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好题精选 第三章

状元之路好题精选 第三章
状元之路好题精选 第三章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1.(2011·河南省实验中学月考)一物体受绳子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运动,然后改为匀速运动,再改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前进时,绳子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子的力

B.减速前进时,绳子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子的力

C.只有匀速前进时,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大小相等

D.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大小总相等

2.物体静止于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一倾角为30°的斜面上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细

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如图所示.当

细线(1)沿竖直方向;(2)与斜面方向垂直;(3)沿水平方向时,求木块下

滑的加速度.

4.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不受了

D.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都是不变的

5.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m=4kg,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0.2,在倾角为37°、F=10N的恒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加

速运动,当t=5s时撤去F,求:

(1)物体做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a;

(2)撤去F后,物体还能滑行多长时间?(g取10m/s2,sin37°=0.6,cos37°=0.8)

6.一小轿车从高为10m、倾角为37°的斜坡顶端从静止开始向下行驶,当小轿车到达底端时进入一水平面,在斜坡底端115m的地方有一池塘,发动机在斜坡上产生的牵引力为2×103N,在水平地面上调节油门后,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为1.4×104N,小轿车的质量为2 t,小轿车在斜坡及水平地面上所受摩擦阻力为压力的0.5倍(g取10m/s2).求:

(1)小轿车行驶至斜坡底端时的速度;

(2)为使小轿车在水平地面上行驶而不掉入池塘,在水平地面上加速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轿车在行驶过程中不采用刹车装置)

7.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

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上打的点计算出.

(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

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检查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作a与__________的图像.

(3)如图(a)所示为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a-F图像,此

图像说明实验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

(4)乙、丙两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F

图像如图(b)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

8.(2010·高考山东卷)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以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

(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______;为了减小测

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__________.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

关系.图中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__.

A.B.C. D.

(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_____.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高二物理会考基本知识点

高二物理会考------基本知识点2013-12--29 第一章力学 一、力:力士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 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行程问题综合讲解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行程问题综合讲解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题型一、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当中: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当中: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画路程图时必须注意每一段路程对应的问题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 【例题1】甲、乙两人从A地到B地,丙从B地到A地.他们同时出发,甲骑车每小时行8千米,丙骑车每小时行10千米,甲丙两人经过5小时相遇,再过1小时,乙、丙两人相遇.求乙的速度? 考点:多次相遇问题. 分析:本题可先据甲丙两人速度和及相遇时间求出总路程,再根据乙丙两人的相遇时间求出乙丙两人的速度和之后就能求出乙的速度了. 解答:解:(8+10)×5÷(5+1)-10 =18×5÷6-10, =15-10, =5(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5千米. 点评:本题据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进行解答即可. 【例题2】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在离A地40米处相遇,相遇之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B地30米处,求A、B两地相距多远? 分析:两次相遇问题,其实两车一起走了3段两地距离,当然也用了3倍的一次相遇时间. 40×3-30=90km 变式1、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在离东地60米处相遇,相遇之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刻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西侧20米处,求东西两地相距多远? 60×3-20=160km 【例题3】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需要6小时,慢车从乙站开往甲站需要9小时.两车分别从两站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中点相遇问题,实际上是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综合. 第一步:相同的时间,快车比慢车多行18×2=36千米 解:∵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需要6小时,慢车从乙站开往甲站需要9小时 快车与慢车的时间比是6 : 10 ∴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是10:6=5:3 ∴相遇时,快车行了全程的:5/(5+3)=5/8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传授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化、强制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解题方法,这种方式抹灭了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以传授方式教学,将概念和实验结果不断重复地传输到学生的脑中,将物理教学变得机械化、单一化,很少有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问题却无法提出,同时教师得不到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反馈信息。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创新意识培养的缺失,缺乏教学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将物理实验应该呈现的现象,通过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对于那些生硬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实验死记硬背,学生只要记住这些会发生的现象就等于接受了这些知识,完全丧失了创新的意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这门应该生动的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无法想象、无法亲眼验证物理的神奇,也就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过分注重教学结果,一味地追求高分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这是对教学方式好坏最直接反馈,然而这往往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的学习最直观的目的就是高考,高考的分数压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迫使教师加快对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师不断地传授提高分数的解题方法,学生则只是掌握这些解题技巧,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这些知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则慢慢地消失的现象。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实施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是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的综合。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探知的本能,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苹果会下落,为什么泡沫可以浮在水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得不到提问的机会,讨论式教学使物理课堂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及问题详解

1.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 (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2.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3.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 4.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解:画示意图如下. 5.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 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解:画一张示意图: 6.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至B两地距离. 行程问题(一)(基础篇) 行程问题的基础知识以及重要知识点★提到行程问题就不得不说3个行程问题中一定会用到的数 ——s,t,v s ——路程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习方法都与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了解高一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高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曲线运动的速度等。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

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 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 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 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 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 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 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 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 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

全国小学难题好题精选第四卷汇总

全国小学难题好题精选第四卷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2012?中山校级模拟)一个学生用的三角板,利用三角板的各个角可以拼出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的不同角度的角共()种. A.7 B.8 C.9 D.10 2.(2013?陆良县模拟)钟面上分针旋转1周,那么时针旋转的角度是()A.180°B.450°C.15° D.30° 3.如图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各项支出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下列对两户家庭教育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百分比作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户比乙户大B.乙户比甲户大 C.甲﹑乙两户一样大 D.无法确定哪一户大 4.(2013?龙海市模拟)一瓶药液含药为80%,倒出后再加满水,再倒出后仍用水加 满,再倒出后还用水加满,这时药液含药为() A.50% B.30% C.35% D.32% 二.填空题(共7小题) 5.(2011?合川区) 3公顷= 平方米3吨750千克= 吨 0.15时= 分 6500cm3= dm3

6.(2011?大姚县)13只鸡放进4个鸡笼里,至少有只鸡要放进同一个鸡笼里. 7.(2012?资中县)观察图形的规律.把的规律列成表是: 正方形的个数 1 2 3 4 5 … 直角三角形的个数0 4 8 12 16 … 当正方形的个数是7时,有个直角三角形,如果要得到100个直角三角形,一共画个正方形. 8.(2009?济源)3个a相加的和是3a,3个a相乘的积是a3.. 9.(2012?万州区)图中,爸爸看小英在北偏西50°方向上,小英看爸爸应该在 方向上. 10.(2009?同安区)六年级(1)班有女生13人,那么这些女生里至少有 人是在同一月出生的. 11.要在20米长的水泥阳台上放11盆花.不管怎么放,至少有盆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米. 三.解答题(共16小题) 12.(2010?云阳县)在如图中画一条从张家村到公路最近的路线. 13.小冬和小春各有“团长”、“营长”、“连长”三枚军棋,级别高的“吃掉”级别低的.如果每人每次出一枚棋,且小冬先出,那么小春怎样出棋才能赢?(请根据小冬的出棋顺序,在口中填入适当的棋名)

2017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t x v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 v a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 与v 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 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 恒定。当a 与v 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课型:新授讲练 课时:2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s=v×t) 速度=路程÷时间(v=s÷t) 时间=路程÷速度(t=s÷v) 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一、求平均速度。 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90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 变式练习: 1、山上某镇离山下县城有60千米路程,一人骑车从某镇出发去县城,每小时行20千米;从县城返回某镇时,由于是上山路,每小时行15千米。问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2、小明去某地,前两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之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开了2小时,刚好到达目的地,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小王去爬山,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那么他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驶2.5小时,每小时行驶42千米;在上坡路上行驶1.5小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在下坡路上行驶2小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总结: 二、相遇问题 公式: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t=S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S÷(+)=t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S÷t=(+) 甲的速度=速度和—乙的速度:=S÷t- 乙的速度=速度和—甲的速度:=S÷t- 重要概念: 甲的时间=乙的时间=相遇时间:==t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遇路程:=s 例题.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变式练习: 1.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车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3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 2.5小时相遇,两车站相距多少千米? 2.两个县城相距52.5千米,甲、乙二人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比甲快0.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 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 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

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

全国小学难题好题精选第六卷

全国小学难题好题精选第六卷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13?江西)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B.大米酿酒 C.蜡烛熔化 D.干冰升华 2.(2012?营口)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2010?江苏模拟)下列方法不属于实验教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是()A.实验归纳法B.实验验证法C.理想实验法D.观察法 4.(2014?德州)下列现象中,没有収生化学变化的是()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B.敞口放置的氬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C.浓硫酸溅到木材上,木材变黑 D.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5.(2009?威海)下列有关化学观念或认识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幵释放能量的过程 B.组成物质的元素是有限的,但有限的元素可以形成多样性的物质 C.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 D.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 6.(2011?江阴市校级模拟)在氬化铜(CuCl2)和氬化锌(Zn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 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取滤出的不溶物加稀硫酸无气泡产生,以下关于滤液中金属离子存在情冴推断正确的是() A.可能含有Zn2+B.可能含有Cu2+ C.一定不含Cu2+D.一定含有Fe2+、Zn2+

7.(2011?鼓楼区二模)A、B、C、D、E分别是氧化铁、铁、氧气、一氧化碳、稀盐酸中的一种物质,用五个圆表示这五种物质,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収生反应,已知A在B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与B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A和E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C.D和C完全反应后的溶液呈黄色 D.在上述五个反应中,只有D和E収生的这个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8.(2006?泉州模拟)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铁反应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和铁.同学们为了验证老师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后的固体中一定有铁存在,对反应后的固体采取了多种方法迚行试验,其结果不能明确说明问题的是() A.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有气体产生 B.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黑色固体变红 C.固体粉末用磁铁吸被吸引 D.给黑色固体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9.(2010?鸡西)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盐酸,向甲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恰好完全反应.再向乙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金属x,充分反应后,两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相等,则X可能是() A.Mg B.Al C.Cu D.Zn 10.(2000?青岛)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将盛有稀盐酸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盛有稀硫酸的烧杯放在天平右盘,调节天平达到平衡后,向左盘烧杯中加入m兊锌,向右盘烧杯中加入m兊铁.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铁有剩余.则天平挃针() A.向左偏B.向右偏 C.不动 D.以上三种情冴都有可能 11.(2009?天津校级模拟)某无色溶液中只含K+、Na+、NO3﹣、SO42﹣四种离子,它们的 离子数目乊比为1:6:3:2,则该溶液所含的溶质可能是() A.KNO3、Na2SO4B.K2SO4、KNO3、NaNO3 C.KNO3、NaNO3、Na2SO4 D.K2SO4、Na2SO4、NaNO3 12.(2010?无锡)某物质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只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则该物质中()

往届上海普通高中会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往届上海普通高中会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四大题,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均为单项选择题,第三大题为填空题,第四大题为综合应用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的作答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的作答必须用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作图可用铅笔)。 5、第24、25、26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一、单项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国际单位制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是() (A)千克(B)特斯拉(C)牛顿(D)库仑 2.下列各种射线中,属于电磁波的是() (A)α射线(B)β射线(C)γ射线(D)阴极射线 3.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沿倾角为α的固定光滑斜面下滑,则物 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为()

(A)mg sinα(B)mg cosα (C)mg tanα(D)mg cotα 4.静电场的电场线() (A)可以相交(B)是闭合的曲线 (C)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D)是点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轨迹 5.如图,O点为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小球在B、C间做无摩擦 的往复运动。若小球从C点第一次运动到O点历时0.ls,则小 球振动的周期为() (A)0.1s (B)0.2s (C)0.3s (D)0.4s 6.如图,一固定光滑斜面高为H,质量为m的小物体沿斜面从顶 端滑到底端。在此过程() (A)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B)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mgH (C)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大于mgH (D)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小于mgH 7.质量为2kg的质点仅受两个力作用,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16N和20N。则该质点加速度的最大值为()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经典题型(一) 1、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7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分析:解法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70)/2=75米,走完全程的时间是6000/75=80分钟,走前一半路程速度一定是80米,时间是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80—37。5=42.5 分钟 解法2:设走一半路程时间是x分钟,则80*x+70*x=6*1000,解方程得:x=40分钟 因为80*40=3200米,大于一半路程3000米,所以走前一半路程速度都是80米,时间是 3000/80=37.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40+(40—37.5)=42.5分钟 答: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42。5分钟。 2、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两条一样长的路,一条是平路,另一条是一半上坡路、一半下坡路。小明上学走两条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1.5倍,那么上坡的速度是平路的多少倍? 分析:解法1:设路程为180,则上坡和下坡均是90。设走平路的速度是2,则下坡速度是3。走下坡用时间90/3=30,走平路一共用时间180/2=90,所以走上坡时间是90—30=60 走与上坡同样距离的平路时用时间90/2=45 因为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上坡速度是下坡速度的45/60=0.75倍。 解法2: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也相同,又因为上坡和下坡路各一半也相同,设距离是1份,时间是1份,则下坡时间=0。5/1。5=1/3,上坡时间=1-1/3=2/3,上坡速度=(1/2)/(2/3)=3/4=0。75 解法3: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1/2*路程/上坡速度+1/2*路程/1.5=路程/1,得:上坡速度=0。75 答:上坡的速度是平路的0.75倍.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1

时间:4月25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代秀德 参加教师:赵来国、陈风云、王连霞、刘世莲、时玉霞、王凤花 主题:1、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2、生成课程探析 过程: 1、代秀德主讲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要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 ★提高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参与,来侧重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只有对理化持热情、积极的态度,才有可能学好理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参与,来侧重解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 ★通过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来达到三维融合的境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的,在理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情感、激发了想象、启动了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中。 2、赵来国主讲生成课程的涵义 既然生成课程以生成论为理论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对生成论作一简单介绍。生成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成与预设相对,“预设”是指已经完成、已经完结。在当前,生成论思想虽然仍缺乏系统的哲学建构,但它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亮点。生成论是关于事物生成、演化过程和规律的思想,它坚持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生成的,它对世界持一种动态的整体性分析观点。 所谓生成课程是指: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这表明课程弃绝了“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逻辑,而代之以“一切将成”,课程在过程中展开其本质,课程活动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而非单纯的认识活动。以此为据,英国进行的开放课程,斯腾豪斯倡导的过程取向课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瑞吉欧—艾米利亚的“项目活动”课程,以及丰富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生成课程的深刻体现。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多尔就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澳大利亚学者布莫(Boomer)等人倡导的“协商课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成课程,其课程内容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都是由师生通过协商合作而共同完成的,同时课程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精神也通过师生的相互理解而得以生成。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从多层面内在地反映了生成课程的精髓,比如研究型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成课程。 这样,在生成课程中,课程就具有了全新的含义,课程真正实现了由“名词”到“动词”的根本跃迁。课程不再仅仅只是已知的结论性知识,而是师生通过对话探究知识并获得发展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动态过程。预设课程虽然也讲过程,但是过程是事先预设好的,这样,课程活动中的创造品质和生成品质遭致根本丧失。在生成课程中,教材并非学生必须识记的静态的知识体系,

奥数精选超级难题10道(附详细答案)

计算器高尔夫与估算有关的游戏 这是与估算有关的游戏,虽然要花些时间做事前准备,但从中获得的乐趣一定能使你觉得十分值得。 玩这个游戏需要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代表高尔夫球场上的一个洞。卡片上有一道题目,必须估算出合乎条件范围的数字。题目的难易应恰到好处,大约要做几次估算才能得出够准确的答案都应预作安排。实际估算的次数就等于在这个洞所得到的杆数。虽然有可能一杆进洞,但概率很小,除非问题太简单。上面是一张卡片的例子,以下是彼得和苏珊玩游戏时留下的记录: 彼得: B洞56.7<b2<57.7 4杆 苏珊: B洞56.7<b2<57.7

3杆 从两人的第一次估算可以看出,他们都是由九九乘法表的72=49与82=64判断b必定是在7和8之间,因此两人第一次的估计值都是 因此在 他们都发现b就在这两次估算的估计值之间,于是彼得在下次估算时,选择这两次估算的中间值;苏珊则注意到7.52比7.72更接近b,因此,她下一杆就进洞了。 彼得用前两次估算的中间值的做法,使他能很平稳地得分,但是苏珊的深思熟虑却使她赢了这一洞! 下面是几个其他的例子。 当一组卡片都准备好了之后,你就有了各种情况的“球场”。

答案与分析: 这个游戏的关键在于设计出一套适当的题目卡。设计时,必须先了解参与游戏者的程度,这样才能使题目难易适中。 然而,由于可以使用计算器,因此即使是程度有相当差异的人也可以一起玩,只要像玩高尔夫球一样,程度好的人先让几杆就可以了。 要想制作出许多套不同的题目卡,的确是个大工程,但是在一张纸上设计一个九洞的球场应该不会太困难。 最好是能让玩的人记录自己的估算过程。分组比赛也是玩这个游戏的另一种方式。 双胞胎的秘密 49要乘上多少才能得到4949? 38要乘上多少才能得到383838? 请找出4个质数,它们与一个二位数ab相乘所得的乘积为ababab。研究一下,一个二位数ab与73×101×137的乘积会是多少。 答案与分析: 49× 101=4949 38×10 101=383838

高中物理会考试题分类汇编

高中物理会考试题分类汇编 (一)力 1.(95A)下列物理量中,哪个是矢量( ) A.质量 B.温度 C.路程 D.静摩擦力 2.(93A)如图1-1所示,O 点受到F 1和F 2两个力的作用,其中力F 1 沿OC 方向,力F 2沿OD 方向。已知这两个力的合力F =5.0N ,试用作图法求出F 1和F 2,并把F 1和F 2的大小填在方括号内。(要求按给定的标度作图,F 1和F 2的大小要求两位有效数字) F 1的大小是____________;F 2的大小是____________。 3.(94B)在力的合成中,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是( ) A.合力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 B.合力一定至少大于其中一个分力 C.合力一定至少小于其中一个分力 D.合力可能比两个分力都小,也可能比两个分力都大 4.(96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一个力的大小是20N ,另一个力的大小是30N ,这两个力的合力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N 。 5.(96B)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分别是30N 和40N ,如果它们的夹角是90°,则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是( ) A.10N B.35N C.50N D.70N 6.(97)在力的合成中,下列关于两个分力与它们的合力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力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 B.合力一定小于每一个分力 C.合力的方向一定与分力的方向相同 D.两个分力的夹角在0°~180°变化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7.(97)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B.地球对重物的作用力大于重物对地球的作用力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 D.作用力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8.(9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B.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独立存在 C.有的物体自己就有一个力,这个力不是另外的物体施加的 D.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9.(98)大小分别为15N 和20N 的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对于合力F 大小的估计,正确的说法是( ) A.15N ≤F ≤20N B.5N ≤F ≤35N C.0N ≤F ≤35N D.15N ≤F ≤35N 10. F 1、F 2的合力为F ,已知F 1=20N ,F =28N ,那么F 2的取值可能是 ( ) A.40N B.70N C.100N D.6N D 图1-1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第18讲应用题拓展 内容概述 掌握比的概念,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量与量的比;学会计算简单的按比分配的问题;了解连比的含义.简单的不确定性问题,通常利用大小估计和整数性质进行分析,有时需要分类讨论. 典型问题 兴趣篇 1.水果店运来了西瓜和哈密瓜共234个,如果西瓜和哈密瓜的个数比为5:4,那么水果店运来西瓜和哈密瓜各多少个? 2.有429名小学生参加数学冬令营,其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为7:6.后来又有 一些女生报名参赛,这时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变为11:10.请问:后来报名的女生有多少人? 3.松鼠一家三口出门采摘松果,松鼠爸爸采得最快,他每采摘7颗松果,松鼠妈妈只能采摘6颗;松鼠宝宝采得最慢,他每采摘2颗,松鼠妈妈已经采摘了3颗.一天下来,他们一共采摘了340颗松果.试问:其中有多少颗是松鼠宝宝采的? 4.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分成三批去参观博物馆,第一批与第二批的人数比是5:4,第二批与第三批的人数比是3:2.已知第一批的人数比第二、三批的总和少55人.请问:育才小学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5.小明将100枚棋子分成三堆,已知第一堆比第二堆的2倍还多,第二堆比第三堆的2倍也要多.请问:第三堆最多有多少枚棋子? 6.博雅小学五年级有200人,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参赛人数的≥获得优胜奖,去获得鼓励奖,其余的人没有得奖.试问:该校五年级学生中有多少人没有参加这次数学竞赛? 7.甲、乙、丙三堆棋子总共有100多枚.先从甲堆分一些棋子给另外两堆,使得乙、丙两堆的棋子数增加1倍;接着,从乙堆分一些棋子给另外两堆,使得甲、丙两堆各增加2倍;最后,从丙堆分一些棋子给另外两堆,使得甲、乙两堆各增加3倍,此时甲、乙、丙三堆棋子数的比是1:2:3.请问:原来三堆棋子各有多少枚?

小学六年级经典难题-奥数题

1、某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4倍少8人,比女生人数的3倍多24人,这个学校参加数学竞赛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2、修一条长200米的水渠,已经修了80米,再修多少米刚好修了这条水渠的3/5? 3、一本书600页,第一天看了它的1/4,第二天看了它的2/5,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4、爱达花园小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六(1)班捐的占六年级的1/3,六年级捐的占全校捐款的1/4,全校共捐款2400元,六(1)班捐了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5、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当汽车超过全程中点10千米时,还剩下全程的几分之几? 6、学校去年植树120棵,今年植树的棵树比去年的3/4多5棵,今年植树多少棵?

7、学校今年植树120棵,比去年的3/5多5棵,去年植树多少棵? 8、一筐苹果,第一次卖出它的一半,第二次卖出的是第一次的4/5,还剩下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没有卖? 9、一个乒乓球从25米的高空下落,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2/5,它第四次下落后又能弹起多少米? 10、一批加工服装的任务按4:5分配给甲、乙两个车间,实际甲车间生产了450套,超过分配任务的1/4。这批服装共有多少套? 11、某年七月份雨天是晴天的2/3,阴天是晴天的2/5,这个月晴天有几天? 12、商场有白、蓝、花布一共1380米,白、花布米数的比是5∶6,花布的米数是蓝布的3/2倍,三种布各有多少米?

13、三组同学采集树种,甲组、乙组、丙组的工作效率的比是5∶3∶4。甲组采集了15千克,乙组比丙组少采集多少千克? 14、甲数是乙数的3/5,丙数是甲数的2/3,丙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15、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5/7公顷,8台拖拉机45分钟耕多少公顷? 16、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它的1/2,第二次剪去剩下的1/3,第三次剪去又剩下的1/4,剩下的绳子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17、一种混凝土的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是2∶3∶5,如果有3/4吨的水泥搅拌混凝土,需要黄沙和石子个多少吨。 18、小红8天读一本书的2/5,剩下的准备6天读完,平均每天读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高中物理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t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化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012x t at v = + 几个重要推论: (1)ax v v t 2202=- (o v 初速度,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比如刹车):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2t t V V x V t +== 2 s V =注意 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用比较好?(在什么条件不知或不需要知道或者也用不到时,该用哪个公式?)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注意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gt V t = ③下落高度221gt h =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2t V gh = 全程平均速度 2 t V V =平均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10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9.8m/s 2≈10m/s 2,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aT x =?

小学数学小升初行程问题总结与答案详细讲解

行程问题经典题型 1、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7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每小时行56千米,乙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两地中点32千米处相遇。问:东西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3、李华步行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20.4千米外的冬令营报到。 0.5小时后,营地老师闻讯前往迎接,每小时比李华多走1.2千米。又过了1.5小时,张明从学校骑车去营地报到。结果3人同时在途中某地相遇。问:骑车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5 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 6、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

“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 7、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8、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9、一列长100米的火车过一座桥,火车的速度是25米/秒,它过桥一共用了10秒,那么桥的长度是多少? 10、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26千米的A、B两城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在离两城中点处24千米的地方,甲、乙二人相遇。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11、客轮行了全程的3\7时,货轮行全程的多少? 3/7×7/10=3/10 2.甲乙两码头相距多少千米? 12、A、B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计划用6小时从A城开到B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因故障在中途停留了30分钟,如果按原计划到达B城,汽车在后半段路程时速度应加快多少? 13、两码头相距231千米,轮船顺水行驶这段路程需要11小时,逆水每小时少行10千米,问行驶这段路程逆水比顺水需要多用几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