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案+1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案+1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案+1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后,并会利用斜二测画

法画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

2.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2.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中, 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并可由三视图作得直观图。

三、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引入的模型,正六边形一个,圆柱(水杯)一个,三角板、圆规、米尺

(学生务必也准备)

四、教学设计

1.引入:

学生练习:请作出图1、图2两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复习;三视图定义,以及作三视图时的要点

[口述]:三视图是几何体从三个角度下的正投影的统称。无论正视图,侧视图还是俯视图都

仅是一个角度下正投影所形成的平面图形,故,其直观性较差。如上面两个不同的几何体,三视图却非常相似。而我们要研究的最好是立体感的直观性图形不能只从一个面上看。为了

直观的观测到几何体的全貌,我们引入几何体的直观图。

[口述]:我们学过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因为中心投影作图方法复杂,且不易度量,故我们作直观图时采用斜投影。

2.新课:

1)先从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入手(边动手操作边讲述定义)

比如一个矩形水平放置后(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书,切身体会),为了便于观察,我们作上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作一个坐标系x ’o ’y ’,使得∠x ’o ’y ’=450或1350,x 与x ’轴位置一样,y 与y ’轴有所不同,x ⊥y 轴,∠x ’o ’y ’=450。平行x 轴的仍平行x ’轴,且O ’A ’=OA ;平行y 轴的仍平行y ’轴, (板书:标题: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口述]:斜二测画法中“斜”就是指∠x ’o ’y ’=450或1350,形成一个角;而“二”就是指平行于y 轴的线段平行于y ’轴,但长度要按2:1来做。 (斜二测画法定义解释为了学生对这种画法更加理解)

2)举例说明(让学生跟着一起作图)

例1:用斜二测画法做一个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

(先让学生感觉对事先准备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加深学生印象。)

小结: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 轴和y 轴,两轴相交于O 点.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的x ′、y ′轴,∠x ’o ’y ’=450或1350, x ′、y ′轴相交于O ’点,它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 (2)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或y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 ′轴或y ′轴的线段.

x '

x

y Z

O x

x

x

A

B

C D

A '

B '

C '

D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点评]: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

学生练习:用用斜二测画法做一个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分析]引导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与学生同步完成:

(1)先找点,即平均AB 为n 等分在作y 轴平行线,画对应的x’轴和y’轴, ∠x’o’y’ =45°。 (2)在直观图中找出平面图相对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顺次连接,即得到圆的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作几何体的直观图

[口述]:如果已经画出正六边形的直观图,那么要作正六棱柱的直观图,只要将正六边形向上“长”出侧棱的长度即可;棱锥只要长到一点即可。同理,也可以得到旋转体的直观图。 例2:用斜二测画法作长宽高分别为4、3、2的长方体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画好空间几何体的三条轴,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应用此画法。

(1) (2)

(3) (4) (5)注意虚实

注意:平面图形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几何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口述]:再次强调斜二测画法的作图步骤及其技巧与注意点。

4)综合应用

例3.已知几何体的三视图,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

[分析]从“三视图——空间几何体——直观图”的转换,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

学生练习:课本P19-探索《奖杯》

3.小结:

斜二测画法作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步骤,注意“斜”与“二”!

4.作业:课本P21-5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思路:

这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只介绍了最常用,直观性好的斜二测画法。其关键是掌握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而此关键又是确定多边形的顶点的位置,借助于坐标系。这里我介绍了二例(矩形和正六边形),让学生自己完成了圆的直观图的做法,以次熟悉做法。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加深学生印象及区别。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只介绍了最常用的、直观性好的斜二测画法.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关键是掌握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这是画空间几何体直观图的基础.因此,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用以说明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直观图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接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而在平面上确定点的位置,可以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了点的坐标就可以确定点的位置.因此,画水平放置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应当是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直观图的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另外,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向学生多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辨析它们是平行投影下的图形还是中心投影下的图形. 三维目标 通过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和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提高学生识图和画图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和意识,以及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教学难点:直观图和三视图的互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画几何体时,画得既富有立体感,又能表达出图形各主要部分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怎样画呢?教师指出课题:直观图. 思路2.正投影主要用于绘制三视图,在工程制图中被广泛采用,但三视图的直观性较差,因此绘制物体的直观图一般采用斜投影或中心投影.中心投影虽然可以显示空间图形的直观形象,但作图方法比较复杂,又不易度量,因此在立体几何中通常采用斜投影的方法来画空间图形的直观图.把空间图形画在纸上,是用一个平面图形来表示空间图形,这样表达的不是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而是它的直观图. 推进新课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新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通过剖析实物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实物几何体,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 (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 (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2、探究新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 (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2rl l r r r S +++=(圆台表面积π r 1 为上底半径 r 为下底半径 l 为母线长 (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

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内涵,能灵活地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在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沟通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一 1、谈话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今天我们来走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板书: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 2、看到课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意义、计算方法)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你能举例说明吗? (2)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你能举例说明吗? (3)教师小结: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就是指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指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 2、小组合作,系统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1)独立整理。 刚才我们已经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进行了整理。下面,请同学们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对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 (2)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3、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哪一个同学自愿上讲台展示、汇报你的整理情况。其余的同学要注意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待会对他整理情况说说你的看法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注意计算公式与学生的评价) 4、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1)公式推导。 刚才,我们已经对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整理。那么,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请同学们选择1-2种自己喜欢的图形,自己说一说。(2)反馈:谁自愿来说一说自己喜欢图形表面积或者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用课件演示每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有没有不同的? (3)教师小结: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转化的方法、转化的思想,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很重要的方法。(4)整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进行了整理,并且也知道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那么,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对照自己整理的公式,想一想,然后把你想的法说给同桌听听。 ②反馈学生交流情况,明确其内在联系: a、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长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都可以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b、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内在联系: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了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是说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都是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等体积等高的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圆锥的,等体积等底的圆柱体的高是圆锥的。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案.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第一课时§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 课件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 从实物中概括出棱柱、棱锥、棱台、的几何 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 展示世界经典建筑,教师提出问题: 经典的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 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引出几何学, 空间几何体的概念. 2.所举的建筑物由哪些几何体组合而成?(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 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知探研 (1)多面体、旋转体: 1. 引导学生总结多面体及多面体的面、棱、顶点的定义; 旋转体及旋转体的轴的 定义. 给出实物图片让学生按多面体、旋转体给几何体分类, 老师评价. 2)棱柱: 概念: 2. 观察课件展示出的棱柱的图片,回答以下问题:C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设计教案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设计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3、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4、标签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2、探究新知(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把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体积的棱锥?由此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锥体与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如图: (4)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比较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存在的关系。(s’,s分别我上下底面面积,h为台柱高) 4、例题分析讲解(课本)例 1、例 2、例 35、巩固深化、反馈矫正教师投影练习 1、已知圆锥的表面积为 a ㎡,且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 (答案:) 2、棱台的两个底面面积分别是245c㎡和80c㎡,截得这个棱台的棱锥的高为35cm,求这个棱台的体积。 (答案:2352cm3)

高中数学必修二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教案(高二数学)

高中数学必修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柱、锥、台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解有关体积计算问题; 2.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感受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材内容的定位: 通过分析柱体、锥体和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教学重点: 柱、锥、台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体积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柱体、锥体和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类似于用单位正方形的面积度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单位正方体(棱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体)的体积来度量几何体的体积. 一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单位正方体体积的多少倍,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的数值就是多少. 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它的体积为 V长方体=abc或V长方体=Sh (这里,S,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 二、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P65“祖暅原理”.

思考:两个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棱柱(圆柱)的体积如何? 三、建构数学 1.柱体的体积. 棱柱(圆柱)可由多边形(圆)沿某一方向平移得到,因此,两个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棱柱(圆柱)应该具有相等的体积. V 柱体= sh 2.锥体的体积. 类似地,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两个锥体的体积也相等. 13 V sh =锥体 3.台体的体积. 上下底面积分别是S’,S ,高是h ,则 1 (')3 V h S S =台体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4.球的体积. 一个底面半径和高都等于R 的圆柱,挖去一个以上底面为底面,下底面圆心为顶点的圆锥后,所得几何体的体积与一个半径为R 的半球的体积有什么样神奇的关系呢?——相等. 223112233V R R R R R πππ=-=球,所以343 V R π=球. 四、数学运用 例1 有一堆规格相同的铁制(铁的密度是7.8kg/cm 3)六角螺帽共重6kg ,已知底面是正六边形,边长为12mm ,内孔直径为10mm ,高为10mm ,问这堆螺帽大约有多少个(π取3.14,可用计算器)? 分析:六角螺帽的体积是一个正六棱柱的体积与一个圆柱的体积的差,再由密度算出一个六角螺帽的质量. 解:22331012610 3.14()102956(mm ) 2.956(cm )42 V =??-??≈=, 所以螺帽的个数为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案)

41中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一.命题走向 由于本讲公式多反映在考题上,预测008年高考有以下特色: (1)用选择、填空题考查本章的基本性质和求积公式; (2)考题可能为:与多面体和旋转体的面积、体积有关的计算问题;与多面体和旋转体中某些元素有关的计算问题; 二.要点精讲 1.多面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表中S 表示面积,c ′、c 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h 表斜高,h ′表示斜高,l 表示侧棱长。 2.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表中l 、h 分别表示母线、高,r 表示圆柱、圆锥与球冠的底半径,r 1、r 2分别表示圆台 上、下底面半径,R 表示半径。 四.典例解析 题型1: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1.一个长方体全面积是20cm 2,所有棱长的和是24cm ,求长方体的对角线长. 解: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对角线长分别为xcm 、ycm 、zcm 、lcm 依题意得:?? ?=++=++24 )(420 )(2z y x zx yz xy )2()1( 由(2)2得:x 2+y 2+z 2+2xy+2yz+2xz=36(3) 由(3)-(1)得x 2+y 2+z 2=16 即l 2=16 所以l =4(cm)。

P A D O 点评:涉及棱柱面积问题的题目多以直棱柱为主,而直棱柱中又以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多被考察。我们平常的学习中要多建立一些重要的几何要素(对角线、内切)与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例2.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平面EB 1C 1将三棱柱分成体积为V 1、V 2的两部分,那么V 1∶V 2= ____ _。 解:设三棱柱的高为h ,上下底的面积为S ,体积为V ,则V=V 1+V 2=Sh 。 ∵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 ∴S △AEF = 4 1S, V 1= 31h(S+4 1S+41?S )=127 Sh V 2=Sh-V 1= 12 5 Sh , ∴V 1∶V 2=7∶5。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棱柱、棱台间的转化关系,建立起求解体积的几何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用统一的量建立比值得到结论即可。 题型2: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3.(2006上海,19)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边长为2的菱形,∠DAB =60 ,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PO ⊥平面ABCD ,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60 ,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 解:(1)在四棱锥P-ABCD 中,由PO ⊥平面ABCD,得∠PBO 是PB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PBO=60°。 在Rt △AOB 中BO=ABsin30°=1, 由PO ⊥BO , 于是PO=BOtan60°=3,而底面菱形的面积为23。 ∴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V= 3 1 ×23×3=2。 点评:本小题重点考查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二面角及其平面角、棱锥的体积。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空间想象能力。 例4.(2006江西理,12)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截面AEF 经过四面体的内切球(与四个面都相切的球)球心O ,且与BC , DC 分别截于E 、F ,如果截面将四面体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设四棱锥A -BEFD 与三棱锥A -EFC 的表面积分别是S 1,S 2,则必有( ) A .S 1S 2 C .S 1=S 2 D .S 1,S 2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C

空间几何体教案

第一章课文目录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2、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3、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5、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柱 棱柱:一般的,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为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空间几何体得结构(一)”得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立体几何初步就是几何学得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新课程改动较大得内容之一.《空间几何体得结构》就是新课程立体几何部分得起始课程,就是立体几何课程得重要内容,根据新课程得要求,这一部分得教学,就就是加强几何直观得教学,适当进行思辨论证,引入合情推理.基于这样得要求,《空间几何体得结构》一课得设计,笔者以培养学生得几何直观能力,抽象概括,合情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指导思想,运用建构主义教学原理,用观察实物抽象出空间图形----用文字描述空间图形-----用数学语言定义空间图形这三部曲来构建课堂主框架.每一个概念得得出都与实物相结合,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分类、抽象、概括这一过程.整个设计从增强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得意愿入手,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得基础上,在有序列地解决问题中展开学习,运用激活、展示、应用、与整合策略,以师、生、文本三者间得多维对话为手段,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能力得目标,取得教学得实效性.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关得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得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空间几何体得结构》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得第一节,课标对空间几何体得结构得教学要求为: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得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得结构,发展几何直观能力.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现实世界中实物得图片,引导学生将观察到得实物进行归纳、分类、抽象、概括,得出柱体、锥体、台体得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由它们组合而成得简单几何体得结构特征.《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将这一节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笔者得设计得就是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已有所涉及,但要求不同,素材更为丰富,即区别在于学习得深度与概括程度.笔者认为教学时,不能认为这部分得要求就是降低了,讲课时一带而过,要领会新课标得意图,加强几何直观得训练,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得同时,学会类比,学会推理,学会说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空间与图形”时,已经认识了一些具体得棱柱(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对圆柱、圆锥与球得认识也比较具体,能从具体得物体抽象出相应得几何体模型,但没有学习柱体、锥体得定义,只停留在“瞧”得层面.本节课对它们得研究得更为深入,给出了它们得结构特征.同时,还学习了棱台得有关知识,比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部分呈现得组合体多,复杂程度也加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空间图形就是容易得,但要上升到用数学语言定义空间图形就比较困难.所以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先做一些柱体、锥体、台体得模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空间图形得定义,都通过学生观察她们自己所做得模型,结合教师、教材提供得图片,再讨论得出.

苏教版必修二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word教案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柱 体、锥体和台体的全面积和体积,并且熟悉柱体、锥体与台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开过程,体验用平面的知识来研究空间几何体的性质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比较方法,思考柱体、锥体、台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侧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 2、教学用具:实物几何体,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 借助媒体投影,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 (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图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 探究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公式或求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长方体、椎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得出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的一般求法.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 (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2. 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或求法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表面积l r S +=π2(其中l 为母线长,r 为底面半径) )2rl r S +=(圆锥表面积π(其中l 为母线长,r 为底面半径) )''22rl l r r r S +++=(圆台表面积π

高考数学统考一轮复习第7章立体几何第1节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及其表面积体积教师用书教案理新人教版

第7章立体几何 全国卷五年考情图解高考命题规律把握 1.考查形式 高考在本章一般命制2道小题、1 道解答题,分值约占22分. 2.考查内容 (1)小题主要考查三视图、几何体 体积与表面积计算,此类问题属于 中档题目;对于球与棱柱、棱锥的 切接问题,知识点较整合,难度稍 大. (2)解答题一般位于第18题或第19 题的位置,常设计两问:第(1)问 重点考查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第 (2)问重点考查空间角,尤其是二 面角、线面角的计算.属于中档题 目.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及其表面积、体积 [考试要求]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会用平行投影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了解球、棱柱、棱锥、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 名称棱柱棱锥棱台 图形 底面互相平行且全等多边形互相平行且相似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相交于一点,但不一定相等延长线交于一点 侧面形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1)正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反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侧面是矩形. (2)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做正棱锥.特别地,各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叫正四面体. 3.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名称圆柱圆锥圆台球 图形 母线互相平行且相 等,垂直 于底面 长度相等且相交 于一点 延长线交于一点 轴截面全等的矩形全等的等腰三角 形 全等的等腰梯形圆 侧面展开图矩形扇形扇环 旋转图形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三视图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1)原图形中x轴、y轴、z轴两两垂直,直观图中x′轴、y′轴的夹角为45°(或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案(第2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第二课时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立体几何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学科,只有把我们周围的物体形状正确迅速分解开,才能清醒地认识几何学,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简单几何体(柱体、锥体、台体和球)是构成简单组合体的基本元素.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柱、锥、台、球的基础上,运用它们的结构特征来描述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三维目标 1.掌握简单组合体的概念,学会观察、分析图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2.能够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学会通过建立几何模型来研究空间图形,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重点难点 描述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在我们的生活中,酒瓶的形状是圆柱吗?我们的教学楼的形状是柱体吗?钢笔、圆珠笔呢?这些物体都不是简单几何体,那么如何描述它们的结构特征呢?教师指出课题: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思路2.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表示的几何体,除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等简单几何体外,还有大量的几何体是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这些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这节课学习的课题是: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请指出下列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 图1 ②观察图1,结合生活实际经验,简单组合体有几种组合形式? ③请你总结长方体与球体能组合成几种不同的组合体,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图1,教师适当时候再提示. ①略. ②图1中的三个组合体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 ③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制作有关模型展示. 讨论结果:①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图1(1)是一个四棱锥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图1(2)是一个圆台挖去一个圆锥构成的,这是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体;图1(3)是一个球和一个长方体拼接成的,这是旋转体与多面体的组合体. ②常见的组合体有三种:多面体与多面体的组合;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组合;旋转体与旋转体的组合.其基本形式实质上有两种: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如图1(1)和(3)所示的组合体;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的简单组合体,如图1(2)所示的组合体. ③常见的球与长方体构成的简单组合体及其结构特征:1°长方体的八个顶点在同一个球面上,此时长方体称为球的内接长方体,球是长方体的外接球,并且长方体的体对角线是球

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案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一、观察思考 问题1:观察下面的图片,这些图片中的物体具有怎样的形状?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我们如何描述它们的形状? 问题2 观察下图,说说它们的结构特征。 二、自学小结(根据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下列形状的结构特征) 1、棱柱 2、棱锥 3、棱台 4、圆柱 5、圆锥 6、圆台 7、球 给出定义: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 多面体与旋转体:多面体棱顶点.;旋转体轴. 多面体定义: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图形特征简单的说是有棱角; 相关概念:面: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 棱: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 顶点: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结论:<2>1、3、4、6、8、10、11、12是旋转体; 旋转体定义:我们把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图形特征:简单的说是棱角被磨圆; 相关概念:轴:形成旋转体所围绕的定直线. 2. 棱柱:底面侧面侧棱顶点

直棱柱 斜棱柱 正棱柱 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 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棱柱' '''''F E D C B A ABCDEF —. 棱柱的性质:①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 ②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③侧棱平行且相等; ④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的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 锥。 记作棱锥ABCD S — (1)棱锥的性质:①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②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 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2)正棱锥的性质:①正棱锥各侧棱都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 高在底面上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③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④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 棱台的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 棱台''''D C B A ABCD — 棱台的性质: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4. 圆柱与圆锥,圆台:轴 底面 侧面 侧面的母线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3.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4. 标签 数学,立体几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

(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2、探究新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 (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把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体积的棱锥?由此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锥体与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如图: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案

1.2.3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难点:直观图与三视图的转换。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ppt 课件,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棱柱 把实物棱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 轴和y 轴,两轴相交于点O .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 ′轴和y ′轴,两轴交于点O ′,且使y o x '''∠= 45(或 135),它们确定的平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示范教案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一开始的“思考”从学生熟悉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入手,分析展开图与其表面积的关系,目的有两个:其一,复习表面积的概念,即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二,介绍求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把它们展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接着,教科书安排了一个“探究”,要求学生类比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讨论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问题,并通过例1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棱柱的展开图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锥的展开图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台的展形图是由梯形组成的平面图形.这样,求它们的表面积的问题就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问题. 教科书通过“思考”提出“如何根据圆柱、圆锥的几何结构特征,求它们的表面积?”的问题.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回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圆柱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为一个矩形,圆锥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为一个扇形的结论,随后的有关圆台表面积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圆柱、圆锥、圆台都有统一的表面积公式,得出这些公式的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它们的底面半径、母线长与对应的侧面展开图中的边长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在分别学习了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圆柱可看成上下两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可看成上底面半径为零的圆台,因此圆柱、圆锥就可以看成圆台的特例.这样,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就可以统一在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之下. 关于体积的教学.我们知道,几何体占有空间部分的大小,叫做几何体的体积.这里的“大小”没有比较大小的含义,而是要用具体的“数”来定量的表示几何体占据了多大的空间,因此就产生了度量体积的问题.度量体积时应知道:①完全相同的几何体,它的体积相等;②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于它的各部分体积的和.体积相等的两个几何体叫做等积体.相同的两个几何体一定是等积体,但两个等积体不一定相同.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等体积概念之上的. 柱体和锥体的体积计算,是经常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有关公式学生已有所了解,但进一步了解这些公式的推导,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一个“探究”,要求学生思考一下棱锥与等底等高的棱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来得出结论. 与讨论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类似,教科书在得出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后,安排了一个“思考”,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这几个公式之间的关系,是由柱体、锥体和台体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这样,在台体的体积公式中,令S′=S,得柱体的体积公式;令S′=0,得锥体的体积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挥思考和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公式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的联系.本节的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防止出现:教师在公式推导过程中“纠缠不止”,要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有条件,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展示几何体的展开图.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实物模型,经过操作确认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三维目标 1.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教案

1.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 几何体 1. 多面体: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1) 面----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 棱----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 顶点-----棱与棱的公共点。 (2)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 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底面: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 侧面:棱柱中除底面的各个面。 侧棱: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 顶点: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分别叫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斜棱柱:侧棱与底面不垂直的棱柱 直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 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平行六面体: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棱柱 直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 棱柱斜棱柱 直 正棱柱; 四棱柱 平行六面体 直平行六面体 长方体 正四棱柱正方体。 (3) 棱锥:如果一个多面体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他各面的交于一个顶点的三角形. 底面:棱锥中的多边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 侧面: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叫做棱锥的侧面 侧棱: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顶点:各个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 棱锥的高: 顶点到底面的距离.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锥分别叫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正棱锥:如果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他的顶点在过底面中心且与底面垂直的直线上. 棱锥的斜高:正棱锥侧面上的高 (4) 棱台: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截面和底面间的部分 下底面和上底面: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 侧面:原棱锥的侧面也叫做棱台的侧面(截后剩余部分)。 侧棱:原棱锥的侧棱也叫棱台的侧棱(截后剩余部分)。 顶点:上底面和侧面,下底面和侧面的公共点叫做棱台的顶点。 棱台的高:两地面之间的距离 正棱台:正棱锥截得棱台 棱台的斜高:正棱台侧面上的高 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台分别叫三棱台、四棱台、五棱台…… 棱长都相等 底面是正方形 底面是矩形 侧棱垂直于底面 底面是平行四边形 底面是正多边形 侧棱垂直于底面 侧棱不垂直于底面

苏教版数学高一-【金识源】 必修2教案 1.3.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3.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了解柱、锥、台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解有关体积计算问题; 2.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感受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材内容的定位 通过分析柱体、锥体和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教学重点 柱、锥、台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解决有关体积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柱体、锥体和台体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体会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类似于用单位正方形的面积度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单位正方体(棱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体)的体积来度量几何体的体积. 一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单位正方体体积的多少倍,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的数值就是多少.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它的体积为 V长方体=abc或V长方体=Sh (这里,S,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 二、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P65“祖暅原理”. 思考:两个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棱柱(圆柱)的体积如何? 三、建构数学 1.柱体的体积. 棱柱(圆柱)可由多边形(圆)沿某一方向平移得到,因此,两个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棱柱(圆柱)应该具有相等的体积. V 柱体 = sh 2.锥体的体积. 类似地,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的两个锥体的体积也相等. 13 V sh =锥体 3.台体的体积. 上下底面积分别是S’,S ,高是h ,则 1 (')3 V h S S =台体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4.球的体积. 一个底面半径和高都等于R 的圆柱,挖去一个以上底面为底面,下底面圆心为顶点的圆锥后,所得几何体的体积与一个半径为R 的半球的体积有什么样神奇的关系呢?——相等. 223112233V R R R R R πππ=-=球,所以343 V R π=球. 四、数学运用 例1 有一堆规格相同的铁制(铁的密度是7.8kg/cm 3)六角螺帽共重6kg ,已知底面是正六边形,边长为12mm ,内孔直径为10mm ,高为10mm ,问这堆螺帽大约有多少个(π取3.14,可用计算器)? 分析:六角螺帽的体积是一个正六棱柱的体积与一个圆柱的体积的差,再由密度算出一个六角螺帽的质量. 解:22331012610 3.14()102956(mm ) 2.956(cm )42 V =???-??≈=, 所以螺帽的个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