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教学重点: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画家的情感。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具和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作业纸、笔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明月总是在晴朗的夜晚照亮着大地,然而在每一个的眼里,感觉也并不见得一样。请描述你记忆深刻的夜晚的场景。

二、欣赏图片:《星空》和《月华图》

师:按要求讨论两幅作品的异同点。

相同点:a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b材质上都是油画作品

不同点:《月华图》《星夜》

材质水墨油画

构图空虚饱满

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

色彩单纯丰富

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

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小结:观察事物时,人们总是带着个人的主观因素,于是,同一题材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就像这两张画,艺术家都是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在画面里,出现在画面的风格也就不同。

三、分组讨论:

下面同学们采用刚才分析过的方法,分析下面这三组相同或者相似主题的内容,却用不同表现方式表达情感的图片。

1、分组并讨论(分3组,要落实组长)

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高士图》(卫贤);

第二组:《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

第三组:《草地上的午餐》(马奈)、《乡间音乐会》(乔尔乔内)。

1探究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高士图》(卫贤)具体介绍《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画面的内容

师:两位画家在这图面里追求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参考内容:卫贤表现了梁鸿、孟光夫妇“举案齐眉”,展现了儒家“夫唱妇随”的场景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情趣,而扬·凡·爱克讲述的婚礼的神圣,对自己所爱的人一生承

诺的宣言。)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参考内容:卫贤所描绘的是中国的传统的国画,而扬·凡·爱克描绘是西方传统的油画,两个不同的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的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其

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B、讲述《阿诺芬尼夫妇像》分析图时,教师先从扬·凡·爱克的签名引出话题,再讲述这张画面的透视,最后讲述的是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

师:这镜子在这画面起到什么作用?(参考内容: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

C、完成“思考与交流”的内容。

2探究第二组:《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

3探究第三组:《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

A、大概介绍《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画面的内容。

师:画面最大的区别在那里?

(参考内容:《草地上的午餐》裸女面对着观众,眼睛直视好像在观看什么,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乡间音乐会》里的两个裸女以各种姿态回避了世人的眼光,他们只是在尽情

的享受阳光的温暖)

师:这两张画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在思想开放的时代里,《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出来后,引起了整个上流社会的哄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B、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与两张照片的《草地上的午餐》进行对比鉴赏。

C、欣赏补充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

三、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思考与建议”

观赏图片《地中海》、《斜椅的女人体》,比较两者的不同点。

从题材、姿态、形体特征、精神气质、作品含义区别

四、结语:

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美术家的文化背景、艺术个性都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学们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吧!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自画像的作用并尝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鉴赏自画像入手,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情感,能

用自画像简单表达自己个性和情感。

情感目标:开阔眼界,体验美术家丰富的内心以及伟大的心灵,培

养热爱美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教学难点自画像如何成为美术家内心的一种独白。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画板和纸笔。

学生准备一种或多种笔、白纸、小镜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猜一猜他是谁?

展示凡高系列自画像

师:你知道这幅画是谁吗?学生讨论回答。

(用熟悉的画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1、鉴赏分析: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教师展示鲁本斯、达维特、丢勒、拉斐尔、高更的自画像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你感受到什么?

B、你知道或者认为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C、自画像是如何展示美术家性格的?

结合相关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2、讨论探究:伦勃朗的一生

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

设问:伦勃朗本人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想用这些表达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

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3、体验尝试:让学生画自画像

(1)教师示范画出自画像。

(2)学生尝试画出眼中的自己。

请你尝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自己的头像,并能针对自己的作品,说说表达了

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要求: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4、课后自主探究:请你尝试分析教材中《西园雅集图》,画中表现的是什么

内容?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可以阅读教材并利用网络查找)

(三)结束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将心目中的自我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美术家更是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人生。今天我们通过自画像与美术家有了一个面对面的机会,也尝试用自画像表达了心目中的自我,相信大

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一、复习引入

1.图片欣赏:

前一课我们讲到,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华图》。(出示图片)

二、新授

1.思考提问: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学生看书思考问

题回答)

自画像(法国)普桑

在普桑自己的眼里,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思想家。画中人物没有画家的一般特征——画笔、调色板。但在他的周围却呈几何形摆满了油画。他用这样的背景暗示自己对秩序的注重。除了我们惟一能够看到的一幅表现一个年轻女人的画作外,其他的矩形画布和房门一样都是一片空白。在黑色斗篷遮盖的身躯里,在昂起的头部,我们看到了画家的尊严和意志。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师: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

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是伦勃朗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你能从画面中发现任务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上有什么不同吗?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

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三、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

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四、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

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想。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

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第三课托物寄情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二、新授

1.观赏图片:《墨梅图》。作品画得劲直、挺拔。

⑴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

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2.图片欣赏:《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3.图片欣赏:《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安晚帖》。

提问:联系图中的题画诗来说明: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乐导入

B、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

(4~6个学生回答。)

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

a.为什么喜欢?

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

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

二、新授

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

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

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

师:《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

三、分组讨论

比较内容:风格和造型特征;

1.分组:第一组:“拉奥孔”;

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增强趣味性。

大理石群像《拉奥孔》便是在希腊罗得岛上发现的,群像高184厘米。据西方考古学家考证,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哈桑格罗德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如果真是这样,它应属于罗马时代的雕刻。

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祭司。由雅典娜诸神庇护的希腊军与特洛伊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大的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都假装撤退,乘船隐避到附近的海湾里,奥德赛率领众英雄事先藏入马肚里。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回希腊本土了,就打开了城门。他们看见城门外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以为这是用来献给女神雅典娜的,想把它拖进城来。阿波罗神庙的老祭司拉奥孔便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这匹木马拉进城内,以免中计。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缠死。

这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惩罚。在《拉奥孔》雕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

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很明显,主观情绪的因素增多了。

第二组:“静物”;

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第三组:“自画像”

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凡·高的自画像已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笔触奔放,色彩强烈夸张。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

2.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3.延伸讨论⑵: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

四、即兴讨论

1.出示图片:两幅“阳台”。

提问:两件作品有何差异?

2.出示图片:两幅“餐桌”。

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

3.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

事实上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个总结,其中基本上没有空间感。

五、总结

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

第五课进入历史

美术作品反映历史

教学目标: 1、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 2、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2、难点则是在认识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绘画题材中发现不同的艺术美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教具:实物投影仪、画册、多媒体小平台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展示:电影版的《荆轲刺秦王》的刺秦片段

问:这是一件历史事件,谁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出示:《荆轲刺秦王》字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国统一其它六国的形势已定。而燕国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燕王为了搞好和秦国的关系,曾将王子交给秦国当人质,王子在公元前232年携赢政的女人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王子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其它国家共同消灭秦国。荆轲刺秦王事件失败以后,秦国以此为借口从而挑起战争。在公元前222年消灭了燕国。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离我们很长远,当时的场景也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我们的作家、导演却都可以让我们重新去了解那段历史,那我们的美术家能不能再现历史呢?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图片,让我们来看看美术家是怎么去表现历史的。

出示课题:美术与历史

出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问:根据以上所提供的文字,能否把当时的场景用画面描绘出来呢?

(出示: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秦王看无路可逃,就围着大殿铜柱子躲避。荆轲把匕首向秦王使劲掷去,却因心慌力猛,匕首刺歪了,飞到后面的柱子上直碰火星。太医紧抱荆轲;而阶下秦舞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翻倒在地;地上一匣内盛作为见面礼的樊於期的首级;远处一卫土似已冲破禁令正欲向前解救。)逐步展示:《荆轲刺秦王》(东汉、画像石)

提问:大家是否发现这张作品和我们平常看的画是不一样的,那它是什么美术形式呢?

提问:

1、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近乎剪影的形式?

2、为什么人物都是黑色的?

3、艺术家为什么排除秦始皇其他事迹不用,而专门选择遭到刺杀仓皇逃窜的场面呢?

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就是一本“历史著作”,只是,这本著作不是由文字写成,而是由生动的视觉形象组成,向我们展示历史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瞬间。

二:新课教学:

1、艺术与重大历史事件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历史的呢?

有很多美术作品除了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人们认识某些特定年代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及人物,提供了文字无法提供的难得的形象史料。

A、展示:《步辇图》(唐)阎立本

提问:画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学生阅读P70第2段文字。(记录1300

年前汉藏民族亲密交往情况的绢本历史画卷。)

学生回答:记录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答应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吐蕃使者前来迎娶一事。是一种纪念性的画作。阎立本选取的不是婚礼的大场景,而是唐太宗接见使臣的一个小片断。一件有关历史重要事件的作品,一方面展现了历史场面,另一方面,又更多地融入了艺术家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师:介绍画面内容,右边唐太宗坐在辇上(介绍什么是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活王室坐的车子。)神态自若,王者风范,身边簇拥着9个宫女,左边分别是礼官、使者、翻译官。

提问:如何在作品里表现大唐泱泱大国的气势和唐太宗大国皇帝的气魄呢?画家为什么不去画婚礼的大场面,而是选取唐太宗接见使者的一个小片段呢?

答:一个过于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场面不是早期中国画家所擅长表现的,而且不宜于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让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

提问:1、仔细观察唐太宗和身边的宫女在人体比例上有何区别?

2、问: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

3、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

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面前,总还是无法与帝王相媲美,于是人物的选择又已经决定了画面中最有权威、无人与之匹敌的唐太宗的地位;画家不仅描绘太宗本身举重若轻的神态,还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衬托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所以,与其说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大唐气魄强有力的抒发

B、展示:开国大典(照片)

提问:同样是纪念性的时刻,知道这张照片表现的是什么吗?

提问:那如果让我们根据照片去画,大家会怎么去画呢?是如实去根据照片还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呢?

提问:那让我们看看这位画家是怎么去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吧?看看我们同学中是不是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呢?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

提问:仔细观察两个画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画家是怎么去表现的呢?

提问:各是什么角度呢?

(主要是要学生能够自己去比较。画和照片对比的意义主要是要表现出画家是怎么根据实际表现历史;画家是怎么把自己想法融入画面的。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材质中比较人物的神态、位置安排等方面来分析画面。通过照片与油画的对比,画家对真实情况做了修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新中国的人民与领袖的关系。)

2、美术作品与权利:

A、展示:《拿破仑加冕》(法国达唯特)

提问:我们在前面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和现在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画面了,那我们看看外国的。现在我想再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拿破仑”这个名字?

提问:那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拿破仑的事呢?提问:那看看我这张画面是记录拿破仑的什么事呢?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所以拿破仑在通过政变夺取王位,巩固自己的帝国政权之后,很欣赏画家达唯特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宫廷首席画家的称号。从此,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加冕》正是这个时期奉命而作的一幅巨制。

《拿破仑加冕》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

B、展示:《瑞鹤图》赵佶 (宋)

C、展示:清历代帝王画像

3、艺术与一般历史事件

看了前面几幅关于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记录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后,也让我们来欣赏欣赏那同样是反映历史的一般事件。我们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看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A、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作品背景分析: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九月二十五日,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五位热血男儿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主力部队转移方向,掩护主力部队和两万多名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

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而五位英雄临危不惧,以一当百英勇阻击2500多名日寇的轮番进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万丈悬崖。葛振林、宋学文被树枝挂住,身负重伤,被一老百姓发现救回;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以身殉国。这就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狼牙山战斗。日寇在「五壮士」跳崖後,竟然整齐地排成几列站在「五壮士」跳崖处,随著指挥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提问:看了这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分析一下我们的画家是怎么去表现五壮士的?

五位英雄的排列象一座巍峨的山峰,狼牙山5位英雄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艺术中的历史有些是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但更多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对历史的想象。

B、《梅杜萨之筏》(法国籍里柯)

提问:这一绘画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样的表情?

作品介绍:1816年7月,法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位乘客,开往非洲塞内加尔,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峡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漂流经过十多天,筏上发生了一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残杀……至第13天被救时,筏上仅剩下15人。其中5人登陆不久便死去。海上漂流13天,共死掉140多人。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籍里柯凭着这条新闻,绘成了这幅大画(491厘米×716厘米)。为了这幅画,籍里柯亲临病房观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临终前的模样,研究尸体腐烂的情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病人做模特儿,并详细访问船舶遇难的经过。他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扶着儿子尸体的老人,对生还显出了绝望。木筏边缘净是漂浮的尸体,可还有人对生还存有一点希望,力图站起来呼救。图中左上方的一组,在议论着远处的船尖,相信一定是来救援的。画家在金字塔构图的尖顶上,为这幕悲剧的结局指出了一线希望,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的象征。很显然,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美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

问题:做P73页的思考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让学生去观察画面,能够发现很多的细节,再总结

C、展出:《加莱义民》罗丹(青铜)

历史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

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

提问:能否看出每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教师总结:要把作品分开来讲,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动作到面部表情,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

布置作业:书上三幅关于大卫的雕像,请在课余时间找出他们的时代和不同之处,画家又是怎么去处理的?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艺术和历史的关系,也让我们了解了画家是怎么去再现历史的;我们从两大部分来讲,并借鉴了中外的一些巨作,使我们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很多,相信大家再在课余时间更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怎么去分析历史画面,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作业

不管是富于意向性的中国山水画,还是善用明快色彩的西方油画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美的世界的大门。在欣赏完中国与外国的美术作品后我不经问自己我得到了什麽?粗看之下中外美术绘画作品只是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幅山水和人物,并没有向我们展示任何其他的东西,但细想之下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超越作品单纯表现之外的含义。那不仅仅在是一幅幅的山水和人物,而是整个世界甚至是无所不包的宇宙了。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我发现了以往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那些东西,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我之所以选了中外美术经典作品赏析这门课其实原因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记得曾经看过一幅油画,画面上描述了优美的风景,当时只是觉得那很美,想要表达些什麽但却又不知如何说起。后来在上完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看过的那幅作品竟是西方最著名的风景画的代表,作者就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而这幅作品就是他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我尝试着用我在这门课上的心得来再次欣赏这幅作品时,从整幅作品的构图、基调、色彩和透视技巧等方面来再次欣赏,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受,整幅作品是那样的动人和生动,柔和的颜色充斥于整个画面,渐渐的我仿佛融到了画面之中许久不能自拔,我想这就是美术的魅力之所在吧。当然我懂的还不是很多,但我能稍微懂得作者的心情与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在我看来美术作品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我们的身心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犹如一首淡淡的歌一般,美术已经渐渐的融进了我的身体之中了,它给我的身体带来了养料,在欣赏时我可以完全的投入其中暂时不去思考现实之中的种种不快,美术就是拥有这种令人痴迷的魅力。最后感谢胡老师您了,是你带着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并用语言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发现美的事物。谢谢!

中外著名美术家作品选

中外著名美术家作品选 中外著名美术家作品选 编辑:曹申军 Frank 中国古代著名画家作品选 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美术家作品选(一) 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美术家作品选(二) 世界著名画家作品选 相关链接: 怎样进行美术欣赏? 1.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

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仔细地剖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情节或事件,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中去了解这一作品的基本内容,作者希望借此告诉观众什么,教师可以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情况,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加深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的理解,使学生的理性和感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我们知道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而且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 4.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艺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

更深层的内涵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 5.表达个人对作品的分析。现代美术教学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这种美术评鉴能力是一种长期被排斥美术能力之外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分析体会美术作品,并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等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应有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表达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可以打破常规,更有创意地组织美术欣赏教学,譬如在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时,让学生模仿“蒙娜丽莎”、“大卫”的动作、神态、表情,摆造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欣赏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中心标准。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题主要的欣赏要求和方法,是否能抓住本艺术的特点来欣赏艺术品。 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 开学了,每学期一开始上课美术老师遇到的都是一到两周的美术欣赏课,经常两周三十多节课下来老师的老毛病咽喉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书笔记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书笔记 篇一: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书笔记 写在开头感言:有人说这本书是女性修养必读书,的确,读傅雷的文字犹如久渴饮甘露,有一种精致的美。这本以讲稿整理的书,深入浅出,不仅仅让人阅读到西方美术名作的美,更能体会到美术家的人格魅力,美术创作之美,读的时候不必害怕自己对美术一窍不通,因为首先学会欣赏,这已经够美的了。艺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充门面的,真正理解确实不多,毕竟大师们都是倾注了一生,或者全部才会有几部作品,里面的创作背后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读了这本书,对这些背后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知道从哪几个角度去体会理解一个作品。难以想像傅雷

在那么年轻时就写出了这样一本通俗而高雅的书,因为它,我对西方的绘画和雕塑也充满了兴趣,在伦敦时特别安排了国家画廊的参观,从这点出发,这本讲义也达到了它的目的。精装本文图搭配协调,阅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读过之后,对傅雷更加佩服了。认识傅雷是从《傅雷家书》开始,那是知识渊博的温厚长者;《约翰克里斯朵夫》,文笔优美的译者;而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纵论西方美术名家名作,考其源流,述其风格,而作者其时不过二十三岁。有些天才,是欲望其项背而不得的。 这书是从翻看时起,就令我一直处于强烈的感撼中从前只是略知傅雷先生一生译作颇丰,极是令人仰慕,翻译功底自不必多言,就例如他曾译托尔斯泰之句:“世上的生活不是一泓泪水,也不是试练,而是超越我们想象的事物。只要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现状,生活也可以是无限的喜悦。” 字句,涵义恰到好处,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对语言本身深厚

的理解和对不同的文化融会贯通但傅雷先生的这本书稿,才让我有些恍然,大家之修为总远不止这些。 文言序言非常精彩。傅雷当年26岁,留法海归,在上海美专任教,故发起议论来掷地有声,神气完足。80年代出版的序言是庞薰琹写的,这位是工艺美术大牛,他说波提切利的画让他注意到绘画的装饰性。 书成于先生二十六岁,而书中展示而出的渊博知识,于这个年纪简直不可置信。先生对名作所用及的绘画技巧,画面的表达,分析几乎丝丝入扣,而信手拈来的史实穿插,辅以大师生平与艺术理念特点的概括,更是令名作本身由宏富陡然变得通透了。 至于文字,可谓之行云流水,较之曾经读过的美术史类的书籍,丝毫不见沉闷与说教,有的只是先生凭借自身细致的观察得出的领悟,先生文笔质朴凝练,诚恳的流露,通常寥寥数句,就颇有醍醐灌顶的效用。

景观设计大师作品赏析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景观大师作品赏析 摘要:在以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时期,西方传统园林服务于上流社会贵族和富豪阶层,是社会地位、权势与经济实力的象征。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社会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园林的服务对象变为城市自身以及普通市民,因而出现了开放型园林——城市公园与国家公园。它们的出现,拉开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序幕。 关键词:传统园林;城市公园;国家公园;景观设计 奥姆斯特德的主要观点 ?主张充满“人性”的设计 ?用理论影响美国景观行业发展 ?用行动促进美国景观教育进步 奥姆斯特德部分简介: ?1822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 ?1937年当奥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 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正常的学业 ?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作《一个美国农夫在英格兰的游历与评论 (Walks and Talks of all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

?1857年秋获得了纽约市中央公园负责人的位置 ?1865年与沃克斯共同完成他们在中央公园的工 作,并设计了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 ?1895年他退休了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 )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 ?他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规划 师和景观设计师,设计覆盖面极广, 从公园、从城市规划、土地细分,到 公共广场、半公共建筑、私人产业等, 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不 可磨灭的影响。 年轻时的奥姆斯特德的不幸遭遇 ?在奥姆斯特德4岁的时候母亲去 世,从7岁开始他从住在一起 的外乡牧师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他的父亲是-名成功的布料商,也 是风景的爱好者,奥姆斯特德的 假日大多花在与家人从新英格 兰北部到纽约州北部“寻找美 丽风景的旅行”中。1837年当奥 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 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 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 正常的学业。 ——上图:纽约中央公园局部景观 不断努力的奥姆斯特德 ?在放弃学业后的20年里,他努力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在后来景观设计职业 的创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在一家纽约布类商店工作,并因与中国的 贸易旅行了-年。在1848-1855年间,他学习了测量和工程学、化学、科学种田,并在斯塔滕岛上经营了一家农场。1850年,他和两个朋友用6个月的时间,在欧洲和不列颠诸岛上徒步旅游,从中不止领略到乡村景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家及其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家及其作品赏析 简介:权希军、欧阳中石、李铎、刘艺、沈鹏、邹德忠、张海、林岫、张飙、张光兴 权希军:希军先生在艺术上涉猎面较广,主攻书法,长行草,风格劲健潇洒、神韵流宕、朴茂典雅。写出版有《权希军行草滕王阁序》、刻字艺术系列教材。2000年中央电视台“翰釜飘香”栏目,做了专题介绍,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特别贡献奖。 欧阳中石: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一代新书风。他出版了《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众多作品集。 李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他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丽、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其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在当代书法界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刘艺:撰写了80多篇书法论文和译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书法创作中倾向性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书坛出现以模仿今人作品为捷径的倾向,刘艺大力提倡向传统学习。其后书坛又出现一味仿古的倾向,刘艺又极力倡导写出个性的创作理念,他提倡写字不宜过早定型,要留有发展余地,否则成了框框,就不易突破。 沈鹏:出版《沈鹏书法选》《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归去来辞》《行草书绝妙宋词》《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等。

世界十大绘画大师

米开朗基罗 (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1475年生于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並稱「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聖伯多祿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列昂纳多·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对他的研究与探索依然不断,在欧美各国和日韩、以色列等亚洲国家都有专门的达·芬奇研究机构。而对于他的祖国意大利来说,他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在这个国家,红酒、家具、餐厅、酒店、机场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数不尽数。意大利著名品牌Leonardo Di Gasun(中译老人头)也是以他的自画像做为Logo

陈文华油画作品欣赏

陈文华油画作品欣赏 陈文华(b.1981)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200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职业艺术家。在信息量一日十年的今天,用意想不到但又情理之中的方法表达自我创意、情感和对社会的态度,都需要在表达(单向)和交流(双向)之间、心灵和现象之间、自由和想象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广东青年艺术家陈文华的作品正以这种潜行的力量默默探索。从2003年至今,他的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当代艺术展览中。对媒介材料的迷狂、天生的艺术敏感和社会洞察力,骨子里的一些叛逆和倔强,调和进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彷徨,艺术创作道路的孤独、迷惑,变成了这五年来陈文华艺术创作的主要色彩:红黄蓝的退却和黑白灰的跃进。“格子”作为画面的一种空间,又被各种探出的灰色脸孔打破、撕裂,既有表面动态的平衡,又有内在挣扎和固守,一种潜在的对自由的追问从画面中走了出来。于是,格子、框框、大色块、灰色都成了陈文华绘画语言中的元素。 陈文华油画《浴》 俄罗斯油画精品展在京举行 俄罗斯油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孕育了

许多杰出的艺术大师和艺术作品,同时亦对中国的近代艺术尤其是近代美术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价值。8月9日—30日,俄罗斯油画大师精品展在北京桥艺术中心展出。展览为观众带来包括特卡乔夫兄弟、梅尔尼科夫、阿历施尼科夫、弗明、叶列梅耶夫、索罗明、瓦欣、卡柳塔等艺术大师的重要作品,一起回顾和重温经典的俄罗斯油画艺术。 作为中国最大的陆上邻国,俄罗斯同样拥有饱含深厚历史底蕴的悠久文化。俄罗斯油画起源于18世纪彼得大帝时期,由于其横跨欧亚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油画在艺术风格上兼有东方和西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色彩。而俄罗斯油画最为显著的精神气质乃是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形成的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绘画。这种深沉、大气、厚重而富于浓厚人文主义精神的绘画理念一直是俄罗斯艺术 家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精神根源。他们热爱现实生活,关注个体真实的体验与情感,用高超精湛的技艺生动地描绘周围的世界,无论是肖像、风景、静物、生活场景,都散发着亲切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真挚的情感以及富有亲和力的现实精神。 俄罗斯油画艺术还与中国有着不解的渊源。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和历史背景,俄罗斯油画艺术(主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对中国近代油画,尤其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创建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马拉之死 一、缘由 《马拉之死》是大卫的一幅名画,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二、背景 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和皮肤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 1793年7月13曰,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终年50岁。马拉被害时正在浴缸里边洗浴、边工作。这里,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胸口流出,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留言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一年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达维德将此画转移。直到1893年,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将此画正式收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三、作品赏析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书笔记写在开头感言:有人说这本书是女性修养必读书,的确,读傅雷的文字犹如久渴饮甘露,有一种精致的美。这本以讲稿整理的书,深入浅出,不仅仅让人阅读到西方美术名作的美,更能体会到美术家的人格魅力,美术创作之美,读的时候不必害怕自己对美术一窍不通,因为首先学会欣赏,这已经够美的了。 艺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充门面的,真正理解确实不多,毕竟大师们都是倾注了一生,或者全部才会有几部作品,里面的创作背后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读了这本书,对这些背后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知道从哪几个角度去体会理解一个作品。难以想像傅雷在那么年轻时就写出了这样一本通俗而高雅的书,因为它,我对西方的绘画和雕塑也充满了兴趣,在伦敦时特别安排了国家画廊的参观,从这点出发,这本讲义也达到了它的目的。精装本文图搭配协调,阅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读过之后,对傅雷更加佩服了。认识傅雷是从《傅雷家书》开始,那是知识渊博的温厚长者;《约翰克里斯朵夫》,文笔优美的译者;而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纵论西方美术名家名作,考其源流,述其风格,而作者其时不过二十三岁。有些天才,是欲望其项背而不得的。 这书是从翻看时起,就令我一直处于强烈的感撼中从前只是略知傅雷先生一生译作颇丰,极是令人仰慕,翻译功底自不必多言,就例如他曾译托尔斯泰之句:“世上的生活不是一泓泪水,也不是试练,而是超越我们想象的事物。只要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现状,生活也可以是无限的喜悦。”字句,涵义恰到好处,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对语言本身深厚的理解和对不同的文化融会贯通但傅雷先生的这本书稿,才让我有些恍然,大家之修为总远不止这些。 文言序言非常精彩。傅雷当年26岁,留法海归,在上海美专任教,故发起议论来掷地有声,神气完足。80年代出版的序言是庞薰琹写的,这位是工艺美术大牛,他说波提切利的画让他注意到绘画的装饰性。 书成于先生二十六岁,而书中展示而出的渊博知识,于这个年纪简直不可置信。先生对名作所用及的绘画技巧,画面的表达,分析几乎丝丝入扣,而信手拈来的史实穿插,辅以大师生平与艺术理念特点的概括,更是令名作本身由宏富陡然变得通透了。 至于文字,可谓之行云流水,较之曾经读过的美术史类的书籍,丝毫不见沉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考试重点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考试重点 一、填空(代表作) 1、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2、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哪个朝代:周朝。 3、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4、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5、豫剧分为商丘一带“豫东调”和洛阳一带“豫西调”。 6、越剧约于1938年前后定名。 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 8、丁善德的作品:《春之旅》、《晓风之舞》 9、青主的作品:《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脸如花》、《走去走来三百里》《回乡偶书》、《逍遥游》、《我们好生》。 10、四大民乐作品:《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昭君出塞》。 11、吕骥的音乐作品:《新编“九一八”小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铁路工人歌》。 12、刘雪庵作品:《踏雪寻梅》、《红豆词》、《长城谣》。 13、麦新、任光作品:《马儿真正好》、《大刀进行曲》《彩云追月》、《渔光曲》 14、近代音乐教育的类型:社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 15、社会音乐教育的早期音乐机构有?:中华美育会、大同乐会。 16、四大民乐作品:《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昭君出塞》。 17、吕骥的音乐作品:《新编“九一八”小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铁路工人歌》。 18、刘雪庵作品:《踏雪寻梅》、《红豆词》、《长城谣》。 19、麦新、任光作品:《马儿真正好》、《大刀进行曲》《彩云追月》、《渔光曲》20、丁善德的作品:《春之旅》、《晓风之舞》 21、瞿维的钢琴曲《花鼓》 22、鲁艺系主任先后由吕骥、冼星海担任。 二、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江南丝竹”:自19世纪中后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主奏乐器主要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在演奏方法上多采用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即兴发挥等手法,各乐器声部既有个性又相和谐,是典型的支声性复调织体。其代表曲目有《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行街》、被称为“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3、“苏州弹词”:苏州弹词简称“弹词”,俗称“小书”。曲艺的一种。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 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 身,塑造各种人物,间以说书人的衬托、评点。 4、“新音乐”:“新音乐”,指自近代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之前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新的音乐文化。 三、简单题 1、“华彦钧”: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原型是()。1.0 分 A、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岳冬至事件 C、郝桂女从军 D、小裁缝事件 我的答案:B 2巴金晚年创作的充满忏悔精神的作品是()。1.0 分 A、《随想录》 B、《管锥篇》 C、《语丝》 D、《朝花夕拾》 我的答案:A

3关于赵树理小说特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赵树理小说的结构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具有完整性,讲故事有头有尾。 B、赵树理善于将描写融化于叙述之中。 C、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均有突破,有不同于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素质。 D、赵树理的小说不足之处在于不注重时效性,没有真正融入农民生活。 我的答案:D 4关于巴金小说的评述,下列选项错误是()。1.0 分 A、《雾》重在展现如雾一般软弱、犹豫的性格。 B、《雨》充满了阴郁气氛,描写爱情的比重较大。 C、《寒夜》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倾向,塑造了多余人形象。 D、《电》写的相对明朗,有无政府主义行动的影子,富于戏剧性。我的答案:C

5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1.0 分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6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哪一部小说的主人公?()1.0 分 A、《狂人日记》 B、《风波》 C、《祝福》 D、《伤逝》 我的答案:D 7曹禺的《雷雨》中,序幕和尾声的作用是()。1.0 分A、塑造人物

B、间离效果 C、制造悬疑 D、前后照应 我的答案:B 8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1.0 分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我的答案:D 9沈从文在《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篇文章中谈到了三个女性,其中不包括()。1.0 分 A、丁玲 B、张兆和

最最经典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最最经典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小大人]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 第二的明信片。

[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 世界流传。 [撤退]这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 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的!我们打错了方向”!

[温斯顿.丘吉尔] 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奥马伊拉的痛苦]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当代美术作品赏析

我发现的黄金分割美 医学院薛信斌 (一)人体中的黄金分割一些数据的陆续发现,表明人体其实是世界上最美的物体。德国美学家泽辛对人体做了大量的计算,发现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竟然有四处,即为肚脐、咽喉、膝关节和肘关节。就人体的整体结构而言,从脚底往上量,人整体身高的0.618处正好在肚脐附近。而在中医中,人体中两个个重要的穴位:―气海‖(又称―丹田‖)、―命门‖都在这个位置附近。肚脐以下与一个人整体身高的比为0.618:1,就构成了黄金分割,这样的比例会给人以舒服、优美的感觉。除此之外,人体上还存在3处黄金分割。一处是咽喉,是肚脐以上部分的黄金分割点。咽喉至头顶与咽喉至肚脐长度的比为0.618:1。另一处是膝盖,是肚脐以下部分的黄金分割点。膝盖至脚后跟与肚脐至膝盖长度的比为0.618:1。再有一处是肘关节,是上肢部分的黄金分割点。肩关节至肘关节与肘关节至中指指尖长度的比也为0.618:1。如果一个人这四处结构的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律,那么这个人的身体比例看起来就是最优美的。除此之外,人体上还有很多细微之处都能看到黄金分割的身影,这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比例。人的生命体征中也有许多符合黄金分割的现象。人类的消化道长9米,其0.618为5.5米,是承担消化吸收任务的小肠的长度。人体最适应的温度就是用黄金分割率乘以自身的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是37.5摄氏度,它和0.618的乘积为23.175摄氏度,人处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时,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会处于最佳状态。养生学家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四分动六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医学专家分析后发现,人的脑电波图,当高低频率的比为1:0.618时,是身心最感快乐欢愉的时刻。 (二)自然界中的黄金分割生活中能见到的植物常常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比如说向日葵的花盘,菠萝的外表皮以及枫叶的叶脉和叶子宽度的比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处处蕴涵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黄金比例。葵花籽在向日葵的花盘上呈相反的弧线状排列。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曲线,通常顺时针旋转的有89条,而逆时针方向的则有55条。也有的向日葵是55,34或者144,89的组合,这是由花盘的大小决定的。如果我们把每一组的比值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接近1.618,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处处都留下了黄金分割的痕迹。科学家们还发现,植物中像牡丹、月季、荷花、菊花等观赏性花卉含苞欲放时,花蕾呈直的椭圆形,且长短轴的比例大约接近于黄金分割。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有些植物的茎上,两张相邻的叶片的夹角是137.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三)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西方画家大都非常注意把和谐的比例关系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达·芬奇就曾经去挖掘出人的尸体来测量人体骨骼结构的确切比例,他也因此成为宣称人体的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的第一人。艺术家在设计创作其作品时都会有意识地、严格地遵循黄金分割比率。维纳斯雕像大家都很熟悉,美妙绝伦,为世人所赞美。她之所以有如此倾人之美,与她黄金分割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她肚脐以上部分与肚脐以下部分长度的比例约等于0.62,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例0.618,这种伟大的艺术无疑是美的原理和数学理念和谐统一的典范。优美动听的琴音,也是综合了各种条件而得来的。在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舒伯特等人的音乐里,无不流淌着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乐曲中的大小高潮部分大都处在乐曲的5:8的交叉点上。黄金分割律也是小提琴系统工程中的一个

最新经典美术作品赏析期末

中西方绘画作品中的美 美术鉴赏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挖掘作品的内涵,来完善自己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且开发智力、潜能,提高艺术修养和陶冶思想情操。从中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对美有不同的感受。 首先谈一下西方绘画中的经典的作品:以"光为画面主角"的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曾经画过二幅《撑阳伞的女人》,一幅作于1875年,一幅画于1886年。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 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 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 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 义。这幅画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画面的 人物,女人半侧着身子,衣褶因为她的转 动也在旋转,动态的呈现着这一微妙的动 作,而平衡女子动作的是她手持的阳伞。 阳伞的灰绿色调与天空融合在一起,把人 物既与画面结合又跳出背景澄明的天空。 画面中的远处的小男孩儿又拉深了画面的层次感,不仅突出了撑阳伞的女人也把远处的天空显得更加高远。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在这幅画中,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所以印象派的胜利在于它不仅仅是开拓了一条奇路使人们耳目一新更在于它可以把画家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传递给他人。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无法比拟的。 蒙娜丽莎,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 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人们过分地喜爱 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 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 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 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 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

艺术家及其作品介绍

(一)柯林·麦卡宏《北国面板》 科林·麦卡宏(1919年8月1日出生于提马鲁)被公认为新西兰最重要的画家。45年来,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主题、题材和风格,从景观到塑造到抽象,以及对绘画文本的创新使用。他将现代主义绘画的各个方面改编到特定的地方环境,以及他对精神问题的强烈接触,使他成为第二十世纪艺术中的一个独特人物。 他对艺术有着早期的兴趣,他的祖父、摄影师和画家威廉·费里尔的作品都对他有影响,也经常参加定期的展览。 然而,在1970年代末期,由于长期酗酒,麦卡宏的健康每况愈下,到了80年代中期,他患了痴呆症。他于1987年5月27日在奥克兰医院去世。 著名的n.Northland现在在新西兰博物馆。根据他自己的说法,麦卡宏把这些画在的太阳甲板上。它们是大的,每一个面板都是近两米高,但宽度不同,并画在一条中的帆布的长条,快速,快速,gestural的绘画-与他早期的Titirangi系列的精确不同,而且肯定对纽约学校所谓的“行动画家”的在自由有着很大的帮助。 日期:1958 介质:商用油漆 维度: 1:1779mm x 817mm 2:1778mm x 835mm 3:1761mm x 595mm 4:1764mm x 554mm 5:1778mm x 825mm 6:1770mm x 610mm 7:1779mm x 802mm 8:1746mm x 600mm 当他们第一次展出的时候,麦卡宏给每个小组一个单独的名字:黑白; 红粘土景观; 麦卢卡树与红粘土景观; 雨; 一个有着太少情人的风景; 涂依; 白路景观; 这里可能是黑暗的这些标题中有几本指的是在面板上写的文字,有时是一个单词(“雨”),有时是一段诗般的文本,比如最后一个小组,包括俳句状的语句:哦,是的,这里可能是黑暗的,在盛开的麦卢卡树可能会滋生绝望。

美术作品赏析上课讲义

美术作品赏析:(作品名、作者、类别、创作的背景、画面内容、赏析认识等) 七年级上: 《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画现代)傅抱石关山月 作品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傅抱石,为金陵画派代表画家,独创了“报石皴”,奔放、深厚。关山月先生为细致柔和的岭南派代表,两位在周总理的亲自点将下,联袂完成这幅巨作。作品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大厅,两位画家历时四个月于1959年完成,作品高5.5 米,宽9米的巨大幅画是中国画历史上空前的,毛泽东亲自为作品题句题目出自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整幅画表现了祖国的伟大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而黄河长江则贯穿整个画面,右上角的红太阳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江山如此多娇之娇字上下功夫,概括了祖国的壮美江山。抒发了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作品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象征着祖国的统一与繁荣昌盛。莽莽雪山体现了山河的雄伟与壮美,云海的辽阔体现了祖国山河的博大广袤,万里长城随山势起伏,蜿蜒深远是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辉煌的红日,象征着新中国如朝阳,跃然升起与世界的东方。)

《开国大典》(油画现代)董希文 作品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七度不凡。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开国大典》是董希文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1963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先后到 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画面中一批身体健壮的船夫驾着渡船,在黄河的中心与惊涛骇浪进行着搏斗。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

世界著名画家介绍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格尔尼卡》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残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和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零乱的肢体从各个角度诉说着当时德国法西斯人性的残忍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

100个世界美术大师经典名作-6

《我和我的村庄》夏加尔俄国 夏加尔出生在俄国西部的小镇维台普斯克一个犹太家庭。早年在俄国画家彭恩的画室学习过,1907年后在彼得堡,断断续续地学了三年,最后投向俄国舞台设计家巴克斯特门下。到了巴黎后,起初他与各种流派画家们交往,也到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观摩,渐渐改变了他在家乡时期的阴沉色彩。 《米德哈尼斯的大道》作者:霍百玛(1638-1709)年代:1689年 《睡莲》莫奈法国 法国印象画派大师莫奈的一幅大型睡莲图在伦敦当地时间24日晚间的佳士得夜场拍卖会上拍出了近4100万英镑(约合8045万美元)的高价,刷新了莫奈画作的拍卖价格纪录。此前,莫奈作品的最高价纪录是《阿让特伊之铁路桥》,在今年5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40万美元成交。在如此短时间内,上次的拍价纪录被再次刷新,在场买家无不惊叹。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名画的作者杨·凡·艾克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尼德兰市民美术的奠基人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不但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 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房顶的装饰,描绘得一丝不苟,显示了这位画家所特有的书籍插图画的功力。 《星月夜》梵高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星月夜》这幅画, 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 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闪光的橘黄色的月亮形成旋涡, 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 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 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 《两位塔希提妇女》高更 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高更早期的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影向下毕沙罗的作

最最经典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最最经典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小大人] 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第二的明信片。[最著名的吻] 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撤退] 这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

军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的!我们打错了方向”![温斯顿.丘吉尔] 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奥马伊拉的痛苦]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