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绿色植物的作用专题复习导学案

2014绿色植物的作用专题复习导学案
2014绿色植物的作用专题复习导学案

《绿色植物的作用》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描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3.描述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原理及其应用。

考情预测:

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是考查的重点,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三大作用的相关实验常以探究题的形式出现。常以选择、识图分析形式考查探究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课堂探究与突破:

一、蒸腾作用(P113—116)

定义:植物根部吸收的水,主要以的形式从叶的散失到空气中。

主要器官: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促进根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对植物体:促进植物体内无机盐的运输

意义: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对自然界: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影响因素:稳定了水循环

【典例1】在两个相同的锥形瓶内加入等量的水,分别插入一支带叶和不带叶的枝条,将两锥形瓶的瓶口密封,液面上用一层油膜覆盖,连同枝条一起放于天平的托盘上,调节天平使其平衡(如下图所示)

(1)将此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天平最终会向(填左或右)倾斜。

(2)天平倾斜的主要原因是()

A.光合作用使两边植株积累的有机物含量不同B.杯内水分蒸发量不等的缘故C.两边植物蒸腾作用强弱不同D.两边植物呼吸作用强弱不同

(3)实验中为什么要将液面用油膜覆盖起来?

(4)通过本实验获得的结论,请解释为何在移栽植物时适当剪去部分枝叶并在傍晚进行(5)请问该实验装置是否可以看做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该实验证明【变式1】下列哪组实验装置能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光和作用

原料: 、

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条件:

场所:

表达式: +水 +

过程

(P130) 有机物,即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实质

能量,即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意义: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和 来源。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实验 光和作用产生氧气(P127)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P119__121)

(1)在步骤1中,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

(2)步骤2中,对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是 ,这组实验的变量是 。

(3)步骤4中,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目的是使 溶解于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是 。

(4)在步骤6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 。

(5)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遮光部分 ,未遮光部分 ,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

【典例2】如图所示,把一棵银边天竺葵(它的叶子边缘呈白色,其它部分呈绿色)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选一健壮的叶片,用不透光的两块黑纸片在A 处从正反两面遮住,然后将整个植物体移到阳光下照射数小时。之后把该叶片摘下,去掉叶绿素,加碘液处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三个叶圆片, 变成蓝色,原因是

(2) 叶圆片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

叶圆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变式2】图A和图B所示为探究“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演示装置(A装置的培养皿中的液体为氢氧化钠溶液,B装置的培养皿中的液体为水),请回答:

(1)把A、B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的作用是

(2)A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3)能产生淀粉的装置是

(4)A和B中起对照作用的装置是

(5)本实验说明了是光和作用的原料。

三、呼吸作用

原料:、

产物:、、能量

过程场所:

(P125)表达式:+氧气二氧化碳+ +

实质:有机物,能量

意义:释放的能量是植物进行的动力。

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实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过程、现象、结论)(P123-124)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典例3】把正在萌发的种子装在潮湿的纱布袋里,悬挂于盛有石灰水的广口瓶里,过2—3天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了。利用这个实验可以证明萌发的种子()

A 把细胞里德有机物分解为水

B 呼吸作用较强,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

C 把细胞里的有机物分解,吸进氧气

D 把细胞里的有机物分解,同时释放出热量

【变式3】下图所示是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要用黑布将整个装置遮盖起来,不让光线透过,其目的是

(2)第二天揭开黑布,装置内的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大钟罩内

的浓度大大增加。

(3)将燃着的火柴放进大钟罩内,火柴立即熄灭,说明大钟罩内的浓度大大降低。

(4)这个实验说明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放出

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

增强光合作用的措施:适当调节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降低呼吸作用的措施:降低环境温度,减少氧气供给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

【典例4】分别于早晨、傍晚、深夜摘取同一植株同一部位的三片叶子,用酒精脱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叶片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

A 早晨摘取的叶片蓝色较深

B 傍晚摘取的叶片蓝色较深

C 深夜摘取的叶片蓝色较深

D 三个叶片的蓝色深浅相同

【变式4】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大,瓜果较甜,这是因为( )

A 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强烈

B 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较弱

C 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强烈

D 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较弱

【变式5】冰箱能够保鲜水果、蔬菜的原因是( )

A 减少水果、蔬菜水分含量,加快呼吸作用

B 减少环境中的氧气含量,抑制呼吸作用

C 降低环境温度、加快呼吸作用

D 降低环境温度,抑制呼吸作用

【变式6】家庭养花蕴含着许多生物学道理,如果给花浇水过勤,就会导致花根腐烂。对此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 土中水分过多,花根呼吸旺盛

B 土中水分过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

C 花根吸水过多,使细胞涨裂

D 土中水分过多,影响花根的呼吸作用

限时训练:

1.要检验绿色植物的叶在呼吸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必要的实验条件是( ) A 要用一株叶子多的植株 B 收集植株放出的二氧化碳

C 要在黑暗条件下实验

D 给植株浇足够的水

2.下列关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合作用贮存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B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C 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不需要光

D 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3.将一盆绿色植物搬入暗室两天后,将其中一叶片作如右图处理,将叶片按图中虚线折成甲、乙两段,折痕明显,然后将该植物搬到阳光下,光照5小时,剪下此叶片,对其进行

A 甲段叶片因缺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折断叶脉影响甲段叶片的呼吸作用

C 折断叶脉阻断了有机物的运输

D 甲段叶片因缺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右图是树叶的外形,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

(1)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 、 、 、

(2)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②分别是 、

(3)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②所指物质是

(4)以上三种生理活动,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有 种,夜晚进行的有 种。

专题三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专题三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光合作用 一、知识梳理 ①光合作用的实验探究: A: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主要步骤:暗处理,消耗掉叶内原来贮藏的淀粉; 用叶夹,将叶片部分遮光,置于光下; 隔水加热酒精法除去叶片中的色素; 清水漂洗后,用碘液染色。 实验结论: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B: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主要原理: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用余烬复燃法鉴定氧气。 ②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③光合作用的实质: 从物质角度看,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从能量角度看,把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食物来源、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工业原料的来源、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 二、相关练习 1、下列哪种植物,叶既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又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 A、葫芦藓 B、水绵 C、海带 D、天竺葵 2、若某植株的一叶片的主脉被切断(如甲叶),另一叶片上贴有锡箔 (如乙叶);在阳光下照射4h,经脱色并用色,以上实验能够证明光 合作用需要()。 A.水和二氧化碳 B.叶绿素和阳光 C.水和阳光 D.水和叶绿素 3、将一盆绿色植物搬入暗室二天后,将其中一叶片作如下图处理,将叶片按图中虚线折成甲、乙两段,折痕明显,然后将该植物搬到阳光下,光照5小时,剪下此叶片,对其进行淀粉检测,发现甲段叶片无淀粉产生,而乙段叶片有淀粉,其原因是()。 A.甲段叶片因缺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折断叶脉影响甲段叶片的呼吸作用 C.折断叶脉阻断了有机物的运输D.甲段叶片因缺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14年高考化学专题训练及解析: 无机框图题

高考化学专题训练及解析: 无机框图题 (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1.从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变化(参加反应或反应生成的H2O没有表示出来)。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E,X,Y。 (2)写出步骤①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丙为常见单质。A、B、C、D、E、F、G、H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其中B、G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C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在一定条件下,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表示:丙为__________,H为__________。 (2)A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E的水溶液时,E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B+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E+G―→F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D、E为中学化学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略去)。 (1)若A是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D均为空气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有 毒气体。 ①C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1.A 2.C解析:第1题,考查逆温的特征。根据图示可

知,18时至次日6时,地面至50米高度为强逆温层,向上则为逆温层(强度较弱),故A项正确;逆温强度在不同高度出现的时间不一,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B项错误;逆温现象在16时前出现,次日10时结束,而我国南方10月下旬日出时间早于7时,日落时间晚于17时,故C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故D项错误。第2题,考查逆温的成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选C项。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读图,回答3~5题。 3.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8:30~9:30 B.陆风转湖风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13:00~14:00 4.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的热力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

初中生物_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课题: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课型:复习 【课标分析】 《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这节课节选自济南版初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至四节内容。新课标要求“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新课标认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安排"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而本节课属于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的一部分,与学生离得比较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更加理性的看待生活。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到: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新课标的分目标之知识目标提到:获得有关绿色植物最基本的生理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新课标的分目标之能力目标提到: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新课标的分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到: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综合上面课标中提到的要求,在这节课中都能得到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各方面都会得到提高。 【教材分析】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这部分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这三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只是和第第一单元第二章“观察生物结构”的知识联系密切,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两年,该部分知识为中考热点内容之一,考察形式和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生物学科学习,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但应用还很不熟练,特别是对于分析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再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基础掌握的不同,并且遗忘现象比较严重,所以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

(完整版)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练习题

1.如下图所示:A B C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D指的是植株的某一叶片;图乙表示某两种生理活动曲线,图丙为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曲线是 ______,它与图甲中的______(填字母A、B或C)生理活动相对应,此生理活动的反应场所在图丙所示细胞________的【】 _______结构中。 (2)若将图甲的植物暗处理一昼夜,此过程中,只进行图乙中曲线______所示的生理活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植株暗处理之后,将叶片D部分区域的两面对应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将植株置于阳光下4小时,取下叶片D,经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后用碘液进行染色:叶片D中变蓝的是____(I或II);请解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农业基地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瓜果等栽培,请写出一条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树林中锻炼身体。下列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最多的是()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树林 (6)生物小组的同学想进一步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实验研究,可从图4中选择装置_____,以用于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和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图甲中______(填字母)生理活动。 2.图为小麦叶片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相关结构。 (1)根据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可以判断叶所属的植物体结构层次是 ______________。 (2)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②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

2014年高考数学(文)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江苏专用):5 导数的综合应用 Word版含解析]

常考问题5 导数的综合应用 (建议用时:50分钟) 1.若函数y =-4 3x 3+bx 有三个单调区间,则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由条件y ′=-4x 2+b ,∴Δ=0+16b >0,得b >0. 答案 (-2,-1) 2.已知函数f (x )=13x 3 -2x 2+3m ,x ∈[0,+∞),若f (x )+5≥0恒成立,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f ′(x )=x 2-4x ,由f ′(x )>0,得x >4或x <0. ∴f (x )在(0,4)上递减,在(4,+∞)上递增,∴当x ∈[0,+∞)时,f (x )min =f (4).∴要使f (x )+5≥0恒成立,只需f (4)+5≥0恒成立即可,代入解之得m ≥179. 答案 ???? ?? 179,+∞ 3.下面四个图象中,有一个是函数f (x )=1 3x 3+ax 2+(a 2-1)x +1(a ∈R)的导函数 y =f ′(x )图象,则f (-1)等于________. 解析 ∵f ′(x )=x 2+2ax +a 2-1,∴f ′(x )的图象开口向上,则②,④排除.若图象不过原点,则f ′(x )的图象为①,此时a =0,f (-1)=5 3;若图象过原点,则f ′(x )的图象为③,此时a 2-1=0,又对称轴x =-a >0,∴a =-1, ∴f (-1)=-1 3. 答案 -13或5 3 4.(2013·南通调研)设P 是函数y =x (x +1)图象上异于原点的动点,且该图象在

点P 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θ,则θ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因为y ′=12x -12(x +1)+x =3x 2+1 2x ≥2 34=3,(当且仅当x =13 时,“=”成立)设点P (x ,y )(x >0),则在点P 处的切线的斜率k ≥3,所以tan θ≥3,又θ∈[0,π),故θ∈?????? π3,π2. 答案 ???? ?? π3,π2 5.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R ,f (0)=2,对任意x ∈R ,f (x )+f ′(x )>1,则不等式e x ·f (x )>e x +1的解集为______. 解析 构造函数g (x )=e x ·f (x )-e x ,因为g ′(x )=e x ·f (x )+e x ·f ′(x )-e x =e x [f (x )+f ′(x )]-e x >e x -e x =0,所以g (x )=e x ·f (x )-e x 为R 上的增函数.又因为g (0)=e 0·f (0)-e 0=1,所以原不等式转化为g (x )>g (0),解得x >0. 答案 (0,+∞) 6.(2013·温州模拟)关于x 的方程x 3-3x 2-a =0有三个不同的实数解,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知使函数f (x )=x 3-3x 2-a 的极大值大于0且极小值小于0即可,又f ′(x )=3x 2-6x =3x (x -2),令f ′(x )=0,得x 1=0,x 2=2.当x <0时,f ′(x )>0;当0<x <2时,f ′(x )<0;当x >2时,f ′(x )>0,所以当x =0时,f (x )取得极大值,即f (x )极大值=f (0)=-a ;当x =2时,f (x )取得极小值,即f (x )极小值=f (2)=-4-a ,所以{ -a >0,-4-a <0,解得-4<a <0. 答案 (-4,0) 7.若函数f (x )=-1 2x 2+4x -3ln x 在[t ,t +1]上不单调,则t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解析 对f (x )求导,得f ′(x )=-x +4-3x =-x 2 +4x -3 x =-(x -1)(x -3)x .由 f ′(x )=0得函数f (x )的两个极值点为1,3,则只要这两个极值点有一个在区间(t ,t +1)内,函数f (x )在区间[t ,t +1]上就不单调,所以t <1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逆温每日一题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逆温每日一题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届××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月考)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2.该地可能为 A.杭州B.天津C.广州 D.海口 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 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 【参考答案】1.B 2.A 3.B 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

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江苏省2014年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素材:训练7

常考问题7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建议用时:50分钟) 1.(2013·济宁二模)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1,B=45°,S△ABC=2,则b等于________. 解析∵S=1 2ac sin B=2,∴ 1 2×1×c×sin 45°=2. ∴c=4 2. ∴b2=a2+c2-2ac cos B=1+32-2×1×42×cos 45°. ∴b2=25,b=5. 答案 5 2.(2013·北京东城区期末)在△ABC中,A,B,C为内角,且sin A cos A=sin B cos B,则△ABC是________三角形. 解析由sin A cos A=sin B cos B得sin 2A=sin 2B=sin(π-2B),所以2A=2B 或2A=π-2B,即A=B或A+B=π 2,所以△ABC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答案等腰或直角 3.(2013·浙江卷改编)已知α∈R,sin α+2cos α=10 2,则tan 2α等于________. 解析∵sin α+2cos α=10 2, ∴sin2α+4sin α·cos α+4cos2α=5 2. 化简,得4sin 2α=-3cos 2α, ∴tan 2α=sin 2α cos 2α=- 3 4. 答案-3 4 4.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已知8b=5c,C=2B,则cos C等于________. 解析先用正弦定理求出角B的余弦值,再求解.

由b sin B =c sin C ,且8b =5c ,C =2B , 所以5c sin 2B =8c sin B ,所以cos B =4 5. 所以cos C =cos 2B =2cos 2 B -1=7 25. 答案 7 25 5.已知tan β=43,sin(α+β)=5 13,其中α,β∈(0,π),则sin α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依题意得sin β=45,cos β=35;注意到sin(α+β)=5 13π2(否则,若α+β≤π2,则有0<β<α+β≤π2,0

高中地理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解析】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现,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与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相符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是 A. 白天的陆风 B. 夜晚的山风 C. 夜晚的海风 D. 白天的谷风 2. 关于右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①辐射 B. 受云海的影响②辐射减弱射 C. ③辐射绝大部分被臭氧吸收 D. ④辐射无选择性 【答案】1. B 2. D 【解析】 1. 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其形成形成原理和黑夜出现的山谷风、黑夜出现的海陆风相同。见下两图。白天出现的是海风,夜晚出现的是陆风,AC错误;夜晚的山风利于成云致雨,B正确,D错误。故选B。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③辐射(地面辐射),A错误;受云海的影响,大气中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辐射增强,B错误;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错误;④辐射(反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D正确。故选D。 该题的热力环流是库区表层水分为热源,而周围地区为冷源,关键在于云海的形成要弄明白对应的是上升气流。 山谷风环流因山地平原地形的差异而产生,对冬季静稳天气(近地面风速较小,大气稳定)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而海陆风的影响则相对较弱。静稳天气下,如图中山前地区的偏南风与偏北风以日为周期的消长与进退影响着北京及其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绿色植物的作用

绿色植物的生理作用 【基础知识】: 1、描述蒸腾作用的现象 2、阐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 3、举例说出其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5、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复习探究一: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1.如图是测定蒸腾作用与叶片的关系实验装置,图中锥形瓶里盛有同 样多的水,两枝枝条生长情况大致相同,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将装置 放在阳光较强,空气干燥而流通的环境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将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2)、对上述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2007 滨州)右图时植物叶片纵切面土,请据图回答问题: (1 ) _______ 相当于叶片的“墙壁”, _______ 相当于叶片的“窗户”,“窗户”的开关受 _______ 的控制,它主要分布在_______。 (2)叶片蒸腾作用所需要的水分是由植物体的 _______(器官)从土壤中吸收,再由 [ ]______运 来的。 (3)植物体从土壤中吸收水的动力是 (4)2006年冬季气温偏高,被称为“暖冬”。造成全 球变暖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他与植物体的生长有 密切关系,是通过[ ]_______进入植物体的,清除全球变暖的方法除减少这种气体的排放量外,还可以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的方法解决,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观察叶片结构图,分析得出:成熟叶片自然下落到地面时,一般会______面朝上。 复习探究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2006 山东·大纲)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某同学选择一种盆栽的斑叶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叶片的 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界线清晰。他的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 请回答: (1)在透明塑料袋中放置固体氢氧化钠的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方案,排除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 影: (3)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4小时后,同时摘下叶片A、B,利用 __________ 进行脱色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叶片A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的结果比较,表明________________ 2.右图是某种树叶的外形图,请据图及箭头所示,回答下列问题:⑴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 ,则①表示 _______ ,②表示 _______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 ________(填“导管”或“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位。 (2)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A.有光无光均可 B.有光 (3)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A.线粒体 B.叶绿体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其他生物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 源。若把绿色植物的叶片比作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则其“车间”、 “机器”、“动力”应该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关于农作物的种植方法 有“正其行,通其风”之语,请简要分析其中的道理_________。 (6)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表示① ________ ,②表示 _________ (7)若此图为蒸腾作用示意图,则图中数字②所指物质是_________。 (8)以上三种生理活动,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有 _____ 种,夜晚进行的有 ________ 种。(9)绿色植物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被形象的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探究三: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如图所示,广口瓶内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内放一株绿色植物,瓶塞塞住,并用凡士林密封。 (1)要验证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需将装置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目的是避免瓶内的植物进行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2)在黑暗中放置较长时间后,发现广口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得 表明植物作用释放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 (3)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用温度计测量幼苗的温度,结果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 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4)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打开大口塑料瓶的瓶盖,将点燃的蜡烛放人瓶内。预 计应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5)然后,将该装置移到阳光下较长时间,取下其中一片叶进行脱色、漂洗、滴碘处理,结果发现叶片(填"变蓝"或"不变蓝"),原因是。(6)该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2.以下措施与植物呼吸作用有什么关系? (1)给农作物耕松土壤(2)水果低温贮藏(3)刚收获的粮食,马上晾晒(4)水涝地及时排涝。 (1),(4)是。 (2),(3)是。 3.一天,两位同学在一片树林里散步。李明说清晨树林里的空气最清新;张涛说傍晚时分树林里的空气才是最清新的。请根据生物学知识评判一下哪一个同学说的话有道理,并说出理由?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7题

27题题型训练---明清时期转型与迟滞时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2014年全国II卷.27-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B.皇权渐趋衰落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2016年全国I卷.27-1】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2017年全国II卷.27-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4.【2018年全国I卷.27-1】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B.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C.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5.【2014年全国I卷.27-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6.【2015年全国I卷.27-2】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151621 江苏7817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逆温每日一题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逆温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月考)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该地可能为 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 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 【参考答案】1.B 2.A 3.B

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绿色植物有哪些好处

绿色植物有哪些好处? 绿色植物对居室的污染空气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美国科学家威廉·沃维尔经过多年测试,发现各种绿色植物都能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并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养料:在24小时照明的条件下,芦荟消灭了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90%的醛,常青藤消灭了90%的苯,龙舌兰可吞食70%的苯、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乙烯,垂挂兰能吞食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绿色植物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之强,令人吃惊。事实上,绿色植物吸入化学物质的能力大部分来自于盆栽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并非主要来自叶子。在居室中,每10平方米栽一两盆花草,基本上就可达到清除污染的效果。这些能净化室内环境的花草有: 芦荟、吊兰和虎尾兰,可清除甲醛。15平方米的居室,栽两盆虎尾兰或吊兰,就可保持空气清新,不受甲醛之害。虎尾兰,白天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吊兰,还能排放出杀菌素,杀死病菌,若房间里放有足够的吊兰,24小时之内,80%的有害物质会被杀死;吊兰还可以有效地吸收二氧化碳。 紫苑属、黄耆、含烟草和鸡冠花,这类植物能吸收大量的铀等放射性核素。 常青藤、月季、蔷薇、芦荟和万年青,可有效清除室内的三氯乙烯、硫比氢、苯、苯酚、氟化氢和乙醚等。 桉树、天门冬、大戟、仙人掌,能杀死病菌。天门冬,还可清除重金属微粒。 常春藤、无花果、蓬莱蕉和普通芦荟,不仅能对付从室外带回来的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甚至可以吸纳连吸尘器都难以吸到的灰尘。 龟背竹、虎尾兰和一叶兰,可吸收室内80%以上的有害气体。 柑桔、迷迭香和吊兰,可使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大为减少。 月季,能较多地吸收硫化氢、苯、苯酚、氯化氢、乙醚等有害气体。

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练习题

精品文档 1.如下图所示:A B C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D指的是植株的某一叶片;图乙表示某两种生理活动曲线,图丙为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曲线是 ______,它与图甲中的______(填字母A、B或C)生理活动相对应,此生理活动的反应场所在图丙所示细胞________的【】 _______结构中。 (2)若将图甲的植物暗处理一昼夜,此过程中,只进行图乙中曲线______所示的生理活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植株暗处理之后,将叶片D部分区域的两面对应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将植株置于阳光下4小时,取下叶片D,经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后用碘液进行染色:叶片D中变蓝的是____(I或II);请解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农业基地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瓜果等栽培,请写出一条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树林中锻炼身体。下列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最多的是()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树林 (6)生物小组的同学想进一步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实验研究,可从图4中选择装置_____,以用于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和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图甲中______(填字母)生理活动。 2.图为小麦叶片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②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相关结构。 (1)根据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可以判断叶所属的植物体结构层次是 ______________。 (2)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②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2014年高考数学(文)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21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常考问题21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在极坐标系中,已知圆C 的圆心坐标为C ? ? ???2,π3,半径R =5,求圆C 的极 坐标方程. 解 将圆心C ? ? ???2,π3化成直角坐标为(1,3),半径R =5,故圆C 的方程为(x -1)2+(y -3)2=5. 再将C 化成极坐标方程,得(ρcos θ-1)2+(ρsin θ-3)2=5, 化简得ρ2 -4ρcos ? ?? ?? θ-π3-1=0. 此即为所求的圆C 的极坐标方程. 2.(2011·江苏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求过椭圆??? x =5cos φ, y =3sin φ(φ为参数) 的右焦点,且与直线??? x =4-2t , y =3-t (t 为参数)平行的直线的普通方程. 解 由题意知,椭圆的长半轴长为a =5,短半轴长b =3,从而c =4,所以右焦点为(4,0),将已知直线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得x -2y +2=0,故所求的直线的斜率为12,因此所求的方程为y =1 2(x -4),即x -2y -4=0. 3.(2010·江苏卷)在极坐标系中,已知圆ρ=2cos θ与直线3ρcos θ+4ρsin θ+a =0相切,求实数a 的值. 解 将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方程,得圆的方程为x 2+y 2=2x ,即(x -1)2+y 2=1,直线的方程为3x +4y +a =0. 由题设知,圆心(1,0)到直线的距离为1,即有|3×1+4×0+a | 32+4 2 =1, 解得a =-8或a =2, 故a 的值为-8或2. 4.已知曲线C 1:??? x =-4+cos t ,y =3+sin t (t 为参数),C 2:? ?? x =8cos θ,y =3sin θ

绿色植物三大作用专题复习题

课题: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考点一、描述蒸腾作用的概念、应用。 1.⑴概念:蒸腾作用是指以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⑵器官: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⑶结构: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 ⑷意义:下列描述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无关的是()。 A.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B.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D.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⑸应用:移栽植物时常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并去掉部分枝叶,目的是。 2.植物体(主要是叶)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叫()4. 植物体水分散失的门户是()6.菏泽城区环境优美,种植了大量的绿色植物。在移栽过程中园林工人截去了树的大部分枝叶,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7. 炎炎夏日,植物的叶片没有被灼伤,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的原因是() 9.右图是研究植物散失水分的四个实验装置,将 A、B、C、D 四 个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 2 个小时。请分析回答: (1)A、B 两个装置中,能证明塑料袋壁上的水珠由植物体散发出 的是装置。 (2)C、 D 两个装置中,塑料袋壁上的水珠较多的是装 置。通过这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因此大面积植树造林可以(填“提高”或“降低”)大气的湿度。 考点二、叶片的结构1.叶片的结构: 1) 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上有许多与外界进行气体 交换的结构是,它的张开和闭合是由[6]控制。 2)[2]和[4]合称, 其细胞内部都含有,是进行的场所。 3) 内有大量导管和筛管,具有输导和支持作用的是[]。 2.水分吸收的主要器官、散失的门户依次是()、 () 3.叶片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是()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习题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 B.③④①②⑤ C.③④②①⑤ D.③①②⑤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乐。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①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③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 ④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 ⑤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 ⑥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 A.⑤②①③④⑥ B.④⑥②⑤③① C.④⑥⑤②①③ D.⑤③①②④⑥ 3.某班为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在下面的作品之间拟写两段串词,要求关涉作品的内容,衔接连贯自然,有文采。(每段串词80至150字) 串词一(《琵琶行》结束,《项脊轩志》即将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串词二(《滕王阁序》结束,《阿房宫赋》即将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某中学食堂为践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从2012年1月起,彻底杜绝一次性方便

高三地理逆温现象训练习题(附答案)

高三地理逆温现象训练习题(附答案) 高三地理逆温现象训练习题(附答案)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沙尘扬起)。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若右图中B处(1000M)为﹣10℃,当A地气温降到多少度时,开始起到抑制风沙的作用。 A.4℃B.0℃C.-4℃D.-6℃ 2、根据右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地最有可 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A.①B.②C.③D.④ 3、一年中,综合考虑风力和地面气温及空气对 流因素,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以何季节为多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4-6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7~11题。 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的白天 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 8.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沙漠气候 B.高山高寒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阴雨霏霏,连月不开”10.该地为利马(12.5°S,77°W),其近地面逆温层最厚时约在北京时间(逆温层最厚时为气温最低时) A.6时前后B.11时前后C.14时前后D.19时前后 11.假设此逆温层常常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顶终年有雪,则此山海拔至少在 A.3000m以上B.4000m以上C.6000m以上D.5000m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