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标点的用法、解析

文章标题标点的用法、解析
文章标题标点的用法、解析

关于文章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转)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要求简洁明了、新颖别致、醒目夺人。一个好的文章标题往往能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近日在阅读时,我发现一些著作和报刊杂志上文章的标题大量使用标点符号,便生疑窦。究竟文章标题中能不能用标点?有没有一个使用的标准呢?

为此,我查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及《编写教材常用的标点符号的用法》相关资料,结果都未找到科学的依据和标准。我又在教材、课本、作品、教辅等资料中去寻求规律,结果各种不同著作中的文章标题形式也不一样。既然标点符号在文章中有表形功能(语法功能),又有表意功能,那么它在标题中也应如此。因此我认为,文章标题中运用标点符号是可以的,但要根据写作表意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广泛查阅教材、读本、各种文学作品及著作文章的标题,甚至近些年高考中学生拟的作文题目,发现下列几种情形的文章标题中可以使用标点符号:

1、若标题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或现象,且之间表示承接、层进和并列关系时,中间可用间隔号(?)。如:

《画蛋?练功》《树木?森林?气候》《篱笆?女人?狗》

《合力?动力?凝聚力》《崇高?质朴?创造》——长影的艺术追求

2、由疑问句构成的标题或小标题后面可用问号。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友谊”,还是侵略?》《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岂能以好恶辨亲疏?》

3、在文艺评论、文学鉴赏或读后感式的文章标题中,可在副标题中用标点来解释说明对象。如:

一篇八十八字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赏析

名文未必无讹——也谈《读孟尝君传》

4、在报刊杂志上,新闻标题中标点符号运用比较复杂,以下几种情况一般要用标点:

①、需要强调的专名、简称一般要加引号。如:“非典”、“一国两制”、“台独”、“禽流感”、“三个代表”、“三观教育”“SARS病毒”等等。

②、在表示节日、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及突发事件时,若标题用数字表示,则要求用引号。如:“11?9”事件、“11?21”空难、“七七事变”、“一二?九”诗歌朗诵会等。

③、若采用正副大小标题,正标题并列词语或短语间一般不用标点,用空格表示,副标题前可用破折号。如:

A.生生不息其命维新

——访学者任继愈

B.小政府大市场

——海南省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C.团结向前繁荣文艺

——祝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

5、标题中引用成语、术语、歇后语、诗句及名人名言时要用引号强调突出。如:

A.“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浅谈大语文观教学的前景

B.“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绝不可以被打垮”

——读《老人与海》有感

6、标题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要用引号表明。如: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今日“包身工”大揭秘》

《说“后生可畏”》《“回声”的启示》《“拿来”主义》

7、标题中可用逗号或破折号来表明层次或关系。如:

《走好,21世纪》《别了,司徒雷登》《山歌,大山的灵魂》《大堰河,我的保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数学——撬起来的杠杆》

《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写作“三部曲”——多读、多积、多写》

8、标题中有书名或篇名时,需用标点。如:

《宽容》序言《呐喊》自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曹雪芹与《红楼梦》

9、标点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高考话题作文拟题时,可以用标点作题目或辅以标点符号达到简洁、醒目、新颖的艺术效果。但在文章中要把标点符号的内涵阐释清楚,不能让人产生歧义和误解。如:

《!?…》——车祸发生之后题目中的三种标点与文章的三组镜头“车祸发生刹那场景触目惊心”“人们袖手旁观发人深省”“呼唤公德意识任重道远”相呼应。题目可谓简洁、醒目,又能引发人们无限联想和沉思。

《沙尘暴……》这个题目中的省略号既代表沙尘暴的形状,又深刻地提示了治沙的艰巨与任重道远。

总之,标点符号种类多,用法灵活。在文章标题中,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来准确运用这种无声的语言,不要为出奇而画蛇添足,从而使题目产生歧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