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的四位设计大师

现代主义的四位设计大师
现代主义的四位设计大师

现代主义的四位大师

人们喜欢从辉煌的时代或事件中推出一些高度概括的群体,冠以“三巨头”、“四天王”、“五虎将”之类的美称。在这种称呼中,“四”又是被用得最多的。不知道这是人们的习惯,还是历史的巧合,杰出的人物喜欢四个在一起扎堆,少一个显孤单,多一个好象又太拥挤。西方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恰巧也是四位: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以及美国的莱特。

这四位大师的事业在二十世纪的20年代至50年代达到颠峰,被称做现代主义建筑的黄金时期。但是他们为开创这个黄金时期,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定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二十世纪20年代在欧美逐渐兴起、并在二十世纪中叶工业国家达到鼎盛的一种建筑思潮。这一思潮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使当代建筑表现工业时代的精神。其具体表现在注重应用新技术、强调新功能和新空间、体现新的审美观念等方面。在建筑体系上完全突破了古典建筑的约束。现代主义建筑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流派繁多、影响各异,其主流以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以及莱特等建筑大师的创作为代表,在建筑史上还有“现代派”、“国际式”等习称。在这个定义里,强调了五个要点:1、时间范围划定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表示这是一个狭义的定义,不包括此前的建筑探新运动和其后的多元化时期。2、指导思想突出了工业时代的精神,突破古典建筑,此处用了“工业时代”而不是“新时代”,暗含了一个伏笔,就是后面对莱特的评价问题。3、强调现代主义是一个发展演变并且多样并存的潮流,并不是严格一致、铁板一块的,因此我们重点着眼于其主流。4、关于大师问题,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是没有疑问的,而且排序也是按其对现代主义的贡献大小而定的,唯独莱特的思想与现代主义提倡工业化的主张是相反的,因此在他前面加了一个“及”字,学术界也经常用“现代主义的同盟军”的字眼来形容他的地位。因此格罗皮乌

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都可以被冠以现代主义的“旗

手”和“主将”这样的称呼,独莱特不能。5、对“现代派”、“国际式”这样的习惯称谓交代一下,以避免概念混淆。

一、格罗皮乌斯(1883~1969)和密斯?凡?德?罗(1886~1969)

作为建筑师的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虽然创作手法不完全一样,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但两个人的经历如此相似,简直如同孪生兄弟一般,因此一起叙述。

两人入行的经历都是从德意志制造联盟开始的,都师从德国著名建筑师贝伦斯。格罗皮乌斯1911年便以法古斯鞋楦厂办公楼设计而崭露头角。这时的密斯?凡?德?罗则是他手下的一名绘图员。1914年,格罗皮乌斯又设计了德意志制造联盟在科隆博览会展出的模范工厂与办公楼,更明确地为新的建筑思潮确立的样板,这是一个基于新材料、新技术所塑造的新的建筑形象:光洁墙面、玻璃转角、内外通透、平屋顶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内外交困,人民情绪低落,艺术创作方向陷入迷茫。1919年,格罗皮乌斯涉足建筑教育,任魏玛艺术与工艺学院(简称“包豪斯”)院长,寄希望于发展技术文明来拯救德国的艺术创作。该校1925年迁至德绍,改名德绍设计学院,沿用了“包豪斯”的名字。格罗皮乌斯亲自为新学校设计了校舍,这组建筑成为了现代主义里程碑式的名作。包豪斯云集了欧洲思想最活跃的艺术家和建筑师,这里成为追求新派设计的圣地。但是,在世风崇古的压力之下,包豪斯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阻碍。1928年,格罗皮乌斯主动卸任。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学校的一切已经稳定了下来,在一切能够按部就班的情况下,他可以另外开辟阵地,以减轻外界对学校的质疑和批评。但事情并没有按他的愿望发展,第二任校长因为政党问题,被市政府免职。对于新校长的人选,格罗皮乌斯想到了他的老朋友――密斯?凡?德?罗。

此时的密斯?凡?德?罗,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羽翼未丰的绘图员,他刚刚

在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设计中大显身手,已经奠定了自己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历史性地位,是现代主义阵营中的新兴力量和中坚分子。在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建筑教育的这些年里,密斯?凡?德?罗一直活跃在实践领域,他于1926年起担任德意志制造联盟副会长,并发起了1927年的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亲自进行了总体规划。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建筑师都受到他的邀参加了各个住宅楼单体的设计。这次住宅展览会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师难得的集体登台而载入史册,这些住宅在经历了80年的风雨之后依然运转良好,至今仍为人们所居住。在这次展览会上,密斯?凡?德?罗和格罗皮乌斯亦师亦友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他们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可以说是珠联璧合。格罗皮乌斯认为,此时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已经成熟了,并且还有能力为推动现代主义的发展做更多的事情。

1930年,出于对密斯?凡?德?罗才华的尊重和信任,格罗皮乌斯推荐他担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但是从整个外部环境来看,德国的政治空气已经不利于包豪斯的生存发展了。1932年被迫迁往柏林,至1933年因受到秘密警察的干预而彻底关闭。正是这一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德意志制造联盟也被迫解散。密斯?凡?德?罗从此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创作阵地。1937年对于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来说,都是不能忘怀的。由于纳粹政府的政治和种族迫害愈演愈烈,两人在这一年相继来到了美国。两个来自德国的流亡建筑师一到美国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人们簇拥着他们,追随着他们,场面热烈,出人意料。为什么他们立刻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事情的背后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说起这些,就不能不提一位重要的人物,正是他为现代主义传入美国做了很好的铺垫,此人就是菲力蒲?约翰逊。

约翰逊家境富裕,从小就多次参观游历过欧洲和埃及,他在大学里最初学的是哲学,后来据说改学了建筑历史。毕业后受到建筑历史学家希契科克的影响开始关注欧洲新建筑的动向。1930年他在刚刚开办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担任建筑一家博物馆负责人,之后便到巴黎去拜访了希契

科克并一道参观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每一个新建筑。回到美国后即于1932年亲自主持了现代建筑展览,并与希契科克合写了《国际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介绍和宣传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这本书的影响很大,现代主义的“国际式”的名声不胫而走。也许约翰逊写书、办展览只是凭着自己的爱好,但他所做的一切对于现代派在美国的发展意义深远。几年之后当现代派大师们来到美国时,约翰逊热情款待,社会上普遍欢迎。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以及同样来自欧洲的一些新派建筑师纷纷受邀主持或参与美国的建筑教育。但是实践领域尚被复古风格把持着,大多数美国人把“国际式”看作新奇的艺术风格,摆在那里欣赏却并不投身其中。约翰逊自己也说:“我们当时不具有德国式的社会主义目标,我们只是想:一种纯净的艺术,可能是伟大的救世良药”。二十世纪30年代的美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并没有欧洲社会改革的那种急迫要求。对于现代派而言,有了地利和人和,在美国的发展尚缺天时。因此,在来到美国的最初几年,他们在学校专心治学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育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建筑风气来了个180度的大调头,保守复古的那一套完全被抛弃掉。现代主义“天时、地利、人和”全部齐备,遂风行于世。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的学说成为人人传诵的经典,热烈程度难以想象。

以来到美国之后的影响力来看,密斯?凡?德?罗要比格罗皮乌斯大得多。这可能是因为心目中一直要实现的钢骨玻璃摩天楼刚好对上了美国人的胃口之缘故吧。密斯?凡?德?罗早在1919年就提出了这种建筑方案,一直没有用武之地。而二战之后的美国,密斯?凡?德?罗的玻璃摩天楼风靡美国,也是因为这种玻璃盒子打动了美国的富豪资本家委托人们。“五十年代,密斯?凡?德?罗的钢和玻璃的简洁建筑便吸引了美学界与企业界的注意。资本家们显然对密斯?凡?德?罗的低造价建筑感到满意,认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民族的理想化的形式,并且看到这一形式与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地位之间的联系,那就是表现为精美、简洁、以及用现代建筑法则所设计出的抽象形式的纯净性”。密斯?凡?德?罗先

征服了委托人,然后征服了美国。舆论给予了玻璃摩天楼以高度赞誉。有人形容自己初次登上湖滨公寓时的情景说:“这是一个星星闪烁的夜晚,我睡不着,因为我感到星星将会降到我的头上,我身不由己如同漂浮在天与地之间”。甚至有人在湖滨公寓的暴雨中写下这样的诗

句:“这难道不是密斯?凡?德?罗的天才发明了闪电?”在人们的顶礼膜拜之中,想一直保持头脑不发热也是很不易的。虽然他的建筑以冷峻著称,但他对自己建筑风格的坚持不惜以牺牲其他建筑要素为前提时,已经可以看出他的头脑已经有点微微发热了。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说

过“垃圾道不关我的事!”这样的声明,但他把一个单身女医生的私宅设计成四壁通透全是大玻璃的做法多少还是有点儿欠妥。当美国的评论界发出“密斯?凡?德?罗把半个美国都装进了玻璃盒子”这样的慨叹时,危机已经显露了出来。在60年代以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中,密斯?凡?德?罗受到的炮轰是最猛烈的。连他的亲传弟子约翰逊也公开声明说:“国际式溃败了,在我们的身边垮掉了”。

与密斯?凡?德?罗相比,格罗皮乌斯显得更加学术,在实践中也比较低调。他在美国开设的建筑事务所称为“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简称TAC),与一般的建筑事务所里由一、两位“明星”建筑师主宰一切不同,TAC是以集体协作为宗旨的事务所。 “集个人之所长,通过集体协作(Teamwork),使之升华成为高质量的建筑。”该事务所获得过1964年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的“建筑师事务所奖”。作品遍及世界各地,包括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50年)、美国驻希腊大使馆(1956年)、伊拉克巴格达大学(1962)等。这个事务所1982年还曾来中国访问并参与了一些建筑工程的顾问咨询工作。不幸的是,TAC已于近年倒闭。

1969年,格罗皮乌斯以86岁的高龄谢世,密斯?凡?德?罗在他的葬礼上这样评价他的同乡、同事和战友:“每当我回顾我认识他60年来的情况,作为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最伟大的建筑教育家,我深深地受到他精神的鼓舞。他是一位罕见的能使人团结一致的天才。为了新

的信念,他总是一位在无止境的战役中的勇猛战士。他参加这个战斗一直坚持到漫长生命的结束”。密斯?凡?德?罗也在这一年去世,享年83岁。这两位建筑大师的生平,好象正应了那句中国古老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二、勒?柯布西耶(1887~1965)

当两位德国建筑大师为现代主义奔忙的时候,他们的身边始终活跃着一个法国人的身影,这个人就是勒?柯布西耶,人们常常习惯直接称呼他为“柯布”。和他的德国同行不同,柯布是一个充满艺术家气息的个性建筑师。如果勒?柯布西耶不是干了建筑师的话,他的艺术成就完全有可能把同时期的毕加索比下去。

柯布本名叫查尔斯?让纳雷,出生在瑞士的一个钟表匠世家,从小学习雕镂工艺,对精细的机构有着敏锐的把握能力。据说他不到20岁的时候就在镇上设计并建成了一座别墅,那时他还完全没有受过建筑教育。1907年,让纳雷先后被送到维也纳、巴黎、柏林学习和考察建筑,并到意大利、希腊、北非等地去旅行,既参访了帕提侬神庙、万神庙,也看到了很多乡土建筑,他画了大量速写,记录了他的所见所感。值得一提的是,在柏林的时候,他在著名建筑师贝伦斯的事务所里工作了数月,结识了在那里工作的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并参加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年会等活动,对新建筑的动向颇为认同。

1913年,让纳雷正式在家乡开办了建筑事务所,后于1917年移居到巴黎。在巴黎他成为了一名活跃的艺术家,积极参与立体派的活动,创作了大量画作。并与人合作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文艺刊物,以勒?柯布西耶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表达建筑观点的文章。1923年,他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题名为《VERS UNE ARCHITECTURE》,通常译为《走向新建筑》。这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小册子,一经出版便震惊建筑界,从此人们便记住了建筑界里有这样一个前卫、激进并富有想象力和创造

力“柯布”。

此后柯布便一发不可收拾,一边搞设计、盖房子,一边发表理论。1926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新建筑五点”理论,1927年他参加了密斯"凡"德"罗主持的斯图加特住宅展览,这是新派建筑师一次重要的集体亮相。同年他又积极地参加了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竞赛,但这一次却铩羽而归,这是他遭受的第一次比较重大的挫折。虽然是在自己的母国参赛,但柯布并没有占到地利,据说他的方案在初选的九个“优秀方案”中排名靠前,但在复选时被淘汰了。柯布认为其他的方案不符合任务书所提出的造价控制,忿忿不平。更令他气愤的是,后来的实施方案基本上是采用了他的方案的布局,只不过穿上了古典的外衣。柯布一怒之下把诉状递到了海牙国家法庭,但此事后来不了了之。这次竞赛失利的最根本原因实际上在于新建筑的观点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1928年,柯布设计完成了他的名作――萨伏依别墅(1931年建成)。这座别墅完全体现了他所提出的“新建筑五点”。1930年,他又设计了巴黎市立大学的瑞士学生宿舍楼,在这座建筑中他的设计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开始尝试形体、线条、材料等诸元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还把现代派久违的曲线运用到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后来的几年,柯布还多次访问新兴的苏维埃俄国,参加了那里的建筑竞赛,和构成派有不少交往。后来他还参加了巴西的建筑设计竞赛,柯布的视野是放眼全世界的。

柯布具有敏感的艺术家气质和思维方式,他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大声呼吁社会改革,要用新建筑来避免社会革命,表达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也表明了他对建筑所寄予的很高的期望值。但当时的社会迟迟不能接受新建筑,这让柯布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更为糟糕的是,不久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打了起来。他的城市和建筑改革蓝图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毫无用处。二战结束后,柯布积极投身于战后重建工作,但这时候他的创作手法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前倡导的白色方盒子不见了,代之以粗犷混凝土的外观,被成为“粗野主义”。1947年他受邀到纽约论证联合国总部大厦方案,虽然参加讨论的世界各国建筑师代表有十多位,

但最后确定的方案实际上就是以他所提出的方案为蓝本的。这期间,现代主义建筑的四位大师齐聚美国,对建筑界来说真是件大事。但莱特却与欧洲的三位大师格格不入,经常说些风凉话挖苦他们,他把柯布称作“那个写小册子的家伙”。

柯布当然不仅仅只会写“小册子”,他更关心将自己的抱负付诸实现。他对于社会和城市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歇过,除了在法国设计的“社会大楼”马赛公寓之外,在1951年他还完成了印度昌迪加尔新城规划,这是一座完整的以现代主义理论建设起来的新城市。

可能是某种神秘的思想情绪控制了柯布头脑,他的设计时常走在两条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创作路线上。特别是到了50年代之后,他的一些作品越来越趋向于神秘莫测。1950年他设计了轰动一时的朗香教堂(1953年落成),令他的许多追随者感到迷茫。这个设计中柯布彻底放弃了纯粹几何形体,建筑形象找不到任何可供参照的坐标,完全是一种基于个人情感的创造和表达。

柯布不象两位德国的现代建筑大师那样长期致力于建筑教育,他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不断地创作实践,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在刚刚入行的时候,都是把柯布当作偶像来追随的。

1965年,柯布在地中海滨游泳时神秘溺亡,时年78岁。很多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谈判定他是自杀的,自杀的原因无人知晓。如果非要给他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宁愿相信,在那一刻柯布一定是找到了通往未来的金光大道。

三、莱特(1867~1959)

莱特是四位建筑大师中最年长的,他开始从事建筑师职业时,柯布还尚未出世。他也是四位建筑大师中最长寿的,活了92岁。可以说他是见证了现代主义从兴起到辉煌的活化石。他的一生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草原式风格和后来的有机建筑体系。

莱特的母亲逢人便讲,是她从小就为莱特确定了当建筑师的理想,莱特

的成就完全是由于她的启蒙和指引。不知道实际情况是否如她所言,但莱特最开始学习的却是土木工程而非建筑学,他18岁时进入沙利文的事务所,才开始转向建筑设计。他在沙利文身边工作了五年,深得老师的真传。他也一直对沙利文的不幸命运耿耿于怀,晚年还经常提起芝加哥博览会对“芝加哥学派”造成的冲击,令美国建筑发生大倒退,为他的恩师鸣不平。莱特早期的代表作都是私人业主的别墅,风格独特,空间流畅,被称做“草原式住宅”,实例如威立茨宅(1902)、罗伯茨宅(1907)、罗比宅(1908)等。

本来他的事业一帆风顺,但一件私事却几乎毁了他的一生。1909年夏天,莱特到柏林,名义上是举办建筑展览会,实际上却另有玄机。他的一位业主Edwin Cheney的妻子梅玛(Mamah)与他一起私奔来此,风声很快就走漏了,使莱特一夜之间名誉扫地,在美国的业务一落千丈。莱特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他对这个流那个派的并不怎么感兴趣。他到欧洲发展的原因很可能是想和梅玛躲避众人视线。虽然他的作品在欧洲得到了不少新派建筑师的赞誉,但欧洲当时的保守空气并不适合莱特的发展。

莱特索性放弃了业务,和梅玛一起回到美国过起了隐居的日子,这期间唯一的建筑项目就是给自己盖了一个住宅,按照他祖上威尔士人的传统,他以亚瑟王时期一个巫师的名字给自己的新宅命名为“塔里?埃森”。他解释说这个巫师曾在圆桌会议上“为艺术唱过赞歌”,所以用他命名表示了这里是艺术家之宅。“塔里?埃森”的本意是“发光的前额”,莱特取其意韵将住宅盖在小山的边缘,避免了对小山形象的破坏。为此他说过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如果在小山顶上造房子,那你就失去了小山;如果在山顶的一侧造房子,那你就得到了小山和你所渴望的高地。塔里?埃森就是这样一个‘前额’”。1914年塔利?埃森发生大火,他的情人梅玛死于这场灾难。

十五年过去了,莱特既失去了事业,也失去了感情。这时候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莱特百无聊赖跑去了日本。这次散心的游历也带来了一个意

外的收获,他在东京设计的帝国饭店(1921年落成)取得了成功,为他在日本带来了赞誉,于是他又在日本开展了一段时间的业务。

1924年,莱特才渐渐又在美国揽到了设计任务,为了避免和以前的业主“冤家路窄”,莱特的业务大都在东部或西部,绕开了自己早期设计很活跃的中部地区。他还一改以前的草原风格,尝试了完全不同的新风格,其中也有避免人们回忆起以前那个伤风败俗、拐跑业主老婆的建筑师的意思。

1928年,莱特娶了他的第三任妻子,家庭从此安定了下来,同时也接到了象纽约圣马克大楼和凤凰城巴尔的摩饭店这样较大的项目。经过漫长的蛰伏之后,莱特终于又回到设计圈子里。1936年他设计的流水别墅(考夫曼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设计的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大楼也是好评如潮,去该公司登门参观的人落驿不绝。1937年,莱特买下了亚利桑纳州北方的一大片沙漠荒地,为自己盖了一个房子,取名西塔利?埃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现代派建筑师陆续来到美国,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但莱特与他们的关系并不好。莱特坚持认为现代派的那一套太片面,他放话说:“现在欧洲来接收美国的建筑界了!美国在建筑中有两次大倒退,第一次是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第二次便是包豪斯传入美国”。虽然莱特的话带有很大的情绪,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现代主义的某些偏颇在后来也逐渐被人们所发现,甚至比莱特的批判更激烈、更彻底。但当时的情况不是那样,莱特虽然有发言的自由,但是没有人听。美国记者描述当时莱特所处的尴尬状况时说:“倒不是没有人对莱特表示尊崇,给他荣誉,而是凡有这种情况,总有点象给死人开追悼会”,“赖特本人是气急了,他那种别扭劲就别提了”。

尽管莱特“完全被欧洲人抢了台面”,但他的设计并没有中断。直到去世之前,他都一直在做新的设计,有些项目是在他去世时还在继续建设。这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在1943年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这座美术馆虽然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美术馆,却是一个非常体现莱特个性的

新颖的建筑,它为莱特晚年的创作事业划上了完美的句号。莱特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一直在工地监督建造,1959年工程方告竣工,这一年莱特以93岁的高龄去世。

人们没有吝惜对莱特的赞扬,美国民众特别喜欢他设计的建筑,流水别墅经常排在各类建筑评选的头把交椅。莱特虽然不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真正旗手,但是他的建筑从来都不服从传统,敢于创新而且善于创新,他一生的设计超过1000项,建成的有500多项,高产而且高质。他的“有机建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正统现代主义过于强调技术的一个修正,对现代主义的发展有良性的补充作用。

在四位现代派大师的创作中,很少有人会批判柯布和莱特的设计,他们的作品极力地张扬个性,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令人无法超越。他们的拥趸无数,却不可能被复制和抄袭,更“不好推广”。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的共性,严谨而理性,但他们的设计容易被社会大量的复制和生产。那些浅薄的抄袭所造成的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盒子式”房子让人感到厌倦。

任何事物都不能僵化,建筑亦然。那么在大师们披荆斩棘的开拓之后,建筑将如何发展?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

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方式。”他本人在设计中即把建筑、美学、技术和对社会的兴趣融为一体,意大利的现代设计包含着除实用之外的设计师的思想、追求、理想、愿望和幻想。在一个不断增长着压力和不友好的世界上,意大利的设计师提出,家具已不仅仅只提供一个休息和放置物品的空间,它还意味着恢复失落的情绪和提供一个舒适的避难所。很多设计师把“为一个没有时间做梦的世界提供梦想”作为设计理想。如意大利年轻的设计师马西默?尤萨?基尼(Massimo Iosa Ghini)把他设计的带扶手的沙发称为“妈妈”,意味着这一沙发能提供给人以保护感、温暖感和舒适感。正是这些设计理念使意大利设计在展示其实用特点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之外的东西。意大利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设计师头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时,意大利设计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60年代,世界风行的除了美国风格外,就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后者的人性味赢得广泛欢迎,但是,经过意大利设计师十多年的努力,70年代,意大利的设计风格开始取代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成为世界设计一个非常流行的潮流. 意大利优秀的艺术文化传统奠定了意大利设计起飞的坚实基础。 "善于斡旋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意大利设计师们懂得如何来继承发扬祖先的遗产,如何恰当地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为潮流所左右,也不为传统所束缚。由于他们能将实用主义和技术知识与坚实的古典文化相结合,从而使他们的设计从战后至今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表达了

一种充满想象和个性的设计文化,富于人性和诗意的价值。尽管意大利人步入现代工业国家的愿望是那么急切和强烈,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他们一方面引进现代批量生产方式,一方面又尊重传统工艺。正是由于他们能坚持民族特色,才使意大利成为首屈一指的设计力量。 设计无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意大利设计不仅表现在善于处理过去和未来的关系,还表现在能赶上技术进步、新材料发现和新机器发明的步伐。意大利设计师引以自豪的是他们能与工业界保持密切的关系,并能将革新融人他们的设计。设计师的职业化,高度的审美敏感性,超常的空间层次感,对材料价值的重视,环境形象的连贯知觉,以及杰出悠久的工艺和技术传统,构成了与众不同的意大利设计意大利现代设计学派的形成,是植根于意大利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土壤中,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的。意大利是欧洲艺术的摇篮,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也是现代艺术流派诞生的温床。在20世纪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史中,意大利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设计风格发源地。二次大战后迅速崛起与腾飞的意大利设计学派以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引领着全球的设计时尚与潮流。意大利设计的世界性影响是通过50年代诸如尼佐里(Marcello Nizzolil)、庞蒂(Gio Ponti)和科隆博(Colombo)这样的产品设计大师,奥利维蒂和卡西纳这类著名品牌公司,《多姆斯》(Domus)这样的设计类杂志、米兰三年展和米兰家具博览会这样的国际性展览会,以及各种出版物的传播树立起来的。

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

超越功能主义

超越功能主义 摘要:1960年代末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受到质疑,由此出现新的设计思想,包括心理学设计思想,符号学,意大利设计,生态设计,可持续性设计。 功能主义设计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20世纪初在德国得到系统发展,成为二十世纪的正统主流设计思想,它认为工业设计是作为文化因素参与经济活动,“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体制内的改革”,使劳动高尚化,以克服劳动“异化”;“艺术”是“道德”与“高尚”的代名词。功能主义认为设计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工业时代的特征是机器大生产,机器只能加工几何形状,因此几何形式美就成为功能主义的美学观点,“外形跟随功能”,也就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它的基本美学观点是:产品设计不要附加装饰,而是通过结构和材料来表现美,通过机器加工来表现完美的几何形式、表面光洁、表面质感和表面机理,表现表面的光顺。它强调造型必须有目的,必须符合功能需要,这也就是说设计必须很理性,不能按照设计师的个人随想。它强调工业大生产,以降低成本满足下层人民需要和国际市场竞争。设计师必须熟悉加工工艺,产品必须能够大生产,为此设计要标准化、系列化、典型。它强调设计应当为大多数下层人民服务,提倡简朴节约,设计的产品必须价廉、结实、耐用、质量高。从192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审美观形成了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对周遍国家有较大影响。他们反对通过设计刺激消费,反对用华丽包装打扮把劣等产品,反对给产品附加装饰。它反对机器中心论,即:把机器作为少数人的拜金工具,为少数人的利益而设计,用机器来奴役人。它坚持以人为本,用艺术作为理想主义和道德力量来改变机器中心论,强调高尚而愉快的劳动。功能主义设计又被称为现代设计、技术美、机器艺术。193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设计思想逐步传播到欧洲、亚洲。由于包豪斯一些成员1940年代在美国建立设计学校,从事设计,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美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发展出高层玻璃建筑。 195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大量水泥建筑和高层玻璃建筑,并以次作为“现代性”的象征标志。许多高层内部空间狭小拥挤,有时多达数万人在一座高楼里,并不适合人的生活和工作,也很难清洗大面积的玻璃。1960年代中期,西方在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出现争论,在美国出现了对现代建筑、心理、和象征方面的批判,逐渐形成后现代理论,批评把追求纯功能目的理性作为大批量产生的唯一目的,认为这种设计缺乏情感色彩,又有人争论艺术在设计中的作用。1965年阿多诺斯在德国工作联盟作了一个报告“今天的功能主义”,批评把功能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并指出一种形式除了具有确定的用途外,还具有象征符号作用。1968年又有人提出不能再把功能主义看成至高无上的设计原理,批评六七十年代水泥板建筑的形式主义使人感到单调。在美国甚至有些高层玻璃建筑被推倒。由此,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各国受到批评,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功能主义设计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1970年代,西方许多家庭已经购买了各种家用电器。这些家电具有各种功能,按照功能主义思想设计是否能够满足人们需要?不能,因为人们对家庭用品的要求很多。有的用具减轻了家务劳动负担和劳动时间,例如洗衣机。有的用品使人们的愿望变为现实,例如,卷发器,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有的用品提高了家务质量,例如各类清洁剂,但是它们也引起新的生态循环问题。然而许多电器和工具,例如吸尘器,只改变了劳动形式,把“手工扫地”变为“操作机器”,既没有减轻劳动强度,又没有减少时间。工业设计逐渐从设计理论意识到了许多新问题,首先是减少时间,减轻家务劳动负担。其次,人们对“单一功能”用品不再感兴趣,而要求“系统功能”,例如组合柜,成套餐具茶具,厨房系统,组合电器,办公室系统。企业生产要求最大产出最少时间。另一方面,为了减少风险,大多数生产厂家只制造少数销路好的产品。设计主要被市场销售所左右,被预现规定好的成本、技术条件、甚至形状和颜色所限死,这样又引起滞销。换句话,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工业设计界提出设计目的应当去满足用户需要,必须有新的设计思想以创新产品概念,这样导致了使用行为的研究,从此心理学成为工业设计的思想基础。1980年代后期,动机心理学被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认知心理学被应用到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内容概要:20世纪20年代。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是在设计艺术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功能主义设计也应随映时代潮流作出相应的变化,达到与人们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关键词:功能主义包豪斯发生发展 一功能主义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时代的特征便是工具的完善与目标的混乱。”20世纪世界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新流派层出不穷,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于我们今天依然存在并起较大作用的只剩下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它已经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设计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模式。 二功能主义的发生 与其他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样,功能主义的发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历史。 由于功能主义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工业革命必然的成为功能主义的前提。19世纪,蒸汽机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大工业革命,这便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最基础的物质前提。由于机器的精确化使设计与生产相分离,设计与手工艺生产之间的区别迅速拉大。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传统的由艺术家和工匠完成的任务面临着被各种机器和新材料取而代之的危险”。1851年,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隆重登场,展览的场所是被称作“水晶宫”的由约瑟夫·帕格斯通(Joseph Paxton)设计的建筑,而帕格斯通本身是作为工程师而非建筑师。在这次博览会上一系列由于工业革命带动的新的发明如蒸汽机、引擎、汽锤、车床甚至包括由预制的金属肋拱和薄片玻璃及建成的“水晶宫”都引起了人民对工业革命成果的极大兴趣。由于前面提到的大工业革命引发的“危险”,也由于大机械化的生产在一定的程度上剥夺了人的创造性,在如何“化解”这场“危险”的方法选择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为代表的与机器公然为敌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个人劳动才能将人从机器中解脱出来。另一种是以高弗雷·散帕尔(Gottfried Semper)为代表的“结合论”的观点,他意识了技术的进步是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他在提出手工艺与工业相分离的同时也认为“应该教育培养新型的工匠,让他们学会艺术而理性的方式,理解并且开发利用机器的潜力”。同时,曾参与组织“世界工业博览会”的英国人亨利·科尔(Herry Cloe)也认为只有通过办教育才能解决工业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设计[摘要]彼得•贝伦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他主张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 则。本文论述了彼得•贝伦斯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认可的是技术在设计上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产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并增加生活的趣味。技术的革新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方便舒适。 [关键词]彼得·贝伦斯,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 “艺术不应该再被看作一种个人事务,不应再被看作一种个体艺术家的自我迷幻或奇想——如同他被其情人弄得神魂颠倒的情形一样,我们不想要一种这样的美学——其法则源自浪漫的白日梦,而是要一个真实的美学——其威信基于生活。不过我们也不想要一个孤芳自赏不思进取的技术,而是要一个能显示自身能随着我们时代的艺术脉搏一致跳动的技术。” ——Behrens 彼得·贝伦斯简介 (图1 Peter Behrens 1868-1940) 彼得•贝伦斯(如图1)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是德国工业同盟最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彼得·贝伦斯1868年出生于德国,l893年成为慕尼黑“青年风格”组织重要的成员。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 2. AEG电水壶设计与功能主义 贝伦斯的电水壶系列(如图2,图3),是典型的功能主义设计风格;造型通过基本配件的搭配,能够形成多种式样。贝伦斯设定了三种壶体,两种壶盖,两种手柄及两种底座,壶底设为圆底,椭圆底与六面体,从中选择并加以配合,会产生多种样式。由于电水壶采用了标准零件,这些零件为其他更多式样的产品提供了基本元素和组成基础。

四位建筑大师

四位建筑大师分别是: 1.密斯·凡·德罗,德国现代大师,现代建筑的发起人,提倡“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 2.赖特,美国被评为第一别墅的流水别墅就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有草原住宅、日本帝国大厦(已被拆除)等优秀作品 3.勒·柯布西耶,法国著名现代大师,提出新建筑的5个特点。著有名著1923 《走向新建筑》,宣扬建筑是居住机器 4.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学校包豪斯(Bauhaus)的创始人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格罗皮乌斯在他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国和E.M.弗莱合作设计的剑桥伊姆品登学院(1936),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1957)。 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40年代初,他和K.瓦许曼合作研制了供装配用的大型预制构件和预制墙板。 勒·柯布西耶 现代建筑大师,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积进分子和主将。1928年他与W·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第三章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3.1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 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 筑的旗手”,并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一起称 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3.1.1柯布西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基础中的形式美学 勒·柯布西耶作为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自 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 一格。“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因为它使我们能清晰地 了解体块,赞美简单几何体。”秉承这样的理念,他一直 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普通的方形、圆 形以及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设计 模式。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体现了他对 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精确控制。正如勒·柯布西耶在1911年写到:“我在几何中寻找,我疯狂般的寻找着各种色彩以及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和金字塔形。棱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间的平衡能够使正午的阳光透过立方体进入建筑表面,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他成功地利用明暗光线的对比,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使用大量的图样产生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 3.1.2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 柯布西耶主张在建筑设计中进行“革命”。他始终强调机器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因为他们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所以更加具有合理性。他曾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柯布西耶是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主张:“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在具体设计上,柯布西耶强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技术的原则。他是第一个提倡巴黎提主义艺术形式引入设计的人。 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 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近郊的 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 设计。这幢白房子使用钢筋混凝土 结构,外表看起来平淡无奇,简单 的柏拉图形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 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有任何多余 装饰的程度,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 部件的是那个长条形排窗,完全不 同于早期中世纪时期的建筑给人 的那种印象。建筑表面平整,但光 影变化丰富,从不同的方向看过 去,都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 别墅外形简单,但内部空间复杂,

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一、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 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 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 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 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 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

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代表人物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 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 学校的创办人。 “包豪斯”这个译名,它是德语中的专有名词Bauhaus 的音译,在德语中本来并没有这个词,是包豪斯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1883―1969)自创:他把德语中已有的一个复合词Hausbau(房屋建造)颠倒了一下,把基本词变成了限定词,把限定词变成了基本词,故而Bauhaus从字面上讲它的意思无非就是“造房子”,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是指格罗皮乌斯1919年在魏玛创立的德国古典现代主义中最为著名的一个艺术和设计流派,该派在1919—1933年产生的创作(建筑、工艺设计)对世界的建筑艺术和工艺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继1996年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建筑被列入世界文

世界四大建筑大师

世界四大建筑大师 2009年06月29日星期一 18:59 1、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 建筑其特点:1. 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 2. 屋顶花园; 3. 自由平面; 4. 横向长窗; 5. 自由的立面。 2、代表建筑:廊香教堂、萨伏一别墅、马赛公寓 廊香教堂的特点: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祁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看朗香教堂的立面处理,那么一点的小教堂,四个立面竟然那样各个不同,你初次看它如果单看一面,绝想不出其他三面是什么模样,看了两面,也还是想象不出第三面第四面的长相,四个立面,各有千秋,真是极尽变化之能事,与萨伏伊别墅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再看那些窗洞形式,也是不怕变化,只怕单一。再看教堂的平面,那些曲里拐弯的墙线,和由它们组成的室内空间,也都复杂多变到家了。当年勒氏很重视设计中的控制线和法线的妙用,现在都甩开了,平面构图上找不出什么规律,立面上也看不出什么章法。如果一定说有规律,那也是太复杂的规律。萨伏伊别墅让人想到古典力学,想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朗香教堂则使人想到近代力学,非欧几何。总之,就复杂性而言,昔非今比。 总之,陌生、惊奇感、突兀感、困惑感、复杂、怪诞、奇崛、神秘、朦胧、恍惚、剪不乱、理还乱、变化多端、起伏跨度很大的艺术形象,其中也包括建筑形象,在今天更能引人驻目,令人思索,耐人寻味,予人刺激和触发人的复杂心理体验。因为当代有更多的、愈来愈多的人具有这样的审美心境和审美要求。朗香教堂满足这样的审美期望,于是在这一部分人中就被视为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有烈度,从而被看作最有深意,最有魅力的少数建筑艺术作品之一。 萨伏一别墅的特点:它的外部装饰采用白色粉刷,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那个长条形排窗,建筑表面平整,形体也比较简单;然而从不同的方向看过去,都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这使建筑外观显得甚为多变。这种不同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 意大利人视设计为一种文化,哲学,而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意大利虽然在早期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形象并不突出,但在二战以后,尤其是在年代以后,意大利成为现代设计最具活力的地方,意大利设计师们的创造性才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内容。意大利还是激进设计运动的发源地,从年代的设计到年代的后现代设计,意大利的设计师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意大利著名作家和艺术评论家乌贝托 艾科()在谈到意大利设计时不无自豪地说“如果说别的国家有一种设计理论,意大利则有一套设计哲学,或许是一套设计思想体系。”但这套设计思想体系的历史并不悠久,由于二战期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成为希特勒的同盟,意大利饱尝了战争之苦,二战结束时,意大利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年代末的意大利设计还完全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功能主义的大 批量产品。进入年代,意大利设计即开始实施“实用加美观”的设计原则,年的米兰三年展向世界展示了意大利已开始自己的设计运动,“艺术地生产”()成为意大利设计师的新口号。经过设计师们的努力,年代名为“意大利,家用产品新风貌”的展览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展出,从此确立了意大利设计的世界性地位。由于意大利设计师的杰出成就,意大利甚至形成了“设计引导型生产方式”,使意大利的设计和生产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生产方式既肯定了设计师的才能也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生活质量。

意大利的许多设计师出身建筑师,毕业于米兰理工学院或都灵建筑学院。这种教育体制也许更能发挥设计师的潜力,所以意大利的设计师大都多才多艺,同一个设计师既可以设计豪华典雅世界一流的法拉利跑车,也可以设计普通的意大利通心粉式样。 意大利的设计师在每一件设计品中既注重紧随潮流,重视民族特征地方特色,也强调发挥个人才能。与其它国家一样,意大利也经历过现代设计的各种运动,如功能主义,波普设计等,但每一种风格他们都可以产生出许多的变体来,而后便成为了意大利式样,因而使他们的设计显得多姿多彩。意大利的设计既不同于商业味极浓的美国设计也不同于传统味极重的斯堪底纳维亚设计。他们的设计是传统工艺、现代思维、个人才能、自然材料、现代工艺、新材料等等的综合体。与其它国家的设计师相比,意大利的设计师更倾向于把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来操作。意大利设计师不断推陈出新,年代即开始引导世界设计新潮流,从年代的激进设计、反设计到年代的后现代设计运动,意大利设计师一直走在世界设计的前沿,他们在设计领域展现的创造力,使别国的设计师眼花缭乱。 在意大利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蕴涵的设计思想和创作意图。与别的设计师不一样,意大利的设计师喜欢为自己的设计命名,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师埃托 索托萨斯()说过:“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它是一种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方式。”他本人在设计中即把建筑、美学、技术和对社会的兴趣融为一体,

近现代著名建筑大师简介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1819-1900) 约翰·拉斯金拉斯金生于伦敦。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以后的功能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的倡导对当时设计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莫里斯等人都深受其思想影响。是英国“工艺美术”的思想倡导者。 (英国“工艺美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为了解除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业的威胁,为了复兴以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和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实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1834—1896)

莫里斯生于伦敦旁边的瓦瑟斯多。拉斐尔前派的主要成员。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真正实现了约翰·拉斯金思想的现代设计史的先驱人物。他被誉为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博学多才的人物之一。莫里斯打击产业革命大量生产的粗俗制品,仰慕中世纪基尔德社会手工制作的实用美的器物,励志以美术工艺品美化现实世界,提升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莫里斯与他的商会活动通过制品的输出与杂志媒体报道,影响到欧美诸国,使他成为近代设计运动先驱的典范。1864年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大约是最早的独立产品和平面设计事务所之一。 当时准备结婚的莫里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婚房而自主设计出哥特风格的“红屋”为“工艺美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莫里斯代表作“红屋”) (莫里斯设计的壁纸图案) 莫里斯虽是画家,却主要是致力于工艺美术,从事绘画设计出漂亮的玻璃、陶器、家具、壁纸、绒毯、书籍装帧等各方面的工作。莫里斯在设计中,大量的装饰都是东方式的、

五位建筑大师分析

五位建筑大师分析 现代建筑五位建筑大师: 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格罗皮乌斯: 建筑思想: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 他创立包豪斯学校等在现代建筑教育上的贡献是被一致肯定的。格罗皮乌斯参加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1914年发表的《包豪斯纲领》和格罗皮乌斯宣言中有两个指导思想:第一,综合全部造型活动,使之凝集于建筑之下,创造绘画、雕塑、建筑为一体的统一艺术。 第二,造型活动的基础是手工艺,美术家都必须重新回到手工艺(或手工劳动)中来。从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 代表作品分析: 包豪斯校舍 概要:包豪斯校舍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

形式特点:这样不同高 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 在这里格罗皮乌斯首次提出了建筑要从内向外设计的思想,即先确定各部分的功能,再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最后

两位现代建筑大师作品比较分析

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勒·柯布西耶 摘要:赖特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柯布西耶侧重于象征和几何学手段;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两位西方现代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望可以小见大,体会大师的独运匠心。 关键词:创作思想;流水别墅;空间构成;萨伏伊别墅;建筑美学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设计风格及理论: 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赖特的精神气质和建筑思想充满了古典气质,而且深受古典哲学和建筑传统的影响。如果和柯布希埃、密斯等现代注意建筑师相比较,他那有机的构图手法以及对充满人情味、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材料的使用、对机器美学的反感和抵制等待,又令其创作和标准的现代建筑有很大区别。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像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乘张。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的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弥漫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显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建,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大师与普通建筑师的区别往往在于他们超前的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我们在《十位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专题中选择了十位当代全球最活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他们设计了21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物质是易变的,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通过欣赏这十位建筑师的作品,逼迫我们去回过头,去重新思考这个世界,去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建筑。每一个建筑师都没有办法回避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建筑? 戴帆(Dai Fan) 戴帆: 最前卫、当代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明星建筑师 “颠覆坚固之价值的冲动点燃了建筑。” ——戴帆 戴帆与DESTROY建筑事务所以设计具有深刻的哲思工程结构与震撼的建筑享誉世界,用极具独创性的建筑形态来向世人展示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空间想像力。戴帆目前工作于纽约和北京,致力于探求与其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建筑表达的新形式,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及土木工程、工程设计、城市设计和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美术、项目管理和城市战略研究等方面。他设计的建筑充满深奥、宏伟、怪诞、神圣、科幻的感觉,其建筑语言、构思的独创性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建筑潮流中始终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戴帆(Dai Fan) 戴帆是当代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建筑师之一,曾入选美国福布斯设计榜单,荣获亚洲设计大奖、环球设计大奖等几十个国际大奖,近年担任全球设计奖评委、亚太建筑空间大奖等一系列国际大奖评委。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向前发展,“人类纪”迫切需要创建宇宙时代的建筑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未来以某种隐匿的方式写在现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之中。把非人的因素和推理的因素混合起来。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时代的建造神话,展现了一种溢满新奇和神秘的建筑空间魅力。戴帆的代表作品有法国巴黎FA PARIS,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 Art Museum ,马来西亚吉隆坡200米高的东方运营中心(East Operation Center),中国山西大同造园中国造园(Chinese Garden)。

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

浅析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 学生姓名:邱育超 学号:3120106218 专业:工业设计 指导老师:邱志荣

浅析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 摘要:本文中着重分析了自大机器时代以来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直接的矛盾, 深入分析“结构美学”和“功能美学”的各自含义,寻找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脱离大机器时代,面对当前设计环境的需求,分析寻找“结构美学”与“功能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关系,面对当前工业设计在社会实践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功能主义美学

关于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苏格拉底的口总结到“美是难的”。 此后,关于何为美得争议层出不穷,在《存在与华夏文明》这一书当中,大陆学者易万成对美学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在工业设计领域,一直有“功能美学”与“结构美学”的争论。 简单的来说,功能美学即“功能主义”,主张功能至上,功能主义大师路易斯·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随功能”促进了这一名词的产生。 而结构美学这一概念最早常用语法国的文学领域,代表了一股无所谓作品表现的客观世界,而是研究语言信息场所内语言的美学功能的风潮。在工业领域方面,符合这“构成主义”理想的美学即为结构美学,简单的说就是“功能要符合形式”。 而反映在现代工业设计教学领域,即使工科性工业设计和艺术类工业设计之间的一矛盾。 回过头去看一百多年前,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潮流的两面旗帜,皆影响深远。在“功能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大力宣传下,从功能出发一度被当做是工艺设计的规则,而伴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发展,这一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当然也延伸到工艺美术的各个领域当中。而由此也催生了新古典主义运动的产生,开始无休止的功能形式之争。 由于层次不穷的关于“结构”与“功能”的争论与论述,设计师与美学家们也开始思考其中的辩证关系。关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我也有所思考。 首先关于”功能美学“,我认为其表现的功能美包括有“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仔细研究,不难看出有关“结构美学”的种种端倪。重点介绍“使用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 1、正如柳冠中显示所说的,使用是个动词,它包括两方面的动作,一方面是人的动作,一方面是物的动作。当这两方面达到一致则实现了使用功能。 而在人使用的器物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对器物进行设计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人的使用动作。而一般来说,对称的器物要比不对称的器物好用,因此,原始人在制造他们的器物时,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去追求对称,以求使用上的便利。到了今天,人们不仅用对称的原理来设计各种产品,,还不断创造新的结构和形式来达到优良是使用功能。从中不难体现出“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统一关系。 2、认识功能“包含于“识别”和“象征”两方面 (1)识别功能起源于在工业化时代,设计和制作分离,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关系更复杂多样,同一形式的产品,可能是不同功能的产品;同一功能的产品,可能有许多不同造型。随便审美的提高,设计师在提高认识功能上创造了各种设计方法,也体现了“功能主义”对“结构主义”的需要。 (2)而象征功能是指设计艺术通过形状、材质、色彩和装饰等要素来实现物品的不同象征含义。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象征功能对于集权统治是分重要。而在现代社会中,物品的象征功能代表着文化和生活品质等各方面的个性差异。所以“结构主义”在其中的表现尤其重要,毕竟人--是追求美的。 3、“审美功能”顾名思义,在实现“功能的美”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结构的美”。审美功能体现在设计中要求外观形态赏心悦目,内在形式结构符合目

意大利设介绍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是战后为发展国家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自从开始现代设计活动以来,它的设计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目标:为增加产品出口服务。而意大利长期的主要市场是欧洲各国,因此,造成了它的设计集中在北方的为出口而形成的制造业都市中心:米兰、都灵。这两个城市是它的设计的中心的中心。这种强烈的区域限制,也是意大利设计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意大利在战后出现了一系列世界级的设计明星,比如汽车设计家、建筑设计家、时装设计家、家具设计家、首饰设计家等等,这些人具有真正的明星效应,他们在设计产品上签名,他们被新闻媒介作为对象来追踪隐私,他们被意大利人和其他国家追逐潮流的人们视为与电影明星一样的偶像,这种高度重视少数设计大师的社会风气,也都是别的国家很少能够与之相比的。意大利设计大师层出不穷,这种明星满天的现象,应该也算是意大利设计的另外一个奇怪的特点。 意大利的工业产品设计,或者称为工业设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它的汽车、缝纫机、办公用品、家具、家用电器等等,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设计,但是,奇怪的是意大利居然没有一所能够拿得出手的、像样的工业设计学院。大部分设计师都是学建筑出身的,并且不少人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系:米兰理工学院( Milan Polytechnic)的建筑系。他们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对于高质量的工业产品要求,转行从事产品设计,成绩惊人,不少产品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这种在没有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之下、没有工业设计师的情况下进行国际水平的工业产品设计,也是非常令人费解的特点。直到目前为止,意大利最杰出的工业设计师中,大部分是学建筑出身的。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意大利设计师,因为出身背景大部分是建筑师,或者工程师,因此对干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掌握得非常好,同时也从来都具有挑战性:不断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设计出新的形式,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这种工业技术和造型能力浑然一身的特征,是外国工业产品设计师比较少有的。 1983 年在米兰举办的一个设计历史回顾展,把20 世纪30 年代称为前设计阶段。这个时期,意大利的现代工业开始发展形成,现代设计也随之而兴起,但是都还处在试验阶段,设计出的新产品也只是在小规模的试验生产,远远没有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水准。意大利在这个时期,产品的销售也主要是国内的,特别是地方性的、区域性的,远远没有达到以出口为中心的大规模销售阶段。因此,设计也自然比较落后和弱小。这个时期,意大利主要的几个大企业,比如奥利维蒂公司、菲亚特汽车公司等,都把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实现标准化、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引进等等上,还没有精力来顾及设计水平的高低。意大利国民收入还是相当低,中产阶级尚未成为国家人口的中坚,因此市场也比较小,这些因素造成设计处在初级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形容为工业总动员时期,当时制造业只有一个大买主,就是国家和政府。产品不计算成本,政府统一收购,生产种类也是由国家统一下达指令,这个时间不长的战争期间对于意大利的经济、工业是一次重要的促进。20 世纪20 年代,意大利迅速地从自由主义转化为法西斯主义,贝尼托·墨索里尼于1922 年上台,1926 年建立自己的独裁政权。这个转变,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个转化,造成意大利的国民经济原来的自由经济向国家统一经济的迅速过渡。30 年代,意大利在法西斯政府控制之下,贸易依然是以国内为中心,而大量的产品制造,是按照法西斯政府的军事要求来进行的。因此,30 年代发展起来的几个最大的工业,都与法西斯国家有密切关系,比如造船、汽车制造、交通运输工具的生产、化学工程,等等。意大利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贸易国,反而退缩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帝国。 早在30 年代,意大利的汽车设计就已经存在这一条独特的自己的路线:豪华而具有意大利性格的高价汽车。当时生产高级汽车的工厂有两个:阿尔发(Alfa )和兰西亚(LanCia)公司。30 年代,兰西亚公司生产的阿帕里拉轿车采取流畅的流线型特点,这种车是由平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