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传统木雕的雕刻工艺

莆田传统木雕的雕刻工艺
莆田传统木雕的雕刻工艺

莆田传统木雕的雕刻工艺

摘要:莆田木雕在历史上、现在都达到很高的一个高度,但它也和全国的其他传统工艺美术一样面临着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工艺的流失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莆田传统木雕雕刻工艺的研究和梳理,让更多关心传统工艺美术的人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特点。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每一个地域工艺美术都是各个地区的区域性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然而,从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来看,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的层面上,遭遇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了不少的传统手工技艺;二是一些传统工艺技术已经失传或消亡。

传统手工艺在手工业时代,其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后,一部分手工工具被机械工具所取代,手工艺中的劳动强度减轻、效率提高,市场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工具使得初步加工和后期的精加工更为省力和随意。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木雕、石雕等雕刻普遍采用雕刻机械,有的甚至采用计算机控制的雕刻机械,生产是批量化的,手工只是某些工序,如人物脸部的刻画等等。从手工艺本身的价值和技艺传承而言,这是值得质疑和探讨的。从历史发展来看,手工艺正是这样一步步不断被机械工业所取代,如果工艺美术不注重对其手工性的保护,任其被机械化所取代,最终将导致传统工艺美术的消亡。因此,不仅技艺传承和保护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而且其保护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也大大增强了。

莆田木雕作为目前中国木雕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有着个悠久的历史传承。而在今天,它更是全国木雕产业的龙头,市场占有率和产业规模都是全国前茅。在这产业化过程,作为莆田木雕所具有的一些工艺特点在慢慢流失,所以对这些具有地域特点的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和保护无疑是必要的。

一、莆田传统木雕的雕刻种类

莆田木雕工艺,其雕艺精湛而闻名海内外,尤其立体圆雕、精微细雕和多重透雕的独特传统工艺久负盛名,众多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以其做工细腻、风格典雅和造型逼真为特色而代代相传,是莆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莆田木雕艺人创造出多种木雕技法与表现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浮雕、圆雕、透雕和平雕。

浮雕———是以雕刻刀在平整的木板或者龙眼木上雕刻,所雕成的静物凸于木材表面,没有镂通,这种形式称为浮雕。浮雕根据其浮凸的高度又有“高浮”、“中浮”和“浅浮”之分。一般界定它们的标准大概是:1厘米以下为“浅浮”,2厘米左右为“中浮”,3厘米以

上为“高浮”。其中“高浮雕”又有好几种做法:

其一,把主要景物用雕刻刀雕出,其他的地方把它凿平使之低一些,以衬托出画面的主次来。这种雕法的使用范围最大,主要运用在家具、屏风、首饰盒、佛龛以及建筑部件等。特点是景物的高低起伏变化丰富,层次多。其二,由两块木板组成,上层的木板将景物雕刻成浮雕,而做衬底的图案纹样是在另一块木板上雕刻镂通,然后将两块木板重叠用胶粘牢而成一件完整的木雕作品。主要用于橱、窗、果盒等,特点是装饰感强,主体景物突出。其三,有些浮雕景物太高了,所以用另一块木料雕成,然后把它固定在浮雕之上,实际上是浮雕和圆雕的混合体。主要用在建筑的梁柱上,特点是立体感强,视觉冲击力大。

圆雕———以雕刻刀把木料雕成立体的形状,四个方向都可以欣赏的,称为圆雕。莆田的圆雕既有可独立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品,如寺庙中的菩萨造像。也有作为建筑物、祭祀器物或家具上装饰雕刻的附属部分。

透雕———以雕刻刀在一块平整的木板或其他形状木料上雕刻景物,木板(木料)其他部分镂通,称为透雕。透雕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钢线锯透雕”,是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先画好图形纹样,然后用钢线锯根据画好的纹样的轮廓线锯出所需的图像,在用雕刻刀对图像和镂空的部分进行修饰而成。钢线锯通雕只能做单层的景物表现,表现力有限,只适合做简单的题材。主要是一些窗格、门或建筑物的一些装饰配件。另一种是“多层镂空透雕”,是在平整的木板或其他形状的木料上以雕刻刀作多多重的表现,有些部位镂通,呈现出玲珑剔透的效果。这种透雕方式适合表现人物众多、场景复杂、景物丰富的作品。这也是莆田木雕闻名于世的雕刻工艺,他们把这一工艺发挥到一个极致的境界。世人对莆田木雕最重要的一个评价“精微透雕”,正来源于此。莆田的木雕艺人在多层镂空透雕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木雕技艺,将雕工精细、玲珑剔透的景物镶嵌在各种器物的饰面上,透雕的层数会达到七八层。最主要的多层镂空透雕作品大多运用在祭祀用的器物上,如“妈祖”出游所使用的神轿、神亭,寺庙中的神龛等。

平雕——平雕正好与浮雕相反,是在一个木料上雕刻的景物凹陷在木板平面之下。平雕不易受到外物的碰损,多作为建筑物和家具上的装饰,这种雕刻形式应用的较少。像家具部分经常要使用到的地方,既要考虑家具的实用性,又要考虑它的装饰效果,就会选择平雕。平雕的凹痕不深,所以图形一般是靠上下两层的大漆的颜色区别开。主要用在椅子、床和柜子的面上,看得到又经常会碰到的部份。

莆田木雕主要是用于建筑、家具、宗教造像、祭祀物和日常器物的装饰。木雕艺人在制作一件木雕作品的时候,会根据作品的实际用途(有时甚至是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老百姓的喜好来选取适当的题材,以不同的雕刻技法和表现形式,制作成他们喜爱的木雕作品。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件木雕作品,同时出现浮雕、圆雕、透雕和平雕多种雕刻技艺的现象。

二、莆田传统木雕的工艺流程

莆田的木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与其他地区木雕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既有其他木雕工艺的某些共性,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独特技艺。莆田的木雕工艺流程主要有斧坯、凿坯和修光,曾到过莆田工艺厂实践考察过的中央美院孙家钵教授说过:“莆田木雕的特点是斧子功。”

“斧子功”是莆田传统木雕最具特色的传统技法。有中、小两种特制斧头。中斧头在打粗坯阶段起大面积的块面切除作用,雕刻大件作品时,通常使用斧头砍劈出坯,因为速度快,力度大,讲究稳、快、准,俗称“一斧顶九凿”。又被形象比喻为“开大荒”,开大荒是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开大荒的师傅就是经验最多,技术最高明的老师傅。好的师傅开大荒,会合理利用木料的尺寸形状和木头的纹理走向,做到省料又结实,几斧子劈下去,木雕人物或动物、植物的形象,虽眉眼手足衣饰细节还没出来,精气神却已经呼之欲出。和现在的美院雕塑课上的造型课一样,快速抓住对象的大关系,忽略细节。

打坯姿势被称为“五头抱一头”,即头部和两个手腕头、漆盖头都挤于一块,是雕刻小件作品的特征,是放在一个近80厘米高的木墩上,用脚板夹住加工件,然后下刀的。小斧头这个时候就排上用场了,在局部修坯阶段可以对衣纹、脸部五官等部位起定位的作用。打粗坯主要的目的是:找出形体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找出每个体积块面的基本朝向,找出大形体在空间的基本深度。

在粗坯雕刻未完成的情况下,大部分莆田师傅都会教育徒弟切忌局部深入刻画。一则会破坏雕刻过程中对整体造型的把握,二则在粗坯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敲凿雕刻时造成损害。

当然光有斧子功还不够,在大关系确定后,接下来要开始打中坯和细坯。这过程是木雕作品逐渐成型的阶段,所以“凿坯功”也是不可忽视的硬功夫。

凿坯工序是为纠正打坯工序的不足,并加强细节部分的刻画。使用较小的平凿与圆凿,一是用肩顶,二是用手推(即执刀戳坯),依次刻出人物形体结构,脸部特征表情和衣纹的虚实关系,尤其是在处理人物衣裙方面,讲究虚实、动静、湿干、曲直、聚散、挂垂等表现方法。另外,山石的皱褶起伏,树木枝条的层次、分组,鸟的羽,兽的毛发等,都应根据整体布局的需要和主题的需要使形象进一步完美。

凿坯完,木雕作品基本就呈现在眼前了。再下来就是雕刻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修光功”了,莆田木雕业有句行话叫“打坯不足修光补”。修光工序讲究削、剔、抠、刮等技法,追求“柔、顺、薄、飘、灵”等效果”。这是一道精致的工序,是在细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修光的任务是把不需要的刀痕凿迹修去,同时把各个部分的细微造型刻画清楚,力求达到光洁滑爽、质感分明的艺术效果。修光的工具使用小平刀、小圆刀、三角刀等。

在修光过程中,要注意人物的脸部表情,尤其是眼睛及嘴角的传神刻画。将作品凸处的刀痕和凹处的刀脚,依照木纹的顺茬予以清除。浮雕和透雕各部形体起伏错落之间的交接,一定要认真清理。不留刀痕,不留毛茬。

小件木雕的细微部,如人物的须发,是在擦砂磨光后才刻的。雕刻时要心平气和,刀利手稳。先用三角刀将须发分成几组,然后再用小圆凿把每组细雕刻,再用小三角凿顺圆刀的走道加刻细纹。如果要求发纹之间的对比变化,可把已刻过的高低发纹用砂纸轻轻平砂一次,不要擦到低处。这样,高处形成光面若隐若现,低处留有明显发纹,发纹的虚实明暗效果就出来了。鸟雀、动物的皮毛、树木的皱褶处理,都是这个道理。

一件完整的莆田龙眼木雕还要经过后期的加工工序,像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莆田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产品色泽古朴稳重,具有“古董”之美。深受百姓的喜爱,在今天仍然影响许多莆田百姓的生活。

许多老的莆田木雕艺人还在坚守着这一传统的制作工艺,而年轻一代几乎已经都用机械来加工。对传统民间工艺的进行挖掘,让它流传下来。让后代的木雕艺人掌握这些雕刻技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也是给我们的子孙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