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白云岩成因与储层研究方法初探

陆相白云岩成因与储层研究方法初探
陆相白云岩成因与储层研究方法初探

陆相白云岩成因与储层研究方法初探

X

刘爱永1,2,郑 敏3

(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管理部;

3.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广泛发育有湖相白云岩,普遍认为其属于与间歇海侵有关的正常沉积的深-半深湖相白云岩。孙钰、廖静等对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及黄骅坳陷歧口凹陷两个陆相白云岩沉积地区进行了分析,贾丽等对黄骅坳陷歧口西斜坡带泥晶灰质白云岩油层评价进行了方法研究,综合利用岩心、录井、地化及微观资料认为,渤海湾陆相盆地沙河街组一段白云岩岩性及物性特征、储渗空间类型及组合特征方面存在着相对一致的结论。

关键词:白云岩;成因机理;储集空间;Mg /Ca 比;碳同位素

中图分类号:P 618.1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2—0145—02 白云岩作为碳酸盐岩的重要油气储层,北美碳

酸盐岩油气藏的80%油气产于层状白云岩中,中国

大多数天然气(包括少量原油)也产于白云岩储层

中,陆相含油气盆地内白云岩的成因研究薄弱。

1 白云岩成因

白云岩的成因作为碳酸盐沉积学中的一个主要

问题之一。研究认为,白云石的形成需要3个条件:

Mg 2+的外部供给,且CO 32-的补给必须足以形成

所观察到的白云石;必须具有一种输送机制,一般

是以流体的形式将这些离子输送到白云石化作用场所;必须具备有利的化学条件,使得白云石在其堆积场所沉淀。对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白云岩化作用模式,通常有以下5种类型:与蒸发岩有关的蒸发泵及萨布哈模式;渗透回流机制;大气水与海水混合白云岩化模式;埋藏压实作用;调整白云岩化作用等;构造热液白云石化。2 不同的白云岩岩性及其组合特征与特定的沉积环境相关联惠民凹陷沙一段大量发育的白云岩,常见的岩石类型包括生物碎屑云岩、

[4] arimore, D.R.,Goiffon,J.J.and Bayh,III,R.I.Low cost solutions for well interventions through advanced slickline services[R].SPE 35236,1996.[5] arimore, D.R.and Fehr mann,G.Z.Field cases of cost -efficient well interventions per for med with advanced slickline technology[R].SPE 38097,1997.

[6] oster,J.,Clemens,J.and Moore, D.

Slickline deployed electromechanical intervention system,a cost -effective alter native to traditional cased -hole

services[R].SPE 67201,2001.

[7] 赵克林.沙特H RML 地区钻井工艺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34(14):90~91.

Application of New Type Electromechanical Punch in Dr illing and Wor kover in Saudi Ar abia

Abstr act:For many years,wells in Saudi A rabia often require workover because of the highly corrosive envir onment to which the downhole equipment is subjected.T o maintain well control during oper ations,a single hole often is required to allow the kill fluids to be circulated.Workover jobs that requir ed a single hole to be punched were often economically compr omised by the delays in mobilizing explosives and failures of per for ation when using traditional mechanical hole punching methods.T his paper intr oduces a newly developed slickline deployed,electromechanical tubing punch by Saudi Ar amco ,and several case histor ies in which the electromechanical punch was utilized and the new tool resulted in 100%success to punch a hole on tubing and solved the problems that had been experienced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as well.

K y S ;D &;;T ;D 145

 2012年第2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收稿日期5e wor ds:audi Ar abia rilling workover Electr omechanical ubing punch ownhole power unit

:2011-12-2

白云岩储层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流体作用的稀土元素判别模式_胡文瑄

第31卷 第6期 O IL &GAS GEO LOGY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10-11-16。 第一作者简介:胡文瑄(1959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流体地质作用与成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2091);国家油气专项(2008Z X05-05-07H Z)。 文章编号:0253-9985(2010)06-0810-09 白云岩储层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流体作用 的稀土元素判别模式 胡文瑄,陈 琪,王小林,曹 剑 (南京大学能源科学研究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摘要:综合近年来应用稀土元素研究白云岩储层流体作用特征的结果,结合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典型样品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辨别不同流体来源及作用特点的主要模式:1)受成岩流体改造较弱的白云岩依然显示海水来源的稀土元素模式。全岩稀土元素总量低(一般小于20 g /g ),显著的正C e 异常,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平坦。2)大气降水淋滤-渗滤模式。全岩稀土元素含量低于正常白云岩,Ce 正异常显著降低,甚至出现负Ce 异常,其中淡水淋滤成因的方解石脉具最低的稀土元素含量。3)成岩-成烃流体作用模式。全岩稀土元素含量稍微降低,但配分模式保持与海水类似,与之相关的白云石次生加大边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和C e S WN 值,成岩流体方解石脉的稀土元素和Ce SWN 值明显高于围岩,但两者都显示了海水来源特征。4)热液作用模式。稀土元素含量降低,出现正Eu 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起伏不平。 关键词:判别模式;稀土元素;流体作用;成岩演化;白云岩储层中图分类号:TE121.1 文献标识码:A REE m odels for the discri m i nati on of fl ui ds in the for mation and evol uti on of dolo m ite reservoirs H u W enxuan ,Chen Q,i W ang X iao li n and C ao Jian (Instit ute of Energy S cience ,Schoo l of G eoscience an d E n g ineering ,N anj i ng Uni ver sit y,N anji ng,J iangsu 210093,China ) Abst ract :Based on st u dies of fluids i n for m ation and evo l u ti o n of do lo m ite reservo irs w it h REE in recent years and i n co mb i n ation w ith REE ana l y ses o f typ ica l sa m p les fro m the S ichuan and Tari m basi n s ,four m a jor REE m ode ls are presen ted to i d entify t h e sources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 f fl u i d s .(1)REE m odel w ith dolo m ites w eak l y a ltered by d iagenetic fluids still sho w i n g sea w ater orig i 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 w w ho le rock gross REE content (generally <20 g /g ),sign ificant positive C e ano m aly ,LREE enrichm en,t and relati v ely flat HREE d istri b uti o n patterns ;(2)M eteoric w ater leachi n g perco l a ti o n REE m ode.l It features i n whole rock REE content be i n g l o w er than that of no r m al do lo m ite ,positi v e Ce ano m aly si g nifican tl y lo w eri n g and even turning i n to negati v e C e ano m aly ,and ca lcite veins of m eteoric w ater leach i n g origin being the lo w est in REE conten;t (3)D iagenetic fl u i d hydr ocar bon fluids REE m ode.l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lightl y l o w er i n g w ho le rock REE con tent but si m ilar distribution patter ns as sea w ater .The assoc i a ted do l o m ite over g r ow th has re latively h i g her REE con tent and C e S WN value .C alcite ve i n s of d iagenetic fluid orig i n have si g nificant h igher REE content and C e S WN va l u e t h an that of host rock .H o w ever bo th o f t h e m sho w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a w ater o ri g i n ;(4)H ydro t h er m a l altera ti o n m ode.l It features i n lo w er REE conten,t positive Eu ano m aly and undu lati n g REE d i s tribution patter ns .K ey w ords :d iscri m i n ati v e m ode;l REE ;fluid action ;diagenetic evo l u ti o n ;dolo m ite reservo ir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产地质复杂,要充分挖掘矿产并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必须详细勘探矿产的分布特征,明确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因,论文论述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并对金矿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 标签: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矿产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是在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对金矿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体特征、矿石结构与构造、成矿物质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是矿体分析与挖掘的重要依据。 1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一般来讲,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其中,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 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

金属矿床成因

金属矿床成因 我们用的大多数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高。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氧、铝。在原始炽热的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球物质从混沌状态逐步发展成有序的层圈结构,即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异。以铁镍为主的金属集中在内部,构成地核,以硅铝为主的物质则形成地壳,地幔则是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的。三者之间通过岩浆作用和板块运动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在地球的表面进行着水流的搬运、生物的改造、风力分选以及空气氧化等等自然过程的作用。具体地说,金属矿床的成因可以概括为岩浆分异、接触变质、海底喷流、热液、沉积和风化等六种作用。 1、岩浆分异作用:在岩浆上侵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岩浆内部发生分异作用,使岩浆中含量并不高的甚至非常稀少的有用金属高度富集,形成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主要矿种有铬、镍、铂、铜、铁、钒、钛等,一般与超基性、基性岩浆作用有关。我国的钒、铁、钛资源地攀枝花矿田的成因即为岩浆分异成因。特殊情况下,发生分异的岩浆喷出地表后可以直接形成矿床。 2、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围岩后,在其热量和岩浆流体的作用下使围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变质岩棗矽卡岩(由钙、铁、镁、铝、硅酸盐、碳酸盐等矿物组成的一种变质岩石),同时还会出现矿化现象。形成的矿种包括:铁、铜、钨、锡、钼等。如我国大冶铁矿属此类成因。 3、海底喷流:在洋中脊或热点地区,海水可以向下渗透与上升的岩浆相遇成为热水,因密度差异形成对流。当含金属的热水上升与海水混合时,物理化学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使铜、锌、铅和银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成矿。 4、热液作用:地质流体在岩石地层内的运移过程中,溶解并携带了有用金属元素,当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即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改变或与不同流体混合时,有用的金属化合物便会沉淀而形成矿石。该机制形成的矿种多,矿石类型和矿体形态多变,具体成因非常复杂,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沉积作用:暴露于地表的矿体或岩石经种种地质作用如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或生物化学的破碎、侵蚀、搬运和分异,在河流、沼泽、湖盆、海盆以及大洋盆地中沉积而形成的矿产资源。如金、铂、锡、锰、铁、铜、钒等矿种均可由沉积作用形成,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砂金。 6、风化作用:暴露地表的岩石或矿体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后会使有用物质富集形成矿床。风化作用包括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主要是通过重力、热作用、化学溶解沉淀等机制使原有岩石或矿体物质发生再次分异。形成的主要矿种有铝、铁、锰、镍、钴、稀土、金等,如我国广西平果铝土矿就是世界上常见的超大型风化成因的矿床

白云岩难题

白云岩难题 白云岩作为含油沉积层序的一部分受到行业的专注,并且白云岩与一些铅锌矿床有关,在20世纪50年代,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广泛开展白云岩研究的推动力。然而,在1957年,随着一篇题为“白云岩难题”文章的发表,迅速出现了许多围绕白云岩成因问题的争议[1]。 在此之前,针对白云岩的争议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自法国地质学家Déodat de Dolomieu(1750-1801年)发现白云岩以来,有关这种岩石的讨论就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在Dolomieu所处的年代,所有岩石的成因都是争议的根源,存在着两种极化的观点,即James Hutton的火成论观点和Abraham Werner的水成论观点,前者认为火山作用形成岩石,而后者则认为洪水是结晶作用的原因。这对解决白云岩的成因问题并没有帮助,白云岩常常会违背其中一个最早的地质学原则:虽然已经很明确沉积岩是按层序沉积的,同样也会明显发现白云岩并不遵守这一叠覆规则,而通常是穿过沉积边界。 截至1916年,至少提出了十多种解释白云岩成因的流行理论。部分问题在于,早期的矿物稳定性实验表明,与沉积层序中通常存在的环境条件相比,白云岩应该形成于更高的温度和压力环境下。后续的研究否定了这一观点,并指出事实上与白云岩形成有关的海水处于极度过饱和状态,并且理论上白云岩应该能在地球表面通常存在的较低温度环境下形成。 遗憾的是,根本无法用实验来证明结晶原理。据Land在1998年的报道,研究人员花费32年的时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温度约为25°C(77°F),并处于1000倍过饱和状态,但并未成功形成任何白云岩[2]。令研究人员更为困惑的是,他们发现在现代沉积层(如澳大利亚东南部Coorong的沉积层)中,类似白云岩的矿物沉积物(原白云岩)明显会形成准同生白云岩。正如Land指出的那样,这一问题很可能是一个动力学问题,并且根据地质年代表测量的时间跨度是人工合成白云岩所需的关键因素。尽管如此,关于白云岩的成因问题,人们仍在不断推出各种模式,包括最近提出的微生物反应介导作用。 这些化学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白云岩的形成环境仍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白云岩以不同的方式与蒸发岩、叠层石和岩溶等联系在一起,形成模式涉及蒸发抽汲、渗透回流、混合层及大规模台地循环等。 白云岩的岩相特征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白云岩的经济重要性。由于白云岩的密度高于其通常置换的文石和方解石的密度,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一过程会导致体积缩减,从而表现为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加。然而,许多白云岩是由晶体组成,这些晶体不带有其前身所留下的痕迹,白云岩甚至会包含堵塞孔隙的白云石胶结物(请参见“白云岩油气藏评价”,第31页)。 多年来,行业内曾多次召开各种会议来探讨“白云岩难题”,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经济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协会以及伦敦地质学会均出版了许多相关刊物。这些会议及其出版物反映了人们在白云岩问题上的最新思路,正如Land所指出的那样,虽然这一过程很缓慢,但我们还是不断向前迈进[3]。 也许假设存在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正是我们的错误所在。提出的各种白云岩形成机理和环境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但在个别岩层露头或小的岩石组中,这些机理和环境可能不会像预期那样广泛适用,而这一事实也许会将其排除在外。同样也应以这个角度来审视本期中有关白云岩的文章。现今,研究人员是否正在进入研究误区,还是已经选择了正确的研究方向向前迈进? Colin Braithwaite 格拉斯哥大学 高级研究员 苏格兰格拉斯哥 Colin Braithwaite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地质学一等荣誉学位以及碳酸盐岩沉积学博士学位。在加入格拉斯哥大学(任荣誉研究员)之前,他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皇后学院(现为邓迪大学)任职。他一直致力于碳酸盐岩研究,包括白云岩和磷灰岩。Colin曾在2004年担任伦敦地质学会特刊“The Geometry and Petrogenesis of Dolomite Hydrocarbon Reservoirs”的责任编辑。作为一名特许地质学师,他曾在多家国际期刊中发表了70多篇同行评审文章,他还是有关碳酸盐岩和沉积岩一书的作者,并且是近期出版的有关第四纪碳酸盐岩一书的作者之一。 1. Fairbridge RW:“The Dolomite Question”,LeBlanc RJ和Breeding JG(编辑):Regional Aspects of Carbonate Deposition:A Symposium。美国俄克拉何马州Tulsa:经济古生物学家和矿物 学家协会(SEPM)特刊,第5期(1957年):125-178。 2. Land LS:“Failure to Precipitate Dolomite at 25 Degrees C from Dilute Solution Despite 1000-Fold Oversaturation After 32 Years”,Aquatic Geochemistry,4卷,第3-4期(1998年9月):361-368。 3. Land,参考文献2。 1

储层地质学

第七章储层地质模型 在油气田的勘探评价阶段和开发阶段,储层研究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这是油气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 现代油藏管理(Reservoir Management)的两大支柱是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油藏描述的最终结果是油藏地质模型,而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是储层地质模型。这也是油藏描述所建立的各类模型中最难的一部分。三维定量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是国外近十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无论是在模型的分类及建模方法方面都发展很快。这类模型的建立在我国是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储层地质模型主要是为油藏模拟服务的。油藏数值模拟要求一个把油藏各项特征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定量表征出来的地质模型。实际的油藏数值模拟还要求把储层网块化,并对各个网块赋以各自的参数值来反映储层参数的三维变化。因此,在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时,也抛弃了传统的以等值线图来反映储层参数的办法,同样把储层网块化,设法得出每个网块的参数值,即建成三维的、定量的储层地质模型。网块尺寸越小,标志着模型越细;每个网块上参数值与实际误差愈小,标志着模型的精度愈高。 第一节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 储层地质模型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发展很快,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储层模型类型。 一、按开发阶段及模型精度的分类 在不同的开发阶段,资料占有程度不同,因而所建模型的精度也不同,作用亦不同。据此,可将储层地质模型分为三大类,即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静态模型(Static model)和预测模型(Predictable model)(裘亦楠,1991),体现了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开发研究任务所要求的不同精细程度的储层地质模型。 1.概念模型 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即所谓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与沉积模式类同,但加入了油田开发所需要的地质特征。图7-1为点坝砂体的储层概念模型——半连通体模式。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 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 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2矿床的种类 地下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多种类,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矿床分为固体矿床、液体矿床以及气态矿床,其中,固体矿床具有较广的分布范围,而液体矿床主要包括石油、地下水等;气态矿床主要是天然气等;可以根据矿床的形式和形成作用对矿床进行分类:变质矿床、外生矿床以及内生矿床;可以根据矿床的利用情况和形成对矿床进行分类:能源矿床、非金属矿床以及金属矿床等[2],见表1。 矿床附近的地质土层中含有非常丰富并且有用的矿物质,同时在数量和品质等方面都符合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矿床也可以按照规定进行科学的开采。矿石

储层地质学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由此可见,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Pettijohn (1973)的分类 Pettijohn (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图6—1),即层系规模(100m级)、砂体规模(10m级)、层理规模(1~10m级)、纹层规模(10~100mm级)、孔隙规模(10~100μm级)。 2.Weber (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 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图6-2)。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毕业论文

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 毕业论文 目录 1、前言 (1) 1.1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地理位置与交通 (1) 1.4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2) 1.5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2) 2、区域地质概况 (2) 2.1地层 (3) 2.2构造 (3) 2.3岩浆活动 (4) 2.4区域矿产分布 (4) 3、矿区地质 (4) 3.1地层 (4) 3.2矿区构造 (5) 3.3岩浆岩 (5) 3.4混合岩化作用 (6) 3.5磁异常特征 (7) 4、矿床地质 (7) 4.1矿体特征 (7) 4.2矿石质量 (10) 4.3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11) 5、矿床成因 (12) 5.1成因分析 (13) 5.2成矿规律 (15) 5.3找矿方向 (21) 6、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1、前言 1.1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通过对成因的分析总结,对把握矿床成矿机制,以及时空上的产出和分布特征有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矿床成矿规律,进而利用成矿规律指导预测、找矿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特征,如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区域地球物理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等,可作为矿床成因研究的主要依据。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研究结矿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控矿构造、地壳的演变过程、成矿规律和矿体的形成过程,为矿山下一步的生产勘探工作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1.3地理位置与交通 千马铁矿位于省秦青龙满族自治县拉马沟村,北距县城约3.7km,隶属青龙县青龙镇。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青龙县城,交通便利,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图

白云岩与石灰岩的区别

白云岩与石灰岩的区别 石灰岩----一种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有粘土、粉砂等杂质。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滴稀盐酸会剧烈起泡。按成因可分为粒屑灰岩、生物岩、化学灰岩等。由于石灰岩易溶蚀,所以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等优美风景区。它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冶炼钢铁的熔剂,制化肥、电石的原料,也广泛用于制糖、陶瓷、制碱、玻璃、印刷工业中。Q + hOW-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构构造可细分为竹叶状灰岩、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当黏土矿物含量达25%~50%时,称为泥质岩。白云石含量达25%~50%时,称为白云质灰岩。 ++w{)Io Z 白云岩------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滴稀盐酸(5%)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且较石灰岩坚韧。白云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及后生白云岩,后二者称交代白云岩或次生白云岩。按结构可分为结晶白云岩、残余异化粒子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白云岩在冶金工

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在高炉炼铁中作为熔剂,部分也用来提炼金属镁;在化学工业中用以制造钙镁磷肥,粒状化肥,硫酸镁等。此外还可做陶瓷、玻璃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N!n06S3 在野外的鉴定实践中,纯灰岩溶蚀比较均匀,溶蚀面很平整光滑,很多地段形成弧形面, -? >=vKU5 白云质灰岩的溶解面很不平整,局部地段白云石溶解速度小于方解石的速度,形成凹凸不平溶蚀面

中国白云岩油气勘探开发进展

中国白云岩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前景 姓名:赵炜 学号:1501210270 摘要:中国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碳酸盐岩,都具备白云岩性油气形成与富集条件,白云岩油气资源丰富。中国在白云岩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白云岩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分析了中国白云岩油气资源前景,指出中国白云岩油气资源丰富。目前已在中国多处发现了白云岩油气资源,发展前景良好。随着白云岩油气地质评价与开发理论创新及相关关键技术突破,未来中国白云岩油气资源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白云岩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中国;储层;沉积相;物性 1、白云岩成因 “白云岩”自1791年法国博物学家DeodtdeDolomieu首次描述以来,就成为地质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而白云岩的成因问题一直百家争鸣,其牵涉的主要问题有:①白云岩究竟是原生沉淀还是次生交代?@Mg抖来源;③流体的运移机制;④交代形成阶段。关于白云岩成因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复 杂而进展缓慢n]。前人研究总结提出的白云岩化模式有十多种,分别有:蒸发模式(萨布哈模式)、渗透回流模式、海平面下降蒸发水位降低模式、开放环境混合水模式、封闭环境混合水模式、库龙模式、埋藏模式、Kohout对流模式、浓缩正常海水模式和浅埋藏白云岩化模式等。 根据Mg。来源和流体动力学机制,目前较成熟的次生白云石化成因模式主要有蒸发模式(萨布哈模式)、渗透回流模式、混合水模式、海水模式、埋藏模式以及热液成因模式。 最近白云石动力学障碍这一微观机制出发,探究了其成因。结果表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所起的调节作用是白云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另外,有机大分子如多糖、羧甲基纤维素、羧基等也能以与硫酸盐还原菌类似的方式促进白云石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_矿床学

第十一章成矿物质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成矿物质来源与含矿建造 现代矿床学研究表明,多数矿床,尤其是非成岩矿产矿床都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重视成矿物质多来源是矿床学地球化学的研究趋势。同时研究发现,许多矿床成矿作用具有复合成矿的特点,常不是一次成矿作用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预富集到再富集成矿的多次地质作用完成的。我们把预富集阶段形成的成矿物质丰度较高的岩石组合称为含矿建造,含矿建造是包含一系列含矿岩石与非含矿岩石的岩石系列,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含矿建造中有一部分是成矿元素的富集岩,一部分是具有与矿化有关的矿化剂元素,如S、Cl、F、C等。 而根据矿床学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分为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直接由地幔岩浆、花岗岩浆或沉积介质提供成矿物质到矿床中的物质来源称为直接来源,由幔源、壳源固结岩石,即矿源层或矿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所反映出的幔源或壳源来源特征,称为间接物质来源。 对于成岩矿产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更多地反映直接物质来源,而对于非成岩矿产,由于其经过多次富集成矿,其物质来源特征可能更多反映间接物质来源。 一、上地幔物源含矿建造 以上地幔为直接成矿物质来源的矿床局限于有限的矿床类型: 1、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和部分碱性岩浆有关的矿床,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与岩浆岩有联系,矿产种类有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镍硫化物、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金刚石、铌、稀土等,大部分是成岩矿产。部分形成上地幔岩含矿建造,其中富集Ni、Co、Ag、Bi、U等。 2、与镁铁质火山有关的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期后热液自变质交代作用或喷流喷气作用。其中包括块状硫化物、玢岩铁矿、黑矿型矿床等。 3、与上地幔煌斑岩岩浆有关的绿岩型金矿,可以通过地幔对流煌斑岩侵位形成金矿;富金煌斑岩浆在地壳浅层与地壳物质发生反应形成花岗岩浆或加入变质热液中参与成矿。煌斑岩脉含金丰度一般87PPb,明显高于壳源岩,金一般以Au-F络合物搬运。 以上地幔岩为物源岩含矿建造,成矿物质间接来自地幔,这类矿床对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金矿最为重要。 近几年矿产地质工作发现,我国许多老变质岩出露区都有金矿产出,如胶东、秦岭、乌拉山、大青山、燕山、大兴安岭地区都有变质岩区成为重要的产金基地。这些现象说明,变质岩是金矿成矿母岩,换句话说,金来自变质岩,这种变质岩大部分是早元古界或太古界变质岩,其中又以基性、超基性岩变质形成的绿岩建造为主,我们研究其含金丰度值高于地壳的或地球的金丰度值(表11.1-1),构成含金建造。 变质岩中斜长角闪岩、角闪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等变质岩原岩基本为来自地幔的基性火山岩类、绿岩类,在这些岩石中成矿物质经过了第一次富集构成了含金建造。 据杨敏之等(1996)的研究,胶东群、荆山群的绿岩建造中有大量的科马提岩(蛇纹岩)、

白云岩与石灰岩的区别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白云岩与灰岩的区别于鉴定特征: 石灰岩----一种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有粘土、粉砂等杂质。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滴稀盐酸会剧烈起泡。按成因可分为粒屑灰岩、生物岩、化学灰岩等。由于石灰岩易溶蚀,所以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等优美风景区。它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冶炼钢铁的熔剂,制化肥、电石的原料,也广泛用于制糖、陶瓷、制碱、玻璃、印刷工业中。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构构造可细分为竹叶状灰岩、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当黏土矿物含量达25%~50%时,称为泥质岩。白云石含量达25%~50%时,称为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滴稀盐酸(5%)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且较石灰岩坚韧。白云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及后生白云岩,后二者称交代白云岩或次生白云岩。按结构可分为结晶白云岩、残余异化粒子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白云岩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在高炉炼铁中作为熔剂,部分也用来提炼金属镁;在化学工业中用以制造钙镁磷肥,粒状化肥,硫酸镁等。此外还可做陶瓷、玻璃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在野外的鉴定实践中,纯灰岩溶蚀比较均匀,溶蚀面很平整光滑,很多地段形成弧形面, 白云质灰岩的溶解面很不平整,局部地段白云石溶解速度小于方解石的速度,形成凹凸不平溶蚀面

储层沉积学讲稿(80)

储层沉积学 (试用教材) 罗静兰主编 (博士研究生选修课程,80学时) 2003年1月

绪论 一、储层沉积学基本涵义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本世纪30年代由沃尔德(Wadell,1932)提出的一个术语,它主要是由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中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而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又是以实用角度从沉积学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油气储层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1SA,1990)正式应用该术语并引入文献,表明沉积学与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在阐明生、储、盖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沉积学和储层沉积学的基本涵义及主要研究内容是: 1.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包括研究未曾成岩和已经成岩的天然沉积物(岩),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Reeding,1978)。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中的一个分科,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和土壤学等也有重要联系。由于有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通过对现代沉积物的研究(陆上和水下)和实验模拟,逐渐使沉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矿产资源,特别是燃料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勘探开发事业的巨大发展,使沉积学从以理论研究为主,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基础性质的学科。 2.储层沉积学主要是研究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演化、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的一门科学,是沉积学理论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密切结合的结果。一般来讲,石油和天然气生于沉积岩中,也主要储集在沉积岩中,从沉积岩石学、沉积学以及岩相古地理学深化对各类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因此,储层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中国油气储集层及其分布概况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生储类型多样,含油气层系时代分布广,其中又以中-新生代(晚海西~印支阶段、早燕山阶段、晚燕山阶段和喜山阶段)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独具特色,而且形成了—套完整的陆相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储层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含油气层系广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二连盆地、酒西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华北盆地;西南、东南地区的四川盆地、楚雄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北色盆地、南襄盆地;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诸盆地等。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陆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已经较高,而现在已有的几个大油气田(区),诸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确定新的战略接替区和层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国外相比,我国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还比较低,在今后5—15年内必须在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上有重大突破,才有可能增储上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除面向国内、同时也面向国外的战略方针,从两方面来看都须要加强海相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本教材除阐述中一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储层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内容外,并适当加强了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和特殊岩类储层的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基础理论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