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苏州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研究_苏群

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苏州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研究_苏群
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苏州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研究_苏群

第33卷第6期2010年11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AGRIC ULT URAL UNIVERS IT Y OF H EBEI

Vol.33No.6

Nov.2010

文章编号:1000-1573(2010)06-0123-05

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苏州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研究

苏 群1, 杨朝辉2

(1.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2.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摘 要:根据苏州城市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综合考虑城市湿地类型、湿地水资源状况、湿地土地利用状

况等因素,确定湿地动态监测的具体内容。通过引入遥感动态监测技术,配合传统地面固定点观测手段,实现多

尺度的湿地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遥感监测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基点将监测、评价、规划与政策进行

有机衔接。并运用现代生态学及生态工程学的理论与技术,提出苏州城市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模式及生态重建

方案,为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关 键 词:遥感;监测;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S719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Suzhou urban wetland park protection base on

dynamic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technology

SU Qun1,YAN G Zhao-h ui2

(1.School of A r chitec ture&U rban Planning,Suzho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uzhou215011,China;

2.Scho 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Enginee ring,Suzhou U niver sity o f Scie nce and T echno lo gy,Suzhou215011,China)

Abstract:Firstly,w etland mo nitoring content w as confirmed acco rding to feature of ecosy s-

tem s and construction o f urban w etland in Suzhou.Seco ndly,co mbining the remo te sensing

mo nitoring technolog y w ith traditio nal g round o bse rv ation techno logy,w etland mo nitoring da-

ta w as o btained quickly.Then,mo nitoring index sy stem,w hich links monito ring,evaluation

and policy,w as built based o n dy namic rem ote sensing mo nitoring technolo gy.Finally,mode

of eco 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 logical reco nstruction o n S uzhou urban wetland park we re pro-

po sed,w hich can play an impor tant role in w etland research and manag ement.

Key words:rem ote sensing;m onito ring;w etland park

城市湿地是指分布于城市中的湿地,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的各类湿地。城市湿地具有蓄水拦沙、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缓洪滞沥、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功能[1],并在发展城市旅游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苏州城市湿地对苏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产生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大幅增加,苏州城市湿地的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苏州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必须重视城市湿地的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2010-10-29

作者简介:苏 群(1971-),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通讯作者:杨朝辉(1976-),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33卷

一些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提出了湿地动态监测方法与生态修复对策,根据预防性原则,及时发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趋势,并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和技术,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此外,通过研究湿地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来增加系统在环境变化后的维持能力。但是,由于传统地面观测站的定点观测方式实时性不强,缺乏宏观性,很难为上述研究提供全面准确的大范围基础数据。针对这种情况,将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引入苏州城市湿地保护研究,使大范围宏观监测和典型湿地定位连续监测相结合,掌握苏州城市湿地的动态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同时,提出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为苏州湿地管理、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为今后湿地的预警预报工作和湿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概述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苏州市区西南15km 的太湖之畔(30°56′~37°33′N 、119°55′~120°54′E ),是1992年经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规划面积11.2km 2,控制面积26km 2

(如图1红圈范围所示)。2003年,为将切断了山、地、水自然联系的太湖防洪大坝变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岸线,开始了人工湿地的建设。2006年底一期工程竣工时,完成了东起度假区入口西至太湖明珠度假村全长约5.5km ,纵深100~200m 的生态岸线建设。共种植芦苇42hm 2、荷花2hm 2

、睡莲2hm 2

,各类树木24000多棵,面积约为55hm 2,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人工湿地,命名为“太湖湿地公园”,向游人免费开放。同时,在沿湖岸线种植乔木、草坪,设计景观小品,修复名胜古迹

[2]

。在二期工程中,通过对太湖沿岸伸入湖面

500m 处进行湖滩清淤、水下地形改造,恢复野生物种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新增芦苇荡湿地155hm 2

,水陆交错植被带30hm 2

,堤岸植被缓冲带35hm 2,沉水植物15hm 2,其他水生植物18hm 2。公园共分入口区、金杉银芦区、梅花坞服务区、水庭暗香景区、“新天地”休闲服务区、临湖漫步游憩区、太湖水上食府区等7个分区。是一个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步道游览等旅游项目以及芦苇荡、生态湿地景观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为旅游者提供了户外休闲、运动的高品质自然绿色

空间

[3]。

图1 湿地公园位置图

Fig .1 Location of Suzhou urban wetland park

太湖湿地公园的建设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随着旅游人数日益的增多,汽车尾气、噪声危害着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生境。近岸带度假村、酒店等建筑设施的修建,使得湖滨带过窄,栖息地部分丧失,生物廊道割裂。其次,公园湿地为纯人工湿地,原生物被几乎不复存在,植物群落为人工建造,结构较为简单,季节反差大。再次,苏州太湖相当一部分水体呈中富到富营养化状态。周边水产养殖特别是围网养殖过度发展,过量投放的饵料及鱼类粪便对湖滨水质危害最大,影响了底栖动物及水生植物的生命活动。

2 遥感动态监测技术

2.1 遥感多尺度动态监测体系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目前通常将空间分辨率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小于10m 的为高空间分辨率,10~100m 的为中空间分辨率,大于100m 的为低空间分辨率[4]

。考虑到湿地涉及的资源范围大、类型广、需要进行监测的指标多,对湿地监测一般采用点与面结合的方法,即采用基于遥感技术的宏观平面监测和地面观测站单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监测是为了湿地整体和宏观状况需要所进行的监测行动,尤其是对湿地面积、类型和退化状况等的监测;定点监测则是指选取一定区域和类型的典型湿地,由地方监测站和定位监测点所组成的监测网络完成观测。

为了从各个层面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尺度遥感动态监测体系(表1),将空间尺度分为区域尺度、小区域尺度与田块尺度3个层次。其中,区域尺度与小区域尺度为宏观层次,使用中低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湿地面积、类型转化和退化状况等的监测;田块尺度则使用高分辨率影像,可识别各类湿地分类斑块的边界。通过上述3个层次监测手段的组合,可完成大

124

 第6期 苏 群等: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苏州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研究

范围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实现低尺度的湿地面积变化监测、中尺度的水质变化监测与高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最后,配合地面固定观测站的观测数据,可以检验或修正遥感影像的解译信息,提高成果精度。

表1 遥感影像的多尺度动态监测体系

Table1 Multi-scale monitoring system for remote sensing im ages

空间尺度Spatial scale 范围大小

A rea size

遥感影像类型

Image ty pe

空间分辨率

Spatia l re so lutio n

说明

De scription

区域尺度1000~10000km2北京一号多光谱32m,

全色4m

重访周期短,数据获取成本低,对湿地类型

解译效果总体较好。

T M(ET M+)30m(15m)对湿地类型解译效果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较难解译的精细类型

小区域尺度100~1000km2Spo t5多光谱10m,

全色2.5m

对湿地类别的识别有较高的精确度,各类边

界较为清晰

SA R(尖兵5号)5m 全天时、全天候作业,并对地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适用于恶劣条件下的监测

田块尺度1~100hm2I KO NO S 多光谱4m,

全色1m

可识别地物边界、河流边界等

Q uickbird 多光谱2.44m,

全色0.61m

可识别单个湿地斑块及边界,可满足高精度

要求的监测方式

除了从多空间尺度的角度来进行监测,还可以进行基于不同光谱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湿地监测、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湿地监测、基于微波遥感影像的湿地监测与融合多源遥感影像的湿地监测。这样通过多空间、多时相监测手段的融合,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湿地监测数据,为以后的湿地分析与评估打好基础。

2.2 城市湿地动态监测指标

城市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征要素,包括湿地的位置与面积、湿地的气象与大气环境、湿地生物、湿地土壤、湿地水体、湿地自然灾害及湿地分布区域的社会经济要素等[5]。针对上述要素,再结合苏州湿地的实际特点,可以提取出具体的监测指标,用于表述生态系统特征的可度量变量。

由于在城市湿地监测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指标相当多,并且不同指标之间的监测费用和效率差别很大。因此,监测指标的正确选择非常关键,它们应该同湿地的生态变化是紧密相连,并能对湿地生态退化提供早期预警[6]。同时,为了更准确的表述湿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必须不断修改、更新与完善监测指标,满足更加精确分析的需求。常用的监测指标如下:

(1)湿地气象与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指标

包括气温、降水量、空气湿度、蒸发量、风、辐射量、氮氧化物的干湿沉降等。这些监测指标主要通过实地观测站获取。

(2)湿地生物监测的主要指标

包括植被类型、分布与面积,群落种类组成和生活型、多度、盖度、高度、叶面积指数、建群种和优势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湿地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湿地水禽、鱼类、兽类、爬行类等种类和种群数量,湿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与生物量,昆虫的种类与数量等。

(3)湿地土壤监测的主要指标

有土壤类型与分布、质地、容重、pH、含盐量、含水量、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等。

(4)湿地水体监测的主要指标

有湿地地表水位、地下水位、径流量、流速、pH、透明度、矿化度、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化学需氧量等。

(5)湿地自然灾害监测的主要指标

包含湿地地表水面积变化、洪涝频率、火灾、虫害、台风灾害等。

(6)湿地的区域社会经济要素

有放牧面积和载畜量、区域化肥施用量、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旅游人数、旅游时间、湿地科研文化等。

上述部分指标可以通过传统的地面观测站获取,部分指标则可以通过遥感动态监测方式获取。除了建立监测指标来定量地表示各类生态系统的特

125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33卷

征,还需要建立一个在特定时间内湿地生态参数自然变化的阈值范围。当这些生态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表明其生态特征发生了质变。因此,为维持湿地处于良好的保护状况,还需要对其生态特征变化的阈值范围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合适的报警阈值范围。

3 湿地公园保护应用

通过引入多尺度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加强湿地资源的监测力度,对湿地进行定面、定点、定位、定期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增强监测的时效性,结合野外测定与调查,可以提供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准确地监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完成湿地分类、生物量估测、湿地退化分析等基本应用,实现湿地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从而为湿地保护提供决策信息。

3.1 遥感分类解译

对湿地类型的识别是制定湿地保护对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随着人类对湿地遥感特征认识的深入,建立湿地遥感专家分类决策模型库,实现遥感影像的湿地半自动甚至全自动分类提取,将是湿地遥感应用的发展趋势。因此,湿地遥感影像的正确分类在实现对苏州湿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动态监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地管理方面将起重要作用。

3.2 植被生物量遥感估测

湿地植被生物量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其测算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测算方法与遥感估算方法2大类。传统的生物量测算方法主要是通过样方调查,采取收割法等方法,称量其鲜重,另取一部分样品经烘干脱水等实验室处理,称量其干重。再通过干重与鲜重的关系算出植被生物量。遥感估算方法则主要借助遥感影像某些波段对湿地植被的灵敏反应,配合典型的实地调查和GPS定位,利用湿地植被遥感影像建立能反映湿地植被状况的生物量指数,从而实现对通达性差的湿地区域的植被生物量进行遥感估算。该方法与传统测算方法相比,在保证宏观监测的同时加快了数据的采集速度。3.3 景观格局演化及湿地退化分析

当湿地监测数据(尤其是湿地植被遥感影像、湿地景观类型图等)发生变化时,将这些不同时段、不同尺度的空间数据、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就能反映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化、湿地退化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湿地退化造成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3.4 生态修复对策

所谓湿地生态恢复,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在湿地生境退化和损失较为严重的区域,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措施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从而恢复湿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7]。

在遥感影像数据获取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分类解译、植被生物量遥感估测、景观格局演化等分析,并在遵循地域性原则、生态学原则、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对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提出以下生态修复对策:

(1)湿地生境恢复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湿地公园的恢复与营建可以从斑块、廊道、基质3个层次来考虑。从斑块层次上采取减少人为对水体的污染和湿地植被的恢复的措施;从廊道层次上重视破碎湿地斑块的连接和水陆生态系统的连接。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改善湿地生境片断化及生境破碎状况,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湿地公园水岸进行生态处理,并通过缓坡水岸构建连续植被带;从基质层次上来说,重点在于生态基质的分区保护。借鉴自然保护区的分区模式,湿地公园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地带、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圆形态居多。人类的活动强度和频率依外围地带、缓冲区、核心区而递减。

(2)湿地生物恢复

物种方面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动物引进两个内容。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或重建,其建设的步骤或次序应先进行地貌适当改造,再进行植被的恢复,最后实施动物的引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水生植物没有恢复之前,对于食草鱼类的引进要谨慎,必须确保生物安全,并按照“食物链”原理进行配置、设计。具体措施有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8]。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和景观工程的实施[9]。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的湖滨大道全线总体设计为以湖滨带生态保护与恢复为核心,在划分生态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繁育区和湿地生态控制区的基础上,建设湿地芦苇荡恢

126

 第6期 苏 群等: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苏州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研究

复、典型湖滨带植物演替系列、生态护岸缓冲带、生物生态廊道等内容。譬如,将原硬质驳岸局部以土覆盖,形成自然缓坡;对于岸边纵深200m范围的湖底进行水下地形的改造,以形成湖底不同高程的起伏的人为辅助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形成从水生植物、湿地植物到人工林地的自然过渡;在景观上形成坡地、沙洲、小岛、水上林带、芦苇荡等层次丰富的效果,完善生态结构,建立稳定、高效、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在恢复构建本土化的植物群落的同时,关注地域文化特色,从景观特质和风景资源的视角出发,延续地域精神,创造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和艺术氛围的景观空间,从文脉、历史等层面恢复和营造湿地景观。总体设计中还充分考虑了苏州城市湿地的社会功能,以人为本,以水轴、绿轴为景观基轴线,构筑木栈桥、观鸟台、座凳、卵石滩等富于野趣的场所,为旅游者提供户外高品质自然绿色空间[3]。

4 结论

通过研究苏州城市湿地动态监测的基本内容建立完善的湿地动态监测体系,掌握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的动态变化、预测发展趋势,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恢复湿地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生态系统达到自我持续状态。

由于受研究区实际情况、影像数据源、分类算法、湿地类型波谱特性易混淆等多种因素影响,湿地类型智能化提取、解译精度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与突破,这也成为湿地遥感监测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使监测数据更及时更准确,从而为苏州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起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越,程伍群,尹健梅,等.白洋淀湿地生态水位及生

态补水方案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33

(2):107-110.

[2] 谢放尖,吴长年,黄戟,等.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人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生态环境,

2009(1):368-372.

[3] 张洪,倪亦南,张燕.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湖大道

生态岸线规划建设评析[J].中国园林,2009(2):51-54. [4] 张云霞,李晓兵,陈云浩.草地植被盖度的多尺度遥感

与实地测量方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

(1):85-93.

[5] 张绪良,王树德,张朝晖,等.GIS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13):129-133.

[6] 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

法[J].湿地科学,2007,5(1):1-6.

[7] 于敬磊,鞠美庭,邵超峰.城市湿地管理与恢复[J].湿

地科学与管理,2007,3(1):36-39.

[8] 蔡建华,周全民,牛赟.张掖城市(北郊)湿地恢复与

治理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2):87-90. [9] 宁天竹,吴小明,王建平.深圳凤塘河口生态恢复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R].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深圳分

院,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2006.

(编辑:梁 虹)

127

湿地遥感研究进展_张树文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1-02;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03-09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XDA050903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090103)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树文(1955-),男,吉林长春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系统变化科学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E-mail:zhangshuwen@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635438.html, 湿地遥感研究进展 张树文1,颜凤芹1,2,于灵雪1,2 ,卜 坤1,杨久春1,常丽萍1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02;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摘要: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湿地转化为农业和城市用地,湿地的质量退化和数量减少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遥感技术为湿地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从遥感影像数据源、湿地分类、湿地调查3个方面论述遥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指出目前湿地遥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关键词:湿地;遥感;遥感影像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X87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3)11-11406-07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等功能[1,2]。 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湿地转化为农业、城市用地,湿地质量和数量的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湿地多处于偏远地区,采用传统的手段来监测费时、费力、耗费高,调查范围小,对湿地有破坏性,而且其周期性较长,时效性差。遥感(Remote Sensing,RS )技术因具有省时省力、多时相、多平台、信息量大等优点,可为湿地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20a 来已广泛用于湿地资源调查、识别等研究中[3,4]。中国的湿地科学起步较晚,了解国内外湿地遥感的现状和发展,对中国湿地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遥感影像数据源、湿地遥感分类、湿地资源调查3个方面论述RS 在国内外湿地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目前湿地遥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遥感影像数据源 新一代的遥感成像光谱仪,为对地观测提供极为丰富的多光谱数据[5]。湿地遥感研究中,常用的多光谱影像数据源[6~14]有MSS 、TM/ETM 、SPOT 影像。高光谱影像、雷达影像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湿地研究中[15,16]。高光谱遥感影像光谱分辨率高,能够提供丰富的地表信息,因而在湿地遥感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17]。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影像——全称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常用的高光谱影像。在湿地遥感中,高光谱技术主要应用于湿地土壤植被和水体信息提取的研究。其中,利用高光谱技术在湿地植被监测、植被群落精细分类、植被生物量估算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在湿地水体信息提取、湖泊边界划分及水位线提取等方面做过许多方法研究;另外,高光谱遥感技术也应用于湿地土壤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反演研究中[17,18]。微波遥感的突出优点是可全天候监测,并能透过植被、冰雪和干沙土,获得近地面以下的信息。目前,RS 用于湿地研究的关注焦点已逐渐从光学遥感转移到雷达遥感上。湿地雷达遥感中,应用最广泛的波段是:L 波段和C 波段,其中,L 波段对植被的结构特性更敏感;大多数研究认为L 波段适于研究以林地为主的湿地,而C 波段更适于少叶和低生物量植被组成的湿地[14,19]。以上单种影像数据源都有其固定的特点和特定的应用领域,但有时采用单一影像研究湿地有其局限性。而融合多源影像可以克服单一遥感影像数据源的不足,兼顾不同 第33卷第11期2013年11月 V ol.33No.11Nov.,2013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媒体:湿地中国??作者:林其盛 发布:林其盛2011/11/3 14:07:29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2011年10月18日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1年10月26日衢州市衢 江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8次会议审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范围内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湿地公园)是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公众游览、休闲,开展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湿地保护管理网络。 第四条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湿地公园规划区内的土地权属关系应当维持不变。 农村集体土地未经合法征收,不得改变为国有,农民享有自主经营权。区农业、林业、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引导,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乌溪江湿地生态系统。

原已征收为国有的土地、水域,应当主要用于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栖息地修复等,不得随意侵占开垦、修建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建(构)筑物。 第六条区发改部门应当将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林业部门应当发挥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牵头组织湿地公园内湿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方案的编制,并指导湿地公园管理处组织实施。 第七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湿地公园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在本辖区内发现违反本办法以及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支持、配合违法案件的查处。 湿地公园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配合湿地公园管理处开展湿地植被保护、恢复,栖息地修复,以及湿地保护科研、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八条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下称管理处)为区政府直属机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工作,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湿地公园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依照本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协调有关部门对湿地资源实施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 (三)行使区政府授予或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职权。 管理处应当严格遵守本办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九条区林业、农业、国土、环保、水利、住建、规划、文广、旅游、公安、交通运输、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湿地公园保护所需资金列入区财政专项预算。 鼓励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资金支持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风貌和湿地公园设施的义务,并有权举报、制止破坏行为。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年月

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促进城市湿地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生态园林建设质量,保障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在总结国内外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栖息地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基础工程设计、设计成果。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总则 术语 设计原则 总体设计..............................................................................................……………………基本要求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定位与目标 功能分区 游客容量计算 用地比例 湿地保护与修复 栖息地设计...........................................................................................…………………..…基本要求 动植物保护 栖息地系统设计 栖息地要素设计 水系设计 基本要求 水域设计 驳岸设计 竖向设计 基本要求 高程控制 挖填方设计 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 种植设计 基本要求 植物选择与配置

东洞庭湖湿地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21(增刊):41~45Forest R esearc h 文章编号:1001 1498(2008)增刊 0041 05 东洞庭湖湿地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朱晓荣1,3 ,张怀清1* ,周金星 2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100091;3.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91) 摘 要:应用陆地卫星TM 资料和遥感图像处理E rdas8.7软件,以监督分类、人机交互等方法提取东洞庭湖湿地各种类土地类型的面积及分布信息。采用图像复合分类监测、分类结果叠加监测和信息复合人机交互目视提取等方法研究了东洞庭湖1987 2004年湖区各种覆被类型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987 2004年东洞庭湖湿地在人工和自然状态下的植被演替和泥沙沉积的影响下湖面不断萎缩,引起区域性不同程度的湿地退化。关键词:遥感;动态监测;湿地;面积变化中图分类号:Q 148 S771.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 12 15 基金项目: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课题 湿地资源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 (2006BAD23B03);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自选课题基金(06JJ 021) 作者简介:朱晓荣(1982 ),男,江苏苏州人,主要从事湿地监测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张怀清(1973 ),男,湖南宁乡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林业可视化模拟技术研究. Satellite Re mote SensingM onitori ng Techniques on E ast Dongti nghuW etland Z H U X iao rong 1 ,Z HAN G H uai q i ng 2 ,ZHOU J in xing 3 (1.Reasearch Insti tute of ForestRes ource In f or m ati on Tec hn iq u es ,CAF ,Beiji ng 100091,Ch i na ; 2.R esaserch In stitute of Forestry ,CAF ,Beiji ng 100091,Ch i na ; 3.Beiji ng Forestry Un i versi ty ,Be iji ng 100083,Ch i n a) Abst ract :U si n g T M data and i m age process so ft w are E r das8.7,the E astDong ti n ghu w etland s area and distri b u ti o n i n f o r m ation w ere obta i n ed by m ethods o f Spectra l Ang le M apper and m an m achine interactive i n terpretati o n .The dyna m ic changes of E astDongti n ghu w etland area and its spatia l d istri b uti o n bet w een 1987and 2004w ere stud ied by the m ethods of i m ages i n tegration ,i n teractive visua1i n terpretati o n and classificati o n resu lts overlay .The resu lts sho w ed t h at under the effects of vegetati o n succession and sedi m ent deposition ,the area of East Dongti n ghu w etland shrank conti n uousl y ,wh ich caused the reg ional deg rada ti o n of w etland to vary i n g deg rees .K ey w ords :w etland ;re m ote sensing ;dyna m ic change m onitori n g 东洞庭湖湿地主体东洞庭湖湖区是洞庭湖的主 体湖盆,最大湖水面积1328km 2 ,约占洞庭湖区的一半,是一个调蓄过水型湖泊,汇集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对长江水量有巨大调剂作用[1] 。本区湿地的特点,水域面积变幅很大,在夏季丰水期,浅水水域面积124k m 2 ,深水水域530km 2 ,而在冬季欠水期,浅水水域面积达460km 2 ,深水水域194km 2[2] 。 同时由于泥沙淤积,大量人为活动的影响,湖泊面积逐年减少,湖床不断淤积抬高。相应地导致了湿地 容积变小,调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重等严重的生 态和社会问题。因此动态监测东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了解其发展趋势和演替,有助于更加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洞庭湖湿地。 1 数据准备及处理 东洞庭湖湿地内部通行条件差,很难深人到湿地中心去实地调查,因而借助于遥感手段提取湿地 信息十分必要[3] 。同时由于本区湿地是属于河湖补

江苏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设计方案公示

江苏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设计方案公示

江苏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设计方案公示 【导读】太湖湿地公园位于高新区西部镇湖街道的游湖地区,离苏州太湖仅1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范围约2.3平方公里。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已完成,现将在苏州高新区网站和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二楼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各职能部门及公众意见。 时间: -12-20 编辑:Monica 来源: 【朗读】【投稿】【纠错】 【字号:大中小】【关闭】 太湖湿地公园位于高新区西部镇湖街道的游湖地区,离苏州太湖仅1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范围约2.3平方公里。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已完成,现将在苏州高新区网站和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二楼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各职能部门及公众意见。湿地公园的规划特点是以场地内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城市发展与因素为基础的圈层发展模式,即内圈以生态完善的湿地为核心区,中部为服务、休闲、展览、新农村产业等功能区,外圈为湿地公园协调区。 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是集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根据承载的不同功能和比较优势,合理划分功能区,规划了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培育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生态休息地、湿地展示区、原生湿地

保护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的七大功能区。 湿地公园的地理特色是在现状鱼塘基础上,经过整合、修复、补充,表示了太湖特有的渔文化、刺绣文化、田园文化。规划中提出大地景观艺术化等设想,勾画了芦白稻黄、桑青水碧、竹翠桃艳、鹭舞燕翔、蛙鸣鱼跃的生态湿地景象,更大的发挥湿地公园与环太湖生态旅游带紧密相联的优势,促进高新区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发展。 本次公示时间从本月18日至28日,请发表您的建议,E-MAIL:

湿地公园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湿地公园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湿地公园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摘要: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城市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 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景观美化和生态效益。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多样化与湿地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将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为大众游憩场所,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人们的参与意识。本文在亲身参观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后,将探讨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关键字:群力湿地公园城市景观作用 正文: 1.引言 湿地是指过度湿润的土地,就科学含义而言,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国土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不仅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而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多样化与湿地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 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34.2公顷,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公园在设计上采用了“生命细胞”的先进理念,即将城市湿地公园视为一个大细胞,为防止城市中噪声、车辆、人群对湿地内生命物种栖息的干扰,设计院在人工湿地公园外以乔、灌木相结合种植林带,屏蔽外来干扰,形成了牢固的“细胞壁”。在原生态湿地外围,防护林带内修建一系列泡状人工湿地,将原生态湿地视为“细胞核”,人工湿地视为“细胞泡”,为原生态湿地提供养分。同时,对原生态湿地进行局部地势的修整、补种部分湿地植物、补充多种生物物种,以使湿地在未来达到自我调节与修复的功能,长久保存下来。

2.湿地公园对城市景观的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是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天然湿地,通过合理的 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它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多样化、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城市表现元素的丰富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1)湿地公园使城市绿地系统的多样化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城市绿地系统,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而湿地公园的存在,正是以其多样的形态,丰富的物种,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如有大气调节功能、净化功能、调节局部小气候功能,又可以让市民接触自然水域来感受自然的特点,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和水面规划,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绿地系统。

湿地公园管理服务方案

城市湿地公园管理服务方案 城市湿地公园管理服务方案 总论: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湿地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现在的湿地公园 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 湿地和人的肾一样,可以很好的净化大气,河流和一些难以净化的污 染。为了积极配合肥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肥城城市湿地

公园打造 成独具特色的郊游公园,特别制定本方案。 1 / 69 1/69页 城市湿地公园管理服务方案 一、肥城城市湿地公园简介 2 / 69 肥城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肥城县城北新城中心腹地,占地面积1800亩、水域面积780亩。公园包括肥城花谷、生态湿地、水舞倾城、休闲乐居等四个主题,拥有在水一方、青纱翠岸、临峰映月、山林野趣等特色八景,将于2016年春节前完成主体工程,2016年5月前全面竣工投用。公园集旅游性、生

态性、主题性为一体,将成为肥城的城市“会客厅”,为肥城打造城市特色、传播城市魅力、带动城市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市民“吹吹风、看看水、想安静、想放松”的好去处。 肥城县按照“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的思路,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公园绿地。肥城城市湿地公园是肥城县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景观建设,营造多样化绿化景观特征,结合“绿海明珠、百园之市”工程打造的特色景观。公园以黑龙滩水库为水源,建成后将组成纵横交错的水网系统,园内奇峰罗列,展现出山水相融的绿化景观。 “肥城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主题为‘仁者乐山,寿者乐水’。在设计中充分保留和雕琢了肥城美好的山水资源,将古朴的肥城文化元素与现代简洁的设计风格融入其中,呈现出一幅象征新时期肥城生活风貌的山水画卷。”设计秉承着将生态节约型园林引入复合绿道的理念,以花海、湿地、山川河流的自然景观特色赢得市民的喜爱,优化方案设计策略遵循四项优化原则:生态性原则,尊重场地,依山就势,减少硬质场地,硬质驳岸;经济性原则,土方就地平衡,适地适树,控制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zo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人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网和蓝网,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莺飞庆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莺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一的垂点之一是 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化层次的白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综合应用一: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分析

遥感应用实习报告 班级: 小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零一七年一月

遥感应用实习是《遥感原理与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等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的含义、遥感图像的表达及对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能独立设计或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目的驱动的专题操作。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并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得马虎敷衍。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方法; 3.能够基于所学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处理并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通过提高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习地点 固定教室2教304。 三、时间内容和时间安排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目录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1) 目录 (1) 摘要 (2) 背景 (3) 1数据获取 (4) 1.1自定义坐标系 (4) 1.2正射纠正 (4) 2预处理 (4) 2.1图像配准 (4) 2.2图像融合 (4) 3生态因子生成 (4) 3.1大气校正 (4) 3.2植被坡度计算 (4) 3.3土壤指数计算 (5) 3.4坡度计算 (5) 3.5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 (5) 4生态环境评价 (5) 5总结 (6)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镇湖,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连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青云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区、观鸟亭、珍禽部落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苏州西部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丰富了苏州高新区旅游的构架和内涵,已成为苏州休闲旅游的新地标。作为天然湿地,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

公园,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2011年10月,成为全国首批12个正式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是苏州首家,也是苏州唯一一家通过试点验收并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游湖地区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虽历经千百年岁月的变迁,依然保留着一些浓郁的吴地习俗。 祭禹: 每年正月“上昂”、清明“祭禹”及冬季“献鱼头”三期大香信,其中尤以清明祭禹最为隆盛。正月“上昂”,是纪念禹王圣诞和祭鳌求福的祭祀活动。俗传正月初八是禹王生日,吴地有神诞庙会,在庆贺禹王诞辰同时,祈求鳌鱼不要兴妖作怪,同时也祭祀庙内诸神,保佑渔民平安。活动从正月初八开始,持续约半月。清明祭禹,是全湖渔民的公祭,由各香社统一安排实施。香期为7天,前3天祭祀,后4天娱神。冬季“献鱼头”,此时幼鱼已经长大,正是捕涝季节,渔民要将捕到的第一条大鱼献给禹王,表示捕鱼不忘本,祈求禹王保佑渔汛丰收。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规定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规定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 家 湿 地 公 园 管 理 办 法 (2017版)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同时废止。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 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 规划说明书(中间稿)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 2 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 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

湿地公园考察报告

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前言: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 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 投资近4亿。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完成,由英美两国 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联手设计。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刺绣 之乡的特征。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 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 关键词:湿地保护区设计生态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 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 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 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 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 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 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 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松翻阅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 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 1 区、观鸟亭、湿地栖息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 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 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 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 史称“游湖”。 一、周边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高速化,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 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是由黄海高程为4m左右的大堤围起的人工鱼塘群,鱼塘 高程在0.8~2.2m之间,属于人工湿地。大小不一的鱼塘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多年 的变化,场地初步形成了4种自然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漫滩湿地和沼泽湿 地等。场地的陆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有极少量的小乔木,可分为6种简单 的群落类型:灌木丛、芦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 林。水生植被类型分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叶植物群。鱼塘中以人工养殖的淡水鱼 虾和螃蟹为主,并伴生螺蛳、贝壳等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总的来说,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 围垦过度,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镇区污染治理不到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保障与 管理不力,湿地保护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退渔还湖后,替代产业发展困难。 二、设计形式 太湖湿地公园包括三大景区、两条主轴线,即原生态湿地景区、滨湖特色文化景区、山 屿生态游憩景区及太湖大堤景观主轴线和马山、大小贡山景观主轴线。 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 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 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 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 的影响。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和电瓶车组织游线。公园设一条3.5m宽的主环路和多 条宽度分别为2.5m、 1.8m、1.2m的二、三级游路,以及各类自然式小游步道。 (见p3规划总平面图)

湿地公园管理暂行办法

重庆市湿地公园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湿地公园建设,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市级湿地公园、县(区)级湿地公园。 申请建立国家湿地公园,按照国家林业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 县(区)级湿地公园的建立,由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确定。 第六条申请建立市级湿地公园,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宣教和生物多样性湿地景观,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库塘、湖泊等权属明晰无争议,湿地公园边界四至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无重叠或者无交叉。 (三)管理机构明确,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第七条申请建立市级湿地公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市级湿地公园的文件;跨行政区域的,需提交所跨县(区)人民政府联合发的同意建立市级湿地公园的文件。 (二)拟建市级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 (三)反映拟建市级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四)县(区)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市级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以及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证明文件。 (五)所在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申请文件、申报书,以及相关部门对总体规划的汇审意见。 (六)申报市级湿地公园所需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八条申请建立市级湿地公园按照以下程序: (一)由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考察、评估和评审。

城市湿地公园_概念与规划

建设科技57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学是一门自身科学体系尚待完善的年轻学科。由于湿地环境的过渡性、生物群落的相兼性、所处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使湿地边界的划分非常困难。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给湿地所下的定义就有50多种。 湿地的定义 根据性质差异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湿地定义两种。1.狭义的湿地定义 1956年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定义为:被浅水、暂时或间歇水体所覆盖的低地,包括以出露植被为明显特征的浅湖和池塘;不包括永久性河流、水库和深湖泊的水面,以及那些对湿地植被生长没有什么效果的暂时性水面。 20世纪70年代末该组织对湿地定义作出修正: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其地下水位通常达到或接近地表或处于浅水淹覆状态。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 □ 北京林业大学 朱建宁 湿地的三个基本特征:湿地水文、湿地植物和湿地土壤。狭义的湿地定义强调湿地生物、土壤和水文的彼此作用,以及三大因子的同时存在。符合湿地处于水陆过渡带的特殊地位,反映了湿地生境多样性的典型特征。 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湿地与开阔水体是紧密联系的,人为地彼此隔离开来,会在保护管理上出现难题。 2.广义的湿地定义 1971年《关于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广义的湿地定义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划入湿地,并未指出湿地共同的本质特征。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其地下水位通常达到或接近地表或处于浅水淹覆状态。 有学者认为广义的湿地定义在管理上有明显的优点:陆地是湿地镶嵌的背景基质,沼泽、湖泊、稻田等是其中的富水的斑块;溪流、江河、渠系等则是斑块之间水力联系的廊道;水的循环是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