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

3、钻

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

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电性差异

地球物理测井

3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

?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5、自激自收:

6、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

室内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一、名词

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它是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描述波的运动(传播)过程和规律,与几何光学的一些原理相似,所以也称为几何地震学。

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地震波动力学是从介质运动的基本方程(波动方程)出发来研究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的。从能量的角度来研究波的特征。

3、波动--就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动产生的条件:

①振动是波动的源;

②具有传播的介质。

4、弹性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

的波称为弹性波。

形成条件:要有能传播弹性波的介质—弹性介质,以及在弹性介质中有振动。

5、地震波: 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频率较低(与天然地震的频率相近)的波,是弹性波在岩层中传播的一种通俗说法。地震波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6、波阵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介质内各点所连成的面,简称

波面。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各质点的曲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停止振动的质点构成的曲面,也叫波尾。

波面是用面表示,而不是曲线。

特征:

波面上各质点的振动是等时和

同相位的,因此波面又叫等相面。

7、波线—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

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

8、振动曲线——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也称振动图

9、波形曲线—把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形成的曲线。

波形曲线表示某时刻各点振动位置与各点位置的关系。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

也称波剖面

10、波长λ——是描述波的空间分布的一个特征量,对于正弦波,当质点从平衡位置又回到

平衡位置的最小距离,称为波长。波源每振动一次,波就前进一个等于波长的距离,V=λf 。

波长的倒数称波数k,表示

在单位距离上波的个数。

11、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

度V,而是视速度V a。

同样,此时的波长为视波长λa。V a = V/sinθ。λa =λ/sinθ

12、波阻抗: 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ρiVi,i为地层),在声学中称为声阻抗,在地震学中称波阻抗。

14.纵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

15.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速度为纵波约0.7倍。

16.体波 : 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的波,称为体波。

17.面波 : 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波。

17、地震子波 : 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18、折射波 :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refractions) ,也叫做首波(Head Wave) 。折射波与透射波的速度相同,由斯奈尔定律知道,折射角等于临界角,折射波始终以临界角从界面向上射出。

折射波的产生的条件:

1)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2) 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

19.滑行波 :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

20、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 ,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 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 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 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界面水平时的正常时差

22、回折波:

二、定理

1、费马原理:费马原理指出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旅行时为极小)。

这条路径正是垂直于波前面的路径,即射线路径

2、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且以后时刻的新波前面的位置就是该时刻波前面所激发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络面。

反映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形态。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由已知t 时刻波前面去求出t +Δt 时刻的波前面的位置。

3、SNELL 定律: P V V V V V V Si

Si Pi pi S S P p S S P P =======θθθθθθsin sin ..........sin sin sin sin 22222211 2 0

220t V x t t t ≈-=?

V p1, V s1, V p2,V s2,......V pi, V si —为各层的纵波、横波速度

P —为一常数,称为射线路径参数。

三、公式推导

2、水平界面、倾斜界面反射波、透过波时距曲线:

3、水平层状介质透过波、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

第二章

一、概念 1、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2、傅里叶变换:如果u (t )是一个满足狄利克莱条件的非周期函数,它还是可以表示为许多谐振分量的叠加。这些谐振动分量的频率是连续分布的,得到的展开式不是级数,而是积分,通常写成

—付立叶变换

3、线性时不变系统:特点:1)设输入x 1(t )产生的输出为y 1(t)。输入x 2(t )产生的输出为y 2(t ),a 、b 为任意常数。如果输入a x 1 (t )+b x 2 (t ),恒有输出为a y 1(t ) +b y 2(t )则称这个系统是线性的。2)设输入x (t )产生的输出为y (t ).如果对于任意τ值,输入x (t+τ)所产生的输出为y (t+τ),则称这个系统是时不变的。

4、主频ω0 : 频谱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

5、频带宽度:频宽Δω= ω2-ω1 为振幅谱等于最大值的0.707倍处的两个频率值之间的宽度。

6、采样定理:若采样频率为f s 时,信号频率为f ,则满足这样的条件,即当采样频率f s 大于信号频率f 的2倍时,采集到的离散信号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连续信号。

7、假频:某一频率的连续信号,在离散采样时,由于采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一个周期内取样不足两个,取样后变成另一种频率的新信号,这就是假频。假频的频率fa 同采样频率为fs 、信号频率为f 之间的关系是:当 fs > f >1/2fs

时,有

二、简述

1、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1)唯一性定理所谓唯一性是说u (t )和S (ω)是一一对应的。

用符号表示: 2)线性叠加定理

设有N 个函数 分别是 的谱,则

是为N 个常数 (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

1、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 是一直线。 v x t =ωωπωd e S t u t j )(21)(?∞∞-=dt e t u S t j ?∞∞--=ωω)()(f

f s 2≥s

a f f f -=)

()(ωS t u ?)(),(),(21t u t u t u N )

(,)(),(21ωωωN S S S )()(),(21t u t u t u N )()()()()(22112211ωωωN N N N S a S a S a u a t u a t u a +++??+++ N a a a ,,21

4)时延定理 设τ是一个实值常量,而 则有 5)褶积定理 则有

2、滤波参数选择的基本原则:有效波与干扰波频谱不重叠时,滤波器中心频率应与有效波主频相同;

通频带越窄,选择性越好,但分辨能力降低,只适用于厚层的研究,反之亦成立;

地层变深,地震波主频降低,因此应采取时变滤波器;

应首先对地震资料进行频谱分析,做频率扫描,了解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规律,通过试验选取合适的滤波器。

3、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若输入信号和相应的频谱为: 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为: 通过系统后输出信号和相应的频谱为: 则有

第三章

一、名词

1、有效波:那些可用解决地质问题的波,如反射波、折射波等。

2、干扰波:是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3、规则干扰

4、随机干扰

5、空间假频

6、空间取样定理:空间采样间隔必须(道间距)小于视波长的一半,即在一个视波长内空间采样不能少于两个点,否则产生空间假频,即不满足采样定律。

7、观测系统 —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可分:纵测线观测系统和非纵测线观测系统

道间距—指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Δx 。

炮间距—指相邻两炮之间的距离,υ。

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8、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 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 次。

9、共炮点

10、共中心点:如果观测到的记录都来自R 点反射(界面为水平层),R 点就叫这些道的共反射点(CRP)或共深度点(CDP)。如果共反射点R 点在地面的投影正好与地面炮点和接收点中点M 重合,称M 点为共中心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 点的共反射点道集。如果界面倾斜,观测到的不都是R 的反射,则称这些道集为以M 点对称的共中心点道集。

11、共接收点

12、低速带:在地表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低得多,这个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13、三维地震(概念、规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的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待征

)

()(ωX t x ?)

()(ωH t h ?)

()(ωY t y ?)()()(t h t x t y *=)

()()(ωωωH X Y ?=)()(ωS t u ?t j e

S t u ωωτ±?±)()()()(11ωS t u ?)()(22ω

S t u ?)()()(*)(2121ωωS S t u t u ??

二、简答

1、野外地震勘探工作包括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试验工作内容、生产工作内容

1、试验工作

——干扰波的调查(类型、特点)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潜水面、地质构造特性等

——激发、接收条件的选择

2、生产工作

——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定出激发点、接收点(排列)的位置,绘制测网图。——地震波的激发:测定的炮点钻激发井,下炸药。

——地震波的接收:使用地震检波器、电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

2、干扰波类型及特点

干扰波类型:

规则干扰和随机(非规则)干扰

规则干扰--具有一定主频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

折射波,侧面波等。

随机干扰--表现为无一定频率、传播方向的干扰波,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形成形成

因素很多,如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随机干扰也可能出现重复,如地表不均匀引起的散射。

1、面波-地震勘探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波,是沿自由表面传播的波,产生原因很多,如地表的纵波、横波

干涉引起的。

特点:

1)、能量强,频率低(几-30Hz)

2)、速度低(100-1000m/s),常见的速度在200-500m/s,时距曲线是直线,

3)、频散现象(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变化V=V(f)。在地震记录上呈扫帚状。

4)、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深度和地质条件有关。

2、声波--在坑、浅水池、河和干井中爆炸,都会出现强烈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

特点:速度比较稳定,在340m/s左右,频率较高,延续时间短,呈窄带状出现,时距曲线为直线。

克服方法: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

3、浅层折射波--当浅层存在高速度地层时产生。

4、侧面波--非射线平面来的波均称为侧面波,一般影响深层记录,利用三维偏移压制侧面波。

◆来源:地表复杂区出现

◆5、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界面和地表之间形成一次以上反射的波。

◆产生的条件:良好的反射界面(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

◆界面有:基岩面、不整合面、火成岩、岩盐、地面、水面等

6、次生高速干扰和低速干扰:

反射波到达地面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地面障碍就受激发(形成次生震源),等于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于是在近处就产生次生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

干扰波的特点

规则干扰传播方向水平如面波垂直如多次波

重复性好不好

随机干扰重复出现不重复出现

3、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要求:1)测线应为直线;2)测线一般垂直地下构造的走向。

4、常用震源、常用检波器:震源1、炸药震源explosive source

——普通炸药、聚能弹、炸药索

2、非炸药震源

——气动、重锤、可控震源、电火花

5、地震波激发、接收的要求:地震勘探对激发的要求:使地震波具有足够强的能量

使有效波具有较强的能量、显著的频谱特征和较高的分辨率;对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

1) 检波器有较好的灵敏度,地震波引起地面位移只有微米量级,检波器是把地面的机械振动转变成电信号;

2) 记录仪器具有放大、频率选择作用,以便让有效波的频率成分全部通过,干扰波的频率成分被滤掉;

3)地震仪有可变的放大倍数,较大的有动态范围(地震波的振幅大小变化范围)4)地震仪具有良好的分辨

能力

6、可控震源记录的特点:地震波到达时间为峰值时间、主频较低、环保

7、海洋勘探特点:气枪激发、压力检波器接收、需要导航定位、多次波严重、施工高效方便

8、干扰波的调查方法:1、小排列2、单一改变激发和接收因素,观测干扰波性质。

3、直角排列。目的是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4、方位观测。确定三维方向和振动方向,如识别面波中乐夫波和瑞利波。

5、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三、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1)时间平面图—在平面图上用时距曲线的方式来表示炮点与其观测地段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地下反射

点的相互关系

做法:将激发点和接收排列按一定比例画在横轴x上,过激发点作纵坐轴t表示时间,然后把接收到的时距

曲线与对应的反射界面画出来

2)综合平面法

当O1激发,O1O3接收,观测段用O1A ,反射界面用O1O2表示

3)延长时距曲线法

四、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与排列和移动道数

在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的道数m 为 式中: N 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是一端放炮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第四章

1、组合的目的,三种形式:组合的类型1)简单线性组合。若干个检波器沿直线等距排列

? 各检波器的灵敏度相同

2)加权组合。各检波器的灵敏度不同

3)面积组合

组合的目的:增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提供信噪比。

? 对于规则干扰波,组合具有方向特性,对不同方向来的波,具有不同的灵敏度;

? 对于随机干扰也可压制。

2、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四个主要差别:1、在传播方向上不同,即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2、有效波和干扰波可能在频谱上有差别

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

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出现的规律上可能不同

3、检波器组合压制规则干扰波的基本原理

4、检波器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关于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随机干扰,提高信噪比的结论是:当组内各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大于该地区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m 个检波器组合后,其信噪比增大 倍。

5、描述随机干扰:随机干扰的特点:

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振动,频谱很宽,无一定的视速度。

随机干扰表面上看不规则,但也有规则,它遵循“统计规律”,这是与有效波有差别的。

组合压制随机干扰是利用它的统计规律对它来进行压制。

6、组合参数的确定:1)尽可能使有效波落入通放带,使干扰波落入压制带。为此,组合距为:

2)适当增加组合数目,但不宜过多。 n 越大,通放带越小,压制带值越小,对压制干扰波效果越好。但通放带的减

n

S N 2?)(21*max 有效波λn x ≤?)(1*min 干扰波λn

x ≥?

3)既要考虑方向特性,又要兼顾统计效应。

组内距应大于随机干扰波的相关半径(地震勘探中相关半径为数十米)。

4)从压制干扰波的角度出发,组合基距δx 应为:

从有效波的角度考虑,组合基距应为: 7、组合的方向特性:组合后的总振动的振幅与组合前的单个检波器的振幅的n 倍之比值: 式中—波的入射角为α、检波器的数目n 、检波器间距为Δx 。

此式本质上相当于作了归一化处理,它表示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波的相对加强或压制效果。 8、组合的频率特性: 9、检波器不等灵敏度组合、检波器面积组合、震源组合的方法和目的

第五章

1、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发生反射,来回多次,又称简单多次波。

2、层间多次波

3、虚反射:井中爆炸激发时,地震波的一部分向上传播,遇到地面再反射向下,这个波称为虚反射

4、动校正、动校正量:从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 ,得到x /2处的t 0时间。

5、动校正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 0之差叫剩余时差。即由于未能完全将正常时差消除而剩下来的那一小部分正常时差。

6、共中心点(共反射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水平界面、倾斜界面)

7、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随机干扰的基本原理,多次叠加的目的: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

.

采集的数据本身信噪比并没有提高

.

提高信噪比是在室内处理实现的.

8、多次叠加的振幅特性、频率特性、统计效应:多次叠加的振幅特性

9、动校正速度大小对动校正效果影响(一次波、多次波),倾斜界面共中心道集反射点的分散

10、选择观测系统参数的原则和步骤:原则:1)根据地质情况、地质任务和干扰波的特点来选择观测系统。

◆ 断层发育区内,多次波干扰不太严重,则应以中间放炮或较短排列的单边或双边放炮的观测系统为

佳,观测结果的精度最大。

◆ 在多次波干扰严重的地区,为了压制多次波,应采用偏移距较大的单边放炮长排列观测系统。

2)必须保证有效波处于通放带,干扰波进入压制带。

3)经济的原则。在保证地质任务,保证资料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用低覆盖次数、大道间距、大排列来有效地完成任务。

步骤:1)调查多次波的速度和视周期、资料原始信噪比;

2)针对设计的不同观测系统参数,计算叠加特性曲线;

3)对叠加特性曲线进行分析,选择的观测系统要使有效波落入通放带、多次波落入压制带、信噪比得到

有效提高;

min max max )(f V x **==干扰波λδ*

=min

44.0λδx ??????=?=∑=?Φ21sin 2sin )(),(000n n nA B A nA A n ),(sin sin sin sin ),(f n t f n t f n T t n T t n T t n Φ=??=??=?Φππππ2121sin cos )()(??? ??+??? ??==∑

∑==n k k n k k t t j K K ωδωδωω

11、主要采集参数的选择原则:1. 道间距:不产生空间假频

2. 仪器道数:越多,效率越大

3. 炮点移动量:根据复盖次数和道数来确定

4. 检波器组合的组内距:大于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 记录采样间隔:不产生时间假频

6. 记录长度:根据目的层的深度来确定

7. 井深(炮点深度):低速带、潜水面以下

8. 炸药:提高激发能量、频率(小药量、组合)

9. 激发岩性:潮湿的可塑性岩石

12、多次反射波特点:多次波是一种干扰波。

它与一次反射波互相干涉叠加,破坏对有效波的识别与追踪,而且可能将多次波误认为是深层界面的一次波而进行解释,导致错误的地质推断。

第六章

1、地震波岩层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1)速度与岩性的关系。岩性可能是影响速度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2)速度与密度的关系

沉积岩中,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的有密切关系,大多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大。

也有例外,如,与白云岩相比硬石膏具有更高的体积密度但却有更低的速度。

资料表明,把速度与密度可以表示成一种近似的线性关系。

3)与埋藏深度的关系。在岩石性质和地质年代相同的条件下,地震波的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其原因主要是埋藏深的岩石所受的地层压力大的原故。

4)速度与压力的关系。压力对致密岩石和多孔岩石波速的影响是不同的。

⑴致密岩石

压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可忽略。

⑵孔隙介质

在储层中总是存在两种不同的压力:上覆岩层压力(Po)是整个上覆岩石地层所施加的

压力,也称为围岩压力;储层压力(Pp)是流体质量所施加的力,也称为流体压力或孔隙压力。

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5)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①同样深度、成分相似的岩石,当地质年代不同时,波速也不同,年老的岩石比年青的岩石具有较高的速度。

②速度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

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增大;

在隆起的构造顶部、则发现速度减低。

③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随地质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力的增强而增大。

④地震波的速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⑤压力的方向不同,地震波沿不同方向传播的速度也不同

6)与岩石结构的影响。地震波速度受岩石的基质结构所控制,诸如颗粒-颗粒接触关系、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等。

颗粒-颗粒接触关系差通常导致很低的地震速度,而胶结程度好速度明显地增强。

因为颗粒之间的接触区域大,所以大颗粒的砂层比细颗粒砂层呈现更高的地震速度。

分选性差的砂层呈现较高的地震速度。

因为分选性差降低了孔隙度。

砂粒的圆度或有角性也会影响地震速度和泊松比(Vp /Vs )。

圆滑的颗粒导致更好的颗粒接触关系,从而具有更高的速度。

因为沉积岩石的基质难以量化,且难用岩芯来描述,所以基质结构对地震特性的影响也就难以量化了。这

7)与孔隙度和含流体的关系 。①孔隙度越高,岩层速度越低;

②流体速度越高,岩层速度越高;

③岩石骨架速度越高,岩层速度越高;

④岩石孔隙的不均匀性或孔隙形状的变化,都会导致岩层速度的变化。

8)与温度的关系。当温度升高时,气饱或水饱和岩石的地震速度仅稍有减少

当岩石为原油饱和时,纵波速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地降低。

在重油砂层,当温度从25°C 增至125°C 时,Vp 几乎下降了35%至90%!这样巨大的降低部分

地是由于原油的可压缩率增加所造成。

当温度低于冰点时,水饱和的岩石速度会明显提高。

9)与频率的关系。一般认为,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纵波与横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这说明纵波和横波不存在频散现象。实际资料中或实验室测试发现,在液体饱和的岩石中存在着速度频散现象。

10)与岩石弹性参数的关系

2、几种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 应的速度称为该地层的层速度。

平均速度:定义A ——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n 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速度:

定义B ——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最短路径)与所需总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

均方根速度。

等效速度:引入速度 叫做倾斜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的等效速度。 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共同的式子来表示:

V α称为叠加速度。

3、各种速度的相互关系及换算公式,RIX 公式推导

4、三种计算层速度的方法(地面地震、地震测井、声波测井)

5、平均速度、叠加速度的求取 ∑∑∑∑----==n i i n i i i n i i i n i i

av t V t V h h V 1111∑∑===n i n i i i i R t V t V 112/?

?cos V V =22202a V x t t +=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西大2017版】[0990 ]《新闻摄影》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1:[单选题]哪个不是影响曝光的因素? A:快门速度 B:感光度 C:滤镜 D:焦距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哪一光位的光在人物塑形时均匀而平淡,缺乏立体感。() A:侧光 B:逆光 C:顺光 D:侧逆光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幅照片是()。 A:《工作室一角》 B:《窗外的景色》 C:《巴黎圣拉萨车站后方(1932)》 D:《牵马的男人》 参考答案:B 4:[论述题] 1.举例说明技术的进步在新闻摄影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2.手机进行新闻摄影报道有哪些优缺点? 3.专题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要素? 参考答案: 1.答案/答题指引: 在新闻摄影发展过程中,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主导性作用。135相机的发明,开启了现代新闻和纪实摄影新时代;照片处理和传输方式的变化,增强了新闻摄影的传播力;数码影像技术为照片的及时性转播和数字后期带来了便捷,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效率。 2.答案/答题指引: 优点: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手机摄影的新闻时效性远强于传统新闻摄影;手机摄影的新闻真实性和现场感比传统新闻摄影更胜一筹;手机摄影入门简单,群众基础强,全民皆可成为新

闻摄影师,可以捕捉到一些稍纵即逝的新闻瞬间;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给手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让手机摄影摆脱监管,更真实地揭露一些问题。 缺点:由于成像系统的不完善,图片质量和多样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特别是针对一些对画面要求较高的新闻类型, 3.答案/答题指引: (1)它具有丰富的内容,能够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2)它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和故事性,能够增强刊物的可读性;(3)图文并茂,优化版面的形式,增强阅读时的视觉效果;(4)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的形式;(5)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文字和图片的完美结合;(6)专题新闻摄影报道可以将多种时空状态下的多个瞬间形象集合在一起,可以全面、深刻、完整的揭示主题。 5:[单选题]常见的光位除了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还有()。 A:顶光 B:脚光 C:炫光 D:前侧光 参考答案:D 6:[单选题]光不具备的基本功能是? A:塑造形态 B:装饰画面 C:强调重点 D:渲染氛围 参考答案:B 7:[单选题]()的发明,开启了现代新闻和纪实摄影新时代。 A:110相机 B:120相机 C:135相机 D:200相机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新闻摄影的性质。 A:新闻性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全国2015年04月自学考试00659《新闻摄影》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新闻摄影试卷 (课程代码0065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相机上的AF是表示 A.自动曝光 B.自动补光 C.自动聚焦 D.自动取景 2.下列选项中,3倍光学变焦镜头是 A.Fl6mml:3.5 B.Fl6—35mml:2.8 C.F24—120mml:2.8—4 D.F70—210raml:3.5—5.6 3.F300mml:5.6是一款 A.超广角镜头 B.标准变焦镜头 C.中焦变焦镜头 D.长焦定焦镜头 4.下列哪一项是指数码相机的传感器? A.JPEG B.CCD C.XD D.TIFF 5.白炽灯的色温是 A.3000K左右 B.5000K左右 C.7000K左右 D.9000K左右 6.光线色温越高,光线越 A.偏红 B.偏黄 C.偏蓝 D.偏绿 7.相机的白平衡调节在“白炽灯”,在户外阳光下拍摄的画面色彩会 A.偏红 B.偏黄 C.偏蓝 D.偏绿 8.适合逆光拍摄的题材是 A.团体合影 B.肖像剪影 C.新闻人物 D.新闻群像 9.新闻摄影特写画面的特点是 A.有趣的、有人情味 B.新闻性、有人情味 C.新闻性、主题突出 D.有细节、有新闻性 10.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突发性新闻的属性? A.偶然性 B.突然性 C.计划性 D.未知性 11.非事件性新闻拍摄的价值在于 A.真实性 B.现场效果 C.艺术创作 D.深层次问题 12.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8年 D.1962年 13.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大型电视片是 A.中英合拍 B.中美合拍 C.中法合拍 D.中日合拍 14.布列松l932年拍摄的“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品是 A.《夜总会》 B.《发现的路》 C.《积水的路面》 D.《快乐的儿童们》 15.罗米埃尔兄弟早期电影的代表作是 A.《火车进站》 B.《神圣的命运》 C.《北方的纳努克》 D.《草原上的姑娘们》 16.被世界公认的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是 A.《南北战争》 B.《死亡的山谷》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2016美学教程期末复习题

《美学教程》复习题 一、填空: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专著(美学)的出版,标志美学学科的产生。 2、(1750)年,鲍姆嘉通用(Asthetik)称呼他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标志(美学学科)的产生。 3、在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理论中,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先后出现过(摹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等传统学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20世纪以来在西方的研究当中占主导地位。 4、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5、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6、自然美的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 7、在(人类产生)以前,没有自然美存在;自然美的领域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 8、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 9、根据(材料)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 10、雕塑艺术的制作方法是(雕刻)和(塑造)。从雕塑艺术样式来区分,雕塑艺术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11、建筑艺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12、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主要有(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三种类型。 13、根据表现手法区分,戏剧艺术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戏曲)等。 14、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歌、舞、乐)三者合一的。 15、人们将感性的审美经验升华到理性的思维高度,我们可以把审美形态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在审美形态方面可以分出(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不同的类型,前者侧重于(客体存在),后者偏重于(主体感受)。 16、优美的核心是(和),其实质在于它体现出了(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 17、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 18、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主要是探讨悲剧的。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能起“陶冶”作用。 19、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型喜剧)三种。 20、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主要心理因素。 21、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继涌现出许多心理学流派,主要包括以德国的(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以谷鲁斯和浮龙·李为代表的(“内模仿说”);以英国的布洛为代表的(“心理距离说”);以意大利的(克罗齐)为代表的“形象直觉说”等。 22、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2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和动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 24、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5、西方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把审美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客服人性的分裂。 26、美育的性质决定了美育的特点,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普遍性)等特点。 2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此外,(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 28、(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语言和表现方法。 29、美感必然包含着(快感),但美感又不等同于生理快感。 30、(艺术欣赏)同样离不开想象,诗和画的意境,只有通过欣赏着的想象才能显现出来。 31、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二、名词解释:1、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

新闻摄影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重点复习题 1符号学的四对基本概念和关系是什么? 符号学的四对基本概念和关系是: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组合与系统(组合与聚合)、内涵与外延。 2.新闻摄影的内涵是怎样的? 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电视新闻这三大类用影像报道新闻的手段。 狭义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照相机为拍摄工具,以摄影采访为主要手段,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在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上刊载的新闻报道活动。 3.简术社会主义新闻的道德原则和内容是什么?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原则。 内容包括: 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包括; 1.为人民做奉献 2.充分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呼声; 3.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刻完整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动向; 4.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通过新闻报道切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5.坚持新闻为人民而写、写人民的宗旨; 6.充分发挥新闻事业的宣传教育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 7.传播新闻信息要注重正面的、极积的社会效果; 8.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工作技能,学好为人民务的实际本领。 实事求是的原则包括; 1.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2.坚持新闻真理性的原则 3.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4.新闻摄影失真失实的表现有哪些? 新闻失实的表现有多种:伪造新闻事实,盗用图片,张冠李戴,篡改文字说明,导演摆布、干预新闻现场,后期造假等。 5.数字化时代,怎样才能避免新闻摄影报道失真失实?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多种多样,维护新闻真实需要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媒体从业者在各个环节上高度负责。 6.新闻摄影工作者为什么不能一味以专业尺度衡量所有的新闻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读者评价新闻摄影活动道德与否,其实都是针对“应不应该”而言的。这就使得新闻摄影工作者不能一味以专业尺度衡量所有的新闻活动,必须正确处理与各种人和事之间的关系,遵循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并遵守法律。 7.和新闻摄影相关的侵权行为主要有哪些? 新闻摄影与公民肖像权,肖像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再现权和使用权。 新闻摄影与公民隐私权。隐私权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信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新闻摄影与名誉权。新闻摄影侵害民事主体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主要有诽谤、侮辱和宣扬他人隐私三种。 新闻摄影的侵权行为可能发生在:隐身报道、授权和审查过程中,以及对作品著作权的保护上。 8.摄影记者如何在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之间进行平衡。 对于时效新闻,需要突出新闻性,这是时效新闻的命脉所在; 对于长线操作的题材,则要进行充分的计划,撰写详尽的拍摄计划,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9.新闻摄影的采访有哪几个步骤,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寻找选题或者从新闻编辑那里获得任务。二,采访之前的准备。三,现场采访。四,编辑照片。 10.摆拍在新闻摄影工作中能否使用,怎样使用? 摆拍已经被很多理论工作者承认为一种拍摄方法,并且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要求:“是否摆拍、能否摆拍的问题在新闻摄影业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至今还是常常困扰着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摄影记者都有过摆的举动和经历。现在的问题是,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应 该充分了解在拍摄现场哪些可以摆,哪 些不能摆。这里是一些行为准则: 不要去摆拍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 不要去摆拍再现已经过去了的事件;摆 拍不是要摆出一个假场景,不是要拍出 一张假照片。摆拍的目的是创造出一张 有视觉冲击力但绝对不会让读者误读的 照片。 11.抓拍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才能拍到精彩 的瞬间? 抓拍能够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更 好地记录信息。从外部形式来看,现场 抓拍可以捕捉到最真实的形象。它与摆 布、导演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内部形式 来看,现场抓拍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信 息。抓拍不仅能使照片的外部形式和内 部形式俱佳,同时还是能把内部和外部 形式结合到一起的最佳方法。在抓拍的 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进行瞬 间的捕捉: 1.简洁2.神秘3.用视觉语言讲故事4. 情感。 12. 非事件性新闻有什么特点,在拍摄过 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非事件新闻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对时间的描述不是“时间点”而是“时 间段”的描述。非事件性新闻摄影的拍 摄也需要由头。如何用好非事件性新闻 摄影报道,是对图片编辑的挑战。 13. 什么是视觉教养?新闻道德?新闻图 示?专题摄影?深入采访?隐性采访?景 深? 14.数字图片的后期处理应该注意哪些问 题? 尽量保持照片的原始状态;谨慎处理拍 摄到的图片;把自己的照片整理归档。 15.为什么摄影记者在拍摄专题摄影时会存 在题材单调的问题?如何解决? 单调的原因可能是: 或许是因为最早介绍给中国摄影师的 是尤金?史密斯的专题作品如《乡村医 生》 、《助产士》,并且获得国际大奖的一 些中国的专题也都是一些类似的题材, 如乡村杂技团等,摄影师就认为专题摄 影的题材就无非是这些内容:反映一些 边缘、陌生的生活,于是一窝蜂地在这 上面做文章。摄影记者缺乏对社会的洞 察力和想象力。这些题材容易出画面, 摄影者想投机取巧“走捷径”。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摄影者不应该固步 自封,而是要多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开 启创新思维,对社会有敏锐的洞察力。 16.专题摄影存在几种结构方式,如何寻找 适合的结构方式拍摄? 专题摄影的结构方式主要有: 平行并列的结构方式。以主题为中 心展开的结构方式。按照事件的发生的 前后逻辑顺序结构的方式。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 通过这种形式,把一些零散的照片组成 一个整体,来达到为主题服务的目的。 17. 请简述图片说明的作用。 图片说明的作用:传达照片中抽象的、 无法用影像语言表达的信息;揭示图片 的意义;标明作者及他所属的机构。 18.在信息同质化时代,面对同样的图片来 源,图片编辑怎样才能做出自己特色的选 择? 以下三个方法可以避免图片编辑在使用 照片时候过于千篇一律:自己的摄影记 者是最佳的途径;和各种摄影师及时沟 通;了解不同图片库的特点。 19.图片编辑为不同媒体选择照片时的侧重 点有什么不同? 给报纸选照片:需要注意报纸的印刷较 为粗糙,读者在阅读报纸时的心态是浏 览,所以可适当放宽成像质量,选择主 题突出、信息直接明了的照片。 给杂志选照片:杂志用纸精良,印刷精 美,读者在阅读杂志时所持的心态较平 和,对信息的获取的诉求是理解,图片 编辑在选择时应强调影像质量高、视觉 构成丰富、视觉符号较多,这样可以让 读者揣摩,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为通讯社选照片:通讯社的主要服务对 象是各报社,照片主要提供颗粒较粗、 主题突出、信息直接明了的影像。随着 数码技术发展,视觉构成渐渐复杂。 为图片社选照片:注重普遍性、多义性、 前瞻性。 为网站选照片:视觉构成简单、信息量 简洁、色彩明快的照片。 20.图片的版面设计原则是什么? 平衡、对比、重点、比例和统一。 2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机身、镜头、 取景器、后背、输片机构等部分。如果 再细致一些,可以分为镜头、快门机构、 调焦与测距系统、取景器、输片机构、 机身、后背等。 22新闻摄影主要传播媒介是一是报纸,二是 杂志和网站。 23简洁、明了、主体突出是报纸使用新闻 图片的基本要求 24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 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的 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25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 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 利。著作权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一种民 事权利,属于无形财产权 26标准镜头是指焦距长度与所用相机标准 画幅对角线长度基本相同的镜头。其视角场 子角在57度到40度之间 26全画幅(135型)数字单反相机的电子影 像传感器画幅与135胶卷一格画幅大小一致 27摄影离不开光线,其本质就是用光作画, 在实际拍摄中按光线的方向可分为顺光、逆 光、侧光、顶光、等 28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摄影区别于其他摄影 门类的根本要求。新闻摄影涉及两个层面, 一是事件属实,二是过程属实 28从大的方面看,摄影的主要门类有艺术 摄、新闻摄影和实用摄影 29 曝光就是控制到达感光材料的光的强度,决 定摄影曝光的三个内在技术因素是感光度、 光圈和快门速度。 30在我国侵犯摄影作品著作用权主要有: 侵犯著作权人的署名权、侵犯著作权人的获 得报酬权、侵犯著作权人的保护作品完整 权、侵犯著作权人的作品修改权、使用图 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 30光线在摄影中的基本作用是塑造基本形 态、空间和色彩感觉、塑造主体传递信息、 营造意境升华主题 31 影响构图的主要因素有拍摄距离和景别、 拍摄角度、画幅选择、透视规律。 31新闻本身就要求具有真实性的原则, 而新闻摄影做为新闻的一种形式受其视觉 因素的影响更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一新闻摄 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是辨证唯物主义 的思想路线所决定是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在 新闻摄影中的表现。二: 新闻摄影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原则。 对于新闻摄影从业者来说, 1、真实的按照实事本来面貌描写实事,做 到实事的完全真实,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 A、新闻报道的具体实事要真实无误 B、 新闻报道概括出的新闻实事必须真实 2、从事实的联系、实事的总和中把握实事, 全面的反应实事 3、深刻的反映事实,揭示实事的本质 4、尽可能精彩的还原实事 5、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32什么是正确曝光?正确曝光的意义是 什? 感光材料上接受光学影像的过程)曝光 就是摄影师根据被摄体的光亮程度、通过设 定感光度、光圈大小、快门速度的组合来控 制到达感光材料上光的强度,从而得到适度 的并清晰的影像。正确曝光的意义:我们所 面对着的自然界,是一个五彩缤纷、层次丰 富、光线变化无穷的世界。摄影者要想用感 光材料记录现实生活中富于变化的各类事 物,还取决于能否使感光胶片达到正确曝 光。正确曝光可以让景物的形态、色彩、空 间得已准确还原。在新闻摄影中,正确曝光 才能确保准确的视角记律。从视角语言角度 看、曝光又是一种影像语言、正确曝光能够 提升作品的视角感染力,能让图片展示作者 对事件的思考和独特的发现、还可以渲染意 境、感染读者。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