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

德国的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 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及法国的三次战争,普鲁士终于用“铁和血”的手

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之后的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机,在短短的40余年时间内,完成了经济起飞与国家崛起。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并没有照搬英、法的自由放任工业化模式,而是推行自己独特的模式。二战结束后,一度强大的德国不仅几乎沦为一片废墟,而且国家又陷入到东西分裂状态。德意志民族还能崛起与复兴吗?人们都在拭日以待。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可喜的是,德国重视科技、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及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并没有中断和受到致命的破坏,这为战后短短几十年间德国的迅速复兴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在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军事力量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直居于世界前列,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大国。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积贫积弱局面。而对于正在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后的中国,德国的崛起无疑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崛起中国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迅速席卷世界而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卷入危机的程度不同,各国经济遭受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大国之间经济实力对比由此发生变化。就德国与中国而言,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德国GDP年增长率仅为2.5%,GDP总量为2.424万亿欧元,约合3.32万亿美元;中国GDP年增长率高达13%,GDP总量达到创纪录的25.7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3.38万亿美元。由此。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称,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英围BBC评论说,最新公布的数据再次证明了中国正朝着超级大国的方向稳步发展n1。中国取代德国而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一消息经媒体盛传后,给处于金融危机中焦虑不安的国人带来一丝欣慰和希望,有人甚至认为中国赶超美日、主宰2l世纪世界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了。的确,世界第三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果,但在为中国经济实力增强而感到欣喜之余,我们还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第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也和德国一样,走上了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之路。在和平崛起进程中。中国尤其要正视自身与德国等西方大国的差距与不足,学习对方的长处与经验,特别要加强文化实力建设,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以谋求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德国的崛起与振兴

从历史上看,先进入现代化而崛起的国家都是先形成民族围家的国家。16

世纪后,英、法民族国家开始形成;18世纪后,两国先后开始工业化而走崛起之路。与同为欧洲大家庭的英、法相比,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其形成民族国家的进程充满艰辛。17世纪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分裂状态进一步加剧,其领土上存在着300多个大小邦国,1000多个帝国骑士领,几十个帝国自由市,它们各自为政,“各邦诸侯,无论其邦土大小如何都一样地创立自己统治范围内的专

制主义政权”。面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大诗人席勒满怀悲愤地拷问着:“德意志,你在哪单?我找不到那个地方!”文人骚客、政治精英都在问着相同的问题。1848年革命后,迅速崛起的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扛起了民族统一的大旗。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及法国的三次战争,普鲁士终于用“铁和血”的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统一之后的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机,在短短的40余年时间内,完成了经济起飞与国家崛起。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并没有照搬英、法的自由放任工业化模式,而是推行自己独特的模式。19世纪中期后,德国的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比英国、美国、法国的总和还多得多。1855一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圈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这为德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到1914年一战前夕,德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德国超过英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丁业强国、世界第三大资本输出国。德国人口达到6700万,在欧洲仅次于俄国;陆军达到91万,仅次于俄国位居世界第二。不雉发现,德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军事强国,这为其20世纪的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战结束后,一度强大的德国不仅几乎沦为一片废墟,而且国家又陷入到东西分裂状态。德意志民族还能崛起与复兴吗?人们都在拭日以待。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但可喜的是,德国重视科技、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及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并没有中断和受到致命的破坏,这为战后短短几十年间德国的迅速复兴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东西分裂之后,联邦德国不仅在西方的民主改造之下完成了政治现代化,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府组建起来,而且以“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来开展经济现代化,这种模式可以表述为“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联邦德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在10年问,国民生产总超过美、英、法,仅次于日本,到1960年,它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联邦德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在1970年时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87年,其外贸出口占全世界的12%,居世界首位。从外交方面看,联邦德国不仅在推进欧洲一体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时代,成功地强化了其大国地位。总之,冷战结束前的联邦德国,早已复兴并成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几个西方大国之一。冷战时期的民主德国,几乎照搬了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来完成重建。60年代后的民主德国开始逐步打破计划经济,推行“新经济体制”,即以国家与经济杠杆相结合、较为有效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在保留中央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和地方的自主权。”经过30的艰苦奋斗和探索,民主德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苏东阵营中,民主德国的经济实力仅次于苏联,成为世界十大工业强国之一。作为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民主德国非常重视科技与教育的发展。

2008年全球综合国力排行榜上,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而居于世界第i。这充分说明.在21世纪初的今天,德国已完成民族崛起与复兴的历史使命,正以一个世界大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中国:大国崛起之路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在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军事力量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直居于世界前列,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大国。18世纪中后叶,工业文明在西方兴起,工业文明对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使得英、美、法、德等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而传统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却甫盛及衰。“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由此长期沦为列强冲击和瓜分的对象”。

当国门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所打开后,在外力的作用下,中国也开始了缓慢的现代化进程。“尽管中国的现代化每一方面都受到西方榜样的鼓励,但旧制度的力蹙如此强大,以致减缓了对于革新的需求。”∞1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国一直在艰难地探索着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封建主义的苟延残喘、帝国主义的势力争夺,各路军阀的武装割据、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争,阻滞和延缓了本来就十分艰难的现代化进程。古老的帝国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无可挽回地没落了,无数的有识之士开始为中华民族崛起与复兴而奋斗。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积贫积弱局面。建国后30年间,为了民族的复兴,毛泽东领导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仿效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而“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不过,尽管政府一直在推行赶超西方的发展战略,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政治运动对经济和社会的冲击,使得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

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j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中华民族逐步走上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

在科技领域,胡锦涛早就指出:“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力的战略地位。”中国在经济起飞的同时也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实力的增强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军事实力方面,早在60年代中国已成为有核国家.核力量的拥有为中国自身的安伞提供了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军队现代化步伐更是明显加快。根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中国军事实力正在得到全方位的加强。

在外交方面,在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之时,中国并没有称霸亚洲和世界的计划,反而是一贯奉行独57.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啦界和平、发展各围友好合作和促进经济共同繁荣,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中国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大国地位得到切实体现。

在文化实力方面,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围政府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十六大以来,教育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2001--2005年,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幅达16.1%。据2006年的数据,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比卜年有一定提高,已接近3%。教育投入的增长推动了各类教育的迅猛发展。

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09年5月17日,在接受英国诬报》采访时,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充分肯定了中囝在当前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并这样说道:“中国是2l世纪不可缺少的力量,未来数十年里,中同将与美国并肩成为世界两强。”

这无疑是西方政治家对中国崛起并进入全球领跑阵容最直接的认可,尽管有点言过其实,但至少表明: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两国的比较及启示

从二战后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德两国的崛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国都经历了战争的摧残,长期的战争使得国家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两国很快在战争废

墟上,通过和平方式开始了崛起之路。在最新综合国力排行榜中,德国与中国分别位居第三、四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当今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中,中国和德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强国之一。在纵向考察了两国崛起的不同历程后,这里不妨从横向就两同综合国力加以比较。

从政治上看,当今中德两国推行不同的政治制度,而政治制度植根于一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因此不具备可比性。虽说如此,在不断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强化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保障民众的民主与自由权利、维持稳定的政治局面等方面,两围政府做的都比较成功。这也是两国得以崛起的重要保障。从经济上看,中德两国的经济实力非常接近。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在全球经济实力排名中,德国与中国分列第三、四位。两国遭受危机冲击程度的不同,使得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虽然总体经济实力决定了一国的国际地位,不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若以人均经济实力来衡量,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以2008年的人均GDP 来看,德国为39710美元,中国仅为2520美元,仅相当于德国的1/16,差距实在惊人!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中国的实力显然远远强于德国。

军事方面.无论从陆海空三军数星看,还是从核武器、常规武器等方面看,中国所具有的优势地位都是德国短期内难以超越的。外交方面,作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围之一,中围在同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是德困难以匹敌的。德国是西方八国集团成员之一,在欧盟内部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但德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力较为有限。目前德国正在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孜孜以求,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科技实力方面,中、德两国的差距很大。据有关机构对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分类:第一类为科技强国,目前只有美国够格;第二类为科技大国,如日、德、法、英等;第三类为中等科技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由昔日的科技大国沦落为中等科技大国;第四类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巴西等围。由此看来,中德之间的科技实力差距还有两个档次,要想跨越非一日之功。科技实力的强大有赖于强大的研发大军,而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2005年间,每百万人中从事科技研发的人数,德同为3242人,中国只有708人;政府投入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是2.51%,中国只有1.34%,约相当于德国的一半。

在文化实力方面,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差距甚至更大。文化影响力是文化实力的最重要体现,而“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组”的分析报告表明,2005年文化影响力居世界前十位的同家分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加拿大、日本、比利时。阻3从排名可以看出,德国排在第二位,超越了其综合国力排名;中国排在第七位,大大落后于其综合国力排名,这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景,中国军事、外交E1益提升的地位,以及中国发展理念和模式日益扩大的影响很不压配。

放眼未来,人类社会将迈向一个“和平共处”而又“和而不同”的世界。在民族国家仍是现代世界基本单元的时代,大国在国际秩序构建中仍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尽管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仍有先进、落后之别。不同文明问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能有力促使文明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历史上,古老的中华文明一度引领世界潮流;今天,中华文明有点落后了,中国与西方大国间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我们相信,通过对外来文明优秀成果的

学习和借鉴,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文明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也必将和平崛起于国际舞台上。

参考文献:

1、郝铁川人才资源:德国崛起之源

2、魏波战略:寻找大国崛起的精神支撑

3、赵实中国崛起可能完全不同与西方

4、刘金元文化实力与大国崛起-德国与中国的比较启示

09数二

徐晶227 王雪松223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国崛起日本解说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 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个叫佩理的美国将军。从这些轻松友好的笑脸上,人们很难想象,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让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

须贺港。 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这位不久前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海战中大获全胜的将军十分自负,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 面对冒着黑烟的蒸汽战舰和盛气凌人的美国将军,日本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17世纪的世界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 而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 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当美国黑船压境时,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

浅谈历史学习的四要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5004172.html, 浅谈历史学习的四要素 作者:冀斌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8期 【摘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对历史的喜爱,巧借和妙设各类措施和途径进行辅助教学;重视和强化对学生历史学习技巧的传授;挖掘和升华历史的现实功用和情感教育,那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兴趣盎然,轻松自如,事半功倍;反之,将枯燥乏味,繁重无比,事倍功半。本文,着重从兴趣、识记、理解、运用四点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出发,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分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历史学习的技巧,旨在帮助学生轻松愉悦走近历史,积极快乐学好历史。最终实现喜爱历史与学好历史的有机契合。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 兴趣、识记、理解、运用,是学习历史的四点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虽然投入了一定的时间,耗费了一定的精力,但往往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四要素中的某一点要素。只有全面地掌握这四点要素,并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轻松自如。 一、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存在一定的兴趣才会用心地去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由于用心,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收获一点成绩。成绩引发成就感,成就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了获取更大的成就感,便会更加用心去做,收获更大的成绩,满足更大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自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只有使自己真正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才会用心地去学,不断地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兴趣的引导下,下苦功夫专研,仔细深入地探索,必会促进自己历史学习的提升,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快乐。当然,作为教师,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巧设史海拾趣、成语接龙、角色体验、历史再现等教学环节;巧布重走长征路、再观丝绸路等学生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挖掘学生历史学习的潜力,共促学生历史学习的提高。 二、识记。历史属于文科范畴。文科知识的学习,识记是基本功,更是关键。像年代、人物、朝代、纲领、文件等重要史实,不能有半点杜撰的成分,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本身,即所谓的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一切的真实记录。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必须在这些知识点的记忆上下狠功夫,苦练基本功。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体,那么初中历史知识就好比是活体的骨架。只有清晰地记忆每一个基础知识点,才能塑造出一副完整的歷史骨架,勾画出历史直观清晰的轮廓。在高中、大学或更高层次的历史学习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自然顺畅,历史本身也才能不断体态丰满,经脉透析。因此,识记可以理解成是一项基础工程,更是奠基工程。当然,作为教师,也要通过实施各种手段,如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形象化、框架

细说中国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

细说中国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团结香港基金中华学社举办中华大讲堂,邀得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主讲“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此次演讲,金一南教授细说中国近百年的苦难与辉煌,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衰败,从东亚病夫走到民族复兴。我们近代的中国历经苦难,我们没有胜过,我们一败再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割让香港,赔款二千一百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接着又失败。对方都很少的兵力,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舰二十八条,军队一万五千,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两万五千人,长驱直入北京,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以如此小的兵力顷驾于大国首都,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894甲午战争更是空前的割地赔款,赔款白银两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所以当时的澳门报纸有这么一段评价:中国之装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所行为之事,亦如纸上说谎而已,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未必有一千人合用!中国当时如同破茅草房子,谁上来都是一脚踹倒,我们用梁柱支起来,再上来一脚又踹倒了,再支起来,再踹倒了。到了八国联军1900年入侵北京的时候,我们达到空前的虚弱,八个国家打我们,我们如何打得过啊!但你看八国联军来了多少人,日军最多8000、俄军4800、英军3000、美军2100、法军800、奥地利58人、意大利53人......

八国联军1900年8月3日从天津向北京出发,满打满算18811人,就这么点兵力,还有七千德军在海上来不及赶到,都等不及向北京攻击出发,十天之内攻陷北京,而北京一带有清军十五六万,义和团五六十万。我们挡住了没有?没有挡住啊!中国近代以来这种衰弱,这种无力达到极致,一个大国衰弱至此。庚子赔款空前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庚子赔款之后我们对美国人印象不错,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把部分赔款返还给我们,我们办了留美预备学校、协和医院,还有燕京大学的一部分,那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成了我们今天著名的清华大学,所以我们很多人对西奥多·罗斯福印象不错。不管他怎么说,他把中国的赔款返还我们一部分办了医疗、办了教育。但是你看西奥多·罗斯福,他极度看不起中国。他说,要是我们重蹈中国的覆辙,自满自足,贪图自己疆域内的安宁享乐,渐渐地腐败堕落,对国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忘掉了奋发向上,苦干冒险的高尚生活,整天忙于满足肉体暂时的欲望,那么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面对中国今天已经出现的这一事实。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民族的进攻面前肯定是要衰败的。罗斯福提醒美国人,我们一定不能像中国人这样衰败,近代以来有多少中国人为了克服这一点历经选

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随着15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展开,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相对孤立的格局由此打破,而大国崛起的旅程也由此真正地揭开序幕。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在近现代,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大国的兴衰发展史无疑对而今中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妨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经济是基础。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稳坐世界霸主的位置,成为日不落帝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殖民领土,让18世纪的英国真真正正完成了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的中心,世界市场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建立论。亚当斯密的《国富》将自有资本和自由竞

争的理念将英国经济真正推向世界的中心,此后的百年自由经济理念在世界经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美国借此发展军事以及政治,促进国内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干预政策让美国迅速从经济萧条中缓过气来,得以筹备战争,也因此大发战争横财,在二战后成为西欧各国的大债主牢牢把握着欧洲经济的命脉,从此,美国发展为超级大国,且至今从未被超越。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大国的关键一项。中国曾经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远落后于西方,之后一系列对经济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要发展的中国首先经济必须要抓起,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在中国现今国情上说,这些成果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展,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有望取得更辉煌的成果。总之,由于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盛的根基,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稳定也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这政治稳定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组织运行有序,

【精品】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9.专题九 大国崛起及大国关系

【精品】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第二部分热点专题突破 专题九大国崛起及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1. (2020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材料三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美国首先集中解决了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超欧洲强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宫廷政变”是什么?并指出“政治体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弃旧图新”的原因,并指出其对日本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归纳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大国崛起的历程对中国的崛起有何借鉴?(2分) 2. (2020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观看大国崛起之日本之后的感受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下面我将从我们有特殊情结的日本着手,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从历史上看,大和民族是一个崇尚强者,善于学习的民族。中国作为曾经的经济和文化的第一大国,中日交流从古即有,在唐朝达到鼎盛,特别是留学生的交流,直接导致文化意识的传播,他们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经济、政治制度,从而来发展自己。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随着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日本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衰落。在1853年美国黑船武力迫使日本开国时,日本人很实际的投身于西方的怀抱。敞开国门,使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家有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也使日本深切懂得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救国的道理。首先是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接着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节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这种大范围的教育给日本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选派留学生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与西方列强国家的距离。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从现实角度分析,日本在不断的模仿中找到了合适的路径。日本从原来的完全西化逐步转向到保留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毫无例外地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把儒家经典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结合,遵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发展,有效避免了民族内部的矛盾激化。 总结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2.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

浅谈创建高效历史课堂

浅谈创建高效历史课堂 发表时间:2013-11-19T11:41:40.54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肖莹 [导读] 高中历史教材的专题化的模式,使缺乏历史知识和认识的高中学生记忆历史有一定的困难。 肖莹(吉林市第二高中学校历史组吉林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0-035-01 吉林省的高中历史新一轮教学改革以来,全国新课标Ⅱ卷中的历史题材料新、规律性强、灵活多变、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等特点非常鲜明,这就使我们的高中学生在把握历史学习目标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课改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我们共同关注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如何把高中历史教材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结构化和公式化,就成为摆在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最重要的历史任务。历史学科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难点在于不可再现和学生在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历史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成为学习历史的非常重要的工具。但中学生往往只注意到直观的影音、影像,但对历史的内涵却常常熟视无睹,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背景、原因、影响等问题。因此,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和利用资料的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通过精心选择的问题对历史事件的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思考:第一,反映的历史空间、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第二,发展变化的原因或态势,第三,反映和体现出的历史观点,第四,产生的历史影响和对当今的启示。通过长期的训练,就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以德国的大国崛起资料为例。可以结合资料提问:(1)德国在统一前的背景情况;(2)在统一过程中,为什么是普鲁士能够领导完成统一;(3)德国统一的方式和过程;(4)德国的统一与德国的崛起有什么关系;(5)除了统一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使德国在统一后的19世纪晚期发展迅速;(6)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物和原因;(7)德国历史上两次统一时间;(8)德国在二战后的态度与日本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9)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在看资料片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注意力,也使教材中和教材外的知识点和历史连贯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同时比较切合新课改之后课标的要求。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应对新教材高考的题型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成绩。 再如对"殖民扩张中的印度"、"印度民族起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等几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应掌握印度这一文明古国在近代遭到英国侵略沦为殖民地和印度人民不断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最终取得独立的历史,但殖民侵略却留下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即克什米尔问题成为今天印巴关系紧张、南亚局势动荡的历史根源之一。 高中历史教材的专题化的模式,使缺乏历史知识和认识的高中学生记忆历史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把知识结构化从而实现公式化会很大成程度上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压力。这也正适合了课改后的历史高考注重考查认识分析能力的要求。 例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把历次改革做出结构图之后概括分析所有历史事件背景、性质、影响、失败原因和成功原因的共性之处,如由此可以归纳出背景的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其中国内又一般包括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个人领导五个角度,国际一般都是客观有利或不利形势。又如影响,可以概括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又一般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来回答,国际的是深远影响,主要指对其他国家和后世的奠定基础。大家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也同样适用于如西方的资产阶级法律文件、资本主义各国的革命等问题。 总之,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已经突破了单一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的局限,更侧重于考察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和历史、地理政治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中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不仅是适应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需要。我们应当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寓于平时的教学之中,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方法,更好地完成历史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由英国崛起看中国发展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 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历史环环相扣。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 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 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 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正如在女王统治时期,海盗猖狂,但女王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放宽政策,跟他们分赃,同流合污。先是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是打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后,正式拥有海上霸权,四处掠夺殖民地,是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化上,她任其发展,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使英国文化达到了顶峰。 三.大国政治体系——君主立宪制 走符合国情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英国的王朝更替中,“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多和传承,随着《大宪章》和议会的诞生,“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 生产技术方面,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社会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世界格局方面,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修改后的教案)

《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 专题复习 资市中学左军 《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45分钟。本片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1)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2)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不是通过组成军事集团建立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 (3)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政治的民主制度建设。 (4)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吸取世界的先进文化,都是改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掠夺。 (2)结合17—18世纪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概述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进蒸汽机; 外交上,在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掠夺。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美国大国地位的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末美国在经济上跨入大国行列,一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4)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改革给中国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回顾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的发展崛起带给我们的经验。 尽量减少与现存世界体系的正面冲突,不直接挑战霸权国家是良好的外部保障;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其周边环境稳定,少受战争之苦;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不断的制度创新为其崛起提供了内在动力;国土辽阔,国内市场潜力较大,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 (6)近代德国和日本崛起的重要方式或途径是军事扩张,分析德国和日本采取这种方式或途径的共同原因。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但终究因失败而解体,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共同原因: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的改革不彻底,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以武力手段直接争夺霸权。 苏联崛起失败的内因:主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使其国民经济失去活力和竞争力;长期推行霸权政策,拖垮了苏联。 (7)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大国崛起,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支持这一主题的理由。 如:机遇与国家崛起——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地位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和平与国家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美国建国以来 国内形势稳定,未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开放与国家崛起——英国、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民族文化与国家崛起——西方国家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进取等。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和大国崛起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但因各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的不同, 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第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第四种途径:通过王朝统一战争,逐步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 一、美国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评价:①民主性——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原则。②局限性——存在种族歧视,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保留了奴隶制度; 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1789年组成,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二、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美国内战 1、评价“西进运动”:①印第安人遭到屠杀,被称为“血泪之路”。②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原料和市场)③开发了西部。 2、内战局限性——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三、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主要发明:爱迪生(电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 (2)经济发展 四、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中 1917年,美国参战(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债权和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2、一战后 (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由于未达目的而没有参加;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压制日本。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1、二战前 (1)罗斯福新政 (2)纵容法西斯侵略 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2、二战中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重大战事: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3)参与并主导四次国际会议 3、二战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

浅析纪录片《大国崛起——小国大业》

崛起,荷兰 ——浅析纪录片《大国崛起——小国大业》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时候掀起波涛,历史总在人不经意间留下点睛一笔。由飞鱼 而兴起的商旅小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用智慧开启的大业旅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由中央台策划的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种第二集《小国大业》记叙了小 国荷兰由商业起航驶向富强的过程,影片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的解说词,穿插着 人物采访,配合丰富的的资料与音乐,在视与听的过程中将“小国大业”的主题鲜明 的给予了受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与人以震撼。 时间脉络清晰的线索,凭借其流动的记叙方式,向受众展示了小国荷兰的发展历 程。从最初20万人以捕获飞鱼为生,到1358年伯克尔斯发明能够一刀切除鱼肠 的方法为开始,小国荷兰走上了商旅之路。从众多运河的开凿、船只技术的研发、欧 洲版图的变化、独立战争的爆发、荷兰连胜共和国的建立,直到1656年荷兰人进入 中国开始贸易。通过时间这条明晰的线索,将荷兰从一个无名小国走成“欧洲海上的 马车夫”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受众眼前。 简单而又蕴含哲理的解说词设计实现了对荷兰发展历程的客观评价。纪录片《小 国大业》运用了大量的解说词来填补画面的不足,整合整片的节奏,诠释影片的主题。 解说词利用文字的叙述对画面进行补充,影片开始便以“八百年前,那是一处没有人 烟的地域”开篇,吸引了手中的注意,紧接着便从大西洋东岸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 狭小的国家概况,善于捕鱼的人民生活状况及各方面对早期的荷兰进行了阐述,配合 画面中如今荷兰所拥有的繁华与富足,交代了“小国建大业”的起点。影片从经济、 政治、文化三个角度对于荷兰的发展进行解读,解说词有节奏的控制了其中微妙的转 换,影片讲述荷兰的海上贸易后用“国家因为缺少王权,十分自然的用商业贸易来替 代,这取决于人们的竞争技巧和国家体制”将叙述内容自然的转换到了政治体制上; 讲述西班牙对于荷兰的统治时用“把手伸向他们的钱袋时,他们奋起反抗了”将话题 转向了独立战争;如此这般巧妙的解说让影片行云流水。解说词是影片全是主题的重 要载体,“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他们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创造者”;“北 美洲南部的新阿姆斯特丹叫做纽约”;“只有正在创造历史的人们才有这种永远不朽的 野心”,这些精辟而又富有寓意的解说成为影片主题的点睛之笔。 穿插与影片中的采访以沉着而有力度的方式说明了小国必成大业绝非偶然。影片 中的采访,扩充说明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荷兰小国成大业的必然性,使影片更吸 引受众。发展中荷兰面临了不少危机,在采访时谈到与苏格兰的竞争中,荷兰所造的 “甲板小、肚子大”的运输船成为了荷兰成为“欧洲海上马车夫”的契机。对于莱顿 大学教授、国务委员、海运博物馆馆长等权威人士的采访使影片更富有历史的厚重感, 同时也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丰富资料的展示填充了影片的细节,真实再现了19世纪荷兰的繁华。影片利用 画作、地点、视频资料等物件对于历史进行补充,使影片更富有力度与厚度。对于荷 兰油画的展示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性,商人当政的《夜巡》;贸易繁忙的《钱 业公会》;商业发达的《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官员》;生活富足的《厨娘》无一不反映出 荷兰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影片提到的阿姆斯特丹街景;豪达市市政厅;国会大厦等 地点的展示也以及受众异国风情的不同体验。影片对于视频资料的运用恰到好处的丰 富了人们的视野,在阐述自由战争时,影片运用了当时的历史视频资料,将战争的无 情与荷兰人民的英勇直观的呈现在受众眼前,这因商业而发家的国家也拥有着坚强而 富有斗志的人民;视频也反映了十九世纪贸易市场的盛况,人声鼎沸的市场中有妇人

大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大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也有人认为,在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国目前为止只有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目前美国还在发挥这种全球影响力,其他几个国家只是对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国。应该说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其他大国,如中国的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英国殖民前的印度若干封建王朝,古希腊国家,古埃及国家,两河流域至帕米尔高原上出现过的若干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甚至蒙古帝国,乃至近代史以来至今的意大利、奥匈帝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和现在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只能被看作地区大国或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一定能动作用的地区大国。中国目前处在从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一定能动作用的地区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迈进,并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但这个过程至少还要半个世纪至一个半世纪,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大国的崛起不同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在二十至五十年就差不多了,但大国的崛起大概需要一至二个世纪。 (九)美国 崛起成功条件、崛起动机与历史背景:十九世纪后期至今的世界第一强国;新兴国家与创业求富者的发展动机;孤立于海外的美洲大陆使之在地缘政治上的进退自如地位,二百年没有战火,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社会)都发韧于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使之成为债权国并使GDP总值占世界的50%,这在全球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进而成为超级大国。 崛起成功之点、关键人物或方法:《五月花号权利公约》、《独立宣言》与独立战争、《美国宪法》、《宅地法》与西部开发、南北战争、进步运动、反托拉斯法、罗斯福新政;华盛顿、杰弗逊、林肯、爱迪生、两位罗斯福、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移民带来的劳动力数量、人才引进数量的变化及新技术的应用、观念的变化,跨越式经济发展与技术引进模式,健全的法制与分权制衡模式,开拓、勇气、冒险、自我奋斗的美国精神,强大的自我创新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产业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安排符合美国要求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金融制度,对外扩张控制资源和市场。 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后可能出现衰亡的原因:穷兵黩武,过分地扩张,制造文化或文明冲突,树敌过多而影响国家实力;成为巨额债务人的金融帝国和货币制度;长期成为超级大国后的傲慢与偏见;在单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驱使下,不愿承担应尽的大国国际义务与责任,或过度承担与其实力不一致的国际作用。 反观中国,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秦汉、唐宋这样的强大国家,但这些王朝都没有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国,汉代甘英曾出使过大食(古罗马),也虽然带来了丝绸之路,但本质上只是一次外交行动,而中唐时期唐军在中亚地区与阿拉伯帝国作战的战败,使唐王朝失去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机会,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的开疆裂土、在欧亚大陆建立四个管辖土地广袤及臣民众多的汗国,但究其实质,只是蒙古部落的扩大版,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的意义不大。 从工商业发达的宋代(十二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高度发达、高度保守、高度精致、高度内敛的时代,元忽必烈与马可波罗的对话、明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和清康熙皇帝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技术的兴趣,与十五世纪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走向海洋、崇尚科技、发展工商业相比较,只是昙花一现而已。一八四零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一百余年,中国从衰落、被欺侮走向被侵略、战乱、内乱,谓之半殖民地半封建,GDP 总值占世界的20—25%(相当于现在的美国或日本)下降到不足1%。 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但从大国崛起的角度,只解决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方向性问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则直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建立,而从大国崛起的角度,也只解决了中国民族与国家的生存问题,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则使中国走到崩溃的边缘;而十年内乱的结束,则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民族振兴、大国崛起的历史新阶段,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前瞻性的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GDP总值已占世界的3--4%,如果计算购买力平价(即人民币升值)的话,还可以再乘上50%以上。应该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二十多年来艰苦努力的结果,但在这里,我们仍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沾沾自喜,例如GDP总值的提高并不等于国家实力的全面增强,出口1亿件衬衣的国家与出口100架喷气客机的国家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巨大外汇存底已经使得我们在今天可以从容地讨论中国的崛起问题了,讨论中国崛起的成功条件、崛起动机、历史背景、成功之点、关键方法、并应当防止和避免崛起后可能导致重新衰落的因素。对于崛起后可能导致重新衰落,我们应当这样看,因为没有一个大国是永远不落的太阳,如同太阳的日出与日落,民族和国家同样也有发展高潮和低潮,只是我们要避免再走到一八四零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的谷底,这不单单是历史的教训,更是因为这种后果对民族和国家的损害太重、代价太大。崛起后时间长了,有可能逐步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种衰落不应走向谷底,仍要尽量保持大国地位或成为大国之一,对此,可以从今天的英国中得到一些启发。 中国崛起面临的成功条件、历史背景: (1)面临难得的全球和平发展的长历史机遇期; (2)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环境的调整; (3)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国依存度的提高; (4)面临思想文化的高度融合。 中国崛起可能的成功之点或关键方法: (1)中国的崛起必先以和平、民主、文明与伟大的历史传统作为旗帜; (2)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看待走向崛起的中国的一切问题,确立一切体制或制度都可以改变、一切观念可以更新的思想,也应当确立一切先进的东西都应当学习、一切新事物都可以尝试与冒险的精神; (3)克服后发国家崛起的劣势,尽可能利用现行世界体系为我所用并逐步改造,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通过制度创新避免先发国家出现的发

大国崛起观后感之日本

大国崛起观后感之日本 08农区XXX 《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浓缩了世界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经验教训,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同时,力图从中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着力寻找中华民族和平复兴之路。 沿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北上、于太平洋西北角处,自东北至西南分布着一列弧形的岛屿,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日本。由于千百年来与中国深厚和复杂的历史关系,这个特殊的岛国当然也引起了我特殊的关注。 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在黑船来航15年之后,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中国作为最强帝国的一千多年里,善于向强者学习的“好学生”日本一直采用全盘中国化的步伐。时至今日,甚至还有人说,东亚文化的醇香在日韩比中国更浓,日本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习创新精神,值得曾经作为老师的中国反思。 看百年维新,我感慨良多。 当工业革命结束后,用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的同时也是工业文明国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迫使农业文明的国家大清帝国签下城下之盟后,对于“好学生”日本不亚于当头闷棍:世界上还有大英帝国这样一个将中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击败的强国。于是,日本的一些人开始了反思。英国人尚且没有来得及侵略日本,刚刚羽翼丰满的美国东印度舰队来了,聪明的日本人从鸦片战争中看到了弱国与强国作战的后果,与美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向美国开放了自己的国内市场,成为与师傅中国一样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供应地。 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幕府在民众的压力下交出权力,明治天皇登上了最高权力宝座。正是他带领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之路,开启了日本的崛起时代。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政府派出由高官组成的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之后,日本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大久保利通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许多官营工厂,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注脚。大久保利通的继任者伊藤博文则顺应自由民权运动的呼声,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宪法。但是,也同时埋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的隐患! 1945年得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到1968年,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国家?它又能给中国当今的发展什么启示? 首先,日本天皇能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优先考虑,放弃部分特权。由于历史原因,日本皇权至上的皇制早已名存实亡。正是由于没有天皇长期揽权的传统,新政权领袖明治天皇在掌权后也比较容易放弃部分权力,从而自上而下地实施资本主义改革。而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皇室独揽大权的思想十分浓厚。对于当代中国,党和政府也应始终以民族利益为考虑,积极推进民主进程,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改革和发展才有意义、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日本对外来科技、文化所持的开放态度,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正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