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模拟试卷2

《综合素质》模拟试卷2
《综合素质》模拟试卷2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选项不属于师德规范的是()

A.爱国守法

B.舍己救人

C.终身学习

D.爱岗敬业

答案:B

解析:略。

2.学校应当把()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A.德育

B.美育

C.体育

D.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A

解析:详见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发现和成就()

A.血液循环学说

B.电磁感应现象

C.科学原子论

D.细胞学说

答案:A

解析:17世纪时的英国学者哈维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从而推翻了在欧洲医学界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盖伦血液运动“潮汐说”,使生理学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血液循环学说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

4.在Word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次保存时都要选择保存的文件名

B.保存时既可以保存在硬盘上也可以保存到软盘中

C.在“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完“保存位置”“文件名”“保存类型”之后,单击“确定”可实现保存

D.第一次保存时会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答案:A

解析:在Word中“另存为”时需要选择保存的文件名。第一次保存时会出现“另存为”的对话框。因此A项是错误的。

5.学校派李老师带学生去电影院看电影,出来时由于电影院门口路灯昏暗,学生不小心从楼梯上摔倒,头部严重受伤,应该为此事故负责的是()

A.学校

B.李老师

C.李老师和电影院

D.李老师和学校

答案:A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了12种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形。其中第四种情形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

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教育措施的”,第十种情形是“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因此,在本题所述情形中,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的是学校。

6.食品安全的实现,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只有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确保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不可能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由此可以推出()

A.要想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

B.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可能实现食品安全

C.有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就能实现食品安全

D.一个不能进行有效管理的政府,即是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的政府

答案:B

解析:考查复言命题的推理。题干给出的条件为:①政府有效管理→食品安全的实现;

②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③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可能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可组成一个必要条件假言连锁推理: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食品安全的实现。B项根据上面的推理关系,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正确;A项和C项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D项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错误。

7.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为此,教师应该()

A.降低或放弃对家长配合自己工作的期望

B.督促家长,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助教”

C.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D.在孩子面前嘲笑这些家长

答案:C

解析:教师应该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应为人师表。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8.()是教师与同事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

A.少争多让,善于倾听

B.容忍异己,理解宽容

C.坦诚相见,赞美欣赏

D.巧用语言,珍惜情谊

答案:C

解析:教育工作的本质决定了教师之间必须是合作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与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坦诚相见,赞美欣赏是教师同事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

9.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规律。

10.“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说的是()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答案:D

解析:“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容,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国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因此本题选D项。

11.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是()

A.佛教

B.印度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C

解析:略。

12.教育法律关系不包括()

A.学校与家长

B.学校与社会

C.学校与学生

D.学校与教师

答案:A

解析:在教育领域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因为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故皆属于法律关系。

13.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

A.阿根廷

B.蒙古

C.澳大利亚

D.中国

答案:C

解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4.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鸦片战争

D.洋务运动

答案:C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A.学习和培训

B.沟通和合作

C.培训和流动

D.交流和互访

答案:C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16.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自然飘逸

C.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

D.绮艳

答案:A

解析: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表达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17.鲁迅解剖和表现自己战斗、探索、苦闷、彷徨的内心矛盾的作品集是()

A.《坟》

B.《故事新编》

C.《野草》

D.《朝花夕拾》

答案:C

解析:《野草》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18.()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根本目的。

A.职业幸福感

B.职业荣誉感

C.职业良心感

D.职业责任感

答案:A

解析:略。

19.“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此处的本法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A

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规定。

20.在《天演论》中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兮”的进步观点的思想家是()

A.詹天佑

B.侯德榜

C.魏源

D.严复

答案:D

解析:略。

21.我国现行法律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

A.私人职业

B.从属职业

C.专门职业

D.附加职业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做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2.20世纪初,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理论是()

A.电磁学理论

B.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

D.量子论

答案:D

解析:20世纪初,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家提出量子力学的早期理论。

23.下列选项中,英语是其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的是()

A.印度、新加坡、南非

B.澳大利亚、香港、芬兰

C.美国、丹麦、津巴布韦

D.新西兰、瑞士、菲律宾

答案:A

解析:南非的官方语言有11种,其中包括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都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B项中芬兰的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瑞典语,C项中丹麦的官方语言为丹麦语,D项中瑞士的官方语言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拉丁罗曼语。所以答案选A项。

24.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不正确的是()

A.《游子吟》——孟郊

B.《泊船瓜洲》——王安石

C.《江雪》——刘禹锡

D.《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答案:C

解析:《江雪》对应的诗人是柳宗元。

25.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是()

A.巴赫、海顿、贝多芬

B.海顿、贝多芬、莫扎特

C.巴赫、贝多芬、莫扎特

D.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

答案:B

解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故答案为B项。

26.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

A.师生关系

B.上下级关系

C.同事关系

D.同学关系

答案:A

解析:略。

2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项羽事迹的是()

A.胯下受辱

B.无颜见江东父老

C.霸王别姬

D.破釜沉舟

答案:A

解析:A项说的是韩信。

28.我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A

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

29.“做教师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说明教师要()

A.拓宽知识视野

B.换位思考

C.淡化教师角色

D.消除刻板印象

答案:B

解析:“做教师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说明教师要懂得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材料分析题(每题14分)

30.

材料:

初三学生赵英本来是个热爱集体活动的孩子,不过学习成绩一般。其父母因为孩子还有半年多就要中考,强令孩子不要再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赵英在家长的影响下,也渐渐对集体活动失去了兴趣,而学习上依然没有什么进步。

从此,不管在赵英身上出现什么问题,李老师都不再与家长联系,即使赵英的家长主动打电话请李老师家访,李老师也借口忙而不去,并在电话里对赵英的父亲说,赵英现在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问题造成的,当老师的没有责任。赵英家长与李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李老师的行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案:

(1)材料中的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关爱学生和为人师表的相关要求。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因为家长的错误做法就对学生不管不顾,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家长,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其次,教师未能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上,能够尊重家长。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不能因为家长的不合作就不再与家长联系,甚至采取排斥的态度。

(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做到关爱学生,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其次做到为人师表,主动采取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态度,谦虚和蔼、尊重理解地与家长面谈。在家长认识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家长应共同商讨促进赵英各方面发展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解析:

31.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有缺点,一指点,我们下回就好一点了;如果他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问题:

(1)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5分)

(2)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3)“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1)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2)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3)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在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32.

材料:一位母亲,因孩子把刚买回家的一块盒装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发明家被你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补救的方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到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问题:请用教师职业理念知识对该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案:

(1)该老师的做法符合新的教学观。新教学观要求教师应该对课程进行创生和开发。“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这句话说明教师把对学生的教育由单纯的课堂延伸到社会,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的教育环境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该老师的做法符合现代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该老师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材料中,该老师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解析:

写作题(每题50分)

33.

每人都有一块必须得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或许无法选择,荒芜、繁茂将由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

耕种自己的土地

曾几何时,“我不相信”的北岛在自己精神的土地上耕种、质疑;曾几何时,“面朝大海”的海子在自己灵魂的土地上耕种、渴望;曾几何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自己思想的土地上耕种、呐喊!

再看当下的中国文坛,是否还有人在耕种“自己”的土地?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作家不敢正视这个社会,甚至不敢仰视、斜视这个社会。”当民族的危难已殆散,当文革的动荡已淡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却悲哀地发现太多的文人无法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当今文坛,似乎弥漫着“文化”的韵味:有些人习惯了写一些性灵散文愉悦大众,习惯了配制一点“文化快餐”以赚取口腹之需,对于社会敏感的话题,不敢正视,甚至不敢仰视、斜视。他们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于是只能学学陶潜,打着“文化”的旗号,“采菊东篱下”,优哉游哉。是的,陶冶情操的文章固然需要,然而为何很少有人像鲁迅那样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大众“疗救的注意”?两岁女童小悦悦被无情的车轮碾过,无助地躺在那儿,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却无一伸出援手,最终一位拾荒阿姨将小悦悦抱到路边。悲哀啊!18比1的冰冷数字昭示着人情的冷漠!为什么?民众道德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作家们是否也应该反思,叩问民众良知的文章是否也应该写写了?是否也应该“放出眼光”、拿出勇气耕种属于自己的真实思想的土地?

中国文坛的弊病,主要体现在思想与文化独立性的缺失!

记得有一位张口即“之乎者也”以思辨著称的专家,动辄说“西方某某著作支撑起我的精神世界”。呜呼!“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一个人的精神靠非本民族的著作支撑,这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悲哀!还有一篇报道,某天才自幼在英国读书,立志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称“读完大英博物馆的所有藏书”是完成理想的第一步。悲哉!中国第一位“准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竞只读外国文学,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他可懂得分毫?再看看现今的文化市场,舶来品充斥:肯德基之类的快餐文化正在吞噬传统的饮食文化、摇滚布鲁斯的节奏震断了古琴弦,歌剧比京剧更受欢迎,甚至屈原和西施都戴上了高丽人的帽子……

我们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土地上,耕种的可是我们自己思想、文化的种子?

诚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是必需的,然而为何异邦文化充斥中国师场,为何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日渐隐没?

该好好耕种我们自己的土地了!

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以韩寒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毫不避讳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周杰伦的《青花瓷》引发了一阵“中国风”;国家规定了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的,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警醒,并尝试着耕种我们自己的土地!

是的,我们需要耕种的是自己的思想土地,需要传承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只因我们对自己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解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