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H-O模型的提出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其出发点有两个:

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

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三、H-O模型的假设前提

(1)2×2×2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模型。

(2)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商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这意味着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

(4)商品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6)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就业。

(7)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8)无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的壁垒。

(9)B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A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四、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价格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要素禀赋点)(生产技术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pa

例:假设美国与印度,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印度是劳动充裕的国家;

生产两种产品机器和布,机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国需求与生产函数相同。因此,各国要素供给情况就成为决定要素价格的唯一因素。

由于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美国的资本便宜,劳动力贵;印度则劳动力便宜,资本贵。

美国的工资水平/美国的资本租金水平>印度的工资水平/印度的资本租金水平

因为资本-租金比例不同,美国生产较多的使用资本、较少使用劳动力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印度生产较多使用劳动力、较少使用资本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即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充裕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稀缺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五、H-O模型的基本内容

H-O理论认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既定的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富裕的国家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即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最终会使得各国福利增长和世界福利增长。

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

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六、对H-O模型的评价

1. H-O模型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

(1)相同点: 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强调国际贸易产生于价格差。

(2)不同点:①李嘉图认为商品是由一种要素(劳动)生产的;H-O模型认为商品至少应为两种要素生产。

②李嘉图认为国内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H-0模型认为国内、国际贸易本质相同,交换原则亦相同。

③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H-0模型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指出生产中使用的要素的比率差异才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H-O模型的政策含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该模型指导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发挥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马来西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3、对H-O模型的评价

(1)有益的方面:

①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②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

③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2)缺陷:①禀斌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②同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③对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第二节 H-O理论的扩展

要素禀赋理论的要点在于由于各国所具有的要素比例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导致国际贸易发生。从这一理论还可以推导几种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其他现象。当一国从自给自足经济转向自由贸易经济时(1)会对一国国内产业结构产生什么影响?(2)会对一国国内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和资本,以及收入产生什么影响?(3)会对一国国内的收入分配状况产生什么影响?

一、要素价格相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当两国基于不用的要素比例开展国际贸易时,不仅自由贸易会使商品的价格均等,而且两国间的相对要素价格也将趋于一致。

国际贸易的引入,两国以相同的贸易条件进行贸易,使得国内机器和布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变化;进而会使美国扩大机器的生产规模,缩减布的生产规模;印度扩大布的生产规模,缩减机器的生产规模,使得各国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因为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产出改变会导致市场两要素的供求发生改变,进而生产要素价格发生改变),最终使得两国要素价格趋于相同。

例:发达国家→资本要素相对丰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R低、W高→集中生产资本密集产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产品→资本供不应求,R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萎缩,劳动力供大于求,W下降。

发展中国家→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R高、W低→集中生产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进口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力供不应求,W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萎缩,资本供大于求,R下降。

因此,国际贸易的结果是,要素报酬的国际差别逐步缩小。

注:1、要素价格均等化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实际中贸易两国价格不可能完全相等,因为两国可能存在技术差异、市场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贸易壁垒等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国际贸易会使得两国要素价格逐渐接近。

2、要素价格均等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做长期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跨国公司在低工资国家建立工厂追求的是该国劳动成本的低廉,但长期来看,这种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会逐渐丧失。

3、国际贸易在形式上商品在国际间的直接流动,但是本质上是要素在国际间的间接流动。

二、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会使一国国内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减少,并使充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增加。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会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国际贸易尽管会提高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是这一福利的增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水平的分享,贸易利益不是平均分配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某些群体受损。

一般来说,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会支持较自由的国际贸易政策,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反对自由贸易。发达国家充裕要素是资本,稀缺要素是非熟练工人,因此,自由贸易受损的常常是最低收入阶层。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倾向于提高他们的充裕要素――劳动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可能会使得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贫困人口减少。

三、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1、雷布津斯基定理

前面分析都是假定一国的要素总量是固定不变的,雷布津斯基定理说明的是要素总量的变化对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影响。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为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部门X来吸收新增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资本全部吸收,还需一定的劳动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必须缩小规模以释放一定的ΔLy,但Y部门释放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一定的ΔKy,这部分资本也需要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

y

x y x x x x L L K K K L K k ?+?+?+== y y y y y y

y L L K K L K k ?-?-==

雷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一种要素的增加,将造成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减少。

或图形证明:

E 点表示一国要素变化前的要素禀赋点

直线OX 、OY 的斜率表示均衡时X 、Y 产品的要素

使用比例,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线段OX 、OY 分别表示两产品的产出水平

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 变为E ′,在商品相对

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 、Y 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

持原来水平不变。由图可知,X 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

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

2、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要素增长后会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发生移动,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

现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 如图,通过Q 与Q ′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 称为罗伯津斯基线。

(1)小国情形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 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

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则要素增长会促使该国福利水平提高。(可参阅教材P79)

(2)大国情形 如果一国是足够大的消费国或生产国,它对商品供求的变化可能影响商品的世界价格。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第三节 H-O 模型的检验

一、列昂惕夫悖论

H-O 模型自提出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第二次世界大

X T’ T O

Q R P’ p Y

T T’

战后一些学者开始利用经验数字对该模型予以检验,以考察它是否能够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结果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普遍认为的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这一结论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二、对列昂悌夫悖论的解释

1、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 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 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

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

部分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2、要素密集度逆转: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 是资本密集型的,Y 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 变成劳动密集型,Y 变为资本密集型。如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国家可能具有不同的资本-劳动比。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可以作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可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在美国与印度的生产。

(图形分析可参阅教材P60)

3、贸易政策。(参阅教材P60)

4、人力资本。(参阅教材P61)

5、自然资源。(参阅教材P61)

6、生产和消费分离。(参阅教材P62)

Pb X

A’ B ’ p a Y

B A O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1)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差异产生贸易,因而国际贸易更易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现实中多数贸易是在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如发达国家)。

(2)当代贸易中相当部分是在相同的产业内部进行,即相同类别产品的双向贸易,而传统的理论对此未能给出解释。

(3)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即完全竞争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其排除规模经济的假设也与现实不相符。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解释以上现实,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2、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

产业是指: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

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 产品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类产品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即贸易重叠。

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3、产业内贸易的数学衡量

G-L 指数:M X M X j

j +--1 。当指数趋近于0时,说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指数趋近

于1时,说明产业内贸易为100%。

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测量产业内贸易最大的缺陷在于指数值将随我们对产业或产品群的定义不同而大不相同。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指完全相同且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有:

1、生产区位差异和运输费用。如大宗原材料的产业贸易,比如中国的南方进口水泥,而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

2、由于连带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相同的服务也可能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3、一些国家从事大量的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力可图。

5、产出或需求的季节性和其他周期性波动将可能导致相同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三、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是指供给上投入要素相似,需求上可替代又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品牌、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而产生了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

1、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又称需求重叠理论)

该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R.Linder )提出。它是从需求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机理。差别性产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的差别。而决定各国需求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对同类产品质量要求也越高。

因此较高人均收入水平国家的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就位于较低收入水平国家居民的需求结构之上。

右图说明:A、B点是收入水平,OP是价格线,a、

b是在A、B收入水平下消费的典型的加工深度,各国

的消费围绕典型的加工深度进行,实际是一个区域,

即a±和b±,它们之间的交叉区域便是双方都消费的

加工深度,也是贸易的基础。

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这一理

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伸延,因厂商首先满

足的是国内熟悉的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的需

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

贸易。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A国可以选择其本国需求

量最大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B国也选择其需求量最大的产品进行生产,从而两国都获得分工与贸易的好处。

2、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论主要从供给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1)规模经济的含义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规模经济指产出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幅度。也就是当某产品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不变三种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凸向原点的曲线、凹向原点的曲线和直线。

规模经济的来源:固定资产分摊和分工的细化。

(2)规模经济论分析

假设A、B两国在一切方面都是一样的,它们具有相同的要素禀赋、相同的生产函数、相同的需求偏好,即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的无差异曲线、且具有相同的生产点和消费点。因此,如果两国贸易发生的话,其原因则与前面所讲的无关。

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的分摊和专业分工的利益),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

而在贸易中受益。

图形分析如下:A、B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并凸向原点,意味着具有规模经济,图中A、B两国

的分工是完全随意的。如A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B国

专业化生产Y产品,产量为OA和OB。然后沿着国际价

格线AB进行贸易,B国出口C′D的Y产品,换取BD的

X产品,A国出口C′E的X产品,换取AE的Y产品,无

差异曲线从I移至II,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但这种提高

源于规模生产,而非资源禀赋等差异。

一国集中生产某种产品,由于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因而产生了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在贸易中受益。

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了。

说明:T0~T1为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T0~T2为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应,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T0~T3为模仿滞后,之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出口。T1~T3为两国贸易期间(因技术差距而造成)。

(2)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

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

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

发展成为动态。

图形分析:上部为创新国,下部为模仿国。

说明:在T0点创新国生产新产品,T1时出口,T2

达到出口高峰,T3时出口为0,之后开始进口;模仿国

在时开始进口,时开始生产,时达到自给,之

后开始以低成本出口。

新产品开发阶段成熟阶段大批量生产阶段衰退阶段

(3)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①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使得比较利益、H-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它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该理论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②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补充与发展。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需求相似理论并不是相互排斥。对于某个特定的产业,也许可以应用一个以上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去解释它。

三、产业内贸易的福利效应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福利增加是因为贸易品以更低的价格、更少的运输成本、保险或融资成本提供的,或者是因为贸易提供的低成本季节性产品。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福利增加主要是因为:(1)消费者从拥有可供选择的更多样化的产品中受益;(2)单位成本和价格下降,因为商品是在收益递增条件下生产的。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课程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全日制金融专业本科生,拟于大二第二学期授课。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Teaching purpose:grasp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give us a global perspective to the whole economy. The course’s basic goal is to make students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activity, grasp the basic concept of worldwide business. Teaching requirement:This course trains thinking method of student and uses ability to focus on, adopting classroom teach, case discussion, role act, classroom lecture the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together. And it encourages student's classroom to make a speech, participate in

discussing actively. 1.The quantity of the case: more than 10 logic cases, 4 comprehensive cases. Demand to upgrade a comprehensive case every academic year. 2. Multimedia teaching: PPT courseware demand and this syllabus content are totally matched.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C h a p t e r1I n t r o d u c t i o n (1 period) 1、Chapter Organization Introduction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out?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and Money 2、This Chapter presents data demonstrating the growth in trade and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is chapter also highlights and briefly discusses seven themes which arise throughout the book. These themes include: 1) the gains from trade; 2) the pattern of trade; 3) protectionism; 4),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5)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6)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7)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Students will recognize that many of the central policy debates occurring today come under the rubric of one of these themes. Indeed, it is often a fruitful heuristic to use current events to illustrate the force of the key themes and arguments which are presented throughout the text. C h a p t e r2L a b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T h e R i c a r d i a n M o d e l(3 periods) 1、Chapter Organization The Concep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 One-Factor Economy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Relative Prices and Supply Trade in a One-Factor World Box: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actice: The Case of Babe Ruth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Price After Trade The Gains from Trade A Numerical Example Box: The Losses from Non-Trade Relative Wages Misconceptions About Comparative Advantage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5391020.html,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作者:杨锦娜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 【摘要】2018年初,中美贸易差额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两国政府及学者就此发表多种言论,虽众说纷纭,然则不过两派观点:一为呼吁自由贸易,共度难关;一为贸易保护,增加本国就业。本文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以赫克谢尔、俄林的H—O模型分析两国贸易发生的根源,并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和技术差距说阐述中美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为技术合作而非贸易保护。 【关键词】贸易差额;自由贸易;保护贸易;H—O模型;技术差距说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2016年的赤字降至3,770亿美元,但在2017年上升至3,750亿美元。过去几年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赤字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美国贸易伙伴。一些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很大,这表明贸易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衡的,不公平的,并且会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害。其他人则认为,这种赤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生产的变化以及广泛而复杂的供应链的出现,中国通常是出口导向型跨国公司的最终装配点。 二、用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二)中美贸易实证分析 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制成品之间的贸易为主,下表为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资本~劳动比。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国家从2009-2017年的资本~劳动比,很显然,美国的资本~劳动比大于中国的资本~劳动比,美国的资本要素更丰裕,因此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要素丰裕,其要素生产的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三、中美贸易发展的长期结果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用表格资料加以说明: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3-1)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 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 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点说明 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2)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xx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总结: 由以上假设可知, 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 能力的差异。 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 差异(图示,见图3-3,图3-4)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如图3-5所示: p A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一、名词解释 1、要素密集度 2、要素丰裕度 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4、里昂惕夫悖论 5、要素密集度颠倒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______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______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三、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包括______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2、假定每单位A 产品的生产需要20 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每单位B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 单位土地, 外国有400 单位劳动与500 单位土地,根据H-O 理论可知______ 。 A. 本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B. 本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C. 外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D. 外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四、判断题 1、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若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里昂惕夫悖论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3、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贸易便不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4、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人会比技术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5、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的。 五、计算题 1、假设仅有劳动力和土地良种生产要素,A国拥有800万英亩土地和200万个劳动力,B 国有200万英亩土地和40万个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占甲商品生产总成本的80%,占乙商品生产总成本的20%,那么: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为什么? (2)哪个国家会出口甲商品?哪个国家出口乙商品?为什么? 六、论述题 1.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试比较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教案 导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 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 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模型 (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

经典教案系列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讲义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 开放经济:是指一国与其外部世界有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或者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基本内容: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每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评价:首先,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在所有产品上可能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其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该理论无法说明交换两种产品时内在等价的要求是什么。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基本内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有以下几个假设(简称2×2×1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在此基础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改进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具体来说,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即都具有绝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相对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2.在说明国际贸易原因时,生产要素禀赋论分析了各国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别,进而分析了 () A.环境的差别 B.成本的差别 C.贸易的差别 D.收益的差别 3.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C、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D、引进资本要素,输出劳动要素 4.里昂惕夫之谜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 B、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 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5.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D.xx 6.xx—xx理论说明()。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 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D.国际市场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 7.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8.假设要素密集度用k表示(k=K/L),如果X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x大于Y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y,则X是密集型产品,Y是密集型产品。()。 A.X、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B.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C.X、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D.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 A.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B.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在xx-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在要素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0.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有()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H-O模型的提出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其出发点有两个: 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 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 贸易问题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国际经济学论文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3 (期中)课程论文 题目: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104 姓名:郭守林 学号: 03 完成日期: 2012 年 5 月 12 日 二○一二年五月十二日

以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美贸易问题 郭守林 (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中国加入WTO六年后,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最惠国 待遇、知识产权、入世谈判、市场准入等已经得到了解决或者不再被过多地关注,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中美贸易差额问题却使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局势。此贸易摩擦问题却逐渐成为了的新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就此问题回归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寻求贸易差额的解决途径,以便更好地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贸易摩擦; H-O模型;贸易对策 一、贸易摩擦问题现状 据,自奥巴马就职以来,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其重要的贸易摩擦概览如下:2009年6月美国对中国实施“轮胎特保案”,2009年11月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双方”关税,2009年11月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至16%的关税,2010年1至2月往来反倾销案10多宗,2010年3 月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施压,2010年3月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由此可见,中美贸易的摩擦正在逐步升级。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近年来中美贸易状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 二、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中美贸易根源 本文在分析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在回归贸易事情的基础上,利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解释和剖析。 1.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即H-O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其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下,提出了: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同时,该模型也显示了以下内容——发生贸易的基础为: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进行

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一节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 ?基本分析工具 ?等产量线:获得一定产出所需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等成本线:生产某一商品相同成本下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生产者均衡(K/L)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实物定义:(TK/TL)A<(TK/TL)B ?价格定义:(w/r)A< (w/r)B ?注:①与同一对象比较,一国只能有一种丰裕要素。②判断说明“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国家大小、要素的绝对数量、以及与比较的对象均没有关系”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K/L)X< (K/L)Y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假设 ?内容: ?H-O定理(模型)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基本假设 1、2 x 2 x 2 模型 2、技术水平相同 3、要素同质,且仅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 4、A国L丰,B国K丰;商品X为L密,Y为K密 5、规模收益不变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7、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 8、两国消费偏好相同且不变 9、两国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10、两国均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且贸易是平衡的 H-O定理 ?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虽然要素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但只要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发展,那么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一致,绝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 罗伯津斯基定理*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其它产品的产量。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 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和俄林 (Bertil Ohlin )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O定理)。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 =△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重商主义、绝对利益、比较利益、提供曲线、贸易条件。 重商主义:是流行于17、18世纪西欧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zero-sum game,一方得益,一方受损)”,一个国家只有当其他国损失时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因此,他们鼓吹经济民族主义,主张管制进口,奖励出口,政府对所有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管制。 绝对利益: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过就可以通过专业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教案导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 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 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 模型 (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与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 (2)两种产品——棉布与粮食,生产需要土地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就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与要素市场都就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与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与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 )1 (w/r )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 )的确定 等产量线CC 与FF 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与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5课时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4课时 第四章供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4课时 第五章要素禀赋与H--O理论6课时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3课时 1

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2课时 第八章贸易壁垒----关税4课时 第九章非关税贸易壁垒与新保护主义4课时 第十章经济一体化: 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4课时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3课时 第十二章国际资本流通与跨国公司3课时 第十三章外汇市场与汇率4课时 第十四章国际收支平衡表3课时 第十五章国际收支的调整政策与理论3课时(宏观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政策和主要理论) 2

教学内容 3

第1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全球经济一体化、产品的国际化等概念;了解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的关系;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及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对报刊杂志上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 第二节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 第三节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 4

第五节当前的国际问题 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的关系、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当前的国际问题。 ?本章思考题: 1.找出有关国际经济学方面的文章。 2.理解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5

第一节重商主义 发端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8世纪趋向衰落。主要观点:只有金银才是财富,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源泉。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限制输入政策 促进出口措施 其它措施——保护农业,英国1660-1689年产生了谷物法;英国政府通过了《职工法》鼓励外国技工的移入;1651年英国通过了《航海法案》;奖励人口。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亚当Smith(1723-1790)的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使每一个人从事专业生产,节省与劳动没有关系的时间 6

国际经济学-第3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多项选择题 1、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或专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B、出口将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C、进口将提高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D、出口导致共同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E、进口导致共同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2、关于“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B.要素密集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C.要素丰裕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 D.要素丰裕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E.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都是个相对的概念,都要视比较对象而定。 3、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使各国相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达到均等化,然而现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 A.国际贸易远不是自由的 B.各国生产的产品并不相同 C.各国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有差异 D.国际贸易存在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 E.生产要素并非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4、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中的有关定理,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有() A、进口关税将提高进口竞争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B、进口关税将降低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C、商品的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D、商品的进口将提高进口竞争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2、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下列那个不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真正原因()A、商品价格未实现均等化 B、关税、非关税壁垒等障碍 C、运输成本的存在 D、要素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 3、根据斯托泊—萨谬尔森定理,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有() A、进口关税将提高进口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B、进口关税将降低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C、商品的出口将提高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