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堂学案第三章第二节第3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堂学案第三章第二节第3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堂学案第三章第二节第3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第3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目标导航]1.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熟记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名称和应用。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计算方法和误差分析。3.学会滴定原理的迁移应用。

【练一练】

1.书写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盐酸和NaOH溶液:H++OH-===H2O。

(2)H2SO4溶液和Ba(OH)2溶液:2H++SO2-

4+Ba2++2OH-===2H2O+BaSO4↓。

(3)盐酸和Cu(OH)2:2H++Cu(OH)2===2H2O+Cu2+。

2.常温下,判断下列酸碱混合后溶液的pH

(1)pH=3的盐酸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等于7。

(2)pH=3的盐酸与pH=11的氨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大于7。

(3)pH=3的醋酸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小于7。

3.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任何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可写为H++OH-===H2O(×)

(2)容量瓶、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都需查漏(√)

(3)量筒读数时,俯视偏大,仰视偏小(√)

一、酸碱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原理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来表示,在中和反应中,H+、OH-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是n(H+)=n(OH-);若用参加反应的c(H+)、c(OH-)来表示,其关系式

为c(H+)·V酸=c(OH-)·V碱,由此可计算c(H+),其表达式是c(H+)=c(OH-)·V碱

V酸;也可

计算c(OH-),其表达式是c(OH-)=c(H+)·V酸

V碱。由c(H

+)、c(OH-)可分别求出相应酸、

碱的浓度。

2.用0.1032mol·L-1的盐酸中和25.00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中和完成后用去盐酸27.84 mL,请你根据上述关系式计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0.114__9__mol·L-1。

3.请你根据以上原理分析,归纳总结中和滴定的概念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

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其中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常称为标准液,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常称为待测液。 二、主要仪器及使用

酸碱中和滴定所用的主要仪器是锥形瓶和滴定管。 1.滴定管分为两种:

(1)酸式滴定管:包括玻璃活塞、长玻璃管,可盛放酸性溶液、强氧化性溶液,不能盛放碱性溶液及氢氟酸。

(2)碱式滴定管:包括长玻璃管、橡皮管、玻璃球,可盛放碱性溶液。

滴定管的上端都标有规格大小、使用温度、0刻度,滴定管的精确读数为0.01__mL 。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1)检查仪器:使用前先检查滴定管活塞是否漏水。

(2)润洗仪器:在加入溶液之前,洁净的滴定管要用所要盛装的溶液润洗2~3遍。 (3)加入溶液:分别将溶液加入到相应滴定管中,使液面位于滴定管0刻度线以上2~3__mL 处。

(4)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溶液,然后调节滴定管液面使其处于某一刻度。准确读取数值并记录。 三、实验操作步骤

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步骤可以提炼为6个关键字: 1.洗(洗涤):洗涤仪器并进行检漏、润洗。

2.取(取液):向酸(碱)式滴定管中注入标准液;向锥形瓶中注入待测液,加入2~3滴指示剂。

3.滴(滴定):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向锥形瓶中先快后慢地加入标准液(后面逐滴加入),至指示剂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如由红色变为无色或红色变为橙色、无色变为粉红色等)且半分钟内不变时,停止滴定。

4.读(读数):平视滴定管中凹液面最低点,读取溶液体积。

5.记(记录):记录滴定前和滴定终点时滴定管中标准液的刻度,重复滴定2~3次将数据记入表中。

6.算(计算):以(V 终-V 始)为消耗的标准液的体积,取2~3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依据 c 待=c 标·V 标V 待

(一元酸碱)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合作探究】

1.回答滴定前准备阶段中的有关问题。

(1)酸式滴定管在使用前需检查活塞是否漏水,怎样检查?请叙述操作过程。

答案将旋塞关闭,滴定管里注满水,把它固定在滴定管夹上,放置10分钟,观察滴定管口及旋塞两端是否有水渗出,然后将旋塞旋转180°,继续观察,旋塞不渗水才可使用。

(2)在加入酸、碱反应液之前,洁净的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还要分别用所盛装的酸、碱溶液润洗2~3遍,请叙述操作方法。

答案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mL所要盛装的酸或碱溶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滴定管内壁,然后一手控制活塞(酸式滴定管轻轻转动活塞;碱式滴定管轻轻挤压玻璃球),将液

体从滴定管下部放入预置的烧杯中。

(3)滴定管怎样注液?

答案

分别将酸、碱反应液加入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中,使液面

位于0刻度以上2~3mL处,并将滴定管垂直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如图)。

(4)滴定管怎样调整起始读数?

答案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

调节活塞,使尖嘴内充满溶液(如果尖嘴处有气泡应快速放液以赶走气泡,

除去碱式滴定管胶管中气泡的方法如图),并使液面处于某一刻度,准确记

录读数。

2.回答滴定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1)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一是要准确测定反应的酸碱溶液的体积,这需要用精确度较高的实验仪器,并正确使用,确保标准液浓度的准确;二是要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这需要选用合适的指示剂,并通过颜色变化来准确判断。

(2)①酸碱中和滴定时一般选用的指示剂有酚酞和甲基橙,而不用石蕊,由于它变色范围大,且变色不灵敏。石蕊的“红色→紫色”、“紫色→蓝色”的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不利于及时、准确地作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中和的判断。最好在滴定终点时,指示剂应由浅变深,这样视觉灵敏,误差小。

②酸碱中和滴定时指示剂的选择

3.怎样进行滴定操作

4.试根据以上问题概括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 答案(1)“六字”概括:洗→取→滴→读→记→算。 (2)“口诀”记忆:

酸式碱式莫混用,读数视线要水平; 充满尖嘴不留气,液面不要高于零; 适量滴加指示剂,初始读数要记清; 左手慢慢旋活塞,右手旋摇锥形瓶; 两眼紧盯待测液,颜色突变立即停; 记下刻度来计算,中和滴定操作完。

5.反应终点与滴定终点的pH 相差较大,为什么用中和滴定的方法还可以准确测定酸或碱的浓度? 答

在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 会发生变化,对于强酸强碱的反应,开始时由于被中和的酸或碱浓度较大,加入少量的碱或酸对其pH 的影响不大。当反应接近终点(pH ≈

7)时,很少量(一滴,约0.05mL)的碱或酸就会引起溶液pH 突变(如下图所示)。

一、酸碱中和滴定及误差分析

【例1】在中和滴定操作过程中,有以下各项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实验误差,用“偏高”、“偏低”或“无影响”等填空:

(1)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润洗,使滴定结果________。 (2)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又用待测溶液润洗,使滴定结果________。

(3)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在滴定前尖嘴处有气泡,滴定过程中气泡消失,使滴定结果________。

(4)滴定前平视,滴定终点俯视,使滴定结果________。

(5)用NaOH 溶液滴定盐酸(酚酞作指示剂),当加入一滴NaOH 溶液时溶液呈浅红色,此时便停止滴定,使滴定结果________。

(6)用含Na 2O 杂质的NaOH 固体来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用于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使测得盐酸的浓度________。

(7)用含Na 2CO 3杂质的NaOH 固体来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用于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使测得盐酸的浓度________。

(8)洗涤锥形瓶时,误把稀食盐水当作蒸馏水,然后用锥形瓶装待测的盐酸,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时,对测得的结果________。

解析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的依据是c 待=c 标·V 标

V 待,若向待测溶液(置于锥形瓶)中滴加标准溶液

(置于滴定管),则由V 标来分析实验误差。

(1)滴定管装液前未用标准溶液润洗,会使标准溶液被冲稀,导致所耗V 标偏大,使测定的 c 待偏高。

(2)锥形瓶装液前用待测溶液润洗,会使锥形瓶内待测的溶质增加,导致所耗V 标偏大,使测定的c 待偏高。

(3)气泡的体积计入了标准溶液,结果偏高。

(4)滴定终点俯视读数,将终点读数V2读小了,V标偏低因而c待偏低。

(5)终点判断提前(应保持半分钟不褪色),结果偏低。

(6)NaOH中含有Na2O,则标准溶液的浓度已经偏高(62gNa2O相当于80gNaOH),因而所需滴入的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测得结果偏低。

(7)把标准溶液视为Na2CO3溶液,由于53gNa2CO3相当于40gNaOH,所以中和相同量的盐酸所需Na2CO3溶液的体积比NaOH溶液的体积大,使V标偏高,结果偏高。

(8)食盐水对结果无影响。

答案(1)偏高(2)偏高(3)偏高(4)偏低(5)偏低(6)偏低(7)偏高(8)无影响

【题后归纳】

【特别提醒】对于仰视、俯视所造成的读数误差,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来理解和记忆。如图是对量筒和滴定管进行仰视、俯视读数的模拟图。其共同点在于:俯视时液面位于读取刻度的下方;仰视时液面位于读取刻度的上方(记住“俯下仰上”)。对于滴定管,仰视所读的值比平视大,俯视所读的值比平视小,

而量筒则正好相反。滴定终点时的错误读数所造成的误差可简记为“仰高俯低”(假定滴定前读数正确)。

1用中和滴定法测定烧碱的纯度,若烧碱中不含有与酸反应的杂质,试根据实验回答: (1)准确称取烧碱样品4.1g ,所用的主要仪器是______。

(2)将样品配成250mL 的待测液,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10.00mL 待测液,用________量取注入________中。

(4)用0.2010mol·L -1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烧碱溶液,滴定时左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手________,两眼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滴定终点。 (5)根据下列数据,计算待测烧碱溶液的浓度:________。

(6)根据上述数据,计算烧碱的纯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由于碱式滴定管调零时仰视读数,使计算出的烧碱溶液浓度与实际浓度比较________。 A .偏高B .准确

C .偏低

D .可能偏高或偏低 答案(1)药匙、托盘天平、小烧杯

(2)小烧杯、玻璃棒、25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3)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管)锥形瓶

(4)旋转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摇动锥形瓶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5)0.4020mol·L -1(6)98%(7)A

解析(1)取用固体时用到药匙;称量固体时用到托盘天平,由于NaOH 具有强的腐蚀性和吸水性,称量时不能直接放到滤纸上,要放到小烧杯中称量。

(2)将样品配成250mL 的待测液的过程,就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的仪器有小烧杯、玻璃棒、25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

(3)取10.00mL 待测液,可用碱式滴定管来量取,也可使用移液管来量取,应将待测液注入锥形瓶中。

(4)滴定过程中,滴定时左手旋转酸式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地摇动锥形瓶,两眼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定终点。 (5)V [NaOH(aq)]=10.00mL ,V [HCl(aq)]

=[(20.40mL -0.50mL )+(24.10mL -4.00mL )]2

=20.00mL ,根据:c (NaOH)·V [NaOH(aq)]=c (HCl)·V [HCl(aq)],则:c (NaOH)=0.4020mol· L -

1。

(6)样品中m (NaOH)=0.4020mol·L -1×0.250L ×40g ·mol -1=4.02g ,则烧碱的纯度为4.02g 4.1g ×

100%=98%。

(7)读碱式滴定管开始刻度时仰视,使V (NaOH)=(V 2-V 1)的值偏小,实际取用的V (NaOH)偏大,耗用的V (HCl)增多,使计算出的烧碱溶液浓度偏高。 二、酸碱中和滴定的迁移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滴定

【例2】某工厂废水中含游离态氯(即含有氯分子Cl 2),通过下列实验测定其浓度: ①取废水样10.0mL 于锥形瓶,加入10.0mLKI 溶液(足量),滴入指示剂2~3滴。 ②

取一滴定管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洗净,然后就注入0.01mol·L -1的Na 2S 2O 3标准液,调整液面,记下读数。 ③

将锥形瓶置于滴定管下进行滴定,发生的反应为I 2+2Na 2S 2O 3===2NaI +Na 2S 4O 6(Na 2S 4O 6溶液为无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加入的指示剂是________。 (2)步骤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

当待测液由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色且30s 不再变化即达终点,若耗去Na 2S 2O 3溶液20.00mL ,则废水中Cl 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4)按照上述实验操作,最后会导致所测得的Cl 2的物质的量浓度会比实际浓度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5)若读Na 2S 2O 3溶液的体积不规范,没有平视,滴定前仰视,滴定后又俯视,最后会导致所测得的Cl 2的物质的量浓度会比实际浓度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答案(1)淀粉溶液(2)Cl 2+2I -===I 2+2Cl - (3)蓝无0.01mol·L -1(4)偏大(5)偏小

解析(1)①中由于Cl 2把I -

氧化成I 2,淀粉遇I 2变蓝,所以应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2)离子方程式为Cl 2+2I -

===I 2+2Cl -

(3)根据I 2+2Na 2S 2O 3===2NaI +Na 2S 4O 6可知,当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时即达滴定终点

Cl 2~I 2~2Na 2S 2O 3

20.00×10-

3L ×0.01mol ·L -

1

1.000×10-

4mol =2.000×10-

4mol

所以c (Cl 2)=1.000×10-4mol 10.00×10-3L

=0.01mol·L -1。

(4)由于没有润洗滴定管,造成Na 2S 2O 3溶液的浓度减小,所耗Na 2S 2O 3溶液的体积偏大,所得Cl 2的浓度偏大。

(5)由于读出的Na 2S 2O 3溶液的体积偏小,造成计算所得Cl 2的浓度偏小。

【题后归纳】氧化还原滴定三要点

1.原理: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还原性或氧化性,但能与某些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的物质。 2.试剂:常见的用于滴定的氧化剂有KMnO 4、K 2Cr 2O 7等;常见的用于滴定的还原剂有亚铁盐、草酸、维生素C 等。

3.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指示剂有三类。a.氧化还原指示剂,b.专用指示剂,如在碘量法滴定中,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标准溶液变蓝;c 自身指示剂,如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时,滴定终点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变

2市场上销售的某种食用精制盐的配料是食盐、碘酸钾、抗结剂,碘含量(以碘计)是20~50mg·kg -1。已知:I 2+2S 2O

2-3

===2I -+S 4O2-6。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 a .准确称取W g 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 .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 溶液,使KIO 3与KI 反应完全;

c .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

10-3mol·L -1的Na 2S 2O 3溶液10.00mL ,恰好反应完全。 填写下列空白:

(1)判断c 中恰好反应完全的依据是________。 (2)b 中反应所产生的I 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

(3)根据以上实验,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________mg·kg -1(用含W 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变色(2)1.0×10-5(3)4.2×102W

解析I 2的淀粉溶液呈蓝色,向其中逐滴加入Na 2S 2O 3溶液,随着I 2的消耗,溶液蓝色逐渐变浅,当加入一滴Na 2S 2O 3溶液使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时,Na 2S 2O 3与I 2恰好反应完全,达到滴定终点,可依据Na 2S 2O 3与I 2的反应及KIO 3与KI 的反应计算I 2的物质的量和精制盐的碘含量。

由I 2+2S 2O 2-3===2I -

+S 4O 2-6得: n (I 2)=2.0×10-

3mol ·L -1×

10.00mL 1000mL·L -1×12

=1.0×10-

5mol 。

由5KI +KIO 3+3H 2SO 4===3K 2SO 4+3I 2+3H 2O 得:

n (KIO 3)=13×1.0×10-

5mol 。

故精制食盐中碘含量为

13

×1.0×10-5mol×127g·mol -1×1000mg·g -1Wg 1000g·kg -1

=4.2×102W

mg ·kg -

1。

1.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 A .酸与碱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 .溶液呈现中性

C .酸与碱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D .酸所能提供的H +与碱所能提供的OH -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D

解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可知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酸所能提供的H +

与碱所能提供的OH -

的物质的量相等。

2.现用0.10mol·L -1HCl 溶液滴定10mL0.05mol·L -1NaOH 溶液,若酸式滴定管未润洗,达到终点时所用盐酸的体积应是() A .10mLB .5mL C .大于5mLD .小于5mL 答案C

解析用0.10mol·L -

1HCl 溶液滴定10mL0.05mol·L -

1NaOH 溶液正好需5mLHCl 溶液。现盐酸

被稀释,其浓度小于0.10mol·L -

1,故中和NaOH 所需盐酸的体积大于5mL 。

3.用已知浓度的NaOH 溶液测定某H 2SO 4溶液的浓度,从下表中选出正确的选项()

答案D

解析此题考察中和滴定的一部分操作和滴定管结构,若锥形瓶装入一定体积NaOH溶液(标准液),则滴定管内装H2SO4溶液,选用酸式滴定管。若锥形瓶中装入一定体积H2SO4溶液(待测液),则滴定管内装NaOH溶液,选用碱式滴定管。

4.如图是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10mL一定

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的滴定图像,依据图像推出盐酸和NaO

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下表内各组中的()

答案D

解析由图像可知,30mLNaOH溶液恰好中和10mL盐酸,则3c(NaOH)=c(HCl),表中A、D组属此种情况,但A组中c(HCl)=0.12mol·L-1,c(H+)=0.12mol·L-1,pH<1,不符合图像;D组中c(HCl)=0.09mol·L-1,pH>1,加入20mLNaOH后溶液的c(H+)=0.09mol·L-1×0.01L-0.03mol·L-1×0.02L

=1×10-2mol·L-1,pH=-lg(1×10-2)=2,正

0.01L+0.02L

好符合题意。

[基础过关]

一、滴定管的使用

1.准确量取25.00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0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

答案C

解析准确量取25.00mL液体,要用滴定管,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用酸式

滴定管。

2.有一支50mL酸式滴定管,其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10.0mL刻度处,把滴定管中的溶液全部流下排出,盛接在量筒中,量筒内溶液的体积是()

A.大于40.0mLB.40.0mL

C.大于10.0mLD.10.0mL

答案A

解析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满刻度在下(量筒的刻度与此相反),满刻度以下还有一段空间没有刻度,因此,将装到10.0mL刻度处的溶液全部放出,除有10.0mL刻度处到50.0mL刻度处之间的40.0mL溶液放出外,还有满刻度以下的溶液也一并放出,其总量超过40.0mL。

3.某学生用碱式滴定管量取0.1mol·L-1的NaOH溶液,开始时仰视液面

读数为1.00mL,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1.00mL,该同学

在操作中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00mLB.小于10.00mL

C.等于10.00mLD.等于11.00mL

答案A

解析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量取NaOH溶液,开始时仰视液面使读数偏大,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液面使读数偏小,滴定前后刻度差为10.00mL,但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偏大。二、中和滴定操作

4.下面是关于酸碱中和实验操作的叙述:①取一锥形瓶,用待测NaOH溶液润洗两次②在锥形瓶中加入25mL待测NaOH溶液③加入几滴石蕊溶液作指示剂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洗涤干净⑤直接往酸式滴定管中注入标准酸溶液,进行滴定⑥左手旋转滴定管的玻璃活塞,右手不停摇动锥形瓶⑦两眼注视着滴定管内盐酸溶液液面下降,直至滴定终点。文中所述操作有错误的序号为() A.④⑥⑦B.①⑤⑥⑦

C.③⑤⑦D.①③⑤⑦

答案D

解析锥形瓶不用待测液润洗,①错;石蕊变色不明显,不易观察颜色,在酸碱中和滴定时一般不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③错;滴定管使用前要润洗,⑤错;滴定过程中眼睛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⑦错。

5.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加入已知浓度的盐酸

B.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用NaOH溶液润洗后再加入待测液

C.滴定时,没有逐出滴定管下口的气泡

D.读数时,视线与滴定管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D

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下端连有橡皮管的滴定管为酸式滴定管

B.在进行滴定时,左手操作锥形瓶,右手操作滴定管

C.滴定前应排除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

D.滴定过程中两眼应注意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

答案C

解析A选项中所指滴定管是碱式滴定管;B选项中应右手操作锥形瓶,左手操作滴定管;D 选项,滴定过程中两眼应观察锥形瓶内颜色变化。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图示仪器Ⅰ准确量取25.00mL酸性KMnO4溶液

B.装置Ⅱ可用于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盐酸的实验

C.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待装液润洗2~3次

D.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答案C

解析酸性KMnO4溶液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A项不正确;NaOH溶液不能盛装在酸式滴定管中,B项不正确;中和滴定时滴定管需用待装液润洗,而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C 项正确,D项不正确。

三、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8.用标准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操作不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用蒸馏水洗净酸式滴定管后,装入标准盐酸进行滴定

B.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NaOH溶液润洗,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C.用碱式滴定管取10.00mLNaOH溶液放入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再加入适量蒸馏水进行滴定

D.用酚酞作指示剂滴至红色刚变无色时即停止加盐酸

答案C

9.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选用酚酞作指示剂,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的是()

A.酸式滴定管未润洗就装标准液滴定

B.锥形瓶未用待测液润洗

C.读取标准液读数时,滴前仰视,滴定到终点后俯视

D.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答案C

解析A项,标准液被管壁附着的水稀释,使标准液用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B项,不影响锥形瓶内NaOH溶质的量,标准液用量不变,测定结果不受影响;C项,滴前仰视,读数偏大;滴定终点俯视,读数偏小,因此标准液用量少了,测定结果偏低;D项,滴定后,原先气泡占据的体积充满标准液,使标准液用量偏多,测定结果偏高。

10.以酚酞溶液作指示剂,对某新制NaOH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则该新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c(mol·L-1)计算合理的是()

A.c=0.01×(V1+V2+V3)/(3×20)

B.c=0.01×(V1+V2)/(2×20)

C.c=0.01×(V1+V3)/(2×20)

D.c=0.01×V1/20

答案B

解析②20mLNaOH溶液中加入10mLH2O,其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只要仍用20mL来进行计算,仍可得正确值;③敞口隔夜放置的NaOH溶液已发生反应生成部分Na2CO3溶液,用酚酞作指示剂,消耗盐酸的量将发生改变。

[能力提升]

11.某学生用0.2000mol·L-1的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如下:

①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并立即注入NaOH溶液至“0”刻度线以上;

②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处充满液体;

③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线以下,并记下读数;

④移取20.00mL待测液注入洁净的还存有少量蒸馏水的锥形瓶中,并加入3滴酚酞溶液;

⑤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步骤有错误的是______(填编号)。若测定结果偏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配制标准溶液的固体NaOH中混有KOH杂质

B.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C.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后再用未知液润洗

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2)判断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是某次滴定时的滴定管中的液面,其读数为________mL。

(4)根据下列数据,请计算待测盐酸的浓度:________mol·L-1。

答案(1)①ABCD

(2)滴入最后一滴NaOH 溶液时,溶液刚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3)22.60(4)0.2000

解析(1)①碱式滴定管应润洗。 (4)V 1=20.40mL -0.40mL =20.00mL V 2=24.10mL -2.00mL =22.10mL V 3=24.00mL -4.00mL =20.00mL 应舍去第二次数据

c (HCl)=20.00mL×0.2000mol·L -120.00mL =0.2000mol·L -

1。

[拓展探究]

12.乙二酸俗名草酸,下面是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草酸晶体(H 2C 2O 4·x H 2O)进行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该组同学的研究课题是:探究测定草酸晶体(H 2C 2O 4·x H 2O)中的x 值。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查询得,草酸易溶于水,水溶液可以用酸性KMnO 4溶液进行滴定: 2MnO -4+5H 2C 2O 4+6H +===2Mn 2++10CO 2↑+8H 2O 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滴定的方法测定x 值。

①称取1.260g 纯草酸晶体,将其制成100.00mL 水溶液为待测液。 ②取25.00mL 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适量的稀H 2SO 4。

③用浓度为0.1000mol·L -1的酸性KMnO 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达到终点时消耗10.00mL 。

(1)滴定时,将酸性KMnO 4标准液装在如图中的____________(填“甲”或“乙”)滴定管中。 (2)本实验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数据,求得x =________。

讨论:①若滴定终点时俯视滴定管刻度,则由此测得的x 值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 ②

若滴定时所用的酸性KMnO 4溶液因久置而导致浓度变小,则由此测得的x 值会________。 答

(1)甲(2)当滴入最后一滴酸性KMnO 4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2①偏大②偏小

解析(1)因为酸性KMnO 4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橡胶管,故应用酸式滴定管盛装。(2)可利用酸性KMnO 4溶液自身的颜色作为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当达到滴定终点时,再滴加酸性KMnO 4溶液时,溶液将由无色变为紫红色。(3)由题给化学方程式及数据可知,1.260g 纯草酸晶体中含H 2C 2O 4的物质的量为0.1000mol·L -1×10.00mL ×10-3L ·mL -1×52×100mL 25mL =

0.0100mol ,则1.260gH 2C 2O 4·x H 2O 中含H 2O 的物质的量为

1.260g -0.0100mol×90g·mol -1

18g·mol -1=0.0200mol ,则x =2。若滴定终点时俯视滴定管读数,则所得消耗酸性KMnO 4溶液的体积偏小,由此所得n (H 2C 2O 4)偏小,则n (H 2O)偏大,x 偏大;同理,若酸性KMnO 4溶液变质,则消耗其体积偏大,所得x 值偏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经典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题(A卷) (45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利用潮汐能发电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 未来氢气将作为新能源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氢气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 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 H2在Cl2中燃烧⑥弱酸电离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一定有化学键的变化B.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 C.一定有物质状态的变化D.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25℃、101 kPa下,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 == 2H2O(1) △H=―285.8kJ/mol B.2H2(g)+ O2(g) == 2H2O(1) △H=+571.6 kJ/mol C.2H2(g)+O2(g) == 2H2O(g) △H=―571.6 kJ/mol D.H2(g)+1/2O2(g) == H2O(1) △H=―285.8kJ/mol 6.热化学方程式C(s)+H2O(g) ==CO(g)+H2(g);△H =+131.3kJ/mol表示()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7.已知25℃、101kPa条件下: 4Al (s) + 3O2 (g) == 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4Al (s) +2O3 (g) ==2Al2O3 (s) △H = -3119.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测试题(经典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测试题(A 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6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7-10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5分,共50分。) 1. 用水稀释0.1mol/L 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 O H NH () OH (23?-c c B . ) OH ()O H NH (23-?c c C .c (H +)和c (OH -)的乘积 D .OH -的物质的量 2. 某学生的实验报告所列出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 A .用10mL 量筒量取7.13mL 稀盐酸 B .用托盘天平称量25.20g NaCl C .用广泛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 为2.3 D .用25mL 滴定管做中和滴定时,用去某浓度的碱溶液21.70mL 3. 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 .AlCl 3 B .KHCO 3 C .Fe 2(SO 4)3 D .NH 4HCO 3 4. 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①NaOH 固体 ②H 2O ③NH 4Cl 固体 ④CH 3COONa 固体 ⑤NaNO 3固体 ⑥KCl 溶液 A .②④⑥ B .①② C .②③⑤ D .②④⑤⑥ 5. 在25℃时,100mL 0.4mol/L 的盐酸与等体积0.6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 值为 A .6 B .5 C .12 D .13 6.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HCO 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HCO 3-+H 2O H 3O ++CO 32- B.H 2SO 3的电离方程式H 2SO 32H ++SO 32- C .CO 32-的水解方程式:CO 32-+2H 2O H 2CO 3+2OH - D.CaCO 3的电离方程式:CaCO 3 Ca 2++CO 32- 7. 氢氰酸(HCN )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 ) A .1mol/L 该酸溶液的pH 约为3 B .HCN 易溶于水 C .10mL 1mol/L HCN 恰好与10mL 1mol/L NaOH 溶液完全反应 D .在相同条件下,HCN 溶液的导电性比一元强酸溶液的弱 8..下列溶液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pH=2的HA 溶液与pH=12的MOH 溶液任意比混合: c (H +) + c (M +) == c (OH -) + c (A -) B .pH 相等的CH 3COONa 、NaOH 和Na 2CO 3三种溶液: c (NaOH)<c (CH 3COONa)<c (Na 2CO 3) C .物质的量浓度相等CH 3COOH 和CH 3COONa 溶液等体积混合: c (CH 3COO -) +2c (OH -) == 2c (H +) + c (CH 3COOH) D .0.1mol ·L -1的NaHA 溶液,其pH=4:c (HA -)>c (H +)>c (H 2A)>c (A 2-) 9. 盐酸、醋酸、纯碱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NaHCO 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 ,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 - 23和OH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创新设计》电子教案学案3-1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时间:30分钟) 考查点一晶体与非晶体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C.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晶体、非晶体均具有固定的熔点 解析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微粒在空间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B项错误;晶体所具有的规则几何外形、各向异性是其内 微粒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有些人工加工而成的固体也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A项错误,C项正确;晶体具有固 定的熔点而非晶体不具有固定的熔点,D项错误。 答案 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是由Na2SiO3、CaSiO3和SiO2熔合成的晶体

B.水玻璃在空气中不可能变浑浊 C.水泥在空气和水中硬化 D.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玻璃 解析玻璃是由Na2SiO3、CaSiO3和SiO2熔合成的混合物,是玻璃体不是晶体,故A项错;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发生反应:Na2SiO3 +CO2+H2O===Na2CO3+H2SiO3↓,故B项错;水泥的硬化是水泥的重要性质,是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石英而不是玻璃,故D项错。 答案 C 3.关于晶体的自范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破损的晶体能够在固态时自动变成规则的多面体 B.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 C.圆形容器中结出的冰是圆形的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D.由玻璃制成规则的玻璃球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解析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的性质,这一适宜条件一般指的是自动结晶析出的条件,A 项所述过程不可能实现;C选项中的圆形并不是晶体冰本身自发形成的,而是受容器的限制形成的;D项中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 B 4.如图是a、b两种不同物质的熔化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是晶体②a是非晶体③b是晶体④b是非晶体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由图a来分析,中间有一段温度不变但一直在吸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2.3.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学案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 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此时,c(N2)增大,v正增大,c(NH3)不变,v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c(N2)减小,v正减小,c(NH3)增大,v逆增大,最终v正=v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1)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2)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 探究点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2. - - 3. 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图中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①反应物A或B浓度增大;②生成物C浓度减小;③生成物C浓度增大;④反应物A或B浓度减小。 (2)上述各图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如何? 答案①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③④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1)c(反应物)增大或c(生成物)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c(反应物)减小或c(生成物)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习题(附答案)

二、习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化学变化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B.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多少与其反应物的质量有关 D.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的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焓变是指1 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B.当反应放热时ΔH>0,当反应吸热时ΔH<0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 3.下列过程能肯定是放热反应的是(A) A.燃烧B.分解C.凝华D.溶解 4.下列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是(D)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D.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 5.对于放热反应:2H2(g)+O2(g)=2H2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比产物H2O稳定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仅指反应放出的热量 B.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的个数C.所有的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D.热化学方程式中分子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分数 7.已知1 mol白磷转化成红磷,放出18.39 kJ的热量,又知:P4 (白,s)+ 5O2(g)===2P2O5(s) ΔH1, 4P(红,s)+5O2(g)===2P2O5(s)ΔH2 。则ΔH1和ΔH2的关系正确的是(B) 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无法确定 8.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C) ①C(s)+O2(g)=CO2(g)ΔH1,C(s)+O2(g)=CO(g)ΔH2 ②S(s)+O2(g)=SO2(g)ΔH3,S(g)+O2(g)=SO2(g)ΔH4 ③H2(g)+O2(g)=H2O(l)ΔH5,2H2(g)+O2(g)=2H2O(l)ΔH6 ④CaCO3(s)=CaO(s)+CO2(g)ΔH7,CaO(s)+H2O(l)=Ca(OH)2(s)ΔH8 A.①B.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在25 ℃、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下 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B) A. CH3OH(l)+O2(g)=CO2(g)+2H2O(l) ΔH=+725.76 kJ·mol-1 B.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 C.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725.76 kJ·mol-1 D.2CH3OH(l)+3O2(g)===2CO2(g)+4H2O(l) ΔH=+1451.52 kJ·mol-1 10.含20.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出28.7 kJ热量,下列 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D)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学案设计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认识官能团的结构,微观分析有机物的类别,体会与宏观分类的差异,多角度认识有机物。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能根据碳原子的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相关概念辨析 (1)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都是脂环化合物。 (2)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都是芳香化合物。 (3)环状化合物还包括杂环化合物,即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原子,如氧原子(如

呋喃)、氮原子、硫原子等。 (4)链状烃通常又称脂肪烃。

例 1有下列7种有机物,请根据元素组成和碳的骨架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⑥ (1)属于链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环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 (3)属于脂环化合物的是________。 (4)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 答案(1)④⑤(2)①②③⑥⑦(3)①③⑥(4)②⑦ 【考点】按碳的骨架分类 【题点】环状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1)烃类物质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4烷烃 CH2===CH2碳碳双键烯烃 CH≡CH—C≡C—碳碳三键炔烃 芳香烃 (2)烃的衍生物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3CH2Br —Br 溴原子卤代烃 CH3CH2OH —OH 羟基醇 —OH 羟基酚 CH3—O—CH3醚键醚CH3CHO —CHO 醛基醛 羰基酮 CH3COOH —COOH 羧基羧酸 酯基酯 —NH2氨基 氨基酸 —COOH 羧基 酰胺基酰胺 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4.2《化学电源》学案(1)

第二节化学电源 [目标要求] 1.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2.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3.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一、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常用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Zn 正极:MnO2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 负极:Zn 正极:Ag2O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电 极 反 应 正极 2MnO2+2e-+ 2H2O===2MnOOH+2OH- Ag2O+2e-+H2O===2Ag+ 2OH- 负极Zn-2e-+2OH-===Zn(OH)2Zn+2OH--2e-===Zn(OH)2总反应式 Zn+2MnO2+ 2H2O===2MnOOH+ Zn(OH)2 Zn+Ag2O+ H2O===Zn(OH)2+2Ag 2.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Pb 正极:PbO2 电解质溶液:H2SO4溶液 负极:H2 正极:O2 电解质:酸性电解质 电 极 反 应 正极 PbO2(s)+SO2-4(aq)+4H+ (aq)+2e-===PbSO4(s)+ 2H2O(l) O2+4H++4e-===2H2O 负极 Pb(s)+SO2-4(aq)-2e- ===PbSO4(s) 2H2-4e-===4H+总反应式 Pb(s)+PbO2(s)+ 2H2SO4(aq)===2PbSO4(s)+ 2H2O(l) 2H2+O2===2H2O 知识点一化学电池 1.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碱性 锌锰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MnO2+ H2O===ZnO+Mn(OH)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新)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人教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章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 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混和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2物质单质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如HCl、NaOH、NaCl、BaSO 4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纯净物电解质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如HClO、NH·HO、Cu(OH)、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 质都是化合物②SO、NH、CO等属于非电解质232化合物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 232HO (2) BaSO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全部电离,……HO、CCl、CH=CH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 分有机物。如SO、CO、C 非电解质:44123622462故BaSO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4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 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5、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 +-]/[AB] +B][ B Ki=[ A表示方法:ABA6、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 H SO>H PO>HF>CHCOOH>HCO>H S>HClO 23233432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c[OH]·水的离子积:K = c[H W+--7+--14 ] = 1*10· mol/L ; K = [H[OH25℃时, [H]]=[OH] =10W注意:K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值一定 WW K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W2、水电离特点:(1)可 逆(2)吸热(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4 =1*10 K:抑制水的电离①酸、碱W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 离是吸热的)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步步高全套学案课件第一章 重难点专题突破 2

2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集锦 1.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 (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反应越容易发生,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性逐渐减弱 (5)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6)原电池反应中的正负极:两金属同时作原电池的电极,负极的金属性较强。 (7)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但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如Mg(3s 2为全充满状态,稳定)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 的第一电离能。 (8)元素电负性越小,元素失电子能力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 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 (1)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容易跟H 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例如,Cl 2+2KI===2KCl +I 2,说明Cl 的非金属性大于I 。 (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5)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数值越大,表明元素失电子的能力越弱,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但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如I 1(P)>I 1(S),但非金属性:P

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4.2化学电源 学案

放电 充电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班级: 姓名: 组别: 【 学习目标】 1、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重点】 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知识梳理】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 料电池等几大类。 1、 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 如: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1)碱性锌锰电池,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反应: 负极(Zn ): 正极(MnO 2): 总反应: (2)锌银电池的负极是Zn ,正极是Ag 2O ,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总反应如下: Zn + Ag 2O = ZnO + 2Ag 则:负极( ): 正极( ): 2、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Pb (s)+ PbO 2(s) +2H 2SO 4(aq) 2PbSO 4(s) +2H 2O(l) ①其放电电极反应: 负极( ): 正极( ): ②其充电反应是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则电极反应: (电化学上规定: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阴极: 阳极: 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持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 的化学电源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 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括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 如:氢氧燃料电池。 ①酸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②碱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除H 2外,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均可作燃料电池的燃料;除纯氧气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3、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要点精讲 1、焓变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的外观特征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从外观上看,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发生。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但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能量变化体现出来,如光能、电能等。 (2)反应热的定义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反应热。通常用符号Q表示。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即为该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的定义 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改变,称为焓变,符号ΔΗ。 ΔΗ=Η(反应产物)—Η(反应物) 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如果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应物的焓,说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产物具有的总能量,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才能生成生成物,反应必须吸热才能进行。即当Η(生成物)>Η(反应物),ΔΗ>0,反应为吸热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测试题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共48分)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平均每n个水分子中只有1个水分子发生了电离,则n的值是()A.1×10-14B.55.6×107C.107D.55.6 2.下列溶液一定是碱性的是()A.pH=8的某电解质的溶液 B.c(OH-)>1×10-7mol/L C.溶液中含有OH-D.溶液中c(OH-)>c(H+) 3.已知某温度下,四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 a(HCN)=6.2×10-10mol/L、K a(HF)=6.8×10-4 mol/L、K a(CH3COOH)=1.8×10-5mol/L、K a(HNO2)=6.4×10-6mol/L。物质的量浓度都为0.1 mol/L 的下列溶液中,pH最小的是()A.HCN B.CH3COOH C.HF D.HNO2 4.0.1 mol/L K2CO3溶液中,若使c(CO32-)更接近0.1 mol/L,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少量盐酸B.加KOH固体C.加水D.加热 5.在已达到电离平衡的0.1mol/L的醋酸溶液中,欲使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同时使溶液的pH 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少量盐酸B.加热C.加少量醋酸钠晶体D.加少量水6.将足量的BaCO3粉末分别加入下列溶液中,充分溶解至溶液饱和。各溶液中Ba2+的浓度最小的为()A.10 mL 0.2 mol/LNa2CO3溶液B.40 mL水 C.50 mL 0.01 mol/L 氯化钡溶液D.100 mL 0.01 mol/L盐酸 7.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②用蒸馏水洗涤玻璃仪器;③用标准溶液润洗盛装标准溶液的滴定管, 用待测液润洗盛待测液的滴定管;④装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并调整液面(记录初读数);⑤取一定体积的待测液于锥形瓶中;⑥滴定操作 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①④⑤⑥D.④⑤①②③⑥ 8.要使K2S溶液中[K+]/[S2-]的比值变小,可加入的物质是()A.适量盐酸B.适量NaOH溶液C.适量KOH溶液D.适量KHS溶液 9.在Ca(OH)2(K sp=5.5×10-6)、Mg(OH)2(K sp=1.2×10-11)、AgCl(K sp=1.56×10-10)三种物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g(OH)2的溶解度最小B.Ca(OH)2的溶解度最小 C.AgCl的溶解度最小D.同下Ksp越大的溶解度也越大 10.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少于7的是()A.pH=3的HNO3跟pH=11的KOH 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硫酸跟pH=11的NaOH D.pH=3的醋酸跟pH=11的Ba(OH)2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章教学设计

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章教学设计 东莞市第一中学刘国强 一、本章教材体现的课标内容 1、主题: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了解晶胞的概念,会计算晶胞中原子占有个数,并由此推导出晶体的化学式。 2、主题: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主题:第三节金属晶体 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知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区别。 4、主题:第四节离子晶体 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知道离子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的区别。 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二、本章教材整体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知识是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的,是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知识的延伸和提高;本单元知识围绕晶体作了详尽的介绍,晶体与玻璃体的不同,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从构成晶体的微粒、晶胞、微粒间的作用力,熔沸点比较等物理性质做了比较,结合许多彩图及详尽的事例,对四大晶体做了阐述;同时,本单元结合数学立体几何知识,充分认识和挖掘典型晶胞的结构,去形象、直观地认识四种晶体,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应多联系生活中的晶体化学,去感受生活中的晶体美,去感受环境生命科学、材料中的晶体知识。 “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结构和性质,作为本书的结尾章,与前两章一起构成“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位一体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结合前两章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结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物质的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本单元知识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节简单介绍晶体的常识,区别晶体与非晶体,认识什么是晶胞:第二部分分为三节内容,第二节“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分别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晶体特性,在陈述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时,以干冰为例,介绍了如果分子晶体中分子问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时,分子晶体具有分子密堆积特征;同时,教科书以冰为例,介绍了冰晶体里由于存在氢键而使冰晶体的结构具有其特殊性。在第三节“金属晶体”中,首先从“电子气理论”介绍了金属键及金属晶体的特性,然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了金属晶体的四种基本堆积模式。在第四节“离子晶体”中,由于学生已学过离子键的概念,教科书直接给出了NaCl和CsCl两种典型离子晶体的晶胞,然后通过“科学探究”讨论了NaCl和CsCl两种晶体的结构;教科书还通过例子重点讨论了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而对键性因素不作要求。晶格能是反映离子晶体中离子键强弱的重要数据,教科书通过表格形式列举了某些离子晶体的晶格能,以及晶格能的大小与离子晶体的性质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学案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含义。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原子轨道的含义 2. 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三、教学方法 以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方式,探究泡利原则、洪特规则以及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础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构造原理

Cr 1s22s22p63s23p63d54s1 【引入】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能否用宏观的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呢? 五、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 电子云 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 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及运行的速度;可以描画它们的运动轨迹。 微观物体的运动特征:核外电子质量小,运动空间小,运动速率大。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多少。 【讲述】电子运动的特点: 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因此,电子运动来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只能用统计的观点来描述。我们不可能像描述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如何,而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

概率分布图看起来像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人们把这种电子云轮廓图成为原子轨道。 2. 原子轨道 【讲述】S的原子轨道是球形的,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P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讲述】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原子核位于球心),能层序数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这是由于1s,2s,3s……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 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这是不难理解的,打个比喻,神州五号必须依靠推动(提供能量)才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天,2s 电子比1s电子能量高,克服原子核的吸引在离核更远的空间出现的概率就比1s 大,因而2s电子云必然比1s电子云更扩散。 3.轨道表示式 (1)表示:用一个小方框表示一个原子轨道,在方框中用“↑”或“↓”表示该轨道上排入的电子的式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四章导学案资料有答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目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常见强、弱电解质(填物质种类)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 2.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越弱,其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①温度:升温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②浓度:降低浓度(加水),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③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方向移动。

四、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系数幂次积的乘积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表达式 对于HA ++A -,K =c (H +)·c (A -) c (HA )。 3.注意问题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值变大。 (2)在相同条件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3)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一级电离?二级电离,所以其酸性决定于一级电离。 知识点一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某固体化合物A 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是非电解质 B .A 是强电解质 C .A 是共价化合物 D .A 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所以为强电解质,故应选B 。 2.现有如下各化合物:①酒精,②氯化铵,③氢氧化钡,④氨水,⑤蔗糖,⑥高氯酸,⑦氢硫酸,⑧硫酸氢钾,⑨磷酸,⑩硫酸。 请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⑥⑦⑧⑨⑩ (2)②③⑥⑧⑩ (3)⑦⑨ 知识点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 3.在100 mL 0.1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 + 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热 B .加入100 mL 0.1 mol·L - 1的醋酸溶液 C .加入少量的0.5 mol·L - 1的硫酸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练习题

选修4 第一章习题 1、 据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激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222O 2H O 2H 激光,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①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氢气是一级能源 ③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④若用生成的氢气与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储存起来,可以改善生存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氢气是二级能源,其燃烧产物是H 2O,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 2、 与我国的“神舟六号”采用液态燃料作推进剂不同,美国的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 4ClO 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2222442O Cl O 4H N ClO 2NH ;ΔH <0,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 错误 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中高氯酸铵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3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 的是() A.NH 3(g)+45O 2(g)NO(g)+4 6H 2O(g);ΔH =-a kJ ·mol -1 B.C 6H 12O 6(s)+6O 2(g)6CO 2(g)+6H 2O(l);ΔH =-b kJ ·mol -1 C.2CO(g)+O 2(g)2CO 2(g); ΔH =-c kJ·mol -1 D.CH 3CH 2OH(l)+2 1O 2(g)CH 3CHO(l)+H 2O(l);ΔH =-d kJ ·mol -1 答案B 解析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在101 kPa 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 A 、NO 不是稳定的化合物 B 、正确 C 、应是1mol 物质完全燃烧 D 、在101Kpa 室温下(25摄氏度)乙醛是气体 并且乙醛不是稳定的氧化物 产物应是二氧化碳和水 4、 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正确 的是() A.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ΔH =-4b kJ·mol -1 B.C 2H 2(g)+2 5O 2(g)2CO 2(g)+H 2O(l); ΔH =2b kJ · mol -1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检测题及答案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故二氧化硫属于电解质 B.硫酸钡难溶于水,故硫酸钡属于弱电解质 C.硫酸是强电解质,故纯硫酸能导电 D.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导电能力相同 2.在下列实验方法中,不能证明醋酸是弱酸的是() A.25 ℃时,醋酸钠溶液呈碱性 B.25 ℃时,0.1mol·L-1的醋酸的pH约为3 C.25 ℃时,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前者比后者的导电能力强 D.25 ℃时,将pH=3的盐酸和醋酸稀释成pH=4的溶液,醋酸所需加入的水多 3.将①H+②Cl-③Al3+④K+⑤S2-⑥OH-⑦NO-3⑧NH+4分别加入H2O中,基本上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A.①③⑤⑦⑧B.②④⑦ C.①⑥D.②④⑥⑧ 4.pH相同的氨水、NaOH和Ba(OH)2溶液,分别用蒸馏水稀释到原来的X、Y、Z倍,稀释后三种溶液的pH仍然相同,则X、Y、Z的关系是() A.X=Y=Z B.X>Y=Z C.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