与浅易短文、文体特征不同的各类课文的教学处理等。

如何整合处理教材

如何整合处理教材 一、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教材? 1、我认为有必要明确教材是什么,它的作用应如何体现?这两个问题。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传统的教材观的影响下,很多老师把教材当作圣经,所有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不敢越雷池一步,把用教材教语言变成了教教材,在教学设计时把没有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基础,学习需要,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越教越死,教学效果也不会如老师所愿。 2、在新的可改理念下,教师要树立“用教材去教”的思想,合理而有效地去使用教材。教材是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及话题的载体,但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不是唯一的,也未必是适合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生群体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在把握课标,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具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顺序的进行取舍,添加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材料。教材是死的,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对教材的不完美之处进行有效的取舍和删减,使之为我所用。 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3、我认为要想提高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首先得改变教师的理念,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树立新的教材观,正确认识教材和教师的功能,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然后是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做到提高使用教材的智慧,驾驭课程教材的能力,通过抓好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重要环节,大多数教师较好地掌握了课程教材。如对新大纲、课标,一要做到正确理解新大纲、课标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二要对新大纲、课标的重点内容用“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去理解和把握,进而会运用新大纲、课标的要求和精神理解教材、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指导教学,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要做到深刻理解教材,正确分析教材和科学处理教材,使之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其次,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使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提高能力。第三,利用教材各种信息,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应用情境,处理好例题、习题、同步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摆正课改与考试的关系,走出几个课改误区,抓住机会,不断学习,改变观念,提升自我,从而提高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投诉处理技巧培训-讲师版

讲师版教材 投诉处理技巧培训 第一课: 开场(问候、自我介绍、主题)(10分钟) 提问:越策越开心节目引入今天的课题名称。 演绎:一个不满的客户会影响多少个客户?(用数据说话) 示益:(1)为什么要进行投诉的培训; (2)投诉培训能够带来什么好处。 (3)确定课堂的目标 讲述什么是投诉,为什么现在投诉越来越多,是因为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时就会导致客户的投诉,如果我们再处理客户投诉时,不仅达到了客户的期望值并且超出期望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讲授:培训课程内容结构及用时。 第一节:投诉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 头脑风暴:投诉是什么? 总结:投诉的定义。 讲授:(1)投诉的分类; (2)细分紧急投诉; (3)重点:什么是狭义投诉。 狭义投诉处理要求: 1、恢复原状:常指使用产品或服务不顺利的客户要求恢复正常的使用范围。 2、赔偿损失:常指对于因移动原因给自己带来的损失要求给予补偿。 3、非财产性要求:客户明确提出了一些非财产性的处理要求,如道歉等。 4、对服务过程优化:客户明确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投诉,要求优化服务流程。 5、无理由要求:客户提出要求为我公司无需承担的一些财产性责任。 6、工作实践中,以下标准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投诉的补充标准: (1)从投诉的主体来看:实践工作中,可以把一些重点客户作为特殊处理。只要是重点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表达不满意,无论其要求是否明确,均可作为投诉对待。

(2)从投诉的次数来看:客户就同一问题在48小时内抱怨2次以上的,即使没有提出明确的处理要求,也应当视为投诉对待。 (3)从投诉的渠道来看:凡是通过上级电信管理部门,消费者组织,各级媒体,集团公司转派的问题,无论内容及要求明确与否,都应当和视为投诉对待。 第二节:客户投诉处理六步法(40分钟) 提问:设想如果你遇到投诉会怎么处理? 举例:播放flash前半部分。(了解客户因什么而报怨) 讨论:第一步我们做什么;第二步…… 讲授:(1)理解客户; (2)受理投诉; 举例:播放flash后半部分。(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讲授:(3)…… 课间休息(10分钟) 第二课: 第三节:六种特殊投诉客户处理方法(30分钟) 提问:投诉客户的表现形式? 分析:通过分析客户的语言、情绪、行为、态度得出六类特殊投诉客户。 [案例]客户反映在凌晨的时候收到10086的满意度调查短信, 认为已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客户情绪非常激动,强烈要求我处工作人员给出合理的解释。(拨放录音,通过前后两段录音比效如何正确安抚客户的情绪) 提问:感情用事型客户的特征是什么。 往往在面对客服人员时情绪激动,喋喋不休,听不进别人的劝说,恨不得把所有的不满都归罪于你,更有甚者会威胁客服人员如果处理不好会怎样,稍有不慎就大吵大嚷,殃及他人。 研讨:运用处理投诉六步法。 讲授:逐一分析另外五类客户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固执己见型客户 步骤1:认同客户,换位思考,和客户友好沟通 步骤2:不卑不亢,共同解决,和客户就解决方案达成共识 步骤3:按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快速处理,同时让客户感觉过程规范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

真正使用教材

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 教师如此热衷于改编教材,一方面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教材认识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真正落实“用教材教”呢?在我看来,“用教材教”至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 用好——尊重教材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教师的备课反思:“虽然我每天课前都备课,但对教材挖掘得很不够。很多时候,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突然想起了还有另外一个内容应该补充,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课后查阅完再补充。该趁热打铁的时候老师没词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这是常态课堂中部分教师呈现出的真实图景。课前“吃”不透教材,课堂上徒留遗憾与尴尬。因此,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教学离不开教材,“用教材教”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要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力求还原教材编写的本意,深入感悟教材资源,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用活——理解教材用活教材,就是

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点亮教材细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特级教师谈自己如何“由内而外地打磨数学课堂”,有时仅仅是在使用教材时“读一遍习题、加两个数据、换三道题目”,这些细节处理没有张扬的技法,有的只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的教师潜心设计“小动作”,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这些“点睛之笔”源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细节的开发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编写已经给出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他们考虑的大多是用得像不像,而较少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其实,许多教材细节还需教师多加推敲,用心琢磨,把教材细节做“亮”。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教材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教材细节更深的知识内涵和更广的思维空间,让教材细节丰盈课堂,使之能够生发锦上添花、以小见大的效力。填补教材“空白”。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没有呈现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教师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这些教材空间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难度,同时也给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会,让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多的联想意境和创造空间。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整数”一课,教材对竖式如何引出没给出具体的方法,从而留下了教学空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妨在此动动

浅谈对数学教材的处理

浅谈对数学教材的处理 新的数学教材给我们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出色的表现常常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因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自然界中的生动事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自然现象等往往在教学中被引入课堂,即从一些实际问题的探讨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于是教师如何合理、灵活的处理好教材,使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能适应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基础环节。下面本人结合课改教学实践,谈谈对教材处理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的范例性和学生创新性的关系的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如何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至关重要。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可能包含所有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用的形式和方法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肯定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不可能用教材所呈现的同一模式来要求学生,而应采用开放性的形式来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成功的机会。真正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例如我在教八年级“矩形的性质”这一节时,为了突出它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书上第106页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已知矩形花坛的一条对角线上摆放了49盆鲜花,应该从花房搬来多少盆鲜花放在另一条对角线上。教科书给出的答案是49盆,而课堂上学生给出了48、49这样两个答案。当时我感到非常高兴,不管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都说明我的学生在独立思维。于是我让他们的代表说出自己答案的理由。甲说对角线的交点上摆一盆,只要从花房搬来48盆就可以拉;乙说要突出对角线相等所以在交点上放两盆,就要从花房搬来49盆;丙说那不如交点上不放都摆49盆就可以拉;丁马上对丙说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你把49盆花怎么平分?我对学生这样的创新答案表示了肯定。这不就是新课标对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质疑的要求吗?今天就在我的课堂实现了。 二、教学素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学探索;但是由于教材的范例的局限性,它不可能贴近每个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这些教学素材进行补充和更新,让它贴近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为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素材。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第4页给出“深证股票指数2002年4月26日的走势图”后,在第8页的习题3中要求学生回答(1)当天11点的指数是多少?(2)当天10点和11点的指数那一个高?(3)用语言描述2002年4月26日深证指数的变化情况。本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更是“找不到北”,于是我把它改编成本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打破了学科界限,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八年级12章的直方图一节时我把800米跑后学生的心率改为11章的全班数学测试成绩,然后分成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分以上5个组来描述数据,学生很有兴趣,积极

湖北省丹江口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教材处理的艺术 《短文细教》素材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凡千字左右的课文都可以看作是短文。 短课文在教学上比较容易掌握,大多能在规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材处理上往往不太精细,一般是从全文教学的角度,用讲析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们需要对短课文的处理进行研究,是因为短课文在教材中大量存在,按文字量来计算,教材中的千字文约占50%以上,更不用说短小精美的诗词类课文了。如果说对短课文处理的研究比较到位,那么,大量的短课文在教学效益上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 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短文细教,仍然要讲究对教材的艺术性处理,我们可以试用如下的一些方法与角度:1.艺术地细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体会和品味。 2.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的时间与课堂容量,从语言训练、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果。 3.细化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适当增加对课文的品析角度,以立体地多侧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4.深化对课文的品读,对重点内容、主要人物、精彩段落、突出特点、特别手法进行反复而又细腻的析读。 5.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联缀、补充、收集、查询、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与情趣。 6.适当增加对课文“美点”的赏析,以优化对课文的理解;调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课文进行充满灵气的咀嚼品味。 7.运用“1+1”的教学策略,将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精美短章组合为“一课”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学读”“联读”“比读”等不同的教学组合,细化课文的教学。 8.从课文特点出发,细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不仅从形式上艺术地组织起不同的活动细节,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下面请看笔者《纪念白求恩》“短文细教”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 2.进行关于革命生活方面的教育。 二、课型与课时品读课;一课时。 三、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预习提示中列出的词语,给加点的词注音。 2.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你了解到白求恩同志哪些方面的情况?课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手法? 3.思考:怎样科学、快速地背读文中第四段。 四、教学策略 1.设计为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2.全课的教学三步走: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3.细在“理解一篇”的理解由叙到议到概括大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